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跡讀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總結呢?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你想知道讀后感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奇跡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奇跡讀后感1
《教育的奇跡》這本書,不僅讓我感動于書中的每一個故事,每一個人物,也讓我悟到教育的真諦。它讓我知道“人的潛力是巨大的,上帝讓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都賦予每個人一個成功的機遇,成功的可能,每個人都應該而且可能做的最優秀,做的最卓越。世無棄人,只有自棄之人;世無完人,應該發現自己。”所以,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與學生,相信他們每一個人都能夠書寫自己的精彩;就是要發現孩子與學生,發現他們的潛能與個性,讓他們真正地成為自己。
書中例舉了一系列知名人物的成才的經歷,牛頓小時候常被老師與同學稱為“笨蛋”,同學們都瞧不起他;達爾文讀中學時,因為成績不好而被老師視為“智力低下”;愛迪生小時候坐在雞蛋上孵小雞,被認為是腦子有問題的人;愛因斯坦曾經連續幾次考試不及格,被認為是愚笨的孩子;丘吉爾小時候不但口吃,而且異常好動,經常受到老師的懲罰;巴頓將軍小時候曾經患閱讀失常癥,只要他一開口,大家就嘲笑他;數學家希爾伯特小時候是一個非常“遲鈍”的人,甚至在長大當老師后,每當討論一個問題時,他總是無法理解學生的發言,而需要已經理解的學生一起向他解釋他才弄懂;在學生時候蘇步青曾經連續幾次是排名最后的“背榜生”,讓父母傷透了心;海倫。凱勒出生19個月就成了一個又盲又聾又啞的殘疾兒……但他們都成為了偉大的人物。從這一個個事例中,告訴我們對于學生的教育應該從他們的實際出發,不同能力,不同個性的學生,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平時要多給予他們肯定,多善于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而不能一味的以成績這個標尺來衡量他們,早早地否定了某些成績稍差的學生,從而使他們失去學習上進的信心和勇氣。如果我們仔細觀察自己的學生,總會驚喜地發現,孩子身上具有許多優點,也許他調皮好動管不住自己,但他心地善良、樂于助人、熱愛勞動,喜歡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許他可能學習成績并不好,但是,他非常喜歡唱歌、畫畫,畫的作品非常有新意……
每個孩子都有著自己的強項和弱項,他們都會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來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賦,因此,作為教師一定要多加觀察孩子,欣賞每個孩子,多給孩子一些寬容,讓他們在愛的目光中充滿自信,健康地成長;或許我們真誠的愛也會創造教育的奇跡!
奇跡讀后感2
假期我讀了一本非常好看的書——《如果遠方有奇跡》。這本書是兒童文學作家商曉娜寫的,書中漂亮女生裴心瑜覺得生活陷入到一團亂麻當中——期終考試成績糟糕,媽媽和爸爸無法溝通,好朋友看起來都那么靠不住……置身于豪華而孤獨的大房間中,她決定逃離眼前的一切。她從寒冷的北方來到了溫暖的深圳,亞熱帶城市的旖旋風光和淳樸人情,讓這個內心混亂而孤獨的小姑娘慢慢平靜下來,開始重新審視和找回自己。一系列新鮮刺激的生活經歷讓她豁然開朗:生活是一面鏡子,它忠實地反映著一個人的精神面貌。困頓、挫折和艱難是生活的家常便飯,與其抱怨與對抗,不如換一副豁達而智慧的眼光打量,你會驚喜地發現,它居然還給你一副自信的快樂表情。裴心瑜在美麗的深圳找回了本就美麗的自己,自信地踏上歸程。
當我們在遇到挫折困難時候,要用積極的心態去看待這件事,用良好的精神狀態去迎接這件事,微笑著面對生活所給予我們的必須要面對的挫折。我不否認這一觀點,沒有錯,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一帆風順,誠如每次和朋友將互贈的賀卡中寫的那樣:希望你萬事如意,心想事成。可是,生活是現實的,現實是殘酷的,一切的祝愿雖是美好的,但卻也好似最無用的。面對生活,我們必須學著面對現實,笑著去面對生活帶給我們的一切挑戰。
海倫·凱特是一名殘疾人,但她總是微笑著與病魔抗衡,譜寫了又一曲可歌可泣的神話。總之,在面對挫折的時候,一定不要向它屈服,要微笑著面對生活中的挫折!笑對挫折,笑對生活,笑對人生!要知道“面包會有的,牛奶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我們的痛,那些刻在生命里的疤痕,也許在多年之后的某一天,會成為我們引以為豪的驕傲。
上帝從來就是一個再精明不過的商人,往往在他賦予你一份成功的時候,他就早已讓你付出數倍于收獲的努力了。這樣的生命才是多彩的,正因為有了挫折,才有了我對生活發自內心的熱愛,才會感激所有賜予我幸福的人和事。我們應該感激挫折的力量,那種痛苦過后的快樂,煎熬過后的幸福是平靜的生活永遠無法實現的,因為我們需要挫折。
沒有挫折的生活是殘缺的!
奇跡讀后感3
《第56號教室的奇跡》全面而詳細地闡述和介紹了雷夫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有效行動。雷夫倡導“沒有害怕的教育”和彼此信任,他反復強調知識本身就是最好的獎品,他運用了“道德發展六階段”理論:我不想惹麻煩---我想要獎賞---我取悅某人---我要遵守準則---我能體貼別人---我有自己的行為準則并奉行不悖。這第六階段的道德要求與儒家思想所倡導的“慎獨”不謀而合。在每項教育活動中,都充滿了雷夫的智慧和激情,學生和他在一起快樂無憂,每項學習學生都投入極大的熱情,尤其是演莎士比亞的戲劇和旅行兩項活動,更讓學生全情的投入和無限的熱愛。
在本書中,我看到了雷夫老師點點滴滴的有益的做法,也看到了在他眼里,學生都是可愛的天使,更看清了他的一切努力都是為著讓這些天使變得愛學習、會學習這樣一種最樸素的意識和想法。從本質上來看,這是因為他有愛心,有一顆熱愛兒童的心,他是真正把自己的學生放在心上。雷夫老師對孩子的愛,在書中隨處可找。是呀,愛是教育的根本。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有高低,但是教師對學生的愛心不能有高低。
沒有愛,便沒有教育。愛生要勝過愛子,作為一名教師,要把愛灑向每個學生。我們只有心里時刻裝著學生,學生心里才有你這個教師。尤其是學生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對于那些發展慢的學生,我們只有愛之切,才有可能喚起他們奮發向上的勇氣、信心與激情,才能冰釋他們心底積淀的自卑,大膽地去尋找失落的綠洲,才能使他們奔向健康發展的人生之路。
奇跡讀后感4
在這個漫長而愉快的寒假里,我讀了一本十分有趣,勵志的書,叫《如果遠方有奇跡》這一本書見證了一個剛開始內心孤獨無助的女孩慢慢的蛻變到活潑,開朗的過程。
這本書主要講述了;主人公裴心瑜覺得生活陷入到了一團麻亂之中----期考成績糟糕,媽媽與自己無法溝通,好朋友看起來十分靠不住……置身于豪華而孤獨的大房間,她感到十分心煩意亂,因此她決定逃離眼前的一切。她從寒冷的北方來到了溫暖的深圳。熱帶城市的風光和淳樸人情,讓這個內心孤獨的女孩慢慢平靜下來,開始重新審視并找回自己。
最后,裴心瑜在美麗的深圳找回了原本的自己,自信的踏上了歸程。
讀完了這本書,我深刻的體會到;生活是一面鏡子,他反應了一個人的精神面貌。挫折和失敗是生活的家常便飯,與其抱怨,對抗生活,不如換一副達觀而智慧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不久之后你就會驚喜的發現,他居然會還給你一個自信樂觀原本的自己。我也明白了;孤獨是一塊絆腳石,是生活中的羈絆,它的到來往往會伴隨著不良的情緒,這種消極的情緒發展下去卻只能令人更加的意志消沉而不能讓人進步生活中,不僅如此,我們還應該學會謙讓,不要因為一次不必要的爭論而讓曾經最好的伙伴變成了陌路人。
其實,世界并沒有你想象的那么糟糕,它一直都那么美好,只不過是你沒有發現而已……
奇跡讀后感5
書中主人公魯濱遜不顧家長反對,私自坐上朋友的船出海遠航,在航海中,遇到大風、被人捉去當奴隸,最后逃出·······在一次航海中,船遇到了大風暴,船和船上所有人都受到了危險,危險過后,只有魯濱遜一人活了下來,醒來后發現自己在荒島上。
他是如何在這荒無人煙的島上生活了28年呢?他把船上剩下的物品搬到島上,搭了帳篷睡覺,之前一段時間是靠船上的物品維持生計的,可過了一段時間,食物吃完,生活用品也用完了,遭受這雙重打擊,他沒放棄,在島上種雜糧,養動物,做粗面包、奶酪等。為了不被野獸襲擊,他打了一個更堅固的房子,取名為“壘”,之后還建造了別墅,還救了一個俘虜取名“星期五”,陪他度過了28年的生活。他靠他的聰明機智和堅強意志創造了奇跡,也拯救了自己。
世界上還有很多像他一樣的人,比如說:熱愛文學的夏洛蒂,因自己是婦女被人嘲笑、諷刺,可她毫不氣餒,努力奮斗,終于在不是婦女的事業上闖出了一番成就;被病魔纏身而又堅強活下去的霍金;因制造炸藥,弟死父傷,而卻依然不放棄自造炸藥的諾貝爾······
與其說世界上有奇跡,還不如說奇跡是我們自己創造的!
不僅奇跡是我們自己創造的,而人生也一樣。有的人生枯燥無味,而有的人生卻是精彩的。
其實每個人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人生,自于它是怎樣,那就要看看我們是否會去努力、奮斗,來創造屬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奇跡讀后感6
其實我還沒有讀這本書就被序言里的這句話打動了:“一間教室能給孩子們帶來什么,取決于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處流動著什么。”作為一名教師,我不由自主的思考,自己的教育令我的教室里流動著什么。學習,學習,還是學習。用什么來壓迫他們學習呢?是考試。測驗,月考,期中考試,期末考試。我的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處流動著名次,競爭,奮斗,而且無處不在。
好不容易放假了,我和學生們都松了一口氣——實在是應該好好休息一下了。然而,接下來的暑假生活安排令我們大吃一驚:七月五號返校時要完成語數外物四門課的暑假作業(每一本都至少有七十頁),每天要讀語文和英語各十五分鐘,語文練字(五十個字)。從七月六號開始,重新買一套資料(四本)回家做,接下來安排五次返校,檢查上一次布置的作業。這樣的安排對于學習不自覺的學生或沒有家長監督的學生來說是好事情:他們經常到八月底報名前猛補作業。但對于我的女兒這樣的學生來說就不合適了。她做作業速度慢,但質量比較高。不會的題目仔細想,實在想不起來的題目向父母求助,父母也不會的,向電腦求助——務必弄懂。這樣一來,別人一個小時的作業她也許需要一個半小時或兩個小時。練字,更是如此。她的同學一本字帖一個晚上就搞定,而她,確實真的在練字:一撇一捺,小心翼翼,模仿的非常成功。這樣算下來,她整天從早到晚做作業,沒有休息的時間。本來,暑假我們打算出去旅游,到圖書館看看書,到游泳館去游泳,傍晚去操場打球,跑步,看看經典電影(英語原聲)還有古箏考級,等等,最重要的是多休息,多睡覺,因為這對長個子有好處。而現在,所有的安排被無窮無盡的作業打亂,壓縮再壓縮。每天晚上檢查作業給她簽字的時候,發現她做的作業比我預期的要少,就忍不住生氣,想發火,這必然影響大家心情,影響睡眠質量。
這是我們盼望的暑假嗎?肯定不是。中國畫講究留白,空白給人無盡的想象空間,是為意境深遠。暑假也應如此。多留點空白時間給學生,鍛煉身體,培養興趣愛好,。作為教育者的老師,學校,更應該為學生的將來考慮。
“是什么東西在決定教室的尺度——教師,尤其是小學教師。他的面貌,決定了教室的內容;他的氣度,決定了教室的容量。”我想,不僅僅是老師,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長們都要想一想,我們到底要教育出什么樣的孩子。
奇跡讀后感7
《第五十六號教室的奇跡》這本書是我第二次閱讀,說老實話,第一次的閱讀沒有給我留下太多的記憶。當我再次拿出此書閱讀時,讀著“聯合推薦”中頗具震撼力的“文字宣傳”以及暢銷書《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作者尹建莉撰寫的具有強烈積極色彩的文章《一間教室的容量可以是——無限》,內心產生出極度的渴望,想立刻走進這位“當代的梭羅”——雷夫·艾斯奎斯的精神、行為的雙重世界。隨著閱讀的推進,對主人公雷夫的渴望漸漸轉變為由衷的敬佩和感動。這不僅源自人們對本書作者的高度評價:“在洛杉磯市中心一間會漏水的小教室里,一位名叫雷夫·艾斯奎斯的小學老師用了將近四分之一世紀的時間,創造了一間充滿奇跡的第56號教室,感動了整個美國。”“他創新的教育方式,把孩子變成熱愛學習的天使;他熱情的教育態度,把教室變成溫暖的家。閱讀《第56號教室的奇跡》,你們的孩子也一樣可以非常優秀!”“雷夫·艾斯奎斯曾被授予美國‘總統國家藝術獎’、英國女王M·B·E勛章、1992年‘全美最佳教師獎’……”更由于雷夫老師的正直、仁愛、智慧和執著……深深地吸引這我,讓我情不自禁的想要往下讀。
雷夫是一個勇敢、正直的老師。我們經常聽到人們這樣要求老師:“德高為師,身正為范”、“為人師表”。但是在頻繁的正面引導之下的老師們,面對一些輿論壓力,明明自己這樣想,卻會那樣說,在言行舉止上表現的唯唯諾諾,憂慮膽怯,不敢說真話,實話,隨著歲月年輪的轉動,原本方正的性格也會被肆意磨圓,變得再無個性可言。而雷夫老師卻大不相同,他為人個性鮮明,敢于直言,他敢于講美國教育的真話。在書中,他多次例舉了自己所在學校以及其他學校老師的一些做法,并直言不諱地發表了自己的見解,提出了批評意見。同時,他也直截了當地對他所在的州進行的.“標準化測驗”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可貴的是,他不是那種“吃不到葡萄硬說葡萄酸”的消極空談家,而是有著美好理想并不斷為之努力的積極的行動主義者。他否則一些東西,卻努力的堅持著另一些東西并奉行不悖。因此,他是一個敢說敢做勇敢正直的老師。
奇跡讀后感8
有一本書,名字叫做《如果遠方有奇跡》,這本書里面充滿了對少男少女內心苦悶,成長艱難的理解與撫慰。是一本不可錯過的正能量書籍,能夠溫暖治愈,潤澤心靈。當我合上這本書的時候,我心中的感觸卻是極深的。
文中的女主角裴心瑜的家里很富裕,住在大豪宅里,又有保姆伺候。在此之前,我也十分羨慕這種人,只是看了這本書之后,我就不怎么羨慕了這些人了。其實有錢人家的孩子也沒什么好,文中的裴心瑜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她的爸爸在外工作,只有周末才難得回家一次,媽媽雖然在不在外地工作,可平時卻只是忙著工作,對女兒裴心瑜的一切都不管不顧,甚至連她的學習也從來不過問。
在那別人眼里所謂的豪華大房間,在裴心瑜的眼中簡直就是一個關犯人的大牢籠,整天對著那跟她沒有共同語言的保姆和窗外的來來往往的車輛還有一塊接著一塊拼接在一起的隔音板——她感覺十分的孤獨。裴心瑜后來又因為期末考試成績很糟糕,被班主任數落了一番,她不想整個寒假都被當做犯人一樣困在那個大牢籠里。她不想孤獨,不想一個人天天望著窗外的隔音板或是車輛發呆。于是,離開沈陽的念頭一下子從這個12歲的少女心里冒出來,之后,她便從寒冷的沈陽來到了表姐工作的地方——溫暖的南方城市——深圳。
在溫暖的深圳,裴心瑜認識了一個個性陽光向上的男孩,他叫周一。
從前,裴心瑜是一個動不動就郁悶,煩惱的女孩,可自從認識周一之后,她就被周一身上這一種陽光向上的氣質感染了,從此變得活潑開朗起來。裴心瑜也就是從這個時候找到了原本就美麗的自己。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人也是這樣,他們看起來讓人十分之羨慕,但其實他們自己的內心卻是十分孤單的。也許,看上去他們的父母努力賺錢,沒有時間陪孩子;又或者,他們漂泊在外為的就是自己的孩子。所以父母雖然沒有時間陪我們,可他們也是為了我們好呀!也許我們是可以不用依靠他們,任何事情自己去做的。我們孤單,可以去尋找快樂啊,我們可以讓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實,不再孤單啊。有錢人看起來富裕,令人羨慕,可實際上,富裕的人也有自己的苦衷。
所以,不要去羨慕別人過得有多好,生活有多寬裕,我們只有做好自己,過好自己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奇跡讀后感9
1948年,在一艘船上,有位父親帶著他的女兒去見他妻子。父親在削蘋果時因為船的顛簸,一不小心把刀扎在了自已的胸口上,女兒嚇壞了,趕快把父親扶了起來。以后的三天,父親像以往一樣,為女兒講故事;唱好聽的搖籃曲;為她扎上漂亮的蝴蝶結;帶她去看藍色的海洋。。。。。。抵達之后,父親告訴女兒:“我愛你,也愛你媽媽”。當一家人團聚時,父親死了。
父愛是偉大的,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是一樣,為了不讓自已的孩子擔心,父母們選擇了讓自己獨自承受痛苦;為了不讓孩子失望,父母咬牙實現了孩子的愿望;為了不讓孩子受傷害,愿意付出自已的生命!有什么力量可以帶領我們穿越生與死?有什么力量可以帶領我們穿越痛與悲?有什么力量可以給人奇跡般的支撐?因為有了父母無私的愛,我們才有了生命;因為有愛,生命才能延續;因為有愛,才有了奇跡。
在生活中,父親為你付出了愛,無聲的愛,但你沒有感覺到,認為父親太嚴厲。我的父親就是這樣,對我要求很高,也打過我,罵過我。我也說過父親不愛我。但我現在知道父親都是為了讓我更好。
父愛是一座高山,高大威嚴,給我們依靠;父愛是一汪水,清爽涼快,給我們快樂天堂;父愛是一支歌,輕快明亮;父愛是一雙手,撫摸著我走過春秋;父愛更是一滴淚,一滴飽含溫暖的淚水。父愛是偉大的,無私的。有愛就有奇跡。
奇跡讀后感10
讀《第56號教室的奇跡》是一個充滿驚訝和感動的過程。一開始,我只是抱著完成任務的心態去看一看的。當我看完這本書時,我才發現自己其實是以非常細心地態度看,幾乎沒有漏掉一個字,有些章節還反復地閱讀幾次。因為這是我從教十多年,第一次看到如此真實、感人、細膩的反映教育歷程的書籍,也最真切感受到——教育生涯在許多人看來,是多么的平淡無奇,但在作者看來,卻是多么的不平凡。
雷夫老師對孩子的愛,對事業高度負責的精神是令人感動的。雷夫老師對孩子的愛,在書中隨處可找。如想盡一切辦法為孩子籌集外出游玩的經費,利用課余時間去打短工籌集經費;組織孩子的生日會等這些事例。我們看到,他把個人的生命與教育事業完全融合在一起,完全把個人的一切都獻給了他的學生。這種精神是多么可貴,又是我們所無法做到的。這也是他最終能取得事業成功的原因吧。
雷夫老師在教育生涯中,以強烈的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超強的學習能力,嘔心瀝血,鞠躬盡瘁,全身心撲在教育工作中,并不斷審視、反思、嘗試,逐步認清了人生使命,建立了自己的教育信念,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的教育思想。這印證了一名好教師的成長是要善于反思和總結并逐漸形成自己的獨特思想的觀點是正確的。在認識到當今“速食”社會是造成孩子避免挑戰困難的原因的時候,他提出了“成功無捷徑”的理念,培養孩子們孜孜不倦、不屈不撓地克服困難的態度。
事實上,“成功無捷徑”既激勵了學生,也是激勵雷夫老師走向成功的信念。他在實踐教育中,不斷總結和思考,還逐步感悟形成了“讓孩子們站在同一條起跑線”,“我們的期望決定孩子們的表現”、“做一名智慧而成功的教師”、“為孩子將來過上一流的生活做準備”、“不要把信仰強加于孩子”、“孩子也是教師和家長的老師”、“教孩子終身受用的技能”、“永遠不要失去對孩子的關注”等等觀念和認識。
由此,我也想到,我們的教育過程中,實際也經常遇到雷夫老師所遇到的難題,如孩子不愛學習,家庭教育有問題、成功的學生并不會感激教師等等,但他在遇到問題時,不是先從客觀方面去找原因,找借口,而是進行積極思考,并及時去糾正自己的觀點和做法。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奇跡讀后感11
《第56號教室的奇跡》講述了雷夫老師一直在洛杉磯市霍伯特小學擔任五年級的故事。這所學校是美國第二大小學,百分之九十的學生家庭貧困,多是以英語為第二語言的移民子女。就是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他在同一間教室包攬了所有的課程,從1981年工作至今,創造了轟動全美的教育奇跡:那些似乎注定平凡的學生在全國測試成績高居全美前5%,長大后紛紛就讀于哈佛、斯坦福等頂尖大學并取得不凡成就。雷夫老師因為自己的創新工作而成為美國最受尊敬的教師之一。 每個人都該像雷夫老師那樣不斷地實踐。我確信某些老師為了樹立自己的威信而讓孩子感到害怕的想法是錯誤的,教室就應該是求知的安全天堂。雷夫老師強調學生們不該為了逃避懲罰而學習。他的學生升入最好的學校后還和他保持緊密的聯系。作為老師,我們應該像雷夫一樣通過看有意義的電視電影、閱讀經典的圖書,而不是看那些讓孩子變笨的垃圾讀物來提高孩子們的素養。在第56號教室發生的一切真令人難以想象啊:孩子們舉止得體,絕不錯過每一天的學習,而且學業不斷地更上一層樓。
讓我十分感動的是,這本書帶給我的已經遠遠超過了如何去教自己的學生,而是更多地在教育我如何做一個正直、謙遜、善良的人,如果我自己做到了,學生就自然而然的會受到影響和感染。反過來想,按書里第六階段的說法——我有自己的行為準則并奉行不背,我們對自己這樣的要求的目的并非是想讓學生如此,而是我有自己的行為準則 ,我是應該這樣做的。總之,如何做一個令人尊敬的人,書里有很好的解答。這本書不僅老師家長應該看,更應該推廣到整個社會,讓所有人都看。
奇跡讀后感12
《正念的奇跡》這本書最核心的一句話是: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奇跡?不是能夠騰云駕霧、踩風火輪,而是每天的一呼一吸,專注于你的一呼一吸,就是正念的狀態。
通過讀正念的奇跡這本書,讓我的心境更加清明和幸福,慢慢的進入了《當下的力量》這本書中所描述狀態:放下小我的執著,分別心,評判心,二元論,對錯,好壞,有無,高低,富有貧窮等,而是平靜的接受當下發生的事情,并享受其中。
作者舉了幾個例子:洗碗時就享受洗完過程,享受鍋碗瓢盆交響曲,而不是抱怨妻子(或者丈夫)沒干活,不開心;陪孩子寫作業,就安心高質量地陪伴,不去擔心工作,看新聞,收拾屋子,刷手機,其他事情;看電影就享受電影帶給我們的各種感官沖擊;掃地就掃地;洗澡就洗澡;總之就是回歸當下。
正念其實就是安住在當下,能讓人們能與負情緒和平相處,有了這一理念,就如同聽音樂,曬太陽,與美好的事情連接,冥想,祈禱一樣讓自己煩亂的思維回歸到當下。
人的痛苦就是因為有執著,對發生的事情不接受,排斥認為這種事情怎么會發生在我的身上,看不透周圍的所有的事情都是空,都是念頭。
能時刻保持正念狀態,將心安住在當下很難,正因為難,去練習才有挑戰,有趣,有意義,生活才會變得多姿多彩變。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奇跡讀后感13
大學期間讀過很多教育學著作,也知曉眾多教學專家,但未曾了解孫維剛,這是一個遺憾,但也是幸運。今天通過領導贈予的《中國教學的奇跡》深入了解了孫維剛老師及他的“教學五部曲”,感受頗多。
“一個人來到世界上是為了使別人生活得更美好”。這是孫維剛最喜歡的名言。這樣一個追求內心愉悅的人,不難看出為什么他那樣熱愛講臺,他想讓孩子們幸福的學習。這樣的人付出的必定更多,不為自己。記得大學時,老師問我們什么是幸福。同學們依次回答,有人說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有人說嘗盡世間美食,有人說每天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而我當時卻說“內心的愉悅”。而今,我明白了幸福是為了使別人生活得更美好,這必將是我今后的追求和目標。哲學命題有一句“我思故我在”,作為教師的我則是我思考教學、想著學生才是我的存在。從簡單的我到豐富的我,從個人到集體,從小家到大家,這正是成長的蛻變。
研究生期間我主要研究語文課堂有效提問,從搜集資料到整理資料的過程中積累,通過梳理文獻綜述來了解有效提問的進展,從而根據研究現狀進行探索,挖掘創新點,進而確定自己的研究視角,完善并豐富已有的理論。學習了孫維剛的教學經驗,我知道原來的研究方向是宏觀的,有它的優勢但也存在著弊端。實踐是認識的起點,也是認識的歸宿。現在的我是一名一線中學語文教師,我要做的不僅是理論,而且更是實踐到理論的升華。實現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必須在實踐的基礎上,發揮主觀能動性,通過量的積累并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只有踏實本職工作,積極探索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需要靈活處理問題的方法,才能做到量的積累,并要進行理論學習,進而養成科學的思維方法,這樣的過程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才能實現教師專業化的發展。
孫老師的高效教學深深地吸引著我,對課堂有效提問的理論實踐積累是高效教學的基礎。我認為如何才能做到高效教學,首先要完成有效提問。當然,孫老師對高效教學有自己的理解和經驗。正如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我與孫老師對高效教學切入點不同源于我們研究視角的差異,但我們有著共同的終點,開發學生的思維,挖掘無限的潛力。這個過程任重而道遠,我將博采各家之長補己之短,學習孫老師教學思想的精華,完善日常教學工作,逐步縮短與高效教學的差距。
奇跡讀后感14
看到雷夫老師對工作的自信與熱情,仿佛我也曾有過,可現在丟哪了呢?甚至怎么都已經不屑于去尋找了呢?
當初的我們“初生牛犢不怕虎”,只是單純的想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知識想方設法地教給學生,如果達不到理想目標會做出多種嘗試:或者變換教學方法或者延長工作時間,以工作的勤奮與熱情感染著每個學生,用對工作的“無私奉獻”耗盡整個青春歲月……這其中經歷過成功的歡喜,失敗的傷痛,以及隨之而來的一系列“副作用”:職業病、工作調動、家長質疑……不知從何時起,我開始覺察出自己的渺小與無助,還時常會勸自己:老師怎么會是萬能藥水呢?單憑自己的力量究竟能改變孩子多少呢?小學六年時間我們能給予孩子什么收獲又帶給孩子什么影響呢?不,六年都高估了,平均三年吧!我們怎樣能把自己的力量發揮到極致呢?我們又怎樣能建起屬于自己教育的一塊“世外桃源”呢?我開始懷疑自己,封閉自己,逃避現實以至于不敢前進。我們在成長也在不斷的否定以前的自己。
讀完《第56號教室的奇跡》這本書,于雷夫相比,我所做的仿佛只是一種對工作的“原始沖動”,努力也只是“低質量的努力”。沒有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導,也就沒有目標,只是忙碌地“原地打轉轉”;沒有一定的知識積累,沒有知識的廣度,就仿佛失去了戰斗的“武器”,只能“坐以待斃”。
但你會像雷夫那樣做嗎?不會。雷夫只能是雷夫,任何人無法復制。但雷夫身上的優秀品質感染了我:有理想,正直,無私,熱情,好學,堅持不懈……并且《五十六號教室的奇跡》帶給我對教育教學的很多思考:教給孩子們做自由的人;數學課,自然課還可以怎樣去教;藝術又對孩子產生多大影響;教師應該教給孩子什么?(老師不僅僅是教書匠);怎樣在教育大環境下自由地做自己(終極難題……)。
實際點說,我一直在為讓自己重新喜歡上這個工作而努力(是那種發自內心的喜歡),找回初心,真正愛這份工作才會有激情與創造性。上一段最后一個思考是我的目標,而現在唯一能做的除了讀書還是讀書。因為現在的我“修行淺”滿眼都是困惑,越強大才會越自由。
奇跡讀后感15
今天下午,我們看了一篇作文,名字叫《奇跡》。我卻覺得不是奇跡,而是非常非常的奇跡。我要天天這樣鍛煉。
課文主要講了體育鍛煉的重要性,比如說:散步、體操、打拳、接著跑步、游泳、爬山等等體育鍛煉,“生命在于運動“。雨果40歲的時候得了心臟病惡性發作,竟然奇跡般的活到了84歲,成為了長壽者。我看了這篇短文后,我也要經常體育鍛煉,要活到100歲。短文的中心是:說明了體育鍛煉的重要。
我要堅持每天體育鍛煉,堅持每天散步、體操、跑步、游泳等。游泳我看可能不能每天堅持了,打拳啊,我連想也沒有想過。爬山,我想過,但是,我是在城里上學,不是在鄉村里上學,不能每天都爬山。但我到現在還是有一個問題,體育到底有多么重要,我只知道它能讓人成為長壽者,還能強壯身體之外,我就不知道還有什么作用了。看見雨果發青的臉色,沉重的喘息,我很想對雨果說:“雨果呀!你太偉大了,既然不怕心臟病的威脅。而還堅持了44年呢!雨果你還是個才華出眾的人,二十歲開始發表作品,二十九歲寫了長篇小說《巴黎圣母院》,六十歲創作了《悲慘世界》,八十歲那年,創作了戲劇《篤馬古瑪》等等長篇小說、短文、戲劇、詩歌。可是,正當他激情奔放的時候,心臟病惡性發作,那年他才40歲,正在這時,我的心情突然沉重起來了。看到“雨果的健康慢慢好轉了”這時,我的心情開朗了。而看到雨果逝世那一句時,我的心情再次沉重起來。心臟病到底有多么可怕,我非常害怕,害怕我得了心臟病。
奇跡怎么來的呢?體育鍛煉!只要堅持體育鍛煉,你也會的有這樣的奇跡
【奇跡讀后感】相關文章:
奇跡03-21
卑微奇跡散文05-08
李琦奇跡歌詞10-22
讀《活出生命的奇跡》有感-讀后感700字03-16
《奇跡男孩》經典臺詞04-10
母愛的奇跡_750字01-26
轉角遇見奇跡_1000字02-11
頭發的奇跡哲理故事02-17
哲理故事:愛+智慧=奇跡04-27
鯊魚創造的奇跡作文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