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500字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這時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500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500字1
讀了龍應臺的《親愛的安德烈》,我有一種找到了知音的感覺,更有一種振聾發聵的徹悟,書中那些關于父母與子女的關系的描寫,那些在我這樣的中國孩子看來新奇無比的教育且見解獨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個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爛漫的安德烈更是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書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他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簡直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再來看看我們現在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學、沒完沒了地做作業、上不完的各種補習班……,即使偶爾也有短暫的放松和娛樂,也大多是來去匆匆,蜻蜓點水,從來無法盡興,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愜意差得何止十萬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媽媽龍應臺來安慰他,而當我們遇到這種情況時,卻往往收獲的是家長和老師的聯合斥責;安德烈成功時,媽媽、弟弟和朋友會為他送去衷心的祝賀,但我們取得的成功卻永遠是理所當然,不足為奇,甚至在老師和家長眼睛里永遠是那樣微不足道,與他們的期望相距甚遠。……這難道就是東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嗎?
菲力浦在第34封信《獨立宣言》中總結歸納出一個非常精辟的結論:歐洲人看人是看年齡的,只要滿十四歲了,連老師也要用“您”來稱呼學生。但是,中國的家長和老師卻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齡,而是刻意的去強調輩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經長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媽媽或是老師身邊,他的身份就永遠只能是“孩子”,永遠不能得到尊重,永遠只能選擇服從。難道在中國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個成人們隨身攜帶的物件?中國人之所以不肯尊稱一個14歲以上的少年為“您”,僅僅是為了保全那點少的可憐的面子嗎?順著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發現了一點,那就是中國的父母在夸贊孩子時總是對他的父母說:“你的兒子真厲害!”,“你的女兒真棒!”……諸如此類,真是可笑,這到底在夸誰呢?別以為對方是“小孩”就可以剝奪他的努力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資格獲得尊重的人,也需要平等的對待,難道所謂的“人人平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適用了嗎?!由此看來,在東西方在對待孩子的觀念真的有著巨大的反差。
多么希望我們的爸爸媽媽和老師們也能靜下心來好好地讀一讀這本《親愛的安德烈》,看看安德烈們快樂的生活,學學龍應臺那樣貼心的母親,把你們嚴肅的愛變得溫情一些,把你們古板的關懷變得更加親切一點,給我們一點柔美的微笑,給我們一點應有的尊重,那樣,你們的孩子,你們的學生一定會變得比現在燦爛很多,很多!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500字2
好久沒有更新文章了,但是學習沒有間斷。讀完龍應臺的《親愛的安德烈》有幾天了,盡管讀的時候很有感覺,但是寫的時候卻感覺無從下筆。今天又細細回想了一下,不由地詢問自己:
1、如果自己的孩子到了青春期,還會和我好好溝通嗎,如果想要那時我們繼續好好溝通,我從現在該做些什么呢?
2、龍應臺的格局很大,知識也很淵博,從書信中可以看出,安德烈的生活和見地也很棒,有自己的思想和個性,這里面家庭氛圍和父母的影響作用肯定非常大,相比之下,自己是不是該更加努力呢,一方面給孩子個好的影響,另一方面跟上時代的步伐,和孩子之間的差距小一些;
3、該死死盯著孩子還是給她更大的自由度,或許都這樣都太絕對了,應該兩者好好結合,希望培養的孩子是個有思想的人,必須有她的自由,但是還要關注不能太走彎路?
4、龍應臺對孩子也有諸多的不滿,比如抽煙,可是她能夠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跳出安德烈是自己的孩子的局限,站在“如果是別的成熟的個體自己會干涉嗎”的角度看問題。
自己也該明白:雖然是自己的孩子,但不是自己精神和肉體的一部分,即使自己的身體一部分也會有不受控的時候,何況已經脫離了母體的孩子呢,所以自己該明白和孩子的界限,控制自己的情緒,跳出自己的局限。作者:花生了米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500字3
昨晚在女兒復習時,我應讀書會的要求在寫龍應臺的《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想。其實我的女兒對她的媽媽的童年也有很多好奇呢,媽媽5、6歲的時候在做什么,嗯,把鏡頭拉長,你會看到一個半高的小女孩在夏日昏睡的午后坐在小矮凳上,頭昂的高高的,目不轉睛地在看五斗櫥上的電視,此時電視里傳來音質不是很好的歌聲,我所有童年最初的記憶都定格在夏日里一個小女孩守著一臺12寸的黑白電視機在聽歌,這算不算媽媽最早的音樂啟蒙呢。
而我的女兒,在這更早些時候已經開始跳舞、唱歌、畫畫、小提琴了,你比媽媽幸運,更早接觸藝術和美的熏陶,而一直到十二、三歲現在的你更是可以經常出入圖書館、美術館、音樂節、電影院...正如龍應臺所說你們這一代簡直就是大海里鮮艷多姿的熱帶魚啊!而十二、三歲的媽媽正穿過一條又一條亮晶晶的田間小路去給早起勞作的外公送早飯。夏日的早晨,還有一層薄霧若有似無地飄散著,走在滿是露水的青草田埂上,初升的太陽光照在露珠上,亮晶晶的,一大片一大片的稻穗灌滿了漿,不時的有小青蛙,小蚱蜢從腳邊跳過,還有小水蛇哦,也會被它嚇一跳,在這樣靜謐而美好的夏日早晨,我才是那個侵入者哦!
這個時候也是最愛美的年紀,鄰居院子里的梔子花樹(真的是好大一棵),籬笆墻上的金銀花,菜園地上的“指甲花”,我每天都會去摘,戴在頭上、衣服上,還帶給老師、同學。而這些都是對小時媽媽美的熏陶,對嗎?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500字4
最近抽時間看了本書,龍應臺的,感悟很深,孩子和父母的交流很重要。人與人間極度需要理解。就像書中提到,“慢慢的,越來越不認識對方了,“認識”很重要。
很多父母在孩子的青春期,只會抱怨,抱怨孩子們叛逆,不聽話,甚至有些強勢的父母會惡語相向,說“不孝子”。其實,所有事情都是雙方面的,孩子固然有些叛逆,但父母難道沒有錯嗎?有,當然有,但孩子不能像父母指責孩子那樣指責父母不是嗎?我們要“孝”,那就只能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不滿了,于是出現了父母口中的“叛逆”。
很多父母從沒在自己身上找過原因,一味的覺得自己的認知是正確的,對一切事物的看法都是對的,理由就是“吃過的鹽比孩子們吃過的米都多”,社會經驗豐富。孩子年齡小的時候沒有自己的認知與理解,所以全盤接受。長大后,有思想了,一旦與父母的意見發生沖突,父母就該生氣了,經常掛嘴邊的活“我是為你好啊”、“翅膀硬了,敢頂撞了”“小時候那么聽話,越長越不聽話了”。估計每個孩子都聽過類似的話。
身為父母,是不是也需要從自己上找找問題?自己的所有想法都是對的嗎?自己所有認為的對我們好是真的我們想要的嗎?當然,孩子小,思想不成熟的時候,父母是可以做一些決定,但孩子們長大之后我覺得很多事情需要商量,需要聽聽孩子的意見!之前網上流行過一句話(主要在戀人之間):我只是想吃一根香蕉,你卻買一車蘋果給我!我覺得在父母與孩子間同樣適合。
所以,如果經常溝通的話,就可能避免出現這類問題,父母要拿出時間與孩子交流,知道子孩子想要什么,才能夠走進彼此的世界。當然,孩子也要理解父母,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
在此,致以母親節的祝福!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500字5
我們原來也可能在他十八歲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樣各自蕩開,從此天涯淡泊,但是我們做了不同的嘗試——我努力了,他也回報以同等的努力。我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十八歲的人,他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日后的人生旅程,當然還是要飄萍離散——人生哪里有恒長的廝守?但是三年的海上旗語,如星辰凝望,如月色滿懷,我還奢求什么呢?
——龍應臺《認識一個十八歲的人》
《親愛的安德烈》是龍應臺女士和他的兒子安德烈依靠書信體共同完成的兩代人的對話:東方文明與西方價值觀的碰撞;成年母親和80后兒子的思維分歧;還有便是一個普通母親對于分開多年的孩子的.內心關照。如果安德烈的母親不是龍應臺,而是一個普通的大學教授,或許這些靠電纜計算機才得以實現的溝通交流不會產生這么廣大的影響;如果這對母子之間不是中間隔著三十年,并且隔著東西文化,或許這些交流就不會有如此深遠的意義;如果這些多年來的書信沒有集結成冊對外銷售,或許那會是中國文壇的一筆損失和中國社會的莫大遺憾。
這是一個五十歲的母親和十八歲的兒子之間的對話,是一個“自以為成熟理性”的人和“被認為年少輕狂”的人的對話。
一、愛與不愛
“我知道他愛我,但是,愛,不等于喜歡,愛,不等于認識,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歡,不認識,不溝通的借口,因為有愛,所以正常的溝通可以不必了。”
老師對學生似乎也永遠有一種這樣的以愛作借口的不愛,比如說我們常聽常說的“這是為你好”,因此而不溝通不解釋的種種,并沒有把學生當成能思考,有主見的人。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500字6
一位母親,一位已滿十八歲的兒子,他們是兩代人,中間相隔三十年。他們也是兩國人,中間相隔著文化。這位母親與這個兒子在信中共同交談著他們自己的十八歲,時代不同青春就不同,一個如同黑白的電視機,一個如同彩色的電視機。兩代人,兩代心,通過信來熟悉對方,通過信去熟悉心,也通過這本書去讓更多人了解自己的孩子或父母。
這本書中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那‘愚昧無知’的漁村,確實沒有給我知識,但是給了我一種能悲憫同情的能力,使得我在日后面對權力的傲慢、欲望的囂張和種種時代的虛假時,仍舊得以穿透,看見文明的核心關懷所在。”這句對于我來說,有一些不太懂,但她語重心長的話是一位母親給孩子說的話,她們比我們看的世面要多,給我們的都是最溫暖、對我們最好的提醒關愛。現在耳邊又回想起了那不知說了多少遍的話:“姑娘,多喝點水。姑娘,今天冷不冷,要冷,多穿些。姑娘,姑娘……”她說是因為愛我;愛我,她才會說。
以前,我總是不理解媽媽,讀了這本書我開始漸漸明白,因為我們是兩代人,我們之間有相隔的代溝,可能只有像這位作者與她兒子一樣,雙方相互了解,讓屏障一層一層減少,兩人之間才會慢慢認識對方,母女或母子之間要和朋友一樣,因為他們才是你最忠實的聽者與陪伴者。我變了,媽媽也變了!
《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影響了我,也改變了我,我和媽媽從一開始的“形同陌路”,到現在的嬉戲打鬧,中間變化很大,我與媽媽從“路人”變成了朋友。我們是兩代人,中間相隔二十六年,現在也成為了“一代人”!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500字7
讀龍應臺和兒子的書信集《親愛的安德烈》。書拿到手,由衷地喜歡。慢慢讀下去,突然明白為什么龍應臺的圖片為什么這么不加處理和修飾,任由歲月的痕跡坦露無遺,原來在這本書里,她只是一個和我們所有的中國媽媽一樣,面對孩子的成長和越來越遠的距離而不斷掙扎的本色母親,心里一下子變得非常溫暖。
“我們是兩代人,中間隔個三十年。我們也是兩國人,中間隔個東西文化……”正是這樣的兩代人,所受的教育熏陶迥然不同的兩代人,兩種環境下長大成人的兩代人。卻相互敞開了心扉,毫無保留地將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感進行交流。
在龍應臺的筆下,我們總能獲得一些意料之外的欣喜,不管是那篇曾經名噪一時的《中國人,你為什么不生氣》,還是那本風靡全球的《野火集》,又或者是現在被稱為育兒典范的《親愛的安德烈》。
讀完全書,我驚奇的發現龍應臺竟一改原本犀利的文筆,儼然成為一名苦口婆心的普通母親,以最樸實無華的言語打動安安的內心深處。遇到兩代隔閡造成看法分歧的一些人、事、物,龍應臺總能用溫柔的口吻。堅定的語氣,訴說中國籍的媽媽為什么會這么想,這么做,不為說服,只是要誠實表達心中感受。
而這本普通的書籍所包含到的內容可謂包羅萬象,大到嚴肅的人生觀、價值觀,小到微不足道的生活細節,在三十多封書信中,說實話,里面涉及到政治的內容,我讀不太懂,但我感動的是一個母親對于已經成年的孩子漸行漸遠的那份不安,那種迫切想要溝通與了解的心情。不管結果如何,這份良苦用心已足以令人感動。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500字8
在閱讀《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之前,因為聽了老師對這本書的介紹,所以我一直覺得這本書中的36封信都是在講龍應臺和安德烈對人生的感悟或是一位母親淤兒子之間的普通對話交流,但是,等我看完這本書之后卻發現并不是這樣的。
我記得在看這本中間二十幾封信的時候,感覺他們談論的東西離我很遠卻又很近,有談國家,有談離我們最近的生活,將每件使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情進行分析,并談論自己對某件事情的看法、觀點。
有時候在某件事情上龍應臺有著她自己的看法,但她的兒子卻又有著他自己的觀點,不管是哪一種觀點,都各有各的道理就算有時候內心不認同、理解,卻也不能說這個看法是錯誤的。大家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理解。
在第二十六封信中提到兩瓶牛奶的例子,大人覺得不應該浪費,小孩卻認為應該以舒服、享受為主,而我覺得有時候節儉并不是一件壞事,畢竟不管是一杯牛奶還是一顆蘋果,都是父母辛辛苦苦工作換來的。其實在這種一瓶快過期另一瓶還是鮮奶的情況下是可以有很多解決方式的,我覺得有時候在處理事物的過程中,應該懂得變通,只要愿意,總有能做到兩全的辦法。
后面的這幾封信,內容偏向于談人生,聊未來這一方面的內容。談的這些話題雖然離我們比較遙遠,但是卻又非常實際,特別是安德烈對龍應臺發出的一系列反問,讓我突然也想問問我的媽媽,想知道她將會怎么回答。有時候我也覺得,在什么年齡段就應該做好這個年齡段該做的事情,沒必要浪費時間去想明天之后甚至是更遠的事情,但是又有一些事情是遲早都要去想想的,這樣來來回回的去想其實還真的是挺累的,走一步看一步不是也挺好的嗎,將來的事等到將來再去想好了,并且未來的事現在也沒辦法預測,對吧!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500字9
漫漫雪花,微風飄舞。窗外,一片含情脈脈的燈火,在寒夜里細微地閃爍。煙花滑落夜空,似夏螢,似流星——一生的等待只為一秒的絢爛奪目,奢求的并不是永恒,僅有的只是那時溫存的記憶……
四年,并不太長也不太短,但足矣使一個青春期的孩子從年少走向成熟。然而時隔四年,當龍應臺再次見到安德烈時亦是如此。安德烈眼神里的寧靜和深沉讓她感覺陌生。雖然彼此有愛,但是愛,凍結在經年久月的沉默里,好像藏著一個疼痛的傷口,沒有紗布可綁。
人生哪有恒長的廝守,同樣,人生也不是一場沒完沒了的party。離散重逢只是記錄下時光的腳步,人生總有一個終點,無論最后的決別是浪漫,是完滿或是凄美,這沿途的風景仍會在盡頭凝聚在眸中,久久不愿散去……
若是有人問我在《親愛的安德烈》中讀懂了什么?我只能說我讀懂了時光,它就像是一個慈祥又嚴厲的老者,它會把美好的時光毫無保留地贈予,同時它也會將這美好變的短暫、耐人尋味。
時光永遠不會老去,但它的消逝卻悄悄帶走我們的青春,歲月的流逝,獨留依稀的回憶、心底珍藏……時間永遠不會停下它匆忙的腳步,無法抹去的是記憶里獨特的美……朦朧中仿佛又想起:滿天繁星,皓月清光,海浪擊石,只是那些晨昏相處,相濡以沫的好朋友們,從此各奔四方,歲月的塵沙,滾滾撲面,再重逢時,也已不再是原來的少年了。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500字10
我們原來也可能在他十八歲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樣各自蕩開,從此天涯淡泊,但是我們做了不一樣的嘗試——我發奮了,他也回報以同等的發奮。我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十八歲的人,他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日后的人生旅程,當然還是要飄萍離散——人生哪里有恒長的廝守?但是三年的海上旗語,如星辰凝望,如月色滿懷,我還奢求什么呢?
——龍應臺《認識一個十八歲的人》
《親愛的安德烈》是龍應臺女士和他的兒子安德烈依靠書信體共同完成的兩代人的對話:東方禮貌與西方價值觀的碰撞;成年母親和80后兒子的思維分歧;還有便是一個普通母親對于分開多年的孩子的內心關照。如果安德烈的母親不是龍應臺,而是一個普通的大學教授,或許這些靠電纜計算機才得以實現的溝通交流不會產生這么廣大的影響;如果這對母子之間不是中間隔著三十年,并且隔著東西文化,或許這些交流就不會有如此深遠的好處;如果這些多年來的書信沒有集結成冊對外銷售,或許那會是中國文壇的一筆損失和中國社會的莫大遺憾。
這是一個五十歲的母親和十八歲的兒子之間的對話,是一個“自以為成熟理性”的人和“被認為年少輕狂”的人的對話。
一、愛與不愛
“我知道他愛我,但是,愛,不等于喜愛,愛,不等于認識,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愛,不認識,不溝通的借口,正因有愛,因此正常的溝通能夠不必了。”
老師對學生似乎也永遠有一種這樣的以愛作借口的不愛,比如說我們常聽常說的“這是為你好”,因此而不溝通不解釋的種種,并沒有把學生當成能思考,有主見的人。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500字11
“從書房走到廚房去拿一杯牛奶,我一定隨手關掉書房的燈,離開廚房時,一定關掉廚房的燈窗外若是有陽光,我會將洗好的濕衣服拿到陽臺或院子里去晾,絕不用烘干機。若是有自然清風,我絕不用冷氣。”
事實上,我一開始并不理解“消極”的意思。查了字典后明白“消極”的意思是“否定的,反面的,阻礙發展的”。可我還是不明白,所有“否定的,反面的”事情都是“消極”的?反之,“消極”的事情都是“否定的,反面的”嗎?開Rolls Royce就是“消極”的?捉了蟈蟈不放也是“消極”的?
我不明白。可是,有一點肯定是對的,那就是不要浪費資源。地球資源匱乏,確實很匱乏,浪費是十分可恥的行為。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但是我們所能做的事情是無限的。我們平常所能做的節約能源,保護地球的事情有——離開房間屋子關掉電子設備電源,將水循環利用,垃圾分類
至于奢侈,也就是揮金如土,濫費錢財,就得因人而異了。平常出去購物,我總是挑便宜的,事實上我也不知道那件商品應該多少錢,幾元算貴,可我總覺得把錢花在無價值的,自己不感興趣的東西上,畢竟是一種浪費。有些人,買回來的東西自己忘了用,最后要么是物品過期,要么不適合自己用了即使錢太多沒處花,還是去捐些錢吧,給山區和家境貧困的人們,這畢竟也是節約的表現,善心之舉。“募捐”和“奢侈”有著本質上的差別,你想選擇哪一個?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500字12
近來不知為何突然很想自己獨立的去外面走一圈、逛一圈,也許是受了安德烈的影響吧。很羨慕安德烈的生活,他的生活是那么的豐富有趣,他很自由,能像鳥兒一樣飛向蔚藍的天空,作為一個從大陸長大的孩子而言,我沒有一刻自由過,甚至在睡覺時也會被人叫起來喝水潤喉,我不知道世界為什么會如此不同,在西方的國家,只要超過14周歲,老師上課便會用“您”來稱呼,而我們一直像一個長不大的孩童,無時無刻不被父母牽掛,是,沒錯,我們應當受到社會的照顧,家人的關心,但你自己有沒有想過你這般依賴家長和社會,何時你才能真正的得到成長?要多久你才能長大?
自由,這個詞對任何我這個階段的青少年來說無疑是一種看得見,但卻摸不到夠不著的東西,也無疑是一種誘惑。因為只有長大才能擁有自由,或者說你永遠長不大就永遠不能得到自由,也或者說就算你長大了,但你還是每天依靠家人和社會對你的關注,那么你就更沒有自由。
舉個例子來說吧。假如有一天你生病了,你的父母帶你去看病,而醫生不是問你哪里不舒服而是問你的父母你哪里不舒服怎樣不舒服,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知道你在想什么,到底哪里不舒服和怎樣不舒服。
大人們會在任何時間去關注你的任何事情,比如出去玩,如果是下雪天,冷風刺骨,父母總會想盡一切辦法來阻止你出家門,他們會害怕你摔倒或是感冒。事實表明他們還是把你當作小孩子,無論你多大在他們眼里你依然是小孩子。
我想會有人對父母說:“我已經長大了!”但是還是沒有得到該有的尊重和自由,即使你是一個初中生、高中生或者是一位大學生,父母總會想叮囑你的一切行為。
但是我想說:“我已經長大了,我需要自由和尊重!”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500字13
在《親愛的安德烈》之前,我未曾接觸過龍應臺的作品,甚至在第一次聽聞這位作家時就無知地以為這是一名男性。
這份包含著深情與理智的家書令我震撼。更令我們深刻了解人世中親情的牽絆,不僅是當下的感動,亦是漸行漸遠的必經路程。十八九歲的我們和安德烈有著相似的生氣,亦有著相似的叛逆,我們在思想逐漸成熟階段的迷茫,害怕與父母溝通,因而往往造成不必要的誤會。
就我自身而言,我沒有安德烈的擁有偉大成就的父母,但我和他一樣,擁有一對愛我,護我,關心我,視我為掌上明珠的父母。在長輩中,舅媽與我的年紀較近,她曾有幾次對我說,她羨慕我的父母對我的教育方式。之前我還真未認真地想過,我的家庭教育是怎樣的。
我也曾不聽話被父親狠狠揍過,也曾無理地頂過嘴,也曾生氣的與父母冷戰過。記憶里,母親似乎從未對我發過大火,都是在我犯錯后屢次耐心地與我談話,告訴我道理;自我上小學起,父親也未再打過我,不知是我太乖了還是,他老了。我是一個淚腺很高的人,但不知為何父親只要一講我,我的淚就像潰了堤似的大水。
“所謂父母,就是那不斷對著背影既欣喜又悲傷、想追回擁抱又不敢聲張的人。”龍應臺的這句話令我很心酸,我在長大,父母卻在老去,這是自然規律。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500字14
這一周又讀了一本龍應臺的書,《親愛的安德烈》。
剛剛拿這本書就看到“也就是說,你到今天都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于你的別人。”這句話印在封面上,也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話就覺得很奇怪,作者為什么這么說。后來看了這本書之后才知道,安德烈士想擁與一個成人應有的自由罷了。東西方文化對自由,獨立有著巨大的差異,成長在德國的安德烈對自己的母親有著不滿和疑惑。
自由是什么呢?難道就是書中提到的那些東西?絕對不是,如果整天沉浸在那樣的“自由”中,只會不斷使人墮落。我想安德烈所想要的自由,應該是每天都聽不到父母的嘮叨,無憂無慮地去享受生活
是的,每人都想要自由,尤其像我們這樣的青少年,似懂非懂的人,但是又有多少人在得到自由后能控制自己呢?我覺得應該不多,畢竟自控能力是一項極其高深的技能,所以也才會有那么多人認為自由是父母的施舍。可是反過來想想當我們長大成人后,又會不會給自己的孩子那么多的自由呢?有責任心的人都會說不。
我自己父母給予我的自由還挺多的。父母該給我們自由的時候會給孩子適當的自由,隨著孩子年齡的漸漸增長父母也會漸漸放寬管理,而不是什么都把孩子管得死死的。
在我看來安德烈也是一個很幸運的人,從書中能看出安德烈的生活充滿樂趣。
這本書或許能為一些父母與子女之間有著矛盾的家庭有著幫助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500字15
《親愛的安德烈》是發表在雜志專欄上的書信集,是龍應臺在兒子十八歲時,為了尋找一條溝通的橋梁而作的一次嘗試。父母子女的溝通向來不容易,讀完《親愛的安德烈》之后,我想這歸咎到了我們各自的角色。作為父輩,我們總是試圖教導和教訓兒女,而作為兒女,他們對父輩的刻板印象就是不同陣營、甚至抑制自身意志的人,便最真的話也不敢對父輩說,這樣兩輩人之間就必然產生隔閡。
龍應臺曾說:“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對,我們不過是目送他們的人。作為父母,我們既不能代替他的朋友,也不可代替他自己,去認識這個世界、社會。那么,作為父母,我們能做的不過是以我們的人生經驗,尋找到一種方式跟他們交流,以朋友的方式理解他們的想法,跟他們探討問題,讓他們自己思考;以父輩的寬容來鼓勵他們嘗試、選擇生活,在他們犯錯時直言不諱地指出來。
作為父母,我覺得能做的很少。我們注定站在橋的兩頭,橋是我們唯一溝通的方式。如果我們有幸找到這條橋梁,也許我們能充當他們一半的朋友,分享他們的喜樂;再充當他們一半的父母,在目送他們走遠的路上給出我們的意見,并容許他們在任何時候回到橋的這一頭來。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500字】相關文章:
放手-《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08-07
親愛的母校05-07
親愛的愛麗絲散文04-10
親愛的母校詩歌07-27
致親愛的爸爸03-04
感恩,親愛的母親12-26
親愛的同學散文10-06
親愛的老師散文01-10
再見,親愛的母校06-21
《親愛的你》歌詞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