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年班主任》讀后感范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致青年班主任》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致青年班主任》讀后感1
教育就是培養人,就應該以人為本,這是理所當然的。但是我們的家長和一些老師卻偏失了方向,好像更注重某種功利。這種功利,讓教師和家長忘記了自己所要做的事情,而是一味地跟人家比,人家孩子考試考得怎樣。其實,正像書中所說的那樣,考個90分對有些孩子來說可能是一種退步,但對有些孩子來說就會是一種大進步。總之,尊重差異,立足人本,那才是最重要的育人觀。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閱讀是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他的分析是學生學習越感到困難,他在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越多,他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較長時間曝光一樣,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的頭腦也需要科學知識之光給以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事實證明,學習困難的學生,讀書越多,他的思維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躍。對一點,其實我也有深刻的體會,我們所教的一些學生,還確實是這樣的。一般拿到一篇文章后馬上能流利讀下來的同學就是成績比較好的,而等課文學好后也不能流利讀下來的就是學習成績不行的幾位同學,其中幾個,我想可能到現在為止,幾乎是沒有一篇文章能通順讀下來的,不過這些同學一般也不喜歡學習,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對我自己也有啟發,我自己同樣要加強閱讀,否則會越來越落后,記憶力越來越差。
在實際教學中,我也曾想去這樣去嘗試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個體差異,試圖用閱讀來帶動他們的學習狀態,只不過這種教育行為不能維持太長的時間。因此,在每個年級段,我們的教師都不得不放棄一些學生,大家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我要為大多數學生負責。今天,新課程改革要求我們尊重學生,把學生看作完整的個體,所以我們應該讓我們的課堂面對所有的學生,堅決為每一個學生的成長服務,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也才能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其實這個問題不光是在蘇氏所處的那個年代存在,就是在當今,絲毫未見減少。
說起這里面的原因,教師大都歸結為學生不知道學習或者腦子笨,家長不配合。而不是積極地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那么造成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蘇氏在提出問題后,直截了當地做了解釋:這是因為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里,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的緣故。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幾千年前就提出的因材施教,在現在的教育教學中也是常提不斷的。應該說,這條教育原則,對每一個從事教育的人來說都是非常熟悉的。我們在制定計劃時也經常說,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而在實際的教育工作中幾人能做到這一點呢。要做到這一點,確實不是很容易的。它不僅需要教師付出辛勤的勞動,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藝術。可看看我們周圍:不同類型的學生上著同樣的課,提著同樣的問題,做著同樣的作業,考著同樣的一張卷子。即使做錯后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樣的。一張試卷,既有幾乎滿分的優秀學生,又有成績在個位數的學困生。試想,這樣下去,怎會去個別對待,怎會不產生差生呢這也難怪有些教師不停地抱怨他的課堂上學生不聽話,搗亂紀律了,也難怪苦口婆心地教育起不到成效了,難怪每天被學生折騰得心浮氣躁、精疲力盡了。
人們常言: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已要備一桶水,而教師的這桶水必須是不斷更新的水。可我們都在說著“教師的時間哪里來?教師和所有人一樣,要做家務,要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且每天坐著只讀教材和教參的老師,即使讀書也是疲于應付,以至自己在教學中筋疲力盡,工作自然也就成了一種負擔。蘇氏在書中就給我們指明了方向: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因此,作為一名教師,加強自己的學識修養,對任教學科有深刻的研究,掌握各科知識結構的內涵。教學時要能擴展學生的視野,揭示人生的真諦,成為傳授文化科學知識的先行者,成為青少年一代步入社會生活的引路人。
《致青年班主任》讀后感2
作為一名剛以"人民教師"的身份踏進校園的青年教師,我的內心充滿抱負,充滿愛與希望。班主任工作是對新青年教師的磨礪,是青年教師快速成長的必經之路。而我也在擔負班主任工作的過程中不斷發現自己有待進步之處。《致青年班主任》一書給我指引了前進的方向,使我深刻明白了一個道理:千里之行是一步一步積累起的,班主任專業化也是從點點滴滴做起的,作為一名青年班主任,要想在班主任專業化的道路上穩步前行,更應該立足于小事,從一點一滴做起,穩扎穩打。
"教育無小事,小事蘊大理",教育對細節的作用更是舉足輕重。都說教書育人,而現在我們逐漸意識到學生心理健康對學生學習、成長的重要性,教育不僅僅在于教授給學生豐富的知識。教育發生在平常的堂上,發生在主題班會上,發生在學生平時的嬉戲打鬧中,發生在我們習以為常的學校活動中……在校園生活的每一天中,都有升旗、上、做早操、晨讀、用餐等瑣碎的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學生一句脫口而出的粗話、一個不經意的動作,都有許多值得我們思考之處。我們不能忽略了一個個細節,十分細微的事情都會對他們的成長發生很大的作用,對孩子的心靈造成或大或小的影響,從而動搖他們對世界的認知,動搖他們的純真的心靈。忽略了這些,就是忽略了教育者的職責。教育者是學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因此需要用一顆敏感而細膩的.心靈,去關注孩子的一舉一動,抓住每個教育的契機,引領孩子往正確的道路前進,健康快樂成長。
學生的言行中的表現,傳遞的是他內心對人事的看法,是過去的某些經歷保存在其潛意識中,從而影響其對自身和他人的判斷。當我們通過細節發現學生的不良行為,我們又應該怎么做?是劈頭蓋臉一頓罵嗎?我相信還有比這更有效更溫和的方式。一般說,行為表現不好的學生,情感系統可能出現了嚴重的問題,它的根是情感匱乏。人們常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們無法改變一個人,但是我們可以言傳身教,影響一個人。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本身就意味著一棵樹搖動您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如果我們處理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問題時方法不當,用難聽的話語批評辱罵學生,未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彌補學生心靈中的情感匱乏,那么老師的教育很可能會起到教育的反作用。在學生的意識中,則是"在老師眼里我有很多缺點"、"老師認為我做的都是錯的",這會使對方本能地在心中建立防御機制,更不愿向老師敞開心扉。喚醒孩子、影響孩子的前提是跟孩子建立親密感,"親其師信其道",當孩子愿意親近老師的時候,自然也更愿意接受老師的諄諄教誨。
與孩子建立親密感,尤其是有不良行為的學生、容易惹怒老師的學生建立親密感,并不是一容易的事,我們需要嘗試改變自身對孩子的認知,認定孩子的本性并不壞,這是良好師生關系的基礎。在與孩子的交談時,也要調整與孩子的談話方式,把居高臨下的說教、批評換為與朋友之間的談心,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和剖析問題,從根本問題擊中孩子的內心,讓孩子打開心扉,從內心信服你,這樣你的循循善誘才起到作用。
每個學生都渴望被關注,當學生的這種需求得不到滿足,就會用自己的方式(如大喊大叫、擾亂堂、暴力)獲得他人的目光。在教育的過程中,面對學生,我認為,首先要有一顆愛心,這顆愛心能夠感知學生的負面情緒,能夠發自內心對學生的不愉快經歷有同情之心。還要有一顆包容的心,包容、理解學生身上存在的問題,"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不是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一味指責學生所犯的錯誤或者一些不恰的言行,而是和學生一同尋找問題存在的根,找到喚醒學生能量的方法。與學生相處,更需要有一顆真誠的心,當你假惺惺、敷衍行事,學生必定也不會與你真心相對,生活就像一面鏡子,你以什么樣的方式對待別人,就會收到他人同樣的回饋。只有真誠地教育,才能收獲學生的真心;只有深刻了解學生的心靈,才能真正了解學生;只有真正了解學生,才能因材施教,對癥下藥,教育學生。
我們教育的對象是一群正在成長中的孩子,他們有著一顆敏感的心,渴望關心、渴求尊重。他們的"模仿性"強,"可塑性"大,周圍人的行為習慣都會令學生耳濡目染,給學生全面人格發展帶重要影響。作為教師,我們要從小事入手,觀察學生、關心學生、研究學生。正是由生活、學習中一小事的積累,形成了他們的人生觀和對生活的態度。從這些平淡無奇的小事當中,教師應當迅速捕捉并準確選擇富有教育意義的育人素材和機會,經過短時間深思熟慮的決斷,隨機應變地加以利用。可以說,稍縱即逝的教育時機,往往就是一個老師竭力尋找的打開學生心靈大門的鑰匙。
作為班主任,我們需要關注的"小事"還有很多很多,把這些"小事"一一地串起就是教育的"大事"正確的引導和適時地教育在孩子們的成長中起著相當大的作用,生活無小事,教育無小事!同時,教師也要嚴以律己,即使細微之處也應注重自己的"榜樣"作用,表現出"為人師表"的風范,以自己的榜樣影響學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激勵學生。
【《致青年班主任》讀后感范文】相關文章:
致青年聯合會的賀信12-04
讀《致青年教師》有感12篇02-24
致五四青年節祝福語11-10
致悼詞范文08-06
家長致班主任表揚信范文-表揚信12-23
致同學悼詞范文12-14
致陶淵明先生范文12-08
工會致團代會賀信范文11-10
班主任致幼兒園小朋友寄語01-17
青年志愿者總結范文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