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后感600字(通用29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論語》讀后感600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論語》讀后感600字 篇1
簡潔而經典的語句,是中國古詩文的特點。正因如此,中國古詩文以其獨特的魅力而倍受矚目。我認為,在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中,《論語》便是其中的精品之一。
翻開《論語》這本書,我發現里面的話語雖然簡短,但是都充滿了哲理,這讓我更加敬佩孔子了。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論語》開篇三名話,也是《論語》中比較著名的句子。從小,媽媽就經常用其中的第一句話來教育我。學過的功課一定要時常加以溫習,不要學一點兒忘一點兒,到最后不就是什么也沒有學到嗎?如果經常回顧復習過去的知識,那么所學的所有知識都會深深的印在自己的腦海里,這樣不是很快樂嗎?是呀!在復習中掌握自己不明白的知識點,把所有學過的東西都熟記于心,的確是很快樂的事呢!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讀了這句話,我的感觸很深。在生活當中,每一個人都是我們很好的老師,每一個人都有優點和不足。所以,我們要從別人身上學習優點,發現他們的不足,并且借鑒改正自己的不足。這不正是我們每一個人所需要的嗎?
在我們的語文課本上,有一篇文言文,叫做《兩小兒辯日》。講述的是孔子向東游學時,遇到兩個小兒在爭辯太陽什么時候離人近,什么時候離人遠,為此,兩個小兒爭論不休,在孔子知道原因后,十分誠實地告訴了兩個小兒,他也無法判斷誰是誰非。讀到這兒時,我想到了《論語》中孔子說的一句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孔子自己的確做到了這一點,在兩個小兒爭辯時,孔子沒有賣弄自己的學問,依然實事求是,自己知道就說知道,不知道就說不知道。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呀!
讀著《論語》,我感到自己受益匪淺,在它的陶冶下,人生必將變得更加美好。那淡雅的書香,耐人尋味的字句,在不經意間,洗滌了我的心靈。時刻銘記先人們的教誨,努力學習,讓未來更加豐富多彩!
《論語》讀后感600字 篇2
我想,像佛教一樣,每一部經典,每一種思想,它之所以能流傳千古,不是因為他有多么高深,一定是它抓住了人性的某種弱點,從長遠來看,人是很沒有記性的一種動物。論語講的主要是兩部分,做人和治學,但是做人和治學不同于科學知識的積累,知識可以通過媒介傳承積淀,但是對于人,每個人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即使是有關于做人的知識,他也要自己親身的實踐與體悟才能真正有所收獲與進步。而從另外一個方面,人對于自己的認識與控制往往并不像科學知識那么客觀和理性,或者說,要想干點實事兒并能有所成就就不能由著自己的性子來。什么是自己的性子,就是人性的一些弱點,自私,貪婪,欲望,懶惰。孔子告訴我們的,就是要克服弱點,終有所成。因為人性的弱點是永恒的,所以論語二十篇,雖經千年歲月,卻仍歷久彌新。要克服這些本性,走向克己復禮,走向仁義禮智則必須要付出一些努力,所謂“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就很好的說明了這個道理。
無論現今的人如何推崇或批評孔子,或是他的思想被政客們如何的百般蹂躪,不可否認的是,以《論語》為代表的孔子思想已經作為烙印深深地刻在了中國人的心靈中,體現在人們的舉止行為中。但在現實社會中,隨著社會的轉型和思維的改變,在數千年不斷拉大的歷史差距下,孔子的思想被淡化似乎是必然趨勢。
論語給我的啟示太多太多,關于交友,關于養身…… 論語中的人文精神,是我們永恒的追求。希望大家多關注國學。對一些著作多一些見解,讓我們共同提高自身的修養。
《論語》讀后感600字 篇3
在教學上,孔子還提倡師生之間相互切磋,共同討論,互相啟發,以收到教學相長的良好效果。一部《論語》,實際上就是記載他們師生間互相問對、討論的情況。如子路、顏回,子貢和子夏就是這樣做的。
性率直而魯莽的子路,出于對孔子的愛護,常常向孔子提出批評性的意見,孔子也很關心、愛護子路,對他的批評也能接受,當有的學生對子路不太尊重時,孔子對他們說:子路的學問是不錯的,只是還不夠精深罷了。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但由于顏回從未對孔子提出過疑問和批評,孔子曾不滿意地說過:顏回不是對我有所幫助的人,他對我的話沒有不喜歡的。子貢是孔子言語科的高材生,他經常向孔子請教《詩》。
有一次,子貢引《詩經·衛風·淇奧》篇上的話說:“《詩》云: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 (《論語·學而》)意思是,《詩經》上說:要像對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樣,切磋它,琢磨它,精益求精。孔子聽了高興地說:賜呀,現在可以同你討論《詩經》了。子夏是孔門晚輩中的高足,長于文學。
有一次,子夏引《詩經·衛風》上的詩句,向孔子請教:“‘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論語·八佾》意思是,《詩經》上說:有酒渦的臉笑得真美呀,黑白分明的眼睛流轉得真叫人喜愛呀,潔白的底子上畫著花卉呀。這幾句詩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說: 先有白色底子,然后畫花。子夏接著進一步闡明說:那么,是不是禮樂的產生在仁義之后呢?孔子高興地說:卜商呀,你真是能啟發我的人。
現在可以同你進一步討論《詩》了。孔子敢于承認比他小44歲的子夏在學問上對自己有啟發,說明孔子能向被教育者學習的勇氣,其精神可敬佩!
《論語》讀后感600字 篇4
《論語》這本書我已經心儀很久了,還是媽媽特意從書店買來的呢,我一口氣就讀完了它。
這本書中字字珠璣,其中我認為最精辟的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兩句話。
第一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時常溫習學過的知識,這難道不快樂嗎?有朋友從遠方來做客,這難道不開心嗎?別人不知道我有學問,而我不介意因為學習是為了自己,這難道不是一個君子嗎?告訴了我們: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應手。如果別人對你有誤會時,不要生氣或難過,只要你做的是對的,別人終究會明白的。
第二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三個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兩個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我選擇他們的優點來學習,如果是缺點的話,就把它當成一面鏡子,看看自己有沒有一樣的缺點,如果有就要立刻改過來。告訴了我們:朋友或同學當中,每個人都有優缺點,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學習別人的長處和改正自己的缺點。這兩句話寫得真好,我們大家也要好好讀讀哦!
《論語》,孔子智慧之精華,他告訴了我們怎樣做人,怎樣處事。做人,就應該要不能只修飾外貌,更重要的是內心的修養;做人,就應該要對所有的人都要以愛心對待,也要多親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應該要假若發現了自己的任何缺點和過失,必須得勇于改過,不能故意不改,并裝作沒發現;做人,就應該要本著正大光明的態度來做事,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論語》讀后感600字 篇5
我閱讀了《論語》這本書。
論語,作者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兄弟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稱為孔二,春秋后期魯國人,漢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出生;公元前479年4月11日逝世,享年72歲。
論語,創編它的意義就是在于教人們如何做人。里面有這樣一句話:“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意思就是: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后,還有余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對照這些,尊重長輩這一點我做的就不是很好:我經常是長輩給我建議后仍我行我素。比如家長讓我別玩了,可是我還偏玩。我應該聽從長輩的要求,按長輩的要求去做。論語里還提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復習了呢?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讓我們每時每刻反省自己,反省的內容不光有這些,也可以有其他內容。比如反省自己虛度光陰了嗎?做壞事了嗎?長輩要讓自己辦的事做到了嗎?我就有一個親身經歷:有一次,媽媽出去辦事,讓我完成作業。我在做作業時寫一會兒就干干別的,浪費了自己許多時間,就沒有做到珍惜時間這一點。我應當認識到我浪費的是自己的時間,在人生中我就虛度了這些時間。
讀完《論語》,我發現我有許多地方都沒有做到論語里講的,我一定要化為行動,以論語的內容為目標,努力改正,成為一個品格高尚的人。
《論語》讀后感600字 篇6
相信同學們都喜歡讀書吧!確實,讀書能陶冶人的情操,給人知識與智慧,所以,我們應該多讀書,讀好書,為我們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堅實的基礎!著名的哲學家笛卡兒說過,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位高尚的人談話。我愛看書,愛細細品味書中深刻的道理,尤其是那百看不厭的《論語》。
談到《論語》,大家并不陌生,雖然年代久遠,但如果仔細品味,我們并不難發現,書中所說的內容就在我們身邊,就像同學們親切的問候,就像老師們的循循善誘……
《論語》是我們中學生必看之書。如果說一本好書專指堆砌許多華麗的詞句,或者風花雪月的文字,那么,它算不得一本高檔的書。但它的樸質、嚴肅、友善是無可替代的。它像我們的友人,更像一名和藹的教師。她教會了我“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的凌云壯志,教給“我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的君子氣概。繼續品味《論語》,仿佛把我帶入一個世外桃源。
《論語》規范著我的學習方法。記得剛步入初中時,我急于求成,忽略對概念的理解,這使我學得不扎實,各種輔導書上的方法更使我眼花繚亂。后來,我反復咀嚼了《論語》其中“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些嚴謹的學習方法及學習態度比任何一種方法都行之有效。
讀《論語》,如同那清涼的智慧之水緩緩流進我的心田,給予我精神上的支持,情感上的熏陶及品格上的啟示。我徜徉在《論語》中,欣賞著書中的每個字,每個大大小小的哲理……
至今讀《論語》將近九年了,這并不算漫長吧!因為它是如此的博大精深。我想,一生研讀都時不為長,如今我把她放在我的床頭,每晚睡前品一番,她將伴我一生。在這里,我希望同學們也該讀這樣的好書,她會讓我們受益終生的!
《論語》讀后感600字 篇7
這周,同學們學習了《(論語)十則》這篇課文,這篇課文是二千多年前的偉大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和他的弟子的一篇語錄。這其中給我感受最深的兩則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前一則是說幾個人在一齊行走,那么他們之中必定有人是我的老師;后一則告訴我們要實事求是,學習也是同樣的道理,要以誠實為先,明白就是明白,不明白就是不明白,這才是真正的智慧。這兩句話雖然出自二千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這天,是同樣具有教育好處。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著一個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一天都要接觸到許多人,而每個人都有許多長處,值得學習,能夠成為我們的良師益友。拿我們的班來說吧,在這個60人的群眾里,就有許多小“能人”:有的擅長繪畫,有的寫著一手好字,有的是籃球場上的闖將,有的是象棋盤上的英雄,有的富有數學家般敏捷的思維,有的具有歌唱家的天賦……多向他們學習學習,多向他們的長處靠攏,正所謂“揚長避短”。這樣不就能夠使我這株置身于萬頃細田中的小苗增添一些知識的養分嗎?
如果你想具有大海般淵博的知識,就應善于從生活中尋找良師益友,吸取他們的點滴長處。如果說拜能者為師是理所當然的話,那么“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就容易做到了。首先,你得放下自己那份強烈的虛榮心,不要為了一時渴望得到榮耀,而不懂裝懂,其結果只是無聊而又可笑的。
朋友們,讓我們拜能者為師,且不要不懂裝懂。這樣,成功的大門才會時刻向我們敞開!
《論語》讀后感600字 篇8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這里講的是如何調和“學”和“思”的矛盾。作為一個理科的學生,我覺得我對這個問題有相對深入的理解。只學而不思,不易發現別人的錯誤,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讀《論語》,買一本書回來,刷刷幾下讀完,即使過目不忘,學到的也是別人的東西。思而不學,則會進展緩慢,而且容易鉆進牛角尖出不來。這時如果能夠參考一下以往人們對同一問題的看法,則很可能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荀子也說過“吾常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所以,孔子告訴他的弟子,在學習中要把握好“學”和“思”這對矛盾。
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話,我竟然不知出于《論語》。像“父母在,不遠游。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為謀,任重而道遠,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秘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并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于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于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論語》讀后感600字 篇9
古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從論語的洋洋萬言中,每個人都能夠讀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有人讀出了士不能夠不宏毅,任重而道遠的凌云壯志,有人讀出了朝聞道夕可死的求知之心,而我讀論語,更多的則是像看到一個長者坐在一群年輕人中間,同他們暢談自己的人生感悟,試圖讓他們懂得:人就應如何度過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天,作為一個平凡人,就應如何過好自己的人生。
讀過《論語》的人都明白,孔子最看重的東西似乎是禮,如何宴請賓客,如何侍奉國君,所以禮節他都一板一眼、嚴謹無差,并認為禮樂是治國安邦之本。但孔子又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可見在他看來,沒有仁愛的根基,禮也是無用的。這點孔子曾反復闡述。尤其是對父母之愛。他談論孝,人人都說孝就是奉養父母,而他卻說如果不能從心底里敬愛父母,這又與飼養犬馬有何區別事實上,也只有基于真誠的親子之愛,才有可能到達真正的孝道。對于任何人來講,愛都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人們能夠達致幸福快樂的階梯,不懂愛的人便不會懂得生活。
人活在世上快樂與否,很重要的因素,取決他能否在人際交往中得到快樂。孔子強調在人際交往中,要持續自己人格和心靈的獨立性。他用一句話為這個原則做了最好闡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告訴人們,與朋友之間,不管相處的多投合多愉快,也不用強求兩人觀點完全一樣。一個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就應能夠持續內心精神世界的獨立,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獲得他人的尊重,進而獲得真正的友情。當受到他人傷害的時候,他不贊同無原則的以德報怨,因為善待對自己壞的人,實際就是怠慢了真正對自己有恩德的人,所以他認為就應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這也是做人原則性的體現。
我感覺《論語》和其它經典的最大不同在于,它關注的是所有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告訴人們就應怎樣去生活才能夠達到幸福,它是溫暖人心的。
《論語》讀后感600字 篇10
寒假期間,我和媽媽一起讀了“論語”。“論語”共有20章是孔子弟子記錄孔子言行的一本書。它主要講述了人們如何相處,如何努力學習,如何在社會上努力工作,以及如何孝順他們的父母。我最印象深刻的一句話是學習,第一個朋友從遠方來。在生活的道路上,朋友的力量是必不可少的。俗話說,一巴掌不響。單靠你自己的力量是遙不可及的。因此,我想到了關仲和鮑叔雅的友誼故事。關仲和鮑叔雅小時候是好朋友。當關仲還是個孩子的.時候,他的家庭很窮,所以他經常偷包叔雅的錢,但是包叔雅不僅不恨他,而且對關仲更友好。幾十年后,關中差點殺了他的兒子小白,因為他為他的兒子爭奪王位。
當兒子小白繼承王位時,鮑叔雅也成了總理。鮑叔雅不顧以前的懷疑和建議,關中可以看到鮑叔雅的心有多寬。另一個關于博雅和鐘子的友誼故事是,當鋼琴家的牙齒在荒山中彈奏鋼琴時,伐木工的鐘子可以聽到高聳的山巒和海洋的野心。薄亞很高興找到他的知己,但是當他死的時候,他再也找不到知己了,所以他掉下鋼琴,發誓不再彈鋼琴了。可以看出,在你的生活中,友誼是多么寶貴和重要。這些例子讓我想起了一件事:我的好朋友小東來到我家,一開始我們相處得很好,但幾天后就結束了。我們經常為一件小事爭吵。最后,我母親告訴我們,為了做好一切,我們必須團結一致,告訴我們朋友們從遠方來。幾天后,我的朋友肖揚來到我家,我學會了和肖揚一起快樂地度過一天。生活中的友誼無處不在。只有在經歷了磨難之后,我們才能真正體驗到友誼的價值。我從閱讀“論語”中獲益良多。它教會了我如何和我的朋友交往。我必須做得更好。
《論語》讀后感600字 篇11
孔子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儒家思想,傳承了五千年,為中華第一大家。《論語》這本書是孔子一生智慧的結晶,里面蘊含了許多道理,讓人受益終生啊!讀了《論語》,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孔子對于學習的態度。
孔子認為,要學習,首先應當提升自己的素養,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這句話的意思是:年輕的人,在父母身邊要孝順父母,離開家要敬重兄長,言語謹慎守信,博愛眾人,親近有仁德的人。只有自身素養提高了,在學文化知識,這樣才是對社會有用的人。
其次,我們應該常常復習學過的知識。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來遠方,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的意思是:“學了知識能反復的溫習它,不也是件愉快的事嗎?有志同道合的人遠道而來,不也是件快樂的事嗎?別人不理解我,我并不怨恨,不也是一個有修養的人嗎?學了知識,要反復的溫習、鞏固,這樣才能”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再次,應當善于思考。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的意思是:”只學而不思考,就會受蒙蔽而無收獲;只思考不學習,就會疑惑而無所得。只有學習和思考一起結合,才能體現出學習的效果。
最后,應當真誠坦白。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由呀,我教給你的你懂了嗎?懂了就是懂了,不懂就是不懂,這才是真正的明智呀!”
《論語》讀后感600字 篇12
最近一段時間,通過閱讀《論語》這本著作,使我懂得了許多人生哲理。而其中對我影響最深的,還是那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話。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句話雖不是孔子的言論,卻也是《論語》中的一個重要觀點。它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就是: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出謀劃策盡心竭力了嗎?跟朋友交往真誠相待了嗎?老師傳授的知識復習了嗎?作為一種反省自己的指標,它給我們的啟迪實在是太多了。
首先,它教導我們要常反省自己,明白自己行為中的缺陷,以避免自己再次犯錯。其次,他又提到了生活中每天應當注意的三個細節:辦事、交友與學習。只有做到了這些細節,生活才變得完整。
作為搗蛋大王,我做的調皮事實在太多了,也的確應該好好反省了。
譬如那一次,媽媽要下地干活,臨走時讓我把晾在院子里的衣服收一下。我嘴上答應著,心里卻在想:算了,把這章看完了再去。可媽媽一走,我就把這件事拋到腦后去了,只顧著看書,好不容易把這本書看完了,媽媽卻回來了。這時我才想到媽媽交代我的事我沒做,不由的低下了頭,免不了有被媽媽批評了一頓。
而在學習方面,我也好不到哪去。那天我們班學習《虎口藏寶》,下課后,我突然想到:如果故事的主人公是納塔莉,那為什么提到其他人物的細節會更多些呢?那這種敘事特點又要歸納進那種寫作特點中呢?我便開始思考這個問題,可直到放學,我還是沒有絲毫頭緒。本想第二天去請教老師,可一起床,這個問題卻又被我遺忘了。唉!
對待朋友,我的心眼又小得可憐。若是朋友傷害了我,就算創傷不大,我也會好幾天不理他,弄得我倆很是尷尬,關系也越鬧越僵。
人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在哪里摔倒就應該在哪里爬起來。反省自己,就是防止自己重復犯錯的最好措施。多想想自己犯了什么錯,以后怎么辦,才可以避免自己重復的犯錯。
人都會犯錯,這是肯定的。但一個錯決不能犯兩次。多反省自己,就能少走些彎路。
《論語》讀后感600字 篇13
前幾天的語文課上,我們學了《論語》八則。經過翻譯、理解這八則論語,這些論語讓我受益不淺。
讓我感觸最深的便是第二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孔子說:“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連孔子這樣的圣人都說要實事求是,更何況我們呢?這句讓我想起了曾學過的《兩小兒辯日》,在這篇文章里,孔子遇到兩個小孩爭辯太陽,當那兩個小孩想向孔子求證時,孔子也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反而讓那兩個小孩笑話。
我們生活、學習中缺少的不就是這種事實求是的精神嗎?當我們面對問題時,不能不懂裝懂,應該實事求是,如果不懂也應該去問。如果我們有了這種學習態度,我們做任何事都會取得勝利的。
就如我,數學對于我來說是一座大山。在做數學作業中,我會有一些不會做的題目。我就會把這些題目空著,等到作業做完時,一起去問父母。不過有時,在我聽了解題的方法后,還是會不懂,然而這時我一般都會就這樣寫上答案。而現在,學習了這篇論語后,我覺得我也應該實事求是,不懂就問。在父母教完我題目時,我還會照著他們的思路再把題目做一遍,如果有不會的,就再問他們,直到做到正確答案。
這句論語帶給我的不僅僅是深思,更是一種學習的方法與態度。正如《尚書》中說“好問則裕”,喜歡提出疑問的人,知識就豐富。古人教給我們的有許多,就等我們去好好理解、思考。所以我們以后在學習中要不懂就問,實事求是,而且也要在空閑時間多讀讀《論語》、《孟子》之類的書,里面會教給你許多東西!
《論語》讀后感600字 篇14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同學們,這里說了“知”的三種境界,知,好,樂。這三種境界,
為知而知境界最低。功利性學習,的確不能保持學習的持久動力。就像有些高中生,只要一畢業,就開始賣教材一樣。學習是為了考學,不是為了其中的樂趣,更沒有高遠的志向。這個境界的學習,勢必不能讓人走遠。
好之,境界高了一層。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做引領,會把學習帶到一個更高的層次。但是,興趣要保持很難。只有興趣,是肯定達不到顏回那種“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層次的。
于是,樂之在之前兩個層次的襯托之下閃亮登場。以學習為樂,這真是個高境界。他需要人自覺的“學而時習之”“學思結合之”“日日三省之”“溫故知新之”……總之,道路漫長,坎坷不斷。孔子說自己到七十也只是“不逾矩”的程度,可見,學無止境,如果沒有持久動力,那是難有作為的。
取法乎上,得法乎中;取法乎中,得法乎下;取法乎下,不得法矣。因此,請同學們端正學習態度,以學習為樂,自覺、努力、堅持去學、去品、去收獲,如此才能行穩致遠。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
同學們,這則論語中,你能找到孔子表揚顏回的原因。你看,孔子吃的不太好,喝的不太好,睡得也不太好。可他依然有快樂。他的樂是什么?是學而時習之?是有朋遠方來?抑或是溫故而知新。總之,有發現,有收獲,有進步,就足可樂。這不是“樂之”境界的最好體現嗎?這不是和安貧樂道境界的最好體現嗎?比顏回層次還高的在于:孔子不僅有崇高的學習觀,更有崇高的財貨觀,也就是價值觀。“飯疏食飲水”的境況對任何人都是一種考驗,可面對不義之財,孔子只當他是浮云。多么的清高,多么的瀟灑。不為財累,才樂得貨真價實,超然物外。
孔子說的“樂”,不僅境界高,而且是讓人獲得真自由的不二法門。值得我們深思。
《論語》讀后感600字 篇15
《論語》,一篇充滿高尚的文章。今天,我們讀著讀著眼前仿佛出現了孔子智慧般的面容,宋代開國丞相趙曾說:“半部《論語》知天下。”可見這句話道出了論語在修身治國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翻開第一頁,就看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它的意思是: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溫習以前的知識,這難道不是很愉快的事情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了,這那難道不是非常高興的事情嗎?如果有人不理解我,我卻并不怨恨,這樣的人難道不算是君子嗎?“孔子說得真對!求知自得其樂,交友衷心喜悅,懷才不遇也不怨天尤人。
我喜歡讀書,讀書帶給了我無窮的樂趣!自從我有點閱讀能力起,書就對我有強大的吸引力。要是碰到一本好書,它就能影響人的一生。我們在閱讀時候會將書中的人物的思想行為和自己的思想行為作比較,從而提高自己的思想和道德素質。俗話說得好,“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可想而知,書有多大的作用!知識豐富了,就能擁有寬廣的胸懷。
就如我讀《論語》學而這一部份就使我受益無窮,增長了知識。我們應該多讀書。
一本書上層說過,孔子。一個2000多年的學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論、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天看來依然是那么的先進,那么貼切,何以想象《論語》這本書卻通知了中國近二十一個世紀。
真理本不是辯出的,而是做出的,孔子的徒弟在徒弟把孔子曾說的話綜合在一起,寫下了這篇文章,他所說的不僅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理,還有學習的好處和如何學習。
我喜歡的一句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管做任何事情都得像這句話所要表達中的一樣,可我們現在的社會,卻連這一句話都做不到!
孔子,一個創下無數輝煌的學家,現在卻已成了一個歷史,但孔子仍然活在我的心中!
《論語》讀后感600字 篇16
時而不得不感嘆孔老夫子的偉大,從時間維度上來看,千百年來儒學依然歷久彌新,保持著強大的生命力;從空間維度來看,儒學從中國傳播到亞洲,甚至世界各地。《論語》作為記錄孔子和學生言行的一本著作,總有幾句讓人過目不忘:“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則是孔夫子求學精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首先是孔子的這種謙遜的態度難能可貴,孔子的學問遠遠高于常人之上,然而對待學問仍然虛心以待之,不驕不躁,踏實向他人求學。如今,我們很容易學到一些知識,遂便沾沾自喜,便不再繼續深入鉆研了,所以對知識的理解更容易處于冰山一角的階段,成為不了大學者,大科學家又能怪誰呢?要不然,也有這樣的一群人,學到一點知識就四處夸耀,掌握這些皮毛知識變成了自己炫耀的資本,殊不知自己所炫的學問早已成為陳年俗套,真理已經變成了謬誤,經常成為人們的茶余飯后的笑料。可笑乎,這種求學的態度實則不端啊!
其二,求學的途中需要用辯證的思維進行有效的選擇。對于善的內容,用進行摘取加以學習;對于不善的內容,自己要自我剔除。知識作為一個中性詞,自然要對知識采用一個辯證的思維去對待,而不是一味地盲目學習。在如今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每天有數以億計的信息在互聯網傳播,質量也是良莠不齊,謹慎選擇,辯證對待,從中汲取營養也是一種必不可少的能力。
其三,師從何人?曰:善人也。顯而易見,孔子是向往善的,這里所屬的善當然不僅僅局限于善良,而是指一切積極美好向上的人。換言之,這種人是沒有年齡,性別,地區差異,社會階級等等之分的。只要他/她有好的一面,我就理應謙虛求學。這點與韓愈“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不謀而合,隱約可以窺見孔子在求學方面的平等思想。
故而,求學要謙之,辨之,善之。
《論語》讀后感600字 篇17
《論語》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著作言論,它就像一座寶藏等著我們挖掘,懷著敬畏之心我打開了這本偉大的著作。品味《論語》的墨香,細細咀嚼圣人之意,我不禁陷入沉思……
孔子推崇“仁者愛人”的思想,推己及人,仁愛待人,不正是我們的中小學生日常行為準則嗎?文質彬彬、學思結合、學而不厭、以德報怨、以直報怨等等這些教誨不正是我的老師常常教育我們的嗎?讀完論語,我忽然覺得孔子就像一個慈祥的長輩,時常在我們耳邊言辭懇切地教誨。讀著《論語》,我感覺觸摸到了圣人。讀《論語》不僅可以聆聽圣賢的聲音,還可以跟著孔子學做人。
學做一個快樂的人。孔子有三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快樂是什么?孔子告訴我們的答案似乎很簡單,學習知識并按時溫習,與高人結交學習他們的學識品德,樂觀面對生活、面對小人。
學做一個有敬畏感的人。孔子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天命是上天的命令,在國家是國運,在個人則是命運。畏大人,是要我們尊敬長輩,敬畏是“敬而近之”而不是敬而遠之。畏圣人之言,是要我們遵守準則,俗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那么不聽圣人言,吃虧在后面。
學做一個反躬自省的人。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們要多反省自己的言行舉止是否有錯。
學做一個有溫情的人。朋友死,無所歸,曰:“于我殯。”孔子不僅對學生有愛心對朋友更是有情義。
學做一個好學的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一生都在追求學問,圣賢都如此謙虛向學何況是我們呢?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們更要做一個謙虛好學的人。
半部論語治天下,一句子曰益終生。聆聽圣賢,跟著圣賢學做人。
《論語》讀后感600字 篇18
暑假里的一天,媽媽帶我去武進圖書館看書,我讀到了《論語》這本書。
我知道了孔子是古時候著名的大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論語》記錄了很多孔子說的話,對我們的學習和生活有很大幫助,其中有幾句印象最深刻。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講的是: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的體會和見解,就可以當老師了。孔子的這種學習方法很好,我們要在課后或回家以后復習一下當天學習的內容。通過復習可以讓我們加深對新知識的印象,會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體會。以后我要天天復習,這一點是很重要的。
談到學習,小朋友們只認為向老師學、向書本學,這樣我們學到的東西就非常有限。其實只要我們用心,隨時隨地都能學到東西,這樣我們學到的東西都大為增加,就如孔子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說:“三個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人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我要選擇他們的優點加以學習,對于他們的缺點要引以為鑒,以利于自己改正。”這句話告訴我們:朋友或同學之間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學習別人的長處和改正自己的缺點。這句話寫的真好,我們要好好讀讀。
學到了學習方法和態度,時間也是非常重要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是孔子對流水的感嘆融進了他對時光飛逝,人生苦短的感嘆。用逝水象征時光的流逝——一種促人及時行動的緊迫感,一種生命價值只有在奮斗中才會現實的歷史責任感都在一聲嘆息中流露出來,帶給人生無盡的思考。“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生命。時間是最珍貴的,我們要珍惜時間,好好的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我相信只有珍惜時間的人,才會擁有美好的明天。
通過學習論語使我懂得了許多做人處事的道理,更讓我明白了很多關于學習和讀書的方法、態度,真是受益匪淺。
《論語》讀后感600字 篇19
孔子有一句關于收學費的話:“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悔也。”意思是說,只要你給我拿一些肉干來作為拜師的禮物,我一定教誨你,可見孔子心胸之寬眼界之廣。“有教無類”,我不論你是什么民族,什么身份,只要你有好學之心,我一定教誨你。真的這樣嗎?
孔子有一句關于舉一反三的話:“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意思是:“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地步,不去啟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卻不能表達的程度,不去啟發他。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不再反復去教他。”言外之意,如果你不能舉一反三,我就不教你了,因為:1你不用心思考; 2你笨。但孔子的學生拜入孔子門下時,無一不是好學的,那么只有第二種可能:你笨。孔子還說過:“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孔子發現,有些人天生就聰明,上者;有些人相對差一些,要經過學習才明白;有些人懶得學習,又遇困難,現實逼他去學,這就是糟糕的人。孔子還和子貢有過這樣一段對話,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意思為:子貢說:”這就像《詩經》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一樣吧。”孔子說:“賜也(子貢呀),可以開始和他討論(教他)《詩經》了,告訴他過去的,他可以推斷現在和將來的。”
這些都表明,孔子喜歡教好學、樂學、能觸類旁通的學生,這樣的學生教出來也可以時時啟發自己(孔子)。
看向古人,是有愚笨的人的,但反觀現在,同學們的智商差不多,但是為什么有人成績高,有人成績低呢?其實這是平時努不努力造成的。所以,作為現在的我們,應該有一顆向學之心,這不但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老師的肯定的一種承諾。
《論語》讀后感600字 篇20
《論語》是我二年級課外閱讀讀中選擇的第一本古典名著。這本書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的。書中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們的言行。它是儒家學派的經典之作。
《論語》中有許多人們都耳熟能詳的名言:“溫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其中讓我受益匪淺的當屬“學而不思則忙,思而不學則殆。”意思大概是:只學習,不動腦筋思考就會茫然不解,只思考,不學習,就會疑惑不解。當初讀《論語》,只是咿咿呀呀地背誦《論語》里的句子,至于是什么意思,完全沒有思考過。
到了六年級,對《論語》的理解能力大大提升。在一節數學課上,楊老師給我們講了一道有難度的題。我認真地聽著,卻一直不明白這道題的道理。問了幾個學霸,他們也是一知半解的。下課后單獨找楊老師,楊老師又給我講了一遍,還是沒搞懂,因為上課鈴馬上要響了,這道題也被我暫時保存在我的移動硬盤——大腦里了。
回到家后,懶洋洋地趴在沙發上的我,還是對那題沒有靈感。眼睛的余光落在了躺在桌上的《論語》上,隨手翻了起來。
書上了一句話吸引了我:學而不思則忙,思而不學則殆。我在想:自始至終我都沒認真地思考這個題,只是死板的糾結老師上課說的內容,當然理解不了。根據這句話,我拿起了紙和筆把題從頭到尾推上了幾遍,花了兩個時辰,終于推算出了和老師一樣的答案,我高興極了,畢竟這是我自己思考的結果呀!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讓人明白,“學”與思“是”一個不可分離的整體,兩者缺一不可。
《論語》中像這樣的句子還有很多很多,哪怕你只踐行了其中的一句話,你也可能會終生受益。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我們要將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這不單單是一個口號,我們要去實踐它!讓更多人們喜歡上它!
《論語》讀后感600字 篇21
《論語》一書蘊含的思想內容非常豐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審美、道德倫理和功利等價值思想。從小就讀過《論語》,從小就聽過許多仲尼的故事,從小就覺得孔子是個很了不起的人。時至今日,我已長大成人,但每讀一遍《論語》,會有許多新的體會,其中帶給我最深的印象便是孔子崇尚的“仁”。
中國傳統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提倡德政、禮治和人治,強調道德感化,即是說,“仁”應該是人生追求的目標,也是理想的人格。什么是“仁”呢?孔子說“仁者就是愛人”,“克己復禮為仁”。在《論語》中,孔子似乎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來說明“仁”究竟是什么,但孔子卻用了許多話來闡釋“君子”,如“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等等,其實在我看來,將論語中有關君子的處事之論合而為一,便能體現一個完整的“仁”。
我們與人交往行“仁”之道,行“君子”之道,其實從另一角度上來說也是為了尊重自己、提高自己。“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所以我們需要做到內心端正,重視學習,善于結交朋友,著眼于朋友比自己好的方面加以學習,從而不斷提高自己,完善自我。在遇到錯誤的時候,要正面對待,不逃避掩飾,勇敢地加以改正。
《論語》一書中,關于“仁”的敘述,總是包含著各方各面道理,如孝道、交友、金錢觀等,句句都飽含真理,讀來發人深省。《論語》之所以能留下這么多膾炙人口的佳句,正是因為它們同時也是不因時代更迭、歲月變遷而褪色的真知灼見,對于我們的成長有著莫大的好處,我們應該多讀讀《論語》,從中汲取智慧,不斷提升修養,涵養崇高德性和人格,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論語》讀后感600字 篇22
我讀了《論語》后,我知道了很多學習和做人的道理,讓我來告訴你吧!
我明白了一句,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它的意思是說:“學的知識要時常去復習的,不也很快樂嗎?”單單這句話就不僅教會了我一個道理,還教會了我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呢!從前,老師教過的知識,我放學回家后從來都會自覺去復習,總以為自己腦子聰明,很輕松地在課堂上就能把這些知識全部記住。可是,事實卻不是這樣的。到了即將段考的前幾天,媽媽一檢查我的作業和試卷,才發現我學的知識很多都沒有鞏固,有印象的東西并不多。在離段考的前幾天里,為了能考出優秀的成績,我被迫每天晚上“開夜車”很辛苦地補缺補漏到深夜,熬到眼睛變成“熊貓眼”。導致嚴重睡眠不夠,第二天起床晚了上學遲到,耽誤上課。即使是這樣,加班加點還是不能把所有的知識都記牢。后來在段考時我果然吃了大虧,雖然很努力,但是考得并不理想,語文才80分。后來讀了《論語》之后,我開始學會反省自己的不足之處,我學會了每天晚上對老師當天教的知識進行復習,知識不知不覺記得牢固了,學習變輕松了,期考成績竟然提高到了90幾分,我別提多高興啦!《論語》教會了我一個絕好的學習方法,使我學得更愉快了。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意思說:“君子心地光明磊落,小人卻經常局促憂愁。”記得小時候,媽媽買來了牛奶,我常把牛奶藏起來,不讓姐姐知道,想一個人獨占。上學時,我經常擔心:“姐姐會不會找到我藏起來的牛奶呢?媽媽會不會發現呢?”當我讀完《論語》之后,我主動地把牛奶拿出來和姐姐分享。媽媽也表揚我大方。《論語》教會了我做人的方法,就是不能有小人之心。從此以后我做事光明磊落,越來越有君子之風。
《論語》教會我的做學問、做人道理真的令我終身受用!這便是我讀《論語》的寶貴收獲。
《論語》讀后感600字 篇23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身為中國人,不但要關注當代文化,更應當回顧由我們的祖先從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由于我學識尚淺,只能品讀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樣受益匪淺。
孔子應當說是中國儒派的創始人了,他的《論語》記錄了他的一些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言論,大多關于學習,最適合我們小學生閱讀。
《論語》中有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告訴我們,學習知識并不僅僅是學習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經常溫習,鞏固知識。同時,要把學習當作一個充實自我的過程,懷著愉快的心境去對待它。另一句“溫故而知新,能夠為師矣。”也在強調溫習舊知識的重要性,還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從表面上看,要“溫故知新”很困難,但只要你換一個角度去想,總會有新的發現。而我們也從過程中獲取了更豐富的經驗。孔子的這學習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現代教育人士提倡的。經過細讀《論語》,僅閱兩句話,就收獲了這一學習方法,難道那些對古文不屑一顧的人還不刮目相看嗎?
《論語》中有一段“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講的是積累的重要性。僅有積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時間長了才能成為一座山,到時風雨自然興盛了。僅有積累一滴滴的水,才能匯聚成深淵,蛟龍自然來了。僅有積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長期不斷,也就養成了品德,心靈也自然升華了。僅有積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里之外。僅有積累每一股細流,才能構成江海。不就是用舉例的方法告訴我們,腳踏實地地積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識、經驗,最終就擁有了相當龐大的實力,成功自然會尾隨而來了嗎?
《論語》只是眾多經典古文中較優秀的一部,經常品讀古文,不僅僅能夠使我們擁有更豐富的知識,還教會我們學習、做人,它們難道不是我們的文化教師嗎?
《論語》讀后感600字 篇24
論語,一部全世界矚目的經典著作。多少人在這本書的熏陶下成才。九歲時,我懷著好奇的心情翻開一本帶有注釋的《論語》,一下子就被文中每一句話蘊含的道理所吸引了······
什么是論語?論語是由孔子及他的徒弟們的言行編成的一本書,書中的語言及其精簡,少了一個字就無法理解整句話的含義了。細細品讀,書中的每一個教悔都循循善誘,娓娓動人。
翻開《論語》第一句話便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我很早就聽到過這句話了,意思也早已記在腦中,便是“學了知識以后,按時去溫習他,不是很愉快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是很高興嗎?別人不知道自己,自己也不懊惱,不是君子嗎?”以前我總是不以為然,但如今我卻十分肯定這句話,就如我們背單詞一樣,若不去常常復習,很快就會忘記。只有常常去復習,一個單詞才能永遠記在腦中。遠方有來了一個可以與自己談心的朋友,可以與自己分享喜怒哀樂,難道你不高興嗎?一個平易近人,做事不張揚的朋友,難道不算是“君子”嗎?
就算是書中的第一句話,他也令我在生活中受益匪淺!
四年級的時候,我爸爸開始教我學《新概念1》。我們用一個本子當做“生詞本”,把每天不會認的單詞都記在這個本子上,沒過幾天,本子上已有了60多個單詞。爸爸叫我時常翻翻這本本子,可我去總是把這句話當耳邊風。幾天后,爸爸看我生詞本上的單詞一個都認不出來,嘆了口氣,語重心長的對我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像你這樣學了就忘,‘生詞本’還有什么用?只有時常溫習,才不會忘記!”以后,我謹記爸爸的教誨,每天都翻翻“生詞本”,果然記住了所有的單詞。爸爸看我有了進步,臉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我自己也十分高興。學而時習之,果真“說乎”!
如今,再次翻開《論語》,一個個教誨又回蕩在腦中。《論語》的道理為何這么多?都是“論”出來的!
《論語》讀后感600字 篇25
《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從一年級開始,媽媽就讓我有空的時候多讀讀《論語》,慢慢地,我自己也愛上《論語》這本書,讀著這深奧而耐人尋味的字句,領悟著做人做事的許多道理。
《論語》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八個字,我熟記于心,這八個字時刻警醒著我,做人做事要以它為前提,以它為準則。以前,讀低年級時,我還不能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義。身為小組長的我,為了下課能多玩一會兒,而請別的同學幫我收作業,聽背誦,編些小理由讓自己得以偷懶。放學回家后,我還把這件事打趣著講給媽媽聽,媽媽聽后,眉頭一皺,讓我把《論語》找出來,再讀一讀。當我讀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時,媽媽讓我停下,細細地為我講解其中含義。我這才理解了媽媽的用心良苦,想想這八個字,再想起我為了玩而總麻煩同學,想著想著,我的臉滾燙滾燙的,為自己偷懶的行為而羞愧不已。是啊,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怎么能強加給別人呢?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讓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每每讀到這句話,我總能想象孔子當時站在河邊,感嘆時光如河水一樣流去,日夜不停,那種惋惜與無奈。我們既然留不住時間,那就讓我們把每一分每一秒都用在最需要的事情上,做到惜時如金吧!讀《論語》,也讓我慢慢地改掉了做事拖拉的壞習慣。
如果我們對學習缺少興趣,把學習當作無聊、枯燥的事情,那是很難將學業學好的。不妨讀讀這一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相信,你也會和我一樣得到啟示的。而當你把學習當成一種樂趣的時候,就會樂此不疲,漸入佳境。
《論語》是一杯甘醇的美酒,令人回味無窮。那淡雅的書香,耐人尋味的字句,在不經意間,洗滌了我的心靈。讀著《論語》,我受益匪淺,在它的陶冶下,我相信我的人生必將變得更美好。
《論語》讀后感600字 篇26
多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于丹教授編寫的《論語》感悟這部書走進了我的精神世界。我們從小在“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朗讀中長大,但是對這些話的理解卻是非常膚淺的。讀完于丹的這本《論語》感悟后,我才明白先人圣賢為什么說“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的那種推崇,也懂得了過去自認為深奧的孔子的《論語》并不是遙不可及,這位圣人的思想,穿越歷史的滄桑,延續到今天,依然使我們受益匪淺,讓我們感到溫暖倍至。
于丹說:“《論語》告訴大家的道理,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我們,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論語》的樸素和溫暖,就在于里面不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遠不失去腳下樸素的起點。
在我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離我們很遙遠的古代圣賢,《論語》是高山上一棵高不可攀的勁松。于丹教授把孔子的思想經過自己高超廚藝的加工,把一道美味佳肴擺放在我們面前,書中的每一個故事都告訴我們許多人生哲理和處世做人的道理。
"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學習之道、誠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仁愛之道”的七個章節細細品讀后,何為“孝敬”、何為“大智慧”、何為“誠信”……會讓你有一種“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于丹教授筆下的孔圣人,沒有圣賢的架勢,他只是一個平易近人的傳道者,時時為我們傳遞著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度。正如易中天所說:“孔子只有溫度,沒有色彩。”
于丹教授對《論語》的感悟是快樂的、豐富的、給人啟發的。通過本書的閱讀,我學會了如何修養身性,如何品味人生,只有以淡泊的襟懷、豁達的心胸去面對人生,才能獲得內心的那份安靜,正如孔子教導我們的那樣:快樂地生活!
《論語》讀后感600字 篇27
作為一個小學生,我每天都要讀書,不僅僅是課本,還有豐富多彩的課外讀物。我喜歡看的課外讀物里最讓我愛不釋手的是儒家學派的語錄集——《論語》。雖然我還不能透徹地理解其中十分深奧的道理,但我依然想用我淺薄的理解跟大家分享一下這本書。
《論語》是春秋時期儒家學派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語錄集,全書共有20篇492章,其中的內容可謂是博大精深,其中的道理可謂是能讓人受益終身。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想必同學們都聽過這句話,這句話是告訴我們要經常復習學過的知識,從而有新的理解和新的體會,這樣就可以把知識掌握得很牢固,就可以當別人的老師了。作為學生,我們更需要有溫故而知新的精神,做到了這一點,我們學習起來就會更輕松地掌握新的知識。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相信大家都對這句話也是再熟悉不過了。這則語錄的完整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它的意思是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必定會有一個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我們應該學習他們的優點,而對于他們的缺點,我們就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可以和另外一句語錄一起理解,“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內省也。”我覺得這都是在教給我們怎樣能更好地提高自身修養。
我還喜歡一則語錄:“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沒錯,你不喜歡的東西,不要強壓給別人,這是做人的基本原則。同時也告誡我們,如果你想要求別人做什么,首先要自己本身也愿意去做,這樣才是尊重他人。
我之所以喜歡這本書,是因為它可以教你怎樣更好地做人和做事。《論語》一書對我的一生將有很大的影響,我要好好珍藏起來,不斷地汲取它的精華,讓它的精髓代代相傳!
《論語》讀后感600字 篇28
《論語》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字學文集。它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更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的弟子編撰并轉發給弟子。這本書由20篇文章和492章組成,是同類書中的第一部。詞源學。南宋時,朱將其與孟子、大學、中庸思想相結合;四本書。
在新學期,我們學習了它的十二章。通過老師的解釋,我明白了他們的意思。當我閱讀時它就這樣過去了,不分晝夜!”那時,我想起了我寫作業的場景:當我度假時,老師總是會留下一些作業。開始時,我還在認真地寫作。十多分鐘后,我到處都感覺到了。當我拿起課外書籍閱讀時,我仍然在心里對自己說:只看十分鐘。但是十分鐘后,我還是想看。我心想:再看十分鐘!不管怎樣,作業不多。我能在半天內完成它。五分鐘,十分鐘,十五分鐘......半小時后,我仍然沒有放下我的書。這本書的最后一頁被我翻過已經兩個小時了。我抬頭看墻上的鐘,意識到已經過了兩個小時了。我只是忙于寫作,但我仍然沒有在一天內完成作業。第二天早上,我又坐在辦公桌前,下定決心要在早上之前完成作業,但我記得昨晚在晚餐時看的電影。里面有趣的情節讓我發笑。過了一會兒,我真的忙著做作業。當我完成作業時,已經是晚上了。我今天本來可以過得很愉快,但這個計劃只是“中斷”是的。就這樣,周末過去了。當我從《論語》中學到這句話時,我突然意識到:時間就像流水,它永遠不會回來,我們。浪費”失去的時間永遠不會回來。當我閱讀課外書籍和思考電影情節時,想想我花了多少時間做作業。這每天都在發生,因為我不知道時間的價值。當我這樣做并思考其他事情時,時間會無意識地流逝。
《論語》其中一部能給我們如此大的啟示,更不用說整部《論語》了!有人說:“《論語》的一半統治著世界。”可見讀《論語》的好處有多大。“它就這樣過去了,不分晝夜!”讓我們一起珍惜時間!
《論語》讀后感600字 篇29
《論語》乃圣賢之書,初略一閱,理解甚淺,卻已是受益良多。孔夫子乃千古圣賢,教習為君為政之道,傳承仁義孝信悌之道德;吾等雖是庶人百姓,即使不為政為官,亦當學習禮樂仁義;雖為女子,亦可君子也!
年少時崇尚力量,追求個性,無知且不受教,狂傲不羈,愚蠢至極;今已漸知己之無知,見賢而思齊,修養是至高的道,亦是君子的根基。天道之大者,生而不息,周而復始;人之渺小矣,六十一甲,短暫且羸弱,如何于區區數十載,做到不愧于己,不負于人,已不枉此生矣;惟胸懷坦蕩,正直賢德者,可無畏無懼!
人者,仁也;仁者,義也!何為仁?自躬,自省,自謙,自律,自立者為仁,謹言慎行,寬容敦厚,不損人利己,不怨天尤人,淡泊名利,隨遇而安;何乎義?國乃大義,對同胞應心懷慈悲,窮時獨善其身,達時兼濟天下;家道之義,在于傳承好的家風,親人之間互助,包容;孝長愛幼,奉養父母哺育子女,皆以仁德為本;朋友之義,向來居首,畢竟無親緣,亦無債權,人情往來,肝膽相照,只為義字,此義最簡單也最難:只需誠實,坦蕩,正直,將心比心,以忠誠度人,持同理心,以德聚人,無往而不利也!愛情之義,在忠貞,寬容與良心;愛人之義,最難以做到,但最重要,因其乃幸福之根本;它不如家人間有本能血緣之故,血濃于水割之不斷;也不如朋友疏遠,凡事只見其優而不見其劣。愛人之間,因親密而無間,卻常因太過而踐踏底線,因而尊重尤為重要。
孔夫子之論語,教導世人道德修養,為人處世,接人待物之道,的確是修習道德的入門之卷;只是時代變遷,舊法已不適今景,我們應該去學習和接納更多的思想,汲取有利于我們提高才德的方法,堅持不懈學習,使自己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去看不同的風景,登上更高的平臺;萬物不離其宗,所有的修行都在于修心,堅守中正之道,守法,守禮,守德,運用智慧去創造,總會有成功之時!
【《論語》讀后感600字】相關文章:
論語讀后感:讀《論語》有感02-09
論語讀后感04-26
論語讀后感想02-21
論語讀后感05-09
論語讀后感精選05-06
《論語》的讀后感05-15
《論語》讀后感05-14
《論語》讀后感03-26
《論語》 讀后感04-16
論語讀后感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