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課堂》讀后感(精選8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這時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懂課堂》讀后感(精選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懂課堂》讀后感1
讀鐘啟泉先生撰寫的《讀懂課堂》這本書,給我們教師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
我第一次知道,教師的教育生涯就是不斷傾聽教育呼喚的生涯。呼喚,是一種內在的靈性的聲音。教師傾聽三種聲音的呼喚,承受來自三方的訴求:來自學生的呼喚、來自教育內容的呼喚和來自制度的呼喚。
那么教師的工作也應作出三種回應:回應學生呼喚的教育生涯導向愛;回應教育內容呼喚的教育生涯導向真理;回應制度呼喚的教育生涯導向正義。
教師在課堂中應當追求的,并不是教學技術,而是如何保障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權,實現每一個學生的真正的學習與成長。課堂是課程的實踐版,也是教師的培養基。好的教師應當是雙料的'專家;研究學問的學科專家和研究兒童的發展專家。他們不僅讀懂教材、讀懂兒童,而且讀懂課堂。讀懂課堂,是每一個教師成長的標識。
課堂,是師生互動、知識習得的主陣地,是實施新課程的主戰場。課堂,是一個平常、普通而又神秘的地方,是一個賦予沒有生命的知識以生命活力、給予不太成熟的孩子以成熟魅力、讓孩子動起來,讓知識活起來、讓生命放光彩的場所。無論課程改革如何進行,構建有效的語文課堂應該成為教師永恒的工作追求。
什么樣的課堂才是理想的課堂?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煥發出生命活力的課堂才是理想的課堂。20年來,我一直行走在教育的理想與現實之間,一直在求索,一直在努力。究竟什么樣的課堂才是符合新課標的課堂,才能算是一堂好課呢?對此,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以及對新課程的理解,我心目中理想的課堂就是:新意盎然,情緒高漲。
《讀懂課堂》讀后感2
暑期里,我校教師們如期舉行了讀書活動。繼上學期鐘啟泉教授的《課堂研究》之后,本次我們拜讀的是鐘教授對于“課堂研究”的另一本著作——《讀懂課堂》。本書圍繞“課堂”展開了多方面的研究討論,讓一線教師在有關于課堂教學的多方面內容上領略了很多智慧。
一、遏止狂躁,實現真正的“素質教育”
鐘啟泉教授在本書中提到了現代教育中出現的一系列“狂躁癥”,何為“狂躁癥”?書中舉例當今教育界存在的“亂象”——豪言壯語、花言巧語、胡言亂語。之所以會有這些情況出現,本質就是教育失去其本性。基礎教育是具有“公共性”和“基礎性”的教育。所有適齡兒童都應該在學校進行無差別對待的'教育,讓每一位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學會共處、學會適應。在倡導素質教育的時代卻依然有許多學校打著“素質教育”的幌子依舊進行著可惡的“應試教育”。甚至大放厥詞。前幾天看到一篇拒絕“幼兒園小學化”的報道,就讓我感觸很深。這一現象就是教育違背本性的體現。忽視了兒童的成長規律、打破了教育循序漸進的原則,家長們盲目的帶著孩子去參加各種培訓,使得孩子失去對學習的興趣。
教育朝著錯誤的方向怎么能前進呢?所以說教育一定要調整好心態,遏止狂躁!當然,為了遏制狂躁癥,教師們更應該遵循“素質教育”的原則。要完善自我,從教為中心到學為中心的轉變。傳統課堂注重教師的“教”,過于重視知識的單方面傳授。學生死記硬背、接受學習。這種以教為中心的教育無疑是封閉的、不科學的。所以針對這一弊端,現如今的新課程注重學生的主導性地位。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那么要完成這一轉變,教師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讓自己從“教的專家”變為“學的專家”。本書中提到教師向“學的專家”轉變,案例研究是一項有效的實踐性活動。還具體講到“教學觀摩”、“教學切磋”和“教學合作”。這三項內容在我們平時的教學生活中是十分常見的。校內教研課的開展就很好地幫助我們教師之間進行觀摩、切磋和合作。作為新教師,可以觀摩前輩的課堂,從而學會如何去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作為同組教師,我們能通過開展“同題異構”對一節課進行深入的剖析;當然,我們還可以各抒已見,發揮各自的長處進行教學合作,比如說集體備課也是一項高效的教學合作方式。教師之間彼此開放自己的課堂,分享各自的經驗,能夠有效的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
《讀懂課堂》讀后感3
課堂的內涵太豐富,就如讀《紅樓夢》一般,同樣的內容,卻有千百個紅樓夢。當然,課堂不是夢境,而是真實存在的每一分鐘,怎樣讓每一分鐘都能對學生負責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我想也許我做到以下一些改變將是對他們更負責的第一步吧!
一、不再無謂地感慨
看了《讀懂課堂》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不再感慨學生。佐藤學提到的“不在任何場合說任何一個學生的壞話”確實值得我借鑒。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沉浸在了“這些學生真糟糕,對他們努力很多,卻收效甚少”的心理狀態上,平時總忍不住要抱怨幾句某某學生不行之類的.話。這樣多說之后給自己產生的更多的消極影響。而面對學生的生源,我無力改變,與其讓消極情緒主導未來,不如積極面對。
最近看了很多身邊發生的人和事,越來越相信“上帝給你關了門,必然會為你打開窗”這句話,我相信這些孩子也是一樣。他們在學習上是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給自己一個持續為他們努力的機會,尋找到觸動他們的心靈開關,改變或許就在下一刻。
二、不再孤獨地直立
還記得自己剛開始工作時特別喜歡看日本的《麻辣教師》,心中想著自己也可以成為這樣一個讓學生瘋狂的老師。可是,在真正的工作中卻總是放不開、放不下,所以,很多時候的課堂上總是自己孤獨地講著,導致身心俱疲。無論是鬼冢還是克拉克,他們的課堂是熱鬧的,讓學生動起來的,這曾經是多年前的自己努力的目標。反思近10年,我卻漸漸地迷茫了。
也許,這本書?去年的際遇?讓我重拾了這個夢想,雖然我年齡增長,但是,我的心還是可以做到。是該讓自己的心瘋狂起來,讓課堂瘋狂起來,讓學生們跟著我瘋狂起來,而不再是孤獨地站著。
在課堂上給每個學生思考的時間,給每個學生關愛,彎下腰走到他們中間去,現場指導點撥,在課后與他們交流,或者答疑或者閑聊課上的感受,或者語言或者文字,真正地讓他們在心中愿意接納你,愛你,讓自己不再是孤獨地直立。
也許,這種感覺會很美妙。無謂多想,在于行動,希望自己能在未來的日子里堅持做到。
《讀懂課堂》讀后感4
這個學期里拜讀了鐘啟泉老師的《讀懂課堂》,感想頗多,收獲頗豐。書中提到要傾聽兒童的聲音,要承認每一個兒童都是擁有內在獨特性的存在;要站在兒童的立場上去理解兒童的心情;要相信兒童擁有自己思考問題,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要真誠地接納兒童的種種情緒表達;要保守兒童的個人隱私;兒童的問題需要教師做出仔細的分析。這為我們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個新的課題——學會傾聽。如此看來,教育的藝術就應該是傾聽的藝術,理想的教育課堂實際就是巧妙的傾聽的課堂。
可從我所處的教學實際來看,我們所面對的是小學生,兒童有時懵懵懂懂,而小學生更加敏感脆弱,很多時候我們教者的行為偏于簡單粗暴,一味地要求學生對我們服從,學生的自主性受到了極大的抹殺,經常聽見老師講:“我讓你干什么,你必須做什么。”書中所倡導的'學會傾聽在實際教學中未得到真實體現。而這一點,鐘啟泉老師的《讀懂課堂》給我們提供了答案。簡單概括一下就是,教育工作者要學會傾聽三種聲音:來自孩子的聲音、來自教育內容的聲音和來自制度的聲音。當然傾聽不是最終目的,傾聽而是為了給學生提供幫助。我總結了下,在傾聽的過程中,我們教師應該持有下面的基本態度:
1.承認每一個學生都是擁有內在獨特性的存在。
2.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去理解學生的心情。
3.相信學生擁有自己思考問題、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4.真誠地接納學生的種種情緒表達。
5.對學生透露的有關生活隱私或秘密予以尊重。
6.學生的問題需要教師做出仔細的分析。
傾聽兒童的聲音,能夠幫助老師及時了解到學生的內心需求及欲望,對于老師實施教育、增進彼此感情和促進孩子全面學習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所以說在兒童教育中,傾聽既是老師和學生增進感情、獲得心靈溝通的橋梁,也是老師有針對性地實施教育的重要前提。
做一個真正的傾聽者,需要愛心和耐心。擁有愛心使教師不會拒絕學生的求助、呼喊和抱怨;擁有耐心使教師不會因一時難以聽到學生真實的想法而沮喪放棄,持之以恒的忠誠必將換來學生真心的回報。傾聽的實質使放下教師的架子,用溫暖的笑臉去面對學生,加強彼此的溝通和交流。對教師與學生這兩個特殊的群體而言,心與心的對話必然由真誠的傾聽開始。這才是教育的真諦!
《讀懂課堂》讀后感5
課堂,是師生互動、知識習得的主陣地,是實施新課程的主戰場。課堂,是一個平常、普通而又神秘的地方,是一個賦予沒有生命的知識以生命活力、給予不太成熟的孩子以成熟魅力、讓孩子動起來,讓知識活起來、讓生命放光彩的場所。
無論課程改革如何進行,構建有效的課堂應該成為教師永恒的工作追求。什么樣的課堂才是理想的課堂?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煥發出生命活力的課堂才是理想的課堂。
20多年來,我一直行走在教育的理想與現實之間,一直在求索,一直在努力。究竟什么樣的課堂才是符合新課標的課堂,才能算是一堂好課呢?對此,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以及對新課程的理解,我心目中理想的課堂第一要點是趣味性。
趣——就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一種巨大的激勵學習的潛在力量。在教學中,當一個學生對他所學的學科發生興趣時,就會積極、主動、愉快地去學習,而不會感到是一種負擔。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學習,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以學質量的至關重要的條件。
導入新課是一節課的重要環節,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學的導入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第一個音定準了,就為整個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礎。好的導入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打破學生的心理平衡,使學生很快進入學習狀態。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學習就變成了愉快的事情,就會學得積極主動。教師可通過實物(模型)或圖片展示、故事演講、猜謎語、表演、多媒體等多種手段創設情景,將教材內容生活化,地理知識趣味化,靜態知識動態化,生動活潑地呈現教學內容,充分以境激情,以情激趣。
學習本身就是一項艱苦的腦力勞動。在學習過程中,既需要學生的自身努力,也需要對學習過程產生興趣。即變“苦學”為“樂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為了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我的做法是:
(1)重視運用教具、學具等教學手段,讓學生的多種感官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
(2)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
(3)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通過富有啟發性的問題,通過組織學生相互交流,通過讓學生不斷體驗到成功的歡樂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不僅是師生雙方信息交流的過程,同樣是情感交流的過程。教師精心設計教學,積極激發學生的情趣,才能激活和加速學生的認知活動。
《讀懂課堂》讀后感6
在新課程實施中,學生是學習主體,教師是教育促進者。要想為學生創設一個和諧、寬松的自主學習空間,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教師就應尊重學生,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使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觀點,勇于表現自己的情感。
一、轉變教學觀念,學會真誠傾聽
常聽有些教師這樣說:“這個學生原來很調皮,現在被我制服了,變得服服貼貼”,卻不知,正是這種“服貼”,也許就磨滅了這個學生許多的個性和理想,也有教師對學生“三天一大火,一天三小火”,上課時滔滔不絕,使學生每天“秩序井然”,又抱怨學生在課堂中不積極回答問題,卻不想想在這種帶著“火氣”的課堂中,學生還敢發言嗎?
在新課程改革的舞臺上,教師要想扮演好新的角色,就必須改變這種以“教”為主的教學模式,從心底尊重學生的個性,學會真誠傾聽孩子的心聲。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感情體驗和豐富想象。教師要平等的面對學生,讓學生從你真誠的'眼神中樹立起自信,敢于將自己智慧的火花綻放在寬松的課堂中。
二、不斷學習,掌握傾聽的技巧
在一些教師的公開課上常有這樣的現象,老師問,學生答,學生的思路一直跟著老師走,老師在聽學生的回答時,只是在判斷這個回答是否符合自己心中的標準答案。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的思維沒有被充分調動起來,由老師“灌輸”的知識就像一朵朵插在花瓶中的花朵,不久就枯萎了。
《讀懂課堂》一書對未來教師角色作了這樣的描述:現在教師的職責已經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在課堂中,要想讓學生積極思考、勇于探索,教師就要善于傾聽,掌握傾聽的技巧,在傾聽中捕捉學生思維的閃光點,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善于發現學生探討過程中富有價值和意義的,充滿童趣的世界,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使學生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對學生獨特的見解,要靈活應對,認真思考,深入了解,不能以成人的思想標準來衡量孩子的思想,不能將孩子童真的天性扼殺在萌芽階段。
三、深入學生課余生活,讓傾聽成為心靈溝通的好幫手
教師要在傾聽的基礎上和學生真心交談,達到心靈溝通。雅斯貝爾斯說:“人與人的交往是雙方的對話和敞開,這種我與你的關系是人類歷史文化的核心。可以說,任何中斷這種我和你的對話關系行為,均會使人類萎縮”。要想了解學生真實的想法,教師就應走進學生的課余生活,傾聽學生毫無裝飾的童真,與學生敞開心扉相互交流,使學生少一份膽怯,多一份信任;少一份壓抑,多一份自由。教師不應只是引導學生學習知識面的良師,更應是能傾聽學生情感的益友。
傾聽,讓教師領悟到學生的潛能,體察到學生存在的問題;傾聽,讓學生感覺到時接納和包容,體驗到理解和信任;傾聽,讓師生關系變得民主、和諧;傾聽,為學生拓展了一片展示自我的自由天空。
《讀懂課堂》讀后感7
鐘教授說:“真正的教育不是關注孩子的成績,而是關注孩子的發展。教育要教學生學會關心——愛,關切,關聯。要發展學生的智慧,要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品德教育,人文素養要重視。”
當前的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發展趨向是要實現由關注教師的教走向關注學生的學,把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轉化為“能動、主動學習的探索者”,使他們能夠經常地運用創新思維方式進行探索式的語文研究性學習。隨著新課程的實施,語文教學課堂更多地出現師生互動、平等參與的生動局面。然而,在精彩的背后,也許還隱藏著一份浮躁,幾許熱鬧。那么,如何在新課程的實施中,去其不足,增其實效呢?我以為,提倡實質性學習勢在必行。
如何引導學生較快地轉變學習方式?
傳統學習方式把學習建立在人的客體性、受動性、信賴性的一面上,從而導致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的不斷消蝕。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轉變這種他主性、被動性的學習狀態,把學生變成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提升的過程。七年級的學生,在經歷了六年傳統的“接受式學習”后,一下進入一個全新的天地,難免唱出幾個不和諧的音符。例如:課堂活動中,總有一些不善思考、不善表達、默默無聞的學生存在。長期以往,這些人會成為被遺忘的一群。課外作業中,當有問題設計為:“此類事情,你是否經歷?列舉一二。”“沒有”一句否定語,結束了原來該有的思維活動。面對這類學生,如何培養他們“主人翁”意識已是迫在眉睫。
我以為“磨刀不誤砍柴功”,要想讓學生在學習中有強烈的參與意識,教師必須在平時多化功夫去引導。例如:鼓勵學生自己去查工具書去解決生字新詞,查閱作家作品,知識和讀本涉及的其他學課、文化常識,鼓勵學生利用圖書館、網絡收集需要的信息和資料;制訂自己的閱讀計劃、選擇適合自己閱讀的名著,從閱讀實踐中學會閱讀。創建學習型班級,利用板報、墻報傳播語文學習信息及有關學習資料,做到資源共享。同時,對提供資料的學生加以大力表揚,營造合作學習的氛圍。另外,在設計作業時,盡多地采用有針對性、具啟發力的語言。例如:“此類事情,也許你也曾經歷,請列舉一二”等等。讓學生先由“被動接受型”變為“主動接受型”,再一步一個臺階,腳踏實地地實現向自主學習的轉變。提升學生的學習素養。
《讀懂課堂》讀后感8
鐘教授的《讀懂課堂》針對兩個關鍵字,說說我的理解——把握學習權利,對話高效課堂。
第一、“學習權”
文中指出要保證我們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權”。他認為“學習權”是每個人天生就有閱讀、寫作的權利,提問、深思的權利,想象、創造的權利,讀懂自身世界、書寫歷史的權利,活用教育資源的權利,發展個人及集體力量的權利。鐘教授把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上升到作為一種權利而受到尊重的層面。
我們的常態課堂應該是以學生活動為主體,在活動中教學生享受到學習知識的快樂。我們做到了嗎?做到了多少?激勵孩子們行使自己的學習權應該是我們當前課堂上要關注的。課堂是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同時獲得向善向上的情感體驗和心靈感悟,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和精神成長,創造和諧的師生關系,親其師才能信其道。
為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我們要把微笑帶進課堂;把激情帶進課堂;把激勵帶進課堂;把競爭帶進課堂;把幽默帶進課堂。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里開始知識的旅程。在教學的過程中要讓學生敢說、敢做。哪怕是錯的,與教師的想法不一致的,讓學生把話說完,教師不要無故打斷學生或者代替孩子說。
尊重每個學生,把時間還給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做真正的主人,讓他們充分活動,自由發言。教師的眼睛要時刻關注到教室的每一個角落、每個學生的細微反應,努力營造寬松和諧,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學生在課堂生活中有了靈動與熱情,就不再覺得學習是對一種“苦差事”,就會變“苦學”為“樂學”。其次就是要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讓學生會“問”會“學”。
在選用教學方法的時候要結合學生的個體差異、知識基礎等實際情況選擇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師重在指導,通過一個個有效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通過質疑、實踐、合作、討論、驗證等過程找到解決的方法和答案。
這樣不但可以讓孩子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還可以讓學生慢慢掌握學習的方法并養成質疑的習慣。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所以在教學中一定要重視培養孩子的質疑能力。
第二、“對話式教學”
我們知道,“對話式教學”遠比“灌輸式教學”更有效率。“灌輸式教學”的效率是犧牲了學習困難學生、失落了學生學習興趣的效率。可是我們每一個教師有沒有意識去成為“反思性實踐家”?我們每天上課,備課批改作業,輔導學生,甚至是學習,最終為了什么?學生們是否達到了我們所期望的'程度?為什么我們在課堂上賣力地講授新知識,而我們的孩子們卻興趣缺失?是否我們敢于嘗試新的教學模式?我們知道采用“對話式教學”會耽誤我們的教學進度,采用“對話式教學”比之以教師為中心操控課堂的效率要低得多。
但是,“對話式教學”的采用或許有損于教師上課的效率,卻無損于學生學習的效率。為什么“對話式教學”的采用苦口良藥有損于教師上課的效率,卻無損于學生學習的效率?教師上課的目的是為什么,不正是要學生學習有效率嗎?那么教師上課的效率應該和學生學習的效率是一致的。難道說教師上課效率高,而學生學習效率低嗎?課堂就應該成為一個對話的場所。對于學生來說,這種“對話”包括與客觀世界的對話,與他人的對話,與自身的對話。我們的教育,就是要為學生提供“對話”的條件、機會和空間,讓他們在對話中實現有效的學習。我們是否反思自己,為了學生,為什么不去改變一下教學的觀念?
有心就有愛,愛我們的事業,愛我們的學生,愛學生就會想出教育學生的辦法來,我們要用心的對待每一個學生。多發現其閃光點,多鼓勵、多指導,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對自己的學習負責。
【《讀懂課堂》讀后感】相關文章:
《讀懂課堂》讀后感04-30
《讀懂課堂》讀后感(精選6篇)03-18
讀懂的作文07-22
讀懂母親03-31
讀懂失敗作文08-30
讀懂什么作文09-15
(經典)讀懂父親作文04-07
讀懂父親作文01-28
讀懂歲月作文03-13
讀懂陶淵明作文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