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弟子規》的讀后感

時間:2021-02-02 13:08:45 讀后感 我要投稿

關于《弟子規》的讀后感(精選19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于《弟子規》的讀后感(精選19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于《弟子規》的讀后感(精選19篇)

  《弟子規》的讀后感1

  孝順是一種文化素養,是一種思想境界,是一種生活態度,更是一種高尚品德。人要擁有一顆孝順的心。

  翻開《弟子規》這本書,里面的一篇篇、一行行,是那么的感人肺腑,催人淚下。有為了母親能吃到米而不辭勞苦地從百里之外買米回來給母親吃的孝子;有不顧寒冷跑到竹林里幫母親找筍的孟宗;有十分孝順父母的姚重華……

  十四歲的楊香因隨父親到田間割稻谷,忽然跑來一只老虎,把父親叼走。楊香為了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把老虎嚇跑了,勒住老虎的脖子,因為頸子被勒住受不了疼痛,只好張口放人逃走了,楊香的父親得以逃離虎口。

  那懂得孝順的姚重華,家人多次想陷害他,他不但每次都能順利地逃過,而且事后毫無嫉恨,仍對父親恭敬,對弟弟慈愛。他的孝順感動了天地萬物。

  什么力量使小小年紀的楊香不怕危險救父親;什么力量使姚重華在家人的陷害中每次都能逃脫,而且事后毫無嫉恨,仍對家人孝順?是感恩的心、是孝心!因為只有孝心的人才能克服常人不能克服的困難,做出常人不能做到的事情。而我在外婆家生活時,卻經常對外婆撒嬌,鬧外婆去買那些古里古怪的食品、東西;叫外婆帶我去超市買東西;喊外婆陪我在這里玩那里玩……像我這樣,不能體恤大人的辛苦,和姚重華比真是差了天壤之別。好在我看了《弟子規》這一本書,它讓我學會了孝敬父母,尊重長輩,關愛他人;讓我懂得在家盡孝心,在學校獻愛心,在社會鑄愛心,成為一個有道德,能為社會謀福利的人

  是的,我要從現在開始,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奉獻愛心,讓中華民族源源流長的孝道、道德文化得到發揚光大。讓孝心永存心中。

  《弟子規》的讀后感2

  今年暑假,爺爺要我學習《弟子規》。他說這本手冊主要講述了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上應當遵循的行為準則,要我對照自己的行為認真閱讀。我一聽來了興趣,心想自己平常是許多大人夸獎的好孩子,應該不會與書中所說的有多大差距吧。

  我每天認真閱讀《弟子規》,慢慢地,我發現自己在學習和生活上還存在許多缺點。

  《弟子規》中說:“房室清,墻壁凈,幾案潔,筆硯正。”可是我呢?房間里亂七八糟,床上一個文具盒,地上一支鋼筆,三年級的書和四年級的書被胡亂地堆在一起。墻壁也成了一幅五花八門的“展覽圖”,這邊畫個小白兔,那邊畫只大老虎。我的書案成了我的“調色板”和“算術驗算紙”,盡是五顏六色的圈圈和橫七豎八的算術式。還有,奶奶經常叫我整理房間,而我卻我行我素。比如練毛筆字,我有時忘記蓋上墨盒,奶奶說一走進我的房間,就會聞到一股墨汁“香味”。她還從洗衣機里撈出過一件“黑衣”。咦?我怎么會有黑衣服呢?原來是我不小心把毛筆扔到洗衣機里去了。唉,真是粗心大意。

  《弟子規》中說:“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可我偏偏和書作對,我的書桌成了“舊書攤”,要想找一本急用的書,簡直比登天還難。

  在看書時,如果有同學叫我去玩,我就會一蹦三尺高,把書往身后匆匆一扔就溜出去了。一本新書在我手上用不了幾天就會變成“爛渣書”,你看,四年級的數學書被我折騰得“粉身碎骨”,語文書也成了“書a耙”,可我從來不去理會它們。現在想來,我的好好整理一下,保持一個良好的讀書環境。

  《弟子規》中還說:“勿自暴,勿自棄,圣與賢,可馴致。”唉,說到這一點,我很慚愧。我只要一生氣,往往會大發雷霆,任憑誰怎么開導,我都不理睬。記得有一次,我和爸爸下棋,只要爸爸的棋子比我的多,我就嘀咕著不想再下。不管爸爸怎么說,我就是不下。最后,當然免不了讓爸爸舉起“手”向我揮來。雖然我不敢再頂撞,但是我還是堅持不肯下。我主要是害怕失敗。我現在知道了,這種陛格不好,需要慢慢改掉。

  讀完《弟子規》,我認識到了自己在學習和生活上的缺點,也找到了改正缺點的信心,因為“圣與賢,可馴致”!

  《弟子規》的讀后感3

  “房室清,墻壁凈。幾案潔,筆硯正”聽,這是操場上同學們激情澎湃的朗誦,他們與《弟子規》融在了一起。我想大家對這一句話應該十分熟悉,因為這是《弟子規》中的內容之一。

  現在,我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

  東漢時期,有一個名叫陳蕃的著名學者。他年輕時獨居一室,整日攻讀各類典籍、書籍,欲干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有一天,他父親的朋友薛勤前來拜訪,看到他的住處雜草叢生、紙屑滿地,空中到處都飄著灰塵,十分凌亂。薛勤不解地問道:“孩子,屋子這么臟,你怎么不打掃打掃呢?這樣賓客來了看了不是要好些嗎?”陳蕃理直氣壯地回答說:“我的手是用來掃天下的。”薛勤反問道:“連一間屋子也掃不好,怎么能夠去掃天下呢?”陳蕃一聽,臉紅了。他馬上拿起掃帚,將地上掃干凈,整理好文具、書籍,招待客人。

  大家一定從中看出了一個道理:做事要從小事開始。然而,我還明白了,我們應該將整理好自己的房間,這樣看了才會更加舒適。

  記得有一次,我寫完了作業,隨隨便便地把作業本扔在旁邊。第二天清晨,我要把作業本收進書包,可它卻躲得無影無蹤了。我找遍了我的書桌上下,沒有?找遍我的書包,沒有?究竟在哪呢?我用了好長時間,把二樓仔仔細細地找了一遍,才在一個放玩具的箱子里找到了了作業本。原來,是我昨天做完作業一高興,隨手一扔,掉進了里面。這難道只是巧合嗎?不。這是因為我沒有將用完的東西放回原處,才會有這樣的結果。

  自從我親身經歷過這件事后,忽然明白了一個道理:我知道了,造成這一結果的,其實都是因為我沒有銘記《弟子規》,沒有時時刻刻地提醒自己“房室清,墻壁凈。幾案潔,筆硯正”。所以,我樹立了一個座右銘,那就是“踐行弟子規,人人講衛生”。

  《弟子規》的讀后感4

  《弟子規》是我們生活的一面鏡子,是我們養成良好個人行為的指南,是檢驗我們道德品質的一個標準,是提高國民素質重要的啟蒙教育,也是我們終身受益的良師益友。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代秀才李毓秀根據宋朝朱熹的《童蒙須知》改編,后經儒生賈存仁修訂,改名為《弟子規》,是一本教育兒童如何做人做事的書籍。《弟子規》全文1080個字,360句,但卻把一個人如何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立身處事、 待人接物、修身治學等等的態度和禮儀進行了高度概括。通過淺讀,使我意識到《弟子規》不僅是教育少年兒童的好教材,也是我們生活的一面鏡子,是我們養成良好個人行為的指南,是檢驗我們道德品質的一個標準,對我們日常工作也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與《弟子規》的內容有相同之處。《弟子規》用簡單明了的語言,教導大家如何修身養性、尊老愛幼。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我們要從小處著手,時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注重個人的形象,也就是維護集體的形象。與家庭成員和睦相處,與單位同志團結友愛。

  《弟子規》所體現的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揭示了做人做事的根本規律,是修身、持家、治國、平天下的大智慧。而《弟子規》則是儒家思想的根。我們學習《弟子規》,目的是要扎好中國文化的根。

  《弟子規》規范了人的行為,一句話一個道理,一句話一種思想。它給了我們很多工作中的啟示。例如“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是指我們在工作中做事情不要慌張,忙亂就容易出錯;不要害怕困難,應知難而進,也不要馬虎草率,要認真對待。“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

  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意思是指看見別人有好的品德,就要向他看齊,哪怕同他相差很遠,只要堅持下去,慢慢地總會趕上,看見別人壞的行為,就要自我反省,有就馬上改正,沒有也要引起警惕。“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是教人不斷形成恭敬心。“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是講一個人負責的態度,讓有條不紊的做事方法扎根。“房室清,墻壁凈,幾案潔,筆硯正。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 講的就是我們的要養成良好的六常工作習慣。

  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我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沒能及時跟上。倫理道德淪喪,成風,道德水準不但沒有提高,反而下降了,這也是有目共睹的。究其原因,與沒學《弟子規》有很大關系。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環顧全球,沒有別的辦法,只有用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人民,特別是在全民中推行《弟子規》教育,才是出路。

  總之,只有學好《弟子規》,才能知廉恥、明是非、懂榮辱、辨善惡,培養健全的道德品質,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才能建立高度文明的社會主義中國。

  《弟子規》的讀后感5

  《弟子規》這本書是人們的生活規范,依據至圣先師孔子的教誨編寫而成,教導學生為人處世的規范,做到與經典同行為友。“弟子”是指一切圣賢人的弟子,“規”“夫見”意思是大丈夫的見解。所以是每個人,每一個學習圣賢經典,效仿圣賢的人都應該學的。《弟子規》是儒家的基礎,人性的基礎。

  仔細閱讀《弟子規》就會發現從中得到的東西會使我們受益一生。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須在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忠等。在做到這些后,它又教了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為有用之才。

  讀完《弟子規》后,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確實有一定的差距。單在孝方面就覺得做的遠遠不夠,雖然沒有做過對父母不住的大事,但對他們也沒有盡過多少孝心,反而他們對我千衣百順,照顧到家,我想得到的東西,想方設法地滿足我。父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覺得應該的,有時,父母過于關心自己,哆嗦了幾句,反而責罵他們,討厭他們,那多不應該啊!作為子女,應按《弟子規》所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最起碼做到這些,才能對得住苦養自己成人的父母。

  我想,一個人活著就要講點道德,有點品位,這才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弟子規》的實質是孝在先,友愛兄弟姐妹,對己謹信,對人仁愛,有能力在學習知識。至于其中的實際做法,我們能做的,去做,不適應現在社會的方式,我們不求表面,但求心安。因此,《弟子規》的精髓不是多么的讓我們一般人望塵莫及,而是時時刻刻在我們周圍,時時刻刻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你不按照這個方式做事做人,一定寸步難行。因為這是我們中國人的精神文化,是我們傳統道德觀。

  我想,一個人活著就要講點道德有點品位,這才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

  《弟子規》的讀后感6

  最近,拜讀了我們祖先的杰作《弟子規》,這本書全文不過360句,計1080字,其基本內容,是融合古代圣賢對青少年學生的訓誡,教誨青少年如何走好人生的第一步。《弟子規》即據此編寫,先后有序地講解了學童們孝敬父母、關愛兄弟、修身養性、為人處世、讀書求學的生活基礎規范。這本書分為入則孝、處則弟、謹篇、信篇、泛愛眾、親仁和余力學文。

  細細品味后茅塞頓開,平時里對人生的點滴感悟都在圣賢的教誨中有明確的答案,字里行間充滿著人性的真正體現。

  在弟子規第四課"信",我知道了能實踐諾言,便是守信;不能實踐諾言,無論是出自不得已,還是故意食言,都違反了做人的基本要求和處世的基本原則。母親履行的責任像奏多情的細雨,潤物細無聲;父親實踐的責任像冬天狂舞的雪,寒面凈心田。

  父母永遠的付出,不曾為回報等待,一心守候,只為子女成材。我學了"入則孝"以后,心里面要念念不忘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念念都要照顧到父母。如果我們能以這樣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這就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為先,一個對父母都不孝順的人,如果說他能夠干成大事業,那也許是一種巧合;一個不懂得禮節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跌撞撞行走,最后付出的代價也是很大的。

  《弟子規》里面的內容還有很多很多,需自己去細細品味。生活似酒,人生像畫,歲月如歌。或許正是由于人生中有許多酸甜苦辣,才會使快樂的滋味更加甜蜜。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

  這是弟子規第一段。古人的教育目的,首先是教做人,"有余力,則學文"。而我們現在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學文"上,大大忽略了做人教育。雖然也有品德課、政治課,卻只是背書、考試,過后水過鴨背,什么也沒留下,更別提深入骨髓的東西了。這是我們現代教育的最大失誤。

  弟子規如何教孩子做人呢?這一段講的是總的原則,后面還會具體事情具體說。總的要求是:首先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是,一切言行謹慎、講信用。對待大眾平等仁和,親近仁德的人,向他學習。能夠做好這些,還有精力,才可以學習知識,如果做不好這些,學習知識是沒有用的。

  這個總的教育原則,到今天也是非常有意義的。如果每一個人能夠做到這些,我們的和諧社會才是可以期待的。機器人可以把全世界的知識放在自己的芯片上,但是他們沒有血肉,沒有靈魂,因為他們無法做到"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我們的教育,是要教育出一群機器人呢?還是要教育一群人?

  現代生活的人們,生活節奏加快,心理壓力增大,子女教育困難,鄰里關系緊張,同事之間互相猜忌。面對這些問題,每個人總是想盡辦法,解決這些問題,擺脫以上煩惱。可是,最后的結果只是顧此失彼,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快樂。

  《弟子規》的讀后感7

  說起《弟子規》的風采,對于我們來說一點兒也不陌生,甚至可以說是很熟悉。因為在我們這個書香滿溢的校園生活中,她不僅是我們的老師,也是我們的朋友,是她告訴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謹言慎行。看見別人有了進步,就要虛心向他學習,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慈……

  記得剛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我就認識了這位特殊的“老師”,每天課前我都會搖頭晃腦地讀著她的“弟子規,圣人訓”的話語,雖然,我還不明白她的話是什么意思,但是我從心底里有一種說不出的喜歡!

  漸漸地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對她的話有了一點理解,同時我也有了很多的變化。中國有句古話:百善孝為先。孝從古流傳至今,可是,我們這一代人卻因為父母的溺愛、呵護,忘記了孝。

  《弟子規》中說,“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以前,媽媽叫我幫忙做一些事時,我總是慢吞吞的,非常不情愿,媽媽叫我動作快點,我還是拖拖拉拉;做作業的時候,媽媽指出了我的不足,我卻是置之不理,有時還覺得很煩;犯錯時,媽媽責備我,我還經常頂嘴。想想過去的自己,真是覺得非常慚愧。

  自從學了《弟子規》之后,我經常用里面的話來指導自己的言行。現在,媽媽叫我,我就會趕緊到媽媽身旁,并且做事也不拖拉了。媽媽教導的時候,我不敢再頂嘴了,而是低頭反省,虛心接受。我的這一改變也讓我嘗到了甜頭,不但媽媽說我懂事了,變孝順了,而且自己的各項學習也進步了許多,這可都是《弟子規》的功勞啊!你說她是不是我的“老師”?

  說她是“老師”,卻更像是我的“朋友”。現在,我每做一些事情時都會想到她的話。無論什么時候出家門時,我都會告訴爸爸媽媽,因為她告訴我:“出必告,返必面”;乘車時,每當我看到老年人沒有座位時,我會主動給他讓座,因為她對我說:“長者立,幼勿坐”;每當在學校時,每當我玩得很瘋狂時,她就會耳邊輕輕地提醒我“幼不學,老何為”,我頓時明白小時候要好好學習,否則,長大就不會有所作為。在學習方面,我想著快快寫完,去看我的游戲攻略,字寫得歪歪斜斜,老師批評了我。回到家我的“朋友”告訴我:“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非圣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

  這使我明白了學習不能浮躁不安,看對自己沒有益處的書會敗壞人的意志。我的這位“朋友”無論在什么時候都教育著我,提醒著我,改變著我。

  在我成長的歷程中,她就像一泓清泉,清洗著我的心靈,讓我變得懂事,變得慧智,她就是我喜愛的老師、朋友——《弟子規》。

  《弟子規》的讀后感8

  “凡是人皆需愛天同覆地同載”這是《弟子規》其中的一段。弟子就是學生,規就是規范。星期一的早晨,白校長在大會上要求我們背誦和學習《弟子規》。

  小的時候,我讀過《三字經》,里面的內容至今還記憶猶新。我感覺《弟子規》里的內容和《三字經》里的內容大同小異。《三子經》是用小故事,小典故來說明一個道理。

  《弟子規》是學生們應遵守的規范。馬老師讓我們背誦“泛愛眾”一課,泛愛就是博愛,就是與朋友在一起相處,要講平等博愛。馬老師說,這里的每一句話都是一個道理,要仔細去讀,用心去理解。

  剛開始背《弟子規》時,感覺很吃力,每一句話單獨背能背過,連起來背時總背不過,媽媽說,如果你先把每句話的意思理解了,再背就好背了。我按照媽媽說的方法先讀每一句話的解釋。再去背,不僅背過了,而且知道了每句話的道理和意思。

  《弟子規》雖然是古人寫的,年代離我們很遙遠,但其中所說所講的不正是我們這些生活在現代生活中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皇帝”“小公主”所缺少的嗎?

  《弟子規》的讀后感9

  今年寒假,我被一本薄薄的《弟子規另解》所吸引,這冊小小的書引起了我極大的好奇。我急忙查了《弟子規另解》的原著:《弟子規》的作者李毓秀的資料,翻開他的的創作目錄,竟有數十冊之多,什么《學庸發明》,《四書正偽》,《水仙百詠》等,可是其中流傳最廣,名聲最大的就是 《弟子規》。

  《弟子規》全文僅僅1080個字。為什么它能使我百讀不厭呢?是它,教會我如何尊重別人———要孝悌;是它,幫我找到了正確的學習方法——要信;是它,讓我學會了生活方方面面注意的問題———要謹。

  記得第一次打開《弟子規》扉頁,我便被“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驚呆了,原來我國古代早已把這種行為作為第一規范了,可是有幾個人能做到呢?我也一樣,比如在看電視時看到精彩片段,就會激動不已,不能自已﹗常常媽媽叫我下樓吃飯時,我只是嘴里應并沒關上電視,繼續津津有味地看那精彩的內容和那動人的畫面,直到媽媽拿著衣架上樓催我,我才關上電視,和心愛的動畫片依依不舍的告別。不過現在爸爸媽媽叫我,我都有聽話說做就做。想想過去和現在,你會驚奇的發現:其實只要聽爸爸媽媽的話,你就會得到兩份樂:你樂父母也樂﹗

  繼續往后翻,“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現在大多數家庭和我一樣只有一個孩子,平常自己總是獨霸一方。一旦放假,問題就來了,我和表哥無論大小事務互不相讓,吵架、打架變成了家常便飯,媽媽、姥姥對此頭痛不已,讀了這句話我才懂得我們兩人“兄道敵,妹道兇,兄妹爭”就是不孝的表現埃是啊,我倆吵架、打架的時候,媽媽、姥姥都不得不停下手上的活來勸架,這不是給大人添麻煩嗎?從此我就盡量克制自己了。比如前幾天哥哥罵我很難聽的話,我本來準備馬上回擊,可還是忍住了。事后我跟哥哥講他說的不對,他也向我道了歉,避免了一次吵架。

  “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這條讀書學習的方法正切中我的要害,我讀書時眼在書上,嘴也在念,可心經常飛到九霄云外。自從讀了這句話,我就開始在學習時盡量不左顧右盼,心不在焉,而是專心致志地學習,讀書,寫字。說來也奇怪,我的學習效率竟然大大提高,以前做作業總是需要半天甚至還得熬夜,現在只要不到半個小時就夠了,剩余的時間我就可以快樂地玩了。

  《弟子規》教會我的東西太多了,每當我讀起它,就會想起衛老師課堂上講過的話“現在很多家長望子成龍,結果孩子們成了龍也成了鳳,卻沒有成人。”既不孝順,也不與他人好好相處。我相信,我讀了《弟子規》,肯定在成人成才的過程中找到了一條捷徑。我同樣相信,每個讀《弟子規》的孩子,都能成人成才。

  《弟子規》的讀后感10

  最近,讀了《弟子規》這本書,真是受益匪淺。

  《弟子規》是一本國學教材的書,也是兒童啟蒙的經典讀物。讓我們從思想上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讓我們養成良好的習慣。其中,我感受最深的是“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它的意思是:不論用餐、就座或行走,都應該年長者優先,年幼者在后。這讓我想起了三年前的事,那時,我還小,是家里的“小霸王”。只要家里一開鈑,我就健步如飛地奔到座位上,一屁股坐了下去,就開始自顧自的吃起來,還沒等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他們坐下吃飯時,我已經將菜盤給攪得一片狼籍,只剩下一些殘羹了。想到這,我真為以前的不懂事而感到羞愧。

  自從學了《弟子規》后,我懂得了應該如何尊敬長輩,做一個有禮貌的人。之后,每當吃飯時,我總會先把年邁的爺爺、奶奶給攙扶到座位上,等全家人都到齊了,我才開始動筷吃飯。

  通過《弟子規》的學習,我還懂得了許許多多的道理,如父母吩咐你的事,你不能拖延;你出門前,要和父母打一聲招呼,回來時要面見父母,讓他們知道你的習慣,這些雖然都是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事,但都要我們去認真學習,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

  學習《弟子規》不但可以提高一個人的修養過程,而且還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我會好好學習其中的道理,時時刻刻來鞭策自己,無論從思想上、品德上、學習上都要努力做得更好。

  《弟子規》的讀后感11

  我讀了《弟子規》中的兩句話是:“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置冠服,有定們,勿亂頓,致污移”。讓我懂得了一個道理:要注重服裝儀容的整齊清潔,回家后衣、帽、鞋襪都要放在一個固定的位置,不要亂放亂擺,以免把衣帽弄臟。

  說到這里我想起了一個人,他就是王安石,他還有一個故事呢,我給大家講一講吧:王安石是宋朝有名的宰相。據說,他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不太講究衛生,極少洗澡,整天弄得臟兮兮的。

  有一天,皇帝召見王安石和幾位大臣商議國家大事。談話時,一只虱子從王安石的衣領爬到了他的臉上,皇帝看見后偷偷的笑了,可王安石卻一點兒也不知道。后來這件事成了朝中大臣們的笑料。

  王安石雖然是有名的大政治家、大文學家,但他確實太不注重儀表了,我們可千萬不要有他這種毛病哦!

  《弟子規》的讀后感12

  今天爸爸又叫我讀《弟子規》。我可是讀了N遍了,曾經背都背得滾瓜爛熟,現在還讀,豈不是浪費時間?如果用來玩悠悠球該多好啊!因此我老大的不愿意,可是又沒辦法,誰叫他是我老爸呢!

  于是我無奈地拿著書,有氣無力地哼著:"弟子規,圣人訓,首孝弟,次謹信……"哼著哼著,幾年前第一次學《弟子規》的情景又浮現出來:和藹可親的蔡禮旭老師笑瞇瞇地問我們,《弟子規》是用來干什么的呀?有同學回答是用來讀的,也有同學回答是用來背的……蔡老師伸出一個手指頭堅定地說《弟子規》是用來"做"的!這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地印象。

  對照《弟子規》我發現我有不少地方還沒做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我有時只顧自己玩,對父母、老師的話當作耳邊風,父母、老師沒有打我是對我的愛護,我應該體諒他們的良苦用心,從現在起要認真做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我趕緊坐好,認真的讀起來。"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爸媽叫我早點起床,要么鍛煉身體,要么誦讀經典,因為一日之計在于晨,一生之計在于勤!最近一段時間我發現我有點懶散,有點拖拉,這其實是浪費時間,看來,這又得改了。爸爸教我"坐如鐘,站如松,臥如弓,走如風!"又說"靜如處子,動如脫兔"良好的學習習慣無疑會提高學習效率,爸爸說這也是珍惜生命的表現。而"勿畏難,勿輕略。"則是鼓勵我在學習中要知難而上,不要輕易言放棄,要刻苦鉆研,在鉆研中獲得樂趣。當讀到"非圣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時,自我感覺良好,因為我讀的就是圣賢的書,有些同學看一些不適合的書,讀這些書,不但蔽聰明,壞心志,而且浪費了讀好書的時間,損失可大了。

  感謝爸爸又讓我讀《弟子規》,從中我發現了自己的不足,也看到了自己的優點。我要把《弟子規》當作我的良師益友,讓它作為我生活學習的指南。

  《弟子規》的讀后感13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從上學期開始,我們一遍遍誦讀著瑯瑯上口的《弟子規》,一次次聆聽著《弟子規》給我的深刻的教育,《弟子規》作為我們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給了我很多收獲,很多啟發。

  《弟子規》中的一字一句就像一位智者的親切教導,下面,我就來談談讓我體會最深刻的一條吧。“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意思是:父母教你的時候,你應該及時回答;父母叫你去做一件事時,你不可以拖拉;父母教育你時,你應該靜靜地聽,即使父母錯了,也不能責怪他們。但對照我的行為卻常常相反:晚上,我正在看電視,媽媽叫我去吃飯,我一直沒有應聲,直到媽媽走過來,我才及不耐煩地答應了。但是,自從我學習了弟子規之后,就再也沒有這樣過了,因為弟子規讓我懂得了尊敬師長,孝敬父母的道理。

  是啊!弟子規就像一位無聲的老師,時時刻刻影響著我們,教育著我們,默默地開導著我們,讓我們健康的成長著。讀了《弟子規》,讓我獲得了打開成功之門的密鑰,指引著我們的人生道路,豐富我的知識,充實我的生活,讓我沉浸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

  除了這些,《弟子規》中的許多地方也是很值得我們去學習,去感悟、體會的,只要同學們認真體會,一定會悟出其中蘊藏的許多“瑰寶”!

  同學們,讓我們來細細地品味《弟子規》吧,他會教導我們怎樣學習,怎樣做人,它就是我們身邊的良師益友,是我們的校園沉浸在《弟子規》的洗禮中!

  《弟子規》的讀后感14

  《弟子規》這本書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這十二個字: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這四句,這四句話的意思是:當你在路上遇到長輩時,要馬上向長輩打招呼、敬禮。

  當你要向長輩問問題,但長輩正在跟別人講話或思考等時候,我們就要在旁邊等待。這四句話也讓我改變了許多。以前,我要問老師一個問題,當時,老師正在和其他老師講話,我總會叫道:“老師老師!”直到老師聽到為止。但現在我不會這樣了,比如:當我要去找王老師問問題的時候,老師正在和家長講話,我就在旁邊慢慢的等待著老師。

  《弟子規》好似是一塊魔鏡,找出了我自生的缺點。

  《弟子規》的讀后感15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是我們從小就在背誦的《弟子規》入則孝篇的內容。意思是:“如果父母呼喚自己,應該及時應答,不要故意拖延遲緩;如果父母交代自己去做事情,應該立刻動身去做,不要故意拖延或推辭偷懶。”

  這句話對于我來說真的是很受用,一直以來,入則孝篇的內容我一直牢牢的記在心上。

  父母對于我們有養育之恩,在孕育我們到出生后的辛勤教導他們費心費力,不厭其煩的對待要傳授給我們的每一件事。小時候不懂事,經常會覺得父母重復的話實在是繁瑣無味,但長大后細細品味后才發現,他們說的話全部都是為了我們好,為了我們的成長也為了我們以后的道路走的順暢。對于這樣的他們,我們唯一能做的只有愛他們,讓他們擁有一個美好的晚年生活。

  雖然現在說擁有美好晚年這類的話有些早,但是愛他們是我們現在能做到的。像前文我提到的那句,在父母呼喚我們時,不應該拖拖拉拉,行動遲緩,應該快速的應答。哪怕有任何事情也要放下,因為他們呼喚我們很有可能是需要我們的幫助或者是有事商討。在我們小時候,只要一哭鬧,他們不管在做什么都會放下手中的事來看我們。而現在他們需要我們,我們也要像他們那樣快速的趕到他們身邊,然后詢問發生的事情。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意思是:“父母教誨自己的時候,態度應該恭敬,并仔細聆聽父母的話;父母批評和責備自己的時候,不管自己認為父母批評的是對是錯,面對父母的批評都應該態度恭順,不要當面頂撞。”

  頂撞父母這種事是我們中學生中經常發生的事情。包括我在內都不敢說沒有頂撞過父母。上面提到了父母的批評和責備,這正是如今我們與父母爭吵的導火索。

  在我看來,父母很多時候的批評和責備都是冠以“愛”名的,他們因為很愛我們,希望我們可以更加優秀,才會對我們的一些行為舉止進行批評和責備。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虛心接受,而不是與他們爭吵。父母畢竟大我們很多歲,在人生道路上也有許多經歷和經驗,有時我們也應該借助這些經驗。就算不借助,也要當做一次難得的教誨記在心底,方便傳授給需要的人。

  其實有時我們和父母的愛是相互的,只有相互愛對方,家庭才能更加和睦美滿。這就是我從入則孝篇中得到的。

  《弟子規》的讀后感16

  《弟子規》是清朝的李毓秀寫的。以前我在學校課間,總能聽到廣播里在誦讀弟子規。我雖然也會背,但是我并不明白其中的意義。這個夏令營告訴了我所有的答案,我舉以下三個例子。

  一、“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無懶。”

  意思是:爸爸媽媽叫你的時候,你不能不應答,更不能當沒聽見,一定要立即答應。我以前總是把爸爸媽媽的話當耳邊風。但現在我不想理他們的時候,我就會想起弟子規里的這句話,趕緊跑過去答應。于是爸媽都夸我有禮貌,行動快!

  二、“兄道有,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意思是:哥哥對弟弟要友善,弟弟對哥哥要恭敬,兄弟和睦相處,父母歡喜,孝道就在其中了。我以前對弟弟很不好,總是要打他,罵他,他也總是弄我。但現在我忍不住要去打他的時候,我就會想起這句話,在心里說:“我不能打他,不能打他,我要友善對待弟弟,這也是孝敬父母。”我相信只要我對他好,他自然也會對我恭敬,爸媽見了也歡喜。我們家從此就有了更多歡樂,其樂融融!

  三、“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

  意思是:吃飯的時候要讓長輩先用餐,走的時候要讓長輩先行。我以前看到餐桌上有什么好吃的東西,我就自己先吃掉了,但現在我都會把好動東西先讓長輩吃。外婆,和爺爺奶奶都夸我是個懂禮貌的好孩子,我聽了非常開心!

  《弟子規》真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呀!它教會了我許多做人的道理。

  《弟子規》的讀后感17

  《弟子規》讀后感以前我就學過《草》這首古詩。通過“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一句,我知道草也具有頑強的生命力。當我讀了《弟子規》后,我對這首古詩有了新的看法。它告訴我們春天的小草生命力頑強,無論是風吹雨打,還是被人們踐踏,它都會頑強的生長,而秋天的草是那么脆弱,稍微大一點的風就能把它吹折。

  其實,父母就像秋天的小草更加需要呵護。長這么大我一直以為父母是最堅強的,從來沒有關心過父母。從來沒有為父母做過什么,我不停的向父母要求這、要求那,偶爾還會朝他們發點小脾氣。

  讀了《弟子規》后,我感覺自己突然間長大了,我比父母堅強,我要關心父母,保護父母。從今往后我要改掉以前的壞毛病,雖然我不能保證全部學會,但是我要努力做一個乖巧懂事、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弟子規》教導我們一個人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一個人要有好品德,要有一顆為別人著想的心,胸懷越寬廣,里面能裝的東西就越多,越美好。它教育我們尊老愛幼、孝順父母、團結友愛。總之,我們要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我們要改變自己,讓生命充滿色彩,更有意義。

  《弟子規》的讀后感18

  《弟子規》是我們生活的典范,讓我看了深有體會。這本書是根據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它告訴我們許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謹慎。看見別人有了進步,就要虛心向他學習,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慈……

  “凡出言,信為先”這句話在這么多道理中,是對我印象最深的,。它的意思是:人與人之間,只要是說出口的話,就要講信用,不能食言。這讓我想起了博玄說過的一句話:“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意思是:對人誠心誠意,本來不相信,也會相信了;但對人虛偽無信,就是本來相信的,也再不敢相信了。看,他說得多有道理啊!

  我們應該講信用,這樣才能受到別人的尊重。記得在思品書上,有一篇文章,是寫宋慶齡的。宋慶齡小的時候,折紙折得十分好看,栩栩如生。

  有一天,她又在折紙了,她的同學小珍看見了,羨慕地說:“你折紙折得真好看,明天我到你家去,你教我折紙,好嗎?”“沒問題”宋慶齡一口答應下來。

  第二天,宋慶齡一家本來要去一位老奶奶家的,但宋慶齡想到了昨天答應小珍的事情,便沒有去老奶奶家,一個人在家里準備了許多紙等小珍來,然而,小珍卻沒有來,她失信了。但宋慶齡一點兒也不后悔,她說:“小珍雖沒有來,但我做到了一個講信用的人!”從小就有著優良品質的宋慶齡,長大后成為了一代偉人,受到人們的愛戴。

  最后,我奉送大家一句:人而無信,萬事皆虛。

  《弟子規》的讀后感19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所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策而成。具體列舉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和求學等應有的禮儀與規范。后經清朝賈村仁修訂改版,并改名為《弟子規》,它自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防邪存誠、養成忠孝家鄉的最佳讀物。

  我們剛剛學完兩篇,雖然這兩篇不足二百字,但卻教授和教育了我很多事物。比如孝順父母、順從兄長,其次要做事小心、說話誠實、講信用。

  其中還講了對待父母要:“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它講的意思是:父母有事叫你,應趕快答應去做,不要拖拉懶散,對父母的教誨,要恭敬地聆聽;對父母的責備,要順從地接受。

  如果我們如實的做到了《弟子規》中的“美”與“德”,那么我們這個社會會非常的和平,充滿著禮貌與愛;如果做到了,這個社會,甚至這個世界將不會有戰爭,不會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發生了。

【關于《弟子規》的讀后感(精選19篇)】相關文章:

關于弟子規的讀后感6篇12-03

關于弟子規的讀后感3篇10-11

關于弟子規的讀后感5篇10-10

關于弟子規的讀后感600字10-09

關于弟子規讀后感15篇07-05

《弟子規》讀后感(精選40篇)02-21

弟子規讀后感(精選15篇)05-23

弟子規讀后感精選15篇05-11

《弟子規》讀后感精選15篇05-01

弟子規讀后感(精選8篇)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