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勒龐《烏合之眾》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勒龐《烏合之眾》讀后感(精選30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總結呢?這時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勒龐《烏合之眾》讀后感(精選3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勒龐《烏合之眾》讀后感 1
翻看《烏合之眾》那幾個小時里,內心不經感慨到群體的可敬可畏。或許受時代的限制,書中的一些觀點不敢茍同,但僅從群體心理和行為的角度而言,《烏合之眾》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無論時間久遠,群體心理和行為非常契合的現象,或許是來自人類本身的某個基因。
現代信息社會中,我們也宛如“烏合之眾”,也會盲從跟風。在全球信息化時代,多元化的價值體系與全球化的信息爆炸,使我們愈發依賴信息共享,并追求群體的認同感和權威的支持,往往忘記獨立思考。
集體無意識,這是勒龐著述的一個基本理論前提,他揭示的是人一旦到了群體之中,或者說群體屬性的人智力逐漸為零!這是全書的中心論點。勒龐說“一個群體中的個人,也不過就是沙漠中的一粒細沙,可以被風吹到任何地方。”這個比喻非常恰當,生動形象的體現了個人被群體化后的表現。這也是為何如今隨波逐流現象愈發強烈的原因。社會中傳銷組織及網絡暴力和網絡假消息,體現的不僅僅是群體易沖動,易急躁、易變的特征,還有他們易受暗示、易輕信他人以及具有非常偏執的特征,而在網絡上便會形成所謂的.道德綁架。若單純認定一種真理或繆誤,就易被洗腦,而這么多腦子中只有一種思維,便是群體思維。
要想打動群體,不能靠抽象的邏輯討論,而是要靠形象說明,在洶涌的想象波濤之下,群體看不見事實,只愿看念想,不在乎真相,只在乎表象。《烏合之眾》因此提出,群眾并不需要真理:“群眾從來就沒有渴望過真理,面對那些所謂的證據,他們會拂袖而去,假如謬論對他們有誘惑力,他們更愿意崇拜謬論。誰能向他們提供念想,也可以很輕易地成為他們的主人。”也就是說無明眾生,眾生沒有真理真相,只有好惡。
在現代社會,人們非常渴望獲得正確的信息,得到真理,正確認識世界和萬物,前提是學識和科學,才能辨證。
合上書之后,腦海里面浮現著路遙在《平凡的世界》的一句話:“每個人都有一個‘覺醒’期,但覺醒的早晚決定個人的命運。”在社會進步和個人進步層面上而言,對于個人,要做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很難,但是個人獨立意識的保留就會顯得非常重要了。不盲目輕信他人言論,不盲目選擇被迫社交,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作為個人我們能做到的,用辯證的思維邏輯看待事情及個人追求,正所謂有道無術,術尚可求也。有術無道,止于術。
勒龐《烏合之眾》讀后感 2
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愿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是法國社會學家勒龐創作的社會心理學著作,對于學習大眾傳播學專業的人來說,這是一本研究大眾心理學的鼻祖之作,它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
最近淺讀了這本名著,這本書因為理論和專業術語很多,很難堅持完整讀下去,找了中譯版本研讀了,一點心得體會分享一下。這本書可以說是群體心理學研究的開山之作,書中的某些理論的確跨越了時代的束縛,直到現在也能從社會的一些事件找到與之對應的現象,堪稱經典之作!書中的一些理論都是可以印證在社會實踐的方方面面。不得不說,勒龐先生從社會心理學角度的各個方面深度剖析,極盡看似平淡之詞,實則抽絲剝繭,透過現象看事物本質,直指慘淡的'人性特點,這個確實在社會心理學領域樹立起來一座大眾心理研究的里程碑!
這本書里的幾個觀點現在來看還是具有現實指導意義,其中:群體作用導致個體智商下降。
俗話說“人多力量大”,那是不是當群體聚合的時候,群體的智力會高于每一個個體,不是的;那是不是就是他們智力的一個平均值?答案是不會的,特定時間和背景下,群體智商的智力會遠遠低于個體智力水平。
群體心理學的創始人古斯塔夫·勒龐所說:“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愿意拋棄個人觀點和是非,用所謂的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
為什么有的犯罪團伙里面的成員最后為了利益不惜內訌自殘,那些平日里的手足之情,兄弟之義為什么會不復存在,其實說到底都是為了利益,內有手足之情,他們就是一群典型的烏合之眾。
還有一些職場上面的人士,如果沒有個人強烈的主見意識和是非觀點,一旦自己的觀點或者建議與群體意見相碰撞或者抵觸,個人就會收回自己的觀點或者意見,從而屈服于群體的意見,不管這種意見是錯還是對,這時候個人的智商就會降到最低,強勢一方的觀點就會越來越強勢,弱勢一方個體就會沉默不語,呈現出螺旋狀的下降趨勢,這個觀點和沉默的螺旋理論有點類似。
德國的學者:伊麗莎白·諾爾—諾依曼提出一個大眾心理學理論:"人們在表達自己想法和觀點的時候,如果看到自己贊同的觀點受到廣泛歡迎,就會積極參與進來,這類觀點就會越發大膽地發表和擴散;而發覺某一觀點無人或很少有人理會(有時會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贊同它,也會保持沉默。意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見的增勢,如此循環往復,便形成一方的聲音越來越強大,另一方越來越沉默下去的螺旋發展過程"。人是社會性高等生物,是群居性的生物,大多數個人會力圖避免由于單獨持有某些態度和信念而產生的孤立。這個理論在職場和社會生活中有有所體現,特別是個人觀點孤立,小群體聯合提出自己的強勢觀點時候,個人不得不屈服于群體,犧牲自己的正確的觀點,從而獲得占時的妥協和順從。
個人一旦成為群體的一員,他的所作所為就不會在承擔個人的責任,這時候每個人都會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約束的一面。群體相信的從來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從,殘忍,偏執和狂熱,只知道簡單而極端的感情。
盲從行為在智商下線的時候就會占據制高點,回想那些昔日的“搶購豬肉,搶購食鹽”、“搶購板藍根”事件,無一不是個體在群體行為中的智商下降事件的代表,盲從群體行為,放棄個體的理性思考的典型案例。
但愿我們都不是烏合之眾,遠離烏合之眾的負面影響,不要人云亦云,做一個真實的自己。
勒龐《烏合之眾》讀后感 3
為了每個星期的一篇小文章,我也真的是絞盡腦汁、橙汁、西瓜汁啦,美其名曰記錄生活也要加油的去寫。本周和大家分享一本書——《烏合之眾》。
這本書有一個很奇怪的觀點和大家正常思維的觀點有點不同,本書認為,一群人的在一群的力量會相對于一個人削弱,一群人在一起智慧會下降,一群人在一群會更加容易傳遞負能量,并列舉出了許多事實證據。讓人看了,馬上就覺得,好像是有些道理。現在的社會還是比較提倡人多力量大的觀點的,而這本書也是從反面的角度去說明,大眾的一個心理,打一個比方來說,三人成虎的成語大家都聽說過,一個人說和你說,在大街上看到老虎,你是不相信的,當有第二個人和你說他在大街上看到老虎,你可能會有點遲疑,他怎么和別人說的一樣,當第三個人說到大街上有老虎,你就真的在懷疑,大街上是否真的有老虎在,當有一堆人都在談論這大街上的老虎,你也相信加入到里面了,這就是“群眾效應”。而實際上大街上并沒有老虎,只是大家湊在一塊一群討論,大家上就出現了一只老虎,相對于來說,群眾給了他們自己相信的力量,讓他們的智慧被阻擋,變得愚昧無知,實際上大街并沒有老虎。這個例子說明,當群體在一塊,相對于正能量,他們是更容易產生負能量了,所以本書戲稱群眾為烏合之眾。哪怕是世界上卓越聰慧的人,也難逃“群眾的魔爪”。
對比我們相信生活中一樣,本來你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獨立的思考能力、聰慧,但是當身邊出現一些群體,不斷在否定你認為的很多事情,不斷的去批評許多東西,慢慢的你也會變的和群體一樣,愚不可及。出淤泥而不染的個體其實還是比較難的.,這是心理學上比較有趣的現象,大家都是群居動物,很容易就會在一起,也會很容易被影響。維持本心,確實艱難,連偉人們也很難走出這樣的困境,更何況蕓蕓眾生的普通人呢?
開個玩笑的總結,如果你想要別人認同你的理念或者其他東西,首先你可以找一些托,不斷在別人面前說這些里面這些東西怎么怎么的好,自然而然,你就可以達到你的目的。這也是心理學上比較有興趣的東西。
題外話,可能是自己太久沒看書,所以其實這本書也不是很看得下,經常看了后面,忘記了前面,專注力不夠,要加強閱讀能力才行了。另外最近也不斷在做一個夢,夢到自己正在逐漸喪失一些能力,夢里又描述不出來,不過也是,很多能力本來就是用進廢退的,不用自己會生疏或者消失了,還是趕緊讓自己跳出來這個舒適的圈子,多去為自己努力點。
勒龐《烏合之眾》讀后感 4
《烏合之眾》這本書是我學習社會心理學接觸的第一本心理學著作,看完之后我對作者古斯塔夫·勒龐有了近乎兩極化的印象,一方面我被他對群體行為細致入微的觀察和對群體心理細膩的刻畫所折服,另一方面我卻也對他過分宣揚個人英雄主義以及強烈的種族歧視而感到不可理喻。《烏合之眾》是一部美麗與丑惡共存的作品,接下來我將根據我的理解對這部作品做一些解讀。
1、群體心理的確存在
我們總認為自己能夠隨時保持自我,所以一直忽視了群體心理學的存在,但實際上群體心理學不光存在而且對我們的生活還有著巨大的影響。勒龐在《烏合之眾》中提出:當個人融入一個集體后,他的行為軌跡和思維方式將趨向于群體共性,人們開始放棄了自我思考而是開始聽從一些指令,接受一些的暗示,容易被煽動,行為上也開始表現得順從群體意志。
2、群體心理的'產生原因
一旦個體混跡于群體當中,在喪失了理性思考的能力后,他們對事物批判的標準便變成了一些簡單的外在標尺,例如身處群體的人們總是覺得自己所在的陣營人越多其在倫理道德上占的優勢就越大。勒龐在書中提到這種錯覺實際上是一種自我保護,與更多的同伴呆在一起既是對他人判斷的一種依賴,也是即使自己犯錯但因為人多逃避處罰的可能性就越大這種心態在作祟。
3、群體心理的愚蠢
歷史上最能反映群體心理愚蠢的案例便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發生的對猶太人的種族清洗。希特勒在當上德國總理后在全國范圍內大肆宣揚熱爾曼民族的高貴以及猶太民族的低劣,并將德國一戰的失利也歸咎于猶太人,將猶太人塑造成了一幅魔鬼的形象。按常理而論,他的這些言論是如此的低俗和幼稚,一個成年人很容易就可以看出他這番言論背后其實是想要掠奪猶太人手中的財富,可就是號稱嚴謹的德國人卻對猶太低劣論狂熱地追捧,據不完全統計二戰中死在種族清除中的猶太人達600余萬,這個就是群體的愚昧。
對于書中所提到的不同民族在群體心理中的不同反應我沒有更加深入的研究,但在道德上對于這種種族歧視我不能茍同。整本書讀下來我對“人多力量大”這句話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但在了解了群體劣根性的同時我也更加明白了合作在我們生活中的可貴。
勒龐《烏合之眾》讀后感 5
看這本書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就像被剝皮的洋蔥,一層層的,作者把那些粗糙的外皮剝了之后露出了內里真正的心。這本書還常常讓我產生一種“自己這么蠢過啊”的感覺,然后,有時候會被書里作者無情地揭露逼得咬牙切齒,想大吼一聲:你是怎么知道的?再看看他在書中是怎么評價女人的:“群體的某些特點,如沖動、急躁、缺乏理性、沒有判斷力和批判精神、夸大感情等等,幾乎總是可以在低級進化形態的生命中看到,例如婦女、野蠻人和兒童。”“產生這種誤認的經常是婦女和兒童——即最沒有主見的人”“它就像女人一樣,一下子變會陷入極端”。這種覺得“他說得好有道理可是為什么我就是很抓狂想出一記左勾拳”的.感覺,在看這本書的過程中一直折磨著我。
這位十九世紀的法國作家古斯塔夫勒龐,寫出的這本《烏合之眾》即使里面有以上那些關于婦女和兒童的描述,但是它仍然被社會接受并成為世界名著廣為流傳,是因為它確實是一本讓人們看清真相的書。作者用犀利的語言,對群體行為的分析鞭辟入里,入木三分,讓閱讀的人感覺酣暢淋漓。所以,《烏合之眾》才會成為社會心理學領域中最具影響力的著作。在書中,作者告訴我們:個人一旦進入群體中,他的個性便湮沒了,群體的思想占據統冶地位,而群體的行為表現為無異議,情緒化和低智商。
如果有人想真切了解自己在群體中處于怎樣一種狀態,就讀這本書吧。我相信,它一定會虐到你的。
勒龐《烏合之眾》讀后感 6
《烏合之眾》的作者是古斯塔夫·勒龐,是一位法國人,他在書中層層分析,逐步推進,明確指出個人一旦進入群體中,他的個性便被湮沒了,群體的思想占據統治地位,而群體的行為表現為無異議,情緒化和低智商。他也在書中例舉了大量的例子來論證他的觀點,而我在讀完這本書后,針對他的觀點我也存在著不認可,但是回想起自己所在的社會,不也處處存在他所說的“群體化”現象。
就從當前疫情來看,社會自發性的進行捐款,許多明星也參與其中,但總有人會跳出來說:“你一個大明星就捐這么點?這么摳門的!”慢慢地、種種話語接踵而來,形成群體對捐款者人身攻擊,從而形成道德綁架,然而這些群眾也是從個人觀點向輿論中心靠攏,思想慢慢被同化。但平心而論,這些明星捍衛自己的財產有何不對,但公眾情緒此時處于高度敏感,他們只會覺得有錢人就應該多出錢,但是無論出多少錢,群體只會認為出的少了,從而引發“眾怒”。這群體中每一個人就如一滴水匯入了整個河流,河流依然在,但這滴水卻再也找不到了。
在這本書中作者總是用一種絕對性的詞語來敘述,雖然他在書中例舉了大量的.例子來證明他的觀點,但我始終覺得還是比較武斷。并不是所有的群體都能同化每個人的思想,個人的思想還是占據主導地位,就如一顆沙粒他哪怕匯入了沙漠,可他還是那粒沙,始終都能找到。
讀完《烏合之眾》這本書讓我們接觸到了群眾這種行為、心理產生的原因。但是我認為每個人都應保持自己的批判精神、懷疑精神,永遠不要隨波逐流,成為“烏合之眾”。
勒龐《烏合之眾》讀后感 7
經典之所以經典,就在于其永遠不會過時。為什么博學鴻儒在群體中卻只會鸚鵡學舌,為什么謙謙君子在群體的支持下會變的得粗野不堪,肆無忌憚?為什么打動群體的觀念總是經不起嚴密的推理?這是我翻開這本書看到的一段話,一連串的發問,讓人不覺深思,不由對這本書充滿了期待。
在讀這本書之前對它是不了解的,光看字面,它指臨時雜湊的,毫無組織紀律的一群人,只是介紹一開始就定性為道德敗壞,無底線的一群人。實際上它是指聚合在一起喪失自我個性,受集體精神支配的人,研究在一個大時代下整個社會群體。
書中介紹寫到“群體等同于無意識集體。因為無意識,所以力量強大。” 這種“無意識”是指群體的沖動和急躁、缺乏理性、低劣的推理能力、少有深思熟慮而混沌懵懂。在群眾聚集、情感亢奮的特定事件中,個人的思想感情一定會弱化甚至泯滅,會不自覺地加入到集體意識中去。即使平時獨處冷靜清醒的佼佼者,一旦匯入群體,個人都會被感性所支配,被群體所裹挾,意識趨于群眾的平均水平。所以群體具有沖動、盲目、易變、急躁、容易受鼓動、以及凌駕一切的道德觀等特性。
網上經常發生的道德綁架事件,一旦發生什么事,網友站在道德制高點,集體性毫無理性的批判別人。例如給老人讓座,老人認為:“我是老人,你就必須給我讓座。”毫無疑問,這是個人理性的做法,但是在群體意識中,他們天然的.認為,你有坐就應該讓。
事實上,我們一直在一個群體中生活,必定受群體集體意識的支配。尤其是現今這個社會,尤其強調團隊合作,再也沒有了以前孤膽英雄式的個人主義。讓我們感受到群體的力量越來越大。而這決定了我們必須了解群體,了解群體心理狀態。讓我們在盲目的之中帶點理性,迷信的時候產生懷疑。
勒龐《烏合之眾》讀后感 8
烏合之眾,顧名思義像烏鴉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是個貶義詞。那么,這必是一群"禍害"吧!這是一本寫群體心理的書,我想,其中更多體現的是作者對于群體不看好的態度。所以,我本人也是有一些新的感觸和不解,現就其中一些觀點發表我的粗淺的看法。
我曾一直以為人多力量大。當你聚集在一個群體時,會有更多的人督促你,幫助你,這樣你是受益無窮的。況且,人只有身在人群時才能突顯自己,我覺得這是毋庸置疑的。脫離人群,你就無法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才能。然而,這本書好像又告訴我并不是這樣的。
書中講了群體具有沖動性,易變性,易怒性。也就是說群體具有輕信的傾向,并且具有暗示的影響。這么想也許并不錯。例如,若是一個班集體,有一個同學進門后大喊一聲:"老師今天似乎心情不好,咱們班這次沒考好。"這時全班同學大概都會繃著一根弦,似乎被傳染了一種緊張感。然后接下來在班主任課上大家都會認認真真的,生怕成為那個"碰釘子"的人。處于集體中的我們覺得這再正常不過,但這似乎也印證了作者的觀點:群體容易引發騷動的特點,使其具有奴隸的沖動性。這件事似乎也引出了群體的盲目性,正如書中所言:"專門傳播群體觀點和信仰的`方式從來都不是論證,而是傳染。"所謂"三人成虎",不也就是這個道理。這么說來,更加動搖了我原本對群體重要性的看法。
在群體與個體的關系中,文中講到:"個人利益很少會成為群體的行為推動力,但它是孤立個體行為的唯一動機。"也就是說一個人的性格品行,在他作為個體單獨存在時,和處于群體當中時是不同的。一個人可能受集體影響,更大程度的放大了自己的品行。例如一個人可以對于自己的生死存亡無所謂,但卻無法接受自己群體的滅亡。在這個群體中,他所要維護的并非是自身的利益,也就是說因為處于群體中而擴大了他的某種品質。同樣消極的品質也是這樣,個人受集體的影響。我似乎被說服了。
可是換一個角度想,這難道不是因為人的個人意識和集體意識的問題嗎?并不是人受群體的改變,而是這種改變取決于人。這就是為什么有人會因處于集體而變得更加高尚,有人卻會因處于集體而更加粗鄙,說來說去都在于人的本性吧,與群體有多大關系呢?
在講到群體的推理時,我又有些觀點與書中相駁。所謂頭腦風暴就是通過一個主題任意聯想,發散思維。這自然是處于一個集體,人多力量大,得到的結果更多,更有效了。但是書中卻說群體的推理是一種低級的類比,也就是盲目的類比,不探究本質。當然,文中也列舉了一些令人信服的例子,但我依然不認為一個集體較個人而言,更為"弱智"。
于是我從另一個角度說服了自己。一個人很聰明,很精明,100個人組成一個群體,每個人都很聰明,很精明,但這個群體是否就會發揮100倍的聰明才智呢?事實并非這樣。這便要歸結于群體存在的限制性。形成一個群體,要有很多因素,群體會有領導,會有各種等級,會有很多人站在集體的角度推理,而非個人角度,于是便產生了各種問題,出現了群體推理的呆滯。
總之,正如書名《烏合之眾》,把群體比做烏合之眾,從某種意義上也顯示了作者對于群體的消極觀點。當然事物總有兩面性,雖然有很多方面我在潛意識里也贊成作者的觀點,但也存在很多爭議。
勒龐《烏合之眾》讀后感 9
《烏合之眾》是法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群體心理學創始人古斯塔夫?勒龐的名著,初次出版于1895年。該書深入淺出地剖析了群體的諸種特點及其成因。全書分為三卷(群體心理、群體的意見與信念、不一樣群體的分類及?特點),依次分析了“群體的感情和道德觀”,“群體的觀念、推理與想象力”,“群體的意見”,“群體領袖”等,深入透視了社會服從和過度服從、趣味單一、群眾的反叛、大眾文化、受別人支配的自我、群眾戶外、人的自我異化、官僚化過程、以及無意識在社會行為中的作用。
這部著作在國際學術界有著十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弗洛伊德曾評價說:“勒龐的這本書是當之無愧的名著,他極為精致地描述了群眾心態。”社會心理學家奧爾波特評價說:“在社會心理學領域已經寫出的著作中,最有影響者,非勒龐的'《烏合之眾》莫屬。”社會學家墨頓評價?:“勒龐這本書具有持久的影響力,是群體行為的研究者不可不讀的文獻。”與任何學術著作一樣,該書也有其局限性,如作者因群體的非理性性質和表現而對它持鄙視和恐懼的態度。他說:“個人在群體影響下,思想和感覺中道德約束與禮貌方式突然消失,原始沖動、幼稚行為和犯罪傾向的突然爆發。”但同時他又認為群體是一股不可阻擋的力量因而是世界潮流的引領者。但這種內在矛盾并未減損其思想學術價值,而是為之后者開啟了更深入研究的空間。這部著作對于我們這天認識和研究各種政治、經濟、文化現象依然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啟發好處。
勒龐《烏合之眾》讀后感 10
《烏合之眾》,第二次讀,第二個譯本。感覺馮譯比胡譯更好,因為馮譯更能體現出勒龐觀點警句性的力量。“烏合之眾”,怎么會有這么棒的詞!太喜歡漢語啦!
編排的原因,譯者序放到了書后。譯文和非譯文的交替,給人一種潛水很久,終于冒出水面,暢快呼吸的感覺。讀勒龐原文有種憋氣的感覺,一開始抱著久仰大名的熱情還能津津有味,后面越來越啃不下去。
原文基本全是作者觀點噴發,就是斷言斷言斷言,不解釋不解釋不解釋,作者說仿佛在說不懂就記住吧,我肯定是對的。這也正符合作者斷言法、重復法、傳染法的大眾心理操縱理論。
讀的過程就是在看作者指著一個群體化身而成,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壯漢,不斷吐槽數落。讀起來很容易感到乏味但讀完已不知不覺受到他觀點的影響,慢慢認同他的觀點了。一本充滿偏見、怨念、吐槽的小書,卻能從出版伊始持續盛行至今,就是在于作者直覺得來的觀點又總是能讓人信服。
從眾心理,人皆有之,可一旦從眾,便失去自我,成為烏合之眾,在人類文明的階梯上倒退好幾步。可是誰不喜歡那種群體帶來的力量感和正確感,這就是一個難以避免的社會陷阱。就像買基金買股票,追漲殺跌,誰不是跟著跑?最后七虧二平一賺。
中譯者序中說,烏合之眾的當代意義在于它發現問題的功能,而非解決問題的功能。我認為對于讀者的`意義應該是讓我們意識到群體的存在,而且我們隨時可能置身其中。由于勒龐對我們耳提面命地說過群體烏合之眾的特征,我們也就有了更高的反省力,也更可能Think Outside the Box,跳出局外去思考,開天眼,覷紅塵:我是不是已經喪失自我,把理性全部交給了群體的感性,漂浮在群體雄赳赳氣昂昂的風暴之中。是的話,快快醒來。
勒龐《烏合之眾》讀后感 11
首先要贊一下翻譯這個書名的譯者。書或電影的名字重要嗎?太重要了,直接決定讀者或觀眾想不想去看。比如《Ghost》,鬼魂,這是哪部電影呢?《人鬼情未了》。《Leon》又是什么?里昂?no,《這個殺手不太冷》。不得不說優秀的翻譯不是照搬原文,而是加入了對內容的理解和價值判斷。比起平淡無奇、引不起讀者閱讀興趣的《大眾心理學》,《烏合之眾》這個譯名很好的抓住了作者要表達的中心意思,“個體一旦結群,他的智力水平就會下降,而且是大大下降”“群體追求和相信的從來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從、殘忍、偏執和狂熱”。感情傾向也如此明顯,讀者看到書名,大致就能猜測出作者要表達的意思。這里不得不佩服下中文的博大精深和譯者的底蘊深厚。
就作者的寫作風格而言,卷一和卷二我讀的比較費力,不得不做筆記,梳理作者的觀點。卷一和卷二實例也比較少,遇到做例證的歷史事件,往往一筆帶過,涉及到的人物呢,又多旁敲側擊而不說其名字,令我無從查找。要想更好的理解和思考作者的觀點,最好是對歐洲史有一點了解,對于法國大革命、羅伯斯庇爾、丹東等則要有相當程度的了解才行。而卷三卷四就開始有了大量的引用和實例,加上前面的鋪墊,讀起來有趣得多。
撇去大家都認為偏頗和有失公允的論斷,我借書中的幾個觀點談談自己的感觸。
1。群體易受暗示、多變和輕信。
“群體總是游走于無意識的邊緣,很容易受暗示的影響,它像那些對理智沒有反應的人那樣,感情粗暴,缺乏批評精神,只能極其輕信。對他們來說,沒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不懂得這一點,就難以理解為什么那么離奇的傳說和故事會如此容易地誕生和流傳。”世界上幾大駭人聽聞的邪教無不如此,他們編造世界毀滅的謊言,讓信眾相信只有通過該教的某種儀式才能獲得救贖。他們的領袖,并不需要廣博的知識和驚人的口才,只需要創造形象,提供幻覺,反復提到形象以影響群體的想象力。在某種程度上,我甚至懷疑他們都曾仔細學習過這本《烏合之眾》。
2。斷言、重復、傳染
“斷言簡單明了,完全不用說理和證明,這是讓某種觀念進入群體頭腦最有效的辦法之一。斷言得越干脆,越沒有拖拖拉拉的證明和解釋,便越有權威。各時代宗教典籍和法典都采用這種簡單的斷言。負責捍衛某某政治事業的政客,通過廣告宣傳產品的企業家,他們都懂得斷言的價值。”讀到這里,我不禁對作者佩服得五體投地,大概各行各業都能從這本著述中找到自己需要的方法。從我們最熟悉的事物來說,提到“腦白金”你想到什么?是不是“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再放慢節奏讀“恒源祥”三個字,你會不會下意識的接上“羊羊羊”?有幾則廣告堪稱廣告業中惡名昭著的惡俗之作。簡單粗暴的廣告讓觀眾印象深刻;反而是一些構思精巧、畫面優美的廣告,驚鴻一瞥,觀眾看到最后也不知道是在宣傳什么商品。當然,這里不可缺少的是重復,作者說,”我相信拿破侖說過,修辭中最有效的,就是重復。來自重復的這種力量,最后會銘刻在人們的`無意識深處,產生行動的動機。人們很快就會忘記這種不斷重復的論斷是誰下的,都對它深信不疑。這就是廣告的巨大力量。當我們一百次、一千次地讀到X牌的巧克力是最好的巧克力,我們會覺得到處都聽到大家說好,最后也就深信不疑了。當我們一千次讀到Y牌藥粉治好了某某名人的頑疾,哪天我們得了同一種病,我們也會去想著去試試。”
作者還說,“在人群中,觀念、感情、激情和信念擁有的傳染力跟細菌一樣厲害。有不止一個朋友對我說,看了李佳琦的直播帶貨,就是會忍不住的買買買。到底是李佳琦的話術厲害呢,還是他的激情傳染了直播間中的一些人,這些人的買買買又傳染了其他手機前面的人呢?我本來對自己的定力有一定的自信,如今看了這本書,也不打算去做一個觀察者了,我怕我進入直播間,也會變成“烏合之眾”中的一個。關于這個觀點,我又不禁想到了21世紀最大的騙局——鉆石。壟斷了鉆石礦產資源和庫存資源的歐美跨國公司不厭其煩地向公眾灌輸鉆石恒久遠價值高的觀念,并成功的讓女性相信鉆石就是永恒的愛情的象征,并以此令男士們為昂貴的鉆石買單。為了打壓人造鉆石,他們還發明了鑒別天然鉆石和人工合成鉆石的儀器,制造人造鉆石就是垃圾就是偽劣產品的言論。哪怕實際上它們的成分和結構是一樣的,就是質地堅硬的碳單質晶體。我還想到了特朗普,當然,關于他的內容應該在第三卷的第四章。但我想說,看來富可敵國的商人和成功上位的政治家,都是抓住了群體的心理特征。
那么其實我們應該運用這本書里的理論做一些對自己、對他人有益的事。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一直困惑如何更正學生的“學語文無用論”,我曾經花一節課的時間,去講道理、擺事實,試圖給他們糾正錯誤思維,可不奏效。讀了《烏合之眾》,我開始懂了,我要做的是“斷言”和“重復”,這個,還是不給學生看到的好。還是多多鼓勵熱愛語文的學生,讓他們去“傳染”全班吧。在當今這個網絡時代,其實我們并不比作者筆下的法國群眾“高級”很多,倒是因為每個人都擁有話語權,網絡更為情緒的宣泄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導致往往事情只露出冰山一角,便有鍵盤俠抓住蛛絲馬跡滔滔不絕,更有吃瓜群眾瘋狂點贊轉發。待真相大白時,群眾才發現推測與事實相去甚遠,而下一次仍舊盲目跟風。所以對我個人來說,讀完本書的最大收獲便是要學會獨立思考,不隨波逐流、不人云亦云。
勒龐《烏合之眾》讀后感 12
《烏合之眾》以十八世紀法國大革命為背景,分析研究社會歷史運動中作為主題參與的群眾,他們的行為、心理的諸般特征。作者勒龐是法國社會心理學家、社會學家,群體心理學的創始人。同時他也是典型的精英主義者,他反對集體主義,最早闡明了“個體在群體影響下思想與行為的轉變”。在勒龐看來這“烏合之眾”就是群體,一群人聚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個“心理的群體”,他們并非簡單的人數累加,而是“永遠漫游在無意識的領地,會隨時聽命于一切暗示,表現出對理性的影響無動于衷的生物所特有的激情,它們失去了一切批判能力,除了極端輕信外再無別的可能”。這就是勒龐的“烏合之眾”。顯然“烏合之眾”不僅適乎18 世紀的法國,更似乎暗合當下的網絡社會。在信息快速發展的時代,在全媒體的環境下,新興的大量互聯網信息平臺,是否也是凝聚著“烏合之眾”?
正如勒龐所說“群眾等同于無意識集體。因為無意識,所以力量強大。”這里的“無意識”指缺乏理性、推理能力低下、少有深思熟慮。無意識主宰著有機體的生活,而且在有機體的智力活動中,這種力量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如今的網絡時代,群體隱藏自己的真實身份,缺乏理性思考的言論四處滋生,群體跟風的大量轉發使得各種網絡平臺充斥著垃圾信息,也使得處于群體中的人更難以辨別各種信息。如2011年3月份因日本核輻射事件從溫州等地刮起的“搶鹽風波”通過微博、短信的匿名轉發迅速傳播,廣東、浙江、福建等省市的鹽價瞬間飆升,超市絡繹不絕的搶鹽人,貨架之上食鹽的顆粒殘存,集體無意識通過網絡平臺演化成了一場社會危機。仔細揣度,發現搶購者往往抱著這樣幾種心態:有的擔心日本核電站爆炸對人體有影響,買點碘鹽回去吃防輻射;有的擔心海水被放射性物質污染,無法提煉鹽;有的是看到微博這么傳、別人這么搶生怕落后而跟著搶。如此簡單的邏輯經過微博的轉發摧毀了大眾的理性。對于“微博心理群體”中的個體而言,他們可能并未意識到自己已然成為了某一特定“心理群體”中的一份子。
網絡平臺的各種網紅在信息傳播中成為了廣大粉絲們的“領袖”。勒龐認為群體行為有一個很重要的心理特征,就是崇尚威勢,迷信權威人物。他認為:“群體的輕信、極端與情緒化反應等弱點,顯然既為領袖的品質劃定了上限,也給他動員自己的信眾提供了許多可乘之機。這些領袖往往精通巧言令色之道,他們一味追求私利,善于用取悅于無恥的本能來說服眾人。”在如今的很多直播平臺,網紅會利用自己的知名度,宣傳各種產品來獲取自己的利益,而粉絲往往會盲目跟風,使得現在的網絡風氣十分浮躁。
網絡平臺中“烏合之眾”的行為往往會表現為一種情緒化、少理性的低智商,群體的暗示常常會輕易地“征服群體的理解力,并窒息一切的判斷力”從而使得群體產生集體幻覺。勒龐在《烏合之眾》中談到“正像缺乏推理能力的人一樣,群體形象化的想象力不但強大而且活躍,并且非常之敏感”。群體的智力并不見得就比個體的智力高明,相反,他們很容易受到一些形象化詞語、事物的影響。
也正因如此,影響群體意見的直接因素之一就是利用某些吸引眼球的熱點來巧妙地引導群體的想象力,從而制造出集體的`幻覺。網絡上無數個體組成的網絡群體,他們所向披靡,所到之處不能聽到任何反對意見和質疑,他們的感情激烈豐富,遇到逆他們者道德不再是束縛他們的工具,輕者圍攻言語攻擊,重者人肉搜索祖宗八代罵盡,群體里的個體享受到了群體的巨大影響力,正因人多勢眾,最后的結局就是反對者被罵的落荒而逃,而他們躲在電腦屏幕后面沾沾自喜最后能夠一泄私憤痛痛快快的發泄了。在中國這種網絡憤青網絡暴民甚至是現實中的憤青,也正因如勒龐所說的某些共同的、偏激的、具有煽動性質的觀點而自覺地走到一起,從這一點上我們能夠看到勒龐的這本名著的強大的現實好處。勒龐認為:同理性相比,是幻覺引發的激情和瘋狂刺激著人們走向禮貌之路。盡管存在理性,但是推動一切禮貌進步的卻不是理性。倒不如說,推動禮貌進步的依然還是各種情感諸如尊嚴、民族主義、宗教信仰、愛國主義以及對榮譽的向往。
如今我們已經進入到網絡自媒體時代,各種聲音、觀點、思潮,如井噴般涌現,讓人目不暇接。由各種網絡平臺而聚攏起的群眾在瞬時間構成了所謂的“烏合之眾”,但正如勒龐在《烏合之眾》導言中所說:“群眾盡管有諸多在外人看起來很值得鄙夷和恐懼,但仍然是一股無法阻擋的力量,仍然是世界潮流的引航者,誰冒犯了群體就會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而崩潰。我們就要進入的時代,千真萬確將是一個群體的時代。”
勒龐《烏合之眾》讀后感 13
正如書名《烏合之眾》本身的貶義色彩,作者本身對于群體的特質是持貶義態度的,但對于群體和個人之間關系的分析的確引人深思。“在群體里面,那些無能的人、傻瓜、心懷嫉妒與怨恨的人,就會擺脫自己的負面感覺,不再感覺自己是個無能的人,而是會感覺到一種巨大的力量,但這種力量卻極其短暫而且殘忍”。
記得小時候的一件事,上小學的時候,我家樓下后院的空地是個相對隱蔽的地方,有一天放學,看到幾個同學圍著一個女生,我好奇過去問一下,結果看到幾個人在輪流扇耳光,有一個人還問我要不要加入,當時心里害怕就走了。但其實,我覺得以我當時的心理,很有可能就鬼使神差的加入她們了,因為中間那個女生處于絕對的劣勢,無力反抗。所以如果我一旦融入她們,我就變成了她們群體中的一員,我就會盡情釋放我的丑陋,正如小波叔在他的《我的革命時代》里描述那些有文化的青年們互相打斗的荒唐場面。
這本書介紹了作為群體領袖來說,群眾可通過傳染、重復等建立威望的方式來滲透信念進而對群體進行統治,說白了,就是承認統治者和政治家為了某種目的的達成,對群體是采用手段的。但是,他卻不覺得這種手段的應用是錯誤的,反而覺得,如果言論太過自由、人們的普遍信念不統一,是一個文明衰退的標志。一邊描述群體人云亦云的愚昧劣性,一邊又提醒統治者群體變得有自己的想法是件危險的事,這和某些自認為優越的群體的歧視態度有何不同呢?不過也能理解,這作者本身就是個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者。
而的確,“一切文明存在的主要動力向來不是理性,也可以說,盡管理性是存在的,但文明的動力最終還是各種感情,這些感情包含有尊嚴、自我犧牲、宗教信仰、愛國主義精神以及對于榮譽的熱愛。“而這其中宗教的態度:“宗教迷信是多么的頑強,而那些宗教與任何簡單的邏輯都不相符,在將近兩千年的時間里,那些最清醒的天才也只能在它們的`規矩面前俯首稱臣。”《人類簡史》的作者就有表達了類似的觀念,肯定了宗教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正如作者總結,這是一種殘忍的偏執、盲目的服從、狂熱的宣傳。另外對于群體的特點,也同樣分析透徹:群體沖動、多變、易怒、易受暗示、多變和輕信、情感夸大化、專橫保守,總的來說,作者覺得相比于孤立的個人,群體中的個體代表著文明進步階梯的倒退過程。
真相永遠都是冷酷又讓人感覺無力,所以那些有溫度的控制盡管讓人喪失理性甚至自由,仍然很多人趨之若鶩,比如針對老年人的保健品騙局,比如針對慢性病患者的痊愈神藥......而對于我來說,那些枯燥的讀書時光正是為了讓自己對世界保持清醒頭腦的選擇,所以那些時光盡管枯燥,但卻讓我和現有環境保持一定距離,既充實又幸福。那些我們小心翼翼隱藏起來的丑惡,被作者冷酷的掀開,那些我們自認為的真實,也不過是統治者想讓你認為真實的真實。盡管認識真實讓人難過又絕望,但我還是想用無數的孤獨時光去了解,正如小波叔說的:人活在世上,快樂和痛苦本就分不清楚,所以我只求它貨真價實。
勒龐《烏合之眾》讀后感 14
大眾心理學,是我自從接觸教育心理學以來讀的第一本這么宏大的心理學內容。不同于小群體,這本書是以人類為基點的,故它宏大。盡管已經過去一百多年,但是作者在書中所指出的問題依然存在,觀點依然有效,我們不得不佩服他的敏銳的洞察力和偉大的智慧。不知道若干年后,作者提出的這些尖銳的問題還會不會存在于人類中呢?
群體的觀念是要經過加工的,高深的觀念不會被群體接受,而群體一旦接受了,必將無視該觀念是否是真理,因為群體是沒有推理能力的,只有強大的想象力。首先,群體讓獨立的個體變得沒有主見,也沒有責任感。勒龐說“群體總是被無意識因素左右,大腦活動消失,而脊髓活動占上風”。不管一個單獨的人有多聰明,有多有主見,一旦進入人群里,他就失去了自我。在失去自我的同時,會有一種集體趨同感,一起去做某件事情,把責任分擔起來,一旦有了這個想法,自身就毫無負擔,做事情也就不考慮后果,畢竟不是與個人利益掛鉤。
一個平時冷靜的人也會因為群體的作用變得狂暴起來,一個獨立的個體在群體中變成了“墻頭草”,失去了自己判斷的能力,這就是群體心理的強大作用。其次,群體讓聰明的個體變得平庸。一件有創意的'作品,一件偉大的發明,從來不是由一個群體創造出來的,而是出于個人的智慧。為什么會這樣呢?可能是在群體中讓自己無法深入思考,也可能是自己的想法很快就被左右,更可能是沒有突破自我的動力吧!我們在影視劇中經常會看到如果是一位科學家或者學霸的角色,那么他的人設是呆板的、沒有什么朋友的、沒有什么共同活動的,喜歡安靜待在一個角落忙自己的事情。從群體心理學出發,這個刻板印象也有一定的道理。所以從另外的角度來說,我們要想讓自己取得進步,不必要往人堆里扎,不必要人云亦云,也不必要因為別人的只言片語改變自己的想法。我們需要思考的空間,懂得給自己留白的人,才有機會讓自己在這個獨立的空間里進行反思,促使自己全神貫注完成手頭上的事情,從而獲得進步。
那么,群體心理如此強大,要帶動群體的情緒,就要怎么做呢?答案是就要夸大自己的感情,夸張地表演。也許我們會聽說由于扮演的角色讓人喜愛的演員十分受人追捧,由于扮演的角色讓人咬牙切齒的演員需要自帶保鏢,這就是他們帶動了觀眾的情緒,把群體帶入想象當中。在很多演說現場,演說家們激情四射,即使事實并沒有那么夸張。這些觀念經過群體的無推理能力的散播,就成功了。這讓人不禁想到了在這個互聯網時代的熱搜、頭條們,只要有群體的存在,只要鍵盤俠們在家毫無心理負擔、毫無責任地、無需付出代價地敲一敲鍵盤,群體效應就出現了。
勒龐《烏合之眾》讀后感 15
《烏合之眾》是一本心理學類讀物,讀起來有些生澀,通篇都是作者基于某些歷史現象或者對民眾有較大影響的歷史名人來發表自己的看法。將這些看法總結起來就成了這本書–《烏合之眾》。
行文結構先是部分提綱類的提要,隨后基于這些提要,作者開始詳細解說與闡述,這之間夾雜著部分例子。書中通過三個群體特征來統籌全書:群體心理,群體的意見與信念,不同群體的分類及其特點。在作者眼中,群體是一群“烏合之眾”,只是因為這個社會是由數量眾多的烏合之眾所構建的,因此群體才會被需要,才會被重視。群體就像洪流,任何處在洪流中的個人,無論品性,才智如何,只要處在群體中都只能任由洪流裹挾,難以自主。作者只對群體思維與行為進行解剖如同醫生通過手術將病人的病變的部分展示出來卻沒有治療手段。
書中部分觀點個人覺得有所偏頗,這些偏頗符合西方世界看待事物的價值觀以及對一些體制或制度的潛在看法。作者作為西方人這個群體的一員,對一些問題的認識有所偏頗也能有理解。看完本書,內心想法與情緒都有些復雜。不可否認作者揭示的群體特征在當下的世界確實存在,甚至有時覺得自己就是其中一員。比如網絡這個群體,就像是茶余飯后無所事事的閑人,聚在一起八卦。部分媒體為吸引眼球,不調查真相,只是順勢推波助瀾,然后網絡暴力,誣陷等等層出不窮。更有甚者網絡公關都能成為一種職業,只要給錢就能顛倒黑白。網絡之外,現實中的事實如何都抵不過網絡上大眾所認同的事實。
任何社會都應該有一個正確的發展方向,任何現實都應該可以更好。這種正確與更好應該是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結果。不能因為追求民主或者自由,然后多元發展。社會的正確發展是客觀的,與標榜民主和自由無關,與個人意愿也無關,所以不應該被民主和自由所綁架。每個人所認同的民主與自由的'邊界不同,這可以求同存異,但對一件事的正確看法可以達成共識,這便是和而不同。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因此每個人在方方面面都有差距,不能等量齊觀。也正因為如此,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歸宿,各得其所,各安其命。這種安身立命追求的就是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大家普遍追求的應該是這樣一個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世界。
勒龐《烏合之眾》讀后感 16
《烏合之眾》是由法國古斯塔夫—勒龐的經典著作,也是一部影響世界的群體心理學奠基之作。書中講述了群體的心理所受到哪里因素的影響,群體與個體的差別,群體與領袖的關系等;本書有很多例子講述了群體心理學的特征,并對社會產生的影響。
龐勒說“一個群體中的個人,也不過就是沙漠中的一粒細沙,可以被風吹到任何地方。”我覺得這個比喻非常的恰當,生動形象的體現了個人被群體化后的表現。這也是為何如今隨波逐流現象愈發強烈的原因。在之前所說的網絡暴力的例子中,體現的.不僅僅是群體易沖動,易急躁、易變的特征,還有的是他們易受暗示、易輕信他人以及具有非常偏執,且強烈的道德感的特征,在網絡上便會形成所謂的道德綁架。群體往往不善于思考,他們只會單純認定一種真理或繆誤。因為他們具有太多的“腦子”了,而這么多腦子中只有一種思維,便是群體的思維。這是龐勒口中的群體積累在一起,只有愚蠢,而不是聰明。這是個人意識在群體中不斷缺失的體現,這樣一種有意識人格的消失,無意識人格的得勢,會讓人完全完全服從于使之有意識人格消失的人,甚至在暗示下做出一些有違常理或者與他性格矛盾的事情。
人們會因為自己強烈而偏執的道德感去迫使他人做一些滿足他們道德感的事情,例如在一場災害中強迫富豪捐款、公交車上不考慮他人身體原因便強迫其讓座等等,倘若你選擇了拒絕,便會有一群人蜂擁而至對你加以指責。這些舉動在群體看來是替天行道。然而現實是人們在不明真相下的指指點點,或許對于當事人而言才是最為痛苦的,那些頂著道德光環的人或許才是真正的施暴者。
所以在社會進步層面上而言,對于個人,有意識人格的保留就會顯得非常重要了。不盲目輕信他人言論,不盲目選擇被迫社交。作為個人我們能做到的,只有讓自己的思想不成為他人的跑馬場。要做到保留自我意識最重要的便是對于自我的認可,唯有自信于自己的觀點、對于是非的判斷,才會做到堅守。
而在群體方面,一個積極的暗示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群體根本沒有預先策劃。他們可以被最矛盾的情感所激勵,但是又經常受當前刺激因素的影響,他們就像被狂風卷起的樹葉,朝著各個方向飛舞,接著又落在地上。”這樣的一種比喻生動形象地說明了群體的“可塑性”。他們并非都是負能量的集合,某種程度上而言,剛剛形成的群體就像是一張白紙,最后成為怎樣的一張畫取決于沾有色彩的畫筆。一個積極向上的暗示可以使得群體向一個好的方面發展。暗示會在群體中形成一種信念,而信念正是一種文明的基礎。群體會為了某一種信念的成功而舍身取義,所以古往今來,在亂世之時會有各種理念的革命去推翻原有依然衰敗的制度,去創造新的制度。而在盛世安穩的時代,群體理應是一種穩定劑,是真善美的踐行者。唯有群體具有正確的價值觀了,社會才會愈發向上,一個國家民族才會穩定進步吧。
勒龐《烏合之眾》讀后感 17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是研究社會心理學的經典之作,早有耳聞,細讀起來,頗為震驚,覺得應該早點。
“烏合之眾”并不是一個正面的詞匯,聽起來有一種魚龍混雜的感覺。從某些層面來說,這本書與其說是社會心理學的書籍,不如說更像是一本政治心理學或者說是宗教心理學的書籍。書名上寫的是大眾心理學,個人感覺它卻并不適用于所有群體,但確實比較適合用于研究“烏合之眾”。結合很多社會現實,它很多時候的確可以解釋一些頗為令人難以理解社會現象,讀著頗有意思,同時又不停的反思自己,是否在不知不覺中也成為了“烏合之眾”。
書里強調,孤立的個人可能是個很有教養的個人,但在群體中個人卻會變成了野蠻人—即一個行為受本能支配的動物,他表現得身不由己,殘暴而狂熱。個體在群體中是沒有智力的,也許是為了成為群體的一部分,或者依附于群體,會自覺或者不自覺的進入盲從狀態。人們在某種需求的驅使下,形成或者被形成一個群體,這個群體一旦形成,就成為一個沒有智力的野蠻巨人,這個巨人沒有邏輯推理能力的,不能辨別真偽或對任何事物形成正確的`判斷。這個群體特別容易走向極端,易于受到煽動,受到情緒和想象力的支配,失去理性,并且變得膽大妄為起來。這個巨人也許就是由我們身邊的某些人組成的,但這些人又不全是他本人,比如一個人平時謹小慎微,什么都不敢做,可當他處在這個群體中,就有可能變得為所欲為,像在某些游行中砸陌生路人的車、圍攻門店等等行為的人也許平時就是個謙謙君子。有時候某些明明不合常識的觀念或事物,群眾們卻非常追捧趨之若鶩。比如某些養生專家提出的綠豆、茄子治百病理論,吃生泥鰍等等,其追隨者不乏高學歷精英。
個人進入到群體中的變化,是道德、情感、觀念、理性、信仰等等一系列的變化,這種變化有時候讓人覺得難以理解、難以置信,讀了此書,又覺得是在清理之中。借用別人說的一句話,一個人是孤獨的,和一群人在一起時是愚蠢的,并且孤獨的。
書里還有許多不太合理的地方,并不全是理性的分析,甚至還有杜撰和偏見的內容,但我也是“烏合之眾”的一員,所以覺得書里的理論也是能夠自圓其說,某些時候還是頗有道理,很值得一讀。這本書至少給了我們一個思考的機會,我屬于哪個群體?這個群體到底是什么?在某些時候,我們到底是誰?代表了誰?又被誰代表了?
勒龐《烏合之眾》讀后感 18
最近讀了兩本書:勒龐的《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和托克維爾的《舊制度與大革命》
為什么把這兩本書放在一起讀呢?因為它們都源于同一個歷史事件——法國大革命。
相比于《舊制度與大革命》中直接對法國大革命進行分析,《烏合之眾》只是用法國大革命中的歷史事件來佐證作者的論點。
法國大革命也可以說是法國民主政治改革,如今,民主,自由這類詞是我們司空見慣的,可是,兩百多年前這是法國普羅大眾最根本的訴求。于是,被壓迫幾個世紀的有了一定經濟條件的民眾再也受不了了,大革命爆發。
可是,充滿浪漫色彩的法國人不僅浪漫還愛走極端,革命爆發之后太多的事件失去了控制,已經沒有理性可言,憤怒的革命者想摧毀一切有關舊制度的.東西。于是他們就出現在了勒龐的《烏合之眾》中。
勒龐認為,群體的一般特征是:個性逐漸被同化,形成低智力,無意識的集體。
法國民眾不滿當時的制度,他們奮起反抗,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利益與生命,他們想打破那些限制了他們通往自由康莊大道的桎梏,可他們似乎忘了當他們在肆意為所謂的自由而拼命的時候,他們已經被奴役了,被思想而奴役,被集體思想所奴役。
我們一邊渴望自由,一邊又渴望被奴役,因為奴役即自由。
我們究竟想要什么?
勒龐《烏合之眾》讀后感 19
《烏合之眾》是在北疆之行返程的火車上讀完的。當時處于那樣一個嘈雜的群體的環境中讀這本書感觸多少有一點,總是會自覺會不自覺地將書中的內容與當時身邊的群體進行一一比照,發現真正做研究的人,真正在寫書的人不會嘩眾取寵地,矯揉造作地出版一本又一本的書博人眼球,而是會將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所得娓娓道來,讓讀書的人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得成長。
其實讀書并不是說你一定要認可該書作者的觀點,而是通過閱讀,你能在書中了解到這個世界上有人的想法是和你一樣,但也有人的想法跟你是截然相反,甚至會讓你覺得匪夷所思。《烏合之眾》恰恰就是這樣一本書。在我們所受的教育中,我們已經認識到人類其實是渺小的,但又是強大的,尤其是成為一個集體之時。很多人是關注到了人類的強大,因為科技的進步,確實讓人類創造了不少奇跡,所以在為數不少的人眼中,人在整個系統中其實是占據了主導的地位,認為人類是精英。《烏合之眾》卻并不這么認為,其實從作品的題目中也能見端倪,在古斯塔夫·勒龐的筆下,所謂的'群體即使是天才們組合而成的群體,也是烏合之眾。這樣的一個觀點在當時是頗為震撼我的,在閱讀之時一個勁地去尋找勒龐的依據。勒龐比較多地運用了法國大革命中所發生的事件來做佐證,當然也適當借鑒了其他大家的觀點與論據,環環相扣說服了我。
確實,群體并不是說部分與部分整合,力量大于每個部分,有的時候群體是英雄的,中國人民團結一致創建一個新中國就是很好的說明,但群體有的時候也是兇手,正如《安妮日記》所言——世界二戰的爆發難道當時的德國民眾就沒有責任了嗎?雖然他們有被蠱惑。其實不管是英雄還是兇手,群體的特點決定了它行事的方式,所謂的理智在那個時候是不存在的。
倉促讀完了《烏合之眾》,受到了比較大的震撼。腦海中存在的所謂感想其實也是碎片化的,所謂的讀后感也是隨手而就,找機會再讀《烏合之眾》,畢竟我也是群體的一員,需要更多地了解到自身的特點。
勒龐《烏合之眾》讀后感 20
《烏合之眾》是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創作的社會心理學著作,全書集中闡述了群體以及群體心理的特征。在作者的闡述以及舉例中,我發現了與之類似的種種社會現象,這讓我產生了共鳴。也讓我明白到為何它在心理學書籍中的地位如此之高。
在書中,勒龐說過這么一句話“一個群體中的個人,也不過就是沙漠中的一粒細沙,可以被風吹到任何地方。”這個比喻生動形象地體現了個人被群體化后的表現,也展現了如今隨波逐流現象愈發強烈的原因。
正如當今社會常有的網絡暴力中,體現的不僅僅是群體易沖動,易急躁、易變的特征,還有的是他們易受暗示、易輕信他人以及非常偏執,且具有強烈道德感的特征,在網絡上便會形成所謂的道德綁架。群體往往不善于思考,他們只會單純地認定一句話是真理還是繆誤。這是個人意識在群體中不斷缺失的表現,這樣一種有意識人格的消失,無意識人格的得勢,會讓人完全服從于使之有意識人格消失的人,甚至在暗示下做出一些有違常理或者與他性格矛盾的事情。
而被群體化的人們也會因為自己強烈而偏執的道德感去迫使他人做一些滿足于他們道德感的事情。例如,在一場災害中強迫富豪捐款、公交車上不考慮他人身體原因便強迫其讓座等。倘若你選擇了拒絕,便會有一群人蜂擁而至對你加以指責。這些舉動在群體看來是替天行道,然而現實卻是人們在不明真相下的'指指點點。
所以,對于個人,有意識人格的保留就會顯得非常的重要。作為學生的我們,不應該成為上文所述的那些被群體化而失去明辨是非能力的人,而應該從現在起,努力堅定自己不跟風,不盲目輕信他人言論,不隨波逐流,凡事都擁有自己獨特的看法,做最獨一無二的自己。
勒龐《烏合之眾》讀后感 21
實話實說看完之后不得不讓我把我們的國家和這本書連接起來,我覺得這與中國近代的歷史十分相似。五四運動后,工人階級正式登上歷史舞臺,群眾力量開始活躍。就像作者說的,群眾是沒有意識的,但也正是在這種無意識之中,隱含著力量強大的秘訣。當壓迫一旦發生,群眾就會在未來的某一天因為不堪其壓迫而做出反抗。
世界上的某一個國家的成功與滅亡都不只是因為政治環境的改變,外敵的入侵等的原因。其內部的腐敗,人們思想的改變都是其中的原因。新的觀念雖然處于形成的過程之中,而且表現為群龍無首的過渡狀態,但是也正是因為這種狀態,讓群眾們獨自摸索,反而使其找到了讓他們更舒服的生活狀態。
還有對于作者在描寫中呈現出來的當時西方社會的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可以說這與中國古代也是有些不謀而合的。就像中國古代,人們總是把帝王的失敗歸結到‘紅顏’之上,女人的貌美成了原罪,且不說古代社會,我認為在現代社會也有此類事件,就比如女生被侵犯,可是有一些人會說是因為女生穿的.少,不自愛的原因。但是愛美之心人人有之,為什么要把錯誤歸結到受害人的身上。這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性別歧視還沒有消失,說什么女生就不應該做什么女強人,不過是他們的大男子主義作祟和其思想的封閉。至于種族歧視,我認為當今的中國是不存在的,我就是很好,不想美國種族歧視太嚴重。
我認為這本書是及其反映了當時社會,人們的思想的。還有對于作者的思想和武斷,我覺得作者作為當時那個社會的人還是受到了影響了。感覺他覺得的群體與我覺得的群體是不一樣的,我覺得群體并不頭腦簡單,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那么一群人的智慧就會是無限的,群眾雖然大眾化,但是群眾中又有這其個人的思想。
勒龐《烏合之眾》讀后感 22
我們在百度百科里可以搜到這么一段對于烏合之眾的定義:“任何陷入群體的人,他們的道德水平比個人的道德水平低;他們的智力比個人的智力低;他們的他們的自我約束力,比個人的自我約束力低;他們缺乏自身的判斷力,極易受到煽動和蠱惑。這樣的群體叫做烏合之眾。”
對勒龐的《烏合之眾》早有耳聞,弗洛伊德稱其為當之無愧的`名著,其極為精致地描述了集體心態,指出當人是一個孤立的個體時,其有著自己鮮明的個性化特征;但當其融入了集體之后,他的所有個性都會被這個集體所淹沒。也許未閱此書的人會不以為然,覺得自己可以在集體活動中保留自己的個性,但當你深讀下去,會驚覺勒龐竟能將群體的特點剖析得如此淋漓盡致,將人的心理、從個體到處于群體中的個人的轉變血淋淋展現在讀者面前。同時也會質疑自己,到了集體之中,我是否還能堅持自己的個性,不隨波逐流,成為“烏合之眾”呢?
不可否認,我們可以在《烏合之眾》里找到自己的影子。《烏合之眾》提出了四個觀點,群體無意識,群體不關心事實,群體不接受理論,群體也有道德。人體的絕大多數選擇,其實并不是理性來判斷的,而是跟著感覺走,受到一些無意識因素的影響。當群體在一起時,這種無意識就會被放大。舉個例子,當所有人都選擇去較遠的食堂吃飯時,趕時間的你,會選擇去較近的食堂吃飯嗎?也許你會說會,但是當大家做出相同的選擇而你不同時,你內心就會勸說自己,不要不合群,從而忽略理性思想,而把感情放在上風。
我最大感觸是,歷史的車輪是由大眾來推動和創造,但是這種前行并不一定存在實際意義,因為大眾走的方向未必就是對的。該書的觀點未必全是對的,但我們仍要對我們的天性提出質疑與反思,我能否不成為烏合之眾,能否實現自我價值?如果說我們的生活是一條河,我們作為其中的浪花,總有人不想走河流走的路途,總想著跳出來蹦噠幾下,不好意思,你勢單力薄,所以結果是你要不隨波逐流,要不走自己的道路,實現自我形態的轉化。請各位務必相信主流并非是對的,要有自己的想法,愿一切從心出發,歸來愿仍為少年。
勒龐《烏合之眾》讀后感 23
出于好奇,用這一學期的時刻,仔細閱讀了吉斯塔夫·勒龐的《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勒龐身處思想混亂,歧視紛呈的世紀末,屬于法國思想界中“親英派”的邊緣人物。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觸發了勒龐對群眾心理研究的敏感神經。分享一下我感觸最深的四個地方:
一、在書中他如先知般寫到“我們就要進入的時代,千真萬確將是一個群體的時代。”勒龐那里所謂群眾進入了歷史,是指他們過去幾乎不起任何作用的意見,已開始發揮作用。這也讓我們注意到了編報紙的人對群眾意見的影響,他們先是迎合群眾的感情,然后把這些感情引入特定的行為渠道。當我們意識到這一點后,對于新聞媒體的報道應加以自我理性的決定,而并非欣然理解思維的同化。另一方面,對于媒體人應清醒的意識到,他們對于群眾的感情引導,群眾意見的構成,將會撥動時代的冰弦。
二、“群體中的人日益被大眾文化所湮沒,這種文化把平庸低俗當做最有價值的東西。”與過去的社會相比,群眾更易于理解自己周圍的人的決定和愛好,也讓我們想到這天人們對所謂當代人失去自我決定潛質的關切。提醒著我們對事物的思考應有自我辨別的潛質,在大眾文化的環境下構成個體文化的升華,以突破和創新產生新的文化價值。
三、“我們服從別人的慫恿,它會正因來自群眾而更為強大。”
勒龐對于犯罪群體的剖析中指出其同樣貼合所有群體中能看到的特征。“群體相對于孤立個體而言缺乏主宰自己反應行為的潛質。群體的沖動、易變和急躁性。群體中的某個人對真相的第一次歪曲,是傳染性暗示過程的起點,這便體現的是群體的易受暗示和輕信性。”
巴士底獄監獄長遇害的典型事例:堡壘被攻破后,極度興奮的人把他圍住,拳腳相加,反抗中他偶爾踢到一個在場的人,有人推薦讓挨踢的人割斷監獄長的喉嚨,而他的推薦立刻博得了群眾的贊同。這個挨踢的剛剛干完活的`廚子只是出于好奇心進入了人群中,然而由于普遍意見就是如此,于是他也堅信這是一種愛國行為,他用一把借來的刀切開那裸露的脖子,成功的執行了命令。這警醒著我們,處于群體之中應提醒自己持續冷靜的思考。在歪曲的傳染過程中,用個體獨立的思考代替這種輕信。
四、“影響群體頭腦時,三種手段最為重要,即斷言法、重復法、傳染法。”
通過勒龐對這三點的解釋,我有兩方面的思考。首先,如果你居于一個領導的地位,你能夠應用簡潔有力的斷言,不斷重復的說法,在人群中的傳染性,使某種說法進入我們無意識的自我深層區域,而我們的行為動機正是那里構成的。到了必須時候,我們最終會對它深信不疑。廣告的影響,原因似乎就在那里。其次,另一方面,當你處于群體中的一員,無論是領導還是候選人,無論是通過斷言、重復還是傳染進行的思想灌輸,于我們而言還是要強調清醒的頭腦。也許候選人想要保證自己取得成功,他用最離譜的哄騙手段才能征服選民,也許他寫成文字的綱領避免了絕對,他毫無懼色地承諾著最重要的改革。作為青年的我們不能只看事物表面,有著自己獨特的思考,自己的看法,敢于表達我們的新思想。
勒龐《烏合之眾》讀后感 24
前段時間,我讀了由馮克利先生翻譯的《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這本書。說實話,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確實有點傷腦細胞,因為作者的有些言論我并無法完全理解。但盡管如此,通過閱讀此書,我還是頗有收獲的,最起碼我對“群體”這一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這本研究群體心理的名著是法國作家古斯塔夫?勒龐寫的,作者以一個心理醫生的視角,解剖人類內心中隱藏的心理毒瘤,表達了對法國民族文明的失望與不滿。該書篇幅不算很長,卻字字珠璣,有著作者對群體的深刻認識和見解。美國社會心理學領域的泰斗奧爾波特曾經說:“在社會心理學這個領域已經寫出的著作當中,最有影響者,也許非勒龐的《烏合之眾》莫屬。”
在讀此書的過程中,我一次又一次地被勒龐犀利的言辭所震撼。他無所畏懼,毫不留情地揭開人類的虛榮之心,揭露諸多關于集體的丑陋與缺陷,將種種可悲的人性、群體性擺出來讓人們自己去審視。書中無不表達著反集體主義的傾向,而這對于今天時刻強調集體主義重要性的我們來說,無疑會是一次思想上的強烈沖擊。但仔細想想,從作者生活的那個年代來看,勒龐在書中提出的種種言論也就不難理解了。譯者馮克利也說:“對于20世紀出現的許多成功或失敗的群眾運動以及由此造成的巨大災難,我們如想對其尋求一點心理學上的理解,從勒龐那里是可以學到很多東西的。”
接下來,我打算談一下自己在閱讀此書時印象比較深刻的幾點內容。首先是,作者在書中提到“一個心理群體表現出來的最驚人的特點如下:構成這個群體的個人不管是誰,他們的生活方式、職業、性格或智力不管相同還是不同,他們變成了一個群體這個事實,便使他們獲得了一種集體心理,這使他們的`感情、思想和行為變得與他們單獨一人時的感情、思想和行為頗為不同”。對于作者的這個觀點,我們并不難理解。比如,在人們可以在宗教狂熱情感的驅動下“慷慨赴死”,但一旦脫離宗教,作為個體的人們很大程度上就會失去這種勇氣。又如,一個非法傳銷團伙聚集在一起就會表現出上述的種種特征,他們不管學歷、經歷、出身如何,感情和思想都轉移到了一種心理,相信非法傳銷組織鼓吹的種種神話,不再有個體之分。其實這樣的例子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很多,它們都體現了群體有著個體不具備的優勢。而就像勒龐所說的“群體的領袖的往往采用斷言、重復和傳染的手段動員群體”,從而使群體對他們深信不疑。
然后,作者還說到“決定各民族命運的是它們的性格,而不是它們的政府”,這就像我們時常說的“性格決定命運”。在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失敗的根本原因就是資產階級本身的軟弱性和妥協性。事實證明,資產階級始終無法領導中國革命徹底勝利,而只有后來的無產階級才能挽救中國。由此看來,勒龐的這個觀點確實挺有道理。當然,不排除會有個別案例與之不符,但就大多數事實來說,勒龐的說法是不容置疑的。
此外,我覺得作者對教育的看法的很切合當下中國教育的實際,對我們有特別警示作用。勒龐說到:“從小學直到離開大學,一個年輕人只能死記硬背書本,他的判斷力和個人主動性從來派不上用場。受教育對于他來說就是背書和服從。”時至今日,這種現象在我們周圍還是隨處可見。從每年的大批畢業生中,我們就能看到很多大學生雖然在學校中成績名列前茅,但是他們空有一腔理論,卻絲毫不懂得聯系實際。有人稱他們為“學習機器”,只懂得“輸入”,而不會“輸出”。這些都表明了應試教育的弊端。而只有將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高效結合,才能改變學生“死讀書,讀死書”的現狀。“觀念只有在自然而正常的環境中才能形成”,因此要讓學生親身體驗各種實踐活動,而不只是為了考試,為了某種學歷、證書或一紙文憑而學習。
最后,我想說,勒龐的話語雖然有點偏激,但是他的很多觀點還是很值得我們借鑒學習的,對于任何的人或事,我們都應該采取辯證的觀點去看待,而不能以偏概全。
勒龐《烏合之眾》讀后感 25
無論如何,我不應當屬于任何一方陣營。群體的意識應不應當被稱贊?這只是我搞不清晰的問題之一。很久以前就看過這本書,當時只是感覺勒龐說的挺對,也沒啥想法。只是最近突然覺得真實世界的進展仿佛就是那個樣子。
很久以前,勒龐就預言了今日群體中的大部分特征:智商低于群體中的任意個體,換句話說就是智商無下限。“群體總是受著無意識因素的支配”,“大腦活動的消逝和脊髓運動的得勢”。最終“群體既易于勇敢無畏也易于犯罪“這一切描述是不是很眼熟?
事實就是這是一個群體的時代,要取得別人的認同那么必需先認同一個群體,無論你是否知道人格和才智都將被磨滅。無論這個群體對某事是認同還是反對,這都是一個個的群體和陣營。對某一群體的認同取決于群體的言論和發布的消息——至少我認為現在是這樣的——諸如微博等等,而事實告知我們群體的觀看往往是失真的`。正像書中所講,群體的心情是單純的,夸張的。而群體又是易受示意的,于是這就催生了種.種陰謀論,由于你不知道他們究竟是不是被煽動了,是不是被示意了。由于前面說到真實已經被群體糟糕的觀看和分析力量磨滅掉了。假如你不進入某個群體,你又很難知道他們的運作過程,而你一旦進入那么就不能保證你自己還有智商這個東西的存在。
而我們總會在一個群體中,不是嗎?由于我們都有一個陣營,無論你是贊同還是反對,除非你對此事不聞不問不去選陣營。那么好吧,又一個陣營消失了,人總是要有一個立足點來生存。群體可以成就,也可以毀滅……
好吧,這只是一個開頭,不想再連續復述,所以我不愛寫讀后感。鑒于越來越感覺四周的人們普遍都不淡定了,都看看《烏合之眾》吧,應當看看這本書,至少現在都應當看看,群體究竟是一個什么狀況。
勒龐《烏合之眾》讀后感 26
這本書從我翻開第一頁到最后一頁,橫跨了一個月的時間,全書的理論性內容太多,列舉的例子很多也是是一百多年前法國大革命,議會,教會等案例,很多超出我的知識體系,一邊揪著字,一邊還要查書中所將事件幫助理解作者要論證的主題,真的是非常非常非常的艱難,所以我心里的預期時間以為有二十幾個小時,結果看完之后數據顯示是8小時56分,驚!
看完之后,對我原本的一些觀念有很大的影響,之前一直以為“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書中說道“群體的無意識,群體的易感染,群體無認證推理能力,群體多變,群體情緒的`夸張與單純”這些概念,例證群體智商并非個體智商之和,因為群體屬性,群體智商可能低于組成個體智商的平均值。往近出看網絡水軍,網絡暴力,意見領袖對事件分析及風向的影響,遠一點點,文格時期暴民跟風站隊這些不就是烏合之眾的行為嗎?很好的解釋了,在早期中日、中美關系緊張的時候,會出現中國人打砸自己同胞資產的現象,他們往往好多都是狂熱的激進分子,甚至打著愛國主義的旗幟,行使丑惡的個人意圖。
如何在群體中保持坦然、淡定,不當烏合之眾,在勒龐看來,最為有效的方法就是盡量少受點機械的應試教育,多一點獨立思考。應試教育最大的特點就是背書和服從,而非引領文明進步所需要的開拓精神、個性、判斷力、經驗等,而這正是中國教育的現狀。
勒龐《烏合之眾》讀后感 27
本書所謂的烏合之眾,是指群體在聚集狀態下的選擇不存在理性。
不符合邏輯。其所做出的選擇基本只依賴情緒、感情。這種情緒、感情主要來源于民族的歷史習慣、維護團體利益的必要等。從這個層明而言,宗族、村莊之間的爭斗和民族、國家之間的戰爭并無區別。
在做出選擇的過程中,群體中的個體沒有主見,他們會盲目相信具有強權、威望、人格魅力的領導者。這些領導者的意見亦不必理性,空洞的、畫餅的.、概括的意見遠比具體的、詳細的意見更容易被群體接受。這種意見應該在具備確定性的基礎上留有被群體自行想象的空間,從而讓群體達到自我認可的效果。這種意見必須不斷被反復強調,且具有情緒上的感染性(所以民族主義是最有效的工具)。
作者在書中把這群烏合之眾看成無用的群體,然而現實似乎并非如此。特別是在民族主義、國家意識的影響下,這個群體更容易通過自我犧牲去換取目標的實現。
關于烏合之眾在民主中的破壞力,因為群體更容易被情緒而非邏輯打動,很多政策的出臺只是為了迎合群體而非惠于群體,因而更注重于短期的出彩忽視了長期的利益。所謂的民主也在此過程中退化成了采取一切手段博取選票的街頭政治。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語言的力量在其中具有最為重要的作用,用怎樣的詞語煽動情緒、批評對手的同時又不表露自己的主張、如何夸夸其談但又不明確許諾。
努力時刻保持警醒,避免落入情緒的陷阱。當然在一些無關大局的場合適當加入其中也無傷大雅,畢竟群體間的社交人與人之間紐帶。
勒龐《烏合之眾》讀后感 28
閑暇之余,我翻閱了《烏合之眾》,獲得了頗多有用的啟示。
《烏合之眾》系統化的為我們闡述了群體以及群體心理的特征。勒龐站在心理學上的角度為我們闡述了心理學的各方面,他認為:當人是一個孤獨的個體,有著鮮明的個性化特征,當個體融入群體的時候,他的所有個性都會被群體淹沒,甚至被“無意識剝奪你的思想”,取代你的思想。而當一個群體存在時,他就有著情緒化、無異議、低智商等特征。
在當今愈加復雜的社會,不要人云亦云,不要隨波逐流。在此之前還沒有徹底了解人性的多變面,輕浮,自身缺乏安全感,面對他人的“善意”沒有辨別善惡的靈敏度,輕則丟失其自尊,重則無厘頭的行為會讓自己變得患得患失。在人性沒被掀開丑惡的那一面,則蒙在鼓里,曾經的行為極大愚蠢!至交真情好友至關重要,融入到一個好的群體易為改造自我,從而共同進步。
不盲目從眾,不隨大流,這是21世紀最寶貴的品質之一,向內保持本心,潔身自好,君子獨善其身是高尚的節操,不輕易受某一方影響。向外延展處看,這也是當今社會,穩定社會秩序所必須的法寶。
理智而堅固的個體一旦陷入“怪圈”群體,就會被任其宰割,不理智和沒有自主能力是最大的危害。書中也提到:“根據群體受到的刺激不同,他們聽從的沖動可能是仁慈或殘暴的,也可能是英勇或怯懦的。但是有一點不變,這些沖動總是極為強烈,就連個人利益甚至自我保護意識都無法控制它。群體受到的刺激因素五花八門,并且總是屈從于這些刺激,因此群體極端善變。”更為可怕的是個體所固有的本質一旦受到群體影響便消失無蹤。當個體受到摧殘,而失去了本真的`意義,走向極端,不單單對自身也是對社會帶來了危害。
當一個群體愈來愈龐大時將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就拿網上的“鍵盤俠”來說,總拿別人痛苦娛樂,殊不知受害者背后是多么令人心疼的一面,這往往需要當事人內心強大,如果沒有那結局會是怎樣?一個鍵盤俠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群鍵盤俠群爆小宇宙,有可能會導致公正的聲音被淹沒,歪曲事實,把輿論引向對受害者及家人不利的一面。
社會快速發展是一把雙刃劍。如今的大環境卻是更加重視“群體”,并且不易分割。我們一方面要融入社會,扎根群體,另一方面,也要在其中保持自己道德觀、情感、想象力、信念等諸多層面的獨立,堅持自我意識不喪失。如此,才能避免在集體意志的壓迫下成為盲目、沖動、狂熱、輕信的“烏合之眾”的一員。
勒龐《烏合之眾》讀后感 29
好像人都有這么一個心理,喜歡去研究人心理的心理。不知道是本人閱歷不夠或者這確實是事實,總之沒有科學依據的得出了這個結論,且一直暗暗自詡,覺得自個兒大智若愚,能夠暗地里觀察著每個人的一舉一動,卻從不點破每一個人內心的藏著的怪獸。
在我多年的觀察人的心理歷史中,其中有個發現是個性突出且處事極端的人,更容易成功。至少,就我周圍的同學、同事、朋友、小小的攀談過的陌生人、名人傳紅人圈所熟知的人中,大多數是這樣。驕傲的說一句,這個結論是高中時候發現的,那時正處于性格轉變期,我自個兒從性格突出逐漸變的事事像個局外人。
這個發現,我從未有過科學實驗,也沒得出像樣的結論,冥冥之中好像感覺得到總有人會得出和我一樣結論的人。事實證明,確實有,那個人還是活在19世紀的“古人”,他就是《烏合之眾》的作者勒龐。
當然,勒龐的《烏合之眾》從學術角度講經常表現得十分“外行”,這本小書在1895年初次面世時,說不過是一本趕時髦的書,書中還含有各種互不協調的意識形態,但這種小書卻持續了大半個世紀之久的熱讀。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我從中讀到的卻是個性越是突出的人越容易引人注目,越容易走向成功。
看到書名翻譯時,瞬間覺得中文博大精深,TheCrowd翻譯為烏合之眾,而直譯的意思為人群,群眾,大眾。烏合之眾不僅表達出該書研究對象是大眾,還傳達作者在本書的情緒、立足觀點。勒龐認為,個人一旦進入群體中,他的個性便湮沒了,群體的思想占據統治地位;而群體的行為表現為無異議、情緒化和低智商,勒龐對群體心理保持著否定的.態度。勒龐經常用十分夸張的口吻,為我們描述了一副十分可怕的景象。按他的評價,進入了群體的個人,在“集體潛意識”機制的作用下,在心理上會產生一種本質性的變化。就像“動物、癡呆、社會主義者、幼兒和原始人”一樣,這樣的個人會不由自主地失去自我意識,完全變成另一種智力水平十分低下的生物。
勒龐的《烏合之眾》提出過大凡能夠成就大業的領袖人物,他最重要的品質不是博學多識,而是必須“具備強大而持久的意志力”,這是一種“極為罕見、極為強大品質,它足以征服一切。沒有任何事情能阻擋它,無論是自然、上帝還是人,都不能”。他們罕見的極端的個性,讓他們在群體之中尤為突出,縱觀歷史長河,但凡留名者必然有其過人個性,而這個“過人”往深了講就是極端。略有了解中國歷史的都知道,那些揭竿起義做了皇帝的人,都有自己的引人注目的極端行為的個性。由此可見,極端未必是件壞事,它像精神食糧,支撐著你為了目標前行;極端又未必是件好事,他像精神毒藥,瘋狂的侵蝕你的理智,做出日后臭名遠揚決定。
勒龐《烏合之眾》讀后感 30
《烏合之眾》是群體心理學的開山之作,成書至今已有100多年。這本書完全顛覆了我對群體的認識,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堅信“眾人拾柴火焰高、人多力量大”等群體智慧,但本書卻直言不諱、簡單粗暴地指出群體的諸多劣根性,認為群體中累積起來的只有愚蠢的智慧,而非天才的智慧,正如群體不會比伏爾泰更智慧,而是伏爾泰一人要比整個世界更智慧。
整本書讀下來,最大的感受是群體是如此的盲目和缺乏理性,這種心理劣根性直接導致其只能用平庸的智力來處理當下工作。盡管基于特殊的時代背景(法國大革命)和學科背景(群體心理學萌芽階段),使得該書的部分觀點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安靜地讀下去會發現,書中關于群體心理特征的論述對今天的我們仍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私以為該書最精彩之處是對群體心理特征和行為的描述。整本書的`核心觀點是:群體是無意識的,這種無意識隱藏著群體力量的秘密。所謂的群體是指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從心理學的視角可以將群體界定為:在特定情況下,聚集成群的個體的思想和情感全部朝向同一方向,此時個體的自覺個性消失,轉而形成一種集體心理,接受心理統一律的支配。在集體氛圍下,個體智力差異被削弱,個性也被削弱,異質性被同質性吞噬,無意識特質逐漸占據上風,往往趨向于沖動、盲目、缺乏判斷力和批判精神等。造成群體無意識的原因在于:無意識心理活動在生活、邏輯思考中的作用都是壓倒性的;群體壓力、群體感染、群體暗示的作用。
群體的感情主要表現為:
1)群體的沖動、易變和急躁;
2)易受暗示和輕信;
3)情感的夸大與簡單化;
4)群體的偏狹、專橫和保守。
作者認為只有絕對的、毫不妥協的、簡單明了的觀念才能對群體產生絕佳的影響力。同時,群體的推理能力十分低下,所接受的推理方法只是表面上的相似性或連續性,但是群體的想象力很強,能進行形象思維,越是不同尋常的、傳奇式的東西,越能打動群體。不可否認,這些特征對組織群體活動,比如現代企業營銷管理,特別是廣告宣傳具有很大的借鑒價值。但本書最引人思考之處還在于:群體時代下如何保持個體的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避免成為“烏合之眾”。
時下,微博、論壇等網絡媒體將大家空前緊密的聯系在一起,群體無意識特征表現越來越明顯,最典型的莫過于充斥在網絡上的各種罵戰,網民的討論熱情可以被瞬間點燃,動輒數以億次的點擊量與關注量,討論也從最初的聲討演變成污言穢語的謾罵,從當事人的人身攻擊延伸到其無辜的家人,甚至被逼上絕路,此時的參與者已經喪失了理性、道德和判斷,僅是一群“烏合之眾”。同時,為迎合大眾的無知趣味,絕大多數的新聞報紙已經放棄了向人們傳授某種主張或信條的權力,取而代之的是不斷充斥著輕松的專欄、社會花邊新聞等。在群體特征表現如此明顯的時代,如何不盲從、堅持獨立思考、保持個體的獨立性是我們都該深入思考的問題,這也是本書給于的最大啟示。
【勒龐《烏合之眾》讀后感】相關文章:
勒龐《烏合之眾》讀后感(通用31篇)10-12
龐姓起源08-20
生日 龐龍歌詞08-13
龐龍《回家吃飯》的歌詞10-11
《龐泉溝游記》作文08-14
游龐泉溝作文08-31
龐加萊名人故事09-10
孫臏與龐涓名人故事07-08
我眼中的龐統作文08-25
龐龍 70后歌詞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