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記的讀后感(通用12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浮生六記的讀后感(通用12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浮生六記的讀后感1
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并不能用有趣、精致、傷感來簡單概括這本小書,之所以入得經典行列,許是手邊有此一冊,便真如一妙友相伴。
——題記
或許有的人一生轟轟烈烈,或許有的人一生平平淡淡,又或許有的人活得碌碌無為,有的人卻光彩奪目。沈復是哪種人,我不得而知。關于他的生平,百度也僅是寥寥數語。但這本充滿清新率真、情真意切的書卻能讓人體會作者苦樂摻雜、至誠至愛的一生——沈復,他,已成經典。
東坡詩云:“事如春夢了無痕。”在那些逝去的時光背后,星星點點都是回憶,若不以筆墨記錄下來,未免辜負了那一路的風光與坎坷。在作者心中,為官作宰不足掛齒,與愛人琴瑟和鳴才真是一輩子難以忘懷。
沈復的妻子叫陳蕓,女紅習得嫻熟,通曉文學詩詞,那一身才情頗受他之喜愛。每當看到“秋侵人影壽,霜染菊花肥”時,我總能體會到陳蕓的蕙質蘭心。這樣一位妙人對于沈復更是耳鬢廝磨形影不離,愛戀之情無以言述。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當蕓染了重病,只能在病榻上“兩行眼淚,涔涔流溢”之時,我便能感受到沈復的心是怎樣的支離破碎。等到她靈魂縹緲,懷恨辭世之時,我也忍不住吶喊,上天為何如此不公,讓一對恩愛夫妻只可來世再見!這人生,果然曲折坎坷。
本以為失去了蕓的沈復會痛不欲生,追隨妻子而去。但他沒有,痛苦之后他平靜地接受了現實,選擇“不諳世事,不染紅塵,遠離世間悲苦極樂”的方式,獨身一人云游四方。這又不禁讓我想起了莊子的《逍遙游》,“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這是多么偉大的思想啊!“天道無為”是他之所想,“眾人皆醉我獨醒,眾人皆濁我獨清”就是他的追求。當夕陽西下,獨自一人,登上山頂,拈須吟哦“獸云吞落日,弓月彈六星”,與酒光對飲,喝到微醺,人生如此,豈不快哉!
沈復的一生儼如一塊純美之水晶,只見明瑩不見顯露明瑩的顏色。只見精微,不見制作精微的痕跡。我相信這種淳樸淡然,恬淡自甘的生活,正如蕓所說“布衣菜飯可樂終身”。這是否就是人活于世間的最高境界呢?浮生若夢,為歡幾何?不用大喜大悲,大起大落,不落俗世。這或許便是這本《浮生六記》想要告訴我們的吧!
浮生六記的讀后感2
書中還有三處讓我印象深刻的地方:
一是卷二《閑情記趣》中描寫的很多花鳥魚蟲小技巧,都很實用,可惜目前真沒這種閑情逸致去效仿,也許以后有機會的話會去試試吧。
二是卷四中寫“秀峰今翠明紅,俗謂之跳槽。”讀到這里我才得知,原來跳槽最早指的竟然是逛青樓時客人“今天召小翠,明天幸小紅”的這種朝三暮四行為。再想想跳槽的今義,不僅讓人覺得這是個冷笑話。
三是卷六中提到的三處養生之道,第一句是“讀《養生主》而悟達觀之士,無時而不安,無順而不處,冥然與造化為一。”第二句是“《秋聲賦》云:奈何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第三句是“不知甘脆肥臘,乃腐腸之藥也。大概受病之始,必由飲食不節。”在此也不用翻譯為白話文了,綜合歸納一下,這三句關于養生的精髓就是“時常做到心平氣和,遇事不要勞心費神,飲食不可沒有節律”,在此與諸位共勉。
浮生六記的讀后感3
《浮生六記》我相信淳樸恬適自甘的生活——如蕓所說“布衣菜飯,可樂終身”的生活,是宇宙間美麗的東西。在我翻閱重讀這本小冊之時,每每不期然而然想到這安樂的問題——讀了沈復的書每使我感到這安樂的奧妙,遠超乎塵俗之壓迫與人身之痛苦。《浮生六記》儼如一塊純美的水晶,只見明瑩,不見襯露明瑩的顏色;只見精微,不見制作精微的痕跡。然而我自信這種說法不至于是溢美。想讀這書的,必有能辨別的罷。以上這兩段話是俞平伯和林語堂對此書寫的精彩書評,覺得說的很好,和大家分享下。
我讀此書有從書中的感觸到,過度教養的影響,不只是教養問題,也是社會問題。現代父母對孩子付出更多的照顧與教導,正面回饋卻似乎不如預期,究竟教養出了什么問題?過度的保護、指導與關愛,不僅是個別家庭的教養問題,更是影響整體發展的社會問題,值得反思與警惕。我們都忘了,我們該養出的不是好小孩,而是好大人教養的目標,應該是養出一個心智、情感、能力都與年齡并進相襯的成年人。本書以此為中心思想,希望幫助父母平撫擔憂與恐懼,先放下亟欲為孩子鋪設成功坦途的急切情緒,而以更穩健的心態、更明智的愛,創造真實永續的教養效果。
在教養孩子之前,父母請先照顧好自己,完成自己的人生。本書打破一般教養思維,除了指陳過度教養的影響并提供解決方案,更聚焦于父母的心理建設與自我關照,懇切提醒父母別為了教養孩子而失去自己的人生。當你能好好生活、工作與愛人,孩子就會以你的身影為榜樣,找到自己實踐成功、創造幸福的方法。
浮生六記的讀后感4
中國古代的女子要想名留青史實屬不易,留下名字的又或多或少的要牽扯到名利呀,情色呀,緋聞呀,隨之而來的是無數文騷們的牽強附會,直到把那些女子們弄得面目全非,讓人懷疑她們是否真有其人。
陳蕓卻與她們不同,她之所以能有名有姓的在歷代女子中間存在著,并不是因為她的美貌、才學或者當過中國的女皇帝,只因為她嫁給了沈復,比她活的長,在她死后寫《浮生六記》來懷念她。《浮生六記》里所載的往事都是家常話,夫妻之間你一言我一語的調侃。沈復說陳蕓剛嫁給他的時候不愛說話,沈復就逗她說話。陳蕓喜歡吃臭豆腐,沈復就對陳蕓說:狗因為沒有胃才吃糞,屎殼郎因為要變成蟬才團糞,你是狗呀還是蟬呀?要是換了一個女人聽了老公這么說自己肯定會臉紅吧,陳蕓的可愛就在于她不但不臉紅,還擺出一堆邏輯性極強的道理,最后弄得沈復也跟著吃起臭豆腐來。陳蕓說:情之所鐘,雖丑不嫌。
納蘭性德在妻子盧氏死后也寫了一堆的悼亡詞,安如意更是把其中兩句都作為自己的書名,《人生若只如初見》和《當時只是道尋常》。我覺得不管初見還是道尋常都是因為曾經滄海過,他們在該戀愛的年紀時遇到了自己要愛的人,在佳人不再時寫下了他人不曾經歷過的句子。
還是要說到來世,沈復曾經對陳蕓感慨:你要是一男的該多好,我們一起訪名山,搜勝跡,遨游天下,不宜快哉!
陳蕓回道:這有什么難的,等我老了,雖然去不了五岳那么遠的地方,近處的虎阜、西湖都能一起去呀。
沈復:恐怕那時候你已經老的走不動了。
陳蕓:今世不能,期以來世。
沈復(恐怕也是受了感動,跟著說胡話):來世卿當作男,我為女子相從。
感情好的夫妻舍不得對方期許來世本來是很平常的事,但是沈復愿意下輩子為女子相從,這在夫妻史上是第一人吧。陳蕓之于沈復不再像綠珠之于石崇,寵愛她因為她笛子吹的好,也不再像廚娘之于袁枚,舍不得她因為她飯菜做的好,他尊重自己身邊的這個女性,想讓她分享到自己今生得到的事物,如果有來世。
家長們好像都不怎么待見感情好的夫妻,前有焦仲卿和劉蘭芝,后有陸游與唐婉,這兩個故事里的男主角們都是孝子,雖然不舍但都聽了父母們的話,休了自己深愛的妻子。沈復居然選擇拋下自己的父母兒女,頂著個逆子的名聲,半夜和陳蕓一同逃走。陳蕓帶病,走了幾步就走不動了,沈復背著她,陳蕓對自己稍大的女兒說:幸汝父待我厚。待我厚,是明知道我不是能你帶來福氣的人,還非我不娶;待我厚,是即使被父母掃地出門也要同我一起顛沛流離;帶我厚,是寧愿下輩子做女人也要同我做夫妻。
陳蕓最終客死他鄉,臨終前她拉著沈復手,斷斷續續的.說著兩個字:來世。
我覺得任何文藝作品中都不能解釋男人再娶這個問題。你永遠無法在婚禮上問新郎:你怎么沒娶那個同你好了十年的女朋友呀?同理,雖然沈復曾經對勸她再娶的陳蕓說:曾經滄海難為水,斷無再娶之理。可是他后來還是接受了一個發達了的朋友贈給他的妾。用他自己的話說是:重入春夢。從此擾擾攮攮,又不知夢醒何時而。
浮生六記的讀后感5
《浮生六記》是清朝長洲人沈復的自傳體散文,本書已經流傳了二百余年,可以說影響了好幾代人,這本書如今又在市面上出現,說明人們對于此類文學的熱衷。這本書的主人公就是作者夫婦二人的日常生活,十分樸素,他們之間的感情溫馨至極,整個居家生活都是浪漫灑脫的。他們夫婦二人去往過很多地方,見過很多的人和事,這本書講這一切都加以記錄。在作者雨陳蕓初次相見之時,就產生了情愫,可以說是情投意合,而他們所向往的生活也是充滿藝術感的布衣蔬食浪跡天涯。
然而現實生活是人類夢想的最大敵人,渺小的人類只有抵抗,卻很少有人能夠戰勝現實。他們的夢想如同大多數人一樣,破滅殆盡,但是他們不忘初心,當初的快樂絲毫未減,這才是真正的愛情,無論任何事都不能將兩人分離。這種生活在現如今都很難找到了,真正的浪漫就應該是像他們這樣的,也只有這本書,才能真正體現夫妻之情。
“情之所鐘,雖丑不嫌。“沈復十八歲就與陳蕓結婚,在這命運多舛的一生的末尾,陳蕓還被疾病所困擾,雖然如此,兩人依然沒有分離,老天這么想拆散他們兩人,直到陳蕓去世也沒能實現,莫非這就是超越一切的愛情?后來沈復獨自一人離家漫游,過完了自己的余生。
本書就像是混沌世界中的一股清流,它不與外世紛爭,記錄方式淳樸,因為故事本身耐人尋味。作者的高超之處不僅于此,他還將細節描寫到淋漓盡致,連心理活動和一些耐人尋味的小動作都加以記錄,有些時候還不乏風趣。作者雖然是有一定歷史感的人物,但他和現在的人依然后很多相似點,我就在他身上找到了很多這樣的特征。他貪玩,對很多新鮮事物抱有興趣,也愿意與人分享快樂。兩人在一起的那些日子,沈復總是能找到玩樂的方式,雖然不高級,但是兩人卻樂在其中。只可惜最終兩人還是要分離,看到最終也難免為他們感到惋惜。
作者的經歷是很多年輕人所向往的生活,面對生活的壓力,也只有這種生活是最輕松的。但是現如今無論是多么富有,都很難做到,真正能找到另一個了解自己的人也更是難上加難。最后沈復也看透了一生,并將一切記錄在書中。
浮生六記的讀后感6
《浮生六記》中的蕓是“中國文學中最可愛的一個女人”。
蕓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親人只剩下媽媽和弟弟,當時窮困的家徒四壁。
蕓年紀稍微大后,憑借自己的女紅手藝為別人做一些針線活,養活著一家人。后面她的弟弟求學認字讀書的費用也是她出的。
因為蕓能背誦《琵琶行》,有一次在翻到該書,就一字一字的對照著認,這就開始了自學認字。蕓在學做針線活的空閑,通過慢慢自學也漸漸學會吟詠詩詞。
蕓和沈復結婚后,常常陪沈復在閨房中談詩論書,賞雪飲酒;也敢于女扮男裝去看廟會,主動為丈夫謀妾室,為公公找姬妾。正式如此,蕓也是一個凄慘的女人,努力討好周圍的人,卻還是失歡了,失歡于婆婆,失歡于公公,失歡于小叔子,失歡于家奴。
蕓所處在一個男尊女卑的時代下,加上她出生卑微,導致她越是在乎別人對自己怎么看,一心為別人著想,卻不想別人卻早已對她成見頗深。
蕓為了討沈復喜歡,心心念念的為丈夫挑一名精神上、容貌上都契合的小妾,最后事情沒有辦成功卻惹的一身騷,被婆家人認為蕓和青樓女子有啥牽扯。
在沈復同他父親在海寧時,蕓為了討婆婆喜歡,蕓主動擔起寫家信的活。后來,家里偶然有些閑言碎語,蕓的婆婆就開始懷疑蕓在家書里描述不對,后來干脆就不讓蕓寫家書了。
沈復后來又陪父親去刊江做官僚,他的父親說他出差在外,一直勞苦奔波,如果能找到一個陪他去外地照顧他起居的人就好了。沈復告訴蕓后,蕓私自托媒人開始給公公物色,而這過程中蕓并沒有告訴沈復的母親。最后沈復母親知道后,蕓失歡于婆婆。
蕓的公公在外面當官僚時,不知道為什么很久沒有收到家書,后面看到來的家書不是蕓的筆記。以為是蕓不想dai寫家書了。蕓的公公開始對蕓產生成見。
后面,沈復的弟弟向鄰居借了錢,蕓做的擔保人。被追債人討上門后,公公以為是蕓背著丈夫跟鄰居借債,還進讒言fei謗小叔子,最后蕓被公公趕出家門。蕓失歡于公公。
古代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蕓自學成才,但是思想還是被舊社會給荼毒至心,認為夫家至上,不由得讓人覺得社會能殺死人。
管中窺豹,這居然讓我們明白這就是傳說中千年以來難解的婆媳關系難題。所幸現在已經是新民主主義社會,婦女也是半邊天。女性已經不需要求別人歡心,不用擔心失歡于別人。不是自己的事情就裝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懶惰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浮生六記的讀后感7
難得過個無所事事的周末,偷得浮生半日,讀完了浮生六記。
說是六記,其實只讀了四記,另外兩篇在歷史長河里不知道飄哪兒去了。忘了在哪兒看見一句,林語堂說蕓娘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可愛的女人。抱著“到底是怎么個可愛法,還能比我可愛嗎”的心理翻了翻這本書。看的比較不囫圇吞的是卷一的閨房記樂,和卷三的坎坷記愁。
一篇講的是少年不識愁滋味,賭書消得潑茶香。青梅竹馬,得償所愿,每日談詩論畫觀花賞景,鸞鳳和鳴舉案齊眉。另一篇講的是人生在世不稱意,他生未卜此生休。被趕出家門,窮困潦倒漂泊異鄉,父親兒子妻子相繼去世,兄弟為了財產與他反目,愁緒滿懷無釋處。作者寫的倒是絲絲入扣,有感動有嘆息,但情感上不知道怎么評價。蕓娘固然是可愛的。愛詩詞歌賦,也擅長烹飪女紅。心靈手巧,無論是插花還是開party都能別出心裁。溫柔賢惠又古靈精怪,恪守封建禮教之余,也會穿個男裝跟老公出去旅游。看上去簡直完美,唯獨一點我不喜歡,閑著沒事兒還去給老公物色姬妾,最后那姑娘背叛約定,她也因為各種情感上的打擊郁郁而終。試圖站在當時的時代和環境去理解這件事兒,奈何我實在已經進化完全,理解不能,既然真心實意的愛了為什么還能跟人分享。或許這才是男人們如此推崇蕓娘的原因吧,直男們不切實際的幻想,呵呵。作者沈復,就更不知道怎么評價了。
一開始年少求學,與蕓娘花前月下卿卿我我也倒美好。成年之后只能看見他終日靠著家里的庇蔭吃喝玩樂,被趕出家門之后窮困潦倒,不去想想怎么養家糊口,竟然還繼續附庸風雅…完全沒有對妻子兒女以及人生最起碼的擔當。
花了那么大的篇幅寫了自己和妻子如何伉儷情深,還照樣在出差的半年流連青樓。與妻子第二次倉皇出逃,竟然連兒子和女兒都顧不得了。把女兒匆匆許配給表哥家的兒子做童養媳,托人給兒子找了個地方謀生,后來兒子早夭,沈復想的是,蕓娘不能延續后代了,為啥是蕓娘沒有后代了呢,因為別人又送給他一個小妾唄。
看到最后這句,真是惡心的我連早飯都差點吐出來。陷入糾結。感動過人們的這些句子和故事,到底是真是假。寫了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蘇東坡,后來又說唯有朝云能識我。冒辟疆這個始亂終棄的大渣男,竟然還有臉寫出個《影梅庵憶語》。
這個人生啊…仔細琢磨琢磨就覺得特別不堪。所以,今天你喪了嗎?
浮生六記的讀后感8
重讀《浮生六記》,四個字來形容沈復:情深不壽。
沈復其人,大抵可窺一二矣。[鴻案相莊廿有三年,年愈久而情愈密。
卷一便是《閨房記樂》,通篇皆是二十三年來沈復與其結發妻子陳氏的瑣碎情事。說它瑣碎,是因為幾乎沒有幾件代表性的大事,平鋪直述到不需要任何懸念轉折;說它皆情事,則是因為字里行間莫不是珍惜、卷首頁眉都透著恩愛。沈三白,料想又是一情癡矣!記得當年初見,彼此仍是少年。沈復喜她才思雋秀,雖恐其福澤不深,然心之所系不能釋之,對母親訴言:非姊不娶,那年,沈復十三歲。都說古人婚姻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這一個十三歲的小小少年,因為一句“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傾慕上了比他大了十個月的族中阿姊,這一傾慕,就是一生。
婚后某晚,其與故人劃拳飲酒,酩酊大醉臥倒在床,醒來時陳氏正對鏡曉妝。我自己看書的時候不做別的念想,現在回頭來看,不過就是一次醉酒,有什么值得刻意寫下來?轉而想到,大概從妻子過世之后,他再也沒法兒喝醉醒來還能看到她當窗理云鬢的模樣了吧?那時候,陳氏初為新婦,整日恭敬侍奉堂上,寬和以待下人,怕被人說新娘憊懶,日日太陽初升便要起床,沈復喜歡賴床,可看她嚴肅認真的樣子,只得跟著一同早起,這大概就是現在年輕人常說的“為愛改變”了吧。
夫妻兩人游園消夏,讀書論古,品月評花,,可惜好景終不長久,沈家家道中落,陳氏又接連失弟喪母,多番打擊之下,身體日漸沉疴,病榻之側,沈復悉心守護終不曾離棄。當然這些都是后話了。
我想天下恩愛夫妻大抵都相似吧,記得婚后數年,沈復和陳氏整理書卷論及詩詞,沈復得知陳氏最為推崇者是那張口吐出大半個盛唐的李太白,當即像個小孩子一樣笑道:“夫人定是與‘白’有緣啊!”陳氏不解,沈復說道:“夫人啟蒙于白居易的《琵琶行》,詩詞最重李太白,夫君我字‘三白’,可不是一生都與這個字有緣么?”陳氏莞爾。此間情狀,不解風月之人如何體會得來!即便是如今這個多少顯得寡情的年代,多少癡兒情女,也會因為“你生在六月,我生在七月,天下怎么會有這么巧的事情肯定是緣分讓我們在一起”而驚嘆,情到深處無從解釋,只好托詞于上天,道一聲:一切真乃緣分也。其實文中最打動人的,不是夫妻情事,不是患難與共,也不是相守到老。
世間有的是扶持一生的夫妻,難得的是,沈復在斯人不再后,于貧病孤苦中,一字一句寫下了這些故事,只屬于沈氏夫婦的故事,《浮生》一卷,名垂文史千古,萬尺黃泉之下,雖于逝者無補,料想也能一慰佳人芳魂了罷!
浮生六記的讀后感9
《童趣》節選自沈復的《浮生六記·閑情記趣》,題目是編者加的。沈復,字三白,清代乾隆年間人,雖然出身于“衣冠之家”,讀過幾年書,卻終生未進學中舉,主要職業是習幕、經商。然而其人靈秀聰悟,于人于事皆重于感情。寫作本文時作者已46歲。
《浮生六記》前四記(《閨房記樂》《閑情記趣》《坎坷記愁》《浪游記快》)為沈復所作,沒有爭議;尚缺《中山(指琉球)記歷》《養生記道》二卷,一般認為“筆墨滯重”,視為偽作。
從現存的四記和后二記的標題可知全書主要有兩大內容:
1、參與社會生活的艱辛,家庭生活,尤其是與妻子愛情生活的苦與樂。由于作者受封建禮教浸染不深,書中與妻陳蕓相親相愛的感情溢于言表。陳蕓會刺繡,因而“漸通吟詠”,與丈夫趣味相投,夫唱婦隨(如山水之游、書畫之樂、用情伴趣等)。
2、記敘了游賞天下名山秀水的感悟以及種種藝術生活的樂趣。作者生在山清水秀的蘇州,家住滄浪亭附近,在吳文化的熏陶下,不僅愛讀書,好書畫,而且在盆景花木的侍弄、經營與鑒賞方面頗具造詣,常在旅游中,用藝術家的眼光去評判名勝古跡,并將大自然的清新之氣融入創作之中。總之,作者是一個對生活充滿熱情、關愛他人、體貼妻子,又能師法造化、享受山水的普通人。
浮生六記的讀后感10
沈復在他的自傳散文體小說《浮生六記》開篇時便用了東坡詩中“事如春夢了無痕”這句,而這句話幾乎可以算得上是他和陳蕓愛情的寫照。
林語堂的女兒林太乙說:“父親的理想女人是《浮生六記》的蕓娘。他愛她能與沈復促膝暢談書畫,愛她的憨性,愛她的愛美。”蕓娘大概是所有文人夢想中的女人,世界上絕不會再有第二個她。
沈復和蕓娘的愛情,很好。
十三歲時沈復第一次見到蕓娘,兩小無猜。脫金為約,她成了他的未婚妻,這是一開始的故事。金風玉露一相逢的美好。然而太美好的東西總是不能久存,他們約定的太早,難免過早散場。
洞房花燭夜,兩人比肩調笑,共論《西廂》。此夜春心動一處,不知今夕是何夕。這樣像是密友重逢的愛情,這樣互為心動的愛情,多少癡情男女想要,多少人求而不得。
他們本來就是有緣的。陳蕓以白樂天為啟蒙師,幼誦讀《琵琶行》而識字,以李太白為知己,愛他“姑射仙子”“落花流水之趣”。而沈復適字三白。
卻不知白是空,萬般柔情終成空。
他們是如此般配的兩個人。滄浪亭愛蓮居里談詩論賦,細說相如。他愛他鬢邊濃香撲鼻的茉莉花香,愛她的多愁善感,心地善良。陳蕓在沈母大壽上聽到《慘別》等劇時的不忍,沈復看在眼里;陳蕓對王二姑折花的調笑沈復記在心上。啟堂弟婦催妝缺珠花的時候,陳蕓把自己的給了她,她不以這些在別人眼里送出便是可惜的東西為貴,卻偏偏珍惜些破書殘畫,悉心裝訂,竭力搜集,她愛的他也愛。她的好他全陪著。
相處久了連不愛的地方也變成了愛。后來她喜歡吃的鹵味漸漸變成了他的習慣。自由隨性的沈復也把“得罪”、“豈敢”當成了日常。當沈復問為什么一開始厭惡的東西最后卻會喜歡上的時候,蕓娘說:“情之所鐘,雖丑不嫌。”喜歡上,就什么也不在乎了。
情到濃時,竟然相約來世,來世竟要當個男兒陪他游歷天下。這樣的愛情應該純粹到何種地步?
洞庭盛會,陳蕓便做了一回男子。她在丈夫的慫恿下女扮男裝的出了門。攜手而出,歡樂無限。
也曾托言歸寧同去太湖。
陳蕓說,第一次見到了這么寬廣的天地,看過了便不虛此生了。閨中女子終生沒有見過的大有人在。她們與船家女素云在船上嬉笑作樂,唱歌歡笑,最后被友人妻誤以為是沈復挾著兩名妓子舟中作樂。陳蕓解釋的很妙,她說:“有之,其一即我也。”
每到暮春,便恨花落得太快。
結局總是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衣冠之家最后也沒給沈復仰仗,而生在衣冠之家的沈復還不能給陳蕓仰仗。因替人作保被人追債,竟至于被趕出家門。幸有友人收留,卻終將疲于生計。布衣蔬食已是向往,家破人亡終成現實。
他們的愛情就像是水晶,他們自己也像。在這個世界上好像每個人都沒辦法得到自己最想要的東西。文人們想要仕途的時候,仕途不順;人們想要安居樂業的時候,流離失所;他們想要平平淡淡共度一生的時候,偏偏妻離子散。
未嘗不希望沈復更強一些,更聰明一些。不用太聰明,不用太強,足以支持的起他們的愛情便足矣。然而那樣或許太過完美了,所以上天竟然不準這種情況出現。
塵世中的我們大都渴望著完美,完美的戀人,完美的愛情,完美的人生。可惜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完美的事情。當愛情來的時候去愛,當苦難來的時候去承受,人生就是這樣,總有些意外等著你,既然無法預測,不如真誠接受。只能接受。
事情沒那么好也沒那么壞。愛情和人生都是如此。
浮生六記的讀后感11
《浮生六記》是清代文人沈復作的自傳散文,其以真言述真情,不刻意造作,得以渾然天成,獨樹一幟,達“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之境界,流傳至今。其中,《中山記歷》和《養身記道》兩卷已佚,故現版本只有《閨房記樂》、《閑情記趣》、《坎坷記愁》和《浪游記快》四卷。
第一卷是全書的核心,拜讀此書是本著沈復和陳蕓二人伉儷情深、至死不渝之情來閱,可實則是始于歡樂、終于憂患,讀后給人以悲切動人之感。全文貫通了一種“慧極易夭”、“情深不壽”的宿命感,文中作者多次提及妻子早逝的“預兆”,久久無法釋懷愛妻早逝之痛,所以一遍遍回憶,在回憶中刻意去發現那些可稱之為“預兆”的點滴,然后說服自己,愛妻早逝這件事是命運如此、是無可奈何如此。
作者以平易近人的文字娓娓而談他與蕓二人的清貧生活,雖是“布衣蔬食”的日常閑事,但因為有蕓,且在她井井有條的打理下,事事都溫暖平和,處處都洋溢著幸福的味道。蕓賢良淑德、蕙質蘭心,將清貧的日子過的有滋有味,實乃不易;這其實也他是夫妻二人鐘情彼此、情投意合的表現,把日子過成詩,何嘗不是每個女子內心所期待的樣子,可這也需要有人懂你不是?
其實沈復對蕓很是欣賞和寵愛,如今男女平等很正常,但是很難想像古代社會男女地位之現狀,“一入侯門深似海”說的不僅是帝王將相的深宅大院,即便是一般家庭對于婦女來說要求也是極為嚴苛的,可是蕓在那個年代就可以女扮男裝和丈夫一同出去看戲、深更半夜出船同丈夫飲酒作樂,如此膽大的作為,想必也只有蕓敢為;蕓的幸運不僅是可以領略名山美景,更是享得了男女平等與尊重,可以說其實這就是丈夫對她的的寵愛與包容,夫妻二人是真正擁有羨煞旁人的恩愛生活。
序篇林語堂有所言:蕓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可愛的女子,言非過譽;翻譯此文的作者張佳瑋也有此意:實際上,讀完全篇,我都產生了“沈復簡直配不上他的妻子”的念頭。蕓最可貴之處,便是她風雅感性之后的緘默沉靜,也許這也正是沈復如此懷戀蕓的原因。
浮生六記的讀后感12
清秋夜雨,燈影映窗紅。讀三遍《浮生六記》,怔怔之久,感動著前人的一段恩愛悲歡。
我感動于沈復與陳蕓的愛情,我羨慕著他們平常生活的詩情畫意,我傾心于他們的真摯恩愛,至死不渝,我仰望著他們一生平凡卻心胸磊落,超然脫于俗塵。
沈復,生活初是小康,但后家道中落,雖為平民百姓,沒有功名,卻是一個多才多藝的知識分子。他與妻子陳蕓雖在饑寒交迫的日子下生存,但卻志趣相投,彼此恩愛。但最后,夫妻二人卻天人永隔,滿是凄慘。就在陳蕓去世讓沈復再找一人時,沈復說:“卿果中道相舍,斷無再續之理,況‘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耳”。
罕有文人的愛情傳說可以感動我。比如,李隆基楊玉環的悲劇華彩只令我惋惜,李清照趙明誠的顛沛流離只使我可憐,蔣鹿潭黃婉君的貌合神離只讓我心疼,冒襄董小宛的九年恩好只叫我難過……
通讀后,不覺中發現,另一種想法卻涌上心頭。
沈復作為一介書生,雖然娶了聰明又有情趣的蕓作為妻子,但他自己卻在家中不懂得如何處理與親人之間的關系,窩窩囊囊,連自己的妻子都保護不了。最終落得自己都被排擠出門,與蕓四處飄泊,無所依靠,外出借錢,半路差點身亡,幸得他人相救才得以茍活。
卷一卷二的那些情趣,只能作為生活的點綴,卻無法成為主流。那些讓人看起來羨慕不已的閨房之樂,在缺少衣食的現實面前顯得不堪一擊。在《坎坷記愁》中寫到沈復二人投奔夏氏家中。淳樸的夏氏雖嫁了農民,但豐衣足食,生活穩定,一家人其樂融融。相比蕓,聰明的蕓嫁給了沈復這個才子,卻遭到家人的排擠,外出流浪,且重病在身,受盡了艱苦。
蕓最終去世了,沈復以“夫妻恩愛不到頭”來做自我安慰,但陳蕓去世的真正原因,他并未在自己身上找過。朱奇志點評曰:“蕓之早夭,誰致之耶?大戶人家,是非眾多,此其一也;姑婆偏信,冷酷無情,此其二也;三白迂闊,不善生計,此其三也。三白作此荒唐論,不知是糊涂還是敷衍?”
沈復空有一身知識,但自身的知識終是被現實所擊敗。不懂變通,不通人情世故,就算全身上下全是浪漫細胞又有何用?蕓嫁于沈復實在是凄涼。到頭來,蕓的一生終究只化作沈復一句“夫妻恩愛不到頭”,只成了讀者心中解不開的故夢罷了……
【浮生六記的讀后感(通用12篇)】相關文章:
童年的讀后感通用15篇09-03
童年的讀后感(通用15篇)06-20
童年的讀后感(通用17篇)04-25
讀后感的作文(通用28篇)01-28
《邊城》的讀后感(通用15篇)01-24
《邊城》的讀后感(通用31篇)02-08
邊城的讀后感(通用15篇)11-28
邊城的讀后感通用15篇06-04
老舍的《茶館》的讀后感(通用7篇)04-20
平凡的世界讀后感(通用15篇)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