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法的精神》讀后感(精選17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論法的精神》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論法的精神》讀后感 1
《論法的精神》是18世紀法國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鳩耗費了畢生的智慧心血寫成的一部巨著。這部書內容廣博,以法律和政治為中心,涉及到了經濟、社會、宗教、歷史、地理等許多方面,“是亞里士多德以后第一本綜合性的政治學著作;是到他的時代為止的.最進步的政治理論書”。
在這部書中,孟德斯鳩提出了著名的三權分立理論,使分權理論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他把政體分為共和政體、君主政體和專制政體三種。孟德斯鳩頌揚英國的君主立憲,認為行政、立法和司法的分權,互相制衡,是公民自由的保障。他指出:“一切有權力的人都愛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變的經驗。防止權力濫用的辦法,就是用權力約束權力。權力不受約束必然產生腐敗。”
孟德斯鳩這一思想帶來的影響是深遠的,它不僅積極地推動了雅各賓派執政時期的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的進程,也為美國建立資本主義國家奠定了理論基礎。三權分立的合理內核就是“以權力制約權力”,國家權力在社會生活中是沒有其他權力可以與之抗衡的,它內部的相互制衡及協調配合是極為重要的。美國的精英階層把分權理論定入憲法,“所有立法權力皆由美國國會所有”、“行政權力則由美國總統所有”、“司法權力由一個美國最高法院和一些可以由國會隨時下令設立的次級法院所有”。兩百多年以來,這一權力制衡思想一直指導著美國的政治生活。不僅是美國,其他資本主義國家實際上也接受并實踐了這一思想。
《論法的精神》讀后感 2
孟德斯鳩的名著《論法的精神》博大精深,被譽為是“亞里士多德以后第一本綜合性的政治學著作”、“到他的時代為止最進步的政治理論書”,而這本書所涵蓋的內容也遠遠不止法律和政治本身,還涉及了經濟、社會、自然等許多領域,全面地研究了各種因素對法的影響。
例如在第四卷當中,孟德斯鳩就從貿易的本質和特點、世界貿易的'變革、貨幣以及人口等方面討論了它們與法律之間的關系。有些學者還由此研究了孟德斯鳩的經濟思想。法經濟學(或稱法律經濟學、法律的經濟分析)是近幾十年來發展起來的一門交叉學科,雖然在內涵和外延上這一學科都超出了孟德斯鳩探討的范圍,但從本質上講都是研究法律和經濟的關系問題。這也再次體現了孟德斯鳩這部著作的歷史貢獻,即不是孤立地研究法律,而是把它與其他的社會和自然現象相聯系進行系統研究。
孟德斯鳩在書中還特別提到了公債,認為公債有許多弊端,并對公債的清償發表了自己的見解。聯想到歐債危機,人們是否仍能從這部名著中得到一些啟示呢?
《論法的精神》讀后感 3
在《論法的精神》這部巨著中,孟德斯鳩認為公民自由分為兩種:哲學上的自由和政治上的自由。哲學上的自由是意志的自由,而政治上的自由則是與法密切相關的。確保政治上的自由即是“法的精神”所探討的問題。
“公民的自由主要依靠良好的'刑法”,這是孟德斯鳩對自由與刑法關系的科學概括。而事實上,“刑法是為保障自由而存在的”,則是他對刑法的價值定位。刑法從專制與鎮壓的工具,到公民自由的保障,是一個巨大的變化,也是古代及中世紀刑法與近代及現代刑法的根本分野。
刑法應該為保障自由而存在,但刑法本身卻并不能創造自由,而僅僅是保障自由存在的一個工具而已。然而在不同的政治制度架構中,公民自由程度不同,刑法性質也就因而有別:在專制政體下,刑法的原則是制造恐怖;在君主政體下,刑法則對榮譽的捍衛;而在共和政體下,無論是民主政治或是貴族政治,品德和節制是刑法原則,也是其政體的原則。
因此,不論是在何種政體之下,都需要罪行法定原則來防止立法權與司法權的濫用,保障公民的自由。如果刑法的每一種刑罰都是依據犯罪的特殊性質去規定,就是自由的勝利。這樣,刑罰就不是人對人的暴行了。實現刑法的效力不是在于刑罰的嚴酷與否,而是在于公民對刑罰的畏懼,哪怕只是一種口頭懲罰。所以,要實現刑法效力的最大化,就必須強化公民的榮譽感。
《論法的精神》讀后感 4
“法是源于事物性質的必然聯系。”讀《論法的精神》孟德斯鳩開篇的第一句話。世間萬物都有自己要遵循的法則,也都有屬于自己的法律。上帝創造世界,保護世界,熟悉世界,是因為他制定了規則,是因為他有智慧和權力。而“造物主”是人類的信仰,是希冀。所以,在這個世界之外如果要創造另一個世界,那這個世界不是永恒不變,就是滅亡。創造看上去是一個簡單的事情,但是永恒不變的規律和法則則是維持它運作的基本條件。
規律無處不在,如果沒有規則,這個世界將無法繼續存在。在法律創制之前,就有了公平的關系。如果說人被成文法所規定的外,就沒有公正了,那就是說,在圓還沒有被畫出之前,所有的半徑都不相等。人在制定公正的法律之前,公正就已經存在并以確定了關系。但是不是說只能世界和物質世界管理的一樣。同時,在獸類和植物相比較,獸類由于生理快感的誘惑,保持了它們的個性。所以,它們并不是完全地遵守自然法律。獸類沒有人類的'所擁有的至高無上的優點。獸類沒有人類所擁有的希望,也就不存在有期望。沒有期望就失望,就不會有憂慮和恐懼,也沒有煩惱。同時,沒有欲望,它們就能很好的保護自己,對它們來說欲望只是為了繁衍。
自然法,顧名思義是在人類出現之前就有的法則。不是人類而經營,是源自生命的本質。自然法使得人類的腦海里樹立起“造物主”的概念。是讓人類獲取知識而不是有多少現成的知識。在遠古時期,人類會出去覓食,是自然法的原則;遇到危險想要逃脫,是自然法的規則;畏懼大自然,是自然法的規則;誘捕小動物,逃避大動物,是自然法的規則。而有了社會以后,人類置身于社會,彼此平等的觀念逐漸消失,爭斗開始。每一個國家擁有自身的力量,而國與國之間又想要得到彼此的東西,這樣戰爭就出現了。戰爭出現,傷害的不只是人,還有基礎設施。然而戰爭總要被規避,總要完結。就這樣,為了減少傷害,人類制定了法律,規定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行為準則,與其在傷害中療傷,還不如一開始就沒有傷害。
在這其中,意志是很重要的連接方式。意志的一致性使得個體力量得以聯合。法律的力量得以連接。而支配人類的行為的的法律就是人的理性。只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是否有危害他人的行為,能夠替人著想。就能真的做到守法。而國家的法律還應該和自然狀況相連接。但是他們彼此的聯系又是密不可分的。而政治法和民事法也沒有分開的必要。法律的精神不在于它在哪一個領域,而在于他說產生的影響是否能夠夠真正的使各個事物涉及其中。使得其互相相依,互相聯系,而又互相制約人的行為。
《論法的精神》讀后感 5
最早認識孟德斯鳩是從那本《懺悔錄》,盡管從初中開始就知道《論法的精神》這本巨著,然而這是我第一次完整的拜讀。
孟德斯鳩認為法律應該和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地理狀況有關,和不同人種的生活方式有關,和某個特定的政治制度所能容忍的自由程度有關系,與人的宗教、性格、財富、人口、貿易、風俗、習慣相適應。法律和法律之間也有傳承或借鑒的關系,法的淵源,法的目的,法調整的社會關系都是考察法的精神所應考慮的因素,這些,就是孟德斯鳩在本書中詳加論述的法的各個方面。
孟德斯鳩之所以如此被后世贊譽,除了其三權分立學說以外,更主要的是其所處的時代造就了其偉大。孟的理論基礎為神本與人本作出了更為明確的分界,即較之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更加理性、更加科學的現代人文主義,這也是其理論被廣為接受的社會背景基礎,這種精神內核實現了一種由人性到理性的跨越,一次由社會文化向政治制度的進發。孟是最早思考有關(近現代意義的)階級與政治制度的人之一——如果一定要加上之一的話。他對階級這個概念的提出要比馬克思早上100年。另外,本書多次談及當時的“中華”法,我們應該感激孟的這些提及,因為它們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歐洲大陸對東方法律制度的某些偏見,這也是孟對啟蒙運動的.精神內核“科學”與“理性”的一種體現,是孟德斯鳩所一直堅持的科學的地理觀、史學觀給人類帶來的益處了吧。
孟德斯鳩正是他所稱的自由主義法學中的一位杰出代表。在《論法的精神》一書中,他通過對法律與地理、氣候、人種、風俗、習慣、宗教信仰、人口、商業等關系的分析,揭示出法的精神的內在本質。他站在一種理性主義的立場上,假設存在一種以人性為基礎的普遍的人類理性,而法律即由這種一般理性產生,是普遍的永恒法律的統一體。客觀存在的法的規律性可對國家的行為設置種種限制。因此,這種自然法有助于他建構一個解決國家與國家、國家與公民、公民與公民關系的全新的政治體系,從而解決上帝從人類世俗生活中逐步退出以后人類社會面臨的基本理論問題。然而,我們從中可以發現,以上只不過是他邏輯的表層展現,在其頗具說服力的理論論證背后,隱藏著他對重新建構的社會的一個基本的價值追求,即他立足于建構一種既擁有個人政治自由又具有良好秩序的社會。這種社會,無論是采用貴族政體、共和政體,還是君主政體,都有可能達到上述目標。因此,他通過對一般人性的分析,通過其權力分立理論,階級分權理論以及聯邦主義思想表達了他對自由之秩序建立的強烈渴望。從而也為我們思考人類社會結構提供了全新的思考角度。
其中除了廣為人知的權力分立理論,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階級分權——權力制約、自由與秩序保障的前提。柏拉圖深信人生來是不平等的并據此認為在共和國中應確立等級制度。撇開其等級含義不論,他卻看到了人類的群體性特征。而階級、階層乃是具有一定經濟背景的人構成的一個利益共同體。以上兩種觀念都具有一定的客觀基礎。與此相似的是,孟德斯鳩也傾向于認為一個強大的中間階級才能真正有效地制約統治者的權力即權力的真正制約來自階級的分權。他說“君主政體的基本準則:沒有君主就沒有貴族、沒有貴族就沒有君主。在沒有貴族的君主國,君主將成為暴君。”[3]P16甚至于認為在缺乏中間階層的情況下,他認為即便僧侶的權力對于君主國也是適應的。“對于專橫既然沒有其他阻力,那么這個阻力也是好的。因為專制主義既然給人類帶來可怕的危害,那么這個能制約專制主義的害處本身也是好處了。”[3]P16他隱含的意思明確化表述應為:以權力制約真正堅實的社會基礎并非來自單個個人,而是來自127單個個人構成的特定的團體。
因為單個個體憑其實力是無法與強大的權力相抗衡的。故個體權利對權力制約的實現乃是社會團體的普遍建立以及中間階層的形成。社會學家普遍認為金字塔的等級結構不具有穩定性,而真正較為穩定的工商社會的標志乃是中間階級的崛起形成一個橄欖球形等級結構。在英國憲政史上,正是貴族階層及新興資產者通過斗爭一步步限制國王權力從而達到權力制約目的的。中間階層以法律為武器,以和平斗爭為手段,最終實現了階級分權。注意到英國憲政史上的階級背景,有助于我們理解權力制約機制。與此相類似,梁漱溟也提出類似看法。他認為中國以國家權力建立不起來在于沒有階級,之所以沒有階級,在于中國只有統治者,沒有統治階級,更沒有非政治的其他階級,所以中國的統治者能夠獨裁,因為階級的存在就是讓武力不操于一人之手。
同時,他認為政權的公開過程只能從集團開始,也就是政權公開全靠階級,因為在中國皇帝一例,差不多人人平等,都有參政的權力,而社會又缺乏力量。他的觀點或許能證實中國民主政體遲遲難以實現的原因。因為一切斗爭僅僅是為了個人目的,即其不具有階級背景。階級分權有助于權力制約的實現,有助于自由與秩序的實現,這也充分證明了人類的分層性、集團性、與等級性。而這些因素構成社會秩序的客觀基礎。因此,階級之分權乃是民主制度建立的一個重要的前提。
最后自由的優先性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對法律諸價值的安全,平等、正義等都有許多精彩的論述,但他對法律保障個人自由之功能有特別的偏好。無論從人類的本性,還是人類受奴役的狀況,他都給予自由以充分的重視,并且認為自由乃是法律制度建構所要達到的最重要的目的。因此,后來的學者都把他歸為自由主義法學的代表人物。綜上所述,自由與秩序作為法律追求的兩個基本價值目標,一直為包括孟德斯鳩在內的思想家們所重視。在個人還難以獨立,依附于家庭的時候,自由還處在萌芽狀態,而非與秩序獨立的一極。但當人類完成從身份到契約的過程之后,自由的追求顯然被放到了較為重要的地位。
因此,立足建立一個既有個人政治自由又有良好秩序的法治社會,既是啟蒙思想家們的共同思想與追求,也是近代以來人類政治生活不斷世俗化的必然趨勢。
《論法的精神》讀后感 6
早在學生時代,在法理老師的推薦下曾拜讀過著名法學家孟德斯鳩的大作—《論法的精神》,那時只是粗淺的看了看。參加司法工作后,重讀此書,受益匪淺,由衷的被這位法學家的精神境界所折服。
孟德斯鳩(1689—1755),法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法學家。他不僅是18世紀法國啟蒙時代的著名思想家,也是近代歐洲國家比較早的系統研究古代東方社會與法律文化的學者之一,是當時進步的資產階級向腐朽的封建主義英勇進攻的堅強斗士。他的著述《論法的精神》于1748年出版,當時的伏爾泰把此書推崇為“理性和自由的法典”。這部影響人類社會發展進程的學術名著內容豐富,體系完整,論點嚴密。奠定了近代西方政治與法律理論發展的基礎,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歐洲人對東方政治與法律文化的看法。細讀《論法的精神》,我們不難發現孟德斯鳩一生中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悟,并從中領悟到其理論真正的精華。
在《論法的精神》里有這樣一著名論段:“法律應該和國家的自然狀態有關系;和寒、熱、溫的氣候有關系;和土地的質量、形勢和面積有關系;和農、獵、牧各種人民的生活方式有關系。法律應該和政制所能容忍的.自由程度有關系;和居民的宗教、性癖、財富、人口、貿易、風俗、習慣相適應。最后,法律和法律之間也有關系,法律和它們的淵源,和立法者的目的,以及和作為法律建立的基礎的事物的秩序也有關系。應該從所有這些觀點去考察法律。這些關系綜合起來就構成所謂‘法的精神’。”由此可以看出,孟德斯鳩所闡述的法律與國家政體性質原則、自然狀況、自由程度、氣候、宗教等等都有關系。書中以大幅片段,以獨特方式研究和論述了法理學、憲法學、刑法學、民法學、國際法學等一系列課題,特別是又遍涉經濟、宗教、歷史、地理等領域,討論這些領域與法的關系。
《論法的精神》提出了許多關于法律的理論,斷言法律是代表整個人類的,是人類正義的表現,法律為整個社會利益服務,而不是為某一個階級利益服務,不是為一部分居民的利益服務。他反對酷刑、主張適度刑罰,刑罰與教義相結合,利用輿論威懾阻止犯罪,只懲罰行為,不懲罰思想、語言。他還抨擊了所謂攻擊教會的褻瀆神圣罪以及其他相關的無理的刑法。另外,他還提出了一系列關于審判、立證、拷問等諸方面的論說。總之,孟德斯鳩的學說涉及人類社會的各種基本問題。
由此可見,孟德斯鳩與以往的法律學者主要滿足于對法律條文的解釋不一樣,他力圖從法律以外,從歷史、生活、風俗習慣等方面去研究法的精神,從社會的進步去探求這種精神在政治、法律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和一般規律,并從法律與其他事物的普遍聯系中探求法律的精神實質,也即探求法律的最高境界—公正的價值理念。在孟德斯鳩看來,法的主要精神就是正義,法律應是正義的化身。
公正也是司法追求的最終目標。英國著名法學家丹寧勛爵說:“他作為法官的基本信念是,法官的作用就是在他面前的當事人之間實現公正。”
司法公正的標準是什么呢?筆者認為只要是按照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原則,在任何一起案件的審判執行工作當中,堅持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充分考慮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做出來的結論就應當是公正的。當然,具體的個案不同,每一類案件如何去量刑,每一類案件如何做出裁判結果,這要因案件所適用的具體的法律依據來因案而異。一個總的原則就是只要他依照法律的規定,嚴格地履行法律的程序,嚴格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嚴格考量了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作出的判決就應該得到尊重,當然也應該是公正的。
在司法實踐中,當法律的規定很明確時,簡單地套用法律進行裁判,一般法官都能做到,這時法官只需將案件事實輸入法律這部機器里,就可以輸出判決書來。當法律規定不明確甚至存在漏洞時,如何在當事人面前實現司法公正,對法官來講既是一個難題,要準確把握法律的精神實質,給當事人一個公正的裁判,要達到這樣的境界實屬不易,需要長期的磨礪和堅韌不拔的精神,需要法官對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需要法官擁有除法律之外的淵博知識,成為知識上的“貴族”;需要法官為追求公正的崇高理想,必須長期堅守自己的信仰,做到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成為道德上的“貴族”。
司法公正的價值理念,應該是一名法官不可缺的法律信仰。當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權的時候,需要這樣的價值理念作為指導,也即這樣的法的精神。
《論法的精神》讀后感 7
律規制了社會的方方面面,因此不可避免的與國家政體性質原則、自然狀況、自由程度、氣候、宗教、法律等等都有關系,它以法律為中心,以獨特方式研究和論述了法理學、憲法學、刑法學、民法學、國際法學等一系列課題,特別是又遍涉經濟、宗教、歷史、地理等領域,討論這些領域與法的關系,這些關系便構成本書的主旨--法的精神。遺憾的是,孟德斯鳩沒有向我們明確地揭示出法的真正精神,但是,他提出了法的精神這一偉大而不朽的命題,他探索的思想進路和普遍聯系的思想方法已成為人類彌足珍貴的文化財富。
我們首先看看孟德斯鳩關于“法”的認識。自然法學派代表人之一的格老秀斯曾說過,人類的本性就是理性,這理性就是自然法的淵源。自然法的效力,一不靠權威,二不靠強制,而是靠人的理性自覺。法就是這個根本理性和各種存在物之間的關系,同時也是存在物彼此之間的關系。孟德斯鳩則認為,“從最廣泛的意義來說,法是由事物的性質產生出來的必然關系。”在這個定義下,所有的事物都離不開法律。法律存在于社會之中,就不能孤立地去看法律,而必須由法律與其他事物的聯系去看法律。人類受許多因素的影響,如地理、地質、氣候、人種、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法律、政府、道德,等等,這些就構成了一個國家的一般精神。他認為,一般的法律是人類理性,各國的法律是人類理性在各個特殊場合的適用。在其對“法”所作的定義當中,雖然與其他啟蒙思想家一樣關注法律與理性的關系,但又有其獨特之處,其獨特之處就在于他是通過社會理論的構建,考察法律與理性的關系,以此來揭示“法”之內涵,即法律本質上是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系,這種事物之間的聯系是人類可以認識和控制的,人類可以通過自己的理性認識社會和法律的性質,從而使法律符合正義的要求。
孟德斯鳩的“法”精神可以概括為:法是對自由的界定,法無禁止就是自由活動的范圍;自由的保證在于對權力的約束,權力之間的相互制約是節制權力的唯一可行之方案;認識法律現象必須結合一定的社會現象相互之間的關系來考察;社會現象的變化源于社會內部結構中某個因素的變化,所以,法律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法律也可以帶動社會的變化。
既然在孟德斯鳩看來,法是理性的產物,那么,法的.精神中必然包含著人類對理性的終極理解。闡明法的精神對于我們是極為重要的問題。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只是依賴于法的工具作用,寄希望于法律能夠解決我們現在面臨的所有問題,忽視了法律精神所帶來的對于法律堅定的信仰。
“法律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它與我們同在,從搖籃到墳墓,它是指引著我們通往目的地的途徑,即使在我們已與絕大多數靈魂匯合之后,也是由法律決定著,對所留遺產可以作怎樣的處置”,美國律師贊恩對此這樣出色地進行了描繪。這充分反映了人類文明的現代形態對社會公共生活規范和秩序理念的特殊理解,也極大地表現了現代文明的基本內涵:法律的文明。它表明: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的一個最基本的經驗性成果在于:文明必須依賴于法律觀念的威力。一方面,人類文明的創生、維系都必須依靠法律的普遍而有效的作用,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定紛止爭、沖突解決,以確保社會控制和良好的社會生活秩序。在現代社會里,應當說這業已成為了普遍的觀念:法律是有其重要的一席之地的,人們寄望于也習慣于法律下的生活,因為它是“達到美好生活的唯一可行的手段”。
但是,可惜的是人們卻僅僅把法律看作是“神化”的造物,一切依靠法律,一味信奉法律,表現出一種嚴重地過分法規化的傾向,從而最終也淪為了完全工具主義法律(治)觀的俘虜,大肆立法,試圖以法律涵蓋、控制整個社會生活。所以有學者驚呼,在今天,法的統治已變成了法的傾盆大雨了。法律若僅僅被看作是現世主義的工具性的產物,隨之而來的必然是法律萬能論、法律饑渴癥等會讓人窒息的法律景觀。于是,我們總是不無驚心地看到,懷著善良的法治愿望的人們總承受著“法治”(制)的煎熬和肆虐,預期中的法治社會并沒如愿地呈現,取而代之卻常常是法治工具觀支配下的暴政與獨裁。
《論法的精神》讀后感 8
《論法的精神》是法國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鳩的集大成作品。也是世界法學史具有重大影響的著名法學著作。作為一個法學專業的學生,我讀了這部著作覺得受益匪淺。
本著作共分為六卷三十一章,在第一卷中主要是在闡述法律與政體的關系。著者在第一卷中著重論述了法律的定義、法律和政體的關系、政體的種類以及它們各自的原則。在他看來主要存在三種政體:共和政體、君主政體和專制政體。緊接著他又在書中闡釋了各個政體與法律的關系,例如他將民主政體分為民主政治和貴族政治,然后又分別將他們與法律的關系進行詳細地闡釋。在這當中他無情的鞭撻著封建專制并贊揚了民主的制度,可見這位著名啟蒙思想家是多么的向往民主。他在這一章節中說民主政治的國家有一種強悍的原動力——品德。
并且稱民主國家中的執法的人要遵從法律并且承擔責任。這些都在證明著這位啟蒙思想家的偉大之處,他能夠準確的總結民主政治與法律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并且也引入了法所不能調節的范圍比如品德。在這一卷之后的幾章孟德斯鳩又闡述了教育法律與政體的適應,立法與政體的適應,各種政體原則所產生的結果與民法、刑法的繁簡,判決的形式,處罰的方式等之間的關系,政體原則與限制奢侈的法律、奢華以及婦女身份的關系最后概括總結了三種政體的腐化。其中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政體原則與限制奢侈的法律、奢華以及婦女身份的關系。在這一章中作者闡釋了奢侈和奢華的由來,即財富分配不均貧富差距的存在,這一觀點的提出讓我不禁感嘆這位思想家竟具有如此的前瞻性和令人驚嘆的智慧!而且在這之后這位大思想家還就中國限制奢華以及奢華之后的后果進行了闡釋,他認為中國人口規模十分之大,所以奢華在中國十分可怕,中國的君王要求臣民們男耕女織去做一些生存之必要之事而非去做一些供人享樂的工藝。他還在其中提到了中國歷代君王滅佛之事。此外他還指出歷代君王無不是從艱苦起家奪得江山而最后也都以驕奢淫逸收場。他廣泛的知識讓人不得不欽佩而且概括的也非常準確,即使是現代的史學家也是這樣分析當時中國的情況的,而作為那個時代的孟德斯鳩就已經可以透徹的分析這一問題了,所以他的美名才可以流芳千古永垂不朽。
在第二卷中著者首先論述了法律自由的相關問題,然后緊接著又引出了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這三種權力的關系,并且還引入了英格蘭和羅馬法實行三權分立的教訓詳細闡述這三種權力之間應該是相互制約,相互依存,作者告訴人們:如何處理三者之間的關系將關乎國家政體的鞏固,以及民眾、社會團體、政黨等社會階層政治自由是否得到保障的重大問題。在這一卷的章節中著者詳細闡釋了國家與防御力量、進攻力量,其次他還闡釋了自由和民主的含義。他解釋說在有法律的國家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要求人們做應該做的事,不強迫人做自己不需要做的事。這一解釋恰好契合了現代國家中立法時遵循的自由的理念,讓我讀了之后不禁要感嘆偉人具有如此強大的智慧,思考問題竟如此全面。在此卷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著者關于三權分立的闡釋,孟德斯鳩也說自己總是離不開羅馬,他在說三權分立的時候又一次的提到了羅馬,不僅僅論述了羅馬的三權分立的制度而且還說明了羅馬國王被驅逐后三權應如何劃分,并說四種東西影響了羅馬的自由與民主:
一是貴族獨占了宗教、政治、民間和軍事上的一切職位;
二是執政官擁有過大的權力;
三是人民受到欺辱;
四是人民在選舉中幾乎沒有發揮任何作用。
其后他又詳細地論述了羅馬的這三種權力即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方面的具體制度。這些就是這位偉大的思想家留給我們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即三權分立制度,讓后世的人受益匪淺。
在第三卷中作者引入了一個十分新穎的關系即法律與地域和氣候的關系。這在我們看來甚至是有點可笑的沒有科學依據的觀點。首先他說明了氣候對人的影響例如對人的性格、人們的宗教信仰、立法者對于人民的信任等等。并在其中批評了印度人由于炎熱而追求“不動”,認為這種懶惰不利于國家的發展,而立法者也總是無法克服這種氣候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對于這一觀點我一時不置可否。但是在我看來氣候固然是會有一些影響但不能斷然的下結論認為氣候會有如此之大的影響,這樣的觀點有些主觀和片面。
另外作者還提到了中國,他給予了中國君主鼓勵耕織的舉措以高度的表揚,認為這種制度可以鼓勵人們進行勞動從而避免了懶惰這一問題。另外作者還認為氣候會影響人的性格、飲酒習慣、疾病、兩性關系甚至在立法方面都有影響。在這一卷中我覺得有一章讓我覺得很奇怪但又忍不住細細讀了,那就是第十八章 土壤性質與法律的關系。法律是人文科學中的東西,而土壤則源于自然,是天然形成,二者究竟有怎樣的關系呢?讓我十分費解。首先他糾正了大家的'傳統觀念即土地肥沃的地方應該有更多的人居住,他認為越是肥沃的地方就越是會有人來侵略所以很多人會選擇貧瘠的地方居住。另外作者還認為貧瘠的土地會讓人更加靈巧、更具有智慧、更具有勇氣,會在戰爭中表現得更加的勇猛。他還說精于法律與各民族的謀生方式有著密切的關系。一個從事商務和航海的民族比一個僅限于耕種土地的民族需要更廣泛的法律知識。從事農業的民族比那些以放牧為生的民族需要更多的法
律知識。從事放牧的民族要比以狩獵為生的民族需要的法律知識要多得多。我不得不說看過了這些記述之后我確實認同了孟德斯鳩的觀點,這一次是偉人的獨特的觀點與思考問題的角度讓我折服了。
在此之后的四五六章我只是大致的閱讀未來得及細細品讀。但僅僅是只言片語間也讓我見識了很多東西。在第四五卷中作者論述了貿易、人口、貨幣、宗教與法律的關系。這些幾乎涵蓋了所有影響法律制度的因素并且還進行了詳細地論證,舉出了很多實例來證明他的觀點。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于宗教的論述。
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孟德斯鳩并非一個真正的無神論者,他認為一些宗教的教義可以教化臣民,不應該完全放棄,應使其與政治相結合。例如他說基督教讓人們相互敬愛。毫無疑問,這個宗教希望每個民族都享有最好的政治法規和最好的民事法律。因為,除基督教之外,這些最好的政治法規和最好的民事法規就是人們能夠“給予”和“收受”的最大的幸福了。固然我們不能說作者的觀點是錯誤的,但是他只看到了宗教的表象而未能深刻認識到宗教的本質是唯心的,與法律的本質是想背離的。這樣的觀點也使孟德斯鳩日后的研究受到了局限。
在第六卷中作者從歐洲的立法實際和法律發展等方面論述了正確的制定法律的方法。如他詳盡的記述了羅馬法中繼承法的起源與變革、新西蘭民法的起源與變革等等。最后也是在證明著自己的觀點即三權分立制度和法律的相關制定方法。
其實縱觀全書我們不難看出來,孟德斯鳩未能完全摒棄封建制度,他的觀點趨向于將封建制度和資本主義民主制度相結合,另外他也未能在立法方面脫離宗教。他認為宗教可以在法律中起到一定積極的作用。這些都成了他日后研究以及觀點的局限。
但是我們不能否認這位偉大的思想家的這部巨著給世人帶來的影響之巨大。《論法的精神》在那個黑暗的年代給了多少人思想的啟迪,給歐洲的黑暗的封建統治社會帶來無限的光明。更給后世留下一筆無可估量的財富,讓后世的人們不禁感嘆偉人的智慧與思想是如此之偉大。這位偉大的思想家和他的著作《論法的精神》也將永垂不朽!
《論法的精神》讀后感 9
趁著暑假,我在讀了孟德斯鳩的著名論作《論法的精神》后,除了談一談對《論法的精神》這本書的讀后感,還會說一下通過這本書,我對中國當代政治建設的一些思考。
《論法的精神》是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查理路易孟德斯鳩最重要的著作。它以法律為中心,又遍涉經濟、政治、宗教、歷史、地理等領域,內容極為豐富。特別是它以獨特方式研究和論述了法理學、憲法學、刑法學、民法學、國際法學等一系列課題,成為一部獨具風格的資產階級法學百科全書。《論法的精神》是資產階級法學最早的經典著作,它不僅為法國和其他國家的資產階級提供了理論武器,而且也為資產階級國家和法律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模式和原則,追求自由、主張法治、實行分權的理論。
資產階級國家學說和法學理論的奠基人,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先驅之一,同時也是法國資產階級著名的法學家。孟德斯鳩以他遼闊的視野、廣博的學識、精辟的見解,通過這部著作詳細的闡述了從皇權向人權轉化的歷史過程中,人的價值、人的尊嚴與人的只有的精神,他以法律為基礎,以詳實的資料和充分的論證,為人類描繪了一個完全新式的社會藍圖,在這樣的一個社會中,決定人類命運的將不再是某一個人的喜怒哀樂,而是一部代表了人民利益的法律;在這樣的一個社會中,行政、立法、司法是三權分立、相互制衡的,沒有一個機關會擁有無限大的權力;在這樣的一個社會中,人將不再是臣民,他們將成為社會的公民,而公民的權利是被得到充分的保護的。
《論法的精神》一書反映了當時處于社會下層的資產階級與勞動人民對于政治與經濟的愿望。全書在政治理論上極力主張建立相互制衡的三權分立。目的是為了避免獨裁者的產生。獨裁者們往往集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三大權于一身,容易造成權力的濫用。在法律理論方面闡述了法律的定義和種類,法律與各種事物的關系,刑法和民法的理論,以及立法的理論。孟德斯鳩認為法由事物本性產生出來的必然關系,也就是事物之間的內在規律。由此將法律分為人定法和自然法,提出了立法應與政體相互適應的原則。并且講述了法律與防御力量、進攻力量、政治制度自由、公民自由、氣候、土壤、貿易、宗教習俗、貨幣等各種事物的關系。全書在經濟理論上認為私有財產權是人類的自然權利。在地理環境決定論中孟德斯鳩認為法律應當考慮地理環境尤其是氣候、土壤等,和人們的性格、感情有關的這些因素。該書首先講述了政體對立法權的歸屬有重要影響。孟德斯鳩認為政體的有無與法治有著直接關系。專制政體意味著恐怖、專橫和暴力,既無法律又無現章,由單獨一個人按照一己的意志與反復無常的性情領導一切,所以在專制政體下,根本就無所謂立法權。君主政體與專制政體相比雖由也是單獨一人執政,卻遵照固定的和確立了的法律,所以君主政體下,君主和少數貴族握有立法權。至于共和政體,它是全體人民或僅僅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權力的政體,但并不等于說就是有法治可言的。但是有一條基本法則,就是只有人民可以制定法律,共和國的人民的權力是相對平等的。三種政體對法律的繁簡、法律的體系、法律的內容也都有著重要意義。
探尋和闡釋法律的精神,是本書的中心內容,也是它對法理學的最主要的貢獻。孟德斯鳩主張從法律與其他事物的普遍聯系中探求法律的精神實質。他認為法律與國家政體、自由、氣候、土壤、民族精神、風俗習慣、貿易、貨幣、人口、宗教都有關系,法律與法律、與它們的淵源、立法者的目的以及作為法律建立的基礎的各種事物的'秩序也有關系。把這些關系綜合起來就是法律的精神。因此,“從最廣泛的意義來說,法是由事物的性質產生出來的必然關系。在這個意義上,一切存在物都有它們的法。”世界萬物是由一個最根本的理性的存在。法就是根本理性和各種存在物之間以及存在物彼此間的關系。萬事萬物有著最根本的聯系,即規律,而法的精神就是這種規律和規則,其精神就是存在于法律和各種事物間的關系中的秩序規則。該書的主要內容就是為了探討人類生活中的規律即人類生活中法的精神。因為人作為智慧存在物,總是不斷違背上帝制定的規律而更改自己制定的規律,作為社會動物,總是忘本和忘記自己,由此需要宗教、哲學以及法律來督促他們盡責。
三權分立學說是其思想核心。他提出了行政、立法和司法的分權理論,認為三權相互制衡,才能保障公民的自由。三權分立原則作為一種學說,最先由英國資產階級思想家洛克提出。《論法的精神》中孟德斯鳩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了洛克的分權學說,主張“必須建立三權分立的政體,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的原則組成國家。當立法權和行政權集中在同一機關之手,自由便不復存在了,因為人們將要害怕這個國王或議會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執行這些法律”。他還根據英國的政治制度說明各種權力之間的制衡關系,指明立法機關由兩部分組成,可通過相互的反對權相互鉗制,立法機關的兩部分都受行政權的約束,而行政權亦受立法權的約束,彼此協調前進。如同他的著作所說“當我一旦論證了原則,人們便將看到法律從原則引申出來,如同水從泉源流出一樣”。他的分權說并非空洞的政治理論,而是順應時代的步伐,提出的具有實際意義的政治綱領,其實質在于“階級分權”,這在當時適應了新興資產階級參與政權的需要。三權分立就是為了制約權力,防止權力濫用,防止某一國家機關或者個人的獨裁和專制,從而保證國家政治上的穩定。在國家生活中,它大體發揮了以下幾種功能:
一是區分功能;
二是平衡功能;
三是制約功能;
四是補救功能。
當三種機關中的某一機關在行使權力不當招致社會不滿時,其他的機關可以行使權力,挽回影響和損失,從而維護國家的整體利益。正確認識三權分立的性質以后,就會發現它與我國奉行的“民主集中制”并不矛盾。
看完這一部書之后,猛然清醒了許多,對于世界,特別是人類世界的認識有了很大的改變,我明白了原來人類社會也會存在一種普遍的真理和理性,這種理性和真理只有在一個健康的土壤中才會真正茁壯的生長。我們現在已經有了陽光,我們需要做到的,就是用自己的一切去培育出這種健康的土壤,讓我們自己也可以在孟德斯鳩幾百年之后得到我們自己的理性果。
《論法的精神》讀后感 10
《論法的精神》幾乎是所有法學院推薦閱讀的一本書。這本書誕生于1748年,是孟德斯鳩的晚年之作。初看題目可能以為是關于法律的一本書,實際上這是一本涉及政治、哲學等各方面的書。這本書包括綜合性的西方的法歷史常識,是一本史詩級的法律知識科普,相當于把中國從河姆渡時期寫到法治全面的唐朝。同時,孟德斯鳩在本書中也展現了對于不同制度、宗教所匹配的政體論述視角以及獨到的見解。
看題目就引出一個問題:什么是法的精神?如果直接看正文可能有所迷惑,但其實本書的副標題已經作出了解釋:論法律與各類政體、風俗、氣候、宗教、商業之間應有的關系,附加對羅馬繼承法、法國法律和封建法律的最新研究。法的精神其實就是法與各種事物的關系,法是基于人類歷史,與氣候、宗教和經濟等各方面密切相關的。
孟德斯鳩先行論述了法與政體的關系,由此可見這部分是全書的重中之重。在這一部分中孟德斯鳩列舉了許多歐洲國家進行論證,這在普及了讀者歐洲歷史知識的同時也需要讀者具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否則可能覺得晦澀難懂。政體由性質決定、原則推進,政體可以分為三種:共和政體、君主政體、專制政體,共和政體可以細分為民主政體與貴族政體。政體的性質主要在于權利與法支配的`對象以及法與權利的支配者,政體的原則有美德(本書中的美德是指一種政治美德,是熱愛國家、熱愛平等。)、節制、畏懼與榮寵。孟德斯鳩也在論述法與政體的精神中提出了三權分立原則。三權分立最先由英國洛克提出,在本書中,他對洛克的學說進一步發展完善,使三權分立原則作為本書的思想核心。他認為只有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權相互制衡,才能保障公民的自由,主張“必須建立三權分立的政體,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的原則組成國家。當立法權和行政權集中在同一機關之手,自由便不復存在了,因為人們將要害怕這個國王或議會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執行這些法律。”
在孟德斯鳩論述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時,主要從氣候、土質方面進行論證。說是地理環境對法的關系,其實這個關系是服務于人的。首先論證氣候與土質對人的影響,再上升到人對立法的影響。例如:極度炎熱的氣候會使人沒有一點兒力氣,并使人的情緒持續低迷,沒有偉大的信念,絲毫不慷慨、不通達。而印度人生活在熱帶地區,他們相信,萬物起源于靜和空,最后又歸于此,他們追求絕對的無為。這是因為在酷熱環境下,舒適因靜止而生,痛苦因活動而致。在規律上講,法律應當對抗氣候帶來的不利影響。但是印度法律加劇了氣候的不利影響:懶散。規定人民的土地要上交給君王。這就泯滅了人們的所有權意識。再說宗教與商業,文中有這樣一段話:即使是最真實和圣潔的教義,如果不與社會福祉相結合,也會產生非常惡劣的后果。由此可以看出,在孟德斯鳩的思想中宗教確實沒什么地位,如果宗教與社會福祉相沖突,他也會選擇后者。在讀這部分時,有一種“橋歸橋,路歸路”的感覺,就是孟德斯鳩直接在宗教信仰與現實政治劃了一條界線。而貿易在孟德斯鳩看來,其實是促進和平與寬容精神的最好方法,而不僅僅是獲取利益。
這本書是一部關于法的精神的百科全書,其經典的光輝不會隨歷史的傳承而黯淡,其格局不會隨科技的進步而狹隘,我們唯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窺見人類智慧的冰山一角。
《論法的精神》讀后感 11
司法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回答了這一問題。與一般的法律學者主要滿足于對法律條文的解釋不一樣,他力圖從法律以外,從歷史、生活、風俗習慣等方面去研究法的精神,從社會的進步去探求這種精神在政治、法律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和一般規律,并從法律與其他事物的普遍聯系中探求法律的精神實質,即探求法律的最高境界。他的這種思想,實際上超越了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的本身的區別,站在另一個高度審視法律的價值。因為無論是英美法系國家,還是大陸法系國家,公平、正義作為法律的價值是普世的,雖然人們對公正有不同的理解,但是作為價值,公正應在法律之上,而不是相反。
一.“法的精神”——一個綜合性概念,而非法律本身
對法律表面的、膚淺的理解,并在司法實踐中機械套用,這是司法工作者的初級境界。要深刻理解司法的最高境界,就要領悟“法的精神”到底是什么?孟德斯鳩把自己的代表著作稱之為《論法的精神》,其含義就是:“法律應該和國家的自然狀態有關系;和寒、熱、溫的氣候有關系;和土地的質量、形勢和面積有關系;和農、獵、牧各種人民的生活方式有關系。法律應該和政制所能容忍的自由程度有關系;和居民的宗教、性癖、財富、人口、貿易、風俗、習慣相適應。最后,法律和法律之間也有關系,法律和它們的淵源,和立法者的目的,以及和作為法律建立的基礎的事物的秩序也有關系。應該從所有這些觀點去考察法律。這些關系綜合起來就構成所謂‘法的精神’。”追求司法的公正就要研究法的精神,而非法律本身,怎樣做到把法的因素與社會因素有效結合、公正司法,是每個高水平的法官所要追求的境界。
二.“法的精神”與公平正義
但怎樣理解其內涵,并能熟練運用法律于辦案中,在當事人之間真正實現公正,在實踐中是很難把握的。因為但凡裁判結果都是不可能做到讓雙方當事人都滿意的,總會有敗訴的一方。然而,努力做到裁判公正,卻是法官可以做到的事情。在司法實踐中,當法律的規定很明確時,簡單地套用法律進行裁判,一般水平的法官都能做到,這時法官只需將案件事實輸入法律這部機器里,就可以輸出判決書來。這是一般法官所想追求的結果,但這種結果絕不是一個高素質的`法官所要追求的司法境界,因為這樣做體現不出其應有的司法水平,也不等于就做到了裁判公正。尤其當法律規定不明確甚至存在漏洞時,如何在當事人面前實現司法公正,對法官來講既是一個難題,也是體現其高超辦案水平的時候。孟德斯鳩法律思想,對法律工作者理解司法公正很有幫助,因為他認為:“法律總是要遇到立法者的感情和成見的。有時候法律走過了頭,而只染上了感情和成見的色彩;有時候就停下來,和感情、成見混合在一起。”可見,孟德斯鳩認識到法律經常會和感情發生聯系,有時會產生沖突。遇到這種情況怎么辦?他認為,法律不能走過了頭,只從感情出發。凡是一流的法官,這時就像禪師一樣,在努力追求一種境界,他要準確把握法律的精神實質,給當事人一個公正的裁判。
三.“法的精神”與嚴格執法
孟德斯鳩認為,如果對法律制定太多的例外規定,實際上就破壞了法律的原則的規定,其結果后患無窮。他舉例說明:“查理七世說,他獲悉在以習慣為準則的地區,訴訟當事人違背王國的習慣,在一個案子判決三、四、六個月之后才提起上訴;所以他規定,除非檢察官有舞弊或欺詐情事,或是有阻礙當事人起訴的重大明顯的原因,當事人應立即起訴。”因為有例外的規定,結果當事人在30年后還在上訴。
在司法實踐中,當法律與情理相沖突的時候,執法者往往感到困惑和棘手,也最容易使其對具體而明確的法律規定視而不見,“制定”一個例外,以情代法做出裁判。這種自由裁量權的隨意行使,實際上否定了法律的嚴肅性和權威性,不是一種“衡平”或“正當背離法律”的方法。在現代民主制度下,司法公正是法治建設的重要內容,它與嚴格依法辦案的觀念的聯系十分密切,要做到嚴格依法辦案就必須正確處理好法與情的沖突。
情理因素要不要考慮?法官在裁判時肯定要考慮,但是堅持嚴格依法辦案是首要前提,不能為了個別案件裁判合乎情理而損害整個法治的尊嚴。法官在遇到法與情沖突的時候,并非毫無良策,只有舍棄法律規定的機械運用,在堅持嚴格依法辦案的前提下,綜合考慮社會因素,才能找到妥善解決問題的辦法。
要達到這樣的境界實屬不易,需要長期的磨礪和堅韌不拔的精神,需要法官對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需要法官擁有除法律之外的淵博知識,成為知識上的“貴族”;需要法官為追求公正的崇高理想,必須長期堅守自己的信仰,做到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成為道德上的“貴族”。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對此作出了完美闡釋。
《論法的精神》讀后感 12
貴族是什么?想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番理解。在一些人眼中,貴族階層是一群社會的寄生蟲,食利者:生活奢華無比,愚蠢無知,依靠家族的實力和吃祖宗飯的人。但是,這種思想就有些片面。在歷史的進程中每種階層的出現都有其必然性和不可替代的歷史作用,貴族階層也同樣如此。
歷史上的貴族階層同樣也為歷史的進步與發展做出了不可泯滅的功績,在讀過《論法的精神》之后,我認為貴族的作用主要有三點:
一、在生產力極其低下的社會歷史條件下,貴族起到了整合有限的社會資源,促進社會發展的作用;
二、在封建社會的不斷的集權的過程中,貴族起到的抵制封建皇權和宗教勢力的擴張;
三、在戰亂時代,貴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護佑勞動者,保存社會生產力的作用。
在生產力極端落后的封建社會中,他們所起到的作用是整合有限的.社會資源,促進社會發展的作用。我們可以明確的是,在當時人們對自然的改造能力相當有限的時候,在社會資源并不是很充足的情況之下,國家是無法通過向現在一樣通過大范圍教育來實現國民素質的提高。就像建國初期我們無法同時實現共同富裕一樣,只能通過一部分特殊地方或階層的優先發展,提高自身的素質與能力,然后在已擴散的形式逐步提高。而當時的貴族階層就扮演了這樣一種角色。他們占有大量的社會生產資料,有能力接受系統的教育。從而注定他們能夠在歷史的進程中擔任一個具有巨大社會推動力的階層。久而久之,隨著時間的檢驗,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傳承的重擔就落在了貴族階層的肩上。而隨著這個責任的重擔不斷增加,社會的資源也不斷向貴族集團靠攏。至于在后期貴族階層不斷地腐化、墮落。成為社會單純的寄生階層,我認為則是歷史發展過程中,制度出現的一種慣性,一種異變。錢穆在《國史大綱》中就曾經提到過制度的精神與制度一樣。當一個階層,一種制度的中心的精神因素發生質變之后,那么他可能就只具其表,而失去其內在的精華。就像老子、莊子、孔子等一批貴族(雖然是沒落的),他們對我國歷史的進程中發揮的重大作用有人可以否認嗎?他們的功績是不可抹殺的。
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充滿了貴族與皇權和宗教的斗爭。每一個盛世的出現都是三種勢力達到相對平衡的時期。在一個權力平衡的狀態之下,往往是政治比較清明,社會生產力發展相對較快,人民生活相對安定的時期。在這種平衡的構建之中,貴族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在元代之前,貴族在歷史上都是一個相對比較活躍的階層,皇權也并沒有向后期那樣,變成一匹脫韁的野馬,一發不可收拾。但是,當蒙古帝國入主中原,中國的階級構成發生巨大變動之后,再加上戰爭的破壞,中國的貴族階層普遍衰落,逐漸消失于歷史之中。同時中國政治進入了專制主義發展的高速時期。在明清之前,皇權并未發展到頂峰的時候,每個參政的貴族團體都力圖通過自己的力量來影響當政者的施政。在為本團體爭取利益的同時,統治者為了避免政治權利的喪失而時時保持警惕;同時,當時的宗教在發展的過程中占有大量的社會資源,貴族的參與也為社會保存了大量的而有效社會勞動力。這三種政治勢力的平衡為封建社會的發展發揮了重大的的作用。
孟德斯鳩在其作品《論法的精神》中就提到了貴族的這種監督作用。歐洲社會能夠在封建社會時期一直保持相對比較民主的狀態,貴族發揮了主要的限制君主權利的作用。當歐洲的路德教派的創始人在發表《九十五條論綱》被教會通緝的時候,對路德進行庇護的就是當地的大貴族。在這段時間內路德的創作活動和社會活動為以后路德教派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關于貴族階層在歷史的進程中,占有大量的人口與社會資源,在一個王朝的末期,為了爭奪國家的統治權而不斷進行的戰爭。但是,不能否認的是,貴族對封建社會的統治階層的更新和對人民的庇護作用。當一個封建王朝腐敗到一定階段的時候,就會有大量的人們去尋找一個強有力的勢力范圍去尋求庇護。但戰爭爆發的時候,貴族在向農民收取一定代價的情況下,同時還會給予農民強有力的保護作用,士族大莊園有能力提供一整套封建社會生活需要的生產生活環境。所以當一個國家發展到末期的時候,總會有大量的農民脫離國家而成為附庸而存在,而貴族為了自己的生存會努力培植自己自己的力量,客觀上起到了保護作用,為人民提供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生產、生活環境。
《論法的精神》讀后感 13
從學哲學開始,就知道物質決定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一個時代所產生的意識性的東西肯定有這個時代的深深的烙印,現在21世紀如此,同樣把目光轉到18世紀上半葉 也是如此。
法律,其本質是什么,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解釋,馬克思主義把法律總結為兩個方面:法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法的內容由統治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決定。馬克思主義的解 釋是經過多少代人總結、補充、完善所得到的,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作總結的。那么在沒有前人明確的概括與總結的條件下,我們該如何一步一步的去摸索法律的本質,為后來 者指明方向呢,讓我們跟著孟德斯鳩的思路來一點理清。
18世紀上半葉,正值啟蒙運動發展的時期,在這之前已經有了“文藝復興”運動,而在文藝復興之前是被稱為“黑暗的中世紀”,封建主義與宗教相結合的勢力統治者這片大陸 ,人們的思想比較僵化,欲望與人性被壓制。不可否認,在生產力較為落后的條件下,這是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社會是發展的,在生產力發展的條件下,人們的就要求 更多的享受,包括物質與精神的,這時原來的社會制度與思想就不在適合。“文藝復興”只是提出了一些最基本的要求:反對禁欲,要求自由,對宗教腐敗現象的不滿,這是最 基本的。就像我國在與封建主義斗爭時,也是先從最基本的開始,要求官吏清廉,賦稅減輕等等,而后才發展到制度的,思想層面的批判,這也符合生產力的發展規律與社會歷 史的發展規律,這里不再贅言。
那么到了啟蒙運動就面臨著“推翻一個世界”與“重建一個世界”的任務。孟德斯鳩選擇了法律的這條路,因為他從古希臘、羅馬法中得到啟示,這如他自己說的“只有法律才 能保障人民的自由權利”,他認為的法律不應是統治者一個人或一群人隨便制定出來,法律應該同政體、自然地理環境、宗教、風俗習慣等各種因素有關系,法律之間也有關系 ,總而言之就是即法律符合人類理性的必然性和規律性,就是“法的`的精神”。
作者探求“法的精神”并沒有用理論去研究理論,他的全部理論都建立在對歷史事實和世界各國古今政治、社會與法律制度實踐分析基礎之上,從社會──歷史──文化以及人 們生存環境中的各個因素相互聯系與影響的動態關系中把握一國政制與法律發展變化的規律。運用的歷史主義和整體主義的研究方法使政治學和法學的研究向科學前進了一大 步。這是對傳統政治學、法學研究方法的超越,在社會理論"前科學"時期,也正也因為這樣的創舉使得他的理論不再拘泥于傳統的那些思想,創造了一個時代,為資產階級革命 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論法的精神》全書分為三卷。第一卷主要是關于法的概述以及法與政體之間的關系;第二卷討論的是法與政治權力的關系;第三卷論述了法律與地理環境的關系。該書中提出 的追求自由、主張法治、實行分權的理論對世界范圍的資產階級革命產生了很大影響,被載入法國的《人權宣言》和美國的《獨立宣言》。
讀孟德斯鳩的這本書,我最直接的感受是他反復強調的“道德”兩個字,貴族的道德,平民的道德,君主的道德,這兩個字最直接的反映出他對人性的研究,就是啟蒙運動從人 性的角度來說明法律的存在及作用。他說“君主政體具有法律的力量,專制政體有君王永遠高懸的手臂”(其實也就是君主個人的道德)兩者治理或支撐著一切。但是在平民政 治的國家里,卻需要一種更為強悍的原動力,這就是品德”。品德是什么?品德即道德品質,是指個體依據一定的社會道德準則和規范行動時,對社會、對他人、對周圍事物所 表現出來的穩定的心理特征或傾向。個人的心理傾向是要滿足自身生理與心理需要。那么肯定要與啟蒙思想家一直宣稱的自由,平等的思想相一致的。也就是人性的標準,總而 言之,你不管什么樣的法律是要符合人性的。
這讓我想起一個法律案例:南京一男子彭宇稱因攙扶摔倒老太太,反而被告上法庭。南京市鼓樓區法院對彭宇案做出了一審判決,稱“彭宇自認,其是第一個下車的人,從常理 分析,他與老太太相撞的可能性比較大”。裁定彭宇補償原告40%的損失,即45876元,10日內給付。判決書中還稱如果不是彭宇撞的老太太,他完全不用送她去醫院,而可以“ 自行離去”,“但彭宇未作此等選擇,他的行為顯然與情理相悖。”我們不管事實怎么樣,就法院所作出的判決而言就是違背人性的,人性是向善的,而此中案例并沒有做到真 正符合法的精神的判決,當然這是在我國法律體系尚未完全成熟的條件下的特殊情況,但我相信到了最后我國的法律一定能做到符合人性的程度。
其次,他將政體分為三種類型:共和政體、君主政體、專制政體。并且給出了三個定義,“或者更確切地將它們稱之為三個事實:共和體制就是全體人民或部分人民擁有最高權 力的體制;君主政體意味著只有一個人統治國家,只不過遵循業已建立和確定的法律;至于專制政體非但毫無法律與規章,而且由獨自一人按照自己的意志以及變化無常的情緒 領導國家的一切。”
看一看現在西方的主要政體。美國政體從大的方面說,沒有君主,是實行共和制的國家。美國共和制的特點是實行三權分立,但行政、立法、司法三大機構中,又以掌握行政和 軍事大權的總統為核心。因此美國政體是“總統制共和制”
英國政體為君主立憲制。國王是國家元首、最高司法長官、武裝部隊總司令和英國圣公會的“最高領袖”,形式上有權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級法官、軍官、各屬地的總督、 外交官、主教及英國圣公會的高級神職人員等,并有召集、停止和解散議會,批準法律,宣戰媾和等權力,但實權在內閣。議會是最高司法和立法機構,由國王、上院和下院組 成。上院(貴族院)包括王室后裔、世襲貴族、新封貴族、上訴法院法官和教會大主教及主教組成。下院也叫平民院,議員由普選產生,采取最多票當選的小選區選舉制度,任 期5年。但政府可決定提前大選。
英美的政體形式體現了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的思想對西方的影響。他主張把國家權力分為三部分:議會有立法權、國王有行政權和法院有司法權,用這種方法來限制王權,防止 國王暴政。,“三權”相互分開、互相制衡,并保持平衡。我很佩服他的這種開放性思想,他沒有去拼命找某條“完美”的標準去對政體作某種規范,而是選擇制衡的方法,互 相約束達到平衡。
孟德斯鳩在本書中還強調了一個觀點:地理環境決定論。《論法的精神》第三卷第14章的內容,集中體現了孟德斯鳩的“地理環境決定論”的思想。《辭海》在關于“地理環境 決定論”的條目中寫到:孟德斯鳩同英國的巴克爾、德國的拉國爾一樣,是“地理環境決定論”的代表人物。其基本觀點是以自然條件作為社會發展的決定因素。孟德斯鳩引用 大量的事例對于這一觀點進行闡述。從氣候因素到土壤因素,從南方到北方,從西方到東方。他指出,不同的氣候因素和不同的土壤因素產生不同的生活方式,而不同的生活方 式又產生了不同種類的法律制度。而土壤和氣候因素同居民的性格塑造也十分密切,就土壤因素而言,“土地貧瘠使人勤奮、簡樸、勤勞和適宜于戰爭,土地肥沃則會使人因生 活富裕而柔弱、懶惰和貪生怕死”。因此,土地肥沃的國家常常是單人統治下的政體,而土地貧瘠的國家則往往是數人統治下的政體。就氣候因素而言,“寒帶國家的人民,像 青年人一樣勇敢,炎熱國家的人民,就像老頭子一樣懦弱”。因此,在海邊平原的國家應該實行民主政治,而在山地的國家就只能實行君主專制。不可否認,他的這些認識是有一些弊端的,中國的社會政體就經歷了部落首長制、奴隸貴族制、封建 君主制、民眾共和制以及現在所實行的人民民主專制。雖然,中國的地理環境的諸多因素,在長達5000年的歷史長河中發生了一定的改變,但是應該說整體上變化不大。而再看 華夏民族的上層建筑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維護少數人利益的法律體系和社會政體宣告破產,而以維護最廣大人民利益的法律體系和社會政體已經建立。這一歷史性的變 革,并不是孟德斯鳩的“地理環境決定論”所能夠解釋的通的。因為孟德斯鳩的“地理環境決定論”是靜態的甚至是一成不變的,而人類社會的上層建筑是動態的,處在永遠都 在變化發展的過程中。
但是,他把法律的精神中加入了一些“地方特色”。我覺得這其實也是人性的體現,說白了就是每個人生活和生存環境不一樣,自己對道德的標準也不一樣,比如“土地貧瘠使 人勤奮、簡樸、勤勞和適宜于戰爭,土地肥沃則會使人因生活富裕而柔弱、懶惰和貪生怕死”,這就避免了他所說的“法的精神”空洞抽象的弊端,更符合人的發展,與人性是 相符的。其次,他提出“地理環境決定論”,其出發點是為瀕臨海邊平原的法國能夠實行民主政治提供理論上的依據,為其三權分立學說提供能夠實現的現實上的可能。
最后,《論法的精神》雖然理論闡述并不是很完善,但是這是后來的西方資產階級思想的源泉,孟德斯鳩是18世紀上半葉,近代資產階級政治與法理學思想體系的主要奠基人, 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挖掘很多東西,因而被稱為“是亞里士多德以后的第一本綜合性的政治學著作,是到他的時代為止的最進步的政治理論書”,我們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建設 也可以借鑒孟德斯鳩的思想,這就需要我們對他的思想不斷研究,以挖掘更深層次的東西,適合我們我們社會發展的東西。
永垂不朽!
《論法的精神》讀后感 14
《論法的精神》一書出自于18世紀上半葉法國杰出的啟蒙思想家查理?路易?孟德斯鳩(CharlesdeSecondat.BarondeMOntesquieu,1689—1755)的筆下,在書中孟氏開創性地提出了分權與制衡理論,倡導司法、立法與行政三者之間的相互分離,保障公民自由,他的這一思想后來成為了西方資產階級大革命的政治綱領。在1775年到1983年美國獨立戰爭期間,戰爭領袖們積極向民眾宣揚孟氏的進步思想,并將其三權分立學說訂入本國憲法,美國也成為運用孟德斯鳩理論指導本國革命并最終建國的第一個國家。此外,在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時期于1789年發布的《人權宣言》也將孟氏的三權分立理念列入其中。
這部于1748年出版,耗費作者20年心血的著作一經出版便引起了當時社會的劇烈震動,在短短2年間印行了22版,被翻譯成了多種語言引入多個國家被民眾爭相傳看,并被稱之為"是亞里士多德以后第一本綜合性的政治學著作;是到他的時代為止的最進步的政治理論書"。該部著作總共分為三卷,第一卷論述法與政體的關系,第二卷論述法與政治權利的關系,第三卷論述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這其中,我對第三部分的印象最為深刻,在這一卷中,孟氏以中歐歷史上戰爭發生頻率的不同為例來論證法與地理環境之間存在的內在聯系,他認為并非如同歐洲各地氣候基本相似,中國北方與南方氣候迥異,由于這種氣候原因生活于中國北方的民族性格粗獷、暴躁、侵略性強,而生活于南方的民族在性格上則相對比較柔弱,且由于中國缺少像歐洲一樣為數眾多的大江大河等天然屏障,因此,中國的歷史實質上就是北方不斷侵略、入侵南方的歷史。先撇開孟氏的觀點對與否不談,單是他在那個時代對中國基本情況就能有如此這般深入的認識、分析與推斷就已經讓我所深深折服,況且要知道,孟德斯鳩是根本沒有來過中國的。
《論法的精神》讀后感 15
從接觸法學這一學科的時候,總覺得法離我們是那么遙遠,而在學習了近一年的法之后,又覺得法是那么神圣,尤其在讀了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之后,對法又有了更深的理解。
按照孟德斯鳩所講,從最廣泛的意義上講,法是從事物的性質中產生出來的必然的關系。在此意義上,所有存在之物均有自己的法。上帝有自己的法;物質世界有自己的法;位于人類之上的“慧神”有自己的法;動物有自己的法;人也有自己的法。由此,世界萬物皆有各自運行的規律,各尋其職。書中某一節提到的自然法是在所有這些規律之前存在著。之所以叫自然法,乃是因為它們源于我們生命的本質。霍布斯問:“假如人類不是天然就處在戰爭狀態的話,他們為什么總是攜帶武器呢?他們為何需要關門的鑰匙?”但是霍布斯并沒有察覺,他把社會建立之后可能發生的事情安在社會建立之前的人類身上。
他在書中還講到:政體有三種形式即:共和政體,君主政體和專制政體。共和政體是全體民眾或者僅僅一部分民眾握有最高權力之政體;君主這個題是由單獨個體執政,不過依照了固定和確立了法律;專制政體則是既無法律又無制度,全憑一個體按照一己的反復無常的意志和性情領導一切。在孟德斯鳩看來,應當看何種法律直接產生自政體的性質,那么這種法律就是最基本的法律。而三種政體也有其原則,教育法律、立法及民、刑法之繁簡、判決之方式、判刑等之關系和政體原則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除此之外,他還講到了法律和防御力量,攻擊力量、政制、公民、土壤性質等方面的關系,解釋了法律在各方面所顯示的作用可見一斑。
在該書中的某一章節中提及:中國的法律規定,任何人不尊敬皇帝便要處以死刑。因為法律并未明確規定何為不敬,因此任何事均可拿來作為借口去剝奪一切的.生命,去滅絕所有的家族。這種罪名稱之為大逆之罪,而若大逆罪的含義不明,就足以讓一個政府墮落到專制主義中去。因而在我們個君主國中,人民認為政府是寬和的,這便是一切幸福的寄托所在。本章節中還講述了君主國之統治方式、君主國之君主應易于接近、君主之善行、君主應尊敬臣民等各方面內容,使讀者更進一步對君主之于法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從本質上說,盡管專制政府到處都是一樣,可是環境、宗教的意見、成見、被采用的范例、思想的傾向、習慣、風俗等的不同均會使它們之間產生很大的差異。在專制政府下建立一些觀念是好的,所以,中國人將君主當成是人民的父親,在阿拉伯帝國的初期,君主則是帝國的宣教師。全書在經濟理論上認為私有財產是人類的自然權利。
探索和闡釋法律的精神,是全書的中心內容,也是他對于法律學得最主要貢獻。世界萬物是有一個最根本的理性的存在。法是根本理性和各種存在物質間以及在物彼此間的關系。法因為人作為智慧存在物,總是不斷違背上帝制定的規律而更改自己制定的規律,作為社會動物,總是忘本,由此需要宗教、哲學以及法律來督促他們盡責。
看完這本書后,猛然清醒了許多,特別是人類世界的認識有了很大的改變,原來人類社會也存在一種普遍的真理和理性,而這些也需要在一個健康的環境中才真正地成長起來。而我們能做的便是盡自己的一切力量去培育良好的環境,愿我們也能在孟德斯鳩之后得到理性的法律之果。
《論法的精神》讀后感 16
《論法的精神》是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查理·路易·孟德斯鳩最重要的著作。它以法律為中心,又遍涉經濟、政治、宗教、歷史、地理等領域,內容極為豐富。特別是它以獨特方式研究和論述了法理學、憲法學、刑法學、民法學、國際法學等一系列課題,成為一部獨具風格的資產階級法學百科全書。
探尋和闡釋法律的精神,是本書的中心內容,也是它對法理學的最主要的貢獻。孟德斯鳩主張從法律與其他事物的普遍聯系中探求法律的精神實質。他認為法律與國家政體、自由、氣候、土壤、民族精神、風俗習慣、貿易、貨幣、人口、宗教都有關系,法律與法律、與它們的淵源、立法者的目的以及作為法律建立的基礎的各種事物的秩序也有關系。把這些關系綜合起來就是法律的精神。因此,“從最廣泛的意義來說,法是由事物的性質產生出來的必然關系。在這個意義上,一切存在物都有它們的法。”
(1)法律與政體的聯系:首先政體如何與有無法治直接相關。專制政體意味著恐怖、專橫和暴力,“既無法律又無現章,由單獨一個人按照一己的意志與反復無常的性情領導一切。”君主政體雖由單獨一人執政,卻遵照固定的和確立了的法律;至于共和政體,它是全體人民或僅僅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權力的政體,不待說是有法治可言的。其次,政體對立法權的歸屬有重要影響。在實行民主政治的共和政體下,“有一條基本規律,就是只有人民可以制定法律。”在實行貴族政治的`君主政體下,君主和少數貴族握有立法權。在專制政體下,則無所謂立法權。此外,政體對法律的繁簡、法律體系、法律內容等,也有重要意義。
(2)法律與自由的統一。在法治國中行政權沒有專橫壟斷的余地,因而只有在法治國才有自由。一個人只有受法律支配才有自由,我們自由是因為我們生活在法律之下。自由不是可胡作非為而是法律范圍內的自由。“在一個國家里,也就是說,在一個有法律的社會里,自由僅僅是:一個人能夠做他應該做的事情,而不被強迫去做他不應該做的事情。”“自由是做法律所許可的一切事情的權利;如果一個公民能夠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為其他的人也同樣會有這個權利。”
(3)法律與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這是《論法的精神》在法理學上獨樹一幟的一個主要標志。孟德斯鳩非常強調自然地理環境對社會政治法律制度的作用,甚至認為這種作用具有決定性。他認為,在擁有廣闊平原的亞洲不能不實行專制,“因為如果奴役的統治不是極端嚴酷的話,便要迅速形成一種割據的局面,這和地理的性質是不能相容的。”“在歐洲,天然的區域劃分形成了許多大小不等的國家。在這些國家里,法治和保國不是格格不相入的。”
炎熱的氣候和肥沃的土壤使人們懦弱而不能維持自己的自由;相反,貧瘠的土壤和寒冷的氣候能磨煉人的意志和性格,使人勇敢、堅強而一心捍衛自由。所以,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時首先要考慮這些因素。
(4)法律與其他事物或現象的關系。孟德斯鳩在分析法律與居民謀生方式的關系時說:“一個從事商業與航海的民族比一個只滿足于耕種土地的民族所需要的法典,范圍要廣得多。從事農業的民族比那些以牧畜為生的民族所需要的法典,內容要多得多。從事牧畜的民族比以狩獵為生的民族所需要的法典,內容那就更多了。”
《論法的精神》是資產階級法學最早的經典著作,它不僅為法國和其他國家的資產階級提供了理論武器,而且也為資產階級國家和法律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模式和原則,追求自由、主張法治、實行分權的理論。它出版后當時被譯成多種文字在歐美風靡一時。本世紀初期它又被譯成中文,在中國資產階級舊民主革命中發揮了啟蒙作用。
《論法的精神》讀后感 17
或論法律與各類政體、風俗、氣候、宗教、商業等等之間應有的關系,附作者對羅馬繼承法、法蘭西諸法以及封建法的最新研究作為《論法的精神》一書的副標題,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好奇于此書為何會存留于世二百余年長盛不衰。
在序里面的一段話也對我的閱讀和思考的心境有了有效的提醒:我有一個請求,但又怕得不到允許,那就是不要僅僅翻閱了寥寥數頁就對這部花費了二十年心血的著作妄下斷言,受到贊許或貶斥的應該是整部著作,而不是其中的某幾句話。要想探明作者的意圖也只有讀完整部著作才能發現。
《論法的精神》主要涉及政體學說、三權分立學說、地理學說、經濟理論以及宗教等等。其中感受最深的似乎不是關于三權分立的論述,而是關于氣候、土壤、地理等對于人的精神、氣質乃至于生活習慣、道德風俗、經濟的影響,進而影響家庭生活、政治體制、宗教等等。在此,謹以讀書中的一些片段以及自己的感想作論述。
孟德斯鳩善于在各種事物的性質之中去把握其對法的理解,他認為,從廣義上講法是由事物的性質產生出來的必然關系,一切事物都有其法。同時他將法分為自然法和人為法兩個部分。取代中世紀阿奎那神學主義法哲學強調的神的理性,孟德斯鳩提出世界上存在一個根本理性。雖然他沒有明確的解釋,但是縱觀這本著作可以看出,這個根本理性就是不同的事物的性質必然產生不同的關系以及相應的法這樣一條基本的規律。
孟德斯鳩斷言,法就是這個根本理性與各存在物之間的關系,同時也是存在物彼此之間的關系。據此他認為人類最初生活在自然的狀態中,沒有國家也沒有國家制定的法律。那時支配人們行為的是自然法。即前三個公理:和平,尋找食物,自然的愛慕。在自然的狀態下,人們感到軟弱、怯懦和自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保存生命,繁衍后代,而不是相互攻擊,人們相互畏懼因而相互親近。他認為自然法是先于一切規律而存在的法則,它們單純源于我們生命的本質。對于這種生命本質的探究要回到社會建立之前的人類即回到自然狀態。自然法就是人類在這樣的一種狀態下所接受的規律。人類的存在并不依賴于社會狀態,或者更為準確的說,人類可以是一種并不需要依附于社會狀態的存在。
在強調自然法是根本理性的體現之一的同時,孟德斯鳩認為人類無須締結社會契約,而因本身自然的天性和愿意過社會生活的自然法規律步入社會,建立國家。(人類的脆弱性,以及彼此之間存在著愛慕和愿望過社會生活等這些自然力量促使他們結成一個社會。)這便又是一個獨特之處。孟德斯鳩是古典法學派中唯一否認社會契約論的思想家。
人類在聯合成社會建立起國家了以后,他們擺脫了自身的軟弱感,開始感覺到自己的力量。隨著生活的展開,人類獲得了爭奪利益的知識。并且人們人作為智能存在物不斷違背上帝所制定的規律,作為有感覺的動物,他受到千百種的情欲支配,不能免于無知與錯誤,因此他能夠隨時把他的創造者忘掉,忘掉他自己,忘掉其他方,產生了戰爭,而戰爭又是違背自然法的原則的,因此人類又有必要記憶住自身的一種共同存在感,通過制定人為法去約束自身。因此,《論法的精神》所要揭示的正是一種關于國家的存在知識。用孟德斯鳩自己的話說,就是向人類展示人類自己的本性,并且喚醒他們感覺自己的本性。目的是使得人們能夠生活在一個和平的.社會,一個具有豐富性的社會。這種豐富性必須使得人的社會性存在或者說與國家的存在與人的自然存在結合起來,如此才能使得人發揮最大的能動性。
在《論法的精神》中,孟德斯鴻用了整整六章的篇幅論述法律與地理之間的關系。他認為,地理環境,特別是氣候、土壤和國土面積,對一個民族的性格、風俗、道德和精神面貌以及法律制度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如果精神的氣質和內心的感情真正因不同的氣候而有極端差別的話,法律就應當和這些感情的差別以及這些氣質的差別有一定的關系。人類因氣候的差異而有所不同,氣候的影響是一切影響中最強有力的影響。孟德斯鳩首先從觀察氣溫對人體的影響著手,說明氣候對人類身體的影響。
寒冷的空氣把我們身體外部纖維的末端緊縮起來這會增加纖維末端的彈力,并有利于血液從這些末端回歸心臟。寒冷的空氣還會減少這些纖維的長度,因而更增加它們的力量。反之,炎熱的空氣使纖維的末端松弛,使它們伸長,因此減少它們的力量和彈力。所以人們在寒冷的氣候下,便有較充沛的精力。心臟的動作和纖維末端的反應都較強,分泌比較均衡,血液更有利于走向心房在交互的影響下,心臟有了更大的力量。心臟力量的加強自然會產生許多效果,例如,有較強的自信,也就是說,又較大的勇氣對自己的優越性有較多的認識,也就是說,有較少復仇的愿望對自己的安全感有較強的信任,也就是說,較為直爽、輪少猜疑、策略與詭計。結果,當然產生很不同的性格。
孟德斯鳩還用氣候來解釋人們飲酒的風俗習慣和禁酒的法律。在寒冷的國家,血液里的水分很少因流汗而排泄掉,以致水分在血液里積存極多,喝可以加速血液循環的烈性酒對那里的人來說是適宜的,因此北方人有豪飲的習慣。而在炎熱的國家里,血液中的水分因流汗而大大減少,因而需要同類的液體補充。所以,人們養成喝水的習慣。在酒對身體的健康有損害的國家,縱飲要比在其他國家受到更嚴厲的處罰。氣候還影響各種不同宗教的戒律,例如,禁止宰牛、吃牛肉的戒律。輪回說是適應印度的氣候而創造出來的。那里,烈日的火焰燃燒著廣裹的田野人們只能喂養極少的牲口,又在農作上常常有缺乏耕畜之虞牛的繁殖不多,又常常感染到各種各樣的疾病。所以,宗教以戒律加以保護,這對國家的大政方針來說,是最適切不過的了。既然禁止宰殺作為重要勞動具的耕牛當作食品,那就只好讓人們吃五谷雜糧和喝牛奶。所以,在印度,法律禁止吃牛、宰牛不是沒有道理的。
孟德斯鴻還認為,民族居住地域的大小也與國家的政治制度有極其密切的關系。小國適宜于共和政體中等國家適宜于君主政體大帝國適宜于專制政體。在談到亞洲的奴役和歐洲的自由時,他就曾用國土面積的大小這個自然因素來加以解釋。亞洲有一些大帝國,它們出現在幅員遼闊的大平原上,在這種地理條件下,為了防止形成割據的局面,就只能實行專制制度,而且只能實行一種極端嚴酷的奴役統治。相反,在歐洲,天然的區域劃分形成了許多不大不小的國家。在這些國家里法治很有利于保國所以沒有法治,國家便將腐化墮落,而和一切鄰邦都不能相比。這里形成了愛好自由的特性,這種自由的特性除了通過商業外極不容易向外力屈服。
對先賢的著述,我們只有虔誠,虔誠地面對,虔誠的思考。正如法國學者洛朗。韋爾西尼所說,如果說,為世人之路的賢哲也有高下之分,那么,《論法的精神》是所有法國啟蒙思想家的著作中最具天賦的一部。
【《論法的精神》讀后感】相關文章:
論法的精神讀書筆記范文(精選8篇)10-10
有關《論法的精神》的讀書筆記(通用9篇)04-24
《論法的精神》讀后感(精選11篇)10-19
《論法的精神》優秀讀后感18篇04-02
《論法的精神》讀后感(通用11篇)06-29
關于論法官的訴訟指揮權論文09-24
狼的精神蟻的精神讀后感優秀02-01
工匠精神讀后感讀工匠精神讀后感11-28
精神的說說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