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鶴琴文集讀后感范文(精選9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陳鶴琴文集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陳鶴琴文集讀后感 1
陳鶴琴先生是我國現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兒童心理學、兒童教育專家。他創辦了我國第一個幼教試驗中心—南京鼓樓幼稚園,是中國現代幼兒教育的奠基人。他的著作《兒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幼稚教育概論》等書,在幼教界有著深遠的影響。陳鶴琴先生提出了一套“活教育”的理論,他認為傳統的“死教育”只讓兒童死讀書本,而“活教育”最主要的特征是強調教育和生活現實、社會現實緊密相聯。并告訴我們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工作之后,重拾《陳鶴琴文集》這本書,溫故而知新,對他的教育思想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與感悟。
一、兒童玩具與教育
我們從小玩著各種各樣的玩具,卻從沒有想過玩具有什么樣的意義。而它卻真真實實的交給了我們無數的沒能從課本,老師那里學到的知識。各種手邊能拿到的東西都會成為孩子們的玩具。由此可見,玩,對于孩子而言是多么重要。陳鶴琴在文中說“小孩子很少空著手玩,必須有很多玩的東西來幫助,才能滿足玩的欲望。”而這些玩的`東西,就是我們所說的玩具了。可我們到底應該怎樣寓教育于游戲呢?孩子究竟要怎樣玩才能玩出意義呢?教師以及家長怎么才能做好孩子“玩”的支持者、幫助者、保護者和游戲的伙伴呢?
首先要給孩子一個良好的環境來玩,要有好的玩具。這些玩具要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滿足孩子的需要,與他們的愛好興趣相一致,更要安全,耐用。而孩子玩的場地,例如房間、公園的草地、兒童游樂場等,也都要仔細選擇,找到最適合的。再有就是成人的幫助與指導,激發他們玩的興趣,教會他們怎么去思考,或者如何讓游戲更加好玩等等。此外我們還要細心的觀察幼兒,及時發現他們在游戲中所表現出的不良行為,再給予正確的指導,教會孩子從正確積極的一面來玩游戲。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所以我們更要努力去做的是教會孩子怎樣玩,而不是帶領孩子玩。
二、做中學、做中教、做中求進步
“做中學,做中教,做中求進步”是活教育的方法論,包括十七條教學原則,而這些都是以幼兒為主體的。其中第一條原則是這樣說的:“凡是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他向我們提倡鼓勵在教學中讓孩子在做中學,在做的過程中去取得直接經驗,去獲取新的知識,從而使孩子進步。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我們在活動設計時也盡量讓孩子多參與,多動手。孩子自己動手,就可以得到肌肉運動的快感。自己動手即是做,做了就與事物發生直接的接觸,就得到直接的經驗,就知道做事的困難,就認識事物的本質,這條原則在如今依舊非常的適用。
如在幼兒園每天的區域活動和角色游戲中,孩子能通過自己的意愿選擇活動的區域,并在各個區域中做他們想做的事,而教師要做的就是觀察幼兒的活動情況,對于有困難的孩子,給與他們積極的鼓勵和暗示,讓他嘗試自己解決,這類活動都是以幼兒為主體,突出了“做”字和“活”字,使幼兒能夠在一個處于主動學習的環境下進行學習。兒童的操作活動即“做”正是獲得直接經驗的最佳途徑。
時至今日,陳鶴琴先生的教育思想,對于我們的工作和學習仍然有著很大的幫助和啟迪。他的理論主張是深刻的,闡述又通俗易懂。時代變了,教育的一些因素也變了,但是熱愛兒童、尊重兒童、一切為了兒童的教育理念是不變的。陳鶴琴教學法的內容還有很多,我們要虛心的學習,用他們優秀的觀點來指導自身的教學實踐,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成為一個優秀的幼兒教師。
陳鶴琴文集讀后感 2
我認真拜讀了《陳鶴琴全集》,漫游在陳鶴琴幼教思想的長河里,總是思緒翻滾,感覺受益匪淺。陳氏的幼教理論和思想原則,是那樣通俗易懂,又不乏高深的科學哲理,是那樣標新立異,有包含廣博的社會生活內容,他先進的"活教育"理論,引導中國幼教改革一路前行!
陳鶴琴在活教育中的方法-論是"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現在我們幼兒園普遍開展的區域活動、教學活動中采用的小組分散教學等與陳鶴琴先生的生活教育方法、暗示教學法、小團體教學法均有異曲同工之妙,特別是陳先生的小團體教學方法,不僅當時杜威都強調"從做中學"和分組合作學習,就是今天在幼兒園教學改革中廣泛引進的"瑞吉歐教學法"等也非常強調幼兒的分組學習、共同研究和實踐活動學習。因此我在設計區域活動時就考慮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發揮環境的暗示作用,引發孩子自主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幼兒園的區域活動就是通過有目的地為孩子提供豐富材料和有意義的學習環境,讓孩子在其中自由選擇、主動操作擺弄,與環境相互作用,并在活動中獲得經驗,體驗成功的愉悅的一種活動。它是實施個別化教育,促進孩子自主學習的很好形式。老師應該退到隱性地位,把材料推到顯性地位,將材料"活化",賦予材料生命力。通過材料來營造一種環境,讓環境告訴幼兒,這里可以做什么,該怎么做,讓環境來"說話",發揮暗示作用。
所以我在每個區角的墻面上都貼出了有些什么玩的東西,和怎樣玩的步驟圖或范例,讓幼兒一看就明白。如語言區中,一臺錄音機、一盒故事磁帶、一本相應的故事書、一疊圖片,這足以讓幼兒在獨立感受文學作品的同時,養成專注的習慣。
又如美工區中墻面"新浦江"它就是將畫、折、剪、貼的這一系列過程全部展示出來,讓幼兒自己去選擇,自己去探索,我要怎樣設計浦江鎮?給浦江鎮添什么?教師通過提供多種材料供不同層次幼兒操作。這時教師在一旁觀察指導,適時、適當的提醒個別幼兒嘗試新的.游戲內容,發展其弱項智能,最后鼓勵幼兒把作品布置到"新浦江"去。
二、提供層次性的材料,培養孩子通過不同層次來提高自我能力。
如何提供適宜的材料呢?我認為,區域活動提供的材料既應適宜幼兒的年齡特點,又能有效促進孩子向"最近發展區"逼近。我們以多元智能理論、孩子成長關鍵期、幼兒園教育活動主題為依據,然后有目的的設計材料。隨后讓幼兒在富有層次的內容上,不斷的擺弄探索,感悟新的經驗,獲得更一層次的發展。
如在益智區中,我為了讓幼兒更好的掌握排序的技能,我提供了三個層次的排序內容:第一層次:顏色排序,第二層次:圖形排序,第三層次:動物排序,這三個層次的內容看似無關,其實環環相扣,從易到難,通過有規律地進行排序能發展幼兒對顏色、圖形、動物的多種排列方法。從而拓展了幼兒對事物的想象力。
又如,在九宮格的游戲中(這是個發展幼兒的觀察力、記憶力的游戲。)幼兒天天剛拿到材料,盯著格子里不同形狀,不同排法的雪花片不知所措,在我的鼓勵下,他從第一頁最簡單的開始,慢慢的一步一步的先是看著樣子,照著排,數次之后,便能迅速的記憶下來,看了一眼之后能準確的排下來,從第一頁到最后一頁,從簡單的到最復雜的,天天用的時間越來越短,觀察力,記憶力也相應的得到了鍛煉。孩子也獲的了成功的喜悅。
三、創設多種材料組合的情境,滿足孩子的多種需求。
以自我為中心是嬰幼兒自身學習大綱的又一顯著特點,表現在他們對學習或游戲是由興趣和需要決定的,他們對什么感到有興趣也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而不是有成人來選擇的。因此,只有使活動充分地激起他們的快樂和興趣,才會使他們主動地、持久地去投入活動,促進幼兒發展的目標也才會實現。所以我引用多元智能的理念,將多種智能領域有機的結合起來,把不同的材料進行組合,增強材料之間的聯系性,為孩子創設生活化的情境,力求讓他們感受到玩的各種不同的滋味、游戲的各種不同的情趣。在材料的投放中,我堅持以幼兒的生活經驗為基礎,強調材料的可操作性,使材料適應孩子的特點和需要,激發了孩子積極主動地與材料發生互動,從而得到發展。
陳鶴琴文集讀后感 3
陳鶴琴先生長期從事師范教育和兒童教育工作,在兒童心理的研究與幼兒教育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是我國著名的兒童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
“活教育”是陳鶴琴教育思想的核心。“活教育”的內容十分豐富,主要包括目的論、課程論、教學論三大部分。“活教育”針對傳統教育“把書本作為學校學習的唯一材料”,把讀書和教書當成了學校教育活動的實際狀況,陳鶴琴將“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材料”概括為“活教育”的`課程論。“活教材”不是否定書本知識,而是強調兒童在與自然、社會的接觸中,在親身觀察和活動中獲得經驗和知識的重要性,主張把書本知識與兒童的直接經驗相結合。隨著課程內容的改變,其組織形式也因之變更。陳鶴琴認為,“活教育”的課程形式應該符合兒童活動和生活方式,符合兒童與自然、社會環境的交往方式。
活教育教學論的基本原則是“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活教育”是一種有吸收、有改造、有創新、有中國特色的教育思想,曾在歷史上產生過重要影響,對當前的教育改革依然富有啟迪。
陳鶴琴文集讀后感 4
合上面前這本微微泛黃的書,我的心里久久不平靜,很后悔以前的自己對于孩子的傲慢與偏見,但我也深深佩服陳鶴琴老先生對于孩子深刻愛與理解,而這正是作為一個幼兒園老師的必備條件,所以我把自己讀這本書時的一些收獲與感受記錄下來,希望能應用到自己今后的教學實踐中。
一、內容簡介
《兒童心理之研究》是陳鶴琴先生以其長子陳一鳴為觀察、研究對象,運用文字記錄和攝影的記錄方式,進行長達808天的連續追蹤觀察,取得第一手的資料編撰而成。書中論及兒童心理發展的各個方面的問題,包括兒童發展的一般程序,兒童身體(主要是感覺器官)的發展,兒童動作的發展,動作的模仿與擬制,影響兒童心理發展的活動──游戲,與兒童心理發展直接相關的器具──玩具,兒童心理的幾種主要表現形式──好奇心、懼怕、哭,兒童的學習、言語、美感、繪畫、思想的心理特征,不同性別兒童的心理差異,特殊兒童(主要是耳聾和口吃兒童)的心理缺陷及矯治,以及研究兒童心理的方法和歷史等。書中還配有大量的系統反映兒童身心發展的各個階段和時期的照片及圖表,而且從書中可以看出,作者十分重視兒童期在人的一生中的意義。他認為,人生的一切活動都要在兒童時期內開始發展,所以人的兒童期是預備適應環境的重要時期。此外,兒童期對社會和家庭也有重要的意義。
二、閱讀收獲與感受
(一)關于幼稚期意義的感受
在書中陳鶴琴提到“兒童期”的意義解釋道:“環境愈復雜,兒童期愈長,學習的機會愈多,天賦的智力發展發展愈快,然后才可以適應復雜的環境。所以人的兒童期實在是預備適應環境的重要時期。”他還將兒童期的作用形容為“改進家庭、改進社會和促進文化的原動力。”
我覺得作為幼兒園老師,要想盡職盡責,首先要懂得自己工作的重要意義,要有一種使命感:我們將來教學的對象是學齡前兒童,這一時期是人一生當中發展的關鍵期,也是預備適應這復雜社會的重要時期。但是,在我們傳統觀念中卻認為孩子是一張白紙,可以任意涂抹,或是按照我們大人的意愿去“強逼”著他們學習一些我們自認為對他們將來好的東西,到最后往往事得其反。實際上孩子的心理發展與身體發育一樣都有其內在發展的規律,所以我們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和衡量他們的某些行為,相反,作為家長和老師,我們完全可以根據孩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表現,去發現孩子的興趣所在,(這一點我會在對“好奇心”這一章節的感悟中具體說明)讓孩子自己“決定”自己學習的東西,這樣豈不是更好?
(二)關于模仿的啟示
眾所周知,兒童的模仿能力極強,可是兒童喜歡模仿哪些東西?他們又是為什么喜歡模仿呢?我們應該怎樣利用孩子們的
這種模仿能力呢?帶著這些疑問我讀完了“模仿”這一章節,并獲得以下啟示:
1、孩子的模仿是無選擇的,因此家長和老師必須以身作則,為其創造美好的生活壞境。兒童的善惡觀念比較薄弱,所以他們不可能有選擇的模仿,比如說,孩子看見自己身邊的人吐痰,他可能也會模仿他們舉止,實際上他們不知道有什么壞的結果。正如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所言,“兒童總是張著眼睛和耳朵觀察和模仿那些有意和無意的反應。”而從書中的結論來看,孩子最喜歡模仿的莫過于成人,所以,作為孩子最親近的家長和老師,更應該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來為孩子做榜樣,讓他們從小就養成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習慣,正所謂:“子不教父之過”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同時,父母們也應該盡量給予孩子們一個好的生活環境,這種生活環境并非指好的物質條件,而是一個健康和諧的成長環境。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社會這個大集體,當孩子的心理發展到一定階段時,他們需要玩伴,在與其他小朋友的接觸中,他們會學到更多的東西。
2、孩子的模仿行為只在初做的時候,后來繼續所做的動作,是因為有快感才做,所以我們應該學會利用這種心理。從陳鶴琴的研究結論可以得出產生快感有兩種原因:第一點是生理的,從肌肉筋骨以及其他感覺器官所得的快感;第二點是社會的快樂,就是當他模仿的時候,別人稱贊他鼓勵他而產生的快感。我覺得我們這些將來的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這些快感,比如說孩子無意
中模仿電視上的某個舞蹈動作,哪怕模仿的并不是很像,我們這些大人在看到的時候也應該給予適度的贊揚,這樣孩子才會有信心、有興趣繼續模仿。反之,結果可想而知。正如陳鶴琴老先生在書中提倡的教育理念那樣:“以積極代替消極。”經常鼓勵孩子,給予孩子不斷摸索的動力,讓孩子在快樂中成長進步不是更好?
3、模仿的`動作與所模仿的動作不是一樣的,有些情況下必須及時糾正。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一幅畫面:孩子初學話時,成人說“爸爸”,兒童模仿的聲音可能會說:“巴巴”或是“罷罷”,成人并沒有立即糾正,反而大笑,學著孩子的音……剛開始模仿時,孩子說的音往往是不正確的,作為大人不能覺得好玩兒跟著孩子說錯誤的音,要知道剛開始犯錯誤的時候容易改正,后來一旦形成習慣,就很難改正了。
(三)關于游戲的啟示
首先,在游戲這一章節當中,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父母當做兒童的游戲伴侶”這一觀點,陳鶴琴主張父母應該忘記年齡來和兒童游戲,做他的伴侶,認為這樣做一方面兒童與父母的感情可以格外濃厚,另一方面可以明白孩子的性情、習慣、能力等。我看完這句話時,在高興之余又有些許失落,我自己小的時候,爸爸媽媽基本上都沒有陪在我的身邊,就更別提與我一起做游戲了,所以導致我小的時候一度都跟父母很生疏,因此,我覺得作為父母,不管多忙,都必須盡量抽時間多陪陪孩子,尤其是多和孩子做游戲,讓他們在關懷和呵護中更加健康的成長。
另外,兒童既然喜歡游戲,我們就可以利用游戲支配她的動作,來養成他的習慣。對于這一點,我在看完最近某衛視播的親子類節目《爸爸去哪兒》中體會很深。爸爸在臨睡前跟兒子談心,對于兒子早上起床遲的問題,他沒有向一般父母那樣采取說教的方式,而是采用角色扮演的游戲方式,讓孩子在游戲當中,自己學會換位思考,自己懂得賴床的壞處。當時我看到這一幕的時候心里暖暖的,我在想如果我是孩子,我也肯定會接受父親這樣的教育方式,當然,從其中我們更多的了解到的是游戲對于一個孩子的教育意義,這種游戲性的教育,既可以使孩子不違背大人的命令,又可以促使孩子養成種種好的習慣,何樂而不為呢?
再者,兒童喜歡團體的游戲,也喜歡和動物做伴侶,我們應該為孩子創造這些條件。兩三歲以內的兒童,固然能獨自玩耍,但也喜歡與人玩。陳鶴琴認為雖然獨自游戲固然可以發展個性,但團體游戲對于兒童社會生活與社會道德的發展的作用是無法取代的,他還認為小動物也是兒童很好的玩伴,兒童與動物玩,一方面可以發展他們的同情心,另一方面可以了解動物的性情,并且使他不致寂寞。因此,作為家長,應該多讓孩子參加團體性的游戲,多讓孩子接觸自然,接觸動物,當然,前提是動物必須清潔、馴服。
最后,家長和老師必須給予孩子游戲的自由。陳鶴琴認為兒童以游戲為生活,兒童天生好動,外界的刺激與內部的沖動,都能引起他的動作。而游戲又可以鍛煉他的筋骨,輔助消化。
陳鶴琴文集讀后感 5
陳鶴琴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及兒童教育專家。他懷著熱愛祖國、振興中華民族之志,以培養民族幼苗為己任,認為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提出了“熱愛兒童、了解兒童、尊重兒童”、“一切為兒童。”他一貫重視兒童和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并認為“對于如花含苞,如草初萌的小孩子,我們應當用很好的教育方法去教育他,使他們關于體德智三育都從小好好學起。”經過長期的探討實踐,并提出了一套“活教育”的訓育原則,體現了“活教育”理論的全新的教育觀念。他把“活教育”訓育原則作為實施“活教育”德育目標“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的基本原則,在學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發揮了很好的作用。我讀了陳鶴親先生的《怎樣做小學教師》,深受啟發。
陳老的教育思想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大理論,細細讀來著許多的思想都是陳老一生工作經驗思考的精華。特別讓我感動的是陳老的任何一條箴言的提出都是從小處入手,從排隊的問題到禮貌的訓練,以及教室里的布局和桌椅的擺放,這些看似無傷大雅的小問題,陳先生都事無巨細地進行了詳細的要求。例如教室里展板的'高度,并不是以好看為首要目的,而是要求既美觀又便利,教室的門吱吱呀呀的響動這些讓我們司空見慣的現象,陳先生也同樣關注到了。“愛生”的理念融入在陳先生的思想中。這樣我想到了我們學校的諸多細節:我們教室里的講臺邊、櫥柜角上的護邊、護角;我們教室門上的防護包邊;我們精心倡導的六項兒童禮……這些不都是陳鶴琴先生的教育思想的踐行嗎?
小中見大,見微知著。做教育也好,做教師也好,無論何時都不能忽略細節、忽略最微小的根本,從小處入手,把點滴做實,也是功德無量的吧。
陳鶴琴文集讀后感 6
陳鶴琴是我國現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兒童教育專家,作為我國現代家庭教育的開創者,他的家庭教育論著曾經產生過廣泛的影響,其中《家庭教育》一書,被陶行知譽為“近今最有價值的專著,”“愿為天下父母共讀之。”
現代的幼兒教育,越來越重視家園共育,我是一名幼兒教師,又是一個孩子的母親,帶著雙重身份,認真的研讀了陳鶴琴先生的《家庭教育》一書,深感他的家庭教育思想具有豐富深刻的科學性和實踐性。鮮明的中國性和民主性,并具有大眾化的特點,不僅是我國家庭教育理論的寶貴財富,對幼兒園的教育活動也有著較強的現實指導意義。
陳鶴琴先生說:“一切活動,凡是兒童能夠自己做的,都要讓他自己做。做了就與事物發生直接的接觸,就能得到直接的經驗,就知道做事的困難,就認識事物的性質。”“做事的興趣,愈做愈濃,做事的.能力愈做愈強的。”他還經常風趣的說:“做父母的最好只有一只手!”因為“父母的責任,是幫助孩子生活,是幫助孩子自立,是幫助孩子做人,”“孩子要自己做,自己生活,自己從中得到快樂,從做中獲得各種知識,學習各種技能。做是孩子的權利。”陳鶴琴先生的兒子一鳴,一歲半的時候,要自己吃飯,開始時勺子拿不穩,飯菜裝得不好,飯菜弄得一塌糊涂。還讓不讓孩子自己吃呢?陳鶴琴想,自己動手,自己吃飯,可以得到肌肉運動的快感,嘴巴也得到相當的滋味,即使做的不頂好,也是必經的步驟。于是陳鶴琴堅持讓他自己吃飯,漸漸的一鳴就吃的好起來了。兩歲多的時候,已經能夠非常熟練地用小錘子把釘子一根根敲進木板里。三歲多的時候能準確地剪出圖案,用小噴壺澆花很在行……這些都是做的結果。
陳鶴琴認為,要善于激發孩子做事的主動性,不必要去命令孩子做什么,怎么做。而要啟發他自己去想,自己去做,給他自動的機會。
現在,一個孩子往往要有6位直接的扶持者,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此外加上叔姑舅姨,可以說是“眾人扶一”。幼兒在家庭中被置于高貴的地位,受到十分優厚的待遇,家長都十分重視孩子智力的開發,生活上的一切事情都由家長包辦代替,總怕孩子累著,怕孩子出危險,當孩子穿著棉衣爬來爬去拿玩具(購買玩具)時,就覺得孩子太難受,急忙把玩具(購買玩具)遞到孩子手里;當孩子蹣跚著上下樓梯時,總擔心孩子會摔壞,就抱著他上來下去;當孩子用小勺學著吃飯時,總擔心孩子吃涼飯會鬧肚子,就一口一口地喂到孩子嘴里……對孩子的吃、喝、拉、撒、玩家長照顧的無微不致,至使孩子的手、腳、口、腦等都失去了“用武之地”。
包辦代替的事情也經常在我身上發生,女兒五歲的時候,看電視想自己插電源試一試,我沒有同意,女兒生氣的說:“你沒有故事《小馬過河》中的馬媽媽好!馬媽媽還讓小馬淌水試試呢,你連試,都不讓我試以試。”女兒的話讓我猛醒,實際上,包辦代替的害處我很明白,可是在孩子中、生活中,我總是情不自禁的幫孩子做這做那。我靜下心來認真地反思了一下自己,平時在家里,在幼兒園的工作中,我自覺不自覺地到底為孩子包辦代替做了多少事情?今天這事是發生在女兒身上,如果是發生在幼兒園的孩子身上,幼兒園的孩子敢不敢給我提意見?作為一名受過專業教育的幼兒教師,都舍不得讓自己的孩子動手“做”事,又怎么要求家長不包辦代替?
再看看書上陳鶴琴先生分析家長包辦代替的害處:“一是剝奪了孩子肌肉發展的機會;二是養成了孩子怠惰的習慣;三是養成孩子不識世務,不知勞苦的習慣;四是阻止兒童發展獨立自主的精神。”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必須做到:
第一、對孩子的關照要適度
孩子的許多事情需要父母或老師幫助去做,但這種幫助應隨著年齡、時間、地點和事物的不斷變化進行調整。能讓孩子自己做的事情,盡量讓孩子自己做,避免處處以“代勞”,一百個不放心。
第二、在幼兒中適當開展“獨立工作”與“創新”活動。
鼓勵、誘導與指導孩子說出自己想說出來的話,做自己想出來的好事,獨立地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從實際出發,逐步培育幼兒的獨立精神,教會孩子獨立行走。
第三、家園同步施教,形成教育的一致性
加強學習,轉變觀念,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業務能力及交往和應變能力,不放過每個與家長溝通交流的機會。使家園雙方能夠針對孩子的具體情況,共同研討教育對策,進行同向、同步教育。
改革開放,社會對人才素質要求越來越高。今天的孩子將是21世紀中華民族騰飛的生命軍,每一個真正具有愛心的家長,幼教工作者,請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任何事情,讓他們從中總結經驗教訓,增長知識。惟有這樣,才能使他們能夠充滿自心地立足于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建設;才能為祖國輸送出優秀的創造型人才;我們的祖國才會更加繁榮富強。
陳鶴琴文集讀后感 7
《陳鶴琴家庭教育》這篇文章,我是在網上看到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陳鶴琴家女兒陳鶴琴家女兒陳鶴琴。這是一名中學教師,她是一名普通的教師,卻有著不平凡的教育經歷,這是因為她有很高的智慧。
這是一位中學教師的女兒陳鶴琴從xx歲起開始就在陳鶴琴家庭教育中具備的優秀的一種教育方式。她對陳鶴琴從一無所知到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她在陳鶴琴的教學工作中總結出了許多經驗和教訓,對陳鶴琴家女兒們都很關愛。她說:“孩子們是不會隨意的亂扔垃圾的”。她用自身經歷,為女兒們樹立了榜樣,也為女兒們樹立了好榜樣。
看完這篇文章我有許多感想:陳鶴琴家女兒陳鶴琴的媽媽雖然是一位中學教師,但對女兒們的教育方式也是獨到的,在女兒的教育中,可能陳鶴琴家女兒們并不明白其中的含義,但她總是能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教導女兒們,使她們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使自己變得堅強,不再膽小,不再自卑,變得勇敢,勇敢,不會自卑,敢于擔當,不會自我懷疑,敢于承擔。而陳鶴琴的媽媽卻不會這樣,她一直堅持自己的職責,一直堅信自己的教育方向,而且她的女兒也是非常有能力的,她一直堅信女兒的一切努力,終將會換來女兒們的驕傲和自豪。
陳鶴琴的女兒陳鶴琴從小學畢業就在陳鶴琴的學校工作,她說:“孩子們,我們要好好學習,不要老是抱怨你們的孩子太笨。”我想:在我們的教育中,我們不但要給孩子們自由空間,還要讓他們地生活,要讓他們有自己的主見。
陳鶴琴家女兒陳鶴琴的女兒陳鶴琴在幼兒園畢業時被分到一個學校當教師。當她進入一個學校后發現孩子們的.學業不是那么高,她很是失望。因為她發現孩子們的問題都是一些小問題,她總是把孩子們的問題放在自己身上,把自己的問題解決了。她認為,只要有自己的問題就會解決,只要自己學習好就會成為一位好老師。可她發現,這些問題都會解決,而且孩子們都是那么懂事,都會很喜歡她。她的學生們都很喜歡她,她還把這些問題當成自己的朋友。她總是把問題擺在學生的面前,她也常把問題擺在學生面前,讓他們感受到學生們的熱情。
陳鶴琴媽媽的教育方式是多樣的,她的教育方式有時會很嚴厲,有時會讓孩子們很不喜歡。我想,我們也一定要做一位善解人意的好老師!
陳鶴琴文集讀后感 8
陳鶴琴的《陳鶴琴家庭教育》,是我在暑假的最后一次。
這是一本教育教學經典,是一本讓我們受益終生的書。書里面的內容涉及面廣,包括了家庭教育、父母教育、教師的教子、家長對我們教育的重要性、家長對我們的期望與寄托、父母對我們的期望、老師對我們的期望,以及老師和家長對我們的期望、家庭的重要性。讀完此書,我對陳鶴琴教育的理解也更深刻了。
在第一輯中,陳鶴琴老師講了如何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家庭教育是一個人生存最根本的問題。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有良好的習慣,可能有點小事情,但這些小習慣都有助于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所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在這些教育孩子方面,陳鶴琴老師都給我們展示了許多教育孩子方面的有效措施,比如家長會的時候陳鶴琴老師會提問家長:你的孩子考到100分了嗎?如果是,那么家長的回答就是:110。可以看出來,我對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和重要性。
陳鶴琴老師說,孩子的學習興趣是最重要的。因為學習的興趣,決定了人的發展,孩子的發展,決定了孩子的未來,我們家長不僅要有愛心,更重要的是教會孩子學會學習。在我們家長的教育中,我們也要學會欣賞孩子的優點,善于挖掘孩子身上存在的不足,并加以引導。我們要從孩子的學習興趣入手,把孩子的優點、特點,以及優異的'學習態度進行了細致的分析,并且通過自己的行動讓她明白,只有用好了孩子的優點,她的成績就能比優秀成績好,只有用好了孩子的缺點,她的優點才能比優秀更好。
在第二輯中,陳鶴琴老師講了如何提升孩子的品格,家長和老師的重視并不是簡單的說教,而是要讓我們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要做到:
1、家庭的氛圍很好,父母和孩子們都很喜歡和孩子一起玩游戲,而且孩子們在學校里也學會了一些有趣的游戲,在家里也學會了一些有用的知識,并且在玩游戲的過程中,孩子學會了怎樣與同學相處,學會了做一個受歡迎的人,學會了與人交流,學會了尊重人格。這是家庭的最重要的一個環節。
2、家庭的氛圍很好,學校的氛圍非常好,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非常高,而且孩子還學會了做人的許多好東西。
3、家長的教子方法不一樣,孩子的學習態度也不一樣,家庭的氛圍很融洽。
陳鶴琴文集讀后感 9
自從讀了陳鶴琴的《家庭教育》一書后,感慨挺多的,方才發現我們教育孩子的諸多錯誤的地方。我深深地感到《家庭教育》這本書拜讀晚了,以前對于孩子各方面的教育太隨意了,現在我也深知教育孩子是一門需要用熱心、用耐心、用真心堆積起來的科學學問。孩子的第一個教師是父母,家庭教育的好壞與否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和學校教育有著同等的重要性,兩者缺一不可。
在《家庭教育》這本書中所提及的很多方面的內容,放在當今社會依然實用,不愧是一本被奉為經典的家庭教育類好書。此書用通俗易懂的生活化語言、以及貼近生活的實際經歷,不僅介紹了兒童的心理特點,而且列出了若干的教誨原則與辦法。全書共十三章,從兒童的心理;學習的性質和原則;普通教誨法;衛生習慣;游戲與玩物;游戲就是任務,任務就是游戲;告訴你為什么孩子怕和哭;怎樣學習待人接物的、做父母的一定要以身作則;;怎樣責罰兒童;怎樣使孩子的精力格外充沛、為兒童創造良好的環境等十三個方面探討了生命生長的歷程、以及父母的職責、兒童的養育。她還在這本書中對于“怎樣做父母”這個問題進行了五次闡述,書中具備了很多的精辟見地和育子的實踐經歷。
書中詳細地講述了家庭教育的諸多原則,從一個經歷過這些的人的視覺,在生活中,結合其他父母的.經歷以及經驗來談家庭教育中父母如何停止教育,十分實在牢靠。書中羅列了大量的所見所聞所感的案例,顯而易見的是想通過不同案例的展現,去震動父母去思考——好父母該做些什么以及如何去做。作者沒有向我們長篇累牘的介紹開發孩子如何智力、怎樣培育孩子技藝、照顧孩子生活的好方法,而是不斷的提醒我們,孩子是一團體,是一個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雖然他們的想法不成熟、他們的情感很依賴,但他們和大人一樣需要心靈的溝通和關愛。在理解了孩子的內心世界后,父母應該怎樣幫助他們生長,解答他們的困惑。一方面要讓孩子學會正確的關愛自己,審視自己、養成良好的習慣,另一方面也要讓他關愛家人、同學以及其他需要關心和愛護的人,學會正確評價他人,要用積極、主動、開朗的心態面對一切。
如今的小小大人們聰明,活潑,也很大方,同時好勝性強,自信心也很強,很容易接受新鮮的事物。但是當他們真正的面對困難以及挫折的時候,往往顯得那么無助和束手無策。現今社會,很多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們都很愛自己的孩子,這能夠理解,但如果搞不好就會變成溺愛,這對孩子沒什么好處。在這本書中的核心觀點:在家庭教育中,要認識和尊重兒童生理和心理發展的規律,大力提倡“游戲式的教育法”。陳老先生觀點:“兒童天生就是好動的、以游戲為主要的生活”,因此,我們為人父母應當按照這一規律,“在游戲中學習,在學習中游戲”。再例如,陳鶴琴提出,給孩子適當的塑泥機會,兒童玩污泥,雖有時會弄臟衣服,但卻可以培養他們偉大的創造性和豐富的想象力。這樣的觀點放在我們自己對待孩子的觀點上,大多數兒童從小學就極大的縮減了玩的時間,真是令人感嘆啊!
可不要小看了孩子微妙的觀察力和超強的學習能力,這種能力有時真的超乎你的想象,在你的不經意間,我們教孩子一套,而自己做另外一套。這樣的后果就是,兒童的是非觀會很容易混淆,對父母以后的所說也會半信半疑、不會那么言聽計從的。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耳濡目染到自己的孩子,所以父母必須做好表率作用,教育孩子待人禮貌,首先家長要反省自己為人處世如何?教育兒童要環保,不要亂扔垃圾,你們有沒有做到呢?教育孩子要禮讓,尊老和愛幼,你們自己對待爸媽長輩又是什么樣的?教育你的孩子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父母們的生活安排又是怎樣的?你們為孩子做了什么樣的榜樣?有沒有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教育孩子?這要比單純生厭的口頭批評更加有鏗鏘的說服力,你的身先士卒不單影響孩子的一點一滴,更會讓他們終生受用。所以說父母們要以身作則、起到帶頭作用,言傳身教十分重要,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父母們應從自己的生活和習慣等方面改掉不良的習慣,更稱職地為人父為人母。
在這本書里所述,教育孩子消除掉自私的心理,學會孔融讓梨的精神,不要強奪和霸占為己有,需善事曉喻,教育兒童推己及人,引導孩子設身處地為他人考慮,養成無私大氣的習慣,學習到分享比自己擁有更加有意義。
在看《家庭教育》這本書之前,我其實并不了解陳鶴琴,更不用說理解他深刻的教育思想外延。但是,在我讀完這本書之后,陳老先生永遠無法從我的記憶中抹去,觀其書足可見其人,在汲取了書中的深刻的思想,并取得一定的啟示時,我更希望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向陳鶴琴那樣一如既往的堅持自己,無私的奉獻!
【陳鶴琴文集讀后感】相關文章:
《陳鶴琴文集》讀后感03-16
《陳鶴琴文集》讀后感范文05-14
陳鶴琴:中國現代兒童教育之父閱讀答案06-16
《風中琴》及《琴詩》閱讀答案07-06
《鶴沖天》柳永06-13
鶴沖天作文09-06
余光中散文集《焚鶴人》04-02
斯琴高麗《斯琴高麗傷心》歌詞07-28
鶴鄉紀行散文09-13
鳴鶴古鎮作文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