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半生緣》讀后感(通用8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現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張愛玲《半生緣》讀后感(通用8篇),歡迎大家分享。
張愛玲《半生緣》讀后感1
《半生緣》讀來讓人心是揪著的,剛開始的世鈞、叔惠、和曼貞其實都在生活的洗刷下褪去了原本,他們都回不去了。
世鈞和曼貞最早也是因為叔惠才認識的,那時的三人組里世鈞總是沉默的,而叔惠特別善于交際,曼貞又是那樣的活潑。三人相處來倒好像世鈞是那個可有可無的人。然而又是世鈞在中間起到了很好的調節。剛開始一度以為叔惠是和曼貞很適合的,包括最后也抱著這樣的期望。世鈞的退縮妥協其實在剛開始作者便表露出來了。一直不敢向曼貞表露,躲的遠遠的,即使在知道了曼貞也是喜歡自己的時候,也是那樣扭捏說著:“要知道是這樣,即使別人搶了去,我也要去搶過來的”。
可見世鈞是畏懼于自己沒有把握的事情,然后選擇逃避的。世鈞內心是深愛著曼貞的,但他可以說更深愛的是自己,把自己放在了曼貞的前面的。對于他放棄工作回南京工作也是作出了決定辭職后才告訴曼貞的。
想來就覺得世鈞那種性格的人怎會做出這樣的決定,還從沒有想過同曼貞商量下。連作者好似也驚奇給他拉來了外衣,這樣也可以為曼貞分擔些,可以借用家里的錢來解決他們婚姻。世鈞又怎可能不了解曼貞,她是絕不愿意這樣的。然而他依舊這樣做了,也只是事后去告訴了曼貞。想來當初他為了工作和父親生氣跑出來工作,現今又選擇回去不正是他性格使然嘛。他對曼貞的愛也是深切的,純潔的,但他從沒有真正走進過她,沒有懂她。兩人因為曼璐吵架,然后再也沒有相見,直到十幾年后各自經歷生活的顛沛流離再相見已經再也回不去了。兩人從沒有相到曼璐導致了他們吵架,最終也使得他們兩個徹底分離。
其實打一開始曼貞便和世鈞講到過了姐姐,這些好似不愿向他人提及,即使三人中的叔惠曼貞也沒有提起過。當再次換做從世鈞口里談到姐姐曼璐的時候,竟成了他們的抉別。
世鈞是在曼璐將紅寶石戒指送還他之后離開了上海,他還以為她同豫謹結了婚,然后匆匆忙忙回去赴了藏在自己內心深處的宴。其實當初也有和丁小姐結婚的可能,甚至是其他幾個表姐妹。只是正好那段時間出現在他身邊的是石翠芝罷了。實在有些不解世鈞并沒有親口聽到曼貞決絕的話,便能拋去之前的一切。結婚當晚世鈞和翠芝都知道他們走錯了,可已經沒有后悔了。
其實這樣或許才是注定最好的歸宿,起碼生活上是幸福的,只是各自心里備受煎熬罷了。曼貞始終在等他,最后那封情書中曼貞說得我想你知道,無論何時,總有個人在等你。
她等來了世鈞,可是也是她說得:“我們不可能了。“其實他們倒真的回不去了,世鈞知道了自己真正的內心。倒好希望他們兩個和叔惠、翠芝那般,從來沒有真正走近開始過這段感情,便不必承受這薄薄的半生緣的煎熬。
張愛玲《半生緣》讀后感2
捧起張愛玲的《半生緣》,總有淡淡的感傷,也總想起那句“有些人錯過了便是一輩子”。那個封建得荒謬的時代,把人禁錮得身不由己,愛情更顯得蒼白無力,幸福仿佛就近在咫尺,卻又只能無奈地看著它漸漸遠去。
于千萬人中我遇見了你正是風華正茂的年紀,他們因緣際會地相識了,一起上班一起吃飯。世鈞為曼楨清新脫俗的氣質所深深吸引,為她堅強挑起家庭的重擔而感動而心疼。言語之間,他們情投意合;眉宇之間,他們已漸漸認定彼此。就這么任愛情之火愈燒愈烈,未來雖然還需努力,但卻可以嗅到滿滿幸福的甜蜜芬芳。世鈞因家庭輾轉于上海與南京,曼楨的牽掛也從未停止過,她相信他會帶給她一個不一樣的未來。所以曼楨寫道“這世界上有一個人是永遠等著你的,不管是什么時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總有這么個人"。
年輕時什么都是美好的,什么都有個盼頭,所以他們相信天長地久,徜徉于對未來的憧憬里,卻不知道殘酷的命運正一步步逼近,也不知道緣分也有半份的。
有一個人是永遠等著你的曼楨徘徊于生死邊緣,殘喘于姐姐姐夫的迫害之下,世鈞是她唯一生的希望。想到哪一天會再見到他,可以毫不保留向他傾訴她所受的苦,這時的她早已淚流成河。當她重獲自由,卻不知外面已換了一個世界,日思夜想的世鈞也已為人夫。她像命運的玩具一樣,在宿命面前只得低頭認輸,把眼淚留給夜深人靜的自己。最終卻為了孩子,抱著“自殺”的心情,嫁給祝鴻才,行尸走肉地活著。
苦悶的生活她用沉默來應對,唯有想到世鈞,想到年少輕狂的愛情,她才會癡癡地一笑。雖然這份來不及開花的愛情不明不白地逝去了,但她最溫柔的心底永遠裝著世鈞。因為“那樣的戀愛大概一個人一輩子只能有一回吧?也許一輩子有一回也就夠了”。
“世鈞,我們回不去了。”十八年后,他們像老朋友一樣再次相遇,聲音卻顫抖得說不出話來。看著歲月在彼此臉上留下的痕跡,心里有說不出的悵然,心碎和難過也不過如此。十八年,人這一輩子有幾個十八年呢,歲月悠悠,愛情被世俗蹂躪得遍體鱗傷,轉眼之間一切早已物是人非,剩下的只是一把辛酸淚。即使相遇的場景在夢中已演繹了千遍萬遍,縱然有滿腹的千言萬語,曼楨只能故作平靜地說一句:“世鈞,我們回不去了。”而世鈞也只能默默的說:“我只要你幸福。”十幾年恍如隔世,有再多的眷戀這時也成了不合時宜。愛情從來只能在對的時間對的地點遇見對的人才能開花結果,命運給他們開了個巨大的玩笑,讓人啼笑皆非的玩笑,可是他們都是無能為力的,只能用回憶祭奠死去的愛情。
隔著悠悠歲月,想想這半生緣,一半用來回憶,一半用來感嘆,此情可待成追憶,而我也惘然了,因為愛情的列車一去不復返……
張愛玲《半生緣》讀后感3
《半生緣》是個悲劇,小說中兩對相愛的人,曼楨和世鈞,叔惠和翠芝,都沒有在一起。十四年后,當曼楨和世鈞在叔惠家相遇的時候,曼楨跟世鈞說了那句堪稱“最言情”的話:世鈞,我們回不去了。
我很想不明白,為什么兩個人十四年后,在彼此還相愛的情況下,就不能再在一起了。世鈞雖然跟翠芝結婚了,但是彼此都知道對方不喜歡自己,這時候叔惠正好從美國回來,也是結婚又離過婚。世鈞只要跟翠芝離婚就有情人終成眷屬了。四個人有一次重新洗牌的機會,重新組合,但為什么大家不坦誠,然后苦兮兮地說,我們回不去了。
后來我想到本書作者,我的女神張愛玲,她喜歡寫悲劇。《傾城之戀》大概是她唯一的一個大團圓結局的小說了。悲劇給人一種悵惘的感覺,這正是張愛玲追求的,所以她故意不讓曼楨和世鈞在一起,把《半生緣》寫成了悲劇。悲劇是作者故意寫成的,所以不要當真。
當翠芝跟一鵬解除婚約的時候,曼楨跟世鈞倆人聊天,曼楨說了一句:“我覺得這些人都是電影看得太多了,有時候做出的事情都是‘為演戲而演戲。’”其實不光是看電影,看言情小說,聽苦情歌,看得太多又走不出來的人,都會讓他們覺得自己不管在做什么事情,都像在拍MV,從而消弭人的革命警惕。有時候入戲太深的人,再回到現實生活中,會覺得真實的生活怎么這么粗糙、無味、簡直一點戲劇性也沒有!這些人當然是把生活和小說過反了。
以前我寫了很多日記,時不時會拿出來看一下,突然有一天覺得太矯情了,就把日記一把火燒光了。有一段時期,我覺得挺可惜的,不管日記寫的什么,都是曾經的我的心跡。但是現在我并不這么認為了,生活是向前的,頻頻回頭怎么朝前走呢?那些青春期時候的小情緒,丟了就丟了。第一次戀愛的時候,我很喜歡存一下火車票根、去游玩的各種門票、電影票……后來卻沒有這樣的心情了。其實收藏下來也不會看,如果兩人分手了,也是徒增悵惘。我甚至懷疑自己那時候寫日記、收藏紀念物,然后拿出來感念一番的橋段,是從韓劇里學來的,目的是為了感動自己。
生活是不舍晝夜的東流水,逝去便逝去!我們往前去,會遇見更廣闊的的江海。
張愛玲《半生緣》讀后感4
這次讀書,我盡力不讓自己強求能收獲什么,粗粗讀完了一遍,以為不會有什么感觸,卻不自覺地又翻回去,看了好幾遍那些讓我留戀的幾個段子,幾個情節,慢慢地便像是心里涌出了什么似的,卻又有些朦朧,說不太出來。現在也只是粗略地談談感受,在寫的過程中再逐步提煉,總結感悟與所得。
《半生緣》中不乏名門貴族,然而給我的感覺卻遠遠不止富麗堂皇,更多的是那隱藏在金燦燦的名利下的一股子莫大的悲哀。
曼璐這女子,便正是如此。起初我對她頗感同情與崇敬,為了家庭,才做了舞女,放棄了尊嚴,嬌艷做作,只為討那千萬男人歡心,撈了他們鈔票好維持全家生濟,她為全家付出太多,最終付出了自己一生的幸福為代價。我的確欣賞曼楨的高雅天真自尊自愛,也為曼璐的擦脂抹粉,瘋瘋顛顛的行為感到不適,但一開始我始終覺得她雖會與鴻才撕打,會艷妝濃抹企圖遮掩漸蒼老的容顏,卻仍是美麗而偉大的,她寧愿付出自己的幸福,來換取全家的幸福,那時,曼楨世鈞甚至還不及她給我的印象深刻。
但當她嫁進了鴻才家,在華麗的房子里,獨自忍受病痛,沒有丈夫的疼愛,甚至還要拖著病體與醉酒的丈夫撕打吵鬧一番,這日子里滿滿地盡量悲涼,雖有再多的財產名利,生活卻徒有止不盡的空虛,甚至受盡了侮辱,又同謀害慘自己的親生妹妹,也難怪最終年紀尚輕便郁郁而終,雖然越到后來,越厭惡她,最終她死去了,也隱隱地有些同情這女子了,她也曾有過青春,有過豫瑾,但最后卻成了凄涼虛弱狠毒的女人,以病死退出了舞臺。
仔細回味,仿佛結婚什么的也不再重要了,曼楨把事實告訴世鈞,雖然回不去了,其實說不定也是可以回去的,但這樣便夠了,不需再結婚,在一起白頭偕老,那個時刻,只要說出這經歷,解開了心結,便知足了,將一輩子戀著對方,再沒有遺憾,曼楨曾想著出去以后一定要把這一切都告訴世鈞,可真正面對面坐著,訴說了,卻仿佛在說一件很遠很遠的別人的事,平靜得讓人心疼,世鈞知道了這一切,就足矣。
這樣的結局,的確摻著絲絲的苦意,但更多的讓人回味,讓人留戀這份感覺,或者說,正是這絲絲苦意,讓人不禁含淚微笑,享受著苦盡后的澀澀的甜意。
在都市中,豪宅里,卻住著無人理解的悲傷孤獨的人,人前像小丑強裝歡笑,背地里暗自撫弄傷痕累累的心。
半生緣,僅僅只半生而已,緣份至半生便已盡矣。
半生緣,卻又遠未至“半生”,以為經歷了大半人生,卻只是匆匆幾年光景。
張愛玲《半生緣》讀后感5
張愛玲在《半生緣》里寫道“日子過的真快,對于中年以后的人來講十年,八年好象是指縫間的事,可是對于年輕人來說,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我們處在這個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年紀,動不動就說永遠,好像我們做的了主似的。其實,這世界上哪有那么多永遠,海枯石爛,滄海桑田嗎,其實海很容易會枯,只要不下雨就行了,石也是很容易爛的,滄海也不會那么容易變成桑田。
我時常回想起以前的日子,幽僻的小道兩旁,春深似海。陽光透過密密的葉子光影扶疏斑斑點點地照在剛下過雨的土地上,空氣中還合著新鮮泥土的芬芳。我沿著馬路厓一路向北,停在一棵巨大的老槐樹下,雙手合十,白色的槐花上還未來得及蒸發的雨滴滑過我長長的睫毛,那時,外面的世界是書本上的世界,那時夢想是和大家一樣成為科學家,那時,不懂歲月匆匆,可是我卻憂郁的像一潭深藍的湖水。
當初說好的要一起邁向未來的發小,現在竟都過上了他們父輩一樣的生活,早起晚睡,暮鼓晨鐘。青春是一趟單向的列車,轟隆隆地從起點開向終點,卻永遠不可能返回。陌生的,熟悉的,一見如故的,日久生情的,分道揚鑣的,念念不忘的,每一天都在上演著一幕幕的悲劇或喜劇。
高中時的一個同學,她經常會用“一切都塵埃落定”作為每次作文的結尾,我時常咬著筆頭,接過她剛完成的大作,一邊看,一遍望著窗明幾凈,三層的教學樓,下面是烏壓壓的人群,頭頂呼啦啦的風扇吹得我手里三毛的《萬水千山走個遍》沙沙作響。
宿舍床頭永遠擺著看不完的課外書,每讀到一句優雅的句子就好像照進了一縷陽光,深藍的湖水激起了千層浪。我還記得當我讀到“等到繁華落盡,生命的脈絡才清晰可辨”這句話時,興奮了好久,生活的向日葵斗轉星移,努力向陽花開不敗。
有一句特別好的話叫做“衣不如新,人不如故”,這大抵是失意之人所寫的,春風得意馬蹄疾的孟郊定是寫不出來,人總是在受挫時刻骨銘心,人總是在郁郁不得時妙筆生花。
記得席慕蓉說過一句話“我的生命如此美麗,心中又怎能不充滿詩意”。世界這么大,每一處污穢放大都會膽戰心驚,每一處詩意放大都會美得驚心動魄。在碧波蕩漾的青春里,用一支楊柳枝的筆書寫那些年的檣櫓灰飛煙滅,梅花落盡柳如煙。
在淺淺的時光里,我想深深地說一句,此刻正青春,清風人相隨。
張愛玲《半生緣》讀后感6
空閑時在網上找了一篇張愛玲的《半生緣》,這部小說前段時間在電視里看過,書還是第一次看,看完之后心情很沉重,同情的是曼楨的苦命,埋怨的是世鈞的懦弱以及對曼楨的不信任,痛恨的.是曼璐和祝鴻才的自私,他們不顧親情毀了曼楨一生的幸福。這些可能是大多數觀眾的最初想法,如果能聯系上當時的社會背景,想的更復雜更深刻點的話,我會對曼璐和祝鴻才存有一絲的理解和可憐。
曼楨和世鈞之所以會錯過這段美好姻緣是誰的責任?不完全是世鈞的懦弱,是那個年代造成的。如果曼璐能生育的話就不會發生那么多的事情,曼楨和世鈞也會順理成章地走到一起,過著甜甜蜜蜜的生活,當然果真是這樣的結局就不是張愛玲的寫作風格了,這么單調的劇情也就不會引起觀眾高度的評價。
往往人們對不好的結局印象更深,反而很快會忘記美好的結局,如果我是曼楨的話,我可以為了孩子和我不愛的人結婚,但絕不會和我恨的人在一起,即使割舍不下孩子我會帶著他離開這個傷心的地方,雖然對祝鴻才和家人的恨或許會伴隨我一生,看到孩子會想起這傷心的一切,但我會努力去尋找一種方式來忘記痛苦的往事,我想以女人的母性會克服這些的。
如果我是曼璐的話,我會不會傷害自己的妹妹來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我想不會,就算是那種環境下也不會傷害家人,人不能那么自私,不能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雖然是為了家人才會走上這條路,雖然會抱怨自己的命不好,雖然對這個社會對這個家有怨氣,但也不會去傷害自己最親最愛的人。想改變現狀改變命運就要選擇一個真確的方法,而不是用這種手段去改變自己。對于祝鴻才他更不該不顧別人的意愿而滿足自己,感情是雙方面的,一廂情愿即使得到了也不會幸福,得到軀殼得不到心有何意義,兩情相悅那才是真正的幸福,如果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而去傷害別人的話,那人和動物有何差別?
世鈞和曼楨這段姻緣的錯別,只能怨老天對命運的捉弄,只能對這個時代表示遺憾。而我感到幸運的是我生活在現代,我也只能用現代人的想法來剖析那個年代,如果我也生活在那個年代的話,或許我會感到無奈,感到悲哀。
現今社會是敢愛敢恨的世界,戀人之間的分手,婚外情很普遍,但我不主張這些,即使婚外情中有許多真情在,但我想,一個人除了追求自己目標的同時還要想到責任心。責任感也能體現人生價值。
人人都在祈禱有情人終成眷屬,但往往會因為某些無奈的原因而不得不放棄,但愿有情人真的能終成眷屬!
張愛玲《半生緣》讀后感7
緣起緣滅,何以半生?
讀完張愛玲的《半生緣》,想到早年間有一個同名電視劇,主演是林心如,故事就是來源于張愛玲的這部小說。
名為“半生緣”,男女主角們愛情的緣分也真的只有“半生”。世鈞與曼禎的愛情讓人唏噓,兩人之間緣分使然,不斷錯過。可憐一生一世一雙人,最終沒能長相廝守。書中描繪的兩個人含蓄的內心世界讓人無法理解,現代人的感情來也快,去也快,所以人們表達情感也更加赤裸裸,更加直接。喜歡是一定要讓對方知道的,有什么誤會也是及時解決的。如若曼禎與世鈞能夠在爭吵時將誤會解釋清楚,怕最后的結局應該不會是悲劇。
曼禎告訴世鈞,他們再也回不去了,世鈞聽到曼禎這么說才明白為什么他總是那么迷茫,他是在跟時間掙扎,從前最后一次見面,至少是突如其來的,沒有訣別,從曼禎講出回不去,他知道這是永決,清清楚楚,就跟死了的一樣。
人生太長,我們怕寂寞,人生太短,我們怕來不及。也許真的過十年、二十年,在街上或者一切可能或不可能的地方遇到以前的戀人,是不可能像電影或者小說里寫的那樣,四面相對,傻傻的問:“你還好嗎?”
流轉的時光,照一臉滄桑,再也來不及遺忘,兩個人,哄鬧一場,一個人,地老天荒。誰能夠想象,眉毛那么短,天涯卻那么長。也許所有的故事都是一樣的,真正感人的愛情故事都有著悲劇的結尾。也許愛不是熱情,不是懷念,不過是歲月,年深月久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這是你無法掌控的,好像有魔力,他就是這樣長在了你的腦海里,你的舉手投足間,你的一顰一笑里。你沒有刻意地去忘記,或者努力地去想起,那些靜靜地呆在角落的物品,那些呆在角落的照片,你從來不會觸碰,也不會去看,不會去想,可你無法抹去他合理存在的事實,也抹不去那段時光,那段回憶。
午夜夢回時,你像一個幕后操縱者窺探著他的一切,他的呼吸,他的味道,他的身影,他的擁抱,他看著你時堅定溫柔的眼神,一切都那么的真實,仿佛他從來都沒有離開過。你好像跟在他后面,他牽著你的手一起流浪到普羅旺斯的薰衣草園,一會兒又好像帶著你去父母家一起談天說地,一會兒又好像牽著你的手在夜深人靜的凌晨去壓大馬路,你在夢中仍然能感受到他手心的溫度,那么厚實,你遲遲都不愿醒來……
不禁嘆氣了,正如張愛玲書中所寫的:“酒在肚里,事在心頭,中間好像隔了一層,喝再多的酒,都淹不到心上去。”
張愛玲《半生緣》讀后感8
前些天,我讀了張愛玲的一部小說——《半生緣》。其實之前電視里也有熱播過,但是由于對張愛玲的敬仰和對這部小說的喜愛,我還是把原著讀了一遍。有時我還真覺得文字比電視更有吸引力,小說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氣息總讓我有種莫名的感動。《半生緣》是以一種最樸實平凡的語言講述一段蕩氣回腸的愛情故事。
用“殘缺的完美”去形容《半生緣》是再貼切不過了。《半生緣》之所以能流傳至今并被人們所贊稱,或許并不僅因為張愛玲這個作者和故事發生的社會背景,還因為它能以悲劇的形式打動人心。筆者很喜歡女主角曼楨,而她是當時受社會迫害的典范;被姐姐出賣;母親卻袒護姐姐,認為姐姐求子心切的做法也情有可原;被姐姐從中阻礙,使她與她當時的未婚夫相隔十四年后再相見。可結局已定,哪怕兩人再相愛,卻再也不能回到那一段已失去的歲月。
而我喜歡她并不僅僅是同情她,更是敬佩她,她每時每刻都在和當時社會上可悲的制度作斗爭,每時每刻都在努力爭取自己的幸福,盡管她這一生已注定成為悲劇,但她至少竭力地爭取過。我作為一個讀者只能說,在當時社會中像她這樣的人太少,而她自己也能力有限,因此才沒有化悲為喜。但是她的精神是可嘉的。當十四年后曼楨與男主角相見時,盡管他提出與他妻子離婚再與她結婚的提議,但曼楨還是沒有答應。并不是她不愛他,而是因為太愛他,不想因為自己而使對方原來平靜的生活再起波瀾,更是因為道德與良心的緣故,畢竟男方是有家室的人,為了自己的幸福而去逼著人家妻離子散是不是太殘忍了!曼楨的善良與無私讓我折服;或許這世上真的沒有那么多“敢不敢”,而是“能不能”了,如果一段感情沒有道德作底線,沒有責任作保證,又何談“愛”呢?
紅塵中浮沉著太多個夢,又到底多少個夢能生死與共?《半生緣》這段愛情故事也有其“可喜”的二面,至少曼楨這輩子能如此轟轟烈烈地愛過一回,真的是死而無憾了。
半生匆匆,半生如夢。對于上了年紀的人來說,七、八年如同過往云煙,而對于年輕人來說,二、三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現在的我,只想好好珍惜我的這一生,不要讓我這短短的一生留下長長的遺憾。
【張愛玲《半生緣》讀后感(通用8篇)】相關文章:
張愛玲《半生緣》讀后感11-12
張愛玲《半生緣》的讀后感07-06
張愛玲《半生緣》讀后感(通用10篇)02-04
張愛玲《半生緣》讀后感2篇06-02
張愛玲半生緣讀后感3篇11-11
張愛玲《半生緣》讀書筆記12-26
讀張愛玲的《半生緣》有感11-11
張愛玲半生緣經典語錄11-02
張愛玲《半生緣》讀后感十篇08-29
張愛玲小說《半生緣》讀后感500字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