《次第花開》讀后感范文(精選5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次第花開》讀后感范文(精選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次第花開》讀后感1
用一個月時間讀完了希阿榮博堪布的著作《次第花開》。就我個人而言,把這本書放在《透過佛法看世界》之后第二本讀正合適。比起更貼近日常生活的《透過佛法看世界》,《次第花開》講解得更深入,從《上師和弟子》章節起,不少章節都是希阿榮博堪布在回憶、感念接觸到的善良、極具慈悲心的上師們,一個個真實生動的人物令人感動。
《次第花開》這本書讓我進一步理解了佛學不是一門用來研究的哲學,它的目的是幫助我們在實際生活中調整心態、改變思維方式,讓我們即便在困境中也能達到平和喜樂的心態,減輕焦慮、煩惱和痛苦。“佛教徒”一詞在藏文中的意思是“內道者”,即向內觀照、從本心而非本心之外找真理的人。
首先,我們可以從認識痛苦開始。人生的得失起伏都可以是覺悟的契機,關鍵看你以怎樣的心去面對。如果我們在內心能坦然接受生活是無常的、生活中有得有失是自然的、人生本來如此,就可以做好準備、以平常心對待,更好地集中精力處理問題本身,而不是無謂地陷在額外的恐懼、焦慮等情緒中。書中有句話說得好,該經歷的痛還得經歷,我們卻不再那樣感到苦。
舉個例子,疾病可以成為我們培養出離心、菩提心的好機會。人在病中,能比平常更深刻地認識痛苦。寂天菩薩曾說:“問題若有辦法解決,就不必擔心;若沒辦法解決,擔心也沒有用。”如果能有這樣放松的心態,則對我們很有幫助,反之,負面情緒往往會加重病情。痛苦消失就是快樂。而經歷過痛苦會更加意識到日常快樂的可貴,才會更珍惜當下的時光。回首往日,我總是在一場病初愈后更容易感到滿足和快樂。如今懂得了人生無常的道理,我在日常生活中也更容易感到快樂了。
《次第花開》還教我放松下來。陷入逆境時,我們感覺要被壓垮了,世界縮小到只剩下眼前那一堆困難。希阿榮博堪布的上師才旺晉美堪布曾對他說:“弟子,你應該把窗戶打開,看外面的虛空,寧靜而廣闊。盡量放松身心,凝視天空,慢慢地把心融入天空中,安住。”這是個很好的方法。我們需要放松下來,不把生活中的每件事都看得至關重要。希阿榮博堪布說過,我們覺得自己被難題困住,總想找辦法解決,可更大的問題也許在于我們過分關注“解決問題”了,卻從來沒有想過回頭去看看那些問題到底是不是問題。很可能,換個角度,它就不是問題,至少不是那么嚴重的問題。他還說過,人要能夠看破眼前。一時一事的得失好壞放到整個人生中看,都顯得渺小短暫。很多事情,當時覺得多么重大,而隔著時間空間回頭看,就知道人生充滿選擇和可能性,不走這條路,可以走那條路。
《次第花開》讓我對管理情緒也有了更深的感悟。本來情緒只是一點小火星,跑出來做觀眾,冷眼旁觀,也就是“覺察”,過一會兒火自己就滅了。我們遇到情況不要急于做出反應,而是放慢整個事情的節奏,給自己留一點空間去觀察和感受,讓自己可以看清事情的原貌,而不是被沖動牽著鼻子走。
我最近就在實踐跳脫出來觀察情緒,想著多大事啊,會好起來的,然后順其自然,看著情緒的浮云飄走。比如前一陣工作上突然有個緊急的任務,我不知不覺就開始著急,于是告訴自己要“覺察情緒”,跳脫出來,發現自己手腳有點冰涼,對自己說擔心也沒用,調整呼吸,專注事情本身就好,過一會兒情緒的浮云就真的飄走了。
《次第花開》讓我在知足常樂的基礎上又學會感恩、認識到自己的`幸運,對自己遇到的一切由衷地珍惜和感激。這對改善心態很有用。最近也經常在想著自己的幸運,感恩通過邢老師認識了佛學,心態一直在進步。之前的人生雖然遇到過一些大小挫折,但回首往昔,總的來說是幸運的。感恩真的能讓內心時常充滿平和喜樂。
我們之所以很難體會到本心,是因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所作所為,大都在牽著我們朝與本心相反的方向走。我覺得這有點撥云見日的感覺,希望我們都能撥開心上覆蓋的各種情緒和欲望的云霧,慢慢去貼近本心!
《次第花開》讀后感2
今天,為大家介紹一本紅遍全網的書——《次第花開》。作者希阿榮博堪布是當今頗具影響力的心靈導師,曾影響十幾萬人的生命軌跡。《次第花開》是希阿榮博堪布所寫的心靈隨筆集,以現代人的思維和表達方式,將心靈世界應有的美好境界娓娓道來。他的文字像詩一樣優美,內容特別容易能打動我們的心靈,不會特別震撼,可隨便讀一頁、一段,或只是只言片語,當你掩卷思索時,卻發現已經說到心里去了,很耐回味。
它是一本關照內心的書,并非我們以為的心靈雞湯,而且真正能在人生路上給予你幫助,讓你如何透過佛法看世界,讓你在人生實苦的基礎上去修行,從而獲得真正的解脫之道。
取名“次第花開”,是因為在人生的修行路上,是平凡而具體的每一件事情的積累,次第而生,次第而行,次第花開,花開見佛。
我們總是感嘆人生太苦,生命沒有價值,活著沒有意義,社會上越來越多的青年開始走向低欲望與尋求精神的歸宿上,越來越多人開始從對物質的追求轉向對精神的高度與信仰上來,所以,很多人開始喜歡禪修,打坐,在鬧市中尋一方凈土,與世無爭地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所以,宅文化才越來越盛行,獨處的人越來越多,只因為他們更加注重自己內心的寧靜與自身的幸福感,不再隨波逐流,不再人云亦云,也不再強融與順從別人,與其不討好,倒不如好好愛自己。
有些人不知道自己的執念在哪,無意識;有些人知道自己的執念是什么,可走不出去;還有些人在人生的經歷和閱歷中,不斷地學習和成長過程當中慢慢在淡化我執。放得下不是一句話,是需思想的提升和落地的方法去踐行,需要付諸行動。當你在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強大自己的內心,開闊自己的眼界和格局時便有了底氣,內心深處充滿了生機和力量,真實的去接納現實,面對問題,那個坎終將會過去,剩下的交給時間,請給自己一點耐心。
這本書字里行間流露出的生活智慧,淺顯易懂,很貼近我們,真實,讓你可以獲得內心的祥和與寧靜。它可以作為你一生的朋友。
《次第花開》讀后感3
看不見的卻在眼前,最美的遠方就在身邊:
其實,如《次第花開》書中對皈依的正解:“皈依佛法是需要膽識的,因為佛法不向你承諾安全感或確定性,事實上,它恰恰要打破眾人對安全的幻想”。這個世界的萬物都是成住壞滅的,就是不斷發生變化的。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是我們長期以來對自身以及外部的世界存在著一個根深蒂固的誤解——執幻為實。
萬事萬物都是依賴內在和外在的條件而生滅的,因此不具有固有性和恒常性,就是我們常人所認為的被承諾的安全感。讀到這,就讓我想到了李中瑩大師對承諾的注解,大體意思是,大部分人在作承諾時都是真誠的,但是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信念和價值觀在改變,他們無法預測和操控自己的未來變得怎樣。
因此對承諾的定義是:我會維持這樣,直到需要改變為止。所以,要珍惜當下,同時維持照顧自己的能力。
況且安全感不是別人給予的,而是內心的飽滿,自予自己。都說人的全身細胞七年會換一次,就等于換了個人,那改變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現下慎獨和獨處是很流行的說法,就是要經常沉淀下來,多與靈魂深處探尋,思考,才能直面自我,不忘初心。
佛教徒就是決心與自己親密相處的人,一來誠實地覺察自己身、語、意的所有活動,二是柔和對待自己。只有對自己慈悲,才會真正對他人慈悲,只有對自己柔和,尊重內心感受,才會體念他人的感受,做到利他惠己。
你是否有智慧,跳出身外,看看自己。佛即覺悟,覺悟世間本無我。
《次第花開》讀后感4
我開始想要看這本書的動機其實很扯淡,在書店的時候偶然看到它的名字“次第花開”就吸引了我。春風吹暖晴方好,次第花開可自娛。本書帶著我們走進了那片不為人知的藏人的心靈天堂,是一本十分優秀的佛學心靈隨筆。細細品味一篇篇柔美優雅的文字,樸實生動的智慧教法,讀完以后如沐春風,受益頗深。如果你身邊缺少一個忠實的朋友,它會在你迷茫脆弱的時候,給我們以鼓勵和啟發,當你情緒低落時,讓我們生出對三寶和佛法的信心以及求解脫的決心。
人之所以不快樂,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于對自己的不滿意,不滿意自己目前的外表、才智、地位、財富、受用,好了還想要更好的,所以當人們把心思放在這些永遠無止境的追求上時,自然不會慢于現狀,所以徒增很多煩惱。不了解自己的人的一個表現就是不知道如何正確的對待自己。或是溺愛放縱,或是自責苛求,總之就是不能以一種平和的方式與自己相處。婆娑世界的意思就是,能忍受缺憾的世界,硬是要追求完美的自己,只會讓自己活得很累。真正的幸福感源自于內心的安寧,堅強或者脆弱,接受或者抗拒,生活都會繼續。物質能夠帶來的滿足感僅僅是感官上的滿足,而人之所以有別于動物,卻在于他不僅需要滿足感官上的滿足,還需要精神上的滿足。
有的人或許會認為這種佛教的書是那些信仰宗教的人才會看的。我覺得不信宗教不代表不可以不能有信仰,信仰是一種很難用文字表達的東西。我們身邊總是有很多自稱為哲學的東西,但是很多我們都信以為真的哲學思想卻總是讓人越看越往深處思維,越讓人困惑。
書中的上師就是這樣的上師,他們躺下來,成為我們的道路,而我們卻依然嬉笑打鬧,不愿前往正確的路途,我們喜歡那些成為明星達人的創新者,我們追隨那些前呼后擁的仁波切,我們急著去讀微博上成千上萬的佛家語錄,但是卻忽略這些在我們身邊默默行著鋪墊的人。一尊佛像,不會跳下來指著你的鼻子教訓你,也不會因為你的自私而不受你點的香火。我們總是微笑,仿佛聽又不在聽。你是否有智慧,跳出身外,看看自己。佛即覺悟,覺悟世間本無我,跟著一位無我的上師,才能獲得無我的智慧。
《次第花開》讀后感5
很多人推薦這本書,說它可以緩解焦慮,因為這本書里有(西)藏人精神保持愉悅的秘密。讀這本書時更容易讓人想起唐三藏,宣講佛法,娓娓道來。這本書對于唯物主義者來說,讀起來不能非常投入,游離在進入書本與跳出書本之間。進入書本,是因為非常贊同一些觀點;跳出書本是因為不能贊同某些觀點。大部分時間都能非常投入,偶爾會游離。
因果輪回、世事無常,無論佛家弟子還是普通眾生都能接受這一觀點。所謂因果輪回,并非指鬼魂轉世,而是指人所做的事情都會有映射:大到人類生產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進而影響到人類自身的生存;小到一個人所做的事情會直接或間接影響自己或下一代的生活。“世事無常”,雖然看起來這一事實人人皆知,但眾生心里真實的感受卻是來日方長,要做什么事情以后還有的是機會。人們總是認為無常離自己很遠,不要說生離死別與自己無關,就算是遭遇重大變故,也很難從基本上改變對“無常”這個基本事實的習慣性忽視,就像得了健忘癥的人,受苦受難,哭天抹淚,心灰意冷,全架不住健忘,一轉眼工夫又哪兒熱鬧往哪兒趕了。
為什么災難如此頻繁?即便是在信徒眾多的青海玉樹,那里也曾因大地震導致幾萬人喪生。作者試圖為玉樹地震找到合理的佛法解釋,用了很長的篇幅,這顯然很難解釋得通,最后的結論是“無常不擇人,并不因為是佛家弟子或佛家圣地就不發生”,多少有些逆來順受的味道。玉樹地震,用地殼板塊運動學說更容易解釋得通,如果有足夠先進的勘測技術進而能夠更準確地預測地震,那幾萬人就能幸免于難,很多時候科學更能防患于未然。
【《次第花開》讀后感范文(精選5篇)】相關文章:
百合花開林清玄讀后感范文(精選3篇)07-22
百合花開林清玄讀后感范文01-29
李鎮西花開的聲音讀后感04-18
百合花開林清玄讀后感(精選3篇)11-29
花開不敗作文(精選15篇)01-21
花開-寫景02-10
夏至花開的詩句(精選50句)03-23
花開的聲音作文精選10篇03-15
春暖花開作文精選15篇05-16
又見花開作文(精選15篇)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