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孩子》的讀后感(精選6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發現孩子》的讀后感(精選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發現孩子》的讀后感1
《發現孩子》是我在這套書里看的第一本書,所以對書中提到的蒙臺梭利的那些革命性的兒童教育理論格外深刻。書中描述了孩子的各種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的喚起孩子學習熱情的方法。她主張,不應該把兒童作為一種物體來對待,而應作為人來對待。兒童不是成人和教師進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蠟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劃的木塊;也不是父母和教師培植的花木或飼養的動物,而是一個具有生命力的、能動的、發展著的活生生的人。教育家、教師和父母應該仔細觀察和研究兒童,了解兒童的內心世界,發現童年的秘密熱愛兒童,尊重兒童的個性,促進兒童的智力、精神、身體與個性自然發展。她還利用第一手觀察資料和兒童之家的實驗,提出了一系列有關兒童發展的規律。
再想想我們所身處的教育制度與教育環境,我們并沒有提高一個好的環境來激發和促進兒童內在潛力的發揮,使其按自身規律獲得自然的自由的發展。我們并沒有根據兒童發展的規律去制定相關的教育理論與方法,而是根據大人的意愿,用自以為是的方法來解釋孩子的行為,用自認為正確的方式來對待孩子。有些家長抱著不要輸在起跑線的觀點,從小就開始為孩子制定一個所謂培養成材的計劃,他們想方設法安排孩子參加各種早教班或者各種興趣學習班,提早給孩子進行語言、數學或其他能力的培訓,而未考慮過他們的孩子在身體及心理上是否足夠成熟去進入早教班,從未考慮過他們的孩子是否愿意或者有潛力參加那些興趣學習班。
相反,這些行為更多的是出于他們的一廂情愿,或者是對他們未實現的理想寄托在他們的孩子身上,而從未考慮到孩子的發展需要。而在這樣違反孩子身心發展需要的情況下,家長的這種行為甚至影響孩子日后智能和道德精神發展。
我們的孩子總是被力量比他強大的多的大人壓制著,不能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一些所謂的教育活動,都不約而同的采取了命令的形式,甚至可以說暴力式的方法,以此來強迫孩子來適應大人的生活世界。看了《發現孩子》讓我明白,這種方式等于否定孩子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存在,這對于孩子來說是絕對不公平的,甚至是對孩子人格的一種毀滅。我們似乎很少想過孩子實際上是一個有別于大人的獨立個體。他們有自己獨特的性情,也很少去思考他們所應具有的特別需要。孩子其實總是期待有人能夠聽聽他們的意見,但他們弱小的心靈卻總是碰壁,受傷。久而久之,孩子變得順從,而有時是另外一個極端叛逆。
而這些,我們大人總是歸錯于孩子,從不檢討自己的行為。曾經有個外國教授在中國的高校演講,當演講結束后,外國教授的一番話很是發人深省,他說:我覺得很困惑,為什么沒有學生對我的觀點提出質疑,為什么當我提問時沒有人回答,為什么我演講結束后問大家有什么問題時大家都鴉雀無聲。也許是我們的教育已經把孩子的個性都磨滅掉了,他們已經習慣于成為服從的群體,因為大人們很少顧及他們的意見,甚至認為對他們的質疑是挑戰他們的權威。
所以,不當的教育行為會使我們成為孩子人格形成過程中,最可能危害孩子人格發展的人,因為,我們是最接近孩子的人,我們既是母親又是老師。因此教育問題的根本解決,第一步決不是針對兒童,而應針對我們自己。老師不應再集威嚴權利于一身,應轉而以謙和的態度來幫助孩子。假如大人做得不夠,孩子可能就不能順利地發展,但如果大人做得太多,可能就阻礙了孩子的發展,使孩子的創造力無法發揮。還是引用蒙臺梭利的話,我們教育的任務是,創造合適的環境來激發和促進兒童內在潛力的發揮,使其按自身規律獲得自然的自由的發展。
《發現孩子》的讀后感2
兒童,孩子,幼兒,看到這幾個字眼時,我們常常會聯想到他們往往是需要被照顧、被包容、被保護的對象,但其實并不然。孩子“真實的一面”應該是怎樣的呢?父母該如何與孩子溝通呢?我們又如何做好一個幼兒教育者呢?在讀完蒙臺梭利的《發現孩子》這本書后,我想我找到了答案。
瑪利亞·蒙臺梭利,出生于意大利的安科納地區,意大利教育家、意大利第一位女醫學博士。第一所“兒童之家”的創辦者。她的教育方法源自于其在幼兒工作過程中,所觀察到的兒童自發性學習行為總結而成,提出了“吸收性心智”、“敏感期”等概念。
在《發現孩子》這本書籍中,它揭示了了解孩子和愛孩子的新觀念和新方法。蒙臺梭利認為,每個孩子都有去觀察、對外界作反應、去學習、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讓自己獨處的需要。她描述了兒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發和利用孩子與生俱來的學習熱情。
她認為兒童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內在生命力”,這種生命力是一種積極的、活動的、發展著的存在,它具有無窮無盡的`力量。這應該就是孩子“真實的一面”—不是成人和教師進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蠟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劃的木塊;也不是父母和教師培植的花木或飼養的動物,而是一個具有生命力的、能動的、發展著的活生生的人。
很多時候作為成人的我們,常常會忽視幼兒的生命力,我們會把孩子隨心所欲的特性,誤認為是任性的表現,其實孩子一點也不任性,只不過是因為我們對孩子的了解還不夠罷了。
在本書“對兒童的家庭教育”這一章中也指出,任何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實施之前,都要先觀察和了解孩子,在此基礎上通過不斷的試驗才能總結出來。在這章的后半部分中中也清楚地描寫了真實案例,在一些言傳身教中,父母應該時刻注意自己的行為,有些大人的行為極有可能給孩子原本具有的天賦帶來負面的影響。在與兒童的溝通中要尊重孩子正在進行的所有合理行為,并設法了解孩子的活動目的。走進幼兒內心,善于觀察發現孩子的真正需要,給予孩子充滿愛的關懷。
其實,作為教師的我們常常也會找不到作為教育者與兒童內在發展的平衡點。在這本書中我得到了很好的答案——教師并不是幼兒成長中的領導者,而是陪伴者。教育的任務就是激發和促進兒童“內在潛力”的發揮,使其按自身規律獲得自然的和自由的發展。我們必須遵循這樣一條原則:應盡可能地把一切留給自然,才能為孩子設計出一—套科學的、有利于其身體成長的方案。唯有自由才能引導孩子的性格、智力與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自由還要求我們教育者應該以一種寧靜的心態去關注孩子成長中出現的所有奇跡。自由的原則并非是放任的,而是引導我們從幻想進入現實,指導我們積極有效地照顧兒童的原則。
如果教師能夠尊重孩子的自由對孩子有信心,如果教師能夠把自己的所學暫時放置—邊能謙虛一些不把自己的指導當成是必要的;如果教師懂得耐心等待,一定會看到孩子所發生的全新轉變。
《發現孩子》這本書帶我真正地了解到作為新時代的教師,一位真正理解了教學之道的老師,才更懂得用比強迫壓制更有效的辦法來陪伴孩子,毫無疑問,這有賴于隨時的觀察以及持續的付出努力。
《發現孩子》的讀后感3
《發現孩子》這本書介紹了蒙臺梭利教育理念,讓我知道了更多了解孩子、愛孩子的新觀念和方法。在蒙臺梭利的觀念里,每個孩子都有去觀察、對外界做反應、去學習、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讓自己獨處的需要。這本書讓我了解更多的兒童特性,懂得怎樣更好的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孩子對學習充滿熱情,積極努力地去學習,下面摘錄一些讓我受益的觀念。
“即便是對那些非常幼小孩子的教育,我們的目的不應是為他們上學做準備,而是為了他們的生活”,任何教育的前提都是保證孩子的安全,建立一個保護孩子的環境很重要。有時候我們會把孩子隨心所欲的特性誤認為是任性的表現,但事實并不是這樣,有些時候孩子并不是任性,只是因為我們對孩子的了解還不夠罷了。大人的行為極有可能給孩子帶來負面的影響,孩子的模仿力很強,父母的言行舉止都被孩子看在眼里記在心里。
蒙臺梭利主張“大人絕不應把孩子塑造成小大人”,成人在指導孩子時,總會把自己的方式用在孩子身上,這是不對的。對孩子的行為活動、舉止,成人都不應過多去干預,應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尊重孩子的想法。如因為孩子不聽指揮、吵鬧而訓斥孩子,不讓孩子和我們在一起時,這就是對孩子的不尊重。在成人的世界中,讓大人覺得歡心舒適的事對孩子也照著做準不會錯,這樣想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我們必須盡可能的把一切留給自然,讓孩子自己選擇,才能為孩子設計出一套科學的、有利于他們身心成長的方案。唯有自由才能引導孩子的性格、智力與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我們應該以一種寧靜的心態去關注孩子,發現孩子成長中出現的所有奇跡,盡量放開手讓孩子自由探索。
作為教師應該尊重孩子的自由并對孩子有信心,孩子越專心越能控制自己,教師需要的是引領開發孩子的精神力量,而不是一味地把知識灌輸給孩子。真正理解教學的道理比強制孩子學習更有效,更能引導孩子全面發展,以上是我的收獲,感謝大家的閱讀。
《發現孩子》的讀后感4
兒童敏感期吸收的一切會持續到生命終止時,在其他階段無法做到這一點。幼年時期獲得的感覺印象及習慣,一旦被忽略,以后永遠都無法補救。敏感的階段為以后獲得完美的品行打下了基礎,而這些品質在年齡稍大些后就很難獲得,或者說永遠都得不到了。兒童通過對世界的觀察,開始學會區分差異并歸類。
兒童具有一種使自己達到更高層次的傾向,喜歡享受更高層次的快樂。天生就具有探索周圍環境的傾向,觀察周圍的各種事物,傾聽人類發出的各種聲音。正常的兒童會拒絕其他人提供的幫助,希望自己解決問題。
讀和寫是兒童在學校里遇到的第一個障礙,由于肌肉的感覺在一個人的兒童時代是最為發達的一種感覺,寫字對于兒童來說十分容易。閱讀是將符號轉化為可理解的意義,這種能力要到較晚才能獲得。
在一個人的孩童時期,他的運動機制就已經確立了。六七歲兒童的手已經失去了寶貴的運動敏感期,四歲的兒童在為確立各種走動機制進行著不可抗拒的、無意識的努力。肌肉運動知覺記憶是幼兒最持久也是最容易建立的記憶。四歲兒童的心理發育正好處于一個敏感期,正在經歷一個極具生命力的創造時期,到了5歲,敏感期開始消退,創造期就要結束。四歲以上的兒童會對寫字產生極大的興趣,有的從3歲半就開始學習寫字。
語言的發展開始于2—5歲這個感知覺極為發達的年齡,只有在這個年齡段,一個人才能獲得獨特的語音語調,在以后是無法獲得的。一個人在兒童時期的言語缺陷,到了成年以后就無法根除。
幼兒習慣把每一個新加入的物體都數成1。
一個人的教育需要通過自己自發的努力,在不理會他人干預的情況下得到完善。事實上,干預一項已經完成的工作總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它阻斷了表達的內在驅動力。
由于身體的協調能力,兒童不需要很大的力量進行有節奏的跳躍,更需要的是完美的平衡感覺。至少5歲的兒童才喜歡富有節奏感的運動。只有孩子長到一定年齡,才能理解音符的價值。
兒童的任何活動都不能以隨心所欲的方式表現出來。它必須是兒童內心希望從事的活動,對這種活動他有一種自然偏好,或者可以一點一點完成。這是一種賦予兒童的生活以秩序的東西,并且為兒童的成長開辟了無限的可能性。
在動作和學習欲望之間存在一種密切聯系,動作雜亂無章的孩子不但沒有學會如何做動作,他們恰恰是那些心智沒有恰當培養,遭受精神饑餓之苦的孩子。
兒童知識的增長源于一種練習的重復,并非來自于對新東西的最初理解。同樣的練習也不能在每個年齡段都一再重復。重復應該與需要相符。
兒童0歲至2歲時,他們的吸收性心智開始發揮作用。3歲的時候,他們的運動神經開始發揮作用。
蒙臺梭利的教育藝術遵循兒童生理和心理發展規律。它的來源是感官教育,真正的核心在于對孩子心理的探索。西方特有的《圣經》文化為她的教育提供了適宜的土壤,教育之花在敬畏宗教的城市和鄉村盡情地開放。
蒙臺梭利的教育藝術見證了人類靈魂按照真正的天性得以形成和發展,揭示了生命的秘密:天性的全部秘密就在于孩子的心靈。
《發現孩子》的讀后感5
“促使世界進步的內在驅動力,往往都隱藏在人類的心靈之中。”
教師的工作對象是一個一個的兒童,不是一群動物或一片植物。興趣和熱愛猶如陽光和空氣為教師的工作供給營養。
教師必須喚醒心中崇拜自然的愛意。喚醒心中觀察兒童研究兒童的興趣。喚醒心中從事工作的目的——為兒童未來的生活做準備,而不是為兒童學科考試分數或等級做準備。當然,在兒童適宜的成長環境里,教師有責任指引兒童的行為,讓兒童處于停頓靜等未來生活的狀態是錯誤的。
“兒童正處在一個建立教育和文化基礎的時期。”教師應該具備科學家的精神觀察和研究兒童行為直接信息,觀察兒童智慧生命被喚醒時的表現,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教育好兒童。
教師應到當允許兒童自由發展,不應打亂兒童順應心智發展規律的的成長秩序,認識到兒童”身體和精神層面的解放‘’才是自由最根本的因素。
獎勵與懲罰是教師用來束縛兒童“迫使孩子鞏固認識世界規則”的權威,“使孩子們遵從自己的意愿。”容易激發兒童的畸形心理。在學校里,只有表現良好的兒童才有可能得到獎勵。“這只會造成孩子們的驕傲、嫉妒和敵對心理,不會產生每個人都能體驗到的努力、謙虛和愛。”教師應該‘’以愛和啟示來引導孩子”,“任何兒童都應得到獎勵。”
一個真實的故事講述了嫉妒和敵對心理如何激發兒童畸形心理。一個學生考了一百分,回家大哭一場。母親問她:“考了一百分為什么大哭?”女兒說:“因為還有一個同學也考了一百分。”這種嫉賢妒能的心態讓孩子丟掉了謙虛和愛,教育也失去意義。
透過孩子,審視自己,和孩子共同成長。
“他將從孩子身上學習到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也就是說,他將從孩子身上學習如何完善自我,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教師。”
《發現孩子》的讀后感6
時代在變遷,社會在進步,可為什么蒙臺梭利提出了100多年前的教育法仍經久不衰,風靡世界呢?她的教育思想又究竟又怎樣獨特的魅力呢?
再次翻開蒙臺梭利的《發現孩子》,又有了新的體會。蒙臺梭利關注兒童、欣賞兒童、培養兒童,首創“兒童之家”,系統進行教育實驗,不愧是“歷史上最偉大的女教育家”。她認為“天性的全部秘密就在于孩子的心靈”。在本書中,她努力尋求了解孩子和愛孩子的新方法。她描述了孩子的特性,傳授了如何更充分地喚起孩子學習熱情的方法。
智力有缺陷的孩子,通過蒙臺梭利系統的的教育實驗,產生了驚人的變化,取得了令人震撼的教育效果,不能不引起我們的反思。而今,我們的學校教育對象大多是正常孩子,那么他們的發展水平是不是應當遠遠超出他們呢?可實際情況呢,制度與應試的枷鎖、個性與情感的忽視、實踐與創新的缺失、重認知輕情感、重精英輕大眾……現實問題深深困擾著我們,我們的教育應該怎樣達到最優化?
班級授課制下,幾個老師負責一個班級里的四五十個孩子的教育教學,要求孩子們遵守相同的制度,學習相同的課程,接受相同的測試。這些孩子有的乖巧懂事,有的熱情大方,有的調皮頑劣,可謂是個性迥異。在相同教學模式下的每個班級里,每個老師也都可以毫不猶豫地說出幾個耳熟能詳的后進學生名單,然后從各個側面剖析其種種行為和表現,以及給教師留下的深刻印象。仍記得剛剛工作的幾年,為了讓孩子服從學校各項規章制度要求,我常常會利用老師的“權利”,重復著“我是為你好”的論調,對屢次犯錯的小朋友,時而苦口婆心式的說教,時而狂風驟雨式的批評,力求去主宰孩子的外在行為,目的就是希望看到他們表現得守紀律,但效果卻不明顯。自己筋疲力盡,孩子卻依舊老調重彈。一次,老師不在,孩子們表現出來的自由散漫讓我大為吃驚。和兩個男孩交流,終于弄清了為什么老師在時他們會溫文爾雅,老師不在時就會“大鬧天宮”的原因。他們認為,要守紀律的原因竟然是“因為不守紀律老師要批評的。”看來,一味要求孩子遵守規定,而不去了解孩子的心靈,不但不能促進孩子的發展,還會失去與孩子交流親近的機會。這,一定不是我們教育者希望看到的情形。
我們必須改變這樣的教育方式。我們要讓孩子們明白,良好行為表現的最終目的,是因為這么做是對的,不是因為害怕懲罰或希望獎勵才去做。我們更應該努力探索智慧的藝術的教育方式。當孩子言行出現偏頗時,觀察、理解、引導和幫助他們,而不是再以建議、勸告、命令和質疑等方式橫加干涉。
蒙臺梭利認為,真正的教育目的就是——“為未來生活做準備”。所以,我們必須從長遠考慮,轉變教育觀念,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由關注知識轉變為關注孩子情感、品行發展,為孩子一生的成長奠基,為孩子的未來生活做準備。而不是只看到眼前,只關注學習效果和外在表現。也許我們可以換一種尊重與平等的方式,像引導成人那樣,盡力通過內在指引來征服孩子。根據孩子的特點,因材施教,針對他們的需要,采用適合的教育方式。比如,低年級孩子情緒變化大,老師可以將教育內容滲透到無微不至的關愛中,再加上藝術化的教育方式,力求達到教育的最優化。“親其師,信其道”,當孩子認為老師很在意自己的時候,他們的行為上會更加努力。愛和教育是孩子成長必要的“養料”。
蒙臺梭利還認為“如果身體上的關懷能令一個孩子享受到身體健康帶來的快樂,那么智慧和道德上的關懷就能將其引領到更高層面上的精神快樂。”作為教育者,我們不但要像親人一樣關心孩子身體的健康,更要準確把握學生的心理世界。傾聽他們的想法,了解他們的需要,認同他們的脆弱和不完善。同時,教育者應當擔負起教育孩子的責任,不斷探索引領孩子智慧成長和道德養成的策略。精心設計各種教育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動力,活動中矯正他們的各種不良習慣,促進孩子全面、健康的發展。
相信只要我們教育者善于去發現孩子們的“秘密”,那么最終,每一個孩子都能走向美好的未來。
【《發現孩子》的讀后感(精選6篇)】相關文章:
《童年的發現》讀后感(精選11篇)08-11
童年的發現讀后感02-24
童年的發現讀后感13篇02-19
《童年的發現》讀后感6篇01-19
童年的發現讀后感6篇04-21
《童年的發現》讀后感5篇03-05
大自然的發現作文精選10-28
《給孩子的散文》讀后感01-24
童年的發現讀后感范文(通用5篇)03-10
良心的發現作文(精選8篇)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