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讀后感(精選5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總結呢?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情人》讀后感(精選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情人》讀后感1
與你那時的面貌相比,我更愛你現在備受摧殘的面容。——《情人》
當你老了,皮肉在與地心引力的對抗中敗下陣來,歲月撕碎了你曾經嬌美的面龐,那些愛你青春歡暢時辰的人不再圍轉在你身邊,那么,唯有一人,愛你那朝圣者的靈魂,愛你衰老了的臉上痛苦的皺紋,而這愛,不會隨時間的消失而消逝。
時光總是來去匆匆,在沙漏的流瀉中,在行往目的地的路途中,在冬日的枯椏的縫隙中,不緩不急的穿過。誠然,他是如此的從容不迫,從容不迫到我們都忘記了他的存在,于是忽然地翻開日歷,發現圣誕即將來臨。一年兩年,就是這樣匆匆過去。前些日子看朋友的相冊,一頁頁地翻,從17到20歲,一歲不落,看到那些曾經稚氣未褪的面龐,在一兩年之后,已有了變化,成熟穩重漸漸匿于舉手投足之中。我驀地感到有些恐怖。歲月在臉上刻下一道一道衰老的痕跡,像一個冷面的殺手,無聲無息地將我們引向死亡。
杜拉斯仿佛并不具備完整敘事的能力。《情人》更像是她一個人的喃喃囈語,文字支離破碎,僅僅作為情感表達的需要,在平靜流淌的文字下洶涌的情感猛烈地沖撞。那個白人少女受到的無可釋放的家庭壓抑,中國男人本性的怯懦,都從對方那里獲得了彌補。白人少女,從頭到尾都不曾說出那個中國男人的名字,而電話那頭的那個人卻告訴她“他會愛她愛到他死。”不得不愛,不能不愛,白人少女的出現之于中國男人,恰似枯冷無光的冬日里的盛夏,將他身體內所有冬眠著的情感釋放出來,愛已經深入骨髓,隨血液在身體內滾動,生命不死,愛情不死,即便身邊是珠翠滿頭金玉滿身的溫順妻子,那個身影卻一直一直橫陳在他的眼前。一兩年的相處時光已把從此以后的人生格調一一描繪下,故此,中國男人的愛是不死的。
這是一個老人在耄耋之年的回憶。那些被酒精,任性的生活充斥著的年少,在一個溫暖的午后,被零零碎碎地從回憶里撿拾出來,鋒利的.,如刀般。
生命勢必屈服于時間。而唯有那些真切的情感會一直存在。
我們企求且期待著白首不相離,就算朝如青絲暮成雪,也可坦然。
歲月忽已晚,仿佛能夠看到那漢唐的琵琶女在潯陽江畔續續彈著那些少年的情事,那鬢白的露絲說起曾經的那么一場動人心魄義無反顧的泰坦尼克號的愛戀,那命途多舛的班婕紓垂淚低吟著物是人非,王國維感慨著最是留不住的紅顏辭鏡花辭……
青春能幾何?青春能幾何?
或許因為如此,張愛玲才恐慌的宣言“八歲要梳愛司頭,十歲要穿高跟鞋”,把所有所有,想吃的,想穿的,想用的,吃盡,穿盡,用盡,如果注定要老去,那么也要漂亮從容地老去。
因為歲月,總是在不經意間流失,而唯有遲鈍的人們,在失去青春之后才嘆道“歲月忽已晚”。
《情人》讀后感2
一直以為,杜拉斯的小說無論是它的主題還是敘事,都并不是能輕易被讀者接受或是被廣泛閱讀的。但是我在大學時買到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的《情人·烏發碧眼》,已經是第11次印刷了。如今又重新裝幀出版,追捧的人依然不減當年的熱情。
6年的時間,一直不斷嘗試閱讀這本書,一直不斷縮小與這本書的距離,但到現在才發現,一直都和這本書保持著對等的距離。如隔岸相望,早已彼此熟悉了解,但仍無法觸碰。
但或許,這亦是閱讀杜拉斯最好的距離。
不客氣的說,杜拉斯絕對是一個自戀的作家。因為小說中到處都留著她的影子,重重疊疊,支離破碎。“小說有時比生活還真實。”她說。她醉心于回憶和敘述,對文字和詞語產生迷戀。這迷戀,使得她的小說充滿了破碎的片段。
極其簡單的情節,在杜拉斯的筆下被分割成碎片,一個完整的句子,表述著簡單的事實,被拆散、被打破,被割裂;而承載著某種不定的情境、狀態的長句終于走到盡頭時卻遭遇到猝不及防的質疑和否定。散文詩式的段落讓回憶、愿望、想象蔓延于文字的空隙之中,重新編織的畫面,有了立體延伸的深度。從而她的創作呈現一種“無疆界”的狀態。她霸氣十足,從不以讀者為上帝,充滿對文字占有的暴力。破碎的語言,冷枯而尖銳。她寧愿犧牲意義,也要保持文本的距離。“寫出艱澀的,但是催人淚下的小說”。她只與靈魂的契合者溝通。
曾看到一個很精彩的比喻:杜拉斯就像成語故事里的刻舟求劍者,在橫渡湄公河時,一不小心迷失了愛情,她永不疲倦的打撈著記憶。她將愛人的形象刻在被太平洋的'潮水不斷沖刷的堤壩上。她已經在這里沉淪。
對一段關于愛情的歷史的反復索繞,想來這是人們能更普遍接受《情人》的重要原因:從晦澀的文字中找到了最淺顯的主題——愛情。許多人看到的是愛到盡頭的孤獨感,看到絕望無助的性愛,或者看到無言悲愴的別離。人們迷戀沉醉于杜拉斯的文字所描寫的那段激烈但又無助的異國之戀。
杜拉斯從未寫過一場戀愛,她只寫愛情,關于“他”和“她”的愛情。“他”和“她”不代表某個人,他們只是兩點,而杜拉斯將他們放置在世上相距最遠的地方,無論怎樣相遇、靠近、相愛甚至交付彼此,每個人都無法逾越自身,他們永遠走不出出發的位置。她說:“或許就是因為愛情的遙不可及才顯得彌足珍貴。”杜拉斯筆下的愛情便是如此:欲望的灼熱、絕望的冰涼,碰撞的喧囂、歸復的沉寂。永遠無法接近的距離。
再次看到《情人》,想起了大學里那些陽光灼熱的夏日。曾經的文字,現在來曝曝光,亦是紀念。
《情人》讀后感3
盡管心中有千般不愿,我最終無法否認,《情人》正如它的包裝,是一本“穿越”形式的“言情小說”。
可這是一本怎樣的“言情小說”啊!當我還年輕的時候,也以為愛情就是瓊瑤,席絹,就是楊過與小龍女,羅密歐與朱麗葉。男女主人公歷盡磨難終于彼此牽手,開始幸福的生活,或者死。
又是怎樣一種“穿越”呢?當隨處可見純情少女落入古代,全知全能呼風喚雨,順手推倒個把心儀的英雄,誰也不會覺得把推倒的對象替換成“諸葛亮”就會更了不起吧。
游塵和諸葛亮。他們沒有歷盡艱辛只為和對方在一起。事實上,她以玄幻的方式直接空降到諸葛亮的身邊,并迅速和他產生了“曖昧”——容我稱其為愛情,總之一切順利得不像小說。目標若是成為諸葛亮的妻妾,開始幸福的生活,這故事很快就可以結束啦。
可它才剛剛開始——原來愛情,只是這個故事的起因。那后來呢?
后來卻是真實的。真實得讓每個讀者都認為,作者的確活過那個年代,作者就是在死后又返回現代的那位游塵。游塵和諸葛亮相愛了。正如諸葛亮為漢國獻出一生,這個女孩也把自己的一生如數交給了他。最開始,她需要學習的東西太多太多,她花費許多時間把自己變成一個古人。而后她學會了武藝,學會了政務……她學習亂世中的一切,逐漸得以成為諸葛亮的一根手指,一條臂膀——大漢丞相諸葛亮更需要這樣的情人吧。她替他周旋在每一個地方:沙場上案牘間,唯獨沒有適合發生浪漫的地方。不是不能嫁,不是不想嫁。但在如山的國事面前,就連為他洗衣做飯,都只是奢侈的想象。游塵,這個聰明逗趣的女孩兒,當然不是生來就適合做這些事情的,可她用自己的方式,把一切都做好了,叫諸葛亮怎能不愛呢?
大漢丞相諸葛亮,卻不是一個談情說愛的人。再后來他們都老了,皺紋爬滿他們的`面孔。現實就是這樣殘酷。她分明知道完整的歷史,卻終究無從改變一絲一毫。再后來他們都死了,他留下了名字,她沒有。
當愛情成為起因,結果就惟有面對真實。為愛而死有什么難?難的是為愛而活,一生苦心經營。那些口稱“百年好合”、“白頭偕老”的人們,怎知吉言背后暗示著多少酸甜苦辣。那些把愛情當作結局的言情小說,想過人心反覆世事難料,會有個連作者也無法駕馭的隱藏結局嗎?
因為太真實,所以太多情。哪怕對言情小說麻木,哪怕舊版《情人》已看過多次,我相信你仍然會被新版《情人》深深打動。你會不由自主地沉醉于那個世界,和游塵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愛,以及最重要的:一起作為。你會深深地感到:即使是英雄輩出,精彩紛呈的三國亂世,也遮掩不了這一段真實如璞玉的愛情,它散播著最美也最久遠的光輝。
《情人》讀后感4
《情人》其暢銷之劇足可與《飄》相媲美。一個飽經風霜的女人在白發暮年之際,回眸那段塵封已久的異國戀情,居然有力量把愛與恨演繹得如此動人心魄,這不能不說是一個人間少有的奇跡。她在作品里所表現的那種傷痛,那種無助,那種絕望,那種愛到盡頭的孤獨,使人流涕,使人癡迷。那是一種無法理解但可提察的蒼茫恒源的美麗,也是最能震撼讀者心靈的核心所在。
一九八零年夏天,杜拉斯六十六歲的時候,一個二十七歲的年輕人走進了她的人生,與她共同編織了她一生中最神奇的,最動人的愛情故事。
看完了這部小說我淚流滿面,我被他們那種超俗的愛戀所感動。現在社會情人是一個貶義詞,是說有家庭人的情人。而杜拉斯和她的情人都是無婚姻關系的單身男女,其實他們是一種事實婚姻吧。在我心里他們是真正的夫妻。一對男女可以超越年齡的約束和世俗的壓力而生活到一方老死真讓我感到情愛的偉大與神圣。現在的男人追求的是青春與美貌,尋找的是肉體的刺激與享受。杜拉斯的情人—揚·安德烈他所追求的是情、是杜拉斯靈魂的美、是杜拉斯的奇異的思想和超人的才華、是杜拉斯人格的魅力!
現在的女人追求的是男人的錢財、男人的權勢利益,追求的是物質上的享受。誰還會再為愛情去樹立豐碑,堅守一塊心中的樂園?男男女女活的好現實,非常現實的活著,平淡了就出去風風火火的'玩一玩;家庭是家庭,戀愛是戀愛,分的清清楚楚,又有幾人能把愛情進行到老,恪守到死?唯一與忠貞只是嘴邊的一個遙遠的童話。
在我眼里,情人—楊·安德烈是一位真正的懂得愛的男人,杜拉斯一個快七十歲的女人即使再會保養再顯得年輕也不會有少女柔嫩的肌膚和充滿激情有活力的身體了。他愛的是她的才華他們在一起的動力是兩顆心的交融,心靈的吸引。現代人又有誰還會為品行的高貴,靈魂的純潔而感動呢?
親愛的朋友,我為他們高歌!為他們祝福!祝福他們在天堂一樣的幸福快樂,做神仙伴侶逍遙自在,享受愛的甜情蜜意。
《情人》讀后感5
一場深沉而無望的愛情。就是這樣的一場愛情,影響了她的一生,就是那個陌生的中國男人讓他一輩子難以忘懷。杜拉斯的《情人》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關于她自己的故事。從十幾歲開始寫作,但直到她70歲的時候,《情人》的出版,不,是《情人》拍成電影后,她才廣為人知。《情人》出版于一九八四年,當年就榮獲龔古爾文學獎。
一九九一年,法國著名導演讓雅克阿諾成功地把這部名噪一時的自傳體小說搬上銀幕后,她于是成為當今世界幾乎家喻戶曉的女作家之一。也正是《情人》這部電影,才使得中國讀者熟悉她。
寫作《情人》時,已是七十高齡。她18歲離開出生地越南,奔赴巴黎讀書。念的是法學、數學與政治學,但她卻迷戀上了文學,并且走上終生從事職業寫作的道路。《情人》可以說是一部自傳體小說,至少具有濃郁的自傳色彩。小說以一個年僅十六歲的法國少女,在渡江時與一個中國富家少爺邂逅開始,沿著這條敘述線索,渲染出一幕瘋狂而絕望的愛情悲劇。
《情人》的獨特魅力之一是它的語言,她的語言對歷史具有俯瞰式的洞察力,對回憶的積壓表現得富有張力、深邃、沉痛,從而使文章中充滿了悲絕的意味,讀后讓人唏噓不已而又回味無窮。她是那種把風格與先鋒視為至高目標的作家,也是那種善于制造警句的作家。對語言的挑剔使得她的小說具有極強的沖擊力與震撼力。
《情人》的魅力之二是它場景唯美的描述。你看《情人》的場景:八十多年前的一個夏天,殖民地時期的越南,發黃的湄公河上漂浮著菜葉、雜物,河水湍急,大地傾斜。輪渡上佇立著一個打扮不倫不類的少女,她頭戴一頂男帽,腳穿一雙廉價卻綴滿飾片的鞋子,一只腳踏在舷欄上,眺望遠方。大膽又不失含蓄的鏡頭處理;最后,那場不同尋常的唯美的離別;那首肖邦的圓舞曲,小姑娘終于輕輕滑落的淚水……
《情人》的`魅力之三是它的基調的絕望。筆下的愛情是絕望的,靈魂是絕望的,肉體是絕望的……甚至連語言都是絕望的……在《情人》里,湄公河上十六歲的白人小姑娘與中國北方的黃皮膚男人的愛情就是如此。
《情人》的最大魅力還在于它的自傳性,真實的自傳性。作為“情人”的杜拉斯,以一個白發蒼蒼的女人,在歲月的風塵染白鬢發之際,回眸那段塵封已久的異國戀情,依然有力量用極其慘痛的語言表達出人生的悲劇,把愛與恨演繹得如此分明、緊密,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情人》中絕望無助的愛,無言悲愴的離別,愛到盡頭的孤獨感,使人流涕,令人癡迷。把愛情的本質闡述得如此淋漓盡致。
也許,那份傷痛,那份絕望的無助,那份無法理解只可體察的蒼茫。一份值得用一生去懷念和回憶的愛情,即使是無望,同時也是幸福的。
【《情人》讀后感】相關文章:
《情人》讀后感09-25
情人讀后感11-07
《情人》讀后感--09-01
情人的情人節說說08-29
情人節給情人的祝福02-06
情人讀后感書評09-24
情人的讀后感范文09-24
杜拉斯情人讀后感11-07
情人讀后感范文11-07
兒子與情人讀后感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