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問課堂讀后感范文(精選5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叩問課堂讀后感范文(精選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叩問課堂讀后感1
最近,我閱讀了周彬博士的另一本好書《叩問課堂》。淺淺地一看,心情激動;仔細品味又一陣汗顏;認真反思,又有一種無奈的感覺。看完之后,對周彬博士自序中的第一句話有了更深的感悟:“如果遠離課堂,似乎我們無法暢談教育;如果置身課堂,卻又無法直面教育。”
但話又說回來,我們是一線的教師,每天都必須“置身于課堂”,又怎能不“直面教育”!
“置身于課堂”,我們該如何去讓學生喜歡我們的課,喜歡我們所創設的課堂氛圍?或許我們該用博學多識、用旁征博引去吸引學生;或許我們該用我們的慈愛去贏得學生對我們課堂的愛;或許我們用我們的知識再加上一定的教育教學技巧去吸引學生?或許……
“置身于課堂”,天天面對學生,一屆又一屆,時間久了,我們更習慣于隨意地講那些爛熟于心的教材內容,而對講臺下的一茬又一茬學生熟視無睹。“舊調重彈”、“老調常彈”,必然讓人生厭,別人厭自然導致自己煩,怎么辦??或許我們該象學生那樣多補補課,充充電,不讓自己的教學資源枯竭?或許我們應該象駕駛員,雖然技術一流,但只要一上路,面對高速路、山路、彎路、滑路,要有不同的應對方法,我們面對不同的學生也應有不同的方法的技巧、甚至教學的要求,可能的話,我們可以減慢“車速”,或許那樣學生會學得更愉快,車子開得更平穩,走過了泥濘,說不定師生齊心協力,教學的效果會驚人。
“置身于課堂”,我們面對的是幾十個學生,幾十雙求知的眼睛。從理論上講他們都想學好,我們也希望他們個個都很強,可現實并不是這樣的,有多少學生就有多少個樣,就有多少種思想,但我們的要求是:做得最好,爭得第一!于是望著幾十雙眼睛,我們的眼神是不一樣的、心態是不一樣的,對成績好的、成績差的、調皮搗蛋的……我們會用不同的眼神不同的心態去對待他們。他們也是聰明的,對于我們的所說所做,他們是心領神會的,他們在我們的眼神暗示下做著自己該做的事,做著我們“期望”的事……事后想起來,我們真的希望他們那樣嗎?不是的!看來是我們的要求出差錯了?或許,面對幾十個學生,我們應該讓他們“差異發展”;或許我們的要求應該是:只要你做得更好!那樣學生就會笑了,我們也會笑了。
“置身于課堂”,我們有很多的無奈:我們要進行大考、小考,去折磨學生也折磨我們自己;我們必須把“公開課”當作“作秀”,我們還不得不……由于社會的需要、由于功利的思想深入到學校這塊凈土,我們有許多的“不得不……”。
“置身于課堂”我們去《叩問課堂》,真的有許多疑問、許多問題難以直面,不過讀了《叩問課堂》,讓我看到了自己想說又說不出來的問題,想答又答不上的一些問題,更多的是讓我從這些問題中更深地思考我該怎么做,怎樣才能改變我自己。我想這應該是我最大的收獲。
叩問課堂讀后感2
課堂充滿生命活力,有秘決嗎?閱讀《叩問課堂》,似乎就能找到答案。周老師說:課堂不僅僅是教師的臉面,還是學生的臉面,是教師與學生共同的臉面。正因為課堂有著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課堂教學質量的好壞,成為教師能否生存的決定性力量。為了讓課堂教學這張臉有生機,有活力,永葆青春亮麗,我們會想盡辦法去修飾、去裝扮。我們知道臉蛋紅潤美麗,僅靠修飾是難以維持的,要靠機體營養平衡。課堂教學也是如此,課堂教學真正的美是一種和諧美,是一種讓人回味的美。
最近一直在讀周彬老師的《叩問課堂》,讀后感慨很深。作者從遠離課堂的一個旁觀者的獨特角度解讀了目前課堂教學中的種種弊端。讀后你不得不佩服作者那理性的思考、深入淺出的剖析、生動形象的比喻以及高—瞻遠矚的目光……
書中留給我印象最深的幾點就是:
1、獨特的視角,讓我這樣一個當局者由“迷”漸漸到“清”。說句老實話,教師這份工作我已經干了十二年,但看過這本書之后一個真實的課堂才逐漸浮現于我的眼前。文中這樣一段話確實值得讓人沉思:“跳出課堂看課堂,讓我們離課堂遠一點,再遠一點,我們就能把課堂看得更加清楚與明白;跳出課堂看課堂,讓我們消除對課堂已經充溢的感性,培育更多的理性,或許這樣才能把課堂從感性的海洋中營救出來。很怕為了課堂教學質量,而把課堂教學當作生命中的一切,雖然這是一種教育理想,但卻是一種善意的固執,是一種并不值得稱贊的執著。”
2、生動形象的比喻,讓人讀起來一點也不費力。這也印證了李鎮西老師所說的“往往最高深的理論又是最樸素的。”的道理。特別是作者將教師這一職業和醫生、駕駛員作了很多精彩的類比,印象頗深。
3、實用而可操作性的建議,這是我讀這本書最大的收益。以往讀很多的教育理論類書總是覺得說的有道理、有同感和共鳴,但是只能解決情感上的不快。讀后仍然不能對實踐有幫助。
可是,課堂教學對我好象永遠都是一個謎,我只有不斷走進課堂,研究課堂,不斷去發現問題,直面問題,才能解決問題;同時,我又不得不作為一個旁觀者,去審視課堂,思考課堂,方能揭開課堂教學的謎底。盡管如此,面對課堂教學,我想我永遠都是一個學習者。
叩問課堂讀后感3
讀書是一種學習。教師一定是要帶頭讀書學習的,這本身就是對學生的一種言傳身教。愛讀書、有學養的教師,往往都是學生心目中的偶像,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會讓學生可以揣摩效仿,有很多學生就是在教師的熏陶下愛上讀書的。很難想象,一個不喜歡讀書學習的教師,能培養出愛讀書學習的學生。
讀書能提升教師心靈修養,讀書不僅能增長知識,開闊視野,還能滋養我們的人生底氣。一個有讀書習慣的教師,經過書記日積月累的浸潤,氣質就會逐漸變得高貴而不媚俗,性情逐漸變得高尚而偉大起來,這樣的教師,自然就會贏得別人的尊重。
讀書能讓教師博學多才,悟性提高。只有教師書讀多了,知識面廣了,領悟能力強了,在課堂上才會如魚得水,游刃有余,課堂才能高潮迭起,精彩紛呈。這樣,學生就會在享受中快樂學習,教師就會在享受中輕松施教。
讀書能讓人保持平淡的心境。工作累了,讀上一段,在浮躁的現實中尋得一份寧靜平淡,這種感覺是做其它任何事情都難比擬的。當你對一本書、一篇文章、甚至一句話產生深深共鳴的時候,你會覺得讀書有如此的魅力,竟是如此地陶冶認的性情,凈化人的心靈。
讀書的好處當然很多,我個人認為,對教師而言,還是應該有所選擇。除了應該讀一些文學方面的名著外,更應該多讀一些專業方面的書籍。
最近我讀了《叩問課堂》一書,深有感觸,課堂是教師的立身之本,如果遠離課堂,就無法暢談教育。有很多教師,懷著教育理想步入了真實的課堂,可當他們真正在課堂中行動時,才發現自己的課堂教學并不一定能實現自己的教育理想,太多的規章制度約束著自己,各種考試更是課堂教學的指揮棒,學生的成績遠比自己的教育理想重要。
于是,作者又走出了課堂,站在教室門口觀察課堂,站在校門外反思課堂:想著課堂內的教師,想著課堂內的學生,更想著支撐著教師與學生的背后的運作機制。通過靜心的思考,不難發現,盡管問題表現在課堂上,可要真正解決這些問題,遠不只是對課堂本身進行手術就可以達到的。于是,我們不再就課堂論課堂,而開始去追問支撐課堂的力量究竟是什么。
原來導致課堂教學生病的原因,卻在遠離課堂教學的地方生長著。要徹底地消除課堂教學的病癥,需要長久地、科學地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豐富學生的學習策略,應用科學的學習方法。此時才明白,課堂的神秘并不在課堂教學的表象上,而在支撐課堂教學的內在力量中;課堂癥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導致課堂癥狀的病根。
讀了這本書,激發了我對課堂教學的新的理解,對文中的觀點我大部分是比較贊成的,學到了很多東西。
我愛讀書,腹有詩書氣自華,最是書香能致遠!書是我們一輩子的干糧,是一把能解開疑團的萬能鎖,是一扇窺視世界的窗口……我們要親近書本,喜愛讀書,為精神打底,為人生奠基,與經典為友,與博覽同行,享受學習的快樂,享受生活的快樂,擁有詩意的人生。讓讀書之花,盛開四季校園。真切地希望我們廣大師生都能喜歡讀書,讓讀書提升我們的品質,促進我們的成長。
叩問課堂讀后感4
《叩問課堂》這本書,我覺得很多話說到了我們一線教師的心里,所以決定:一定好好地讀讀這本書。仔細、認真地閱讀了《叩問課堂》的一些篇章,心情也不斷地變化:淺淺地一看,心情激動;仔細品味又一陣汗顏;認真反思,又有一種無奈的感覺。
周老師在自序中說如果遠離課堂,似乎就無法暢談教育;如果置身課堂,卻又無法直面教育。那么處于一線教師的我們,是把自己置身課堂,還是讓自己遠離課堂呢?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但在真實的課堂中,我們教師往往搶占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于是乎課堂變成了以教師為中心,而不是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教得累,學生學的辛苦。教師付出多,而學生未必領情。這樣的課堂對誰更重要呢?教師要完成教的任務,學生未必能完成學的任務。
當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時,我們未必尊重了教學規律,也未必考慮了學生的認知水平,或者說忽視了部分學生的認知水平。當我們埋怨學生笨的時候,其實我們并沒有去研究學生的內心世界,不是因為學生笨,而是因為學生根本沒有參與課堂。最近在部分學生身上做了試驗,我吃驚的發現,那些所謂的差學生,當我不斷給他機會,讓他展示自己的時候,他的表現竟會如此出色。但是長期游離課堂之外的他們,這需要教師足夠的耐心才行。
當我們能夠這樣去做、這樣去想的時候,就說明我們能夠理智地思考課堂教學中的問題了,我們何苦束縛于課堂之中,為何不嘗試走出課堂之外,看看課堂之外的精彩呢?
“愛”永遠是我們生命中的主題,愛也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資源。我在看周老師書的時候,我也在想,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有愛就一定有教育嗎?問題是這樣的愛于學生而言,有沒有意義,沒有意義的愛,讓學生無法感知的愛,又如何演生教育。
教師的愛是泛愛,教師要愛所有的學生,特別是所謂的“問題學生”,當我們的愛能夠潤物細無聲地傳達給學生內心世界時,并因此能夠產生共鳴時,教育也就發揮了它應有的作用。反之我們對學生的愛無法與學生產生共鳴,又如何有教育的作用。也許我們會由愛生恨。
“愛”讓課堂教學不斷煥發出新的活力,愛讓心與心靠得更近,愛讓師生關系更融洽,愛實現了課堂教學的和諧。教師的愛使教師對學生、對課堂、對教育更投入,而學生的愛才能真正讓課堂永葆青春活力。
這樣看來,課堂教學對誰更重要呢?我想,無論老師還是學生都很重要。對教師而言,教師在課外的所有投入,都在課堂教學上得以體現,教師的人生價值在這里升華,教師的人格魅力在這里得以體現,教師的教學技藝在這里充分展示,當我們能夠以愉悅的心情結束課堂的時候,當我們能夠微笑著走出教室的時候,我們的課堂教學就是成功的。
對學生而言,課堂是自我表現的舞臺,課堂是自己解決疑問的地方,課堂是交換意見的地方,課堂更是求知的地方,當教師能夠引領自己在知識的殿堂里遨游,當自己的智慧能夠最大限度發揮的時候,學生是快樂的。這樣的課堂教學對學生能不重要嗎?
可是,課堂教學對我好象永遠都是一個謎,我只有不斷走進課堂,研究課堂,不斷去發現問題,直面問題,才能解決問題;同時,我又不得不作為一個旁觀者,去審視課堂,思考課堂,方能揭開課堂教學的謎底。盡管如此,面對課堂教學,我想我永遠都是一個學習者。
總之,這本書,耐人尋味,為我們的課堂教學指明了方向,是一把打開高效課堂教學之門的金鑰匙。這本書,無論從思想上還是行動上必然給每一位教師帶來深刻的震撼和洗禮。
叩問課堂讀后感5
假期里讀了學校為大家推薦的周彬教授的《叩問課堂》一書,感慨很多。這本書中提到的.很多問題都是平時存在但沒有思考過的,或者從沒有用周彬教授這樣的角度去思考過,或是思考但沒究其根本……所以這本書帶給了我很多全新的啟迪,也使我找到了很多問題的內在原因。因此讀此書讓我時而豁然開朗,時而瞑目沉思,時而興奮不已,時而產生共鳴……下面我就談談讀后的幾點體會:
一、換一種眼光看差生
平時的教學中,每個班都有學習好的孩子和學習差的孩子,由此在教師的眼里也就出現了“好學生”和“差學生”之分。在我眼里也不例外。
當我讀到書中“好生與差生:只是教師的一種觀念”的觀點時,讓我深有感觸。什么學生是差生?在當今“分數高于一切”的指揮棒下,很多教育工作者認為學習成績差的學生是差生。那么,學生表現的好壞,也會在教師的眼中形成完全不同的觀念。對學生的評價也有所不同。學習不是人生的全部,“差生”不等于樣樣都差,成績僅反映的是孩子的某一方面而不是全部。有些學生雖成績不好,但大腦卻非常靈活,交際能力強,善于處理人際間的關系。古今中外的事實證明,差生同樣也可以成為出類拔萃的人才。比如:德國大詩人海涅是學校里眾人皆知的后進生;科學家愛因斯坦在小學是班里捏泥板凳最差的孩子;達爾文讀中學時,因成績不良而被教師、家長視為“智力低下的人”;大詩人拜倫在小學讀書時,成績也是全班倒數第一……。社會上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為人才,每個人都應有各自的工作位置,學生也是如此,我們教師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
文中還有段話特別令人深思,讀出來與老師們共享:當我們用年長者的心態,以一個學科專家的身份去俯視我們的學生時,他們都是笨蛋,除了極為少數的幾位天才,因為他們這么小的年齡就可以超越我們多年的知識積累。當我們用朋友的心態,以一個共同遭遇者的身份去仰視我們的學生時,他們都是聰明的,除了極為少數的幾個笨蛋,因為他們居然和我們自己一樣笨。只是我們的笨,表現在無法教會這些笨蛋;而他們的笨,表現在無法領會我們給他們的“教”。換一種眼光看差生,給他們的是另一片天空,給自己的是一份豁然。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現在很多孩子不愿意讀書,這是老師很頭疼的一件事。原因何在呢?周教授在“為什么學生就不愿意讀書”一節中談到:用專業的話來說,就是因為學生沒有讀書的行為動機。如果我們想讓學生愿意讀書,就應該激發學生讀書的學習動機。因為學習動機的存在是課堂教學的前提,沒有學習動機,哪怕學生的確在課堂中讀書,這種讀書的效果也是令人擔憂的。
讀到這里,我不禁想起了電視中曾報道過這樣一件事:遙遠的大山里有一個狀元村,那里的孩子人人發奮學習,先后出了幾十個北大、清華生,當記者采訪他們為什么這么努力,取得這么驕人的成績時,孩子們的回答讓記者無言以對。他們說,就是為了能走出大山,天天喝上甜水。他們的動力說不上偉大,卻那么實在!其實,這就是告訴我們,孩子學習的動力就源于他們的切身需要!我們的孩子們有什么切身需要呢?是自我實現!周教授還分析到:其實,在每個學生心靈中,都有自我實現的潛在需要。作為教師,我們有責任為學生提供自我實現的機會,尤其是通過讀書與學習來實現自我的機會,否則學生就會自己想辦法,尋找別的方式實現自我,比如調皮搗蛋、不交作業等。由此可見,為學生提供能實現自我需要的舞臺是激發他們積極上進的有效途徑。今后的教育教學中,自己將在這一方面多用心,多探索。
三、重新認識師愛
自步入教壇以來,一直信奉教師對學生應有無私的愛,覺得付出愛就能換得學生對學習的熱愛。也一直以此為目標時時激勵自己。讀了《叩問課堂》后,覺得得重新認識師愛了。
周彬教授在書中說:“在教與學的互動過程中,學生是否愿意讀書,并不是因為家長與教師對他付出多少,而是看學生對家長與教師是否有真愛。也就是說,不是教師愛學生,而是學生愛教師才是真正的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前提。”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如此,老師要做的不僅僅是付出愛,更重要的是要努力讓自己獲取更多的來自學生的愛。當然,或許獲取愛的前提是付出愛,但目的應是讓學生愛自己。這不是自私,而是為了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為了學生。當教師對學生的愛沒有激發出學生對教師的愛時,教師就是在浪費自己寶貴的情感資源。因為學生不但無法體會到你的愛,甚至可能將教師源于愛而做出的種種行為解讀成束縛甚至是找茬。這樣的愛,教師付出越多,學生反感情緒越激烈,師生關系越緊張。彼此的委屈和抱怨也會逐步增加。因而我想,教師的愛大概不必潤物無聲,盡可以讓學生看見,讓學生聽見,愛到學生的心坎里,愛到讓學生愛上自己。學生不再厭學,老師不再厭教。
【叩問課堂讀后感范文(精選5篇)】相關文章:
良心的叩問_550字02-18
我對生命的叩問作文12-26
良知的叩問作文800字01-15
2016年高考作文真題:良知的叩問05-15
高中課堂教學反思范文(精選6篇)12-23
小學英語情趣課堂讀后感作文10-12
背影課堂實錄范文10-25
2017年高考作文題目預測:良知的叩問09-10
《課堂坐標:教學設計的走向》讀后感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