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大學》讀后感范文(精選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最新《大學》讀后感范文(精選5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學》讀后感1
我看了《大學》,我覺得看過之后我整個人都變得有知識的氣質了。真是應了那句話“腹有詩書氣自華”,這些書不僅對古代的學者影響深遠,而且在我們今天的社會也有很高的價值。
《大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文章,作于春秋末年戰國時期,寫定于秦統一全國以后不久。它是我國儒家經典的組成部分,指有關政治、哲理的高深而廣博的學問。《大學》依據孔子、孟子“仁政”的思想,闡明了新生的地主階級“治國平天下”的理論。文中提出三條基本原則(三綱)和八個方法步驟(八目)。“三綱”是“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大學》認為,人生來就是具有高尚的“明德”,入世以后,“明德”被掩,需要經過“大學之道”的教育,重新發揚明德,各心民心,達到道德完美盡善的境界。具體說來,就是要做到“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目中,“修身”是根本,也是關鍵。
《大學》讀后感2
中華民族是一個擁有五千多年歷史的民族。“讀史可以明鑒”,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從書中找到解決現狀的辦法。在現代社會中,人們在巨大的壓力下成長與生活,逐漸變得浮躁,急于成功,基本的東西拋之腦后。
人要不斷的學習,并確立明確的目標,然后為之奮斗,一步一步的實現自己的理想。沒有理想的人是可憐之人,因為漫無目的的生活著,是在消磨時光,沒有真正的價值。在當今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幾乎每個人都想成功,都想實現自己的理想,但是有很多人由于各種原因將自己的理想擱置,而在忙著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
作為一名大學生,我覺得壓力很大,不是因為現在就業難,而是無法定下心來學習書本上的知識。我認為,現在大學生就業難雖然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但是根本原因是現代學生的整體水平在下降,已經滿足不了市場對人才的要求,據我了解,每年都有空缺的崗位,不是企業不招人,而是沒有適合企業招的人。
通過閱讀《大學》,我懂得“大學之道,在于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善”。只有現擁有光明正大的品德,棄舊圖新才能達到最完善的境界。在文章中,我找到了解決自己浮躁的方法,即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只有確定目標,志向堅定,才能鎮靜不躁的心安理得的思慮,進而得到收獲。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我相信,每個人在努力之后,都會實現自己的理想。
修身是“八目”中的核心,只有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都做到了,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看事物要看實質,只有擁有良好的品德才能看到事物的本質,才能確立正確的目標。據調查顯示,目前社會上對大學生的評價并不是很高,本來受人敬仰的大學生如今多半遭人唾棄,這值得我們反思。而且,近年來知識侵權的問題也很嚴重,一個不會學習的的民族最終會被社會淘汰只有不斷的學習,在學習中是自己成長,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在廣闊的天空下擁有自己的一片土地。
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心中有一個目標,低著頭去努力,也許某一天,當你抬起頭的時候,目標就在咫尺之間,不要遠望目標,那樣只會讓自己感覺遙不可及,要“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在做學問的時候,只要像打磨美玉一樣,反復琢磨,就能將自我修煉成人生的最高境界。
生活在水泥森林中,壓力確實很大,我相信,只要我們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充實自己,就能創造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
《大學》讀后感3
孟繁偉;《詩》云:“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詩》云:“緡蠻黃鳥,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
《詩》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詩》云:“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第四章讀起來太難,開始很多字都不認識更別該文說啥意思啦。文中多次引用《詩經》原文更是讓人難以理解其意,如果沒有《詩經》功底,再不看注釋或翻譯都不知道說的是什么意思了。就算知道《詩經》中這幾話意思,如果不能把前面幾章結合起來進行閱讀也不能明白這章說的是什么意思。
第一段關鍵在于一個“止”字,這個“止”字不是停止而是達到或者到哪里的意思。接著第二段用類比的方式解釋“止”的意義,例如“為人君、為人臣、為人子”如何如何等。該章必須結合開篇“止于至善”四字進行閱讀理解,唯有這樣才能明了本章的`意思就是告訴明德要“止于至善”的意思。止于至善不是達到某點而是不斷地追求直至最高境界就是至善,或者說至善才是最高層次。
本章第三段指出明德的過程要不斷的琢磨,格物才能致知。也是告訴后人要想明德唯有格物窮理,不斷琢磨才能不斷地進步,于是才能逐步提高對“德”的認識。
大學乃大人之學,小學學“事”,大學明“理”,即“明德”后“明明德”。怎么明德?格物、琢磨,再格物、再琢磨,唯有如此。朱熹曾說成人即大學的學習方法有二,一是自學二是交流。自學中不斷的研究,交流中相互借鑒才能不斷地提高對“德”的認識和理解,這樣才能止于至善。
可惜現在的學生一是自學能力差二是不相互交流,大量的時間用于如何應對考試。如從這方面看如今的教育真的是不如古時,從方法上應向古人學習,這也或許是沒有“大師”的原因吧。《詩》云:“於戲,前王不忘!”這句話更值得做教育的人深入反思啊。
《大學》讀后感4
中科院院士韓啟德先生曾言:“我們中國在傳統上是把治學和做人完全結合成一體的。”是的,在儒學體系統治中國的2000多年來,大眾接受的教育主要是關于怎樣做人的。從仁、義、禮、智、信到格物、致知、正心、誠意,儒家思想的不斷發展,似乎為我們塑造了一個理想的人格系統,同時,也從思想文化的高度上,為華夏文明鋪開了為人處世的漫漫長征。
而《大學》是在這條征途中閃爍的一顆璀璨明珠。它可能沒有孔子那樣聲名赫赫的作者,但在我看來,它意義非凡。它似乎極早地系統而直白地把做人放在了思想的核心、學習的基礎——“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不僅直接地告訴了我們修身之于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必要性,更是擺出了一條如何修身的明智之途。這樣的思想高度,是前人所未達之所,亦是后來之人無法企及的。
朱熹曾指出:“《大學》是修身治人的規則。如人起屋相似,須先打個地盤,地盤既成,則可舉而行之矣。”然而,隨著現代工業文明的崛起,人們似乎把做人和治學逐漸分離,學習的內容更多地傾向于應用科學,即格物、致知。久而久之,社會上的一部分人失去了做人的規則,甚至還出現了應試教育這樣僵化了的育人系統,令人不勝唏噓。實際上,這樣的學習風氣從根本上就已經失去了方向——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正心、誠意,是修身,故而,缺乏思想道德修養的求學是無法樹人的,也是無法進步的,因為這樣的人做不到真心誠意地熱愛學問,而只是虛情假意地將學問當做是成功的工具,那么求索又怎么可能竭盡全力、精益求精呢?
“堅持以人為本,德育為先,教育引導青年學生自覺把個人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的偉大事業中。”堅持治學與做人的統一,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是現代教育不可逆轉的渦流。同時,也只有不斷追求格物、致知、正心、誠意的修身之道,方可成就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信念。
《大學》讀后感5
悠久漫長的歷史,積淀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具有自己的特色文化。上下五千年,無數圣人賢士對自然、人生、社會的思索、探求與總結,一路傳承,薪火相傳,給我們留下了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大學語文老師讓我們讀一本關于古代的道理之書。我選擇了《大學》。
曾今看到過這樣的一段話“閑暇之余,游弋其間,細細品讀,感。悟人生,于物欲橫流、親情疏遠、道德偏失之今日,不失為國人修身養性、為人處世、立功立業的一劑良方猛藥。”借老師的安排,重拾“四書”之《大學》,于自身之修養是一次很好的錘煉。《大學》為“四書”之一,作者是孔子的弟子曾子。宋朝的朱熹把《大學》的原文進行了重新編排,分為“經”和“傳”。“經”是曾子記錄的孔子的原話,“傳”是曾子學生記錄下來的曾子對“經”的理解和闡述。開篇提出了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三個綱目”,然后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方面闡述了實現“三綱目”的途徑。通篇文辭簡約,條理清晰,內涵深刻,對我們如何修身養性、為人處世、立功立業等問題都具有深刻而實用的指導意義。
在《大學》中闡述的八個方面中,我對于“誠意”感受頗深。升入大學,我面對的是一張張陌生的面孔,我迷茫彷徨,我不知所措。而那時我就告訴自己:“不用害怕,以誠意待人就好,做最真實的自己。”在大學里,我做的每一件事情基本都是以誠心誠意之心。懷著誠意之心我交到一群好朋友。誠意是美酒,年份越久越醇香濃厚;誠意是焰火,在高處綻放才愈是美麗;誠意是鮮花,送之人手有余香。一顆孤獨的心需要愛的滋潤;一顆冰冷的心需要友誼的溫暖;一顆絕望的心需要力量的托慰;一顆蒼白的心需要真誠的幫助;一顆充滿戒備關閉的門多么需要誠意這把鑰匙打開呀!誠意讓我擁有很多。讀完《大學》后,我更堅信“誠意”會讓我在人生道路上更加成功。
在《大學》書中看到這一句話,“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成就一番事業,做一個對社會有用之人,這是每一個人的夢想和追求。然而,市場經濟發展到今天,急功近利的浮躁和難以言狀的焦慮,成為了我們這個轉型社會的突出表現,終日思索成功要訣而不得其門,于是乎,抱怨這抱怨那的,絲毫不審視自己。也就是說要對自己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和定位,明確一個躍之能及的志向目標,保持一顆平常心,做事思慮周詳,堅持做人做事善始善終的要求。而不是好高騖遠,心浮氣躁,半途而廢。由于每個人的社會角色、素質能力、生活際遇不同,決定了注定每個人要在不同層面、不同的意義和價值體系上去獲得平衡,這種平衡的獲得就需要“適可而止”和“知足”的心態去調整。在充滿競爭和挑戰的環境中成功的關鍵是要找準自己的定位,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持之以恒地付出應有的努力。在充分認清自我和權衡得失進退之后,一旦目標確定,就要“作之不止”,決不能半途而廢。越是在困難的時候,越要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努力給事情一個完美的結局。倘若我們具備了這樣一種為人做事的品格和精神,試問成功離我們還會遠嗎?
看到那句話想到了事業,可是我有反思了一些東西。事業對一個人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但不是生活的全部,更不是人生的全部。除了事業,人生的另一頭就是婚姻家庭。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生存壓力之劇增,事業和婚姻家庭之間出現了越來越多不和諧的音符。多少人為事業和家庭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而顧此失彼,多少人為了自己所謂的“事業”而擯棄糟糠之妻,一些人則為了家庭而放棄了自己所熱愛的事業。這一切都需要我們靜靜的思考家庭和事業之間的關系。中國有句俗話:家和萬事興。簡樸之間道出了這樣一個道理:只有家庭和睦,“后院”安寧,才可能專心做事,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業。由此可見,家庭和睦于事業是何等的重要,可以說是個人事業的基礎。這也是《大學》“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所表達的哲理。因此,不論你從事何等崇高的事業,也不論你工作再忙再累,請記住“必先齊家”。
齊家后想到“格物致知”。所謂格物致知,字典里的解釋是這樣的: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知識。簡單來講,就是通過實踐來獲得真知。格物致知,放到《大學》中,也有它的一番意義。我理解為,通過實踐活動來獲得真理,得到真理后利用真理來誠意。意誠而后心正,正心而后身修。的確如此,只有心意真誠才能夠使心態端正,心態端正才能夠修身養性,修身養性才能達到一定的境界,一種狀態。
讀完《大學》后,我在人生道路上有了明確的目標。《大學》中雖然大道理偏多,看似很深奧,但實際上細細體味,在現實生活中還是有很強的實用性的。我們也許不能做到至善至美,但可以以此作為標準,規范自己的行為,努力使自己做到身修,也許我們現在還不能治國平天下,但《大學》在于完美自己的行為上,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最新《大學》讀后感范文(精選5篇)】相關文章:
最新《童年》讀后感范文(精選30篇)08-12
《孔乙己》讀后感最新范文02-25
《三字經》讀后感精選最新范文11-02
最新大學班級工作計劃范文03-19
大學《茶館》讀后感范文02-24
大學《紅與黑》讀后感范文02-24
《簡愛》讀后感最新范文5篇02-22
最新大學生實習感言范文01-24
《邊城》讀后感500字最新范文09-07
最新《昆蟲記》讀后感精選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