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讀后感400字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總結呢?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目送》讀后感400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目送》讀后感400字1
在這本書的魅力睿智的文字里,我看見了自己,在嘆息作者的哀傷之余,也深深地體會到母親,我的母親的那么傷情。我想,許多年之后,等我也是一位母親的時候,是否也會如此,是否也只是目送?
珍惜可以挽留,不是嗎?也許,我現在所做的都只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相信,一句問候,一杯清茶,一個擁抱真的可以讓那落寂消逝。也許,許多年后,我目送著母親離去的時候,我仍然會悲傷、難過,但是,至少不會遺憾,不是嗎?
這本書與其說是龍應臺女士對自己生活的回顧與反省,倒不如說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歷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書以第一篇文章《目送》命名,也以此文最為精彩,文中描寫作者目送兒子踏入各種不同的門。兒子的背影,愈來愈高大,但卻從來都沒有猶豫,沒有回頭。這種落寞感,使她回憶起當年父親用廉價的小貨車載著她去大學報到。父親因覺得女兒會嫌棄小貨車太窮酸,便在校門口放下她和行李轉頭就走,留下一團黑煙和背影,多年后慈愛的父親過世。作者又在細雨中,目送著父親的靈柩慢慢滑入火葬的妒門,消失在火焰中。
做兒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我們的面孔上。
《目送》讀后感400字2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是《目送》這本書中母親送兒子上飛機時,內心的一段感受。這段讓人既心酸又感動的文字,在我心里不由得產生了一絲絲淡淡的憂傷和令人欣慰的感覺。憂傷的是,兒子在登機前,做母親的多么希望兒子能回頭看望一眼,而留給的卻是一個背影;欣慰的是,年幼的孩子長大了,不再總是和父母粘在一起,讓父母懂得了如何去放手,讓兒子去實現自己的理想。真的,“不必追了”。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這就是《目送》帶給我們的人生哲理。
由此,我想到了我自己。當我們做父母的,第一次送兒子到幼兒園讀書時,在校門外,兒子也曾依依不舍地一次次回頭注視著我們離去時的背影,但當兒子長大后,也是否感到背后目送他的那兩雙熱切的眼神。
《目送》讀后感400字3
經典詞句:我慢慢地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精彩段落:火葬場的爐門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屜,緩緩往前滑行。沒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離爐門也不過五公尺。雨絲被風吹斜,飄進長廊內。我掠開雨濕了前額的頭發,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記得這最后一次的目送。評語:《目送》是全書的首篇,目送父親的遠去,我深深的體會到了作者內心的悲傷。
讀后感:構成《目送》的部分,我認為是寫自己父母的那些篇章,首先體現的是一個“愛”。父母,是長輩,但是所有人都明白老人老了,就變成了孩子的道理,過了一定年齡的父母,就是像孩子,就是晚輩,就是需要兒女們照顧,在懷里濃濃的“愛”的承受者。無論是《雨兒》所說的每天跟媽媽通一次電話、一遍遍給媽媽解釋自己就是她的雨(女)兒、到潮州看望媽媽就陪她睡陪她聊、女傭把媽媽帶上陽明山就帶媽媽去泡溫泉不消停、給媽媽拍照;是《明白》里,為了讓母親放心,做了一個可笑的本子,還蓋上了個章;還是《散步》里面寫到的徹夜不眠之后幫媽媽穿上最暖和的衣服、圍上圍巾后牽著媽媽的手在犬吠聲相伴的凌晨散步,這一切,都是對自己父母的濃濃的“愛”。
《目送》讀后感400字4
也許是年齡大了,也許是經歷的多了,浮躁的心沉淀下來,更容易憂傷。很多人和事在心中已經驚不起漣漪,不知不覺中,父母慢慢的年歲大了,孩子漸漸長大了,學生們送走了一撥又一撥……忽然一日,開始在乎起鏡
中的白發,開始回憶起以前讓自己心動的點點滴滴,微笑中提醒著自己不必追,因為“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千山同一月,千江有水千江月。山有萬千,水有萬千,月卻只有一個。然后永嘉正道歌中寫到,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知否?識否?
不必追,說的真好!三個字,涵蓋了人的一生。佛說人是由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所緣起,并且如此輪回流轉、生生滅滅,所謂一念生萬物,不必追,每時每刻心相隨,
只要有一份愛意深深的藏在心里,把時光雕刻起來,不必追。《目送》中的孩子告別母親,然后母親目送孩子的背影漸行漸遠,讓我莫名感傷,不必追,孩子已經長大,不必追,該走的是要走的,不必追,母親的愛永相伴,母親的目光永相隨……
《目送》讀后感400字5
《目送》中的龍應臺在步入了中年之后,追求到了她所想要的之后才發現原先身邊的人和事都已變了樣。正如書名,她一路目送著兒子不復以往對自己的依靠,她目送著父親的逝去,她目送著母親漸漸老去,而自己已經無法去改變什么。她目送著時間慢慢流去,最終只剩遺憾和后悔。看完整本書,始終被書中淡淡的語句和始終消散不去的苦澀味糾纏,我們何嘗不是又一個龍應臺。而很多個我們和她不同的是,我們還有時間能夠也就應讓我們做不讓我們后悔遺憾的事。
對于這一點,我想,和我一樣剛剛踏入大學校園沒多久的人是同樣感觸良多的。我們中的大多數幾乎沒怎樣離開過父母,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有父母操辦,而當我們進入這樣一個脫離了他們懷抱的環境中,就會發現,掃地拖地不像我們想象中那么簡單;不是每個人都對你百般包容;你跌倒了要學會自己爬起來而不是伸手等人扶……但似乎人都有這樣的劣根性: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時候不知珍惜,失去之后才明白在那之前自己擁有多寶貴的財富。越是真心的人,我們越是會不在意地去傷害。
所以能夠在還年輕的時候珍惜眼前人,在雙方有限的時間里無限大地真愛對方,不要目送他們漸漸遠去的背影,上前幾步,牽起他們的手,用最大的耐心和愛去陪伴他們。
勿目送自己所愛之人背影,去珍惜,去珍愛,不留遺憾。
《目送》讀后感400字6
我在車站等車,身旁是一對等著過馬路的母-子。母親在起步的一瞬間握住兒子的手,兒子卻不動,轉頭看她,眉一皺,正要說什么,不料他此刻的神情被母親盡收眼底,兒子轉過頭,撇撇嘴,輕輕把手從母親手中掙脫,大步向前。母親的身軀一怔,隨即上前。我看到的是,她眸中掩不住的失落。
目送著他們的背影,思緒紛飛。
不知從何時起,自己也像那個兒子一樣,不屑父母遞過來的關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難喝,不要”,一只關懷的手,也是不著痕跡地掙開。即使是一個關切的眼神,一句詢問的話語,也總是以無所謂的視線,不耐煩的神情擋回。
也不知從何時起,那個捧著書跑來跑去問東問西的身影被時光沖淡,支離破碎,漸漸清晰的是一個人翻書上網尋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個在商店里一手拿一個顏色的發夾,歡快地跑到母親身旁詢問哪個漂亮的孩子,在母親給出建議后,仍然猶豫地左看看,右摸摸,狠不下心,抬起一張哭喪的臉請求“媽媽,我選不好,兩個都要行不行?”而是習慣一個人作出抉擇,再一個人承受。也不像兒時受了委屈跑到父親懷中大聲哭泣并且尋求安慰,而是一個人辯解,一個人反擊。
《目送》讀后感400字7
我讀每一本書,并不是因為她在排行榜上赫赫有名,只是希望能在其中發現幾個美麗的、能讓我感到融入其中的句子。《目送》,看得人心酸,幾度忍不住落下淚來。的確,并不只是為書里的描寫,而是想到未來可能遇
到的窘境。
我可以不怕死,也可以說不怕老,但我怕老了會麻煩別人,會因為不能自理生活而讓別人受累《。我不想要那樣的生命質量,但是也要承認,有些時候,不由自己作主。
而另一方面,雖然我自己還沒有孩子,但是侄子侄女的成長,我都有目睹。她們從出生到長大,中間的轉變。我有時候的確懷念,她們的嬰兒時期,可以軟軟的抱在懷里,對大人充滿了依戀和信賴,會說:我最愛姑媽了
。而當她們長大,情感上雖然不變,但是會有不耐煩,有她們自己的想法,也會象大人一樣教育我:姑媽,你這樣是不對的——我得承認,我傷過心。
看著書里的描寫,觸動我自己的心懷。而且我也知道,不只是我自己。
所以書里的“愛生”,于我心有戚戚焉,也許我也可以成立一個這樣的組織,互助互扶,有尊嚴地度過生命的最后階段,以自己想要的方式。
《目送》讀后感400字8
人都有溫情的一面,即便是燃燒著野火的龍應臺。散淡的文章里,把濃濃的親情深埋在字里行間;隨意而寫的閑適中,把臺北的風土人情傳遞了出來;即便寫的只是家里的日子,還是在不經意間把一個大家的深刻隱約的顯露。
貌似不著邊際的表述里,安置了上下三代人的默默溫情。沒有濃墨重彩的去揚厲愛深愛切的感受,只是隨手把撿起日子里的點滴,然后,你會在無意之間被貌不驚人的文字打動,會報以會心一笑,會默然神傷,會被柔軟的孝順所溫暖。
寫親情一般都回難以自持在濃的化不開的情感里。但是,《目送》不會讓你如此,即便筆者的母親腦萎縮不認識自己的兒女,但是你也會在作者那智慧而又充滿愛意的孝順中,看到燦爛的人性,把你溫暖的留下含笑的熱淚。書的最后寫到作者的父親埋葬故里,族人把這個從臺北回來的孩子按照當地風俗榮光下葬。你會為鄉里人們那打不斷的骨肉相連而浩然落淚,那是自豪的淚,交織著民族大義的淚。一句,族人們就像迎接自家里十幾歲走丟的孩子一樣的,在幾十年后接來了從臺北回來的骨灰。你不能不為之動容!
《目送》讀后感400字9
從幼兒園一直到大學,兒子的背影在母親眼中漸漸變大,母親一生都是目送著兒子的背影漸漸遠去。沒有任何聲音,不需兩人對話,用那凝望的眼神傳遞對孩子的關心與不舍。
母親是過來人,知道一路走來的不容易,也知道前面有許許多多的磨難與坎坷在等著孩子去面對,母親是多么不舍與不忍,但事實是殘酷的,母親是無法替代孩子走完這一生旅程。
所以,不必去追,青春是充滿活力的,讓孩子去闖闖吧!讓他學會克服,讓他學會堅持。只有人生中歷練過,今后的日子才更加容易。
有些母親曾幾度想替兒子分擔,讓兒子輕松點兒,那么你這母親就當的有些不稱職了,你是否想過?你是否往壞處想過?人都會生老病死的,假如你哪天走了,你的孩子怎么辦?以前是你替他分擔,如今他失去了你,沒有人替他分擔了,他怎么辦,碰到困難就縮。如果真是這樣,你就是害了自己的孩子啊!
讓你的孩子去青春歲月里迷茫吧!跌倒吧!讓他去沖動,讓他去義無反顧,讓他擔起所有的'痛苦,體會一下,人生旅途的艱辛吧!
《目送》讀后感400字10
第二次認真的讀了《目送》這本書,我似乎明白了作者龍應臺所要表達的內心感受,并且為之深深地感動。
不喜歡離別,更不用說目送,無論是送與被送。總覺得親友離別是件很難過的事,我害怕那種無奈的不舍。但龍應臺讓我對目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龍應臺已經年過半百,作為一個母親,她在機場送兒子去美國做交換生。他在長長的行列里,等候護照檢查;她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著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終于輪到他,在海關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護照,閃入一扇門,倏忽不見。其實這位母親一直在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也沒有。
龍應臺在經歷父親的去世時,是個雨天。她沒有想到可以站的那么近,距離火葬場爐門也不過五米。雨絲被風吹斜,飄進長廊里。她撩開雨失了前額的頭發,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記得這最后一次的目送。他們父女的這一別,只有在下輩子才能再續前緣了。這一幕讓我的內心波瀾起伏,目送的情感此時熱烈又沉著。
看著龍應臺的一次次目送,想著自己的一次次目送。突然發現,自己對父母有著如此之多的虧欠,只有珍惜才不枉他們對我們的這種愛,無言。
《目送》讀后感400字11
《目送》中一共有散文七十二篇,主要是對親情和作者周邊人物的感悟,寫孩子的成長,父母的老去,各種真實的情感。
已是不惑之年,再來讀《目送》,頗有共鳴感,經歷的事情多了,感悟也多了。我最喜歡《目送》中的一句話是:“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路的另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這讓我想起孩子第一次上幼兒園時自己走向教室那小小的身影,上一年級時那大大的書包幾乎能把孩子帶到,到現在,孩子卻不愿依賴你了,獨立,她成了少年。想起自己的父母,他們是多少次這樣目送孩子的離去。父母的日漸老去,我對父母的依戀依舊繼續著。
歲月的流逝匆匆,心里更加深深地體會著父母情,子女情,父母子女這世世代代的輪回,上蒼早已安排好了一切,沒有人能改變上蒼的決定。而我們能做的,僅僅是陪著父母老去,陪著父母,一直走下去……、
《目送》讀后感400字12
天邊的云或淡或濃的飄著,像一團一一團一棉花糠似的,悠哉悠哉地趴在這藍色的席夢思上。合上被風翻一動的書,悵然所失地嘆了口氣。
真是不違應臺所言“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也許第一次并沒有怎么察覺到,但漸漸的,你會發現,你在他往后的生活中已無關緊要,甚至成為多余。因為在他的眼中,你只是個碰到什么事都大驚小怪的“鄉巴佬”或是一個茫茫人海中的礙物。
告別時都懶得說聲“再見”。
上天真的是很不公呵!它讓孩子在長大后忘記了你曾經對他灌輸的種種一愛一,而讓你一直天真的以為:孩子還 是和小時候一樣,會朝你撒嬌,講故事......誰都不知道所有都變了,沒了。只有上天。
你說,久別重逢難得嗎?你說,海枯石爛的諾言會成為永恒嗎?你說,快樂會被定格在永恒嗎?
那么,你說,你一生與幾個人說過再見并實現了呢?
很多時候,緣分盡了,多少個“再見”也彌補不了。
最后,你和他站在地球的兩端,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是啊,為何要再道一聲添與負擔的“再見”呢!
《目送》讀后感400字13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初次讀龍應臺的文章,是被朋友推薦著,而且那些書目里,也不見這本薄薄的《目送》。只是,臨到書店的時候,看到推薦的架子上,密密麻麻全是這本書,一旁的海報里,印著這樣的一句感人的話。再看到那個手推著車子,仿佛正漸行漸遠的青年母親,沒有猶豫,收進了購物的口袋。
在《目送》這篇短文中,龍應臺細細描述了她與兒子之間的細碎深情,也作力刻畫了她的父親與她之間綿密的厚愛。文章僅僅只是選取了幾個短暫而平易的場景,但是文辭溫婉,含著不盡的深情,將一場父女母子之間的親情,描繪得那樣的溫婉動人,又是那樣的催人感傷。
似乎,在那些流淌著魔力的文字里,不僅僅因為深藏著的今生厚愛而枯目望穿,更因這份綿密的守望,而成永恒的,家的情感。
《目送》讀后感400字14
有時候,父母莫名地會打個電話過來,卻沒有什么事情要告訴我。有時候,他們會突然想到我幾天前說過的一句話,繼續深究一下。有時候,我會覺得背井離鄉很苦,希望回家發展,他們卻鼓勵我不要放棄。我知道他們在想念我,卻無法定義出他們想念的形狀。
龍應臺在她的《目送》里說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我讀到這段文字的時候很感動,就與媽媽分享。媽媽對我說,她去年也在網上看到過這篇文章。我說我很感動。媽媽說,一代傳一代,都是這樣的,沒什么應該特別感動的。
媽媽的淡定和從容出乎我的意料。大概,親身目睹了孩子的長大和離開,才能真正體會“目送”中的深意。當我還陷在目送的傷情中時,媽媽已然明白了“不必追”的境界。父母子女一場,永遠親密無間是不可實現的目標,孩子的成長,總是意味著不可抗拒的告別。
《目送》讀后感400字15
龍應臺的兒子安德烈為母親準備了一頓豐盛的晚餐,母親的第一個反應是“好,我學會了,以后可以做給你吃了。”,兒子卻認認真真地說:“我是要你學會以后做給自己吃。”
家是什么?有父母在、伴侶在、兒女在的地方,就是家。家的存在,是成長的催生劑,“躲在書房里的小姐”做了母親后馬上變成一個很能干的人,可以在十分鐘為四個孩子端上色香味加營養到位的食物。家的存在,也模糊了家庭成員個性的意識,特別是女性,即使如龍應臺這樣的公知人物,“等孩子大了,發現獨自生活的自己又變成了一個不會燒飯做菜的人。”
人生有太多的意外,再怎么頑執,躲不過生老病死之自然規律,“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這是《目送》書里《山路》一文里的一句話,也是作者在敘寫親情的基礎上,對生命和人生的最真實的體驗:哪怕是我們還能彼此擁此的現在,我們也必須找到自我,素顏修行。若沒有這份獨自承受人生的勇氣,我們無法安放生命中一次次的“傷逝”和“舍”,做不到火葬場的爐門前對父親的最后一次目送,當不了給失憶母親帶來溫暖的“雨兒”,為兒子送行時控制不了“母親的深情”。
【《目送》讀后感400字】相關文章:
2022《目送》讀后感02-14
《目送》讀后感850字03-06
《目送》名著讀后感范文02-22
《目送》的學生讀后感02-22
《目送》讀后感12篇02-20
目送高中讀后感800字03-09
大學目送讀后感1000字03-04
目送讀后感集合15篇02-27
《目送》教學設計12-18
目送好詞好句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