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兮,不落別處_《目送》讀后感1000字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領悟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目送兮,不落別處_《目送》讀后感1000字,歡迎閱讀與收藏。
目送兮,不落別處_《目送》讀后感1000字1
喜春夏之新陽,感秋冬之涼寒,親情冷暖,匯聚于心。娓娓道來的往事,訴說著有對父親逝去,母親老去的傷懷,也有對“用眼睛看得見得壞去量時間”的無奈;有對兄弟遠去,兒子離去的不舍,也有對距離跨越的質疑;有對生命如草芥的悲涼與同情,也有對時代殘酷的不忍與憤懣……
龍先生的描述好似近日黃昏,也好似曇花一現,溫暖,美麗,卻也包裹了一層淡淡的憂傷,有許多感同卻不身受的文字,也讓二十多歲的我融入不了這個氛圍,我缺少的仍是經歷,卻不是愛。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像風中的轉蓬一樣,各自滾向渺茫。大抵是我也嘗了些悲歡離合的滋味,很多描述的場景竟也能歷歷在目,主角是我自己。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我高中舍友曾經問過我:“度過人生十八年,你最害怕見到什么場景?”
“鬼啊,夢里見到鬼”我不假思索的回了她,還扮了個鬼臉。
“你呢?”我接著問她。
“回家,不,不是回家,是離家,離家時我爸媽目送我離開,一路望著我直到我看不見他們,我害怕,甚至不敢看他們,可是忍不住回頭,一回頭眼淚就唰的一下涌出來,無法控制”當時宿舍的空氣都安靜了,因為那個中秋節,宿舍只有我倆,我們都想家了。
重溫了一遍朱自清的《背影》,眼淚郁結于心,大概都長大了吧,學著珍藏這種溫馨的淚水。無論是龍應臺,還是朱自清,他們文人大家也都是這樣做的。
是在高二吧,寒假特別的短,開學在即還特別的冷,整個牧場已經白雪覆蓋。我想著請假吧,估計也就一兩天路上的雪就能化的差不多,到時候就能開那輛農用車送我上公路坐班車,可媽媽一個勁的念叨請假耽誤課程,叫爸爸騎摩托送我,爸爸沒做聲,點了點頭。第二天依舊冷,我和爸爸各自披了件羊皮大衣上路了,爸爸坐的直直的,肩膀子也闊開,我怕他脖子灌進冷風把我的圍脖給他圍上了,爸爸嗆著風大聲喊著我“你自己圍好,我不冷,圍脖給你,你就躲在我后面,不要探出腦袋”我抱緊了爸爸,就這樣走了將近一個小時。
到公路邊停了車以后,爸爸抱著我躲在被風處,爸爸睫毛上落著厚厚的霜,整個帽子延邊都是厚厚的霜,是軍用的那種帽子,眼角有冰碴子,估計是風吹的眼淚已經飛出去了,只剩下點水珠結冰了。
班車來了,我把圍脖遞給他就趕緊上車了,回過頭來,爸爸已經縮寫脖子開始發動摩托車了,我才發現爸爸的大黑靴已經全白了,可是他還得走一個小時。
我回想起曾經家里還沒有農用車的時候,父親不一直都是這樣接送我們的嗎?為什么我直到高二心才開始疼。
《目送》七十三篇,讀畢回味無窮。
對于目送離別,我想著還是陪伴最好吧。
目送兮,不落別處_《目送》讀后感1000字2
龍應臺在這本書中說過一段話:“對于行路的我而言,曾經相信,曾經不相信,今日此刻也仍舊在尋找相信。但是面對時間,你會發現,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么了。因此,整本書,也就是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
看著孩子小時候的照片,龍應臺不禁感嘆道:時光飛逝如河;當她希望孩子能在離別前能回頭一瞥,但現實中孩子堅決離去的背影令她感到心落。她寫道: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當龍應臺目送父親從大學離開時,內心對父親的感恩及悲憐油然而生,當她目送父親的棺材進入火葬場的爐門前,更多地讓她明白生與死的課程。
孩子的成長,對于作者而言,更多帶來的是無奈與孤單,猶如一只孤零零的小鹿,迷茫、失望。當她去機場接孩子回家時,她遞給孩子的傘卻遭到了孩子的冷語拒絕;當她與孩子在英國街頭散步時,孩子的“你簡直就像個沒見過世面的五歲小孩”震撼、刺傷了她,她也感嘆道:“我們這一代人,錯錯落落走在歷史的山路上,前后拉得很長。同齡人推推擠擠走在一塊,或相濡以沫,或怒目而視。年長一點的默默走在前頭,或遲疑徘徊,或漠然而果決。前后雖隔數里,聲氣婉轉相通,我們是同一條路上的同代人。”
面對生死,她感嘆道:“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面對寂寞,她說:“有一種寂寞,身邊添一個可談的人,一條知心的狗,或許可以消減;有一種寂寞,茫茫天地之間‘余舟一芥’的無邊無際無著落,人只能各自孤獨面對,素顏修行。”面對友誼,她說:“兄弟,不是永不交叉的鐵軌,倒像同一株雨樹上的枝葉,雖然隔開三十米,但是同樹同根,日開夜合,看同一場雨直落地,與樹雨共老,挺好的。”面對家庭,她說:“家,一不小心就變成一個沒有溫暖、只有壓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涼,但是家卻可以更寒冷。一個人固然寂寞,兩個人孤燈下無言相對卻可以更寂寞。很多人在散了之后就開始終身流浪。”
龍應臺不僅在表達親情、友情方面細膩,她的古樸的筆風在刻畫細節中也是可圈可點的。“車子騎到沙灘,風輕輕地吹,像夢一樣溫柔,但是你能看見,那是一片不能走上去的海灘;反搶灘的尖銳木樁仍舊倒插在沙上,像猙獰的鐵絲網一樣罩著美麗的沙灘。”表面上看,這是對沙灘的環境描寫,但實際上,它反諷了當今這個時代的禍亂與危險。為什么這么美麗的海灘卻不能過?因為海灘上布滿了隱藏著的地雷。為什么尖銳的木樁要倒插在海灘上?因為那是一國與另一國的土地紛爭……她在這篇文章末寫道:“有時候,時代太殘酷,你閉上眼,不忍注視。”
《目送》,是一個時代的人的深刻反思,它描繪了親情,友情,用幽靜的筆調寫盡了世態滄桑。她寫了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以新的眼光看透人性。這是一本屬于這個時代的生死筆記,深邃、美麗。
目送兮,不落別處_《目送》讀后感1000字3
柔和的橘黃色的燈光自雪白的燈罩中緩緩灑下,合上摩挲的書頁,思慮良久,仍不知以何為題,提筆于紙上,方寫“目送”。
于我而言,太過悲情的書我是萬萬看不下去的,但《目送》卻成了例外,迄今為止它是唯一一本令我心痛卻又不忍放下的書籍。
龍應臺描寫的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事情,但她卻可以用不同尋常的態度,寫得如此動情。她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她寫盡了無數人的癡怨離愁,道盡了無數人的無可奈何,試問在讀完書后,我又怎能佯裝淡定,置身于外?
“目送”,是我們每天都在做的一件事情——兒女目送父母容顏的逝去,父母目送兒女的遠去……如今仔細想來,平日里的“目送”竟都是我們忽視的款款深情。我獨愛文中的一段話,相信也觸動了無數讀者,它寫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對于父母來說,孩子成長遠去的背影,你不必追,無論你有多么深愛他。
每一個人,都是孤零零的來到這個世界,最終也將會是孤零零地離開。作為父母,清楚地知道自己絕不可能永遠地陪伴孩子,所以努力要做的便是在離開之前,教會孩子如何獨立,如何生活。盡管有時面對兒女的不解和背影很是無奈,但是也明白著——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對于孩子來說,父母日益衰老的背影,你不必追,無論你有多么不舍得。
當我們看到父母頭上的銀絲,觸碰到父母臉上的皺紋,心中都不免傷感著時光的遺失。不知從何處看到的一段話:“父母的頭發白了,把滿頭的黑發給了兒女;父母的脊背彎了,把挺直的脊梁給了兒女;父母的皺紋多了,把年輕的面容給了兒女。”父母和兒女就好像是沙漏的兩端,這一端的充實又何嘗不是以另一端的流失為代價呢?我們,就是這樣目送著他們日益衰老的背影,不斷成長著。我們與父母的一段情,因為短暫,所以更美好;因為難得,所以更寶貴;因為失去,所以更珍惜!
“時間是一只藏在黑暗中溫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間,物走星移。”終有一天,我們也會為人父母,親身經歷他們的艱辛,如同當初的他們一樣,又把自己的一切給了孩子,再目送著孩子們遠去,面臨即將到來的孤獨和死亡,到那時,拜祭,終究也只不過是生者的一份安寧。
人生,本就是一場沒有回程票的旅程,途中的路人行色匆匆,能夠相遇便是緣分,你與某些人產生了或朋友,或夫妻,或親人的關系。無論情深或是義重,都且行且珍惜吧!
愿世間的每一段感情,都能被溫柔以待,所有的“目送”都不再有遺憾。
目送兮,不落別處_《目送》讀后感1000字4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喜歡龍應臺,喜歡她的文字,喜歡那種簡單樸實的文字中透露出的真摯細膩的情感。
做為母親,文中講述了從兒子華安上小學第一天開始到中學、再到大學這么多年中的幾件事。第一件,在兒子上小學的第一天,穿梭紛亂的人群里,“我”無比準確的看著自己孩子的背影,孩子也在不停地回頭,眼神訴說著不舍。后來是十六歲的兒子去美國做交換生,“我”與他在機場告別,“我”固執的看著他的背影,他卻從未回眸。最后,兒子上了大學也只是同路不同世界。
身為學生,看到這些總是會對號入座,想著自己便是龍應臺筆下的華安,想著自己第一天上學的時候,那時候的記憶已然不清,不知是否同其一樣,有個一直將目光跟隨著自己的身影值得我們去千百次回首。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用。”看到這兒的時候心猛然一顫,那是的龍應臺,內心是痛的吧。那時的華安,已經長大,不再是小時候那個依戀父母,走幾步一回首的小孩子了。那是他長大了么,如若是長大了,又為何看不見身后的母親、感受不到那緊緊追隨的目光呢。不是說母子連心的么,為何當母親的眼神漸漸黯淡時華安感受不到一點心痛呢。懂得人生這個詞的含義對于我們不過是不久之前的事,那么,對于龍應臺筆下的目送,我們又能懂得多少呢。那種屬于父母的對于子女的眷戀與無奈,我想還要等到我們真正身為人父人母時才能真正體會,畢竟人生可不是紙上談兵。
在看他人的文字時總是能頭頭是道的說出他應該怎么樣不應該怎么樣,可有道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在生活中,誰又能知道自己到底錯過或是無視了多少滿懷期待的眼神。只希望我們都能早些發現,至少,要在它們消失前發現,因為,總有一天,他們會離開,去另一個世界,正如文中寫到的,“火葬場的爐門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屜,緩緩往前滑行。沒有想到可以站得這么近,距離爐門也不過五米。雨絲被風吹斜,飄進長廊內。我掠開雨濕了前額的頭發,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記得這最后一次的目送。”所以,作為子女,我們該在父母在世時回應他們的目光,那些不舍的、充滿擔憂的目光,而不是讓那些目光像是進入了深邃的黑洞,沒有出口也沒有退路,最后終于變成朦朧的淚眼。
當時父母念,今日爾應知。我們有再多的遺憾和不舍都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現在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和傷口,帶著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
目送兮,不落別處_《目送》讀后感1000字5
我想,每一個看過《目送》的讀者,都會被“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所抨擊心靈,這是龍應臺送兒子華安時體悟出的,兒子從小就和自己生活,從未離開,這次要出遠門,是一個母親對兒子的擔憂,不舍,表現出的是濃濃的母愛。
這個時候,我的腦海里浮現了禿頂頭發,雙手長繭的父親,他是我心目中的“男神”。父親有5個兄弟姐妹,只有他沒讀過書,他說上小學3天就沒讀了,因為家里窮,奶奶老是叫他去放羊。
記憶里,他是司機,開過手扶拖拉機、小四輪、大貨車,當然是自學的,從前考駕照的時候總是請別人幫他去考理論,因為他不識字。而他卻拉著貨去過新疆、湖南……直到現在,他還是連自己的名字也不會寫,我依然像個小粉絲崇拜明星一樣好奇他有什么特異功能不認識一個字卻能開車去過那么多地方。
我3、4歲的時候,總是跟著他一起跑車、母親說每次半夜父親起來發動車子的時候,我總會醒過來,哭喊著跟他一起去,他總是心疼我然后帶著我一起去,跟著他景寧、云和、平陽到處跑,幫別人拉貨,直到現在,從前那些貨主看見我爸和我一起在上街的時候,都會“嘲笑他”說這就是小時候跟著你屁股的“小棉襖”嗎。也許,這便是我不喜歡目送最深的抵觸,不想看到父親一個人出門養家那孤獨的背影。
長大了,我很獨立、堅強,小小個子里蘊含了無盡的“早熟”。我漸漸的和他們調換了角色,成了他們的“父母”。14歲的時候,我就開始管理家里的債務,第一次拿著幾十萬去銀行轉賬的時候,竟沒有一絲膽怯。19歲,我上大學了,沒有讓他們送我去學校,因為我受不了目送的背影,我總是像擔心自己的孩子一樣擔心他們,擔心他們被人騙、擔心他們坐錯車、擔心他們太辛苦。28歲,我結婚了,結婚的前一夜,我跟家里的兄弟姐妹在玩紙牌,8點鐘的時候,母親過來說,玩什么紙牌,快去洗漱早點休息,我沒當回事,心想這么早。9點的時候,電話又打來,母親說快去睡覺,其實是你父親怕你太辛苦明天要忙一天吃不消。電話還沒掛完,我眼里的淚水已經差點決堤。第二天早上,父親站在家門口看我上車轉身的背影,我一輩子也不會忘。
。從小到大,父親總是一言不發,幾乎沒給我打過電話,沒跟我談過心,沒問過我的成績,卻從母親那里側面打聽我各種心情,然后通過母親的絮絮叨叨傳達給我。終于我明白,他是這輩子最愛我的男人。
那一年、那一月、那一天,很多很多這種時光機里的產物,時光洶涌而去,匆忙得沒有多少細節。而今我已長大,父母卻在時光的記憶里漸漸老成了孩子。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我想這一句,同樣適用于對待自己的父母。在時光的沙漏里,那么,我決定,多一個電話、多一份問候、多一次回家,多一次陪伴,珍惜家門口看著我遠行的那模糊背影。
目送兮,不落別處_《目送》讀后感1000字6
說老實話,沒怎么看懂。所以,光寫讀后感的開頭就用了良久。
剛開始,一直沒弄明白,龍應臺寫這本書是為了什么,為什么她總是說了這個說那個?為什么書一開頭說的“獻給我的父親、母親、和兄弟們”和后文一點關系都沒有?《目送》這個獨一無二的書名又是什么意思?
帶著滿心的疑問,我開始探索這個奇特的書的世界……
那些路,那些歲月的路
如果我想得沒錯,那么第一章是寫對媽媽,對兒子,對生活的情感。
有些特定的東西,特定的事情,會在特定的時間,讓特定的人來完成,而那些人,有時,是一群,有時,僅僅一人,正是有了那些獨一無二的人,事,才會有獨一無二的果,所以,就有了我們,七彩斑斕的生活。
不知不覺,想起了小時候,上小學時,小升初的那個暑假,讀初中的那段時光,路途中的風景截然不同,陪伴的人兒也有了細微的變化,甚至,辭去了舊面容,迎來了新面容,那一段段美好的時光,歲月,心中五味雜塵……
有些路,有些歲月的路,永遠不變的主角,是,我自己……
印,音,影
第二章,不得不說,有些雜。從香港到老撾,從詞語到詩歌,從保姆到朋友,無所不談,應有盡有。
像是面對面的,龍應臺就坐在我身邊,一杯咖啡,一盤糕點,就坐在那兒,看世界,我們聊怎么煮粥,我們聊那些醫學常識,聊聊旅行時的見聞,再聊聊二戰時期的那些故事。不知不覺,第二章,就這么讀完了。
沙中的印,風中的音,光中的影,幾人能夠一一捕捉?
有許多人忙,但是,他們都在忙些什么?我們不知道,甚至連他們自己,都不知道。
茶花、曇花、菊花
人的一生,說長也長,說短也短。
設想一下,如果小沈陽的“眼睛一閉不睜”是一位哲學家說的,你是否會覺得,很有道理?
每一個普通人,人生就像花,青年時像茶花,香氣撲鼻,含苞待放,漸漸,經過日復一日的努力,汗水,到了曇花一般的中年,很少被別人看到最美麗之處,短暫,無聞;好似濃烈,好似平淡,時間從咖啡的熱氣中流逝,從斑駁的樹葉間像陽光般流逝,不知不覺,皺紋像小魚游到了臉上。不知不覺,變成了靈魂,變成了人們手中白色的菊花……
但,人們,那些手中捧著菊花的人們,應該怎么面對呢?只能以平和的心態面對,但嘴上說的總比做著容易,最終,還是會晚晚睡不著,頓頓吃不香,真正的平和,不容易。所以,我們才會,苦苦追尋,心中的寧靜,才會讓自己,像茶花一樣芳香,曇花一樣清亮,菊花一樣蓬勃。
目送自己的兒子去遠方發展,目送自己的兄弟去遠方生活;同時,又讓自己的母親無奈地目送自己去遠方,等待;又是一次的命運,讓父親,在天邊,永遠目送,自己的兒女,可望,而不可即;一句話不說,卻滿含感情……
目送兮,不落別處_《目送》讀后感1000字7
讀到這一章節,最后一句,頗有感觸:“修行的路總是孤獨的,因為智慧必然來自孤獨”。突然想到湯顯祖在《牡丹亭》有《鷓鴣天》一闋,于你,于我,于所有奮斗路上的年輕人頗有教義,提筆默寫,聊以為寄——“刮盡鯨鰲背上霜,寒儒偏喜住炎方。憑依造化三分福,紹接詩書一脈香。能鑿壁,會懸梁,偷天妙手繡文章。必須砍得蟾宮桂,始信人間玉斧長。”——題記
在我的大學生活中,有一樣東西是始終不可或缺的。數量不多,但是內容能眩人耳目,不貴,卻彰顯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散發著智慧的光芒,帶著精深的思想,載著作者辛勤的汗水,背負著歷史背囊,向你緩緩行進。
它能幫你找到準確的人生定位,價值取向,與你分享人生的真諦,他的行文告訴我:男孩,士不可以不弘毅!她的墨香告訴你:女孩,此花莫與群花比。
緩緩的翻開一卷帶著歷史滄桑感后濃重感的詞卷,那里記載著太多古人的悲歡離合與浮萍散聚,有無數風流王者金戈鐵馬,逐鹿中原的故事,有山中隱士無心功名,歸園田居的故事,有著無數折腰英雄赤血黃沙,馬革裹尸的故事,還有無數仁人志士,游走于茶馬古道,奔走相告。
當你對人事迷茫,對故鄉思故人的時候,你會聽到晏殊“不如憐取眼前人”的感嘆。在你蹉跎光陰時,你會聽到李清照“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的悲嘆。當你放蕩不羈,你會聽到李煜“無限江山,一響貪歡”的悔恨。當你感慨流年光轉,韶華易逝的時候,你會聽到蔣捷“流光容易把人拋”的些許無奈。當你仕途不順,屢遭坎坷,你會感受到東坡“又得浮生一日涼”的豪邁與豁達。當你春夢無痕,遙望月色,思念故里佳人,湯顯祖會對你有所慰藉“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當你沉浸在書海之中,你會無限歡愉,你無須與任何人交談。看似形單影只,但意不孤獨因為有的時候,一個人也是獨歡,兩個人卻是寂寞。就像龍應臺所說:智慧必定來自成熟。成熟,是成長的必然產物,猶如那初好的牡丹,雨后的新竹,或是那傲枝的寒梅,就在一場新雨過后,在你有意無意之間,就會看到怒花新立,竹林穿風,翠綠初新,云霞翠煙。這也許叫做寂寞開無主吧,就像冷梅那樣,不為別人贊美,自己傲然怒放,只聽從內心的召喚,在自己的季節里綻放和搖曳,那沒一片花色與每一縷花香,惹得旅人駐足與觀望。我們贊嘆她的盛美,我們可曾知道她在寒風中寂寞的綻放?我們愛聞寒梅的冷韻幽香,怎有知道她曾經受過的冷雪冰霜?我們也會贊嘆雄鷹的振翅高翔,但是誰想過他們經歷過怎樣的生死存亡?
目送兮,不落別處_《目送》讀后感1000字8
拿到書的時候,沉甸甸的,每晚入睡前讀一兩篇,閉目思考,有時會輾轉反側,有時會帶著笑一夜黑甜。溫情的文字,慢慢地,熨帖著人心,有種窩心的安慰。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目送》
許是很久沒有讀書的緣故。當念及此段話的時候,還是心下一軟,彷佛心里的愧疚慢慢融化了,似是受了天大的委屈一般。
不必追。做到好難。習慣了傳統思維的我們,內心“父母在不遠游”的思想占據著牢固的位置,總是怕“子欲養而親不待”,希望陪在他們身邊,哪怕暫時擱置自己的夢想。我想,我就是那種無法離開的人吧。有太多牽絆,小到滿屋滿架的書籍,大到親情友情,都很難割舍。曾經,為著叛逆,在高考結束時,報了南方的大學,遠離家鄉,離開后才知道,原來我想擺脫的不是家庭,而是父母那無時無刻的嘮叨。內心,還是想在離他們進一些的地方。希望,他們目送我離開,不必追,而我,只會走到小路轉彎的地方,不再遠行。
“有一種寂寞,身邊添一個可談的人,一條知心的狗,或許就可以消減。有一種寂寞,茫茫天地之間‘余舟一薺’的無邊著落,人知恩那個各自孤獨面對,素顏修行。”離開她們之後,常常會覺得寂寞,彷佛被抽走了所有力量。有時會莫名其妙地走神,做事會出錯。有時會忽略身邊的人和事。
這是關于光陰的故事,我們每個人都在時光的洪流中漸漸長大,我們眼前的背影從高大到佝僂,自己也就慢慢成了別人眼里的背影。當我們再不能為過往的遺憾一一買單的時候,彼時的目送就成了眼下的悲涼。
有時候他會和我商量一些瑣事,這也是過去從未有過的,只是恍然間讓你明白,孩子長大了,而他真的老了。我變得害怕。在我漸漸長大的過程中,生命里那些莫可名狀的無奈和悲涼在一瞬間將我淹沒,我甚至不敢去想象將來我該如何站在我的孩子身后去正視我的蒼老。
孩子將是你的生命的延續,他剛生下來時哇哇大叫,給你一個肉肉的細小的背影;他三歲時調皮得讓你抓狂,給你一個滿地亂爬的背影;他七歲時你擔心他那亂七八糟的數學成績,他給你一個很不甘的背影;他十三歲時你擔心他從別的地方看到不該看的東西于是嘗試著和他交流,而他仿佛對此不屑一顧,只給你一個很倔強的背影;他十六歲時不搭理你,永遠只給你一個消瘦的背影;他二十歲時飛揚跋扈得仿佛整個天下都是他的,而你的所有勸誡全都成了廢話;他三十歲時你幾乎要用年來做單位用以計量和他見面的頻率,他一直給你一個忙碌的背影;他四十歲時你已經老得滿臉褶子走不動路了,你行動不便,偶爾還會尿床,你在這時候回過頭望望,這一輩子,望到的全是他的背影。而當他終于真切地望著你的時候,你已經快不行了,你看著他哭,你笑,你知道,他是你的延續。
目送兮,不落別處_《目送》讀后感1000字9
我不知怎么評價一個人的文筆,我只是覺得龍應臺的文章很和我口味。她的文章沒有華麗的修辭,沒有絢爛的比喻。卻像坐在院子里享受陽光的沐浴一般溫暖。給人一種“小橋流水人家”的清澈,我認為這種文章就應該坐在書桌前慢慢品味,伴上一杯清茶,慢慢享受心靈的旅程。
目送,是父母看著孩子長大,孩子看著父母老去。可悲的是被目送的人往往明白的太晚。父母看著我們長大,可我們長大了才明白他們的目送,只能暗暗惋惜自己沒有回頭去滿足父母的目送。當我們目送父母老去,他們卻已經沒有機會去看我們的目送了。就是這樣一個又一個的交替父母目送我們,我們再目送父母。我們目送著那個背影,那人卻用背影告訴我們:不必追。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的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這是龍應臺在《目送》中的一句話。回想起來在一次次的目送中我與父母的距離竟越走越遠了。從幼兒園時的哭哭啼啼的道別,到小學的三步一回頭,現在卻頂多是一聲再見,有時甚至連這句最后的底線也沒有。不知何時起我就習慣走在父母的前頭,迎著朝陽大步向前,卻沒有,一次也沒有尋著陽光照耀下的陰影回頭。如果只是輕輕一瞥就會輕易發現后面還有兩個人默默的目送著我的背影,可惜沒有,一次也沒有。
猶記得讀完這篇文章,父親送我去上補習班。在下車后我頭也不回的走了出去,轉進那個拐角,我的目光無意識的掃回了剛才他停車的地方。車還在原處,只見父親從車窗里探出頭來,看著我若有若無的回頭,他的嘴角浮起了不易察覺的微笑。可是這次我看到了,那微笑里包含了許多東西,許多我無法描述的東西。我向他揮揮手,他愣了愣,大概是對于我的揮手感到驚訝,這種表情馬上又轉化成了微笑,只是這次的微笑全是滿足。我的心不經有些苦澀,我從來沒有想過只是我的一個回頭,帶給父親的卻是莫大的滿足。
又記起小時候父母出遠門時我趴在陽臺上,他們總是回頭對我招招手,我也和他們招招手。可現在的我們寧愿寫微博和陌生人分享心事,也不愿和最親最親的父母交流。我們寧愿沉浸在耳機中的音樂,也不愿意聽父母講的故事。寧愿獨自坐在自己的房間,也不愿給父母一個溫馨的擁抱。我們離父母越來越遠,和父母越來越陌生。
其實父母需要的不多,只是你的一句話,一張便條,一個擁抱,一個回眸......
這篇文章寫到了結尾我的心情卻沒有想象中的輕松,也許最后這句話可以稍稍彌補我對父母的歉意吧:
親愛的爸爸媽媽,對不起,還有謝謝你們這今生對我的目送。
目送兮,不落別處_《目送》讀后感1000字10
在車站等車,身旁是一對等著過馬路的母子。母親在起步的一瞬間握住兒子的手,兒子卻不動,轉頭看她,眉一皺,正要說什么,不料他此刻的神情被母親盡收眼底,兒子轉過頭,撇撇嘴,輕輕把手從母親手中掙脫,大步向前。母親的身軀一怔,隨即上前。我看的是,她眸中掩不住的失落。
目送著他們的背影,思緒紛飛。
不知從何時起,自己也像那個兒子一樣,不屑父母遞過來的關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難喝,不要”,一只關懷的手,也是不著痕跡地掙開。即使是一個關切的眼神,一句詢問的話語,也總是以無所謂的視線,不耐煩的神情擋回。
也不知從何時起,那個捧著書跑來跑去問東問西的身影被時光沖淡,支離破碎,漸漸清晰的是一個人翻書上網尋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個在商店里一手拿一個顏色的發夾,歡快地跑母親身旁詢問哪個漂亮的孩子,在母親給出建議后,仍然猶豫地左看看,右摸摸,狠不下心,抬起一張哭喪的臉請求“媽媽,我選不好,兩個都要行不行?”而是習慣一個人作出抉擇,再一個人承受。也不像兒時受了委屈跑父親懷中大聲哭泣并且尋求安慰,而是一個人辯解,一個人反擊。
《目送》中的孩子告別母親,一個人踏上那條每個人必經的道路。在告別的時候,母親目送著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站在斑駁小路的這一端,看著背影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眼睛里流露的風霜是歲月留下的痕跡。她舍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歲月的洗禮。母親太懂得這條路上的艱辛,當年的她也向往過,義無反顧過,然而也跌倒過,流淚過,但,不后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讓孩子自己走,因為——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我是準備要一個人踏上征途嗎?
前邊的孩子轉身離開的時候眼中有不舍,有對前方未知事物的畏懼,但更多的是喜悅憧憬和睥睨一切的自信。他面帶微笑邁出了第一步,留給母親一個“不用追”’的背影。哪怕前方荊棘遍地,被扎得遍體鱗傷,也絕不回頭。
這條路上的艱辛,只有自己懂;這條路上的風景,也只有自己欣賞才能會心一笑,這條路上的果實,只有自己采摘才更覺得甘美,這條路的盡頭,也只有在別人最后的目送中,自己走。
但是,倘若一個人在分岔路口徘徊,在泥濘的土地上摔倒時,有一個人為你指明方向,向你伸出援手,那是何其幸運啊。跟一個志同道合的人,在這條路最險峻的地段,互相扶持,互相勉勵,并肩作戰,時刻充滿斗志;在越過高山,穿過森林,看勝利曙光時,對酒當歌,一醉方休,分享喜悅。倘若真的遇這樣的人,就跟他結伴而行吧,畢竟一個人的旅途太過孤獨寂寞,而這條路的盡頭,又是那么遙不可及。
目送兮,不落別處_《目送》讀后感1000字11
那本書講述了父母親情、閨蜜友情,每一個篇章都是一個故事。每一個故事背后都有一個耐人尋味的道理。沒錯!它就是龍應臺的人生三部曲之一《目送》。
有一種舍不得你走叫《胭脂》。“媽,我明天我就要走了。”她也許正用空蒙蒙的眼睛看著窗外的天,這時立馬把臉轉過來,慌張的看著我,“要走了,什么要走呢?”這個場景多么熟悉,每次去外婆家,臨走時,外婆總是那么說“這不才剛來嗎?著急回去干嘛?再玩兒會兒。”,每次我們必須離開時,從后車窗回望,準能看見她那孤單落寞的'身影。也許幾十年后,我們也會這樣吧!
有一種鐵閨蜜叫《牽掛》。“拜托,洗衣機里有洗過的衣服,忘了拿出來晾了,請你處理!”“還有冰箱里過期的東西全部丟掉,都發霉了。”“你要保重,要保重!”這是閨蜜間最平常的對話。我也有好幾個好閨蜜,我們相識七年了,這七年里我們吵過,鬧過,但更多的是幸福著,我為有這些閨蜜而幸福。她們在我難受時就會陪在我身邊,在我開心時,總會有她們與我一同分享喜悅;我們中一人獲了獎,其他人便都像是自己得了獎狀那樣開心自豪,這大概就是閨蜜吧!
有一個溫暖的家叫《寒色》。家是什么?作為被人呵護的兒女,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和人做終身伴侶時,兩個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有了兒女,家就是兒女在的地方。是啊,這都是家,是一個溫暖的棲息所,是累了可以回去休息,痛了可以回去治愈,是我們永遠的港灣。如果人是一片葉子,那家就是那棵遮蔽風雨的大樹,如果人是一條魚,那家就是那片溫暖自由的海洋,如果人是一葉小舟,那家就是那個風平浪靜的港灣
有一種遺憾叫《如果》。每個人都有離開世界的那一天,這是一種自然規律,我們誰都無法改變。如果有一天親人離開了,我們也許會埋怨自己,為什么沒有在他年輕時逼他少抽點煙?如果親人離開了,我們也許會后悔,為什么當初沒有控制著他少喝點酒?如果親人離開了,我們也許會抱怨自己為什么沒有留在他身邊?可抱怨和后悔又有何用?我們都清楚的明白,人生沒有如果,只有結果。趁我們和親人在一起的時間還很長,就從今日開始行動吧!多么希望親人,能永遠在我們身邊陪著我們呀。
有一種擔憂叫《牽掛》。牽掛,因放心不下而想念。放心不下,是啊,年幼的時候,父母在出門前提醒我們帶好鑰匙,卻總是放心不下,一遍又一遍的詢問;在快要下雨時提醒我們帶傘,卻總是放心不下,再打個電話確定一下;我們出門在外時總放心不下我們的衣食住行,“吃飯了嗎?吃的什么呀?住在哪里”?這是我們最常聽到的字眼,父母年邁時,人生就會反轉,給父母打電話時總會問,“最近身體怎么樣啊?沒感冒吧,加沒加厚衣服啊?自己做沒做飯啊?”幸福在彼此的牽掛中流淌。
目送著你遠去,情愫卻在我心中蔓延開來。
目送兮,不落別處_《目送》讀后感1000字12
從未有過這樣一句話,叫我淚流滿面,“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的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初讀,泛起一波辛酸與無奈,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寒風瑟瑟的夜晚您送了一步又一步,媽媽柔聲呵斥您。小攙貓似的我像個會走路的復讀機,“下次我還要吃你做的餃子。”您笑的和不攏嘴,不厭其煩的答應著。望著我們的背影,我無法體會您當時的心情,但那期盼的眼神,不受控制向前邁的腳步,一遍又一遍的招手再見,佝僂的身軀……這一切永遠鐫刻在我心低最柔軟的地方。
前天早晨,姐姐的孩子去上學。姐姐滿眼的擔憂,探著身子注視,直到孩子的身影消失于街角,她還時不時朝窗外凝望,自言自語:“路上應該不會出什么亂子吧。”
我忽然沉重了很多,又釋然了很多,這是人生的輪回,子女繼承著上一輩殷切的目送延續著對下一輩無止境的目送。
我不喜歡風花雪月的鶯歌燕語,很甜蜜,很感傷,卻缺少一種厚重感,文字的厚重,歷史的厚重,情意的厚重。讀龍應臺的作品,需要一顆“竹不留聲,雁不留影”的“閑心,靜心,憂心。”
我相信,這不是文章,是靈魂的申訴,心靈彷徨后的吶喊。每逢假期,報紙旅游特刊總有一條路線,“金門三日游”“好金門三千九百九十九元,戰地風光余韻猶存”。我一直心存敬畏,因為“這里的人,好多在上學的路上失去了一條手臂,一條腿。這里的人,好多過了海去買瓶醬油就隔了五十年才能回來,回來時,辮子姑娘已是白發干枯的老婦;找到老家,看見老家的頂都垮了,墻半倒,雖然柚子還開著香花。撿起一張殘破的黑白照,她老淚縱橫,什么都不認的了。”第一次接觸這段文字,自詡理性的我顫抖了,我不敢正視,不管是文字還是歷史,因為這不是新聞,不是回憶,是赤裸裸的苦難和接受真相后的萬念俱灰。在四十年的戰地封鎖中又在地下埋藏了不知其數目的地雷。這里的孩子沒人敢到沙灘上嬉耍追逐,這里的大人從沒見過家鄉的地圖,從不敢問山頭的那一邊有多遠,從不敢想象外面的世界有多大。”不管是反抗者還是侵略者,他們或為天下蒼生或為一己私利,血染了這個灰色島嶼,勝利者載譽而歸,開始新生活,失敗者鎩羽而歸,也開始新生活。留下面對需要四千三百年才能清除的地雷的子民,新生活在哪?
《目送》的綿綿生活,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的交融,《目送》的綿綿生命,是正義背后的罪惡和時代的殘酷與疼痛。林清玄引用過偉大禪師龐蘊的名言“好雪片片,不落別處”。純潔的雪花飄落融化,卻悄悄滋潤了我們的心田。真好!
茶,一杯已盡,不愿再續。
挑燈聽雨,會心之狀,不覺宛爾。
目送兮,不落別處_《目送》讀后感1000字13
印象中龍應臺的作品都是詞鋒犀利,寒氣逼人,直到讀了她的散文集《目送》,那溫婉深沉的文字,讓心有了一些溫暖,也有了一點傷感。
在《目送》的七十多篇散文中,她敞開心扉,滿紙溫情,細膩地書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遠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自己的脆弱,還有無奈的放手等諸多心境。書中的情節都是我們非常熟悉卻常常會忽略的小事兒,看似平淡如水,微不足道,讀后感受到的卻是深刻的思想和厚重的情感:也就是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
書中有許多篇幅是講作者與母親的,她那年邁患了老年癡呆癥的母親像個小孩。她牽著惶恐不安母親的手,走在川流不息的香港車站,帶她回家。她提前24小時和母親道別,給皺紋密布的母親涂粉紅的指甲油和潤潤的口紅。她哄著她,就像當年母親哄著兒時的她一樣,耐心、細致。還有她寫自己的父親背井離鄉隔海相望的離愁,漂泊一生遙念故土的游子之情,讓人想起余光中筆下的鄉愁。
最喜歡開篇的《目送》一文,寫的是她作為母親和女兒兩個角色的感受。作為母親的她,在兒子從小學、中學,十六歲到美國做交換生一年,直到現在二十一歲就讀于她教課的大學期間,她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離去,一次次目送他成長。而作為女兒的她,追憶自己成長歲月中,與父親一次次別離,總是目送父親的背影漸行漸遠,直到有一天,在殯儀館的爐門前,深深地凝望,希望記住這最后一次的目送。
作者寫父親時,父親已經走了;寫母親時,母親已認不得自己;寫孩子時,看到的只是他們的背影。于是她說:“人生走到這樣的年齡階段,是四顧蒼茫,唯有目送。”
不會忘記書中的那一段話:“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樣的感悟,既有遺憾,又有堅定,讓我們也為之動情。
想到自己從前每一次的離家,即使知道身后那一直注視的目光,卻都沒有回頭一看,現在情節重演,才能明白為人父母心中的那份失落與欣慰。孩子長大了,總有一天會離開我們的視線,父母日漸老去,總有一天會離開我們的世界。生命就是一場愛的接力,我們目送自己的孩子,同時自己也被父母目送,每個人都在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體會最復雜的人生情感。再多的遺憾不舍都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帶著愛和釋懷,用現在的努力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和傷口。
這是一本好書,感謝作者,為讀者帶來一份親情的感動。
目送兮,不落別處_《目送》讀后感1000字14
“所謂的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這是龍應臺《目送》中的一席話。龍應臺用她溫柔細膩仿佛微風般的文字,寫下了這本《目送》。看完整本書,我思緒萬千,淡淡的心酸和無奈涌上心頭。每逢春節,爸爸和叔叔們都會回來過年。我想,這應該是爺爺奶奶最期盼、最高興的時候了吧,畢竟一年一次的大團圓早已讓人望眼欲穿。當年過完,兒女們又要再次踏上各自的征途時,他們便拿出早已準備好的一袋袋的東西,那些袋子紅紅綠綠的,甚至帶些淡淡的泥土味或魚腥味,但是卻很輕易地就裝滿了一整個車廂,也填滿了我們的心房……車子啟動了,我透過車窗回望,兩個步履蹣跚的老者跟著車子,一直笑著,露出了參差不齊且發黃的牙齒,兩只干瘦的手彎曲著懸在半空中緩緩地搖著,嘴里喃喃著似乎在訴說些什么。但為什么在那溫暖的笑容里我分明看見了點點淚光?那兩個佝僂的身影越來越小,慢慢地消失了……很多時候啊,我們總是走在最前面,朝著前方大步邁。但如果這時候回回頭,你會看見,在某個地方,有一個或是兩個人,一直在注視著你,帶著滿滿的不舍和期待,從我們到這人世,開始。
我也不禁想起自己,在家里,我總是低頭玩手機或者玩電腦,不愿和她交流,她給我燒的青椒炒肉,我是多么不喜歡。偶然的一次,我看見她在廚房,仔細地將青椒一條一條地切開。夏日的廚房就像一個大蒸籠,豆大的汗珠不斷地從她額頭上冒出來,但她卻依舊不慌不忙地切著,直到把青椒切得很細很細。下鍋后就更痛苦了。濃濃的油煙,嗆鼻的辣味,整個空氣都油膩膩的,額上的汗珠不停地滴落下來。但她依然不厭其煩地進行一次又一次的調味,最后再端上餐桌。那一次,我才明白她為我做的遠遠不止那一盤我認為極其普通、隨意又不好吃的青椒炒肉,這一盤菜中,蘊含了一個母親對孩子無微不至的疼愛。她每一個細膩的動作,都重重地敲打著我的心房,讓我為以前只知嫌棄的自己感到羞愧。那一次我吃下了一整盤的青椒炒肉,她很高興,也很詫異,欲言又止。我看著她,對她說:“很好吃,謝謝你。”
當我們漸漸長大,告別父母,踏上屬于自己的道路,這路上的艱辛,沿途的風景,都要自己闖,自己看。父母,就站在這路的開端,目送著我們漸行漸遠的背影——摔倒,爬起,前行……眼里是經歷大半生風霜后的不舍與不忍。他們很清楚這條道路上的艱難與困苦,他們舍不得讓自己的孩子獨自承受,獨自療傷。但是啊,成長,總要義無反顧;傷痛,更不可避免;而夢想,定要執著追求。
《目送》這本書,讓每個人都能產生共鳴,讓每個人都心有所感。
“再多的遺憾都知不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現在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和傷口,帶著愛的釋懷與生命的和解。”讓我們展開翅膀去飛翔吧,但不要忘了回頭,看看自己的父母,他們一直都在。
目送兮,不落別處_《目送》讀后感1000字15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段龍應臺的經典語錄在一些文章里經常被引用到,其實早就看到過,但當時沒什么感觸,直到自己為人母后,才深深懂得父母對子女的那種不舍。
不由得想起我的點點滴滴。當我第一次踏進小學的校門時,也曾一次次回頭注視父母離去的背影;當爸爸出門工作時,我也曾目送他的背影消失在馬路盡頭的拐角。當我第一次上大學,父母送校后離開時我突然有種不想他們離開,想讓他們再多陪我一會兒;生孩子出產房,他們炙熱的眼神送來的溫暖和關切。以前經常反感媽媽的嘮叨,想逃離的遠遠的,現在父母的年齡越來越大,額頭的皺紋也越來越多,但對孩子的愛永遠不會變,他們不會用太對的言語去表達愛,但現在我懂得他們對我的愛有多深。
現在無論是工作或者生活上總喜歡和爸媽說說遇到的事情,快樂的他們跟著一起高興,有困難的時候他們也會跟著一起擔憂、焦慮,然后想辦法,這就是血緣關系,一家人的心永遠都是在一起的。但他們漸漸老去,身體也漸漸不如從前,還會有一些病癥,媽媽去年身體有些不舒服,去醫院檢查查出腦膜瘤,雖然是一種良性的腫瘤,生長很慢,基本不會影響生活。那得知病情的那一刻,突然就覺得心很疼,我知道媽媽心里也很在意的,可是在我們面前總是表現的很堅強,說自己沒事,以后定期復查就可以。作為子女一定要在父母健在的時候多陪他們,愛護他們。
現在自己已為人母,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了,更加懂得父母對孩子的愛,那是偉大的愛,無私的愛,不計回報的愛。記得兒子剛上幼兒園的時候,背著小書包送進教室,總忍不住從窗戶往里望幾眼,想看看他在干什么,適不適應新環境,幼兒園里好不好。漸漸的他長大了,他適應了幼兒園生活,送他到學校他會毫不回頭的就走進去了,但是我還在張望著他的身影,目送他進學校,直到看不到他。現在兒子已經成為了一名小學生,有時候作業的時候會控制不住跟他發脾氣,想想能陪伴孩子的時刻就現在這幾年,所以一定要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光,多抽出時間陪他們,一起看書,一起玩耍,一起旅行等等,到他們獨立,到他們長大。
每個人都總要學會長大,學著獨自去面對生活里的風風雨雨。做為兒女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能常常看到我們,而不是含淚看著我們漸行漸遠。做為父母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屬物,該陪孩子的時候一定要陪伴,該放手的時候就要適時放手。就像書中寫的“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
【目送兮,不落別處_《目送》讀后感1000字】相關文章:
《目送》讀后感850字03-06
目送600字讀后感03-21
目送好詞好句12-11
目送好句摘抄09-19
林清玄《不落別處》閱讀題及答案09-04
目送高中讀后感800字03-09
大學目送讀后感1000字03-04
目送讀后感集合15篇02-27
目送讀后感合集15篇03-24
目送讀后感600字范文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