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仨初中讀后感范文(通用10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領悟呢?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我們仨初中讀后感范文(通用10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我們仨初中讀后感1
今夏,我閱讀了《我們仨》,是散文體的回憶錄。楊絳的《我們仨》最早于2003年7月出版,我閱讀的是媽媽當時購買的考試吧出版社的版本。
此書分為三個章節,第一章講述的是楊絳與錢鐘書生活中的點滴,第二章講述的是三口之家一起的快樂生活,其樂無窮。
第三章講述的是楊絳獨自回憶曾經的往事。附錄則是楊絳收集到的親人的部分手稿。次數的寫作手法異常美妙,在現實和夢境的穿梭中讓讀者感受到她對往事和情人的思念。楊絳和她的丈夫都是文學造詣很高的學者,都有在海外留學的經歷。卻經歷了留學,歸國戰爭動蕩的生活,解放后各種運動的折磨。但他們堅持知識分子對事業,對專業的執著。無論外界紛擾不清,自己寵辱不驚,淡定的生活。
他們的女兒錢媛多才多藝,但不幸在父母健在時就因脊椎癌去世,享年僅60歲,中書得知這一消息,病情加重,也與兩年后去世。兩位親人相繼離世無疑給楊絳遭受了重重的打擊。
但她卻以知識分子的堅忍,內斂繼續從容淡定的獨自平靜的生活。并在文字的世界里走著自己最后的路程。在臨近百歲時寫下了回憶錄《我們仨》。用一串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映造出一個學者家庭的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我們仨初中讀后感2
《我們仨》是楊絳先生撰寫的一部關于她和先生錢鐘書以及女兒錢媛的家庭回憶錄。全書分三個部分,以“我們倆都老了”、“我們仨失散了”和“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貫穿一體,描繪了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幾十年相愛相守的生活圖景,從中也展示出一個知識分子對于人生哲學的獨特感悟與釋讀。
“有一晚,我做了一個夢”
開篇,就有一個“長達萬里的夢”。“只我一人,站在荒郊野地,鐘書不知到哪里去了。”“鐘書只安慰我說:那是老人的夢,他也常做。”面對至親的離去,楊絳先生以一個“萬里長夢”,記錄了這段生命之痛。
楊絳先生夢中的古驛道、客棧和小船與現實奔波的路途、家和醫院相對應,夢境與女兒錢媛、先生錢鐘書的病情對應。一個生病的人,如果預知自己快要到走到生命的盡頭,那么,最后這一段日子,對于病人自己和他的家人來說,曾經的生活愈是溫馨,死別之際則愈是悲壯。
“她叫的一聲娘,比往常更溫軟親熱。”“我想去看把爸爸,可是我腰痛得不能碗,不能走動,只能站著。”“她又提醒我說,媽媽,你不要走出后門。”這是一個女兒對生命的不舍,更是對父親的記掛,對母親的放不下。
“絳,好好里(好生過)。”“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遠,愈怕從此不見。”“我但愿我能變成一塊石頭,屹立山頭,守望著那個小點。我問自己,山上的石頭,是不是一個個女人變成的‘望夫石’。”這是夫妻間的離別,“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你要我好生過,我只愿化成“望夫石”守望你。人生多少悲歡事,盡在平淡不言中。
是的,我不否認,這一篇章的文字,讓我想起了我的父親和我的家人的那一段時間。我的母親是一位偉大的女性,她跨越生與死的鴻溝,給予生活微笑,給我們全家人希望和亮光。我的父親堅忍樂觀,他忍受病痛不說,我看著心疼,常常心疼得淚流滿面。我常常會夢到我的父親,在夢中,我從來都是又擔心又開心,擔心你的身體變化情況,開心你還在我的身邊。有一次,我夢見在地里,我隱約看到了你,于是我跑過去找你,果然是你,你正在用機器出玉米粒(夢里面的玉米有甘蔗那么長),你說:“你看,這是我買的,雖然我現在干不了重活,這個還是可以做的。”我趕緊仔細看看你的臉,發現雖然能看得出來你是病人,但臉色還不錯,我也就放心了。我怕你累著了,連忙說你休息休息,我來弄,結果發現你已經弄完了,你笑著說:“哈哈,我都弄完了,我身體還是很好的。”有一次,我夢到我回到家里,直接去了你的房間,你坐起來跟我說:“你看,我越來越好了呀!”你還指導我給家里換電燈泡。有一次,我夢到我喊你吃飯,你像往常一樣在看電視,聽到我喊你,你立刻開心的蹦跳著答到:“來嘍,吃飯嘍!”有一次,我夢到我給你燉銀耳湯,你說:“嗯,好好吃。”我好開心,問你要不要再多吃一點,你笑著說:“不能吃太多,能把這吃完就很好了。”
“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
我想,即使沒有讀過《我們仨》的讀者,大概也聽說過錢楊二人為學術界令人欣羨的模范夫妻,錢鐘書評楊絳為“最賢的妻最才的女”,楊絳評錢媛為“我生平杰作”。那么這個家庭的幸福之道是什么呢?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鐘書總和我一同承擔,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媛相伴相助,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
這份與世無爭、相愛相守令人動容,這也正是純樸家庭的幸福之道。碰到困難,家人一同承擔,困難就不復困難;遇到快樂,家人一起分享,快樂也會加倍。幸福的家庭都透著相同的味道,即夫妻恩愛和美,兒女活潑孝順,一家人相濡以沫風雨同舟,任它是現世安穩還是亂世飄搖,都堅信此生沒有生離、唯有死別。
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通過楊絳先生的描述,我們可見從錢楊二人結婚留學開始,到“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一家人幾十年的風雨歷程,既有大風大浪,又有緩緩細流,但是不論是喜是悲,“我們仨”都能從中發現樂趣。我想起普希金的詩歌來,覺得也十分契合:“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憂郁的日子里須要鎮靜: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心兒永遠向著未來;現在卻常是憂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將會過去;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念。”
接下來,我們來略略窺見一下“我們仨”的“樂趣”。
錢楊二人在牛津留學的那一段生活,二人稱外出散步為“探險”,在微小的事物中也能尋得趣味。我想起沈復也有說過: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有趣”是用心去感受。二人初次自理伙食是“冒險”,“兩人都不會做飯,廚房的廚具也不夠,肉得用剪刀剪,扁豆他們也認不得。雖然條件不如人意,但是“玩著學做飯,很開心”,“鐘書吃得飽了,也很開心”。特別其中一段寫楊先生剪蝦:我剛剪得一刀,活蝦在我手里抽搐,我急得扔下剪子,扔下蝦,逃出廚房,又走回來。鐘書問我怎么了。我說:“蝦,我一剪,痛得抽抽了,以后咱們不吃了吧!”我覺得好不生動形象,楊先生實在善良可愛。我想,內心充滿愛的人,大抵更能發現趣味吧。
后來有了圓圓,就是完整的“我們仨”。圓圓是一個愛讀書又體貼的“帶三分呆氣,像鐘書”的女兒。圓圓有很多天真可愛的金句:“爸爸這許多西瓜,都是你的!——我呢,是你的女兒。”“自然我先認識,我一生出來就認識,你是長大了認識的。”“Babynoeat”“Babyyeseat”。“鐘書是近視眼,但耳朵特聰,阿媛耳聰目明。在等待上菜的時候,我們就觀察其他桌上的吃客。我們吃館子是連著看戲的。”見過世態炎涼之后,我們“常把日常的感受當做美酒般淺斟低酌,細細品嘗。這種滋味值得品嘗,因為憂患孕育智慧。我們把所見所聞,剖析琢磨,讀通許多人,許多事,長了不少學問。”
我覺得我的家庭也是一個幸福的家庭,我的父親母親沒有到“與世無爭”的境界,但是他們具有“不拘小節”的豁達。我的父親喜歡哼著小歌,聲音又大,所以總是未見其人先聞其聲。他總是樂呵呵的',主動給別人打招呼,主動幫助別人,尤其對孤苦的老人格外憐憫,常常有人念他的好。我的母親對鄰里友善,與妯娌間的關系也很好,常常有人向她傾訴,希望她能做調解人。我讀大學之前,我們家人幾乎每天都是在一起的,有一次,爸爸和親戚出去玩了兩天,回來后說:“感覺出去了好久,還是家里好。”我和弟弟讀大學后,我們倆在家的時間就少很多了,我覺得一家人還是近一點比較好。
最后,以楊絳先生的一句話結束:“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
我們仨初中讀后感3
愿此生唯有死別,沒有生離。
讀完此書,是對楊絳先生升起萬丈敬意!她用平實的筆調,有時還捎帶愉悅的,輕快的感觸,來敘述一家人為求學,為工作,為避難,為團聚而顛沛流離的坎坷人生。在她娓娓敘寫的文章中,我們都知道在文字背后所經歷的苦難與艱難,但是我絲毫沒有讀出憤怒,不平,埋怨這些負面的情緒,讀到的盡是樂觀,平和,慈愛,滿足這些積極的心態。有如此豁達之胸襟,有如此從容不迫之氣度,有如此與世無爭之情懷,不可不讓人敬佩之至!
生活是瑣碎的,而如何對待生活之瑣碎,如何去面對生活中的不如意,能決定一家人生活是否幸福和快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多行善舉之事,不行有害家人之事,禍端自會遠離。一家人如若能同舟共濟,家和萬事自然會興,而名利,財富,都是家和的附帶之物,不刻意求之它也會隨之而來。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今生能有緣成為一家人,是前世各自修來的莫大福分。所以要珍惜我們的家人,要愛我們的家人。看著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有如此恬淡,平和,充滿溫情的家庭生活,讓我想到了《浮生六記》的沈復與蕓娘,都是一家人志趣相投,相互幫扶,相濡以沫,憑借對彼此的愛,對生活的熱愛,共同度過各種難關。給世人呈現平淡且又真實的生活。
人是家的最基本要素,如果人不齊,失散了,也就不能成之為家。而只要人在,不管在哪里,到哪都能成為一個家。愿我們都不會是一葉浮萍,愿我們都能常伴親人于左右,愿我們都能有一個美好的家。
我們仨初中讀后感4
我是懷著想了解楊絳一家的心情去看了我們仨。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楊絳先生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后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則是以回憶講述了自1935年楊絳、錢鐘書夫妻赴英國留學,并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錢先生逝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
讀完此書,我對這位“最賢的妻,最才的女”的形象愈加清晰了。楊絳先生和錢老雖是文學界的知名人士,本書真切地記錄了二人卻都是生活中的白癡。錢老在生活中,連個燈泡壞了,門鎖壞了都修不了,打潑了牛奶還像個孩子似的不知所措。我們的楊絳先生也燒不出幾個像樣的菜。然而他們卻彼此包容著。在這里我突然想到了我的另一半。以前我總覺得他只知道吃喝玩樂,其實想想他的優點還是挺多的,他除了沒有錢老這樣的文學才華,不會寫文章之外,在生活中他可比錢老強多了。認識他的人都知道,他熱情好客,而且還會做得一手好菜。修門鎖上燈泡這樣的小事,從不讓我操心。想到這,我覺得楊絳先生包容的可比我多得多,我應該更懂得珍惜這樣的幸福才對。這應該算是我第一次在大眾面前秀恩愛吧!
那文人秀恩愛又是怎樣的呢?文人秀恩愛是讓人覺得甜而不膩的。他們能在各個方面欣賞對方,如楊絳能把錢鐘書的幼稚當成有趣,錢鐘書能把楊絳的怕黑記在心里。兩個人之間的情話更像是從偶像劇里出來的臺詞。錢鐘書說:“從此只有死別沒有生離。”“我不要兒子,只要女兒,只要一個像你的。”而楊絳的情話絲毫不輸給錢鐘書。
她說:“阿圓溫厚,不與人爭,像鐘書”,“阿圓好靜,像鐘書”,“阿圓膽子大,像鐘書”,“阿圓喜歡格物致知,像鐘書”……
他們的生活看似平淡無奇,卻也能恩愛有嘉,他們秀恩愛不像今天的大多年輕人,曬曬禮物,秀秀圖,說上幾句甜言蜜語,而是一種欣賞與包容。
我想真正的愛情與婚姻不是作秀而是暖于心的真情。如果我們也能做到處處欣賞對方,欣賞對方優點,包容彼此不足,婚姻還何談不幸福呢?交朋友亦是如此。
我們仨初中讀后感5
我們兩個老了~
我們仨個散了~
我一個人思念他們兩個~
楊絳,錢鐘書,女兒錢瑗。
一位百歲老人,懷念自己的丈夫,自己的女兒寫下的,我們仨,最賢的妻,最才的女,這是丈夫對她的評價,她可謂是一個賢妻良母,無論是對家庭上,對丈夫,支持丈夫的工作,做他的賢內助,讓丈夫安心做學問,對女兒她都是盡心盡力,看的出來她很愛自己的女兒,她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女兒和丈夫有好多像的地方。她也很愛自己的丈夫。當他們一路搬家漂泊,最后北京的三里河寓所成了他們的家,自此一顆懸著的心終于落下,這是一個很幸福很幸福的三口之家,之間有那么多美好的回憶,楊絳老先生最后一個人思念他們兩個,我當時有點心疼,憤憤命運的不公,如果你愛一個人,就去和他旅行如果旅行過后你們仍然相愛,那你們就結婚吧。楊絳老先生和錢鐘書把每去一個陌生的地方,稱為探險,他們的愛情讓人羨慕,肅然起敬,這是一個百歲老人對以往生活的回憶他們一家三口是不與人爭,也不屑與人爭,這是一種灑脫的人生態度。
我們仨初中讀后感6
看完我們仨,其實沒有多大的感覺,篇幅很短,很快的就看完了。
但看完后一種簡單而又溫暖的感覺總是縈繞在心頭,為錢老先生和楊老先生在文革中仍堅持讀書研究學術而敬佩,為兩人把寂寞枯燥的異國求學生活過的有姿有色而欣喜,為兩人攜手走完一生的坎坷而感動,復雜的感情真的太多,不知道該怎么具體表達,但在豆瓣上看到肆意的批判楊老先生的文法之類的做法不可取,楊老先生不過是在人生即將走到盡頭的時候回顧過去,記錄人生而已。不至于要用與眾不同的批判來找尋自己的價值感嘛?好書分很多種。有的篇幅廣大,有的意義深刻,有的視野廣闊,但于我而言,能夠安安靜靜的紀錄生活中一個又一個美好的“小石子”的作品也是一部好書。況且我們也能從作者記錄的生活從側面看出他們成功的原因:“我們仨”中的三個人都沒有什么所謂的野心,只是安安靜靜的做好手頭的事,研究自己喜歡的書而已。但卻取得了很多人一輩子都都不到的成就,尤其在現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是不是我們太過忙碌野心太大了呢?
我們也應該好好靜下來,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不被這世俗的世界囚禁,即使就像書中那樣,有三個人的親情,也大概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了。
我們仨初中讀后感7
對于楊絳老先生,我的了解還只是停留在初中那篇《老王》上。整篇語言樸實無華,但字里行間卻深深映出她對老王的愧怍。在《我們仨》中,我又見到了她那樸素而真摯的語言。那一家子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都在她淡雅、寧靜的筆觸下,化作墨跡,浮現在我眼前。
隨老先生走入她記憶的漫漫長河,我伸手撈取著一塊又一塊的碎片。碎片上,映著一又一的生活瑣事。從一起做飯泡茶、學習讀書,到女兒降生、動物園游樂,沒有一事不是映著親情的光輝。他們一家其樂融融的景象都在楊絳老先生的筆下展現出。但其中,也不乏艱難的時期,比如在革時,一家人不得不在外人眼中徹徹底底隔離開,往都要小心翼翼。即使這樣,他們一家仍緊密地靠在一起,度過這段艱苦歲月,迎曙光。但人終將老去,迎最后的時光。隨老先生踏上古驛道,我仿佛也經歷著那段生死離別。老先生的女兒身體越越差,漸漸住進醫院,最后悄然離世。而她的伴侶也因此事倍受打擊,先她一步而去。他們仨,到最后只剩下了她一個人,在寒風中孤獨、無助地飄蕩。盡管經歷著錐心的痛苦,楊絳老先生卻能以她那堅強的意志和樂觀的精神態度整理并完成了《我們仨》這部感人至深長篇散。
亡者不可追,逝者不可留,只剩回憶可以追尋。從這篇散、從楊絳老先生的筆下,我仿佛真切經歷了一遍他們這么多年的生活。我驚嘆于在楊絳老先生的筆下,記錄的基本都是生活上的小事、瑣事,竟然能夠如此妙筆生花,生動地再現出當年一家人其樂融融的場景。而這些細節之處,正是我們平時容易忽略的。楊絳老先生的這篇散,不僅讓我體驗了他們仨的生活,更讓我能夠重新思考、回憶這幾年我們家里那些溫馨、動人的小事、瑣事。
在我腦海中首先浮現的便是姥姥、姥爺他們無微不至的關心。"喝水吧。""吃點水果。""出去多穿點衣服,別著涼了。"這些話不光是我,我相信許多人都聽了不下上百遍。這些話,現在給我的感覺大多只有兩個字——嘮叨。但這本書使我能夠重新思考他們說過的這些話。同樣的叮囑,不厭其煩地重復,不知他們是何等地關心我們才能做到這樣。他們之前關切的話語,因為我的不耐煩,已經隨風離去。而現在,我終于認識到了這種關愛。我無法追尋已經錯過的愛,能做的唯有好好珍惜往后他們的叮嚀。真情,現于瑣碎的話語中。
乘船在記憶的海上航行,找到的另一寶物就是自父親的平日里的玩笑與教誨。我爸爸平時很喜歡跟我侃大,他的話語總能逗得我哈哈大笑。但這次重新回憶,我才發現這些話里蘊藏著深刻的道理。爸爸講的話中總蘊含著人生的哲理,尤其是在我心情不好的時候,這種獨特的教誨不僅能通過令我發笑讓我由陰轉晴,更能讓我從心里領會接受,從而在思想上得到一種解脫。可惜的是,有些道理我之前僅僅是一笑而過,或者是未能理解其中的深意。在今后,對于父親的話,需要多一份專注,聽在耳畔,記在心田。真情,現于真心的教誨中。
船行許久,我又看到另一寶物,那便是母親的呵護和溫暖。在我鼻炎嚴重的時候,我媽媽十分著急,一個月下添了許多白發。她四處打聽治療鼻炎的名醫,早上4點就去醫院門口排隊為我掛號。那是已是深秋,雖然媽媽穿了厚的外套,但凌晨的風依舊十分寒冷。看完醫生,我才發現媽媽在一個勁地打噴嚏。在很多其他事上,媽媽也經常為了我而犧牲自己。而我有時還會因為自己的任性而做出一些傻事。今后的日子里,對于母親的呵護,需要少一些任性,受于自身,饋于行動。真情,現于溫暖的關懷中。
感謝楊絳老先生的這篇散,樸實的語言,瑣碎的小事中讓我體會到了真情,也讓我能靜下心,重溫生活中那些溫暖的小事。通過重溫這些小事,我才明白,最親的人,永遠在離你最近的地方,關注著那些不太可能會注意到的細微之處,并傾盡全力去關懷。
我們仨初中讀后感8
“‘我們仨’,其實是最平凡不過的。”僅僅十二個字,質樸的語言,平實的文字,正是老人對一家三口這些年相知相伴最真實的評價。
《我們仨》,只有165頁,卻讓我感觸頗深。我在清明節放假期間回家和返程的火車上讀完的這本書。一路上,一邊看風景,一邊享受書中的感人至深的故事。樸實的文字娓娓道來,如同四月的微風拂面般柔和,如同細雨滋潤心田,如同陽光暖人心扉,一切都是那么平凡。
我開始靜聽平凡。
第一部:我們倆老了。簡短的文字,僅僅講述一個關于夢的故事,但依舊能夠感受到兩位老人的真情。夢里,她尋找忽然不見了的他,是那樣的急切,如現實一般。而他安慰她說:那是老人的夢,他也常做。她說,“好像只要找到他,就能一同回家。”平淡樸素的文字中透露著無言的感動。
我繼續靜聽平凡。
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一個夢境如真的“萬里長夢”。踏上古驛道,夢就開始了。鐘書被一輛大黑汽車接走了,從這里,老人開始了漫長又焦急的等待。幸好,她還有女兒阿圓。“阿圓一再對我說:‘娘,不要愁,有我呢。咱們明天就能見爸爸了。’”讀到這里,我想,這就是親情。不用做太多太多的事,只需要親人的一句安慰,一句“有我呢”,足矣。的確,我也聽過一句“有我在呢”,那時,心里暖暖的,心在微笑。平凡的話語,平凡的人和事最能感動人心,確切的說是觸動了我們經歷過卻不曾在意的人情事。走著走著,終于,他們在“空氣郁塞,叫人透不過氣似的”古驛道上相聚了。“不用說話,都覺得心上舒坦”,只要三個人在一起,只是幾個動作,即使相互無言,仍有一種踏實的感覺。這或許就是平淡的親情最好的詮釋吧。楊絳老人的夢在繼續,慢慢地變得沉重,她在病中的鐘書先生和忙碌的女兒阿圓之間不停奔走,后來,阿圓也病重了,她很累,卻又無可奈何地看著他們父女倆一點點地在她眼前消散。看這部分時,淚早已濕潤了雙眼,心也在流淚,好像自己也在經歷親人的離別。阿圓“回自己家里去了”,載著鐘書先生的小船變成了一葉小舟,“我眼看著一葉小舟隨著瀑布沖瀉出來,一道光似的沖入茫茫云海,變成了一個小點;看著看著,那小點也不見了。”這個“萬里長夢”結束了,只剩下楊絳先生一個人了。
我依舊靜聽平凡。
第三部: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她說“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在這部分里,我看到書中附帶的幾張照片,有夫妻倆年輕時在巴黎和倫敦留學時的合影;有夫妻倆爭著看女兒自英國寄來的家信;有三人各自認真工作的畫面;最讓人能夠感受到什么是相濡以沫的是最后兩張照片,兩位老人互相理發,“我能用電推子,他會用剪刀”。簡單的幾張照片確是中國知識分子家庭真實的寫照。我靜聽著老人講述“我們仨”的平凡生活,也喜歡上了老人說的“探險”。無論是散步,還是去度假,或是去圖書館,好像都是在“探險”。也正是有一個又一個的“探險”,他們搬入新居,開始自理伙食,開始平淡中充滿著趣味的生活。阿圓的降臨帶給了一家人很大的樂趣,也是因為有了阿圓才有了“我們仨”的故事。
喜歡父女倆的對話。面對兩年不見好像已經不認識的爸爸時,她猜疑的監視著,晚飯后,阿圓對爸爸發話了。
“這是我的媽媽,你的媽媽在那邊。”她要趕爸爸走。
鐘書很窩囊地笑說:“我倒問問你,是我先認識你媽媽,還是你先認識?”
“自然是我先認識,我一生出來就認識,你是長大了認識的。”
這樣絕妙的對話,媽媽怎能不記住女兒吐露的每一個音符句語?又怎能不說“阿圓和爸爸最‘哥們’?我們也能想到楊先生面對女兒的離去,內心是有多么的不舍。一年之后,鐘書先生去世,三人就此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碎琉璃脆”。這里,有誰不為之動容呢?
樸實的文字,講述了“我們仨”最真實最平凡的生活,而現在留在先生心里的一定是那些年“我們仨”在一起度過的美好時光,有苦有甜有笑有淚,平凡的小家,因為有“我們仨”,幸福快樂。
我靜靜地聽完了一個平凡的家的故事,現在,我要去認真體會我們一家五口的平凡的生活。
我們仨初中讀后感9
《我們仨》的作者是一百零三歲的楊絳,她以簡潔而沉重的語言,回憶了前后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和丈夫錢中書,回憶一家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這個三口之家的動人故事說明。家是我們永遠的避風所。
在書中楊絳是以一個旁人的角度來回憶他們一家三口的時光,一時間的前后順序來寫親人離她遠去的痛苦但是書中卻沒有描述太多喜與悲,也許在作者眼中苦難總是伴著快樂前行的。
關于在書中,他們的相識,相愛,相知,一直生下可愛的女兒,以為生活就這樣波瀾不驚的度過。但是回國以后,突如其來的運動,打破了這一平靜的生活。他們變成挨批的知識分子,生活變成打掃廁所,下放農村,直到暮年生活才有改善。但是作者卻沒有埋怨社會的不公,只希望生活可以平安度過。
楊絳是一個對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淡然處之,看淡世間每一件事,不論自己周圍逆境。始終保持自我,不卑不亢,不驕不躁。
我在想楊絳若處在這個繁盛的時代,是不是又是不一樣的人生。我記得楊絳的朋友說,那是我度不敢去他們家,感覺去他們家連敲門都是一種罪過。她們一家三口在自己的房間看著不同的書,平淡,安靜。
在我們仨中,人生就好像一場大夢,夢里的樣子很美好,想象著那夢很真實。夢醒了,一切全都變回原來的樣子,很觸動心靈的一句話,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
人生就是這樣,相遇相知到設生離死別,都是在一開始安排好的,我們在路途中扮演不一樣的路人甲,有一句話這樣說,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者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尾,從此以后他們永遠快快活活的過日子。
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是伴著苦難前行的:人世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一個安頓的時光,但是老病相殘的我們在人生的道路已走到盡頭。
楊絳說,家是她傾注全部情感的地方,也許這就是這本書的真諦。我認為這本回憶書,傾注作者全部的情感。試想一位百歲老人,在自己晚年,親人全都離她而去。自己孤獨的活在這個世界,她用她全部的精力回憶與親人的美好時光,就像自己的夢,真實又甜美。回想時又是該多開心,激動。
愿我們每個人,度與一個幸福的家。它不必宏大,不必輝煌,住下一家人剛剛好。只希望楊絳在拎一個世界與他們重逢,在那個世界,陽光明媚,剛剛好。
我們仨初中讀后感10
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該書以簡潔而沉重的語言,回憶了先后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回憶了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
她的語言樸素、平實卻感動人心。沒有輝煌時的炫耀,沒有坎坷時的抱怨,更沒有失去親人的聲嘶力竭與吶喊,只是將故事平靜地敘述出來。看似波瀾不驚,但卻波濤暗涌,字里行間飄散著厚重的愛與刻骨銘心的思念。
我仿佛看見老人那滿頭白發里藏著經歷過的曲折坎坷,那滿臉的皺紋中藏著飽受的艱辛與磨難,那清澈明亮的眼神里藏著睿智和堅強的女性的偉大。
全書共分三部分,第一、二部以一段夢靨般的古驛道之旅開頭的。第一個夢"我"夢見鍾書自顧撇我而去。"我"大聲呼喊,連名帶姓地喊。喊聲落在曠野里,好像給吞吃了似的,沒留下一點依稀仿佛的音響。徹底的寂靜,給沉沉夜色增添了分量,也加深了"我"的孤凄。我感覺到了老人內心極度的恐慌,那份對家人的珍惜與不舍都出現在夢里。其實,人生何嘗不是一場夢。生,為夢的開始,殤,為夢的泯滅。
第二個夢是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家人在古驛道上的相聚與失散,正是一個家庭真實的寫照。一邊是老伴兒,一邊是愛女,無能為力,卻又想寸步不離。年邁的老人惶恐的走在人生的驛道上,奔波于雙雙病重的丈夫和女兒之間,愛女的先行一步已是對人生的重大打擊,而愛侶的日漸衰弱更加讓她心緒難平。
"我曾做過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地忽然走了。他現在故意慢慢兒走,讓我一程一程送,盡量多聚聚,把一個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這我愿意。送一程,說一聲再見,又能見到一面。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遠,愈怕從此不見。"
到底是快刀斬亂麻還是抽絲剝繭般依依不舍,這種矛盾的心情對于楊絳先生是萬般痛苦的抉擇,書中那割舍不斷的親情、愛情不自覺地讓我深陷其中,感慨不已!幾十載風雨相伴,相親相愛的三口之家只留下了這位老人。她說:"三里河的家,已經不復是家,只是我的客棧了。"其凄苦與悲涼,讓人看得傷心落淚。
第三部,作者用平淡樸實的語言描繪出一個家庭的日常生活,有幸福時光,也有艱苦的日子。志趣相投的夫妻倆、乖巧伶俐的女兒,有了家就有了一切。她們總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尋找樂趣,比如飯后遛彎兒是"探險",而彼此分享所見所聞又稱"石子",把平淡的生活調節的有滋有味。
她們互相欣賞對方的優點,不拘小節。楊絳先生總是把房間打掃得干干凈凈,把毛巾折得有棱有角,但從來不嫌棄錢鍾書隨意;錢老在外是名人、是學者、是教授,在家是好丈夫、好父親,每天堅持笨手笨腳的為家人準備早餐;女兒雖然體弱多病,但是還要照顧不敢走夜路的媽媽。點點滴滴的生活細節,都表現這個家庭的和睦溫馨。多溫暖的小家庭,多溫馨的"我們仨"。
回國后的動蕩不定,幾十年的風雨歷程,文革期間一家三口的分離,和文革后相聚的艱辛,居無定所的飄搖,他們都坦然接受,相濡以沫、相親相愛、不離不棄。家人在哪,哪里就是家,有個安身立所之處、有書讀就是最幸福的。一個國學大師,一個翻譯名家,一個著名學者,耀眼的頭銜并沒有讓他們失去常人的親情。他們不求名分,不求富貴,不去計較個人的得失,生活在他們自我設定的祥和的世界里。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看標題就讓我潸然淚下,一位年過古稀的老人,先后失去愛女和丈夫兩個至親,那種孤獨和恐懼沒有顯現出來,而是化作平淡的文字感染了無數人。書中字句平淡,細細品味,卻是對往事美好的回憶。誰都看得出,這是一部含著淚用心寫就的書。一位92歲高齡老人對家人的追憶,平實、自然。溫婉平實的文字中,蘊涵著深厚的感情,在日常的生活里,無不彰顯著濃濃厚重的親情。我曾想,楊絳先生是一種怎樣的心情來回憶和家人一起的日子,我讀不懂。"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的心情,也許需要用很久的時間和深厚的閱歷才能夠領悟。
一本好書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心態,我想,也許正是因為它的樸實無華,方才顯出情感的真摯動人;也正是因為它的真摯動人,才吸引了包括我在內這么多人的爭相傳閱!親情,不需要過多華麗語言的修飾,那份溫暖的感覺像冬日里的溫泉緩緩流入每位讀者的內心深處。
【我們仨初中讀后感范文(通用10篇)】相關文章:
我們仨作文12-31
汪曾祺散文初中讀后感范文(通用5篇)06-22
《簡愛》初中讀后感范文03-03
童年初中讀后感范文800字(通用12篇)04-17
童年初中讀后感范文400字(通用5篇)04-17
初中作文讀后感通用15篇02-18
我們仨楊絳閱讀答案12-13
高爾基《童年》初中讀后感(通用5篇)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