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的挑戰》讀后感范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學校的挑戰》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學校的挑戰》讀后感1
關于怎樣組建小組,如何有效地組織合作學習,佐滕學先生從四個方面進行了論述。他指出的一些教師存在的誤區,這也是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他的建議對當前的課堂教學有很強的借鑒和指導意義。
一、應當怎樣組織小組
小組以男女生混合的四人小組為宜,這里需要注意兩點,一是不要組成同性別的小組,因為男女生混編有利于激活合作性思維;二是人數不宜多也不宜少,多了往往有人會成為“客人”;少了則難以出現見解多樣的交流。
二、何時實施小組學習
教師首先要明確合作學習的意義,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個人學習的合作化”,比如互相交流、核對答案、幫助學困生等。二是“沖刺與挑戰”,這是小組學習的最佳境界。也就是說,小組學習的核心意義在于“為了沖刺與挑戰的合作學習”。比如當教學過程中只有幾個學生舉手,多數學生浮現出困惑的時候,就應當馬上組織“合作學習”,這是合作學習的最佳時機。
佐滕學先生認為,“合作學習”的最大優點就在于保障每一個學生“沖刺與挑戰的學習”。“合作學習”往往可以實現學生奇跡般的高水準的學習。有些問題在課堂中只有半數多一點的學生理解,但實施了“合作學習”,所有的學生都能輕而易舉地作出解答。需要說明的是,教師能否抓住時機實施小組合作學習,使所有學生都能致力于“沖刺與挑戰”,是教學成功的關鍵。
三、何時結束小組合作學習
遵循的原則是:小組學習應當隨“學習”的發生而發生,隨“學習”的結束而結束。比如,預定實施5分鐘的小組學習,倘若“學習”仍在進行,可以延長到15分鐘。反之,預定實施15分鐘的小組學習,倘若“學習”不能形成,那就應當5分鐘打住。
四、教師應當做什么
教師必須進行的工作有兩個。一是關照不能參與小組“合作學習”的學生,必須讓學生一個不漏地參與到小組學習之中;二是關照難以展開討論的小組,推進各個小組的“合作學習”。但教師不必事事躬親,包辦代替。
教師容易出現錯誤的做法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不斷的提示、引導、強調,干擾小組的正常討論;二是單獨幫助那些不能參與小組學習的學生,個別回答他們提出的問題。佐滕學先生告訴我們,教師必須做的是,讓那些不能參與的學生同小組里的學生溝通起來,而不是分別回答個別學生的提問。
《學校的挑戰》讀后感2
當我靜下心來閱讀這“乏味”的書,因為開頭那幾頁,很多專業術語讓我一頭霧水。誰知,靜下心來細看了幾十頁后,恍如為我打開了一個嶄新的關于教學的大門,原來,我們熟悉的“學習”、“合作”、“學習力”竟然是如此解釋的!
我以前只認為學習就是坐在課堂中,聽老師,聽同學講,自己動腦筋,獲得知識,就是學習。看了《學校的挑戰》,我才知道在一個班中,只有中層的同學是在學習。學習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學習是從既知世界出發,探索未知世界之旅;是超載既有經驗與能力,形成新的經驗與能力的一種挑戰。教科書的內容是按照“上、中、下”三層之中的“上”的中等程度來編寫的,教師設定的教學也是按照這個程度來組織的。
由此我想到我們平時的課堂,尤其是公開課,為了展示一種完美的教學效果,在教參給出的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我們的老師還往往會制定更高一層的教學目標,如果真如《學校的挑戰》中所說的教學目標的編排初衷,那么課堂上學習的主角是否會發生移位,從原來的“中層”移位到“上層”,而放棄了“中層”和“下層”呢?我們在平時的課堂上,經常看到“合作學習”,最常見的就是小組討論,這在幾年前新課程剛實施時,是衡量課堂是否有開放意識和合作意識,是否將學生當做學習主人的一個重要標準,但是當課改漸漸趨向冷靜,我們發現,合作學習的效率似乎并不高,流于形式,開小差的學生比比皆是。于是很多老師便又果斷地放棄這種“浪費時間”的課堂教學方法,看了《學校的挑戰》后,我對“合作學習”有了新的認識:合作,并不是簡單地四五個人聚在一起,針對一個問題討論一下,“合作學習”的意義,在于通過與同學的合作,一個學生能挑戰其不能達到的水準。但是我們的困境是:越是不懂的學生越會產生這樣一種傾向:不尋求同學的幫助,試圖憑借自身的能力加以克服,試圖憑借自身的努力擺脫困境。因此,他們總是孤立無助、失敗、遭遇挫折,最終成為差生。然而,最需要合作學習的,恰恰是憑借個人努力卻反復遭到挫折與失敗的學生,這是令人啼笑皆非的事。就憑這一點可以看出,必須對差生作出如何向同學請教的引導。引導說來容易,要引導成功,絕非易事。這些學生習慣了聽老師講,聽同學講,偶爾自己動動腦,而合作學習將徹底顛覆他們的學習態度,要從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進攻,這需要教師的引導,同時也要借助于孩子性格和學習觀的轉變。
過去,我們習慣于學習好和差的同學混合編排,并且選擇一個學習成績好的來擔任組長,負責信息整合匯報等工作。看了《學校的挑戰》,我才知道其實學習性的合作,并不需要刻意搭配組員,也不需要像生活班組一樣選負責人,要讓每個成員有“沖刺與挑戰”的動力。但是,這種合作學習的方式并不適用小學低年級學生使用。那么如何讓學生從一二年級的教學形式轉變到三年級開始嘗試的“合作學習”,也是一個難題。
反思我們的課堂,也許我們在做的,都不是真正意義上提升學生學習力的事情。我們有點多管閑事,忙著告訴學生答案,忙著幫助學生糾錯。如果我們能換“合作學習”的方式來幫助學生,也許我們的20%數量會減少,而學生的學習力會有所提高。我們追求的“教育以正態分布曲線為基軸,稍稍向高位推移,縮小分布曲線的幅度”會實現。時間很倉促,我只看了幾十頁這本書,所以寫不出更深更詳細的讀后感,但是總體感覺這本書會為我打開一個全新的教學局面。但是,現實和理想是有差距的,要實現這種美好的教育理念,首先要轉變一線教師的教學觀,然后再進行專業的培訓,這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是,我們可以率先在自己的課堂上實踐,即使不能將整堂課設計成“合作學習”,也可以抽取部分教學內容,哪怕只花十分鐘,五分鐘,也可以在實踐中積累經驗,比較效果。
《學校的挑戰》讀后感3
看完這本書,有一種井底之蛙出井觀天的感覺。許多國家和地區已經切切實實的進行了很久的學校教育改革。并多已卓有成效。
特別是看到日本的教育教學改革一直在進行,并在本世紀初就已有了一定的成效。心里著實有些感到危機。一個多世紀前,就是因為明治維新,日本強大了,而使中華民族經歷了一場漫長的浩劫。也正是這種危機感使我有了詳細地看完這本《學校的挑戰——創建學習共同體》的動力,甚至看了第二遍。教育是關系到民族興衰的大事業,我們每個人都該重視。在十九世紀就是因為人家的教育和科技強于我們,才有八國聯軍進北京,列強瓜分中國的悲哀。所以現在我們必須要有憂患意識和危機感。我們要帶著謙虛的態度,“師夷長技以制夷”。
教育實際上就是要最大程度實現學生的學習。保障學生的“學習權”。書中的確有許多東西值得我們學習和反思。如“學校和教師的責任并不在于‘上好課’。學校和教師的責任乃在于:實現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權,提供學生挑戰高水準學習的機會。”因此書中認為“合作學習”是最好的方式,“學習共同體”的創建是大勢所趨。在這樣的改革中,學生的“學習權”得到了保障,學生的學習興趣受到的激發。
學校的改革不僅解放了學生而且解放了教師。不僅學生實現了“合作”,教師也在共同學習共同成長。改革不再是流于形式,而是從學校內部真正的`“寧靜的革齤命”,而且是“永遠的革齤命。“合作學習”既不是以往課堂里廣泛普及的“集體學習”,也不是“分組學習”。學習,并不是從同一性中產生的。學習之所以形成,恰恰是在差異之中。
就像筆者所說,在我國中小學“新課程改革”十年之際,本書對我們的確有著獨特的現實意義和借鑒價值。當然我們不能完全的照搬照抄,而要結合我們自己的實際情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們的國情不同于日本。教育制度,考試制度,學校規模,班型大小,社會大環境,家庭結構等等都與之存在較大差異。比如在書中我注意到在日本,包括校長在內十八名教師的學校就算是中等規模了,班級人數多在20人以下,多的不過是30人左右。而我國最少的也有30多人,多的有50人甚至達70人。
書中強調“合作學習”,極力反對“分層教學”。但也補充說明“確實,只要是設定統一的教學,’分層教學‘就有其一定的合理性。(第200頁)”而我們的教學都是統一設定的。“合作學習”是給了教師和學生最大限度的自由空間,而我們的考試制度是不允許我們的教師任意發揮的。我能夠理解“學習是同新的世界的‘相遇’與‘對話’,是師生基于對話的‘沖刺’與‘挑戰’。”但這必須是在我們的大環境下進行的。現階段,我們可以在我們的課堂上適當的引入“互惠學習”,幸子和高志的例子的確值得我們學習,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挖掘學生的潛力。以實現真正意義的學習。
再有,我國的家庭教育對教學改革也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對其非智力因素的影響,學生的行為習慣、價值取向對其學習效率的左右。這些都是值得我們研究的。
佐藤學先生說,學校的改革需要堅持至少十年才能見效。我想說,我國的教學改革不僅需要延長時間,需要“持久戰”,而且需要擴大范圍,需要發動群眾,“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真正動力。”
今天,我們看到許多可喜的事。如國家博物館、省博物館的免費開放,許多大學、許多古跡的免費參觀,許多名人對教育的大力資助,等等。這些無疑會對孩子們的成長、素質的提高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一些大學的自主招生也已經對素質教育改革提出了要求。同時精神文明也得到了空前的重視,這一年中神州大地上不斷涌現出最美教師,最美司機,最美女孩兒等等。這些對祖國的教育顯然起到了美化環境的作用。
我們應該迎合時代的要求,積極的投身于學校的教育改革中去,積極的支援家庭教育改革,為社會教育改革盡自己的微薄之力。在教學中以學生為本,適當運用“合作學習”、“小組學習”等手段,最大限度的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學校的挑戰》讀后感4
最近幾天,一直徘徊在佐藤學教授的《學校的挑戰,創建學習共同體》這本書中。細細品味時,感覺自己像是在聽課,聽一名資深教育家在談日本這個教育強國的教學特色——富有挑戰性的合作學習。書中那些精致深刻的語言,細膩描寫每所學校改革和活動的場面,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一個個精彩的故事和活生生的課堂實例,令我耳目一新。
書的作者佐藤學教授是一位日本教育研究專家,是一位“付諸行動的研究者”,他走訪了全日本各地的幼兒園、小學、初中和高中,同一線教師合作,直面學校改革的挑戰。認真閱讀這本書,一定會讓你的教育活動充滿思考的習慣,充滿靈動的氣息,充滿辯證的味道。
作者在書中開門見山提出問題,所謂的“優質學校”是怎樣的學校?學校改革的目的何在?是否僅僅是比別的學校更能“上好課”而已?佐藤學教授認為,學校和教師的責任并不在于“上好課”,而在于實現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權,最大限度提升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給學生提供挑戰高水準學習的機會。學生怕讀書,不想讀書,并不是因為教師不夠努力,而是誰也沒有承擔起實現每一個學生學習權這種責任,為此,作者提出“合作”的概念,提倡年級教師之間、學生之間的相互合作,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角,在課堂里構筑“合作學習”的關系,共同承擔起實現每一個學生學習。
佐藤學認為課堂上的“學習共同體”最典型的方式是小班額背景下的小組合作式學習。區別于傳統的小組合作學習,佐藤學的小組合作學習更強調滲透人文精神。從人性的高度看的合作學習,不是我們傳統觀念中老師安排好生輔導差生“一幫一,一對紅”活動,而是建立在深入心靈的傾聽與對話基礎上的合作,是一種自然的人際交往,是一種“交響樂式”的和諧關系。教師不僅要對知識層面上的合作進行引導,還必須對如何開展順暢的交流與溝通進行點撥。正如葉瀾教授指出的那樣:“要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生成的觀點看課堂教學。”
書中所描述的“合作學習”不是強強聯手的模式,而是弱弱相幫的姿態。所以,“合作學習”可以稱之為“互惠學習”,書中幸子之所以這么著迷英語,是因為她期待用自己的力量來支撐有著沉默寡言弱點的高志;高志之所以輕聲細語地回應幸子的問話,是因為他想回報幸子對自己的一番好意,這種彼此之間好意交換的“互惠關系”,造就了兩個人的“合作學習”。這個案例讓我感受到,其實每個孩子都有他的“優勢”所在,如何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發揮每個小組成員的優勢,從而形成“優勢”互補是教師應該著手思考的問題。
我覺得這樣的課堂是一種和諧交響的課堂。書中有這樣一段文字給予我很大的啟示:“精彩”并不是指教師“上課”的優劣,而是指每一個兒童自由自在地、有個性地參與教學,形成了以“傾聽關系”為基礎的管弦樂般地交響。這是多么令人向往、令人著迷的課堂啊!每一位學生都具有生命的獨特色彩,學習力上必然存在差異。精彩的課堂應該是激揚學生生命,通過學習共同體的建設促進有差異的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與對話,開展自主自由的合作與幫助,用適合自己的方式共同完成學習任務。這是所有以人為本課堂教學改革的真諦,與我國郭思樂教授的生本教育殊途同歸。他們都要求每一個教師都能真誠地面對教材與兒童,教師應立足于將服務意識滲透到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把全體學生作為服務對象,把在情感上使學生熱愛學習、在素質上使學生全面提高作為服務內容。教師應時刻牢記學生是成長中的人,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教師以寬容的態度對待學生。更強調師生關系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要求教師對學生傾注更多的愛,對學生少一分冷漠多一分關愛,少一分指責多一分贊美,少一點苛求多一些寬容,師生關系更為和諧,教育教學效果自然更加理想。
這樣的和諧美好的課堂無疑對我們教師提出了挑戰,對學校提出了挑戰,書中告訴我們真正做到構建學習共同體的學校還是鳳毛麟角。因為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合作學習前,自身必須先進行相關理論學習和研究,掌握其精髓。無論是鈴木雅彥老師講授的“四邊形的等積變形”,還是菅野哲哉老師的“學習生命、感悟生命”,他們的成功之處就在于在巧妙設計問題的基礎之上有目的、有方法的組織合作學習,通過教師多次設置富有挑戰性問題,才使學生間的互相學習與啟發,達到互助互學共同提高的目的。而這些成功的取得,取決于教師設計問題的能力,取決于教師對學生的了解程度,取決于教師對課堂討論的組織。因此,要使合作學習成為高效的課堂,教師要不斷提高組織課堂的能力,備課時除備教材、備教學過程外,更重要的要備學生,對學生的分組必須建立在學生自愿的基礎上,并依據“組內異質,組間同質”和“優勢互補”原則進行。教師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感到合作是件快樂的事,比我好的,我可以從他身上學到很多東西,比我差的,我應幫助,小組成員都是我的學習伙伴,都是我的合作者。學生只有建立了這種意識,才會在課堂中自發地進行合作、交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學習”。此外,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注意教學形式的變革,給學生動眼看的機會,動腦想的機會,動手做的機會和動口說的機會。教學前小組的分配要合理,事先安排好組長,根據學生的特長有所分工,討論前應先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再進行合作學習,這樣才能發揮合作學習的作用。教師還要不斷提出由淺入深的問題來挑戰學生的思維。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技巧的全部訣竅就在于兒童的這種上進心,這種上進心會讓兒童體驗到成功的快樂,也看到了自己的優勢和進步,感到同伴認可自己存在的價值。”我們每個教師都應該正視這樣一個事實:我們不能把所有的知識都交給學生,但我們卻能把掌握知識的方法交給學生,讓孩子們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學習,創建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學校的挑戰》讀后感范文】相關文章:
發起挑戰的霸氣句子 挑戰自己的句子02-23
挑戰的快樂作文02-22
挑戰我的誠實02-17
挑戰的快樂_550字02-22
生命的挑戰_600字01-21
高二的挑戰作文02-16
高三挑戰的作文02-16
與挑戰有關的好句10-19
挑戰_10950字01-21
成功源于挑戰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