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讀后感(通用17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體會呢?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數學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數學讀后感 篇1
《小學數學》這本書是由特級教師吳正憲、張丹兩位老師主編的。本書從研究小學數學教學的角度,針對小學數學教師的公開研討、常態教學,按不同教學內容的教學來編排。
本書共六章:第一章是新課程理念下“運算教學”的研討;第二章是新課程理念下空間與圖形教學的研討;第三章是“應用題”教學與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第四章是新課程理念下“統計與概率”的教學研討;第五章是運用多種教學方式,提高教學的有效性;第六章是課堂觀察和如何評價一堂課。
每章都分為幾個步驟:簡介讓我們知道這一章的主要內容,從問題出發,吸引我們看的興趣,因為這些問題都是我們平時教學中的常見問題;引言,提出問題,引發我們的頭腦風暴,啟發我們思考;第一節通過案例研討,引發深入的思考;第二節觀點分享,給出一些專家、優秀一線教師的思考和建議,非常中肯地切中我們的難點,令我感到讀一本好書,就是同時與很多個優秀的老師作交流,聆聽他們的教誨,真的是對很多問題都恍然大悟;后面還附加了拓展資源,來自于報刊雜志的優秀文章,更加拓寬我們小學數學教師的專業視野;最后熱點聚焦來自于多位一線教師的問題探討交流,讓我感到原來我們都有同樣的困惑。教學研討交流是很幸福的事,因為有那么多人都在做著同一件事,我并不是孤單無助的,我們可以共同討論、共同進步,網絡縮短了我們的距離。
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也在反思著自己的教學,我是怎么處理教學中出現的問題,處理是否得當。我結合解決問題教學,重點閱讀了《“應用題”教學與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這一章,深受啟發。以下記錄自己從書中和教學中悟到的培養學生解決問題一般能力的策略思考:
1、從問題素材的選擇來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
2、從數量關系的分析中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
3、從解題方法的辨析中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
4、從問題的創編中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
我還要繼續讀這本書,思考書中的理論,別人的教學實踐,運用于自己的教學實踐,不斷提高自己課堂教學的能力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小學數學讀后感 篇2
吳正憲編寫的《我與小學數學》一書,使我受益匪淺。它使我深深知道了小學教師的工作看似簡單且辛苦、普通而平凡。而當你真正走到學生的內心世界,當你用整個心靈去擁有她的時候,才領悟到教師工作博深而豐富內涵。“一切為了孩子”是教育思想的核心;“做孩子們喜歡的老師”應該是教師多年來努力追求的目標;“把小學數學教育的重心轉移到促進學生的發展上來”應成為教師平日工作中自覺的教學行為。
教師要如何去做呢?我認為教師要找準每一節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切合點”,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是誘發學生學習解決現實問題的欲望,從條件、信息中選出需要的條件、信息,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體驗問題成功的快樂。
所以我們要經常提供給他們所熟悉的生活經驗,充分利用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和他們所熟悉的事物組織教學,使學生能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學的內容,而在《我與小學數學》一書中看到:應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為主線。為此,我從書中總結出了以下幾點以便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自己嘗試應用。
一、課堂上努力營造一個明主平等、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關于學習氣氛,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兒童的思維同他的情感分不開,這種情感是發展兒童智力和創造力極其重要的土壤,學生只有在情感愉悅的氣氛里,思維才會活躍。
因此,課堂上關注每一位學生,鼓勵學生課堂上發表不同意見,即使說錯了,對學生思維中合理的因素也加以肯定,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激發學生的自信力。鼓勵學生課堂上提出問題,對教師的講授、學生的發言,大家隨時可以發問。對提問的學生給與表揚鼓勵,這樣就形成了課堂上生生、師生的互動交流。課堂上還經常開展學習竟賽“最佳問題獎、最佳發言人”的評比活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創設情境,激勵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學生常常把自己當作是或希望自己是一個探索者、研究者和發現者。因此,教學中提供一些富有挑戰性和探索性的問題,就會推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例如書中舉了這樣的一例:在教學三角形內角和等于180°的知識時,教師請同學們事先準備好各種不同的三角形,并非別測量出每個內角的角度,標在圖中。
上課伊始的第一個教學活動就是“考考老師”。學生報出三角形兩個內角的度數,請老師猜一猜第三個角是多少度。每次問題的拋出,教師都對答如流,準確無誤。同學們都驚奇了,疑問由此產生,之后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發現規律。這樣為學生創設猜想的學習情境,讓學生憑借直覺大膽猜想,把課本中現成的結論轉變成為學生探索的對象,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索研究。
三、課堂上變教師講授為學生討論、合作學習,還學生學習的主動權。在教學應用題時,通過讓學生讀題,提問學生了解到了什么信息?還能想到什么問題,學生提出問題后,又分組討論解決的方法,然后讓學生交流。這樣通過說題,學生對應用題的結構、解題思路理解得比較透徹。在教學計算題時,針對學生易出錯的問題,課堂上先讓學生動口說說錯題的原因,再討論解決的方法,然后再動手計算,這樣減少了計算的錯誤。
四、多直觀教學。根據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課堂上多采用版圖、版畫、教具、學具等進行直觀教學。在教學兩位數加兩位數的算法時,讓學生操作,擺小棒,說算法。教學平面圖形的特征時,課堂上引導學生自制學具,通過折、剪、拼等活動,讓學生去探索和發現規律。
五、制做數學手抄報,讓學生做數學。現在的學生見識廣,獲得知識的途徑多,新課內容一看就會,老調重彈的復習課不愿意聽。針對這種情況,讓學生把學過的知識整理成手抄報,幫助學生復習。有的學生將知識重難點、容易錯的題整理出來,有的將自己學習的經驗寫出來,有的學生還將課外知識編輯進來等等,五花八門。學生在畫、寫、找、編輯等活動中,既復習和拓展了知識,又鍛煉提高了動手能力。
六、鼓勵學生留意生活中的數學,做好數學日記。生活本身是一個巨大的數學課堂,生活中客觀存在著大量有價值的數學現象。指導學生運用數學知識寫日記,能促使學生主動地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去思考生活問題,讓生活問題數學化。如,學完乘除法的意義后,引導學生觀察、思考生活中哪些問題可以用乘除法的知識來解決。
閱讀學生的日記,發現了學生的視野遍及生活的各個方面。“星期天,媽媽買了一箱梨,我數了數,一共12個。我想,每天吃2個,可以吃6天。”、“今天,老師布置寫生字2頁,每10行,每行10個字,一共要寫200個生字。”、“爸爸下班回家,叫我去幫他買2瓶啤酒,每瓶3元,兩瓶酒用了6元”,……數學日記使學生更廣泛地接觸到現實生活,更細致地觀察了現實生活。數學日記也拓寬了學生的眼界,培養了他們運用數學的意識,增強了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由此可見,數學并不是靠老師教會的,而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靠學生自己學會的。在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創造情景、提供機會,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主動探究新知,在探究中發現規律、歸納規律。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多留些時間給學生,讓他們動手操作;多留些時間給學生,讓他們討論發表自己的意見;多留些時間給學生,讓他們質疑問難。保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再課內交流、討論、質疑。
總之,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教師在數學教學中積極的創造條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生活問題情景來幫助學生學習,鼓勵學生善于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養成運用的態度觀察和分析周圍的事物,并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實際生活中嘗試到學習數學的樂趣。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中的聯系,即數學來自生活實際,數學又應用于生活,服務于生活。
《我與小學數學》是一本好書,它教給了我們一種教學理念,教會了我們一種教學方法。讀書更是一種好的學習手段,它將帶領我們不斷更新、與時俱進,成為一名學生喜歡的、有專業素養的好老師。
小學數學讀后感 篇3
一直以來,最讓我欽佩的數學教師就是吳正憲老師。這學期,我讀了《吳正憲與小學數學》這本書,對吳老師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她的成長之路告訴我,一位教師只有不斷研究、不斷探索,樹立終身學習的信念,才能在教學中博覽眾采,有所成就。沒有鉆研、沒有進取是不可能有所作為的。
吳老師首先鉆研教材改革,建立了完整的數學知識結構,整合成六大知識體系:面積教學一條龍;體積教學一條龍;分數四則計算一條龍;分數百分數應用題一條龍;數的整除一條龍;正反比例一條龍。教學改革試驗給課堂教學帶來了勃勃生機,學生的思維能力有了明顯提高。
吳正憲老師的課堂是充滿激情的,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了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本來枯燥乏味的數學知識,通過吳老師的講授變得妙趣橫生,簡直是一種“藝術的享受”。而這一切都是從讀懂學生、走進孩子心靈開始的。首先教師要做一個充滿愛心,富有人情味的老師,能夠學生做朋友,被學生喜愛。其次教師要努力研究教材教法、讓學生喜歡上數學課。體驗數學有趣,發現數學神奇,感受數學的價值。讓學生學會學習數學,在學習中學會創造也是不可缺少的一步。
吳老師充分地尊重、信任學生是她教學中的一大特色。吳老師尊重每一位學生的發現,她允許學生用不同的速度去探索和獲取知識,允許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學習數學。一個教師不應該抹殺孩子學習的積極性,設想一個對學習失去興趣的孩子是不可能成為學習優秀的學生的。
作為教師,沒有對事業執著的愛,沒有對學生真誠的情,是不會取得成功的教學。用吳正憲老師的話來說,教師走進教室就像演員走進攝影棚,立刻進入角色,用自己的滿腔熱情和對學生的關心,對知識的酷愛,對事業的追求以及對工作的責任感,去激發學生相應的情感體驗,使師生的情感產生共鳴,從而使之更好地接受教育。
只有熱愛教育的人,才可以在備課時,精心設計,細心雕琢;只有熱愛教育的人,才可以站在三尺講臺上引領學生泛舟學海,尋覓知識寶藏;只有熱愛教育的人,才可以發掘學生的優點,讓學生樹立成功的信心!
小學數學讀后感 篇4
近日,我認真研讀了《我與小學數學》一書,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書中寫道:作為小學數學教師要積極為學生創“數學真奇妙”的學習氛圍。是呀!這正是我作為一名數學教師一直深感頭痛的事情。相對來說,數學是比較抽象的學科,小學生是6歲——12歲的兒童群體,孩子們生性好動,喜歡多色彩,有趣味的素材。
這就向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把抽象的嚴肅的數學概念形象化并富有情感色彩地展現在孩子們的面前,架起教材和孩子們中間的橋。許多教師教學水平高,受到同學們的喜愛和歡迎,原因之一就是他們十分關注孩子們的這顆好奇心,課堂上為孩子們提供具有奇妙感的數學素材,有效地刺激學生的好奇心,激發起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讀了這本書后,感覺受益匪淺,我也嘗試著在我的教學中進行了實踐。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學習、實踐談幾點體會:
一、讓學生覺得數學真奇妙
數學課上我試著引發起學生對數學的神奇感,使學生能盡快地走進數學的迷宮。例如:在教學《高、矮》時,我是這樣引入的:先請一個班上個子中等的學生到前面來,問大家他是高,還是矮?有的說高,有的說矮。我沒說話,走到他的旁邊。“他矮,老師高。”學生們異口同聲。我又請了一個班中最矮的學生站到我們旁邊。“后來的同學最矮,老師最高。”學生們高聲說道。我一笑:“是嗎?”我讓個子最矮的學生站到了椅子上。“現在誰最高?”我笑著問。“還是老師最高。”“不,站在椅子上的同學高。”
學生們的意見開始不一致了。“好了,那我們今天就來一起研究高、矮的問題吧。”板書課題。學生們就是在這種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中,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要想建立民主和諧的氛圍并不難,教師首先要放下架子,與學生多溝通,跟他們交朋友,在生活上、學習上多關心他們,從而激起他們對老師的愛,對數學的愛。嘗到了成功的甜頭,使我教好數學的信心倍增,是啊,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愛迪生也曾說過:凡是新的不平常的東西都能在想象中引起一種樂趣,因為這種東西使心靈感到一種愉快的驚奇,滿足他的好奇心,使之得到他原來不曾有過的一種觀念。老師就是要把“好奇心”巧妙地運用于教學過程中,使之自然地轉化為強烈的求知欲望,從而變成孩子們學習和探索的內動力。
二、讓學生學會學習數學
“讓學生學會學習”是時代對教育的呼喚,是未來社會對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一個人為適應未來社會發展所必須具備的能力。同時也是我給學生們提出的一項能力。《我與小學數學》一書寫道:舊的教學觀念把學生視為知識的容器,把學習的過程看作一個簡單的知識復印、復制過程,教師的任務只是把書本上的知識搬運到學生的腦子里。作者認為作為教師要客觀地、發展地看待學生,新的學生觀把學生看作雖有不足和幼稚,但卻有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具有多方面發展需要和發展可能的人,具有主觀能動性,有可能積極、主動參與教育活動的人,把他們看作是學習中不可替代的主體。……因此,讓每一個學生都學會學習,最重要的是課堂上要給足學生主動探索的時間與空間,讓孩子們在學習的海洋中自由活動、主動探究、親身體驗、自我感悟。
這是學生獲得真知,學會學習的重要途徑。如何讓學生學會學習?我從書中找到了答案,并積極實踐。——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促學生自主探究學習。低年級學生年齡小,自制力差,學習時明顯受心理因素支配。只有遵循學生心理活動的規律,把學科特點和年齡、心理特征結合起來才能使學生愿意學、主動學。如果教師用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動手練”進行教學,學生會感到很乏味,越學越不愛學。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力求形式新穎,寓教于樂,減少機械化的程序,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促使其主動探究。教師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深奧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色彩鮮艷的教具;新穎的謎語、故事;有趣的教學游戲;關鍵處的設疑、恰當的懸念;變靜為動的電化教學等等,盡可能使學生感到新穎、新奇,具有新鮮感和吸引力,為學生從“要我學”變為“我要學”提供物質內容和推動力。
三、讓課堂教學充滿活力
“把數學教育的重心轉移到學生的發展上來”是《我與小學數學》貫徹的精神,同時也正是我們每一位教師終生追求的教育目標。只有在充滿生命活力課堂上,師生才是全身心投入,因為這不只在教和學,而是感受課堂生命的涌動和成長。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才能獲得多方面的滿足和發展,教師的勞動才會閃現出創造的光輝和人性的魅力。《我與小學數學》是一本好書,它教給了我們一種教學理念,教會了我們一種教學方法。讀書更是一種好的學習手段,它將帶領我們不斷更新、與時俱進,成為一名學生喜歡的、有專業素養的好老師。
小學數學讀后感 篇5
五一放假歸來的時候,學生的期中學力檢測成績也出來了,接學校通知,5月3日晚上要開家長會,內容主要圍繞提高教學質量展開,那個時候我非常苦惱。檢測平均分雖然上了90分,但整體上的水平較上學期差了很多,其中有個女孩子更讓我驚訝,原本能考八十多甚至第一單元考出96分好成績的她,那次檢測只考了62分。成績出來后我和她進行了交流,并且耐心給她輔導,但是第二個星期,她跟我提出要辭掉數學小組長的職務,也不說明原因,此后我聽說,她現在特別討厭數學,覺得數學很難,甚至有點討厭我了,說實話,我心里有些難過。上個學期我就知道,她學數學學得很吃力,每次考試都在八十分左右徘徊,我也經常和她家長交流,可是成績和興趣互相影響,導致她最終失去了興趣,成績也一蹶不振。怎么樣才能提高她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呢?
在《吳正憲與小學數學》一書里,我了解到:興趣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動力,如何調動學生對學習小學數學的興趣,是我們需要認真研究的課題。
書中提到,假如學生能體驗到數學挺有趣、發現數學真神奇、感受數學有價值、享受數學美極了這樣的種種過程,就一定會喜歡上數學,而其中觸動我內心的有兩件事。
其一,吳老師接手一個新班,原班老師用一個字概括了對該班學生的印象——懶。而吳老師在開學第一天就設置了這樣的場景:黑板上排列著許多不同形狀的幾何圖形,還有許多有趣的問題,"認識我嗎———偉大的0"、"別小看它———小數點"、"你知道阿基米德檢驗金冠的故事嗎?"、"數學家索菲愿意做你的朋友",講臺上擺滿了各種各樣的立體模型,教室的四周掛滿了紅紅綠綠的紙條:"數字迷宮"、"車輪為什么做成圓的?"、"你能把字母變成數字嗎?",這一切緊緊地吸引了學生的視線,也像磁石般吸住了學生的心。也就是從那一刻起,學生躍入了數學的樂園,開始了艱辛而有趣的探索,竟連曾經對數學毫無興趣,不完成作業的學生在畢業考試時都能以95分的優秀成績升入中學。
其二,學習分數應用題的時候,吳老師向大家介紹了"丟番圖墓碑之謎——神奇的碑文"。古希臘偉大數學家丟番圖去世后,他的墓碑上刻著一首一起世人矚目的詩文。碑文的大意是:過路的人啊,這兒埋葬著丟番圖,請計算下列數目便可知道他的一生經歷了多少個寒暑。他的一生的1/6是幸福的童年,1/12是無憂無慮的少年。再過1/7,他建立幸福的家庭。5年后兒子出生,不料兒子先其父4年而終,年齡不過父親享年的一半,晚年喪子人可憐,悲痛之中度過風燭殘年。請你算一算,丟番圖活到多少歲,才和死神見面?
吳老師充分利用古今中外名人趣事,給數學蒙上神秘面紗,以此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試問有哪位學生不喜歡這樣的課堂呢?
另外,我了解到:
一、讓學生喜歡數學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先聽懂數學、學會數學,只有聽懂數學,學會數學,才可能喜歡學數學。其中很重要的三點是:
1、老師要關注每一個孩子的發展,要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抬起頭來走路,不能任何一個孩子扮演"失敗的角色"。尤其是對學習困難的孩子更應付出加倍的愛,幫助他們揚起自信的風帆,使他們感受成功。
2、為學習困難的學生制造成功的機會,讓他們在同學們面前找回面子。每個人都在集體中極力尋找自己的坐標,盼望有朝一日發揮自己的潛能,在舞臺上露露面,施展一番。教師應深知學困生的這種心理要求,降低標準,提供機會。
3、教師要坐下來和學習有困難的孩子一起尋找分析"聽不懂、學不會"的原因,有的放矢地補上知識漏洞。讓他們在聽懂了、學會了的感受中萌發對數學知識的喜愛。
二、除了讓學生聽懂數學、學會數學以外,老師應當把數學變得容易些。有些孩子不喜歡數學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覺得數學太難了,加之課堂上教師過高的要求,使孩子望而生畏。有的孩子對數學學習的投入比對其他學科都大,但成績最差的仍是數學,久而久之就會失去興趣。我們應當認識到:
1、我們的數學教育應該是數學適應孩子的學習,而不應該強求孩子去適應數學。
2、我們的教學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學,要充分考慮學生個性化學習的要求,不應整齊劃一、千篇一律,不能脫離學生認知實際的過分"拔高"。課堂上要少一些抽象、枯燥的說理,多一些自由、生動的討論。
雖然《吳正憲與小學數學》這本書我還沒看完,但是單單閱讀"讓學生喜歡數學"這一小章節,我便深深被吳正憲老師的魅力所吸引,也學習到了一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喜歡數學的方法。我想,我明白我班那個女孩存在的問題是由什么導致的了,我也知道應該怎樣嘗試著去解決她的問題,期待著她愛上數學的那一天。
小學數學讀后感 篇6
《吳正憲與小學數學》這本書,最近我認真品讀,感觸頗深,二十多年來,吳老師在小教戰線上辛勤耕耘,默默奉獻,在漫漫教學路上勤于思考,善于反思,不斷挑戰自我。她憑著自己對教育的熱愛和執著,博采眾長,創立了自己的教學特色,趟出一條當代教師成功之路。她總結出的“吳正憲數學教學法”享譽國內外,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一切為了孩子!”這是吳老師教育思想的核心。吳老師以優秀教師人格的魅力、精湛的教藝以及獨具感染力的語言,緊緊地抓住了孩子們的心。也令我折服。這本書共分四部分,“在探索數學教學改革之路上”,讓我深切的感悟到一位教師職業生命的價值所在。
“和學生一起走進數學樂園”使我領悟到在育人的過程中——沒有什么比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更重要,在學習的過程中——沒有什么比激發學習興趣、保護好奇心更重要,在交往的過程中——沒有什么比尊重個性、真誠交流更重要,在成長的過程中——沒有什么比養成良好的習慣更重要。“大家眼中的吳老師”是我從側面感悟到吳老師的成功源于他的人格魅力,她用心去擁抱生活,她用愛去托起事業,她用情去繪畫風采。在“讓課堂教學充滿活力”中反復品讀更是一種藝術的享受。我忽然有了一種新生的感覺,一種向上的活力。因而忍不住心中萌動的情感,稍作整理與大家共勉。一、讓我領略了“自主學習”的魅力。吳老師的課堂上自始至終充滿了濃厚的人情味,“以學生為主體”在她的課堂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課堂上,她不是一位諄諄教導的長者,而是一位處處撒播火種使人泛起思想漣漪的老朋友,在吳老師執教的《平移和旋轉》一課中,她隨時關注學生的發展,以獨具匠心的設計、細膩靈活的誘導,將學生推上了自主學習的舞臺,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吳老師與孩子心靈的溝通、情感的交融,使學生們感受到鼓舞和激勵。抽象的數學課不再枯燥乏味,而變得妙趣橫生。二、讓我對課堂有了新的領悟。“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好課的標準,我不敢妄自定論。通過聽吳老師的課和報告,我感覺有以下三方面非常重要:
1、真誠的教學感情吳老師以情激情,用智慧使課堂具有濃濃的人情味,用她的話來說便是:“課堂教學源于情!”她能夠真正做到從心底欣賞學生、贊揚學生,使每一個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在吳老師的課堂上,充滿了真誠的贊賞與熱情的鼓勵,如:“好極了!我很欣賞這位同學,很會傾聽,并會接納別人的思想。你又知道呀……”這些話語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心,更使學生的人格得以健全。除了語言的激勵,吳老師還非常善于用體態語言來感悟童心世界,走入學生的心靈。如:用眼神表達、扶扶肩膀、摸摸頭、甚至蹲下來與學生交流,這一系列自然的行為,細膩地向學生傳遞著老師的信任,同時也體現了她對學生的那種深深的愛。相信,老師如此的身體語言定會震撼每個學生的心靈,這種身體力行的做法將比任何干癟的說教更有說服力。
2、獨到的課堂設計綜觀吳老師的眾多教學實錄,可以看到,無論哪節課,學生們都一直處于興奮的狀態,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她獨到的教學設計。吳老師對每個教學環節的設計都精益求精,不是“為追求風格而風格”,而是具有較強的科學性,使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例如:在《旋轉與平移》這節課中,一方面采用了個人思考與合作交流相結合的方式;另一方面,讓學生充分應用多種感知通道來感悟平移和旋轉的特點。讓學生通過觀看游樂場中的活動場面,生動、直觀地感悟平移和旋轉,進而又通過動手操作和活動進一步探究平移和旋轉。課的最后,教師設計了“樓房會搬家嗎?”、“聰明的設計家”、“巧算長度”等解決問題的題材,又讓學生在初步應用新知中感悟數學與生活的關系。學生在一堂課中初步完成了個體在認識上從感性到理性又從理性回到感性這樣兩次飛躍。這充滿智慧的教學設計環節深深地吸引學生,也吸引著無數的老師的目光。教學結束時,無論是學生還是聽課老師,大家都沒有一絲倦怠,反而有種“意猶末盡”的感覺,這正是吳老師教學設計藝術高潮迭起性的體現。另外,吳老師列舉的課例——《千以內數的認識》的設計也獨具匠心,緊緊圍繞教學目標,環環相扣,層層深入,高潮迭起,充分體現出教學設計的重要性。
3、揮灑的教學機智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而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中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看了吳老師的實錄課,讓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她在課堂上那駕輕就熟的教學機智。吳老師對于課堂上的偶發事件能隨時因勢利導,隨機應變。如:教學《平移和旋轉》時,課一開始吳老師問:“大家說玩好還是上課好?”老師的本意是借學生說“玩”引出游樂場,但孩子卻說:“上課好”。吳老師巧妙地一引:“我認為玩不錯,上課好不好呢,你們需用心體會,40分鐘后再告訴我,好嗎?”話語不多,就把學生引入了課堂。這樣靈感性的發揮創造,是課前備課在課堂上的隨時延伸,是教師知識積累、各方面修養及激情瞬間的高度凝合。
小學數學讀后感 篇7
書,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東西之一,它給予我們營養,豐富我們的知識,增加我們的閱歷。作為一名教師,“讀書,是一種另類的備課”。因為自己教小學數學,所以就迫不及待地讀了著名特級教師李烈的《我教小學數學》一書。書中那簡潔明快的文字、精煉清晰地教學思路和全新的教育理念深深吸引著我,她獨特的教學風格和不維權威的教學理念深深的影響著我,使我受益匪淺,心中的茫然也減輕了許多。
全書共分三篇:“以愛育愛”、“以會教會”和“課堂教學實錄及教案”。
第一篇“以愛育愛”共分十五小節。在導語中,作者以精練概括的語言描述了以愛育愛的內涵、宗旨、核心和具體做法中應該遵循的原則。愛是人類最美的語言,是人類最高尚的情感之一。教師要培養學生有愛的情感,就必須自己真正懂得愛,就必須自己具有愛心,就必須自己具備愛人生、愛事業、愛學生的情感。教師只有對人生、對事業、對學生愛得真誠、愛的執著、愛得深刻,才能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通過行為的感染、情感的遷移,喚起學生愛的共鳴。這種教師以自己愛的情感培育學生愛心的途徑,稱之為“以愛育愛”。以“愛”育“愛”的宗旨是,通過教師的愛,不但激發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啟迪學生的思維,最大限度地發掘學生的潛力,而且要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健全的人格,用自己的愛心去感受一切美好的事物,從而用自己的愛去創造更加絢麗的世界,真正體現自己的生命價值。以“愛”育“愛”的核心是教師對學生真摯、神圣無瑕的愛。教師要把學生看成是活生生的、豐富多彩的人,把教育教學活動看成是師生生命的一部分。這種偉大的愛,包容著每一個學生,滋潤著每一個學生的心田。教師傳遞著愛,撒播著愛,感染引導學生去奮斗、去奉獻,去愛我們所處的世界。
小學數學讀后感 篇8
老師如何把“好奇心”巧妙地運用于教學過程中,寒假我拜讀了李烈的《我教小學數學》這本書,我被書中的內容深深地吸引了。其中的教育、教學思想深刻體現了”一切為了孩子的發展。”它的小學數學的教學體現以愛育愛的兒童觀、以人為本的教育觀、以會教會的教學觀、及發展性的評價觀。通過"案例呈現”使困惑、迷惘、問題、難點逐一浮出水面,引導讀者深入地思考,深入淺出娓娓道來,讓讀者心中的謎團漸漸釋然。讀了這本書后,感覺受益匪淺,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學習、實踐談幾點體會:
1、讓學生覺得數學真奇妙,熱愛數學。要建立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首先要教師放下架子,與學生多溝通,跟他們交朋友,在生活上、學習上多關心他們,從而激起他們對老師的愛,對數學的愛。愛迪生也曾說過:凡是新的不平常的東西都能在想象中引起一種樂趣,因為這種東西使心靈感到一種愉快的驚奇,滿足他的好奇心,使之得到他原之自然地轉化為強烈的求知欲望,從而變成孩子們學習和探索的內動力。
2、讓學生學會學習數學,成為課堂的主人。如何讓學生學會學習?我從書中找到了答案。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促學生自主探究學習。
(1)采取活動的形式。小學生年齡小,自制力差,學習時明顯受心理因素支配。只有遵循學生心理活動的規律,把學科特點和年齡、心理特征結合起來才能使學生愿意學、主動學。如果教師用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動手練”進行教學,學生會感到很乏味,越學越不愛學。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情景,抓住知識的生長點,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促使其主動探究。
(2)采取把知識趣味化的形式。教師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深奧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色彩鮮艷的教具;新穎的謎語、故事;有趣的教學游戲;關鍵處的設疑、恰當的懸念;變靜為動的電化教學等等,盡可能使學生感到新穎、新奇,具有新鮮感和吸引力,為學生從“要我學"變為"我要學”提供物質內容和推動力。
(3)采取好的評價方式,讓學生持續發展。教師的評價要根據差異原則因人而異,對學生的要求不要一個標準,要根據不同的起點不同的情況分類評價,這樣才能讓每一個學生通過評價,看到自己的進步。教師的評價用語應該有針對性、導向性,比如,有的孩子的解題方法新穎,我就批上:"你的想法很獨特,看來你是個愛動腦子的好孩子”。有的孩子學習進步了,我寫道:看到你的進步,我非常高興,這說明只要你努力去做,就會有所收獲。”對個別同學我寫上:“最近怎么了,為什么錯題比較多?應該找—找原因,也可以找一找老師。”這樣,我把作業作為媒介,加強了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在教學中通過評價鼓勵與眾不同的思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總之,讓學生從老師的評價中得到了一種成功的喜悅體驗,以利于增強自信心。
3、讓課堂教學充滿活力。“把數學教育的重心轉移到學生的發展上來”是《我教小學數學》貫徹的精神,同時也正是我們每–位教師終生追求的教育目標。只有在充滿生命活力課堂上,師生才會全身心投入,因為這不只在教和學,而是感受課堂生命的涌動和成長。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才能獲得多方面的滿足和發展,教師的勞動才會閃現出創造的光輝和人性的魅力。
《我教小學數學》是一本好書,它教給了我一種教學理念,教會了我一種教學方法。因為它讓我感受到自己的不斷轉變和進步,這種向上的感覺真好。
小學數學讀后感 篇9
最近讀《數學思維與小學數學》(鄭毓信著),感觸頗深。書中講到:小學數學,特別是低年級數學教學的一個特殊之處,我們應以數學為素材,也即通過具體數學知識的教學幫助學生學會抽象、類比等一般的思維方法,同時又應當幫助學生超越一般思維走向數學思維,也即初步的領悟到數學思維的特殊性,從而就能在“學會數學的思維”這一方向上邁出堅實的第一步。
平日的教學中,面對老師的提問,若是簡單的問題,回應的學生比較多,一旦遇上思考性強、有深度的問題就只有個別同學試探性地舉起自己的手,多數同學選擇沉默,更有甚者,有時教室里鴉雀無聲,真的,學生連大氣都不敢出,這是我教四年級上課提問時的情景,每到這時,我的心就開始顫動,課間時還滿臉興奮的孩子怎么到課堂提問時就這幅摸樣,我開始尋找答案,原因是他們缺乏思考,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們的思考能力幾乎喪失了。學生的思考來源于何處?答案是老師的啟迪和培養。我們做教師的往往都把主要力量用到讓學生掌握現成的東西,死記硬背,久而久之,學生從不用思考,慢慢發展到不會思考,最后遇到問題也就不愿意思考了,這就會發生以上的情景。
我們教師在課堂上應做兩件事:
一,要教給學生一定范圍的知識,
二要使學生變得越來越聰明。
而我們不少教師往往忽視了第二點,認為學生掌握了知識自然就聰明,其實不然,一個好奇的愛專研的和勤奮的學生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聰明學生。那么這種聰明在于教師的啟迪和培養。現在的課堂重視小組合作學習,重視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其實這些做法都是在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
今年我帶四年級數學,除了每周一節的數學思維訓練課外,平時的教學中鼓勵和適時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并為他們的探究活動創設廣闊的思維背景,力求做到:“學生能夠獨立思考的,教師絕不提示;學生能夠獨立操作的,教師絕不示范;學生能夠獨立解決的,教師絕不替代。”這樣做我覺得對啟發他們的思考有一點作用,有時候我也會泄氣,因為學生的答案往往和題目一點關系都沒有,我在努力的堅持著。在我們忙著應付各種考試的時候,請留一點時間讓孩子思考。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是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參與者,是學生數學智慧的啟迪者。智慧的教師眼中,不能只關注學生是否掌握了某個知識,而更應該關注整個教學過程對學生成長的意義以及對學生人生的影響。做一名智慧型教師,著眼于未來,啟迪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數學智慧,讓學生學會學習,促進終身發展。
小學數學讀后感 篇10
作為一名教師,我深切體會到無論是教學哪一門學問都要對這門學問有比較深入的思考,就像站在高處可以看得到更遠的地方,或者是俯瞰能夠把美景盡收眼底一樣。鄭毓信先生說從長遠的'角度看,要能夠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論素養,開拓視野,增強思維的深刻性。
在小學基礎教育中,教學新知識是以例題的內容為教學的起點,對創設出問題情境有著比較高的要求,甚至有問題的情境串出現。我以為這是一種非常好的方式方法,但是在看完這本書之后,我覺得我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學會數學思維的首要涵義是學會數學抽象也就是模式化。
數學是模式的科學。這就是指,數學所反映的不只是某一特定事物或現象的量性特征,而是一類事物或現象在量的方面的共同性質。所以我以前糾結于為什么這道題學生會了,但是相似的類型題學生還不會,這下子答案有了,其實是孩子的數學思維已經被忽視了。想象一下這種結果是相當可怕的。
也許寫到這里不禁會想到了,為什么我們這么強調情境,到頭來卻被情境所累,反而效果很差呢,鄭先生高屋建瓴地指出幫助學生學會數學抽象的關鍵:應當超越問題的現實情境過渡到抽象的數學模式。數學教學必定包括去情景化、去個人化和去時間化。這種理論我第一次聽到,但是又覺得有道理,從鄭先生的哲學思維分析,可能對數學最根本的內在的本質有著非常深刻的領悟,所以才能達到自己自成一系的數學教學方式。
在此我本著學習的態度,在教學數學的課堂實踐中只能慢慢摸索。在這里我們用一些數學的符號來代替文字,這樣的思維方式比較貼近鄭先生所說的去情景化,而且我覺得從直觀上來看學生也容易理解一些,今后在對規律的教學中也注重用這種方式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
當然在數學的教學中不僅僅是一種思維存在,還有類比、分類、多角度觀察解決問題等等都是一種方法,但是鄭先生又提出一個應當思考的問題:我們是否應當要求每個學生都學會數學地思維?我覺得這是一種十分理想的效果,但是班級學生的個體差異是存在的,在不同的程度上可以要求部分同學學會數學思維,如果有一天潛能生也能用數學思維解決問題了,那將是數學老師的春天。鄭先生提出更高的努力方向:由數學地思維到通過數學學會思維。這雖然要求高,但是卻讓我們很有信心去繼續研究探索!
小學數學讀后感 篇11
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們教師如何適應并享受變化?由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直擊新課程學科教學疑難叢書編委會編著的《直擊新課程學科教學疑難小學數學》一書給出了詮釋。
全書共分了五個章節來寫新課程小學數學的教學疑難:
第一章“領悟教育理念”
第二章“推敲教學設計”
第三章“探尋教學方法”
第四章“巧施教學評價”第五章“追求教育智慧”。在這五章中,都是由一個問題展開的:先教師個體的思考引出,后以教師沙龍的方式展現教師群體的思考,再以專家點撥的方式梳理認識問題的思路,最后給出優秀課例與評析。毋庸置疑,這是一部很實用的書,也是一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具有高度處理教學問題的叢書:比如數學要訓練思維,這就是新課程的“數學思考”嗎?比如數學味究竟是什么?比如形象思維怎樣培養,符號意識又怎樣培養?比如教師怎樣理解教學中的等待……不管是經驗豐富的資深教師還是教學新手都難免遭遇一些直接的教學尷尬或間接的教學,雖然僅靠一本書難以解答所有問題與困惑,但其選取的提出的問題都是與新課標提出的核心概念、基本要求緊密相關,對實踐的指導很有效。
本書還具備針對性、指導性、研究性和愉悅性等特性,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智慧寶典,值得我們一看。
小學數學讀后感 篇12
《小學生數學報》是全國唯一的理科類免檢教輔報紙,傳播數學精神和理性品格,助我們乘風破浪,到達成功的彼岸。
《小學生數學報》以數學故事為主,將數學浸透在有趣的故事里,用一種幽默風趣的方式讓我們開竅。“旅游破案記”就是一個例子,主要講了翟武幫助警察們抓壞蛋,運用數學知識分析、闖關、解難。《小學生數學報》讓讀者看得很輕松,在這不知不覺中,掌握了很多數學知識,從而體現了《小學生數學報》的特點:有用、新穎、寓教于樂。
分析每周還設一期“名師大講壇”,特請名師來助教,分析和思路概念一步步羅列出來,使我們就像請了家教一樣,化解了一個個數學問題。在教你的同時,還有些題目讓你檢驗鞏固一下。
我由此懂得了許多數學解題妙法,比如:比較分數的大小的方法還有很多,如將分數化成小數進行比較;找一個合適的中間數進行比較;或者將要比較的兩個分數直接相減進行比較:等等。
《小學生數學報》全面貼合小學生的思維,配合每一個單元而編制,同時還廣泛地征集文章,讓小讀者們也參與嘗試著去寫寫數學日記和數學故事。
《小學生數學報》名師主持、答疑解惑、緊密貼近課堂教學,數學問題設計新穎,提供豐富的科普作品,讓我耳目一新,收獲匪淺。謝謝《小學生數學報》。
小學數學讀后感 篇13
《小學數學研究》從第二章開始,分章研究小學數學中一些具體知識,這一章講的最基礎的自然數系。
對小學數學中具體知識的學習,能夠讓我們更加了解和深入認識數的概念、性質、方程、應用等內容,從而提升我們的知識水平,提高我們的教研能力。
韓愈在《師說》中說:“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對我們從事小學數學的人來說,這些數學的知識就是我們的“術業”,我們如果不能對這些“術業”有一定程度的“專攻”,想做好小學數學的教學工作,是很困難的。相反,當我們對“術業”有一定的“專攻”之后,則會提高我們的數學教學水平。
有人說,我教的就是那點內容,只要我把教學的那部分知識學好就行了。這樣的觀點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對問題的認識過于片面,對認識的理解也違反了科學規律,因而是不正確的。
因為,知識是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而學習是一個層次深入的過程中。當我們通過不斷的學習,對知識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更加廣泛的認識之后,會反過來,使我們對原有知識的認識水平有巨大的促進作用。正如,我們站在平地和站在山頂看同一片森林,所獲得的感受是沒有不同的。
在具體問題上,我們可以說,當站在積累豐富的數學高地上看我們的教學內容,會發現我們有了一個全新的、更加全面和更加深刻的認識。
讓我們開始對自然數系的學習之旅吧!
小學數學讀后感 篇14
《小學數學這樣教》是首都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首都師范大學初等教育研究所所長郜舒竹所著。 開篇,郜舒竹教授就談到一種現象:低年級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出現“欲加卻減,欲減又加”的現象。這種現象為什么會出現,教師又該如何辨別正誤呢?書中給出了解釋。 這種現象為什么會出現?學生的認知過程大致可以概括為三個階段。第一是感知,就是利用諸如眼睛、耳朵等感覺器官獲取信息;第二是對感知到的信息進行加工,這一階段是在頭腦中進行的;第三是作為感知和加工結果的輸出,通常表現為書面或口頭語言的表達。輸出既然是感知和加工的結果,那么其中出現的問題一定與感知和加工這兩個階段有關。對于低齡兒童來說,頭腦加工能力相對較弱,因此感知到的這種自然結構就會對輸出產生更大的影響。何為自然結構?“欲加卻減,欲減又加”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學生寫出來的算式中數的順序與題目中呈現的信息的順序是一致的。人的閱讀順序通常是“從左向右,自上而下”,因此輸入到頭腦中的信息也是有順序的。這些信息和相應的順序就在頭腦中形成了一個自然結構,即問題的自然結構,而我們教師所要求的是問題的加工結構。
這給教師的啟示:在解決問題的教學中,注意“問題的自然結構和問題的加工結構”這兩種結構的啟發和引導。 學生的做法究竟錯沒錯?正確的,因為已經表達出了問題的數量關系;而認為錯誤,實際上是對等號的一種誤解:已知數應當寫在等號左側,計算結果應當寫在等號右側。先來介紹數學中的“等價關系”,它有自身性、交換性、傳遞性,“相等關系”也是一種等價關系,其中的交換性表明等號兩側是可以互換位置的,因此所謂的“已知數應當寫在等號左側,計算結果應當寫在等號右側”的說法是不成立的,至多可以認為是人們約定俗成的一種習慣。 以何作為辨別學生正誤的標準?
小學生學習的數學內容依據其屬性可以分為三類,分別叫做規律性、規則性和規定性知識。規律性知識是對數學中某種客觀規律的描述,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規則性知識是依據數學自身邏輯發展的需要人為規定的內容。規定性知識是依據人的某種需要或者習慣人為規定、約定俗成的內容。上述案例中,認為錯誤的判斷標準就是定位于“規定性知識”,實際上,教師應以“規律性知識”作為標準,因為其“客觀實際”。
小學數學讀后感 篇15
寒假里,我認真閱讀了吳亞萍老師的《小學數學教學新視野》這本書,感受頗深。
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應該重視教學方法的研究,而一種科學的教學方法則依賴科學的教學理論,這種教學理論必須以研究學生的學習活動為基礎。
在我們的現實教學中,許多教師只注重了“怎樣教”而忽視了對學生真實思維活動的深入了解和分析,即關注學生“怎樣學”。在各類期刊雜志中,我們經常看到各種“名師教案”,而很少見到“學生學例”。如果脫離了對學生學習活動的深入研究和理論分析,那么教師所采用的各種教學方法,最多只能算是簡單的經驗總結,并容易產生一些錯誤的教學思想。
從書中我知道了,在教學中不僅要了解數學知識內容的體系,更要了解每一個學習階段學生的認知特點。只有了解了學生具體某一階段的認知特點之后,才能針對這些認知特點來合理地設計教學過程和選用合適的教學方法,使教學過程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能抓住他們的學習興趣和需要;也使教學方法易于被學生接受,能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也只有在了解了學生具體某一階段的認知特點之后,才能把握好拓展知識難度、挖掘知識深度的這個度。因此,我們在教學設計之前,先要閱讀心理學方面的書籍,以了解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特點。這也是備課的重要部分,它也是傳統說法中“備學生”的新內容。兵法中有“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一策略,它也適用于我們的數學教學。只有在了解了學生之后,我們才能有效地設計和組織教學。
其次,我認識到作者提倡把學生學習數學的活動置于問題情境中,把解決問題貫穿于獲取知識和應用知識的過程中,在問題解決的情境中使學生學會獲取知識和進行解題的一般策略,并使學生的數學能力向非數學能力遷移。她的這些觀點是把數學學習的目的向更深層次挖掘,揭示了學生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不僅僅是學會知識內容本身就可以了,也不是學會解決現在的數學問題就可以了,而是要學會解決所有問題的方法和掌握解決問題的一般策略。
我也曾在一篇文章中看到過類似的觀點——“如果將數學教學僅僅看成是一般數學知識的傳授(特別是那種照本宣科式的傳授),那么即使包羅了再多的定理和公式,可能仍免不了淪為一堆僵死的教條,難以發揮作用;而掌握了數學的思想方法和精神實質,就可以由不多的幾個公式演繹出千變萬化的生動結論,顯示出無窮無盡的威力。學生所受的數學訓練,所領會的數學思想和精神,將在學生的未來無時無刻地發揮積極作用,成為他們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如果僅僅將數學作為知識來學習,而忽略了數學思想對學生的熏陶以及學生數學素質的提高,就失去了開設數學課程的意義。”
所以,在閱讀了此書之后我更為迫切地感受到了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掌握一般數學思考方法的必要性。這也是我在之前的教學中較為忽視的方面,今后一定要時刻提醒自己記住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包括備課、教學和教學評價)我都要有意識地從教學內容中發現、提煉數學思想和問題解決的一般策略,并且有意識地傳授給學生,同時也要讓學生認識到這一學習目的的重要性。
讀《小學數學教學新視野》這本書的收獲太大了,把這些認識一點一點地實現內化,在我的教學中全部體現出來還需好很多的探索和實踐,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但我仍很高興,因為通過此次閱讀我能對小學數學教學有了一個較為完整地認識,這將對我將來的教學帶來很多幫助。由此,我也真實地感受到要教好一本書先要認識這本書、了解這本書。這也是我讀此書的另一個收獲。
小學數學讀后感 篇16
在《小學數學教學策略》這本書中,吳正憲老師說過:好課不是靠說出來的,好招不是靠模仿出來的,好教師不是靠教出來的,而是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摸爬滾打歷練出來的。所以說看到這本書,我愛不釋手,雖說平時的工作很多,沒大有時間讀書,但是每個星期都拿出一點時間,看看這本書,然后寫寫讀書筆記。
通過對《小學數學教學策略》一書的閱讀學習,我認為課堂教學是新課程實施的主要途經,因此新課程改革必然是教學理念的改革與教學策略的革新。教師是新課堂教學的實施者,教師是否擁有“有效教學”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學的策略并將理念與課堂教學實踐結合起來,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教學設計是為課堂教學服務的,在課堂中更應體現出學生的主體性。課堂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的、不斷生成的過程,又是一個師生、生生互動交流的過程,面對生成的內容,教師要從學生發展的角度出發。我發現自己上課時提問的問題比較碎,沒有條理性、層次性,這樣顯得重點不突出。書中指出:為促進學生理解而提問,使學生開動腦筋;利用追問使學生理解概念本質;為了解學生需求而提問,讓學生產生學習愿望;通過反問與追問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的思維過程往往從問題開始。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經驗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總是精心設計提問,竭力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激發他們的求知興趣,并有意識地為他們發現疑難問題、解決疑難問題提供橋梁和階梯,從而引導他們一步步登上知識的殿堂。這里的學問雖然我不能很快就能學會,但是我知道了在課堂中的提問、理答要從學生出發,有意識地指導學生,在教學中慢慢體會出其中的學問。
讀完吳正憲老師的《課堂教學策略》,讓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細細體會,數學教師應當努力運用有效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探索數學的奧妙,在探索中除了學會數學知識,還要形成積極的情感、智慧的思維和完善的人格,讓數學教學成為激發學生潛能、積蓄學生能源、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小學數學讀后感 篇17
《做一個優秀的小學數學教師》一書由華應龍主編,里面一共收錄了16個特級教師的專業成長案例。每個成長案例都是由檔案、成長、隨筆、我最愛讀的書、推薦給小學數學老師的書這五個部分組成,全面展示了16位名師的專業成長路徑,我們可以從中探尋名師們成長的軌跡。
成長貫穿于我們的整個人生,每個人都需要成長,生命的每個時段都需要成長,只有成長才能讓我們的生命開出幸福之花。書里記錄著16位名師的成長故事。讀著他們的故事,品味著他們的人生智慧,并時時反觀自己的軌跡,才發現,要學還很多,要下的工夫也很多。
仔細品味每一位教育家的成長故事,無不都透露著一個美麗的字“愛”。書中的名師都愛學生,愛自己的教育事業,愛是成就他們事業的根基。正因為心中充滿著對學生的愛,他們才會視學生如己出,才會尊重每一個孩子,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不但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更關注學生的生命狀態。因為對教育事業的一腔熱愛,他們才會甘于清苦,埋頭苦干,更有激情去努力探索;因為熱愛,才會把工作當做一種愉快的帶薪學習;才會覺的工作著才是美麗的;才會把講臺當作自己解不開的情懷;錢守旺老師說:朋友,不管是事業選擇了你,還是你選擇了自己的事業,我們都應當無怨無悔。當我們用愛心呵護自己的事業時,你會發現平凡的工作中蘊藏著無窮的樂趣!當我們用辛勤的汗水澆灌自己的事業時,你會看到生命之樹綻放出絢麗的花朵!當我們像經營自己的家一樣經營自己的學校時,你會發現身邊的一切都是那樣富有魅力!
碩果累累的名師們,在教育的道路上,仍在努力的探索著、前進著,在他們眼中對教育的追求永無止境。名師們尚且如此,而作為普通一線教師的我們,在如今有著這樣先進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條件下,我們有什么理由不努力,有什么理由不進步,有什么理由不成長呢!
愛,人世間最美好的字眼,人世間最動人的字眼,人世間最偉大的字眼,它的存在,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無限的生機和希望。一個人生命中不能沒有愛,沒有愛的生命是悲哀的。詮釋生命的教育中不能沒有愛,沒有愛的教育是蒼白的。所以,我們要付出真心愛學生,這樣學生才會愛我們,聽我們的。
【小學數學讀后感】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讀后感03-04
《我與小學數學》讀后感04-15
《小學數學研究》讀后感10-01
《小學數學與數學思想方法》讀后感12-26
《小學數學與數學思想方法》的讀后感04-15
《小學數學與數學思想方法》讀后感范文05-11
《小學數學與數學思想方法》優秀讀后感05-11
《我教小學數學》讀后感01-21
怎樣教小學數學讀后感01-23
《數學小諸葛》小學讀后感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