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問》讀后感(通用8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追問》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追問》讀后感 1
反腐敗是關乎民族復興、國家命運、黨的生死存亡的問題,也是我黨當前急需解決的重大難題。黨的十八大以來,反腐力度之大、舉措之嚴、對形勢估計之嚴峻、扳倒大人物之多,令群眾拍手稱快,國內外為之震撼。堅信在我黨領導下這場反腐行動必勝、民族復興可期、國家必繁榮昌盛、人民必安居樂業。
《追問》是一部開門見山、單刀直入的反腐敗紀實小說。作者以紀檢人特有的視角直面這些人物,截取他們人生旅途中最應該閃光卻又昏暗的一段歷程作為小說本身的主線,但作者不做先入為主的人為設定,不做居高臨下的道德判斷,不把他們當作歷史的罪人,而是把他們當做當下的"時代病人"這一視角,來一一走近貼心梳理,冷靜審視,為廣大讀者提供這些所謂"精英"的內心讀白和人生感悟。同時也提醒我們黨員、黨員干部要牢記我黨的宗旨,提高黨性修養和道德素養,增強拒腐防變的能力,做一名干凈、擔當、忠誠的共產黨員,經得起人民的檢驗、時代檢驗。這一特殊的群體,曾經是中國大地之上蕓蕓眾生中的"關鍵少數",如今堪可稱作中國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中的"時代病人"?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深思,特別是我們的。黨員、黨員干部;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小說本身更像是一面鏡子,或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塊塊警示版,時刻提醒我們在黨和人民提供的歷史舞臺上不要做錯動作,更不要做錯事成為黨和人民的罪人,成為中華民族的歷史罪人。
人是環境的產物,但人也畢竟是一種主體的存在。《追問》感情濃烈、思考真切,就像現實備忘錄一樣。腐敗人人痛恨,但又有多人深陷其中難以自拔,更難有切中肯綮的理性超越。《追問》中的人物,有省管干部,有中管高官,地域遍布大江南北,行業涉及五花八門。作者以紀檢人獨特的視角和極大的精力、濃烈的感情對這些多被概念化、臉譜化、模式化的群體一一進行解剖。面對這些曾經的"成功人士",作者不是故作高深地鄙夷不屑,也不是膚淺廉價的翻案獵奇,而是力求深入地把他們的人生悲劇一一羅列,錄以備忘,用心良苦。
時間不可以從來,但過往可以回憶;人生不可以復制,但教訓可以總結。《追問》的鞭撻拷問,貴在指出問題,引人思索。如此眾多的.人就此身敗名裂,如此眾多的人就此歸零黯淡,曾經的"能人"、行業的"標桿"如此下場,為什么?我們決不能停留在作為談資或冷眼旁觀的層面上。我認為《追問》以紀檢人獨特的視角、勇氣、責任,更以其切合當下社會重大命題的獨特文本價值向我們廣大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作以警醒,警醒我們每一名共產黨員要"正三觀,守底線"。同時也要注重個人素養,加強黨的理論學習全面提升黨性修養,增強拒腐防變的能力、增強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做一個無愧與黨、無愧與人民、無愧與時代的人。
《追問》讀后感 2
黨的十八大以來,雷厲風行推進反腐敗工作,一批大大小小的貪腐官員紛紛落馬,老百姓拍手稱快。那些倒下的官員自然早已風光不再,可以說,這些人已被時代所拋棄,更為這個時代所不恥。十八屆六中全會上,黨中央再次重申要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持續深化全面從嚴治黨,標志著反腐的力度不減,反腐敗工作永遠在路上。因此,真實記錄曾經"在其位而謀己私"官員們的貪腐經過和心路歷程,深入剖析這些人的貪腐原因,不僅是一部良好的警示性教材,更是通過反面案例全面構建制度性反腐,從而達到標本兼治的有效手段。這或許正是所謂的"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作家丁捷以此為契機,深入高墻大院了解掌握第一手反腐資料,整理形成反腐紀實文學作品《追問》一書。通觀《追問》全書,雖然以紀實文學為名,但很多文字采用第一人稱,以官員的自述為主,現場感與嚴謹性極濃,極具口述歷史文學作品特征,原汁原味地將落馬的官員的.貪腐經歷直面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從內心深處上講,書中官員們自述的貪腐經過之細,讓整部作品給讀者一種"偷窺"的感覺。雖然各不相同,但讀完每個貪腐官員的經歷自述,特征大同小異,最突出的莫過于每個落馬的官員都過著"兩面人生"。
人前,他們是一身正氣、公正無私、兩袖清風、勤政務實的人民公仆。《追問》中的貪腐官員,有的自稱自小"窮怕了",比如《危情記》的副市長;有的從小衣食無憂,比如《最后的華爾茲》中附庸風雅的行長。但是,他們都曾潔身自好,猶如蓮之高雅;也曾謹言慎行,堅決不觸碰道德和法律的底線;更曾一心為公,將人民賦予的權力分毫不差的用在人民身上,主政一方政績赫赫。可以說,他們曾經都是一名合格的甚至是優秀的共產黨員。
人后,他們是以權謀私、失職瀆職、貪婪成性、懶政怠政的人民公敵。誘惑就像伊甸園的禁果,特別對于久居高位、政績突出的高級干部來說,一旦出現輕微的精神空虛和道德信仰缺失,居功自傲和恃才自矜便隨之而來,貪腐便如崩潰的堤壩,迅速從"有底線到毫無底線,從被迫接受到四處伸手"。同時,面對著圍繞在自己身邊"紙醉金迷"的環境,生活腐化成為了貪腐官員們的"標配",《追問》中的官員幾乎全部與女性有糾葛,家外之"家"成為了貪腐官員們進一步走向深淵、更加肆無忌憚的重要導火索。
看完《追問》,原本"深得民心"的官員最后淪為階下囚,我們不禁會"追問":為什么堅持當一名好官如此之難?為什么"由好變壞"如此之簡單?其實,原因很簡單,當一個官員政治信仰喪失以后,精神信仰也隨之坍塌,道德底線亦不復存在,貪腐就成了"順其自然",于是在短暫的危機感過后,便是"無所謂懼"地在貪腐路上越走越遠,甚至趨于荒唐。比如,《追問》中提到一位"大師"給某位官員開的藥方是在小臥室懸掛群女裸像,并讓官員廣納情人,以抑過盛的陽氣,荒謬的不在于大師的"良方",而在于官員置共產黨人的使命和理想信念于不顧,虔誠地相信和踐行"大師"之言。
當這些身處高墻的官員們卸下偽裝的外衣之后,心平氣和地去回味和剖析自己的從政經歷和貪腐歷程,這些都是見刃不見血的教訓。他們在與作者接觸之后,都有無限唏噓感慨甚至遺憾悔恨,只是他們再也回不去了。倘若有一天,當下的國家干部們能夠被黨和國家委以重任,真誠期望所有的干部都能記住《追問》中的8個典型,拒絕"兩面人生",主動選擇成為這樣的官員:展一身本領,利一方百姓,受人尊重,群而不黨,朋友真心,妻賢子孝。如此,則夫復何求。
《追問》讀后感 3
追問一群中高級階下囚的心路歷程。他們的問心泣訴,他們的真情流露,他們的追悔莫及,帶給一些擁有公權力還在“前腐后繼”者、心存僥幸者的緊急剎車和猛然提醒。丁捷的非虛構口述題反腐文學著作《追問》一經出版,像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官場反腐動蕩。認真讀之,感動太多,感慨太甚,感悟太深,認真剖析人情、人心、人性,認真分析實力、勢力、權力,有錯愛情亂中低下頭顱的《危情記》,有買官買官中追悔莫及的《無法直立》,有縱容部下失職失察的《風雅殤》,有美色利誘不能自拔的《最后的華爾茲》,有良莠不齊朋友壞事的經驗教訓《四海之內》,有徇私舞弊遺憾多多的《曾記否》,還有江湖大佬國企大貪的《曲終人散》。八部優秀作品,八個反面典型,人生追問,振聾發聵。他們起點有別,但際遇各異,殊途同歸,都走向監獄的大門。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在他們沒有掌握權力的時候,都是能力超群的精英分子,可一旦擁有了至高無上的權力,放松了警惕,濫用了權力,任由人性中的負面因子瘋狂肆虐,其燦爛輝煌的人生結局竟是瘋狂過后墜落消失的星辰,失去了光輝,恢復了平靜,徹底地歸零。
《追問》是一部腐敗份子的懺悔叢書,是一群“作繭自縛”者的心靈獨白,是一幫“落敗者”的心靈碰撞錄,是一部貫穿歷史與現實的“劫后人語”,更是一部理性追問的“醒世恒言”。在這本書里,有宏觀的總體把握,也有微觀的個案解剖;有人生解讀思考體悟,也有細致觀察洞察秋毫;有生死較量殊死搏斗痕跡,也有釜底抽薪人性善惡拷問。在這里,你可以看見官場的波瀾壯闊,聽到懺悔的聲嘶力竭。一些原本不壞后來因為有了權力而變壞的'各種人物形象交織的正與邪,他們的心靈含蓄著光與暗,他們的人生兼并著功與罪,他們的命運承載著成與敗,他們的選擇散發著愛與恨。清風不弄潮,渾氣來做浪。原本他們都是優秀人才,是社會中堅,是國家棟梁,是時代精英,是曾經的“弄潮兒”,他們能一步步爬上廳部級干部不容易,他們的權力失去了約束,他們的人生改變了航行,他們的馬力越足,他們越是跑偏越狠,后來翻車,車毀人亡是分分鐘鐘的事情。我們巡察工作者是幫助他們的及時剎車手,扯扯添香中的紅袖,排排正念中的余毒,讓紅臉出汗成為常態,讓墜落傷亡有效避免,我們常態巡察中的考察提醒應該是他們的救星,我們的失察瀆職是他們心存僥幸的災星,“莫伸手,伸手必被捉”,“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官場高風險概莫如此而言吧。
《追問》讀后感 4
丁捷給我打電話的時候,我正在泰安東站的站臺上候車。站臺上,春風正勁,吹散了他電話中傳來的一絲興奮、一絲疲憊。他告訴我,《追問》將于月底在京舉行首發式。我向他表示熱烈的祝賀——我是知道這本書的大致情況的。這是中央紀委宣傳部委托他創作的一部長篇紀實文學作品,作品從立項到正式出版,經過了兩年多的時間,其間的采訪、創作、修改的繁復以及心靈受到的震撼,實非創作者本人能夠體會。因之,新書出版,應該向他表示熱烈的祝賀。
他通過郵箱給我發來了書的清樣。于是,我作為他的發小,有幸在圖書到達之前讀到了這部醒心醒世之作。
丁捷告訴我,這次的寫作體驗,沉重而痛苦。我一聽很驚訝。從高中同桌起,每一次有新的作品問世,無論短小如一首詩,還是宏大如一部長篇,他都是寫得很興奮很開心的。沉重而痛苦,這是他第一次有的寫作體驗。其時,我還沒有開始閱讀作品,只能泛泛地說一句:好作品都是苦出來的。及至深入閱讀了這部20多萬字的長篇紀實作品后,我才體會到他說的沉重而痛苦是多么深刻了。
我想起來,幾年前我在晚報主持工作。當時,我們開設了一個情感傾訴類的欄目,專門講述一些情感問題的故事。沒過幾個月,負責欄目采訪的女記者找到我,說堅決不想再寫那些稿件了。我就很奇怪,記者說因為采訪得來的故事中負能量太強,長期從事這類采訪,會導致自己對婚姻持有可怕的懷疑。這些故事中,多是婚姻破裂的中青年婦女在哭訴自身的不幸。這位記者也總是一邊采訪著,一邊陪著采訪對象流淚。丁捷所說的沉重而痛苦,大抵也來自于此次采訪對象身上所帶有的負能量吧。這樣的采訪,讓他看到了貪官的人性底色,或貪婪,或霸道,或自私,或輕狂。無論是作為一個紀檢干部還是一個作家,丁捷知道,一個貪官的'落馬是其必然的歸宿,這是貪腐官員應有的人生和職業結局。但是,每一個貪官墮落的過程、細節以及呈現的人性底色各不相同,但是人性之惡開出的毒花,怎能讓人能輕松愉快地表現呢?
我用一個晚上的時間讀完了這本書。讀完之后,突然有了一個超現實的想法。書中所寫的主人公們,在現實生活中可能有交集,更多的可能是沒有交集。現在,這本書儼然把他們召集到了一起。他們,或官至正部級,或剛剛是正處級;他們,或男,或女;他們,或金融界,或文化界;他們,或為了家人,或為了朋友;他們,或為了色,或為了利;他們,或曾如日中天,或曾前程似錦。現在,都從人生的巔峰處跌落,命運的暫停鍵一瞬間被摁下。他們在書中描述了自己失足的軌跡以及這變軌背后的心態變化。如果他們在現實的世界里相遇,他們會結成貪腐的同盟嗎?他們會互相給對方指出人生的越軌嗎?他們會嘲笑對方的利令智昏嗎?可是,現實是最真實最冷峻的,是沒有那么多的“如果”的。
丁捷筆下的主人公,有交通廳長、銀行行長、大學校長、縣委書記、副市長……這一個帶“長”的群體,正是中國社會各階層的精英個體,正是應該在不同平臺上為黨和人民事業作貢獻的中堅力量,正是履行黨要管黨從嚴治黨責任的主體人物。然而,他們終究未能抵抗權力、金錢、美色、親情的侵害,走到了黨和人民事業的對立面,淪為了階下之囚。魯迅先生說過,所謂悲劇,乃是將有價值的東西毀滅了給人看。是的,這個帶各種“長”的群體,將他們的人生、他們的家庭、他們的事業,也將黨和人民事業毀滅了展示給世人看,釀就了個人的、家庭的、單位的、地區的、系統的、國家的悲劇。
《追問》讀后感 5
在讀了《追問》的一個個案例后,我才發現,每個主人公都像祁同偉一樣有一大套說辭,每個人都把自己的經歷講出了一把蕩氣回腸的辛酸淚。一套套荒誕的人生邏輯,當由本人來講述時,卻糾結混亂成一團迷霧,激憤著你的常情,顛覆著你的常識,涂改著你的常理。
一位業績斐然的交通副廳長,講述著自己從處長到副廳長期間的辛苦付出和取得的業績,“我是先有蜚聲的業績,然后才被業界和學界廣泛關注,國家發改委和交通部等部委辦的一些綜合運輸研究院所,上海、西安等地的交通大學,紛紛聘我任兼職研究員和客座教授”,“我主要負責公路、水路、鐵路、民航的規劃和利用外資工作。多少年過去了,夜以繼日、通宵達旦的工作場景還歷歷在目”,“我一次次跑北京,到國家有關部委匯報工作和對接項目,經我手爭取到的`項目資金,全部總量突破了1000億元”……而在廳長退休后,他沒有如預料的那樣接替廳長位置,從此工作熱情一落千丈。他從此專注于打高爾夫球,跟四海的商人交朋友,出事時檢察院從辦公室搜到13張會員卡,全國各地的都有,卡里的會費加起來200多萬。
“我的桌子上常年積壓著一大堆文件,我能不看就不看,能不表態就不表態,能不批示,絕不劃拉一個字。我出事后,辦案人員發現我桌上仍有四十幾份文件未簽批,有的甚至是下屬單位兩年前作為急件送來的。甚至對分管處室人員年度考核優秀等次建議的文件,也被我壓著不批。我的心態是,既然我都沒有得到提拔,我的下屬有什么資格邀功領賞當先進?沒那好事。所以,我分管的下屬單位,后來再也沒有出過先進,沒有提拔過干部。”
《追問》讀后感 6
在這本書里,每個人都認識到自己犯了錯誤,但每個人都并未真正意識到內心的問題癥結。他們總是在躲避著自我思想中隱秘的黑暗面,追問不到內心的真實。
而更可怕的是,當我們每個普通人隨著主人公那生動的講述,上溯他們的人生路程時,竟不知不覺地跟隨著他們的喜怒哀樂,直到走到墮落的節點,才驀然驚醒,為自己的閱讀體驗嚇出一身冷汗――原來,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如此脆弱!原來,我們每個人的命運都可能因一念之間的偶然而徹底翻覆!
在書中,還有兩個與女人有關的案例。故事的主人公仍然像其他主人公一樣,沉浸在自我幻想里,堅持自己是真愛,打死也不承認自己好色、不忠、玩弄女人。
《追問》讀后感 8
《追問》中的貪腐官員,都曾經主政一方,很多人亦是政績赫赫,他們也曾經謹慎言行,不曾觸碰道德和法律的底線,但是誘惑就像伊甸園的禁果,一旦打開縫隙,往往如崩潰的堤壩,一發而不可收拾。從有底線到毫無底線,從被迫接受到四處伸手,一個官員只要放縱了自己一次行為,很多都一發不可收拾。這也是貪官貪的過程中的破窗效應,值得任上任下,墻里墻外所有官員的深思。
貪腐和清廉,勤政和懶政特別像一個硬幣的兩個方面。而懶政的官員清廉無為,貪腐而又勤政的官員治理有方。這往往給人造成一種心理上的沖擊,許多老百姓常無奈地想,能給老百姓辦點實事,貪點就貪點吧,總比懶政而又貪腐的官員強百倍。
生活腐化還是貪腐官員的另一層外衣。《追問》中的官員多和女性有糾葛,這也是近年反腐的共性問題,近年反腐中出現了小三反腐和小偷反腐的兩個奇葩的現象。當一個官員政治信仰喪失以后,放起來政治底線,精神信仰也隨之坍塌,道德底線亦不復存在。紙醉金迷和醉生夢死雖有些夸張,但家外有家的情況已成為貪腐官員的標配,許多官員三妻四妾,多個私生子女的事情也數見不鮮。
貪官往往過著兩面人生,人前扮人,人后扮鬼。一個官員貪腐以后,常常有一種危機感,尋求精神的寄托和及時行樂又成為官員業余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追問》中的許多貪腐官員都表現出這種特征,他們一面高唱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一面問道大師,尋求庇護。《追問》中提到一位大師給某位官員開的藥方是在小臥室懸掛群女裸像,并讓官員廣納情人,以抑過盛的陽氣,荒謬地不在于大師的`良方,而在于官員虔誠地相信和踐行。而公開場合的官員往往一身正氣,兩袖清風,一副人民公仆的形象,并且常常聲色嚴厲地抨擊不作為官員的丑惡行徑。
《追問》是直面貪腐官員內心的力作,當這些身處高墻,卸下榮耀與疲憊的外衣之后,往往能夠心平氣和地區回味和剖析自己的從政經歷和貪腐歷程。真實而又直抵內心,每個故事背后都是見刃不見血的教訓。每個官員失去自由之后,在對自己人生經歷回顧時,都有無限唏噓感慨,每次訴說也是對自己一次又一次無情地鞭笞和拷問,只是他們再也回不去了。
《追問》讀后感 9
這是一部感情濃烈思考真切的現實備忘。腐敗似乎人人痛恨,但似乎又多人深陷其中難以自拔更難有切中肯綮的理性超越。關于腐敗的案例解讀理論闡釋科研報告對策方略制度設計人員投入,在目前的中國可謂空前,各種成果更是車載斗量汗牛充棟。但一打綱領不如一個行動,大家真切地感受則是十八大以來的真反腐,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丁捷的《追問》中的人物,有省管干部,有中管高官,有男,有女,地域遍布大江南北,行業涉及五行八作。丁捷以極大的精力濃烈的感情為這些多被概念化臉譜化模式化的群體一一解剖認真諦聽理性思辨。面對這些曾經的成功人士精英人群,不是故作高深地鄙夷不屑,不是膚淺廉價的翻案獵奇,而是力求深入地把他們人生歸零后的各種引人思索的悲劇色彩,一一羅列,錄以備忘。
這是一部沒有教條答案懸念叢生開放的病理診斷。這一特殊的群體,曾經是中國大地之上蕓蕓眾生中的關鍵少數,如今堪可稱作中國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中的中國病人的典型案例。但對這樣的一群中國病人,如何做出權威診斷,提供靈丹妙藥?作者沒有墜入這樣的全知全能的.虛妄陷阱,他以文學的前程作家的擔當提供文本,啟人思考,放平姿態,傾聽而不盲從,理解而非曲解,各種診斷也都力避千篇一律大而無當。人是環境的產物,但人也畢竟是一種主體的存在。世界上沒有相同的兩片樹葉,也沒有可以復制雷同的人生。丁捷的鞭撻拷問,貴在指出問題,引人思索,除了《追問》的主體部分,它的親歷、印象、尾聲或在卷首,或在文尾,切不可當做閑筆而等閑視之,它們與整部書渾然一體,都是應該注意到的不可錯過的文字。
如此眾多的人生就此名裂身敗,如此眾多的人生就此歸零黯淡,怎能一言以蔽之一紙判決一進囹圄,就萬事大吉歸于沉寂?《追問》以其勇氣敏感更以其切合當下社會重大命題的獨特文本價值,成為人們熱烈爭議的一部紀實力作。
【《追問》讀后感】相關文章:
責任的追問作文12-03
生命的追問作文01-21
精選哲理故事:終極追問01-29
生命的追問作文素材09-02
面臨終極追問美文07-05
生命的追問讀書筆記03-12
哲理故事:愛的終極追問01-30
生命的追問讀后感10-03
《生命的追問》讀后感05-04
讀書筆記之無盡的追問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