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后感(通用45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體會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論語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論語讀后感 1
寒假,我讀了些《論語》,其中令我感悟最深刻的是孔子的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我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他們身上的缺點,我用來檢查自己加以改正。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要虛心地學習別人的長處,而要改掉自己身上的短處,使自己不斷地進步。從這里我又想到了孔子的另一句話,“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見到好的我就要向他學習,見到壞的就要反省一下自己有沒有這樣的錯誤。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我們偉大的孔圣人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一次,孔子周游列國途中被幾個孩子擋住了去路,其中一個叫項橐的孩子說出了擋路的原因,孔子認為有理,見他聰明,就又提了一些問題。項橐對答如流,孔子便虛心地向他求教了!那么有學問的孔子都虛心地向一個小孩學習,何況我們這些小學生呢?更要虛心好學啊!
觀光電梯的發明也說明了這一點。有一個酒店因原來的電梯不夠用而請來了建造師和工程師設計新的電梯。建造師和工程師一致認為在每層的樓板都要開一個孔,以便安裝新的電梯。一個清潔工聽到他們的`談話,就建議把電梯建在酒店的外墻上就省事多了。建筑師們眼睛一亮,連聲叫好,觀光電梯就這樣誕生了。因為建造師虛心地聽取了清潔工的意見,才有了觀光電梯的誕生。如果建造師們看不起清潔工,不虛心聽取他們的意見就不能誕生今天的觀光電梯。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只有不斷地吸取別人的長處,改正自己的短處才能成為一個好學的人,一個不斷進步的人。
論語讀后感 2
暑假媽媽給我買了一本書——《論語》,這本書里講了許多人生道理,每個道理都有一個故事、一幅插圖,圖文并茂,令人更加能明易懂。帶著好奇,我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論語》中有一句話是: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意思是:孔子說:“君子要廣泛地學習一切知識,并且用禮來約束自己,這樣就可以不背離君子之道了。”為了幫助理解,下面還有一個小故事,講的是有一個小孩很放縱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大家都以為他沒出息。一天,他聽見有人對自己家的孩子說:“你不要和他玩,他仗著自己家有錢不讀書,別跟他學壞了。”
他聽了后收到深深的警醒,覺得很有道理,從此發奮讀書,做了一個有用的人。是啊,我們要從小嚴格約束自己,廣泛地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不能放縱自己。我不由地想起了我自己。這個暑假,我沒有能好好管理自己的.學習,每次都是在媽媽的再三提醒下做作業、看書。
書中還說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義,必先讀其書。”就是說學習要勤奮,要有科學的學習方法。愛因斯坦著名的公式:勤奮努力+方法+講究=。也是說明勤奮是學習的首要因素,勤奮是精神,更是方法,要勤學、勤記、勤思。子曰:“學而不思則殆,思而不學則罔。”人要增長知識和才干,就要要勤奮學習。說得多好啊,我也要以這句話為我的座右銘,陪伴我今后的學習之路。
故事里的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遠近聞名的學者,我也要像故事中的孩子一樣,通過自己的勤奮、自覺取得好成績。
論語讀后感 3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這里講的是如何調和“學”和“思”的矛盾。作為一個理科的學生,我覺得我對這個問題有相對深入的理解。只學而不思,不易發現別人的錯誤,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讀《論語》,買一本書回來,刷刷幾下讀完,即使過目不忘,學到的也是別人的東西。思而不學,則會進展緩慢,而且容易鉆進牛角尖出不來。這時如果能夠參考一下以往人們對同一問題的看法,則很可能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荀子也說過“吾常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所以,孔子告訴他的弟子,在學習中要把握好“學”和“思”這對矛盾。
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話,我竟然不知出于《論語》。像“父母在,不遠游。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為謀,任重而道遠,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秘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并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于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于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論語讀后感 4
這個假期,我捧著厚厚的一本《論語》,帶著疑惑和新奇,細嚼慢咽地品嘗起書味。
若要用一句話來歸納《論語》講了什么,我覺得應該是“如何做人”。做人和做學問是不同的。做學問也許還能在紙上做,做人卻只能到生活中去做了。
《論語》中,曾子講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復習過呢?
讀到這兒,我不禁停頓下來,腦子如相冊一般開始翻著頁……小組成員遞著作文草稿給我,懇求道:“組長組長!幫我改改作文唄。”我咬著筆頭,看著手里的奧數題,絞盡腦汁也做不出來,只瞥了一眼她的作文,就不耐煩地應道:“知道了知道了,放著!”說完我用筆尖敲了幾下桌面,便不再理會。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難題只解了沒幾道,作文也是沒有修改,午休的時間就結束了。上課鈴響起時,我收回作業,把作文草稿歸還給她,準備上課。她激動地問道:“通過了嗎?”“過了吧。”我看也沒看她。作文上交批改過后,她的作文要重寫,我心里“咯噔”一下,低下了頭……
課余時間,女生們一堆一堆地圍在某一個人的`課桌旁,不知談論著什么。可我們這一堆聊的,我可清楚得很。“她這幾天穿得可真花里胡哨!”一個人指著遠處的女孩小聲說道。“就是就是,一點兒也不好看啊。”另一個人起哄到。
……
當那個女孩走過來時,大家卻還是笑臉相迎,我看著這幅局面,心里似冰寒……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直至整本書讀完,這句話仍扣我心弦,我們應也像曾子學習,“吾日三省吾身”!
論語讀后感 5
今天,我們學完了《論語》十二章和《論語》十章,經過幾節課的學習,我有了一些心得和感觸。
孔子雖然已經去世了兩千多年了,但是他的話語對于現在的我們來說仍然是耳熟能詳,這些話仍然在影響這我們,指導著我們。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以君子乎?”孔子教導我們要做一個君子,要愛學習,樂交友,做有修養的人。現在人們依然保持這種追求,要做一個德才兼備人格高尚的人。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用自己的經歷來教導我們,要循循漸進,終身學習,還告訴我們學思結合的`重要性,短短的三十八個字,孔子敘述了自己的一生,這三十八個字成為多數人都要達到的為之奮斗的人生理想。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子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孔子教導我們,當正義和財富發生沖突時,要堅守道義正義。君子不是不愛財,但要通過正當的手段來獲取。現在,有多少人因為貪污受賄而被判刑,他們之中不乏都是一些大官員,他們雖說,學識淵博,單絕對不是君子。
我知道孔子頗有盛名,但在學了《論語》中的一點兒之后,我才正真意識到孔子的偉大,他絕對擔的起圣人的稱號。正因為有孔子他們這樣的人存在,我們才能被稱為“禮儀之邦”之一,我們的民族得以延續才有了文化紐帶。《論語》這本書的語句已經融入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那一串串話語早已成了了我們每個中國人的性格基因。
論語讀后感 6
《論語》真的可謂是家喻戶曉的一本書,這本書記錄了孔子與他弟子的言行。最近幾天,我們學習了《論語》中的十二章,我真可謂是受益匪淺。
在十二章中,我最喜歡的是這一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同時,它還是我童年時期最早接觸《論語》時最開始學到的一章,這句話是這樣理解的:
孔子說:“學習要按一定的時間復習,這不是很快樂的事情嗎?有朋友從遠方前來拜訪,這不是很高興的事情嗎?人們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氣,這不是很君子的行為嗎?”
說實話,我非常佩服孔老先生的智慧。在幾千年前的時代,孔老先生就能悟出至今為止通用了幾千年還沒有錯的道理。就比如說第一句:“學而時習之”,我現在剛剛進入初中學習,聽到最多的話就無非是“復習”了。
無論是哪一樣學科,老師都告誡我們要定期復習,這樣才能牢記在心。第二句話也是正確的,對待朋友就要真誠、真切,朋友好心來拜訪你,無論什么時候都要熱心迎接。
第三句話真是突出了孔子的.道德高尚,人們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氣,我相信很多人都做不到這一點,雖然我也做不到那么好,但我會去嘗試,去一點點接近那種境界。這三句話無不體現出孔子的智慧。
當然,這只是《論語》這本巨著中的一小則文章,還有更大的奧秘蘊藏在其中,等著我們去探索、學習。
《論語》真是一本充滿了先人智慧的書本,它對你、對我都會有巨大的改變作用,這些作用都是良性的,最后,讓我們一起閱讀《論語》吧!
論語讀后感 7
中華文化博大精神,作為一名中國人,我認為,國學經典才是我們語文學科真正所學習的,總之,《論語》記載了仁,孝,信等道德范疇,我們必須要認真閱讀這一部學習的典籍。我認為,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很少有著作能夠像《論語》這樣長久而深遠地影響著中國的歷史。也正因為這樣,我對《論語》的態度一向是只敢仰視而不敢觸及。
在今年暑假,我又從書柜中找到這本書,揣摩一下內在的文字。
俗話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簡單意思就是三個人里面必定有一個是我的師傅,而經過我們的揣摩以后,得知:這句話的'意思是想讓我們在學習方面,要學會謙虛,告訴我們一個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的道理。
所以我認為,《論語》不但教我們學習的知識,還讓我們學會了怎樣處人遇事。同時,要把學習當作一個充實自己的過程,懷著愉快的心情去對待它。另一句“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也在強調溫習舊知識的重要性,還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從表面上看,要“溫故知新”很困難,但只要你換一個角度去想,總會有新的發現。而我們也從過程中獲取了更豐富的經驗。孔子的這學習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現代教育人士提倡的。
通過細讀《論語》,僅閱幾句話,就收獲了這一學習方法,我們真的應該多看一看這些古文,讓其他人對你刮目相看!這也是對現在初中階段文言文的一個練習。
論語,它就像一盞引導我們向前的明燈,教會我們做人,論語就是一種教育,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論語讀后感 8
《論語》是這樣的一部書,他記載著孔子的言語行事,也記載著孔子的若干學生的言語行事。
《論語》中學而篇第一中的第四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句話就介紹了曾子的為人行事,意思是: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盡力了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誠呢?老師傳給我的本事是不是復習了呢?”曾子每天都反省反省,他這種勤于反思,時時注意加強自身修養的精神是令人欽佩的.。今天我也要繼續發揚這種自我反省的精神,不僅自己的事情,就是見到別人做事時,也要留心學習觀察,處處總結經驗教訓。
《論語》中學而篇第一中的第一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說了孔子認為學習對一個人來說很重要,但不只限于書本,更重要的是學習做人做事。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學過了,在定時的實習它,不也很高興嗎?有學生從遠方來(求教),不也快樂嗎?別人不了解我,我不懷恨在心,不也是君子嗎?”
《論語》中學而篇第一中的第六章: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馀力,則以學文。”意思是:孔子說:“后生小子,在父母跟前,就孝順他們,離開自己的房子,便敬愛兄長,不多說話,說則誠實可信,愛人民,親近有仁德的人。實行這些以后,有剩馀力量,便去學習文獻。”孔子的這段話,指出了古代對青少年行為的基本要求,今天,學生要在這基礎上對德、智、體、美、勞方面全面發展。
讀讀《論語》似乎對我有許多的啟示!
論語讀后感 9
讀了《論語》這本書,我的感觸至深。因為這里不但有大家明白并且知道的論語,還有一些大家比較生疏的論語。
比如說:子曰:君子之德,風;人之小德,草;草之上風,必偃。這句話也代表了我們不能做一個墻頭草,然后隨風倒。沒有一個自己的理由,總是聽從別人的安排,跟著那些有思想的人倒。
子曰:當仁,不讓于師。這句話代表了我們遇到了合乎仁德的`事,即使面對老師,也不必謙讓。也說明了我們應該在老師面前,就診一些老師的錯誤,更對的應該是在人德、人品一面上,有一些修改。這樣,我們的教育,就萬無一失了。
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這句話也反映了老師對我們所說的:做事情不能著急,如果太著急,就沒有多少成果,反而還要重新來一遍,還不如穩扎穩打,把事情一次性做好。雖然這樣慢一些,但是,這畢竟是做事最快的方法。要是著急,成不了,瞎操作,沒有一點用處。
還有大家最熟悉的一句: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也是我們要溫習所學的內容,復習了之后,才可以穩扎穩打,學上其他的、更加新鮮的知識。所以,溫習還是很重要的,如果不溫習,就像猴子搬包谷一樣,走著丟著。第一天,有100%,到了第二天,不復習的話,就跌倒了50%,還不復習,第三天,就只剩下最后的5%,第四天,還不復習,那么,這個東西就忘完了。所以,我們應該好好復習。
這就是我總結出論語的幾條名言,我們應該學習學習。
論語讀后感 10
孔夫子曾經說過“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及“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諸如此類的話,并且還說過“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歲,五十七年的經歷使他仁德兼備,學問淵博,成為冠絕一時的大學問家,大思想家,可謂是震古爍今(不敢說后無來者,也起碼是前無古人了)。以如此身份,當他的高足問他時,他的回答竟然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議!
作為一個完全有足夠的資本炫耀自己的大學問家,孔子還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探索中去嗎?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點不是探求天地萬物的具體性理,而是探求社會與人生的具體性情。因為世間萬物的客觀規律也許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體感情是無限的。作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無限的“人”,這也正是讓孔子感到學無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舉止,是處于不斷的變化過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內容,就打破了原來的舊的規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話已經說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難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論述,也自然而然體現他對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見解。
陶行知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這一點上,和孔夫子幾千年前提出的主張“仁與德”的觀點不謀而合,兩人都是偉大的教育家,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觀點卻是驚人的相似?毫無疑問,兩人都是把“仁與德”當作自己去不斷努力實現的目標,不斷的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修養與品德,這是有必然性的。
這就是孔子的學習!這就是圣人的學習!
也許我們這些凡人是永遠無法領會萬世師表的學習的內涵,但每一個人也許都可以從中找到一個新的自我。
論語讀后感 11
在我看來,東方更注重實踐而不是理論。老子說:圣人行不言之教。道德不是用來說的,也說不出來。所以論語中的仁字一百零九見(論語通譯),人民文學出版社,徐志剛,序言P但整篇文章沒有定論。孔子在教弟子時,總是言傳身教,因材不同而教。只有這樣,弟子才能真正體會到什么是仁。也許孔子死了,他的弟子也老了。為了讓后人得到像老師一樣的指導,弟子從老師的生活中剪出一個片段,整理出一篇《論語》。(當然,這純粹是我的想象,沒有依據)
正是因為《論語》來自生活,是生活的生動再現,所以我們應該用一種獨特的方式來閱讀它。就我個人而言,一本與其風格相似的書是晉代的《世說新語》。如何讀世說新語?我認為如果大多數人不是出于學術目的(例如,他們需要寫一篇論文或閱讀報告),他們就不會分析它的中心,分析一段是多么曲折地表達一個深刻的'學術理論——我們大多數人會把它作為一種生活記錄,用一種閑暇來閱讀它。在我看來,其實閑聊的心態是最適合讀這樣的書的。讀懂會意,手掌一笑,自然明白他想表達什么。也許比分析和分解規章制度好。當然,這是閱讀的高境界。我做不到。
如果你想用一句話來總結《論語》說了什么,我認為應該是如何做人。做人和做知識是不一樣的。做知識可能還是可以在紙上做的,但做人只能在生活中做。讀教人做人的書,自然要放在生活中,而不僅僅是在紙上,在舊紙堆里尋找問題的答案。
論語讀后感 12
“道不遠人,讓我們在圣賢的光芒下學習成長”,這是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影視學博士——于丹的心語。
于丹教授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講論語、話現實、談吐自如、思路敏捷、才藝過人,我們不論是聽她講壇的“講座”還是看到她的“心得”,都感到有一種自我的超越和凈化,于丹論語心得之七《人生之道》,談到“古往今來,光陰之嘆”是我們看到最多的感慨,這種感慨在《論語》中也不例外,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論語、子罕》,這是大家都熟悉的一句話,這句話很含蓄,但是其中又包含著多少滄桑之感?
在哲人眼中滾滾奔流的江河水,它不只一種自然存在,其中流淌的還有挽不回、留不住光陰;神州大地、明珠璀璨、炎黃子孫、俊杰倍出,在96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悠長的5020年歷史中,有多少炎黃子孫,以風范、以言行、以發明,造福于后人,貢獻于萬杰,于丹老師講的孔夫子將他的一生概括為幾個階段,他的這種人生軌跡對于我們來說,有著許多的啟迪意義,關鍵要看我們如何汲取這種智慧,我是一小學生看了后感受很深,領悟到要珍惜大好時光,使自己的'人生更富有效率和價值。
我眼中的《論語》就是一個知識的海洋,光芒萬丈,我長大后要像于丹老師的那樣,爭取做一名出色的老師,應該學習孔夫子的這種偉大精神,做生活的強者,做時代的小主人。
論語讀后感 13
“仁德”——孔子教育學生首先強調做人的問題,在孔子看來,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于第一位的。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學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yi佾》)這說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礎上做學問、學禮樂才有意義。這也教育我們對孩子的教育要重視其內心的成長,正是外在能力的載體。
“有教無類”——在孔門三千弟子中,有貴族弟子(如南宮敬叔、司馬牛、孟懿子),有商人弟子(如子貢),然而大多數出生貧賤,特別是在四科十哲中的,如簞食瓢飲的顏回,卞之野人以藜藿為食的子路等。可以說就是因為孔子有教無類這樣一個教育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級界限,使教育擴及于廣大平民,擴大了學校教育的社會基礎和人才來源。這也教育我們對孩子的教育要不能關注其出身背景,要一視同仁的對待每個孩子。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養目標與社會需要相統一,體現了教育的社會價值。孔子的`學說并不是局限于他那個時代,我們在不同角度、不同領域都可以從中汲取到我們需要的知識,現今世上的各類譯注,讓我有機會讀儒家的各類經典,我會努力尋找打開這個知識寶庫的鑰匙,努力汲取最多的知識。
論語讀后感 14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記錄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其中不少言論頗有哲理,閃爍著古人智慧的光芒。可以說,孔子在《論語》中提出的思想,很多成為了中華兒女的“精神食糧”。《論語》作為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內容涉及人類生活諸多方面,不僅談到了做人、學習、教育,還談到了為政、塑造君子人格、治國與安邦等重要問題。
有人說讀《論語》的過程是一種享受,仿佛靜心獨坐于清泉碧水畔細細品茗。享受我倒沒感受到,主要還是自己資歷太淺,沒能完全領悟,就談不上享受。不過我倒覺得讀《論語》的過程就好比一次旅行--漫長卻不苦悶。游走在字里行間,感受著儒學思想的魅力:是那“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踏實與求是,是那“己所不欲,勿施為人”的仁愛與正直,是那“人不知而不慍”的包容與豁達,是那“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的明達與誠懇。當然也是是一種學習的過程,在品讀間,學習為人處事之道,在“仁”的思維熏陶下,感悟人心之偉岸,讓“自愛”與“愛人”這兩朵人性最美好的花,盛開在每一位的心中。自我感覺更是一場洗禮,讓原本枯燥的.心靈得到儒學的甘霖滋養,讓原本疲乏的思維得精妙的哲語以啟迪。那一則則平實卻韻味深遠的文字仿佛敲醒了我昏昏欲睡的文化修養的心。在讀《論語》時,于我的心靈間,會蕩漾起一片純凈。感受到的文化的芳香馥郁,品味到的是精神的點滴精華。
論語讀后感 15
學習知識以后,在一定的時候溫習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嘛!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以來加強原有知識的見解和鞏固,另一方面學習,提高普及西方文化,對教師的整體素質水平有所有提高及改善,以下則是本人學習較深刻的內容和了解。
在孔子看來,一個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當權者本身品行端正,即使不下命令,百姓也會執行;當權者行為不正,即使下命令,百姓也不會服從。總結來說,就是要以身作則,在官場和職場中,只有領導帶頭清廉做官,下屬和人民才會從心底服從;在教育教學中,老師就是學生的榜樣,在去除家長的影響,學生能接觸的模仿對象也就只有老師而已,若不謹記,做出了壞的榜樣,對學生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在社會中,有的人其身不正,常常抱著僥幸的心理,來避免災禍,按照事物的發展的邏輯推理,”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一時的僥幸并不是永遠,只有堂堂正正才能走得久遠。
俗話常說不成功便成仁,仁,在孔子這也有番學問。“仁,這個主要是被用來對有善良品德人美的`贊美詞。孔子說,在家要恭敬有禮,辦事要嚴肅謹慎,帶人忠厚誠實,則顯現仁德的本色。
孔子的道理自然是也有不可取的,畢竟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撇去不好的,帶著對事物正確的方向走下去才會有好的結果,吸取他人的優點,切記他人的缺點,通過這次的學習收獲頗多,也希望自己能更好的運用到生活及教育教學中去。
論語讀后感 16
這兩天一直在看于丹的《論語》心得之心靈篇!
看完三遍,我理解最深刻的就是:每個人的人生都會有這樣那樣的遺憾,我們不能老是去抱怨遺憾,老是去追究為什么會這樣子?化解遺憾最好最好的方式有兩步:1,承認這個遺憾2用心地去盡可能彌補。我覺得非常有意義,至少我個人一直都存在這種現象,大學畢業到現在6年的時間,我付出了很多,所以自已老覺得現在的我不應該是這個樣子。很不甘心,不滿足自己的`現狀。而正是因為這樣,我一直籠罩在自我困擾的小籠子中,搞得自己整天擔心這個擔心那個,做事沒有激情,老想著一步登天,但現實又沒有條件。簡直真的變成了一個憂郁小子......
雖然我現在沒有成就,沒有車,沒有房,沒有錢!但我不能再沒有身心狀態下去了。否則就真的一直這樣沉倫下去了。
學會放開自己!看淡自己!看輕塵世間的物是人非,真是不一般的“境界”啊。
不管啥,我現在要做的是,從心底改變我自己對自己的認識,改變那種老是背著千斤重走路的狀態,恢復四年前的那種勇無不勝的狀態,心神狀態!
承認遺憾并盡力去盡可能地彌補遺憾!
不禁想起一句名言:如果因為失去月亮而哭泣,你也會失去星星!不能讓遺憾成為一輩子的陰影!生命沒有遺憾,只有經歷!
論語讀后感 17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來自孔子的著作《論語》,而這本書,是我最喜歡的書之一,它在我成長的路上指引了我很多的方向,也教會我許多道理。
“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這句話告訴了我對父母一定要孝順,要謹遵父母的教誨。“巧言令色,鮮矣仁。”不要做一個花言巧語,虛偽的人,要做言行一致的人。“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做人要有信用,不能出爾反爾。
“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對人也要仁德,禮貌。“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句話吿訴了我孔子他從小便有遠大的志向,堅持不懈地學習,懂得許多做人的道理。這些都是對人的基本要求,做人的基礎。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讓我知道學習不僅僅是學,還要學會思考,這樣才能取得好的成績,收獲很多的知識。兩樣少了一樣,都會讓學習變的學習變的枯燥乏味,沒有興趣。“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習要常常復習回顧以前的.知識,進行理解、掌握。
《論語》教會了我許多,孔子的那些話語讓我歷歷在目,深深銘記于心,對我來說,《論語》中的每句話都是座右銘,指導我前進的方向!
論語讀后感 18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記述孔子言行的語錄體著作,寫成于戰國初期(公元前475年前后),《論語》記述了孔子的社會思想、哲學思想、論語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記載了他的生活習慣和細節《論語》成書時間大約在春秋,戰國之際,最后的編定者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漢代以后,被奉為儒家經典,后來成為歷代文人必讀的'教科書,全書大體是孔子弟子及其后所記,是研究孔子的基本資料。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想起來之前學習后就是不會用,再一次次去學習還是不會,“時習之”原來需要大量的實操、練習。知道要練習但就是不行動,這里的“說乎”是學習后需要嘴巴說出來,說出的都是記住學習到的。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需要朋友的共同陪伴,學習后得說出來找到可以共學習得,互相分享輸出,就會學到的更快吸收的更多。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生活中我們往往會遇到他人不理解自己,自己被冤枉的時候,驚怒地想要去辯解,到頭來卻發現徒勞無功,常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兜兜轉轉,還是這句點出要點—我們做的不是忍耐退讓,而是恪守節操,不予計較。
至今我們都學習孔子老師的智慧,好像哪里都可以用,順便還會蹦出幾句文言文出來,孔子老師的才華更是一流。他的一生都在教育這方面有很大的潛能,能和弟子們打成一片,原來他是有幽默的一面,只能站在那個時代去進入孔子老師的生活,值得我們幾千年的研究。
論語讀后感 19
最近,我讀了一本蔡志忠編繪的《論語》,使我受益匪淺。
比如:第三章,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意思是說,孔子說:“學生在家要孝順父母,出外應當要恭敬尊長,做事小心,說話誠信。更要愛眾而親德,做完了這些以后,還要用功讀書。”這句話讓我受益很深,我知道古人認為孝很重要!百善孝當先!孝表現為愛父母、尊重父母并且順從父母。但我覺得如我為人處事好、學習好、在父母有錯時勸一下,這是對父母最大的孝順。在外面要尊兄重弟,還可以推廣到年長的'朋友。謹慎處事、嚴于律己、加強道德修養,做到對人與事要誠信,不欺人不侮己。愛眾,與人善,和有仁德的人交朋友。
讀完《論語》這本書后,我腦里經常浮現一些“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君子博于文”“君子喻于義”“巧言亂德”等一些仁、義、道、德、信,如:君子說話之前先做到,然后再說,為:先行言而后從之。
《論語》對我寫作文非常有好處,譬如:我說誰說大言不慚,實現很難,少說話時,可以講“其言之不怍,則為之難也”;我寫一個人的意志堅定,不可動搖,就又開始運用了:“匹夫之志不可奪也”……
小時觀《論語》,呼作益匪淺。做人有幫助,作文益多多!
論語讀后感 20
《論語》一部集結孔子及其門徒智慧結晶的大書,蘊涵亙古以來不變的生活道理,給予我們無盡的啟發。
小學時,每天上課前,老師都要我們念一段《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瑯瑯的讀書聲中,還摻雜著一些吵鬧聲、笑聲,偶爾還有紙飛機飛過,在這樣的情形下,每天不斷重復的念著。那時,我還不懂《論語》里的任何一句道理,只知道這是每天例行的公事。
直到五年級,老師開始在早修抽空解釋《論語》蘊含的道理,每天講解一小段,而我聽得似懂非懂,只知道這是至圣先師孔子所說的人生道理,總覺得需要親自體會才較能了解。直到有一天,我把上學期的課本拿出來,重新看了一遍,突然覺得其中一篇當時不求甚解的課文,我已忘了作者真正的意涵,另一篇我曾用心思索、體會的文章,現在又有了新的`體悟。這時,腦中浮現了小時候朗朗上口的──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一句又一句,我現在都了解了。
《論語》不再只是書里的一字一句,對我來說,在生活中常常可以找到它的蹤跡,比如說:交朋友時就會想到孔子曾說過的:“益者三友,損者三友。”我會注意朋友的個性,選擇興趣相投、志同道合的朋友;要出門時,我會記得“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說好去哪里,幾點回家,不讓父母擔心。
就這樣,我讀《論語》,從生活中。
論語讀后感 21
曾子說:五日三省五身:為人謀而不忠,與朋友交朋友不信,傳不習慣
出自《論語·曾子,孔子弟子,名參,字子輿。
大意是:曾子說:我每天都要做多次自我檢討:為別人出謀獻計,做到忠誠嗎?與朋友溝通合作是否誠實?老師教的東西經常復習嗎?儒家高度重視個人道德修養,以塑造理想人格。在當代社會,我們也應該時刻反思自己。每天睡覺前,想想我們今天是否盡力為別人工作;你對家人或別人撒謊嗎;你做過一件或多件好事嗎;今天的學習任務是否已經完成,等等,或者為自己設定一個目標,而不是懲罰自己。這樣,就可以逐漸形成良好的.性格和不卑不屈的性格,成為一個成功的人!
原句有幾點需要注意。忠誠一詞代表著奉獻和死亡。這個信字有兩種含義,一種是誠信,另一種是信用,這也是我們現在做事的基礎。
儒家學者朱子加注:日醒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儒家思想是中國文化的起源,注重修身養性。《大學》八條格物、知識、誠意、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指修身養性,實現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最高成就。儒家思想非常重視個人道德修養,塑造理想人格。這句話是修身養性的基本方法——自省。
背景:孔子的時代動蕩不堪,殺害父親的現象非常普遍。許多人不再重視道德修養。傳統觀念存在危機,這是孔子不想看到的。他的弟子曾子提出了反思和尋求修養的方法。
如果人能做到日三省,就能成就大業。
論語讀后感 22
孔子,是中華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雖然他距離我們比較遙遠,但他的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其中,他的啟發式教學對中國教育的發展貢獻巨大。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是孔子介紹了他在教育方面的體會,他并不覺得一個老師一言堂地給學生灌輸就能有好的教學效果,而是覺得關鍵在于怎樣啟發學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不是讓老師替學生去舉一反三、反復列舉,而是啟發學生去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堅持一個原則:不要輕易地把答案告訴學生,也不要過多地替學生思考,更不要給學生灌輸標準答案。就像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推導一樣,啟發學生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以前學習過的長方形,讓學生經歷這個推導過程,那么往后知識的`學習就會水到渠成,而不是簡單粗暴的直接告訴孩子們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這樣不僅不會讓學生學習,反而會帶給他們很多困惑。
教育要循序漸進。啟發式教學符合新課改的要求,與當今新課改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一脈相承,可以更好踐行“一切為了學生”的宗旨。啟發式教學,就是要實現“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要求教師在課堂中應時刻做到把握適當時機、因勢利導,且循序漸進。因此,要上好一堂課,教師不僅要備課充分,更應結合新課標,把科學的教法運用到教學中,從而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論語讀后感 23
書是我的最愛,我每天都看,我有兩百多本書,可最值得推薦的書,還是這本古香古色的《論語》。
《論語》是一本記載孔子言行和思想的一本書。就是孔子的弟子把聽孔子講話和孔子與時人、弟子談話時作的筆記,加以整理、編纂而成的。這本書包含了人文、生活、道德和教育等方面的知識,讓我覺得“仰之彌高,鉆之彌堅。”
讀了“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我明白了學習知識以后,按一定時間溫習它,不是很快嗎?
讀了“學如不及,猶恐失之。”我明白了學習就像追趕什么,追上了還會擔心失去它。也就是學習完要定時復習,不然會丟失它。
讀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讓我明白了:一起走,必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也就是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要取長補短。
讀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讓我明白了:懂得學問和事業的人,不如喜歡它的人,喜歡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學習首先要培養興趣、愛好。千萬不能被動學習,否則只能事半功倍。
《論語》里還有許多這樣的例子,我就不一一枚舉了。我雖然還有很多沒讀,但我已經被它吸引了,我堅信,他對我未來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有很大的影響。同學們,這就是我強力推薦的一本書——《論語》。
論語讀后感 24
孔子主張勤儉而愛人。勤儉愛人體現出孔子思想具有人民性的一面,孔子主張輕徭薄稅,弟子冉求幫助季氏聚斂財富,他憤然宣稱:“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孔子一向崇尚節儉,即使“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也“樂在其中矣”(《論語·述而》)。他主張治理國家“導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孔子的這些思想,為后世所繼承,在中國封建社會為保證社會經濟的正常運行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孔子主張仁愛。
“愛人”就是對一切人的尊重和愛敬之情,把人當作是具有平等人格的人而對待,即”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顏淵》),“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子路》)。
“仁”字在上古時代已出現,意為二人以上的人與人之間親密友善的關系。,孔子繼承了仁的基本內涵并作了重要發展,明確指出仁的.基本精神是愛。“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論語》述而第七
《論語》是從生活中來的,也應該回到生活中去。也就是要在生活中去理解它和實踐它。否則,《論語》對我們來說僅僅是一些古奧的文字而已。
像董子竹先生那樣,鉆研《論語》多年,然后帶著火藥味地和別人爭論仁義君子。我是不太贊同的。
論語讀后感 25
《論語》是我國經典讀物,涵蘊了我國的文化經典。俗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用精短的語言告訴我們怎樣和朋友交往、怎樣孝敬父母、怎樣解決事情、怎樣……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是在說:“孝順父母,順從長兄,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歡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長兄,這就是“仁”的根本。“義”是在仁的.基礎上理解的,即:一個人在社會中要做到為人所想,去幫助別人“禮”讓我想到孔子的一句名言“克己復禮”!
大家要是都謙讓一點,不就好了嗎?“智”我覺得就是知人之言為智!也就是明白別人的道理,使自己更好的向前發展!其實,我們現在都是在學習前人給我們留下的經驗!我們只有了解了其中的道理,才會明白自己在社會上的意義!當然對身邊人的意見應該是選擇好的,有利于個人和社會發展接受!“信”是我們一直在提倡的誠信。從我們的先祖開始就提倡“信”,而當今社會有時卻缺失了傳統文化的美德!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習、發揚《論語》中的道理。這樣我們才能做一個“少年君子”
我們要想真正的建立和諧的社會,沒有仁義禮智信不行的!希望我們的國家越來越美好,社會越來越和諧!
論語讀后感 26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這里講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污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論語讀后感 27
“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選自《論語》里面的《為政》,這是《論語》十則里給我感受最深的一則。是說:“教導你的話明白了么明白了就是明白了,不明白就是不明白,這就是智慧。”這句話雖然出自春秋末期的孔子之口,但仍對現代人有著深遠的教育好處。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句話包含著一個道理:不論做什么事情,都要謙虛誠實,切不可不懂裝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一天都要遇到很多形形色色的問題,對于這些問題,我們要報以謙虛誠實的態度去對待,有不懂的問題,應當及時向別人求教,甚至是“不恥下問”,如果不懂裝懂,敷衍塞責,最后只會害了自己。
此刻社會上有很多閑雜人員整日靠騙人過日子。就那算命來說,明明是封建迷信,可算命的偏偏要揣著糊涂裝明白,愣要給你的一生說出個所以然來,可笑至極。
再比如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不懂的問題,這是很正常的,這時候應當找出不明白的地方,迅速向老師同學請教,而有些同學總是偷懶,想湊湊合合混過去,給自己找各種各樣做錯了的理由,總認為自己的錯誤僅僅是個失誤,這樣時間一長,就必然會漏洞百出。
讓我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做一個于人于己都誠實的人吧!
論語讀后感 28
我喜歡經常翻閱家里的《論語》,其中有一句大家都很熟悉的話對我的感觸十分深――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孔子站在河邊說:“流逝的日子呀,象水一樣,晝夜不停。”孔子在河邊,必須是先抬頭看天,看到斗轉星移,晝夜交替,一天一天過去了,想到花開花落,四季交替,一年一年過去了。再低頭看看河里的流水,晝夜不停地流,一經流去,便不會流回來。這時孔子眼中滾滾奔流的江水,它不只是一種自然現象,其中流淌的還有挽不回留不住的光陰。所以李白有一首詩: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感嘆時間像水轉瞬即逝。
我們有時是這種感覺:時間過得真快啊!像水一樣快。當我們和朋友相處愉快,天南地北地談論事情的.時侯;當我們很開心的時侯;當我們很認真地聽課的時侯;時間一眨眼就過去了,這天就變成了昨日。有時是另一種感覺:當我們玩電腦的時侯;當我們只做一些無聊的事情的時侯;當我們在課堂不認真聽講的時侯;時間過得真快。就在我們后悔自己老是浪費時間,厭惡自己的時侯;時間又過去了。就像水一樣,在我們不知不覺時剛流來的水就又流走了。我們的時間每一天一秒一秒地流逝,世上沒有一件事不用時間啊!從我們出世以來就天天與時間賽跑啊!所以我們要懂得好好利用自己的時間,也好好珍惜別人的時間。不要再讓時間像流水一樣無聲無息地流走了!
論語讀后感 29
當老師布置的作業中出現了讀背<<論語>>時,我有些驚訝,也有些苦惱,這可不是一件輕松和簡單的作業,可當我漸漸走進孔子的故事與世界,我才明白了 這一句句精簡的語句是孔子的生活感悟,也是教給我們的做人之道。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這句名言是孔子對學習的看法,死讀書,不思考,又能學到多少東西?會思考,卻不懂學習。又有什么本事?我總是愛一遍又 一遍地讀這句話,它告訴了我:只有在思考中學習,邊學習邊思考,學才能有效率。
論語這本書其實是孔子的弟子們在孔子過世后,守喪時編輯而成的,這一守就是三年,三年的日子,無怨無悔地對恩師,即使是親生父子也很難有這般情誼。即 使沒有那些關于”孝“的名言。有這么一群好弟子做榜樣,也許我做不到像他們一樣如此之孝,但我會努力做一個有孝心,孝順長輩的孩子。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在論語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講”誠“的`,做一個正人君子,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誠信。可是在那么復雜的社會,又有多少人能拍著胸 脯說我做到了誠,做到了問心無愧呢?我不能……但自從讀了論語后,我決心要努力做到問心無愧。
誠,孝,仁,道,孔子總是言傳身教,傳給他的弟子,傳給整個華夏民族。論語給我的暑假生活畫上了一個完美地句號。
論語讀后感 30
眾所周知,《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它是孔子死后,他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撰而成。
而論語導讀則是針對你在論語中不明白的,注意說明背景、說明用意,并對原義作適當的發揮和展開,讓我們更清晰的了解論語,并學會運用其。
“君子”觀念在中國各家中,儒家尤其孔子對之極為重視。那么在孔子眼里何為君子呢?
論語導讀中有很多話都體現了孔子對君子的'看法并作了解釋。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儒家認為家世國的基礎,治國之前必須先齊家,家齊而后國治。為什么呢?因為家就是人的調教之所,在家里把人調教好了,知道孝順父母、尊敬兄長了,到社會上去自然會服從領導,尊君愛上。知道服從與尊敬,也就自然能與社會和諧,恪盡職守。
孝順父母、善事兄長,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道德修養。
所以作為君子首先必須具備的基礎就是“孝順父母、善事兄長”。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這句話說明了仁在孔子眼里是十分重要的。
論語導讀中還有更多的知識等著我們去學習,《論語》是君子的一堂必修課。
論語讀后感 3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是《論語》開篇的第一章,宋代大儒朱熹對此評價極高,說孔子的這幾句話“所記多務本之意,乃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學者之先務也”。縱觀人的一生也不外乎三樣事情最重要,即:自我學習、人際交往、提高道德修養。
在開篇,孔子首先提出“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教育理念。這句話有兩層含義:一是學習很重要,二是在學習中要講究方法,即時常溫習和實踐,帶著快樂的情緒去學習。人生有涯,而學無止境,無論是古代還是現在,學習永遠是人一生中的頭等大事。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強調的是人際交往。人是群居動物,任何人都不能脫離群體而孤立存在。朋友是性格相仿、志趣相投、文化層次相近、心靈相通的人。好的朋友,既是益友,又是良師,所以,任何人如果沒有良好的社交就不能有長遠的發展和進步。
“人不知,而不慍”強調的則是人的道德修養和自我人格的塑造。對于別人的不理解不去惱怒和怪罪,體現的是君子寬以待人的大度風范,也是儒家所要求的作為君子的'最基本的要求。成為別人眼中的焦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一顆謙恭的心和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你若芳香,蝴蝶自來,是金子終會發光。
論語讀后感 32
在我初中學習生涯里,我常常急于求成,卻忽略了學習的過程,這些致使我學得不扎實,另外再加上各種教輔書籍上的學習方法更是讓我眼花繚亂,滿頭都是星星在轉。后來,我反復回味那《論語》中的“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些話都令我大開眼界,受益匪淺!
以前,我有做事沖動,有不經過大腦的過濾就忙著做事的壞習慣,自從讀了《論語》后,我總結出了——三思為妙,怒上心頭,忍讓最妙。若能以此去處事,一生快樂任逍遙。哈哈!怎么樣,我這么長時間的努力沒白費吧!
《論語》中倡導的是老實、嚴謹的'學習態度,一定要反復學習舊的知識,從中就會學到新的知識!如同在炎熱下品嘗那苦中略帶一絲清涼的檳榔!雖苦,但卻可以從中回味出沒有苦就沒有甜的道理!所有人都是從苦中走出來的,苦代表著成長!
還記得,小學剛畢業,心里還有著對過往生活的一絲留戀,也曾因此流過淚。是《論語》把我從陰霾中拉出來,帶到一個光明的世界。我回味著《論語》給予我的所有。悟出了畢業就像一窗玻璃,我們遲早要撞碎它,擦著鋒利的碎片走過去,血肉模糊后,開始一個不同的生活!從此走向另外一個光明的世界!
相信我,走過悲傷吧!
回味那些曾經因為悲傷而打破的夢,從中品出本應散發著濃郁清香的歡樂語錄!你會走向一個不同于尋常的人生,慢慢成長起來!
走過通往成功的途中,手中捧著一本千萬中國人心中的圣經——《論語》。
論語讀后感 33
五年級,我開始讀《論語》。論語中的經典句子讓我受益匪淺。寫作時,我常常把在《論語》中誦讀過的經典句子運用到作文。比如要寫珍惜的句子時,我了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描繪學習的快樂時光,“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在腦海里。
而在整本《論語》當中,孔子對“孝”最使我難忘。孔子非常父母子女間的感情交流,并強調子女對父母的尊敬、愛戴和贍養。孔子孝停留在物質奉養上,他僅是物質上的奉養是的,還得在感情上對父母表示真誠的尊敬和愛戴。在《論語》中他說:“今之孝者,是為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教導:百善孝為先,對父母在感情上不尊敬和愛戴的話,僅是物質上的奉養,與動物有區別?古代的黃香就做得,他小小年紀在寒冷的冬天里,為父親溫暖被子。這看似普通的,其實包含著黃香對父親的愛。
不過,孔子對“孝”的最高的是立身。孔子:“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可謂孝矣。”這句話了子女在父母生前父母的意愿行事,在父母死后繼承的遺志,這才是真正的孝道。而周武王和周公旦繼承文王的'遺志討滅了商紂王,孔子贊揚的是真正的孝道。
孔子對孝順的地震撼著心靈,我不禁了的平時的所作所為,與古人比,我差遠了。我還到贍養父母的年齡,我在精神上也孝順父母。我耍性子,一點小和頂嘴。學了《論語》后,我認識到這真是很不孝順的,的也。父母都說我變乖了,《論語》的力量真大哦!
論語讀后感 34
子曰:“學而時學之,不也說有遠方的朋友,不亦樂乎?人不知道,不生氣,不亦君子。”這句話來自孔子的作品《論語》,是我最喜歡的書之一。它在我成長的道路上引導了我很多方向,教會了我很多道理。
“父親在那里,觀察他的抱負;父親沒有,觀察他的行為,三年沒有改變父親的方式。可以說他很孝順。”這句話告訴我,我必須孝順父母,遵守父母的教導。“巧言令色,鮮仁。”不要做一個花言巧語、虛偽的人,要做一個言行一致的人。“人不相信,我不知道。大車沒有,小車沒有。它怎么能做到呢?”做人要有信用,不能出爾反爾。
“人而不仁,如何禮貌?人而不仁,如何快樂?”對人也要仁慈禮貌。“我十有五,志于學習,三十而立,四十而不迷茫,五十而知命運,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超過規矩。”這句話告訴我,孔子從小就有遠大的志向,不懈的學習,懂得很多做人的道理。這些都是人的基本要求和做人的'基礎。
“學而不思則無用,思而不學則危險。”《論語》讓我知道,學習不僅僅是學習,更是思考,這樣才能取得好成績,收獲很多知識。如果兩者少了,學習就會變得枯燥乏味,沒有興趣。“回顧過去,了解新事物,你可以成為一名教師。”學習要經常復習和回顧以前的知識,理解和掌握。
《論語》教會了我很多。孔子的話讓我記憶猶新,記憶猶新。對我來說,《論語》中的每一句話都是座右銘,引導我前進!
論語讀后感 35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君子乎。”大家都知道這句話來自《論語》這本書。但是你真的理解了嗎?大多數人都不是很了解這句話。這句話的意思是:學了以后,再來溫習,不是很歡樂嗎?有遠方的朋友趕來相聚,不是很歡樂嗎?而我們生活中的許多道理也在論語中體現了,如:“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是講,父母在時,不能遠游,出去時要告知父母方向……
自從我學習了《論語》以后,我有了許多生活上的進步;每天反省自己的得與失,孝順父母……雖然孔子所說的我沒有全部做到,但是卻比以前做得更好了。論語就像我的一面鏡子,我自己是怎樣做的,孔子是怎樣要求的,我應該怎樣做才更好。
現代人整天只知道拼命的賺錢,連父母都不管了。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如果你不尊敬老人,那你養的動物就和你養的`老人沒什么區別了。
《論語》反映出了古代文化學的縮影,讓我們更好地去了解古代的人,古代的事,古代的文化。曾子曰:“吾日三省我身,為人謀而不忠,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句話便是我的座右銘,我覺得,每天就應該向曾子這樣去反省自己,然后為自己立一個目標,才能有進步。
《論語》這本書,讓我懂得的道理遠不止這些……
論語讀后感 36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一部《論語》道出了多少面對生活的態度; 一部《論語》道出了多少做人的道理;一部《論語》道出了多少人生的哲理。這部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巨作,便出自孔子這位博古通今,學富五車的大師,一個教育家,一個哲學家。這樣一個傳奇的人;這樣一種傳奇的思想;這樣一部傳奇的著作,卻曾經被數次的拋棄,否定。
秦始皇時期,正統的儒家思想,卻因秦始皇害怕政權被推翻而拋棄。“焚書坑儒”的做法否定它的同時,也恰恰的肯定了它的價值。儒家思想被拋棄,我不敢說它是秦朝覆滅的'主要原因,但它至少也算一條吧!之后,儒家思想再次被推崇,延續著它的光榮。我本以為它會被一直推崇下去,但令我感到驚訝的是,在時期,它再次被拋棄了。當時提出了“加強新文化的發展,鄙棄舊文化”的文化發展方針,直接而又錯誤的否定了它。這僅僅是因為它含有封建主義思想,不利于中國共產主義思想的發展,僅僅因為這可笑的一點,人們拆孔廟,燒書籍,使儒學站在了眾矢之的,完全的否定了它。
兩次可笑而又可悲的否定沒有使它失去應有的光芒,而使它更加耀眼奪目。“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上至于下愚不移”多少名言,句句經典,句句深刻。這一句句話,都從孔子嘴里一一“曰”出。這不應該被否定,應該被發揚,被學習,被傳承。
子曰:“剛、毅、木、衲,近仁。”
論語讀后感 37
老師讓我們學習《論語》。在所有的論語中,有一個是我印象最深刻、最感人的論語,那就是:歲寒,知松柏后枯萎。
這篇論文說:寒冷的冬天過后,松柏是最后一片落葉。它告訴我們,只有經過艱苦的環境訓練,才能更好地體現人們的毅力和意志。
有一次,我幫媽媽撿柴火,我的朋友陪我去。但是那些樹枝上長滿了尖刺。我的朋友們經常被刺傷,哭泣和嚎叫。我的手很不幸,傷口被刺傷了。漸漸地,我的朋友們放棄了,建議我和他們一起玩。我看著身邊汗流浹背的母親,咬緊牙關,拒絕了我的朋友,埋頭工作。
下午回午回到家時,我媽媽為我挑出了小刺,并稱贊了我。那時,我手上的`痛苦仍然無法掩飾我心中的喜悅。
沒有風雨,你怎么能看到彩虹?劍鋒來自磨礪,梅花香來自苦寒。一個人不可能沒有經歷過逆境。在逆境中掙扎和生存是痛苦的、困難的和痛苦的。然而,只有在逆境中,我們才能進步和磨練自己。
古人說:生于憂患,死于幸福。在這個社會里,如果你不逆流而上,只在原地踏步,別人就會超越你。眾所周知,我們應該學會磨煉自己。無論條件多么惡劣,環境多么艱苦,我們都應該堅持下去,做一棵不怕寒冷的松柏。
風浪越大,九越戳越勇,讓他的破壞,我們都要逆風飛翔。
論語讀后感 38
聽著風的聲音獨自徘徊在幽靜的小路上,手里拿著本《論語》,邊走邊看,隨著孔老先生,走進了一個充滿智慧的人生課堂,多么希望我的面前出現孔子,出現一個充滿智慧的老者。
也許,我的愿望被愿望女神實現了,一位白發蒼蒼,白胡子留到胸口的年過花甲的來正披著長衫頭戴高帽坐在草地上誦讀,寬寬的額頭充滿智慧,炯炯的眼神那樣尖銳,我有點不相信了,上前問道:‘‘您是孔丘先生嗎?’’孔丘先生滿臉微笑回答道:‘‘敞人乃孔丘也!’’他悠悠的`扇著羽毛扇,我聽他那么一說,嘴巴變成了O型,他摸摸胡子,又有點詫異:‘‘小姑娘,又什么事嗎?’’‘‘我能和你聊聊嗎?孔老先生。”我恭恭敬敬的問。孔老先生放下書,拍了拍長衫,“我們去湖邊走走,我好散散心。”
我們并排走到湖邊,我望孔老先生,久久凝望他。“您的論語為什么能感動他人?”“是生活,身活的影響啊。”
孔子和我在一處駐足了,前面一棵柳樹。孔子摸摸柳樹,說“你能從這棵樹上找到什么亮點嗎。”我望望樹,這棵樹一無所有,沒有粗壯的樹干,我搖了搖頭,“看他馬上就要死了還那么頑強。”我忽然想想,生命原來那么強大。孔子說:“寫作也是這樣,領悟了美,發現了美,就能寫出真遞。”天以暗下,一切歸于寧靜,其實美就在身邊,就在心里,只是人們把它拋棄了。
論語讀后感 39
朋友們,不知道給你上過課的老師是誰?是班主任?普通老師?優秀老師?代課老師?實習老師?半百多歲的老老師?和我相比,他們沒有我強大。你知道,我們北京東路小學的孫校長親自為我們五(1)班的學生上了公開課!
今天,我們北小五(1)班的學生整齊地上了車,去了目的地東南大學禮堂,為全國各地的語文老師上了一堂生動精彩的語文課。
一進大禮堂,我就嚇壞了,那么多語文老師都在看著我們。為了讓我們放松,孫校長一開始我們玩猜名字游戲,大家頓時放松了。不久之后,我期待已久的語文公開課在孫校長響亮的課聲中開始。這一次的內容是接近論語,我們早上讀過《論語》,但正如孫校長所說,只有回顧過去,我們才能知道新的。在他的領導下,我們都讀了六篇論語,每一篇論語,孔子說的經典句子,在孫校長幽默生動的故事中,有了新的理解,不同于以往的經歷。不愧是北小校長,上課不一樣!我暗暗贊嘆道。
剛開始上課的'時候,我還是不習慣。我手里全是汗,不敢舉手。但后來,在校長生動活潑的課堂環境中,我敢于說話。我有信心,有感覺,有勇氣。我手里的汗少了很多,容易多了。這應該是孫校長上課的魅力所在。
在學習了這門課之后,我對回顧過去,了解新事物,你可以成為一名教師!這句圣人的話;我還有一個小小的愿望:我希望孫校長能再次為我們五(1)班上一堂精彩生動的課。
論語讀后感 40
寒假期間,在父親的要求下,我背誦了《論語》,讓我對孔子的思想有了初步的了解。
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人,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作品,涵蓋哲學、政治、文學、道德等諸多方面,內容十分廣泛,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纂而成。
通過背誦《論語》,我了解了孔子對各方面的深刻理解。孔子作為一名偉大的教育家,實行“沒有教學”。只要他“自學以上,我就沒有教學”,他就教育學生不分貧富。只要他拿十塊干肉作為學費,他就沒有不受教育的人,這使得教育不再是貴族的權利。他開創了私立教育的先例。從這個角度看,他值得成為一名偉大的`教育家。他對學習和思考的討論非常精辟,比如“學而不思則無用,思而不學則危”。如果你只學而不思考,你會感到困惑;如果你只思考而不學習,你會感到困惑。說明“學”與“思”的結合是正確的學習方式。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和“樊遲問仁”。孔子說:“愛人。”孔子為了這個目標終身踐行。他的思想仍然啟發了當今社會。為了這個目標,他帶領弟子周游世界。老了,他開始修改春秋、《詩經》等,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播做出了貢獻。
通過背誦《論語》,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我決心在未來的生活中努力實踐它。
論語讀后感 41
《論語》是我們從初中時就已經開始接觸的一本生活道德哲理的書。以前剛接觸那些“之乎者也”之類的詞覺得枯燥乏味急了,當時即使老師給我們進行了具體的講解,我們也是一知半解的,除了死記硬背還真是什么都沒有學到。可是當我上了大學之后在圖書館里看到這本書就不經意間翻了起來,隨便一兩句都覺得很有生活的哲理。不管是在生活上、學習上、交友上、為人處事上,還是孝順父母方面等等都給了我們明確的指示。
看到《論語》這本書就像看到初秋時期的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場景。孔子,一個20xx多年的學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論、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天看來依然是那么先進,那么貼切。何以想象,就是如此的一個薄薄的小書,卻統治了中國近二十個世紀,徹底改變了中國的歷史呢
從辯論的角度看,孔子肯定是輸了,而且輸得心服口服。可是假如從生活的'角度看。孔子又是贏家,是大贏家。這是歷史證實了的,不是我說的。也許,真理本不是辯出的,而是做出的。孔子何以獲勝,辯論為何不出這樣的道理,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孔子說了些什么,他說的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學!假如你是人,你生活在一個群體中,不論你做什么:你去干革命,做領導,開公司,或是你去當土匪,做強盜,當惡霸。假如你想做強,作大,你就必須相信孔子說的,從這個角度說,孔子的道理,是永恒的真理!當然有些真理也還是需要人們不斷去改善它,讓它更加符合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論語讀后感 42
《論語》一書的真諦必須精讀細解,但我的時間和學識都有限,只能讀書的過程中得到一些啟發,談一點感想。仁“仁”是什么?相傳古代有位老禪師,一日晚在禪院里散步時突然發現墻角邊有一張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人越墻外出。但他只是走到墻邊,移開椅子,就地而蹲。過了一會兒,果真有一小和尚,黑暗中踩著老禪師的背脊跳進了院子。
當小和尚雙腳著地時,才發覺剛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師傅時,頓時驚慌失措。但師傅并沒有厲聲責備他,只是以平靜的語調說:”夜深天涼,快去多穿一件衣服。”這便是“仁”。平和《論語》所傳遞的.第二個生活的要訣,便是保持平和的心態。孔子曾贊賞他的學生顏回真正把孔子的人生觀貫徹到自己的身心之中了,做到“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顏回之所以能夠在物質的清貧之外,找到自己心靈的安穩和快樂,是因為他的喜怒并不依賴于外物,而存在于內心的安詳與平和。人際交往孔子強調在人際交往中,要保持自己人格和心靈的獨立性。一個具有完整人格的人,應該能夠保持內心精神世界的獨立。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獲得他人的尊重,進而獲得真正的友情。
當受到他人傷害的時候,他并不贊同以德報怨,因為善待對自己壞的人,實際就是怠慢了真正對自己有恩德的人,所以他認為應該“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論語讀后感 43
經常看《百家講壇》的朋友們一定知道于丹吧!她解讀的《論語》,我十分喜歡看。我也買了兩個版本的《論語》,準備回家一睹為快。
《于丹說論語》里不僅僅有孔子的話,還有與每一句話相對應的故事。每一篇故事都發人深思,讓我深受啟發。孔老先生每一句話都包涵著意味深長的哲理,雖然有些道理我還不明白,但是,只要把它記住了,以后會理解的。
其實一年級的時候,我就從爸爸那里知道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爸爸告訴我這是古文,古時候的人寫文章都是這樣的。我當時很羨慕古人。他們寫的話簡單明了,還蘊涵著深奧的道理。
二年級的時候,我從媽媽那里知道了孔子的'兩句話:“三人行,必有吾師焉。”“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兩句話一直激勵著我更加努力地學習。
讀《論語》,我認識了大圣人孔子,進一步了解了他。他的一生都在追求一個字:仁。我還知道孔子門下的弟子有:顏回,子路,子張,子夏,子賤。讀《論語》,我了解了“半部論語治天下”的緣由。讀《論語》,不僅讓我增長了知識,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還讓我懂得了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因為于丹,我喜愛上了《論語》,我真應該好好感謝她呢!對了,不久前,于丹被評為中國第三大美女,超過了“萬人迷”李宇春。我覺得這是因為她身上有一種文化美,有一種才情美。長大了我也要做一個像于丹那樣內外兼修的人,這才是當今社會最美麗最可愛的人!
論語讀后感 44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這句話出自《論語》中為政篇內,意思是:一個人不講信用,這樣的人還能做什么呢?就好像大車沒有、小車沒有軏一樣,它們靠什么行走呢?
如今,信譽已成為一個人的無形資產,沒有它,我們將寸步難行。一個人的信譽千金難買,它既是一種品質的外在體現,也是無法衡量的財富。我們的信譽決定了許多方面自己所處的地位,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等。信譽即信用、名譽,一個守信的人,經過不斷與別人交往,自己的'信譽越來越高,那么人傳人,名譽便有了。這樣的人,別人與他(她)交往時一定是愉快,放心的,同時。尋求別人幫助時也一定會容易許多,別人少了猜疑、不安、擔憂,自然會盡力幫助。反之,不守信的人,只會在不斷的成長中失去別人的信任,無論做什么,都不能順利完成,“信譽破產”一定會成為絆腳石。
“答應別人的事一定要做到,做不到或不確定的事別輕易答應。”盡管別人表面上看去無所謂,心里卻可能將你列為“失信人”。我也曾違約過,且耽誤了對方的時間,現在想起,不僅慚愧,且感到羞恥:一個人連守信誠諾都辦不到,還能成什么事?我將自己以前的失約當作一種警示立于心中,并且引以為戒,保證自己對別人的承諾一定要達到,即使再有意外搗亂,也要遵守。如果真有突發情況,實在脫不了身,就要嚴肅地向對方道歉,且要及時說明情況,征得諒解。
人若無信,舉步維艱。
論語讀后感 45
寒假中,我在爸爸的要求下,背完了《論語》,使我對孔子的思想有了初步的體會。
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人,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論語》是語錄體著作,涵蓋了哲學、政治、倫理、文學、道德等諸多方面,內容十分廣泛,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纂而成。
通過對《論語》的背誦,使我了解到孔子對各個方面的深入理解。孔子作為偉大的教育家,實行“有教無類”,只要“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他教育學生從不分貧富貴賤,只要拿十條干肉作學費,他沒有不教育的.,使教育不再是貴族的權利,他開創了私人教育的先河。從這一點來看,他不愧為是個偉大的教育家。他對學習和思考的論述非常精辟,比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學習不思考,就會糊涂;只思考不學習,便會疑惑不解。說明“學”與“思”結合才是學習的正確途徑。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孔子為了這個目標,終生去踐行它。他的思想對現在的社會仍有啟迪。他為了這個目標,帶領弟子周游列國。到了老年,他開始修訂《春秋》、《詩經》等,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播做出了貢獻。
通過對《論語》的背誦,使我懂得了許多道理,我決心在以后的生活中努力的去踐行它。
【論語讀后感】相關文章:
論語 高三論語讀后感800字09-07
初逢《論語》論語讀后感800字作文09-03
《論語》心得01-05
經典論語名句11-13
論語的心得09-29
《論語》教案09-13
經典論語的語錄11-16
論語的語錄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