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的墳讀后感范文(精選5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大學生的墳讀后感范文(精選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大學生的墳讀后感1
《大學生的墳》這本書的作者是劉興奇,該書于2011年9月1日華夏出版社出版,責任編輯是賈洪寶、霍本科 ;作者是現任長沙軟實力教育企業總裁,華中科技大學碩士,曾就職于中聯重科、新東方等企業。2007年起在全國高校舉辦目標解析講座和軟實力演講1000多場,被稱為中國目標解析第一人,首次提出“個人軟實力”的教育概念;2010年創辦中國第一家針對個人的軟實力教育企業。 《大學生的墳》自2011年出版以來,立即在社會上引起廣泛關注,尤其在大學生中引起巨大轟動。作者用他的思想和行為正在積極地影響著一代大學生,他在《大學生的墳》里說道:因為我不是比爾蓋茨,沒有他那種天賦和技術專長;我也不是李開復,沒有他那比較好的起點和生存環境,作為和現在大學生從出身到生存環境都差不多的我,無疑具有更多的相似性和參考價值。同時,作為一個生在80年代、長在90年代、創業在00年代的我,與現在的大學生更加沒有太大的代溝,因為確實我們都處在這么一個急劇變革的時代,我們都面對著共同的問題,有著相同的感受。
有很多人問作者為什么要創辦軟實力教育,他說:“幾乎大學生走過的彎路,我都走過:迷茫、貧困、失戀、自卑、內向、膽小、人際關系不好、表達能力不強、身邊環境墮落、選錯專業、考錯研究生、去錯公司??但經過我種種破繭成蝶、鳳凰涅槃式的努力,我還是走過來了。但是我發現,還有很多人在迷茫著我當年的迷茫,貧困著我當年的貧困,自卑著我當年的自卑,痛苦著我當年的痛苦。于是我想伸手拉拉后來的人,所以我創辦了軟實力教育。”所以作者覺得用他的經驗和智慧,可以幫助這一部分人,為此作者將其所有的經驗和智慧匯集成目標學和軟實力,然后凝結成書;而他現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早日將軟實力普及全國,惠及全中國人。
該書主要是寫給那些上進但可能有點迷茫或者其他問題的人看的,是寫給那些一直在為改變命運而奮斗的人看的;本書圍繞令大學生們糾結、苦惱、困擾的貧困、性格、愛情、迷茫、考研、四六級、職業規劃等問題,提出應對方法和改變策略,以幽默、激情、犀利的語言,揭開這些思想、精神、信念之“墳”,希望幫助學子成功走出困境,化繭成蝶,徹底根除大學生身上普遍存在的迷茫和頹廢兩大毒瘤,提高自身核心競爭力,創造自己的美好未來。
讀過大學的人都知道,尤其對于是正當大學生的我們更感同身受,迷茫和頹廢在大學泛濫成災,在大學里常常見到整天無所事事,干什么事都覺得無意義提不起精神的人,這一些人缺乏動力、沒有目標、安于現狀,這便是作者最擔憂的。
大學生風氣,因此在其著作《大學生的墳》里的每一篇文章都飽含思想和觀點,用他極富批判性的思維和犀利的語言,剖析了現代大學生迷茫頹廢的本質并給予了恰當的指導。
很多大學生都說他們也想有動力,但是就是提不起精神,做事沒有耐心,做不到堅持不懈,而《大學生的墳》里面的話,使我震撼與銘記:“那些缺乏動力的人,真應該去跟你父母生活一段時間,和分母生活不是你在家里讓他們來伺候你,而是和他們一起勞作,看看他們的工作環境,看看他們的工作條件,看看他們怎么流血流汗,看看他們怎么忍受別人的白眼。”“...這些場景總讓我覺得他們生活的真不容易,我父母雖然沒有賣白菜,但我也會經常想起他們那些艱難的生活場面,這時我都會充滿動力。” “很多人之所以一直都沒有幸福感,是因為他們沒有感恩的心” 。如果能夠體諒父母的艱辛,時刻有一顆回報父母的感恩的心,前進的動力還怕沒有嗎!《大學生的墳》里的每一篇文章、每一段落、每晚一句話都飽含了其思想和觀點,都能夠促使每位讀者深思與感悟,里面的每一句話在我看過后都希望能夠記著,時刻的想起,想起里面每一句震撼我心的句子,時刻拿來鞭策與激勵自己要奮進,要懂得知足感恩,,要切合實際地好好理順自己的想法,不可迷茫、頹廢與墮落。
對于來自農村的大學生,對于是“平二代”的我們,在大學里是沒有資格頹廢與墮落的。在改革開放30多年來,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貧富差距拉大、特權階層增多等問題日益嚴重,“平二代”的社會資源越來越少,財富和社會資源已經迅速聚集到少部分人手里,“平二代”已經沒有了未來發展的任何優勢,“平二代”將真正淪為無產階級。與此同時的是,“平二代”的上升通道堵塞,“讀大學”一直是底層人士實現向上流動和改變自身命運的一種方式,但是近年來“平二代”憑借教育翻身的幾率變小,不僅表現在進入一線高校的通道變窄,而且表現在高校教育質量的下滑,因為大學教育質量的下滑,一方面幾百萬大學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企業招不到人才;這些可能都是“平二代”的我們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或者還沒有清醒地知道的,因而劉興奇的這本《大學生的墳》給現代的“平二代”們給予揭示與警鐘,讓我們認清自己,認清這個社會甚至這個世界,讓我們清醒地知道自己,我們沒有頹廢墮落的資格;
該書不是枯燥地說教,更不是一般的成功勵志。作者劉興奇用他極富批判性的思維和犀利的語言,剖析了現代大學生迷茫頹廢的本質并給予了恰當的指導。正如華夏出版社評論:他的作品會促進當代教育者們進行深刻思考,并將對當代大學學風建設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
大學生的墳讀后感2
剛看完一本書《大學生的墳》,劉興奇老師寫的。感謝涂鵬學長,在我迷茫的時候給我借閱了這本書。看完后感觸良多。
轉眼間 大二了,卻一直很迷茫,找不到方向。回首一年半的大學生活,卻似乎什么也沒有學到。如同網上流行的一句話,值得我們反思,“當代大學生,是我們上大學,還是大學上了我們。”我們90后,無疑是幸福的一代,電腦網絡,手機,交通的發達,讓我們在享受便利的同時卻也被深深的腐蝕了。
我們離不開電腦,離不開網絡游戲,離不開網購,電視,手機。我們整天對著電腦聊著QQ,微信。玩著電腦游戲,放肆的揮霍著我們的青春我們的身體健康。我們失去了我們的大學成了無數青年人愛好、理想與能力的墳場。”我們的大學成了無數青年人愛好、理想與能力的墳場。”夢想,失去的信念,失去了對生活的激情熱忱。我們的大學成了無數大學生們愛好、理想與能力的墳場。
劉老師(大學生的墳作者)有句話說的很現實,對于大學生畢業后尋找工作,企業已經不再看文憑了,而是看一個人的能力,書里提到了一個名詞,軟實力。一個人的能力可以分為硬實力和軟實力兩種,硬實力是指大學文憑、技能證書等可以證明的能力,而軟實力是指暫時沒法用證書考核的能力,比如思維能力、溝通能力、表達能力、領導力、分析能力、快速學習能力、團隊協作能力、性格品質等。硬實力,大部分人不缺乏,而軟實力,卻恰恰是我們所缺乏的。
大學里面有兩種人群,一種人整天宅于宿舍玩著電腦游戲,或者聊著QQ微信,看著電影,韓劇,美劇。沉醉于網絡游戲或者公主夢里。可以三五天不出門不上課,每個月心安理得的花著爸媽寄來的生活費,血汗錢。我便是這類人其中的一員;
還有一種人群,便是一心想著學習,讀書謀出路的人員。她們每天按時的上著課程,課余時間便是讀書,考證,自習。考了三級考三級,六級,考研。他們的社交圈局限于班級,甚至只是宿舍。他們害怕與人交流,或者是不懂與人交流。堅信著知識改變命運,為著幾千塊錢獎學金努力的奮斗著。卻荒廢了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溝通能力,表達能力等等,也就是軟實力。畢業應聘時,卻連一句自我介紹都說不出。劉老師自身就是一家公司的總裁,我想他對于畢業大學生的看法是有所依據的。
很多的人喜歡窩在教室或者宅在寢室,而不喜歡參加各種活動、各種比賽,也不喜歡聽各種講座,不管校內校外,不管收費免費。他們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為某一次服裝打折而眉開眼笑,為某一次水果漲價而絮絮叨叨,為食堂的飯菜難吃而怨聲載道,為某次游戲的輸贏而捶胸頓足。部分人進入大學就抱著一種想法,高中那么辛苦。那么大學自然是用來玩的。
部分人高考前對于異性的渴望壓抑太久,一上大學,體內的荷爾蒙就控制不住,逮一個就是一個,死不撒手。眼里除了對方還是對方,心里除了愛情還是愛情,不食人間煙火。一旦花心就醋意大發,一旦分開就疑神疑鬼,一旦出軌就砍瓜切菜,一旦失戀就尋死覓活。這類人屬于沒見過世面的那種,饑餓太久,吃到青菜蘿卜就覺得是山珍海味了;寂寞太深,月下散步就以為勝卻人間無數了。
對于大學戀愛,我是持謹慎態度的。或者是家庭原因,前一段戀愛的影響,再或者是人庸無才。大學一年半,并未戀愛過。我理想中的戀愛狀態,是雙方能互相激勵,能在對方身上學到東西,獲得成長的。而不是無聊填補寂寞,或者滿足虛榮心罷了。若孤獨,便享受孤獨。
看完此書,我想。我明白我大學接下來的時間要學什么了。
可惜 才疏學淺,不能把作者的意思完全表達出來。朋友們,
如果你迷茫頹廢,看不到目標,卻不愿在迷茫頹廢下去。不妨
看看這本書。《大學生的墳》我給大家免費提供借閱。
認清了你自己,就認清了整個世界
大學生的墳讀后感3
聽說,在大學里,一個人生活是極尋常的事。一個人看書,一個人吃飯,一個人流連在小吃街,一個人往返于教室與寢室之間。世有喧囂,我心安然。突然發現,陳子昂獨上幽州臺的孤獨,或許每個人都有。告別過去踏入大學,我開始了我新的行與思。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讀《大學生的墳》,我把這次閱讀歸為邂逅一類,它是引起我與之共鳴的知己,更深一步說,它讓我的靈魂與現實,進行了一次強烈的碰撞從而升華。
大學里有兩個惡疾,迷茫是良性腫瘤,而頹廢,則是惡性的。不知道該對誰慚愧,該對誰抱歉,這兩者我似乎都沾了一點點。
五個章節。第一個章節叫“我的失敗學”。無非是作者一些個人經歷與感悟。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故事,每個讀者也會有不同的感觸。或許是我年紀太輕,資歷不夠,沒有經歷過什么人生的大起大落。但這些年似乎也沒有白活,從失敗中崛起于蛻變,有些事情已經成為鋪墊,有些心境已然錘煉。一個人的經歷與故事,應該要是豐富的。不然,滿腹詩書而沒有自己的故事來匹配,人生也會凸顯蒼白。我曾走到過絕望的盡頭,然后我看到的希望。一場失敗,本身就是一次蕩氣回腸的壯舉。也許失去了很多,可是得到的會更多,因為那些失去的,或許就是該失去的。春蠶破繭,鳳凰涅槃,刮骨療傷,不可磨滅的成長印記是我的驕傲,是大喜大悲后的大徹大悟。敗軍之將,猶可言勇,這才是真正的勇者。人生需要故事來修飾,我們的性格需要我們日積月累悉心雕琢。如果一個人沒有毅力,沒有膽量,不夠擔當,優柔寡斷,那么他讀再多的書也不會有太多的成就。所以,要把性格改造當做一件與讀書同等重要的事去做,擁有良好品性的人,才擁有失敗的解藥。我們還年輕,應該去夢,去闖,去后悔。
第二章名為“讓人夭折的迷茫病毒”。這章一方面是寫英語熱的弊端,另一方面是寫大學生缺乏商業意識的問題。關于英語學習,我很慶幸自己并沒有盲目的陷入英語熱,不是我不熱愛學習,而是我很清楚英語在我的.大學、甚至我以后的人生中,應該占多少比重,我應該怎樣合理的為其分配時間。大學是個很養人的地方,我還有太多太多的事情要做,還有太多太多的東西要學。整天整天記單詞,寫四六級試卷,那不是我要的大學生活。除了拿到畢業后人人都有的證書,我什么都得不到。學會理智,駕馭時間,完成必須完成的和想去完成的。
關于大學生的商業意識,一直以來都有所爭論。大學是求學圣地,不該被世俗所污染。可是我們終將走入社會回報社會,我想,我們的商業意識應該是我們該具備的最基本的生存憂患意識吧。我沒有經歷過北漂東漂的辛酸,也不曾體味貧賤夫妻百事哀這個道理。可是,我的父母還在外面奔波勞累,還有千千萬萬個父母在外面奔波勞累。朱門酒肉,路有餓殍,這樣的社會現象并沒有完全消失。清風明月小橋流水淡泊心境與躍馬商場馳騁政壇萬丈豪情并不矛盾。聽聽風雨聲,聽聽讀書聲,聽聽民間疾苦聲吧。我們潛心求學,研讀圣賢不為功利,這是一份讀書人的心境。同時,我們亦懷有一顆濟世之心,這是一份讀書人的責任。
第三章是“認清你和你所在的世界”。讀完這章,我腦海里出現了這樣幾幅畫面。第一是某天上學,教職工專用電梯里擠滿了學生,當我爬到六樓時,看到一位女老師正背著包氣喘吁吁的爬樓梯;第二是,去上一堂選修的,老師一個人總是早早的到教室,然后默默的等學生們一個一個進來;第三是晚上放學,大家哄擁而散,在門口等候的老大爺拿著掃帚進來清理我們留下的一片狼藉。突然發現,很少看到那種規規矩矩的學生了。這就是我們所謂的長大?當我們成為校園附近各娛樂場所的消費主力軍時,是否會發現,我們本該屬于的清凈校園,已被各種誘惑包圍。你是否會心疼你的夢想?是否還會繼續保護它?
大學生的墳讀后感4
自從認識了這個世界,自從接受了教育,幾乎所有老師,演講師給予我們的人生哲理就是:“好好學習,考上大學,前程就似錦了”。然而現實真的會是如此的嗎?當很多殘酷的現實擺在我眼前的時候,比如大學生進工廠干著與普通工人無異的勞苦工作,我不免對這些“專家”的哲理產生了質疑,我就覺得大學生進工廠干苦工是他們專業能力不夠而被現實淘汰的結果,所以軟實力才是硬道理而不在于文憑。
前段日子很幸運地發現原來還是有演講師所持觀點與我相符。現在就讓我談談劉興奇的《大學生的墳》。
首先必須明確,我談的前提不是說讀書沒用,文憑沒用。誠然,讀書可以積累知識,文憑可以證明努力,但我所要講的“能力”遠遠超過這兩個方面。現在讓我們回到“大學生為什么會淪落到進工廠干苦工的地步?”這個問題。難道是因為他們沒有努力嗎?或許有部分是的,但我想更多的回答是NO的吧。畢竟在中國應試教育的味道依舊濃厚,相信大部分大學生還是在為英語四六級,順利畢業而努力著的吧。劉興奇說:“我清晰地看見無數大學生在迷茫著我當年的迷茫,自卑著我當年的自卑貧困著我當年的貧困,錯誤著我當年的`錯誤……我將這些錯誤的努力方式歸結為考研盲目癥,英語癲狂癥,高考后遺癥,商業意識癥……”總結來講,就是這些大學生沒有發展形成自己的思想,以致他們所做出的決定都是別人的,自己卻也依舊是迷茫狀態,不知道自己應該發展什么能力。
不努力注定會失敗,但光努力是不夠的!要會努力才行。很多人讀了這么多年書,把思維能力這種軟實力給讀沒了。所以現代大學生要一只眼睛讀書,一只眼睛看社會。社會需要的絕不是一個“知識淵博”的書呆子,溝通表達能力,思維能力,領導能力,快速學習能力,團隊協作能力,性格品質等這些軟實力才是一個單位抉擇一個人留否的標準。因此大學生應學會朝這些方向去努力。畢竟公司是給你的能力發工資而不是給你的文憑發工資。
迷茫與墮落是大學生的兩座墳。在你迷茫的時候,請不要選擇盲目努力,靜下心來,開始思考你此時需要什么軟實力去擊敗你當前的困境,然后去為之努力并對人生作出合理的規劃。在你感到生無可戀,甘愿墮落的時候,請深憶當年的“壯志”并深思畢業后的人生處境。
大學是塑造人格的最佳階段,請不要在最美的年華選擇安逸與墮落,奮斗的青春最美麗,正確奮斗的青春才不會留有遺憾。愿你們都別踏入大學生的墳!
看完了之后有沒有想要閱讀的欲望呢?
梁文道說:“讀一些無用的書,做一些無用的事,花一些無用的時間,都是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個超越自己的機會,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變化,就是來自這種時刻。”
剛看完一本書《大學生的墳》,劉興奇老師寫的。感謝涂鵬學長,在我迷茫的時候給我借閱了這本書。看完后感觸良多。
大學生的墳讀后感5
花2個小時15分鐘,快速讀完了這本書。在對所獲感想陳述以前,我首先我談點自己大學生涯的感悟:中國的學生很多是盲目的,也許他們可以當干部、他們可以通過各種證書考試、他們可以成績優秀等等,當然并不是因為我不是以上的某種人而反對他們,但是當我問周圍的同學:“你想要怎樣的生活?”,回答常常是“當官”、“做生意”、“進企業”、“隨便,只要能賺錢,都行”。但是也許我們忽略了,生活和活著是不同的。身在政法類高校,看著國家的一些制度,我很能理解我們大學生的各種狀況。畫家陳丹青說:“要是想賺錢,15、16歲就夠了……在以前,我會鼓勵有能力的年輕人不通過考試途徑,自己出來闖……但是這幾年發現這樣的做法還是很難的。”大學擴招以來,教育變得產業化,身為社會的一員,我們大部分學生遵守流程進入大學,成為了像工廠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一樣的同質產品。我們學習,也許想到的不是自己學到了什么,而是終于離通過考試又近了一步。我們寫作論文,方法亙古不變,形式大于內容。我們考研,不是熱愛,而是被迫與隨波逐流。我們找工作,不是考慮自己適合什么,而是考慮什么在外界看來更好。大部人都在別人的定義里生活,而忘記了自己定義自己的人生。當然,陳丹青還說:“在現在的環境下,能最終出頭的大學生只有那么幾個。”因為,這需要的,不僅僅是勇氣,你的熱愛、激情、奉獻精神、抗壓能力、行動力、學習能力、執行力都是不能缺少的。同時,自己要不斷增加自己的信息量,愚昧和不適應往往是因為無知和信息不對稱。最后,還要加上一個信仰,每個人都應該有一種信仰,哪怕是在你探索中的信仰。
剛上大四的時候,身在美國的摯友問我以后想干什么。我告訴他:“我喜歡的是寫作、旅行和音樂。”表面上有一點答不對題,但是我認真思考后覺得:找到了自己內心最原始的熱情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人擁有的財富和名望會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變換而發生變化,你所能真正擁有的,是你對待你生命的態度,你尊重你的生活狀態并且熱愛它,同時你也擁有對不適感改變和接受的權力。
在《大學生的墳》這本書里,作者劉興奇對中國大學生的現狀、大學生面對的問題和困擾幾乎一一作了描述和分析,會讓我把一些曾經一些斷斷續續的但雷同的觀點連接成一個體系。當然這本書也給我啟示:由于作者本來是一位創業者,必然有商業意識,當他提到很多研究生、博士生,因為窮而活不下去的時候,他認為這些大學生不會生存、沒有商業意識。但是我認為走進這種困境的學生中,除去逃避社會的,沒有理想和規劃的,還有一類屬于受到成長環境、家庭環境的影響,他們也許想單純學習、單純想做學問,但是當他們發現現實情況并不是這樣,理想中“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情形沒有的時候,他們受制于了解的太少,就會困在原地,越來越失望。以前我也希望把學習和工作、事業劃一個絕對清晰的界限。但是我現在會認為學習只是手段,它為你找到你喜愛的生活方式服務,并且學習本身就是一個無止境的事情。每個人的精力都有限,拿我最了解的東西舉例,如果你當一個專利權方向的律師,專利的種類本來就很多,涉及醫學、化學、工程學、物理學等等。你代理每一個案件需要的知識可能都會不同,你不可能樣樣精通。只有在那個時候快速學習相關知識,你才能勝任工作。大學生是應該多多觀察社會的,世界的發展,讓舊時封閉的空間已經不在封閉,對待同一個問題,處理的方法多種多樣。多多了解各種想法和觀點,找到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這樣的好處,不僅讓你活得更有希望,還有就是不會自己困死了自己。正所謂“樹挪死,人挪活”。
【大學生的墳讀后感范文(精選5篇)】相關文章:
大學生經典語錄(大學生的墳經典語錄)10-21
溫庭筠 蔡中郎墳08-22
溫庭筠《蔡中郎墳》11-28
《蔡中郎墳》 溫庭筠11-26
《蔡中郎墳》溫庭筠11-17
關于心墳的寒假隨筆07-22
溫庭筠《蔡中郎墳》鑒賞08-23
《天子墳》閱讀題附答案12-04
《蔡中郎墳》溫庭筠唐詩鑒賞11-08
汝墳貧女原文及賞析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