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兒童的人格教育》讀后感

時間:2024-06-08 17:47:09 飛宇 讀后感 我要投稿

《兒童的人格教育》讀后感(通用24篇)

  讀完一本書以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兒童的人格教育》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兒童的人格教育》讀后感(通用24篇)

  《兒童的人格教育》讀后感 1

  讀阿德勒的《兒童的人格教育》,讓我對兒童有了更深的了解,在每一個兒童的心靈深處,都隱藏著對美好的熱切期待——追求優越。教育者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成全兒童的期待,把他們對優越的追求,納入一個能保證他們今后人生幸福的軌道。

  兒童各種人格品質的形成,是由于其家長用不正確的教育方式帶來的教育結果。學校作為家庭和社會的'一個中間環節,其主要任務就是用正確的教育方法,糾正家庭教育中出現的偏差,讓每一個兒童經過適宜的教育,成為人格健全的優秀人才。那么,我們如何才能讓兒童步入正軌呢?

  阿德勒為我們開出了如下良方,其一,為孩子營造一個寬松、溫暖的環境,用關心、理解的態度對待兒童,“認真與他談話,給他新的勇氣,而不是削弱和打壓他所剩無幾的信心。”只要讓兒童能夠感受到生命的溫暖,他們就會令人吃驚地表現出一些我們意想不到的智力和能力。其二,始終給兒童以鼓勵,在鼓勵中給他一些通過自身的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務,使他能在任務完成的過程中樹立起自信心。其三,在兒童面前要極具耐心,無限相信教育是慢的藝術而不是立竿見影的技術。

  我們體會到在教育兒童的時候,要更多的敏銳的觀察力和耐心,細微地體察兒童所處的環境,細心地思考矯正的方法。愛心加上教育藝術手法的運用,相信兒童會成長地更好。

  《兒童的人格教育》讀后感 2

  “不管是家長還是教師,都不能在對孩子的教育上有半點泄氣,不能因為自己的付出沒有立即得到回報就心生絕望,不能因為看到孩子沒精打采、冷漠、消極、被動就覺得挫敗,更不能相信孩子有天賦或沒有天賦這類迷信的想法!

  這是我第二次翻開阿德勒《兒童人格教育》時與家長們共勉的一段話。很早就聽過這本書的名字,也有一位學過心理學的家長向我推薦過這本書,但我卻一直沒有閱讀。在與學校班主任工作室同仁的共同學習下,這一次我終于認真閱讀了這本為人父母、為人師長必讀的兒童心理寶典。

  說實話,由于知識儲備淺薄,對這樣一本內容豐富而深刻的心理學理論著作,我的領悟是極為有限的。有的章節內容我的理解也比較淺顯。但分享是一件快樂的事,下面談談自己的認識與收獲。

  首先說說“人格”一詞,開始我通俗地理解為性格與道德品質,而在心理學上應為個性,是個體在物質活動和交往活動中形成的具有社會意義的穩定的心理特征系統。這是一個比較復雜的概念。阿德勒認為,人的人格結構形成于童年時期,要解決一個人的人格心理問題要從童年著手。顯然,對兒童進行良好的人格教育格外重要。“班主任是學生成長的重要他人!弊鳛榘嘀魅危嘧x一些教育著作,多讀一些心理學書籍,一定要讀阿德勒的《兒童人格教育》。

  “兒童的心理生活非常奇特。無論我們接觸到他們生活的哪一點,都會十分著迷,都會感覺引人入勝!薄霸诮虒W實踐中,我們一定碰到過特別愛笑的學生,也一定遇見過沉默寡言的'孩子;我們教過自覺、積極向上的學生,也碰見了調皮、消極頹喪的孩子……如果我們想要了解他們某一特定行為,就必須了解他們完整的生活經歷!眱和鶇⑴c的每一項活動都是他整體生活和完整人格的表達,不了解兒童行為中隱蔽的生活背景就無從理解他正在做的事情。這就是兒童人格的統一性。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我想我們班主任在處理學生問題時絕對不能孤立地看待發生在學生身上的某一件事,不要輕易地懲罰學生的出錯,應盡量了解孩子的整體人格,探尋背后的原因,或許問題就能得到更輕松地解決,也會為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帶來積極的影響。

  本書的第三章到第六章談及了兩大重要內容,即自卑感與追求優越感。兒童對于希望圖景的追求,還源于另一個重要的心理事實,即人的自卑感!八械膬和加幸环N天生的自卑感,它會激發兒童的想象力,激勵他嘗試通過改善自己的處境來消除自己的心理自卑感,追求優越感!弊员案信c優越感是同一基本事實的兩面,難以截然分開。閱讀完這幾章內容以及結合同仁們相關的閱讀感悟,我想到了愛的教育和賞識教育。我想,自卑感理論以及追求優越感的教育意義在某一層面上的具體衍生就是愛和賞識。

  在我們的日常教育工作中,多給學生一些鼓勵,多一句贊美,可能就在他的心里開出一朵花,給予他巨大的力量和勇氣。在《銀河補習班》里,開設的最重要的一節課不就是對孩子真正的愛嗎?奠定馬飛人格底色的是父親馬皓文對他真正的愛,即理解和欣賞。真正的愛讓馬飛超越了自卑而以正確的方式追求優越感,獲得人生的成功。當然,這里需要注意一個度的問題。每個兒童都會追求優越感,這是來自對自卑感的補償作用,健康的兒童通過正當的途徑追求優越感,問題兒童則用不正當的畸形的方式來追求優越感。我們在愛孩子,鼓勵孩子,發現他們閃光點,并給他們更正確的指引的同時,應努力做到從整體人格入手,幫助他們平衡自卑感和優越感,從而健康成長。

  “教育者最神圣的職責,或者說最應該去做的,就是確保每個孩子不會喪失勇氣,并且讓那些已經喪失勇氣的學生通過正確的教育重新獲得自信心!边@應該是所有教育者的初心和使命,讓我們不忘初心,給學生良好的教育,踏踏實實做老師,認認真真地努力做個好老師,做個幸福的班主任。

  《兒童的人格教育》讀后感 3

  老師擔負著教書育人的重任,除了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外,還必須具備一些心理學方面的素養。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兒童的人格教育》就是一本兒童心理學方面的好書。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是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在心理學發展史上做出過重大貢獻,被稱為心理學三大奠基人之一。我非常欣賞他從“社會”的角度來分析心理這一研究方向。

  《兒童的人格教育》一書包括引論、十三章具體內容、附錄和關鍵詞匯表。全書以“自卑感”和“追求卓越為中心”,并強調社會意識。綜合全書來看,作者認為人的人格結構形成為童年期,要解決一個人的人格心理問題,必須從他的童年著手。因此,要幫助兒童形成正常的健康的人格,是教育兒童的首要和核心問題,其中非常重要的就包括培養社會情感、克服自卑、追求正確的優越感等三方面。

  首先,關于社會情感。作者認為“兒童教育的實質就是要培養孩子的社會情感,或增強孩子的社會團結意識”。作者在“引論”中說“父母或監護人不能讓孩子只和一個人建立密切的關系,否則,孩子就不能很好地適應今后的生活。”“如果父母沒有讓孩子做好與他人接觸的準備,那么孩子入學時就會感到形單影只,十分孤獨!比耸侨壕觿游铮哂刑焐荒芄陋毜纳鐣䦟傩。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不僅是結交朋友和與人交往,還包括友誼、同伴情誼、誠實、真誠等抽象素質。有關于這個問題,作者在引論、第一章“人格的統一性”、第六章“社會情感及其發展障礙”中做了詳細論述。

  本書的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圍繞追求優越感展開。分別論述了“追求優越感及其對教育的意義”以及“如何引導孩子追求優越感”。作者認為追求優越感是人格心理發展的源泉之一,每個孩子都在追求優越感。父母或教師的任務就是要將追求引向富有成效和有益的方向。當教師從孩子某一個方面的特長入手,讓孩子相信自己可以再其他領域獲得同樣的成功,那么教師的任務就變得容易得多。

  作者在本書的第四章和第五章闡述了兒童的自卑情結,以及如何防止自卑情結。在作者看來,我們每個人身上,追求優越感和自卑感是密切相關的。教師最重要的任務或者說神圣的職責是,要確保不要讓孩子在學校里失去勇氣,同時,要確保那些進校已經喪失勇氣的孩子在學校和老師的幫助下重拾信心。而對沒有信心,感到極度自卑的孩子,我們要用一種同情的'態度與他們建立友好的關系,用友好的關系來鼓勵他們不斷取得進步,想方設法使他們對自己的心理和生理能量產生信心,從而讓他們相信自己的力量和能力。

  我非常喜歡本書中的這樣一句話“如果孩子不犯錯誤,那么教育就失去了意義”。作為教育者,就要用正確的方法幫助兒童培養和建立獨立、自信、勇敢、不懼困難的品質和積極與他人合作的能力。走在教書育人的道路上,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兒童的人格教育》讀后感 4

  看了敘事者推薦的《兒童的人格教育》,我對這個書目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這本書真的有這么大的魔力值得一讀再讀嗎?讀完此書,我發現確實如此:好書不厭百回讀。強烈的讀書期待和好奇心是我讀這本書的主要動力,而動力的背后是出于對兒童心理的探究。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發現和孩子的沖突越來越多,我必須閱讀心理學著作來改變自己,跟上孩子的成長。阿德勒說,兒童的心理非常奇妙,無論哪一個方面都令人著迷。是的,讀完此書,越覺得著迷了。

  對于孩子犯的錯誤,我給過無數次的指責,甚至大呼小叫,不停嘮叨,總是催促,固定思維認為孩子屢教不改。原來孩子的問題都是平時一個個小錯誤造成的,可我作為家長,只是采取了一些自以為正確的措施。兒童的所有行為都從整體上反映了她的生活和人格。對一個犯了錯誤的孩子,應該在理解人格統一性的基礎上來理解這個孩子為什么犯錯。脫離了主旋律,是無法理解單獨的音符的。結果,我的發怒、指責,造成了孩子的自我貶低,孩子缺乏糾正自己錯誤認識的判斷力,而作為教育者的父母憑借自己的權威,將一些嚴格的規則和規定強加給自己的家入,特別嚴厲地壓迫自己的孩子,威脅要剝奪孩子的自由,實際上已經剝奪了他們的自由,似乎在孩子身上喚醒了一種反抗情緒。生活中我教訓孩子,孩子反駁我的場景歷歷在目。刻板、專橫的教育是徒勞無益的,它只能讓孩子疏遠教育者。嚴厲的'背后是理解,是同情,我想趁著孩子還小,改變自己還不算晚。我要牢牢記住,不能粗暴地對待孩子,要不斷地鼓勵他,耐心的向他解釋現實生活的意義。

  每天晨讀的時候,總有一些學生站得不像樣子,而我也總會加上一句“站直了!”,然而確實如阿德勒所說,這種方法治標不治本,因為過幾天這些孩子又恢復了原樣,原來孩子倚靠東西的實質是他需要獲得某種支持。教師應該用同情和理解來幫助孩子消除潛在的問題。說到底,要激發學生通過改變自己的處境來消除自卑感。我恍然大悟,“東倒西歪”的背后,我以為是孩子屢教不改,其實是孩子需要我的同情和理解。

  每次考試之后,總有一些學生考得一塌糊涂,今天在書中讀到:許多老師采取嚴厲的措施,或給他們打低分,想以此來激發他們潛在的雄心。如果這些學生身上還殘存一些勇氣的話,那么這個方法可能會奏效。但對于那些在學業上已接近警戒線、已陷人混亂狀態的學生來說,使用這種方法只會讓他們變得更加愚蠢。哪個班級沒有幾個“學業接近警戒線”的學生?我們當老師的,對他們似乎更加嚴厲,因為我們總覺得孩子管不住自己,那就靠我們教師的責任心來嚴厲管教吧,殊不知,我們可能把孩子逼得越來越遠。

  作為教師我們必須認識到學校是為社會教育學生。我們不應該忽視任何一個放棄成為好學生理想的兒童。這些孩子對優越感的追求不一定比其他的孩子少,他們不過是將注意力轉移到一些不需要太多努力的事情上去了。他們可能當不上才華橫溢的數學家,但有可能在體育、藝術等方面有所建樹。我們要將它們作為破口,鼓勵孩子在其他領域取得進步。當教師從孩子某一個方面的特長入手,讓孩子相信自己可以在其他領域獲得成功,那么教師的任務就變得容易得多,這就像把羊群從一個水草肥美的牧場帶到另一個水草肥美的牧場一樣。學會判斷孩子是否付出了足夠的努力、哪些努力是徒勞無益的,那么,對孩子的培養就會變得更容易一些。

  既然人的心理總是充滿著有活力、有目的的追求。一個兒童從出生開始,就時刻處于努力追求優秀、完美、和優越的過程中,那么我們教師就有責任激發學生的潛力,但追求優越感和自卑感是同一個心理現象的兩個方面。教師塑造孩子的心靈,掌握人類的未來,我們不要把學業成績好壞,作為評價孩子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為對一個孩子來說,重要的是要讓孩子成為勇敢、堅韌、自信的人,要讓他們面對失敗不氣餒,要把失敗當作一個新間題去解決,這才是孩子受益終生的。

  合上《兒童的人格教育》這本書,整個人似乎受了一場暴風雨的洗禮。我始終相信書籍對人的影響是深遠的,它會慢慢改變一個人的氣質、思維,會慢慢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我期待不經意間的改變,驚喜。

  《兒童的人格教育》讀后感 5

  教育教學中,常常會遇到這樣一些學生:有的經常不完成作業;有的故意擾亂課堂、在課堂上有說不完的話;有的屢屢惹是生非,惹得同學反感;有的屢屢違反校紀校規,小錯不斷等等。這些學生就是人們常說的問題學生。遇到這樣的學生,班主任和任課老師都感到很棘手。記得有一位班主任曾說:“我的時間花在這些問題學生身上了,而那些學生卻一點都沒有改變。”是啊,這些問題學生不斷地以各種方式打破班級寧靜、吸引老師和學生的眼球,挑戰校規校紀。這讓很多班主任心中時刻都繃著一根弦,生怕這些學生又整出什么“幺蛾子”。

  據觀察,每當這些問題學生“犯事”的時候,老師的處理方式動輒是一頓“暴風驟雨”般的批評,或者是一通冗長的'簡單說教。說實話,很多時候,我自己也是這么做的。讓老師們痛苦和困惑的是,這種做法收到的效果微乎其微,有時這個學生今天剛被批評完,很快第二天又犯了別的錯誤。如此循環往復,似乎進入了一個怪圈。這讓老師們叫苦不迭,也是很多老師職業倦怠的原因之一。

  為什么老師們言辭激烈的批評、苦口婆心的教導對于問題學生無濟于事呢?讀了阿德勒的《兒童的人格教育》一書,我似乎找到了答案。兒童的許多行為,只是在探索超越自卑的道路。每個兒童都會追求優越感:健康的兒童通過正當的途徑追求優越感,問題兒童則用不正當的畸形的方式追求優越感。當我們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懂得了為什么懲戒對這些問題學生沒有用,就能明白僅僅通過一兩次談話很難改變這些問題學生的問題,就能懂得對于這些問題學生,教育者要有足夠的智慧。所以,如果老師還徘徊在問題學生心靈的外圍,只見其種種不良現象,卻沒有探尋到現象背后隱藏的心理因素,就很難真正引導問題學生的成長。對此,阿德勒指出,“任何一個未能精通人性科學的理論和技術的人,要想把人教育好,都一定會遇到極大的困難。他完全只是在表面上操作,而且會錯誤地相信自己能夠改變孩子”。

  “他(問題學生)的錯誤的優越性追求和由這種追求而形成的生活風格和感知圖式才是問題的根源。”作為教育者,懂得了這一點,才算是揭開了問題學生內心訴求的神秘面紗。

  因此,解決問題兒童的問題,要防止簡單的訓誡和長篇累牘的道德說教,應該從兒童的整體人格入手,檢查兒童理解事實以及做出反應的方式。優秀的教師會洞察兒童追求優越感的方式,引導孩子反思并改變錯誤的方式,逐漸走到正確的道路上來。

  《兒童的人格教育》讀后感 6

  一直在內心就有一個想法,要想教育好孩子、學生,必須走進他們的世界,了解他們的心理動向,與他們相知相伴,相向而行,所以對于心理學方面比較關注。關于心理學方面的書也讀了一些,但是這本《兒童人格教育》最讓我感到震撼,也頗有相見恨晚的感覺,覺得每一位家長和教師都應該好好讀讀這本書。

  阿德勒的觀點和中國的俗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應該是不約而同,共同說明了兒童時期的教育的重要性?墒俏覀儗τ趦和牧私庥钟卸嗌倌?我們都意識到兒童教育的重要性,但還是在繼承上一輩人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要么相信“嚴師出高徒”要么“寵愛有加”。我們在精力和金錢上大把的投入,哪怕是委屈了自己,也要給孩子創造好的條件,但是我們不曾想過放下師長的家長走進他們的內心;我們在孩子犯錯時總是覺得他們不乖,大發雷霆,卻不知回望錯誤來時的路。

  現在越發覺得很多問題自己懂得太晚,轉念一想過去的已經過去任我怎樣追悔都無法重來,而我能做的就是好好把握現在,使自己在后來的日子里能走進孩子和學生的內心,然后一路陽光!

  首先我們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把姿態放低,把智力放低,低到和孩子們一樣的高度,那樣我們才能真正的理解他們,才能精準的進行我們理想的教育。作為成人我們有生活的經歷和經歷過后的經驗,所以我們總是不由自主的要求孩子要按照我們已有的經驗去學習和行事。這樣以來孩子是很難達到我們的要求的,于是我們便容易“憤怒”,由此帶來了我們不愿意看到的后果。

  其次,要透過表面看到問題的實質。在閱讀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原來犯了好多的錯誤,也“冤枉”了一些人!有些現象和事情值得我好好反思和回味。

  1、有些一年級的學生不愿意到學校來,原來給家長支招就是“強制”到校,慢慢就習慣了。學習之后,才發現孩子上學時竟然會經歷人生最早和最困難的考驗,如若失敗他們會失去信心……,解決的辦法是家長、老師要教會他們如何與人相處、如何尋求幫助。

  2、問題孩子的產生主要有三個方面:有生理缺陷的;管教過于嚴厲,缺少關愛的;被溺愛的。以后工作過程中要多關注這樣的孩子,力爭用自己的努力,避免問題的發生。

  3、面對自卑的孩子,作為教師要鼓勵他們,讓他們對自己的能力更加自信,和他們建立友好關系,讓他們自立;面對過分雄心的孩子同樣要密切關注及時引導,這樣也能避免許多悲劇的.上演。

  再次,任何理論要和實踐有機結合才能生機無限。有幸結識“兒童人格教育”這本書,他給了我全新的理念,給了我更加廣闊的視角,也給了我更加深邃的目光。這些對以后的工作是個很好的指導,我也要在工作中靈活的加以運用,并及時的進行總結、完善,以求更好的服務與孩子們的成長。

  每讀一本書,就是開啟了一次全新的旅程,她讓我站在了一個新的起點,也引領我的思考更加的深入,這應該是人生一大幸事。此書讀罷,心生一句:香悠遠,意未盡!

  《兒童的人格教育》讀后感 7

  奧地利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兒童的人格教育》中說“許多教師采取非常嚴厲的措施,或給較低的分數來對待那些他們認為沒有表現出足夠雄心的學生,希望以此來喚醒他們沉睡的雄心。如果這些孩子仍然還有某些勇氣的話,這種方法也可能短時間奏效。不過,這種方法不宜普遍使用。那些學習成就已經跌近警戒線的孩子會被這種方法弄得完成不知所措,會因此而墮入明顯的愚笨狀態!爆F實生活中,普通老師往往采取的都是非常嚴厲的方法。

  阿德勒接著說“但是,如果我們能以溫和、關心和理解來對待這些孩子,他們則會令人吃驚地表現出一些我們意想不到的智力和能力。以這種方式轉變過來的孩子通常會表現出更大的雄心,其中的原因很簡單:他們很害怕回到原來的狀態。他過去的生活方式和無所作為成為警示信號,不斷地鞭策著他們前行。在后來的生活中,他們中的許多人就像著了魔似的,完全變了個樣子;他們夜以繼日,飽嘗過度工作之苦,但卻認為自己做得還不夠!边@讓人非常驚愕,我覺得老師們做夢也想不到,自己遇到的渣子學生,卻有這樣一條路改變學生的一生,甚至造就孩子的人生云泥之別。

  書中出現頻率最多的.詞匯說“鼓勵,關心,理解,寬容”。就像美國最具影響力的首席心理治療大師維琴尼亞`薩提亞提出的冰山理論,它指一個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樣,我們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為,大約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另外八分之七藏在水底。而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體,則是長期壓抑并被我們忽視的“內在”,不為人所見,恰如冰山。包括行為,應對方式、感受,觀點、期待、渴望、自我七個層次。

  我想起我們家兩歲多一點的小萌之前的一件事情,就是小萌學會了用自己的小馬桶,但是,過了一段時間,怎么也不坐了,尤其是她爸爸給倒完的時候,后來我留心觀察,發現說涮完小馬桶的時候,馬桶上有水滴,我都是用干毛巾給擦干,但是,她爸爸沒有,所以,就因為這樣幾滴水殘留在小馬桶上,小萌坐了之后,就拒絕再坐,于是,我告訴她爸爸,之后,這個事情就解決了。假設當初發生問題的時候,只是一味要求小萌,或者說嚴厲地斥責小萌,事情不但不能解決,反而會傷害到孩子幼小的心靈,我想起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話“要像對待荷葉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學生的心靈!

  正如阿德勒所說“學校處于家庭和社會之間,它可能矯正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受到的不良影響!倍鳛槔蠋煹奈覀儾粌H掌握著學生的命運,而且還決定著他們的未來發展。

  總之,從讀完阿德勒的《兒童的人格教育》,再遇到問題,就要多了解他們的想法,只有引導孩子說出來,了解全面了,謹慎選擇處理方法,會更穩妥。

  《兒童的人格教育》讀后感 8

  再一次讀《兒童的人格教育》,感悟頗深,但又不知從何寫起。謹以此文,記下閱讀感受。這本書的作者阿德勒是奧地利著名的心理學家和精神病理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個體心理學派的創始人,他提出了關于人的自卑感的理論。他認為人格結構形成于童年期,要解決一個人的人格心理問題必須從他的童年著手。因此幫助兒童形成正常的、健康的人格是教育兒童的首要和核心問題。阿德勒這本《兒童人格教育》從個體心理學的角度研究兒童教育問題,貫穿其中的幾個關鍵詞是“人格的統一性”、“優越感和社會情感”、“自卑感”、“外在環境”等,對這幾個詞的理解有助于我們讀懂其核心觀點。

  其實,在書中我們可以發現個體在追求優越感和社會承認時會發展出不同的行為特征和習慣,即所謂的生活風格。個人在四五歲的時候,生活風格就大體上定型了。阿德勒提出了四種主要的生活風格。

  1、支配—統治型,這種人比較不會顧及別人的利益,他們追求優越的傾向過于強烈,甚至不惜利用或者傷害別人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2、索取型,這種人很少自己努力去解決他們自己的問題,總是依賴別人的照顧;

  3、回避型,這種人不敢面對生活中的問題,試圖通過回避困難避免任何可能的失。

  4、對社會有益型,這種人能夠面對生活,與別人合作,為他人和社會服務,貢獻自己的力量。

  這四種生活風格又與個體所受的教養方式有著非常重要的關聯,所以,當我們發現一個學生問題行為的時候,首先會做的是去追溯他的成長環境,比如,在書中舉到了“二胎”問題的一個例子,這是我們現在非常常見的現象,由于二寶的降臨,大寶突然就變成了一個“磨人的小妖精”。其實,當一個孩子的行為變壞,或出現了新的令人不快的跡象時,我們不僅要注意這種行為開始出現的時間,還要注意它產生的'原因,而不是一味的去指責孩子。

  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我還有另一個轉向,我覺得是值得我們去深思的。正如蘇格拉底說到的:“認識自己是多么地困難!”誠如大師所言,如果一個孩子可以充分、客觀的認識自己,正視自己的優缺點,那么他的整個精神成長將會非常的積極正面,但是事實就是認識自己真的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兒,因為孩子一入學被設置的“障礙”太多了。其實,所有的孩子(弱智兒童除外)都具備取得學業成功的能力的,只是我們的教育給他們設置了很多的障礙。而,這些人為的障礙之所以產生,是因為學校把抽象的學業成績,而不是把教育的最終目的和社會目的作為評價標準。這是一件非常矛盾的事情。但,其實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更應該有一種種樹的情懷,我們應該要用正確的方法幫助兒童培養和建立獨立、自信、勇放、不懼困難的品質和積極與他人、集體合作的能力,而不是簡簡單單、冷冰冰的數字。

  《兒童的人格教育》讀后感 9

  讀完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所著《兒童的人格教育》一書,我感到愈加迷惘——對于兒童,我是如此無知。

  作為兩個孩子的母親,同時作為五十五個孩子的老師,我曾自負地認為,我懂孩子。我可以不假思索地將各種“標簽”貼于孩子身上,諸如“乖巧懂事”“懶散邋遢”“紀律性差”“積極進取”等,并且自鳴得意,以為那便是對某個兒童或是群體最理性、清醒、深入的認知。比如,一個男孩時常在課堂上發出怪異的聲音、上課時還離開座位走來走去,那自然是紀律性極差了;那個女孩見到陌生人就躲到墻角,自然是十分膽小羞怯;那個男孩總是把文具弄得亂七八糟,肯定是邋里邋遢,沒有養成良好的收納、整理習慣……其實,那正是“脫離整個旋律來理解單個音符的意義”,仿佛只能看到冰山一角,自然欠妥。

  阿德勒強調人格的統一性。他認為,我們想要了解兒童的某一特定行為,就必須首先了解其總體的生活史,因為兒童的每個活動都是他總體生活和整體人格的表達。作為兩個年幼孩子的母親,或許這一點我尚可以感到欣慰。畢竟,與自己孩子的接觸十分親密,他們成長的點滴都看在眼、記在心。面對自家孩子,或許稍微能夠從整體與統一的視角來看待。而面對班里的幾十個孩子,我似乎只能“管中窺豹”、“以偏概全”。

  班里有一個孩子,時常丟三落四,不是把試卷落在家里,就是把文具盒遺忘在書桌前,或是把作業本忘在茶幾上。他的媽媽隔三差五就要來學校為他送東西。孩子媽媽為此很是苦惱,她問我,為什么孩子越是在她最忙的時候,越是給她“添亂”?而我也只能給出“幫助孩子養成收拾文具的好習慣”這樣的建議,而忽略了每次孩子媽媽忙前忙后時孩子偷偷露出的笑容。為什么大人越是忙,孩子越是“出問題”?是不是孩子敏銳地感知到了大人對他的關注減少、關愛不足,在故意用“惹麻煩”的方式引起家長的關注?作為家長,最該做的,或許不是一次次為孩子“滅火”,而是用溫暖的語言與充滿愛意的行動告訴孩子,我們一直很愛你,一直在關注你。作為老師,也不能僅僅雙手掐腰,目光嚴厲,批評與恐嚇,而應試著走近孩子的心,聽聽那里的聲音,觸摸那里的律動,或許那樣,才可以找到更加接近“教育”的方法。

  文中提到,在兒童教育中,一個最為嚴重的錯誤就是,家長和教師對于一個偏離正道的兒童做出惡毒的斷語。而這,卻是在現實生活中最為常見的。伴隨惡毒的斷語,往往還有“適當的懲罰”。如此一來,不僅沒能理解孩子,幫助孩子解決面臨的困難與焦慮,反而將孩子推向了對立面,與“問題”為伍,共同為難孩子,讓困難與焦慮持續遞增。

  我們時常抱怨孩子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卻很少反思為什么!爸挥挟斠粋兒童面臨他完全沒有準備的情境,而且又沒有人指導,他只能獨自掙扎著去應付時,這種惡劣的`行為才會出現!鄙頌楹⒆拥母改富蚴抢蠋,在孩子遇見成長的阻力,迫切需要專業的指導、寬容與愛時,我們為何讓他獨當一面,為何不與他分擔如此的重任?甚至,有沒有這樣的可能——那些孩子面臨的困難與障礙,也是我們這些打著愛與專業旗幟的大人人為設置的?

  面對孩子,我有著太多的不解與困惑。我能看到他們,卻不知道他們的思潮在奔向何處;我能聽到他們,卻不知曉他們的心聲在呼喚什么。我知道,我還沒有讀懂這本書,更沒有讀懂孩子。

  《兒童的人格教育》讀后感 10

  在翻開《兒童的人格教育》這本書的第一章,我就感到這本書艱澀難度,是硬著頭皮看的。但是,漸漸的,我覺得受益匪淺。它其中的一些觀點促使我反思自己在教育學生時的對與錯。

  小學生經常會有摩擦產生,作為班主任對于處理這些小事是駕輕就熟的。比如,我們班的小凱同學總是喜歡與同學打打鬧鬧,對于學生向我報告說小凱又和誰誰打鬧了我是習以為常的。我的處理方法就是調查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該道歉道歉,并提醒他們以后用正確的方法處理摩擦。但是,從我看了《兒童的人格教育》后,我就反思,也許我的做法是解決了事情本身,但是對于小凱來說,我有沒有幫助到他呢。書中說:“把一個特定手勢或特定的表達孤立開來,忽視人格的統一性,就像從一個完整的旋律中抽出一個音符,然后試圖脫離組成旋律的其他音符來理解這個音符的意義。這種做法顯然欠妥,但卻相當普遍。”我想我在處理小凱這件事上就是比較普遍的做法,卻欠妥當吧,作為教師,我們是要教育孩子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而不僅僅是解決掉眼前的事情本身,如果我們只看到表面現象,就根據表面現象去進行想當然的推理與推斷,卻不能探討這種現象背后的原因,那么對于孩子來說這樣的教育其實無濟于事。正如書中所說:“應該在全面理解兒童人格統一性的基礎上,探討兒童犯錯誤(或其他表現)的情況是如何發生的,即背后的`成因是什么。”人格是具有統一性的,“如果我們想要理解兒童的某一特定行為,就必須首先了解其總體的生活史。兒童的每個活動都是他總體生活和整體人格的表達,不了解行為中隱蔽的生活背景就無從理解他所做的事!边@些言語提醒我,要真正幫助到小凱,必須從根源處入手,在學校不斷觀察他,引導他的同時,也要與其父母溝通,深入了解他的家庭教育,并在教育方面與其家長達成一致,家校合作,一起幫助他。

  后來在與其父母溝通后,我從他們不斷掩飾孩子的錯誤,為孩子開脫的言語中就感受到他們對小凱的寵愛,我想這或許是導致小凱行為的一個原因,因為小凱在學校并不受同學喜愛,與他在家中的地位截然不同,也許是這樣的反差導致他用了錯誤的方式來引起學生和老師的關注。是他在“自卑而超越”的過程中,缺少合理的追求優越感的手段,進而選擇了一些雖對其自身無益,卻能吸引關注和體驗成功的錯誤路徑。當然這只是我目前的猜測,還有待證實,同時人的性格受各種因素影響,我還需對小凱不斷觀察,并與其父母不斷溝通,找出真正能幫助到小凱的方法。

  非常感謝這本書,幫助我意識到自己在教育上的問題,引導我向正確的方向前進。

  《兒童的人格教育》讀后感 11

  《兒童的人格教育》的作者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阿德勒,他“這本書是為教師和父母而作,他們會從書中對兒童心理生活的新的洞見中獲益!

  如果說,第一次讀我了解到“對于家庭教育的弊端,學校只能披著顯示器的作用”,“學校只不過引發了家庭教育的潛在問題而已“,認識到了家庭對孩子教育的重任和主動權。

  這次再讀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這樣一個事實,“孩子有一種把世界劃分為兩個對立部分的強烈傾向(上或下,全好或全壞,聰明或愚蠢,優越或自卑,全有或全無)“。所以我明白了為什么哥哥總說弟弟傻,笨;為什么哥哥會貶低弟弟做的事情;為什么他會跟弟弟爭奪媽媽的'關注或寵愛……因為他認為弟弟和他是對立的,弟弟有的東西,他就沒有了。

  也明白了家庭中的兩個孩子為什么會有“家庭餡餅“的選擇。往往,一個孩子有了這種性格特點,另一個就不會有了。這也是他們尋求自己歸屬感和價值感的一種方式。

  此外,我獲益的點還體現在我收獲了對孩子的信任和接納。

  書中提到,“家長或教師在孩子的教育上容不得半點灰心喪氣“,否則孩子就容易感染上焦慮和自卑。此時唯有信任,才能讓孩子擁有勇氣和力量。信任不是“我相信他會考第一名,而是相信他“通過他的努力,會克服他當前的困難,會有他自己適應的方式”。從而家長也有了一個平和的心態。

  書中還說,“我們不要期望兒童行為不會出錯,不要期望他們會按照成人健康的理智而行動,……我們應該記住,如果兒童不犯錯誤,兒童教育不僅不可能,也不必要!坝辛诉@樣一個認識,你是不是能對孩子多一份接納呢?

  信任,接納,鼓勵,平和的心態……這是孩子需要的,也是我們愛的最好表達。

  《兒童的人格教育》讀后感 12

  《兒童的人格教育》主要提出了關于人的自卑感的理論。人的人格結構形成于童年期,要解決一個人的人格心理問題必須從他的童年著手。因此要幫助兒童形成正常的、健康的人格是教育兒童的首要和核心問題。作者阿德勒反復強調要用正確的方法幫助兒童培養和建立獨立、自信、勇放、不懼困難的品質和積極與他人、集體合作的能力。

  這本書里既有專業知識作為理論基礎,又有典型的事例。在讀完這本書后,能讓我更加全面的認識某些兒童的心理,以便今后更成熟的面對學生所產生的困惑和疑難。

  書里指出:“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教育問題對成人來說,可以歸結為一種自我認識和自我指導。這對兒童也一樣。不過,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由于兒童尚未成年,給予他們指導就異常重要。其實,成年人有時也需要指導。如果我們愿意,我們完全可以放任兒童按照自己的意愿成長!笔堑,雖然學生尚未成年,但是他們有自己的探索能力的欲望。我們對學生認識的無知造成了我們不敢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我們應該在掌握豐富知識的基礎上,再去指導和引導他們。

  在兒童的成長過程當中,影響他們的因素有很多,很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

  但是,所有的兒童都有一種天生的自卑感,它會激發兒童的想象力,激勵個體嘗試通過改善自己的處境會緩和自卑感。心理學把這種現象稱為心理補償。通常情況下,“自卑感”能夠激發個體向上的動力,刺激人們形成超越自己潛力的雄心。但是,過度的.“自卑感”會刺激起兒童膨脹的野心。

  對此,所以要切實了解兒童及其世界。利用多種途徑所了解的情況來對他們進行改善,其中夢境也會顯示孩子的發展過程,顯示他們是解決問題、還是回避問題。

  教育是一個漫長而又需要耐心的過程。常說,一份耕耘,一份收獲。我們要注意用正確的觀點去引導他們發揮各自的特長,發掘他們獨特的閃光點。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是獨一無二的。

  《兒童的人格教育》讀后感 13

  在近幾周的家校共讀活動中,自己與老師和其他家長朋友們共同閱讀并討論了著名的教育著作《兒童的人格教育》,感觸頗多。

  書中最主要的觀點是“自卑而超越”,這其實和我之前對于孩子教育方法的認知有著不小的區別。但在進一步的閱讀和討論中,我明白了“自卑感”和“自卑情結”區別,感受到了“除了人格的統一性,人性的另一個最重要的心理事實就是人們對于優越感和成功的追求!

  在作者阿德勒看來,自卑感是追求卓越的一種動力和力量。作為家長,我們要正確的認識“自卑感”的兩面性,可以從下面四個方面來自我反省,并且引導孩子。

  一、積極的自我認識。

  書中提到“孩子對事物的個體性的理解決定著他的成長”,這一點很重要,而孩子對世界的理解,往往是從自我認知開始的,我們要能夠看到,孩子的種種表現背后的深層次原因,努力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用正確的方法幫助孩子樹立積極的自我認知。

  二、積極的對待困難。

  人生在世,遇到困難是家常便飯,孩子在面對困難時的勇氣是我們最應該努力培養和保護的。阿德勒認為“我們之所以追求優越,是因為我們感到自卑,因而力圖通過富有成就的.追求來克服這種自卑感!

  我們應該謹記這一認知,盡量深入的去搞明白如何正確的運用“自卑感”去“追求優越”。

  三、積極的對待他人。

  在孩子進入學校后,有紀律的集體生活,也是培養孩子的不可或缺的積極因素。在這種積極有效的環境下,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相互配合,能夠培養出孩子對社會、對他人、對環境的關心。孩子在這種良好的狀態下,會更容易設身處地的站在別人的角度來觀察和思考。同時,不僅是孩子,家長也要以“同理心”來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鼓勵孩子關注和理解他人。

  四、積極的認知性別。

  家長要理性客觀的給孩子建立適度的性別觀念,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性別,對同性和異性保持正確的認知,不排斥異性。同時父母也要和孩子保持正確適度的接觸,能深刻的幫助孩子理解和認知性別。

  通過這一段時間的學習,我建立了一些初步的幫助孩子成長的理論體系,隨著孩子的繼續長大,我們家長也在共同成長,慶幸孩子的老師給我們推薦了這樣一本非常有用的心理學著作。

  《兒童的人格教育》讀后感 14

  個人的生活目標是決定性的。他決定了一個人的生活風格,并反映在這個人的行動上。因此,如果一個人的目標是合作進取的,指向生活的建設性的一面,那么,我們就會在這個人的所有問題的解決方法中發現這一印記,發現他所有的問題解決方法中建設性的一面。個體也會因此感到幸福和快樂,并在這種建設性和有益的活動中感受到一種價值和力量。

  一個人最高的品質是具有勇氣。有勇氣才能正確認知自己和別人的差距,才能自卑而超越。只有具備一定的勇氣,才能在事實面前保有積極樂觀的心態,樹立正確的目標。例如:單親家庭的孩子,客觀事實上確實缺少家庭的關懷,但是這個是已經存在的事實,小孩子因為缺乏面對事實的.勇氣,無法滿足內心的安穩,他就會逃避這個問題,而且會把他遇到的所有困難歸結為家庭的不美滿。其實事實別非如此,例他數學學不好,他會認為自己家庭不幸福,家長照顧不到位,而別的同學家長都在身邊照顧,所以別的同學數學學得好。他為自己遇到的困難找到自認為合理的理由,而且這個理由跟自己本身完全沒關系。他的內心會因此感到輕松。還有現在某些同學會拿抑郁癥來表達自己。其實不管孩子還是大人都要目的論,不要因果論。就是說,過去對現在沒有影響,對自己人生軌跡有影響的是自己的目標和行動。

  雄心過度就會給孩子帶來緊張心理。他們認為,跟同學接觸過多,他們的地位就越不安全。這種類型的兒童對自己的成功從來沒有信心。當他們感到自己處于不安全的環境中時,他們的方寸大亂,不知所措。別人對他們的期待和他們自己加于自己的期望,對他們來說實在是太大了,他們難堪重負。

  很多情況下,面對問題的出現,保持心理平衡遠比認真著手解決問題更為重要。也就是說要保持良好心態。人是矛盾綜合體,社會也是矛盾綜合體,會不斷的的出現問題,每次出現問題時,我們要調整自己對問題的認知,讓自己迎接問題,保持積極發展的狀態。對目標的確立和成果的預估要純粹一些,順其自然。

  對兒童的人格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勇氣,讓學生在很小的年紀就學會直面問題,并積極的做出改變!以冷靜客觀的態度看待人生的挫折。自信勇敢的生活。

  《兒童的人格教育》讀后感 15

  讀阿德勒的《兒童的人格教育》,讓我對兒童有了更深的了解,在每一個兒童的心靈深處,都隱藏著對美好的熱切期待——追求優越。教育者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成全兒童的期待,把他們對優越的追求,納入一個能保證他們今后人生幸福的軌道。

  兒童各種人格品質的`形成,是由于其家長用不正確的教育方式帶來的教育結果。學校作為家庭和社會的一個中間環節,其主要任務就是用正確的教育方法,糾正家庭教育中出現的偏差,讓每一個兒童經過適宜的教育,成為人格健全的優秀人才。那么,我們如何才能讓兒童步入正軌呢?

  阿德勒為我們開出了如下良方,其一,為孩子營造一個寬松、溫暖的環境,用關心、理解的態度對待兒童,“認真與他談話,給他新的勇氣,而不是削弱和打壓他所剩無幾的信心!敝灰寖和軌蚋惺艿缴臏嘏,他們就會令人吃驚地表現出一些我們意想不到的智力和能力。其二,始終給兒童以鼓勵,在鼓勵中給他一些通過自身的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務,使他能在任務完成的過程中樹立起自信心。其三,在兒童面前要極具耐心,無限相信教育是慢的藝術而不是立竿見影的技術。

  我們體會到在教育兒童的時候,要更多的敏銳的觀察力和耐心,細微地體察兒童所處的環境,細心地思考矯正的方法。愛心加上教育藝術手法的運用,相信兒童會成長地更好。

  《兒童的人格教育》讀后感 16

  最近學校推薦看一本書《兒童的人格教育》,第一次聽到這個書名,我想這大概是一本關于如何教育孩子培養健全的人格的書吧。兒童的人格教育對于教師來講確實是非常重要的一門學問,于是我毫不猶豫入手了這本書,拿到的時候,我很慶幸,這本書不是很厚,應該有足夠的時間可以閱讀完。但直到翻閱了其中的內容之后,我才發現我想的太簡單了,這畢竟是一部心理學著作,書中的內容深刻而豐富。

  由于知識淺薄,對于書中的很多內容我還是懵懵懂懂,我甚至開始迷茫,到底什么是人格,在我的理解里,人格是人的性格與品德,但是書中的理解與我的還是有點出入的。于是我查閱了漢語詞典,其中的解釋是這樣的“人格是構成一個人的思想、情感及行為的特有模式,這個獨特模式包含了一個人區別與他人的穩定而統一的心理品質!边@確實是一個復雜的概念。人格的形成是先天的遺傳因素和后天的環境、教育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作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認為:人的人格結構形成于童年期,要解決一個人的人格心理問題必須從他的童年著手。阿德勒也反復強調要用正確的方法幫助兒童培養和建立獨立、自信、勇放、不懼困難的'品質和積極與他人、集體合作的能力。

  在本書的閱讀過程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兩個詞:“自卑”與“優越”。阿德勒的一個教育思想就是自卑而超越,他認為只有讓學生感到自卑,他才能追求超越。所有的兒童都有一種天生的自卑感,它激發兒童的想象力,激勵他嘗試通過改善自己的處境來消除內心的自卑感,他把自卑與補償看作是追求優越的動力根源。

  阿德勒認為,人的心理總是充滿著有活力、有目的追求。兒童自出生起,就不斷地追求發展,追求偉大、完善和優越的希望圖景,這種圖景是無意識形成的,但卻無時不在。這種追求,決定了兒童一生的具體行為。

  兒童對于希望圖景的追求,還源于另一個重要的心理事實,即人的自卑感。所有兒童都有一種天生的自卑感,它會激發兒童的想象力,激勵兒童通過各種方式來消除自卑感,追求優越感。所以自卑感是兒童發展的基本動力。

  自卑感和優越感是同一基本事實的兩面,難以截然分開。但是,當自卑感過于強烈時,兒童最終只是在心理上而非行為上加以克服,這是問題學生產生的根源。因此,解決問題兒童的問題,要防止簡單的訓誡,而應該從兒童的整體人格入手,檢查兒童理解事實以及做出反應的方式。

  因此,對于問題學生,教師應該學會洞察兒童追求優越感的方式,加強鼓勵,樹立孩子的自信心,引導孩子反思并改變錯誤的方式,逐漸走到正確的道路上來。

  讀到這里,我也開始反思自己的工作,對于班級的一些問題學生,有時可能缺少耐心,只是簡單粗暴的教訓,而沒有真正地深入了解這些學生產生問題的原因,沒有探尋到現象背后隱藏的心理因素,以致于很難找到有效合理的方式真正引導問題學生的成長。通過閱讀此書,我收獲了很多。

  教育是一件工程,特別是兒童的人格教育,它的每一個細節都是基礎,我們應從細微處,從平時中,從細節上做起,為國家培養些不平凡的人。

  《兒童的人格教育》讀后感 17

  《兒童的人格教育》,作者是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一開始覺得這是一本很枯燥的理論性書籍,慢慢讀來,感覺還是挺有意思的。全書一共十三章,不單單是理論性的陳述,還有典型事例的分析,讓我們了解了自卑情結和追求優越的概念,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如何預防自卑情結,并通過家庭環境、學校教育環境去闡述,在不同環境下,自卑情結的兒童表現形式以及如何預防矯正。

  “所有的兒童都有一種天生的自卑感,它會激發兒童的想象力,激勵他嘗試通過改善自己的處境來消除自己的心理自卑感,追求優越感。”其實在每個人心里都藏著自卑的.種子,只是有些人能夠通過展示優越感,把它深深掩埋,而有的人卻讓它生根發芽,高高舉著自卑的旗幟,埋頭在自己的世界里。只有通過成功地追求優越感,我們才能克服自卑感。“每個孩子都在追求優越感。父母或老師的任務就是要將這種追求引向富有成效和有益的方向,確保追求優越感能給孩子帶來心理健康和幸福,而不是神經癥和精神錯亂!

  阿德勒在書反復地強調:一個被剝奪了對未來信心的孩子就會從現實中退縮,就會在生活中無益和無用的方面追求一種補償。教育者最為重要的任務,或者說神圣的職責,就是確保每一個學生不會喪失勇氣,并使那些已經喪失了勇氣的學生,通過教育重新獲得信心。這就是教師的天職,因為只有兒童對未來充滿希望、充滿勇氣,教育才可能成功。我們的身邊有不少的孩子,對自己的學習缺乏信心,總是給自己找借口,“題目太難了”“要背的內容太多了”“今天太累了,明天再做也不遲”……慢慢地堆積,堆積得越來越多,最后干脆放棄吧!于是,就成為所謂的“問題學生”,上課無精打采,下課生龍活虎,作業次次要補,考試屢屢失敗……不僅讓老師和家長頭疼,他自己也會很沮喪。

  身為教師的我們,有責任引導學生走出自卑感,追求優越感,這讓我不由地想到了我們七年級上冊學習的莫頓·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文中這樣寫道:“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遙遠的巖石,而是注意相對輕松、容易的第一小步,邁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這樣體會每一步帶來的成就感,直到完成了自己想要完成的,達到了自己的目標,然后再回頭看時,不禁對自己走過的這段漫漫長路感到驚訝和自豪!蹦D·亨特告訴我們無論遇到怎樣的危險和困難,只要把它分成一個個小困難,再把這一個個小的困難解決,就解決了一大困難。我們可以給孩子們制定一個小目標,等他完成之后,再制定下一個小目標,直到他完成大的目標。就像我們背誦一篇文言文,先背誦一段或者幾段,分次背誦,這樣就能在規定的時間內順利地背誦完全篇。

  教師要利用好學生的成功,把成功當作他們獲取更多知識的墊腳石。記得網課期間,早讀視頻會議檢查背誦,抽查時間比較短,不能及時檢查每一位同學,潘同學課下發了自己的背誦視頻給我,我接著在上課的時候表揚了她的做法,稱贊她學習積極主動,并且告訴大家可以隨時給我發背誦的視頻,如果有疑問也可以隨時給我發消息。之后,不少同學給我發來了背誦的視頻,還有同學針對上課學習的內容頻頻發問,我們在網絡上的互動也多了起來,同學們的學習熱情也高漲了起來。我們的學生需要的就是這一個個小小的墊腳石,幫助他們走向更大的成功。

  要想清除雜草,最好的辦法就是在這個地方種上莊稼。要清除我們心靈的雜草,就必須追求優越感,樹立自信,我們作為一名園丁,就要在孩子的心田里播撒一粒種子,讓他們生根發芽,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兒童的人格教育》讀后感 18

  近期,我有幸拜讀了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的《兒童的人格教育》一書,讀完此書讓我獲益匪淺,感觸頗多,現分享如下。

  阿德勒在書中有一句話說得很好:了解兒童,并在掌握豐富知識的基礎上去指導和引導他們,這是我們讀心理學的主要目的。我深以為然。而這本書,給了我很多理論方面的指導,讓我的教育實踐有了理論的支撐,也讓我更全面地認識某些兒童心理,以便今后更成熟地面對問題學生和學生所產生的困惑和疑難。

  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阿德勒對兒童自卑感的闡述。他提到:兒童對于希望圖景的追求,還源于另一個重要的心理事實,即人的自卑感。所有兒童都有一種天生的自卑感,它會激發兒童的想象力,激勵兒童通過各種方式來消除自卑感,追求優越感。所以自卑感是兒童發展的基本動力。他的這種全新的觀念完全推翻了我之前的認知。在閱讀本書之前,我一直認為自卑感大多弊大于利,要想孩子健康、陽光地成長,就要幫助他把自卑感慢慢消除。而種種對兒童心理學的片面、單一的狹隘的理解,致使我的教育實踐只能停留在表面,缺乏理論的支撐,注定無法深入地理解和剖析問題,最后問題的解決也只能流于表面。

  在我們的日常教育工作中,多給學生一些鼓勵,多一句贊美,可能就在他的心里開出一朵花,給予他巨大的力量和勇氣。在《銀河補習班》里,開設的最重要的一節課不就是對孩子真正的愛嗎?奠定馬飛人格底色的是父親馬皓文對他真正的愛,即理解和欣賞。真正的愛讓馬飛超越了自卑而以正確的方式追求優越感,獲得人生的成功。當然,這里需要注意一個度的問題。每個兒童都會追求優越感,這是來自對自卑感的補償作用,健康的兒童通過正當的途徑追求優越感,問題兒童則用不正當的畸形的方式來追求優越感。我們在愛孩子,鼓勵孩子,發現他們閃光點,并給他們更正確的指引的同時,應努力做到從整體人格入手,幫助他們平衡自卑感和優越感,從而健康成長。

  讀了這本書,我意識到之所以我沒有十足的.把握,是因為我的底氣不夠,而底氣,不是靠大聲,不是靠嚴肅的臉,而是對兒童心理的進一步、全面的理解。不管是自卑還是優越感過剩的孩子,作為一名教師,只要能了解到自卑感和優越感是同一基本事實的兩面,難以截然分開。每個兒童都會追求優越感,這是來自對自卑感的補償作用,健康的兒童通過正當的途徑追求優越感,問題兒童則用不正當的畸形的方式追求優越感。教師要做的就是從整體人格入手,幫助他們平衡自卑感和優越感,讓他們能健康、陽光地成長!

  《兒童的人格教育》讀后感 19

  作為教師,我一直在思考:何為教育的本質?我們到底該怎樣教育學生或者說我們到底要把學生教育成怎樣的人?讀了阿德勒的《兒童的人格教育》之后,我所思考的這些問題便迎刃而解了。

  阿德勒說:“教育兒童的首要、也是核心問題,即為幫助兒童形成正確的、健康的人格”。我想這也就是教育的本質吧,我們的任務是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健康的人格。我們往往忘記了最初的本心,有時候努力的追求學生的考試成績,考試得了100分,我們便自豪的認為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我們的追求過于狹隘。在這個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中,我們把眼光只放在了考試成績上面,忽略了最根本的任務和責任。上班時間長了,或者說在某種狀態下工作的時間長了,便會忘記初心,忘記自己的責任,忘記了我們面對的是孩子,我們需要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正如阿德勒所說:“謹慎和審慎地對待兒童,切實了解他們及他們的世界,并且利用問卷調查調查了解到相關情況來對兒童進行矯正和改善,是每一位教師的義務”。說到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的重要性,我想到了一個寓言故事:一把堅實的大鎖掛在大門上,一根鐵桿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還是無法將它撬開。鑰匙來了,他瘦小的身子鉆進鎖孔,只輕輕一轉,大鎖就“啪”地一聲打開了。鐵桿奇怪地問:“為什麼我費了那麼大力氣也打不開,而你卻輕而易舉地就把它打開了呢?”鑰匙說:“因為我最了解他的心!泵總兒童的心,都像上了鎖的大門,任你再粗的鐵棒也撬不開。唯有愛才能把自己變成一只細膩的鑰匙,走進孩子的心靈,完善孩子的人格。

  阿德勒說:“學校不僅是一個向孩子傳授書本知識的地方,還應該是一個向孩子傳授生活知識,表現生活藝術的場所,所以好的學校是家庭和現實世界兩者的中介”!皩W校在家庭和社會教育之外,它起著橋梁的作用,既可以矯正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的'不足,也能避免孩子受到不良風氣的的影響,為他們在進入社會之前做好各方面的準備,并確保他們能很好地融入社會之中”。那么好的學校里最關鍵的就是教師了。阿德勒說:“身為教育工作者,我們不僅掌握著學生的命運,也決定著孩子們的未來發展”。作為教師想要教育出具有正確的、健康的人格的人,我想唯有愛,方可達到這一目的。我們需要用充滿愛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學生,去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我們需要用充滿愛的語言去鼓勵每一位學生,去引導他們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我們需要用充滿愛的行動去幫助每一位學生,去扶正一個個偶爾歪斜的瞬間。阿德勒也說:“若老師能夠以溫和、充滿關懷和理解的語氣和方法來教育這些孩子,他們會表現出一些令人吃驚的能力”。

  阿德勒說:“教育者最為重要的任務,或者說是神圣的職責,就是確保每個學生不會喪失勇氣,并使那些已經喪失了勇氣的學生通過教育重新獲得信心。這就是教師的天職,因為只有兒童對未來充滿希望,充滿勇氣,教育才可能成功!

  讀完這本書,讓我明白了很多,例如每個孩子身上出現的所有問題,都是有原因的、有根源的。當我們發現某一個學生開始變壞,請不要隨即批評,給孩子一點時間,給自己一點時間,去了解其原因,從根源上去幫助學生。我們要相信,每一個孩子身上都會有閃光點,需要我們老師去發現、去鼓勵、去培養?荚嚦煽冋娴牟辉摮蔀楹⒆拥囊磺。再例如讓我對學校教育的定位有了重新的認識,我們就是在幫助家長教育孩子,是把孩子所缺失的家庭教育給補回來。所以我們理應無怨無悔,不求回報,無私奉獻。

  老師就如同是一個藝術家,學生就是一件藝術品。我們總要投入更多的細心、耐心,去雕琢這件藝術品,使其獲得更高的價值。當然,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充分了解我們手中這件藝術品的材質方可選擇相應的工具和方法進行雕琢。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人格,我們的責任就是讓他們擁有正確的、健康的人格。

  《兒童的人格教育》讀后感 20

  阿德勒是著名心理學家及醫學博士,個體心理學派創始人。阿德勒的教育主張主要體現為心理分析與矯治。他強調社會興趣和適應社會,通過心理治療把兒童引導到對社會有益的方向。但是譯者也提出了問題,當社會有問題時,環境無法改變,心理治療的作用也有限。馬克思則是一針見血的批判社會,提出社會革命。當然,作為心理學家和教育家,阿德勒的思想,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

  人們總是在追求卓越。在兒童時期,對卓越的追求就已經顯現出來。心理健康的兒童,會主動遵守紀律,重視秩序,以此獲得別人的肯定。但是追求卓越也會引發競爭、攀比、嫉妒等現象,甚至有些孩子會自暴自棄而走上犯罪道路。因此,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勇氣,堅韌不拔的品質,勇于承擔責任的擔當等,對孩子的成長尤為重要。

  懶惰是一種逃避的方法,可以緩解兒童當時的處境。池主任曾說,一事精致足以動人。但是對學生來說,哪一件應該做的精致呢?是每一科的學習成績?還是音體美特長?無論怎么樣,我們都應該肯定學生的長處,給學生以肯定和鼓勵,促進他們上進。

  “我們不要期望兒童行為不會出錯,不要期望他們會按照成人健康的理智而行動,而是要認識到,兒童在理解自身的處境時會犯錯誤。”兒童犯錯是很正常的,這是因為他們什么都不懂,因此需要我們去教育他們,把他們引領到正確的道路上。兒童的自卑情結是由很多問題導致的。比如兒童身體是否健康,家人是否溺愛,家庭環境是否良好等。兒童不愿意做家庭作業,具有逃避任務和責任的傾向。同時那些缺乏勇氣、不獨立的孩子,渴望關注的孩子也有類似的傾向。這就需要培養他們的責任意識和獨立的勇氣。

  教師期待效應對學生的影響很大。如果我們想要改變學生的行為,首先要改變他的思想,如果想要改變他的思想,就要了解他的生長環境,了解他思想、行為產生的根源。了解原因以后,我們要采用積極的手段影響他們,肯定他們的價值,幫助他們樹立可實現的目標,而不是否定他們。在了解他們的基礎上“對癥下藥”,推動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每個孩子的`成長環境都是不一樣的,在環境的影響下,每個兒童都有自己獨特的特點,教育孩子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法。兒童追求優越感是本性,但是表現方式會有差別。有的會遵守規則,獲得別人的認可。而有的兒童因為不能做的更好,只能獨辟蹊徑:通過各種行為吸引別人的注意,但是把真實的自己隱藏起來,生活在自己的幻想里。

  因為兒童容易把世界分為兩個對立的部分,好孩子與壞孩子。所以一旦達不到好孩子的要求,他們就只能通過別的途徑來實現自己的“價值”。

  在努力的成長、成為大人以后,我幾乎已經忘了小時候的想法是什么了。我們總是習慣用大人的想法去訓誡孩子,卻忘了他們多么的弱小與懵懂。每個孩子都是特別的存在,我們應該多鼓勵孩子們,犯錯與失敗沒有關系,但是我們要有直面困難,克服挫折的勇氣。

  《兒童的人格教育》讀后感 21

  常聽到這樣一句話:“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當一個人的行為累加成一個人的命運,感慨行為的巨大影響力時,我們也不難看到性格對命運的直接影響。

  百度搜索“人格和性格”出現1570萬個結果!靶愿瘛保侨说囊环N心理特征,也是生活環境的烙印。個性也叫人格(personality)。這個概念源于拉西語Persona,一開始指舞臺上演員的面具,后來被借用成心理學術語,用來說明每個人在人生舞臺上各自扮演的角色及其不同于他人的精神面貌。確切地說,人格涵蓋了性格。

  短短的幾十天時間里,這本書我看得囫圇吞棗。阿爾弗雷德.阿德勒這個能和大名鼎鼎的弗洛伊德分庭抗禮的猶太人用自己的經歷和幾十年不懈地研究告訴了我一些我曾懵懂難了,但真正存在的東西。

  阿德勒認為,人的人格結構形成于童年期,要解決一個人的人格心理問題必須從他的童年著手。

  幾天前我曾看過一部美國電影《front of the class》(《叫我第一名》)似乎聽著名字是一種赤裸裸的宣誓,其實電影內容不是要強的宣誓而是一種被打倒無數次后堅強站起的韌勁。主人公布萊德從小患有妥瑞氏癥,父母離異,周圍人嘲笑他,他被一所所學校勸退。沒有人知道他患妥瑞氏癥前,連父親都覺得他一直在故意作怪,看心理醫生成了家常便飯。在知道了病癥后,周圍的歧視一直存在。但是萬幸他有一個不放棄他的母親,并遇到了一個讓他改變命運的校長,他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成了一個優秀的師范畢業生?赏兹鹗习Y讓他一次次面試失敗,他很樂觀,積極面對困難,最后遇到了不歧視他的學校,成為一名優秀的小學教師,也收獲了自己的愛情。

  一個從小就有缺陷的孩子,在最后走上這條圓滿的成功路不得不說他很幸運,也很努力。他的母親,學校的老師,他想為此證明給他看的父親,是他們幫助兒童時期的布萊德形成正常的、健康的人格。

  翻書的時候突然發現100多年前的阿德勒早就詮釋了這點。書中反復強調要用正確的方法幫助兒童培養和建立獨立、自信、勇敢、不懼困難的品質和積極與他人、集體合作的能力。

  阿德勒在書中說,學校是一個顯示器,種種原因,它能顯示學生家庭教育的缺失。這個問題在我們的學生中顯得尤為明顯,我們總是拿群賢的孩子和普通學校的學生做比較,確實凸顯的問題也特別多。

  書中第二章這樣寫到:“兒童的心理生活是件奇妙的'事。無論我們接觸到哪一點,都引人入勝,令人著迷”。我們都是兒童的老師,在我們的教育生活中,批評是常有的事情,可是很多時候,我們往往只是看到了兒童的表面,或者直視他們所犯的錯誤。書中提到“如果我們明白了真實的情形,我們就不得不承認,對孩子的這樣或那樣的錯誤予以懲罰,幾乎沒有什么意義。”

  中國古語有云:“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我們不能武斷地說懲罰是沒有意義的。但是,不明白原因的武斷懲罰不僅是沒有意義,而且是極端有害的。孩子的每一個行為都是一種生存的試探,老師的表揚、懲罰、冷漠都是一種反饋,該采取怎樣的反饋才能幫助他形成正確的理解、應對模式,這是要有高度的智慧的。

  和家長接觸時,常會聽到家長這樣抱怨,孩子不聽自己的話。也曾和問題學生家長交流的時候了解到,家長在家其實對孩子的不良習慣狠狠地在懲罰,可是孩子依然不良于行。

  無數的例子表明,有時候孩子拒絕做一件對他們有益的事情,只是因為他們不想在父母的壓力面前屈服。其次,即使體罰能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這也并不意味著,其他方法無法達到同樣的效果。當然,體罰孩子會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如果我們把暴力作為解決問題的辦法,雖然孩子可能會去做我們要求的事,但這不是在鼓勵孩子用暴力來解決沖突嗎?

  當我們為了回避懲罰去做事情的時侯,我們可能會忽視事情本身的價值,而陷于對失敗的憂慮。

  圣誕節那天晚上,微博上有人轉載柴靜柴老的新書《看見》的發布會;藘蓚多小時細細看了各位新聞人的人生體悟。柴老的演講中有幾個例子幾句話特別觸動我。她曾采訪一個電擊治網癮的機構,戒網癮的孩子面對鏡頭抱著老師痛哭流涕,面對電擊,孩子靜靜地流著淚,麻木地說不疼。最后那位老師神秘的微笑以及輕飄飄地一句:“如果能裝一輩子,不也是一種成功嗎?”讓柴老深思,也讓我深醒:真能裝一輩子嗎?孩子的行為只是暫時對懲罰的妥協,或許走出這里,他會變本加厲,甚至溫和的孩子變得暴虐異常。

  阿德勒在書中61頁這樣寫道:“沒有一個殘酷的行為,骨子里不是隱藏著虛弱。真正強大的人是不會對殘忍感興趣的!

  個體心理學不主張用過于嚴厲或過于溫和的方法教育孩子。我們所要做的是,理解孩子,使他們避免犯錯誤,不斷鼓勵他們勇敢地面對和解決問題,并發展他們的社會情感。對孩子過于挑剔和嚴厲的父母,會給孩子造成傷害,使他們完全喪失勇氣。過于溫和或溺愛的父母又會使孩子形成依賴心理和依附某人的傾向。因此,父母既不要用玫瑰色的色彩美化現實,也不要用悲觀的態度來描摹世界。他們的職責是讓孩子盡可能充分地為生活做好準備,使他們以后能夠應付自己的生活。

  有些時候我們總會有這樣的無力感5+2=0,覺得懲罰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根本原因不在學校,而在家庭。但是,父母、老師的反應確實都是一種反饋,會迫使孩子形成相應的應對模式。不過,父母更理性地來面對孩子,改變自己的行為以及對人對事的解釋,尤其是與孩子之間的關系,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協助孩子形成正確的理解,促進孩子積極行為的形成,并及時給予積極的反饋,長期的、不斷的反復,也許可以促使積極的形成。

  有時候我們的意思和別人的理解有時可能是兩回事,如果無法確定對方是否已經明白。我們可能需要得到反饋。請求反饋能確保對方準確把握我們的意思。問一句“我的意思清楚嗎”,然后,對方表個態就足夠了。

  一旦人們認為不答應我們就會受到責罰,他們就會把我們的請求看作是命令。請求沒有得到滿足時,提出請求的人如果批評和指責,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對方的內疚來達到目的,也是命令。

  我們越是將他人的不順從看作是對我們的排斥,我們所表達的愿望就越有可能被看作是命令。這將導致惡性循環,因為一旦人們認為受到了強迫,他們就不太想滿足我們的愿望。這就是為什么孩子年紀越大,我們會發現他們不聽話了。

  我喜歡和長輩聊天,記得去看望退休的初中班主任時,她曾對我說,孩子有悔意時,別繼續咬著他的缺點不放。別做一個過于率性的班主任,律人前先律己。

  我們在教育孩子時,首先,要尊重孩子,保護孩子的自尊。任何人都是有面子的,也是愛面子的,年紀越大的學生尤其如此,且他們愛面子來得更感性更直接。其次,批評之前做好充分調查,爭取批評教育的主動權。再次,盡可能地發掘孩子的閃光點。馬克吐溫說:“只憑一句贊美的話,我就可以好好地活上兩個月!背赡耆松星胰绱,更何況孩子。再其次,一事了一事,絕不及其余,不翻揀陳谷子爛芝麻,要干凈利落。

  在書中p56阿德勒這樣寫到:“即便一個兒童花了很長時間學習走路,只要最終學會了正常行走,就不至于形成影響他未來生活的自卑情結!

  兒童的發展既不是天賦決定的,也不是客觀環境決定的;兒童自己對外在現實以及他與外在現實的關系的看法才決定了兒童的發展。這是一個重要的事實。兒童與生俱來的可能性和能力并不占主導地位,同時,我們從成人的角度對兒童的評價和看法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要以兒童的視角來看待他的處境,以他的錯誤判斷來理解他們。我們不要期望兒童行為不會出錯,不要期望他們會按照成人健康的理智而行動,而是要認識到,兒童在理解自身的處境時會犯錯誤。的確,我們應該記住,如果兒童不犯錯誤,兒童教育不僅不可能,也不必。

  一件值得做的事情,即使做得不怎么樣,也是值得的。最后我想用朱光潛的一句話結束我的交流:“此時,此地,此身!”即:能在此刻完成的事情絕不拖到下一刻;能在此地完成的任務,絕不妄想換個環境;能自己獨立完成的任務,絕不轉嫁讓他人代替!做個合格的教學者,引導者!

  《兒童的人格教育》讀后感 22

  阿德勒深受尼采理論的影響。

  阿德勒的人生觀包括六個方面,虛構目的論、追求優越感、自卑感與補償、社會興趣、生活風格、創造性自我。

  虛構目的論即我們所有人在童年時期都無意識地發展了一種關于生活的信念,在阿德勒看來,這種虛構的目的就是追求人生的意義,追求優越感、超越、完美。個體追求優越感的原因,在于所有的兒童都有一種天生的自卑感,這是一種普遍的人類心理。個人處境的改善會緩和自卑感,心理學把這種現象稱為心理補償。

  區分有益和無益的優越感追求的基礎,就是是否符合社會利益。一個高尚、高貴的行為,應該是對自身和社會都有益處的。因此,教育孩子就是要培養他這種社會情感。

  阿德勒提出過四種主要的生活風格。支配——統治型;索取型;回避型;對社會有益型。

  自卑情結所激發的追求優越性會走錯方向,這些人會把追求優越性扭曲為追求權力,控制別人,自私自利,或沉湎于自我想象的世界之中,缺乏面對現實世界的勇氣。而這些錯誤正是教育應該加以注意的地方。

  阿德勒的治療方法就是通過分析病者的生活風格,幫助病者提高社會興趣,面對現實,做出新的生活選擇,這是個體心理學的獨特性。

  了解一個人的生活風格的三條途徑:看他的出生順序;對早期的回憶;對夢的解釋。

  個體心理學集中研究整體人格,并將自己的科學目光投向整體人格對其發展和可能表現的充滿活力的追求。

  個體的行為是由個體的整體人格發動和指引的,因此個體心理學關于人的行為的所有陳述都精確地體現了這些行為間的互相關系,個體的行為反映了個體的心理活動。

  個體心理學就是圍繞社會感情的根本原則來發展相應的.教育方法。

  三個基本問題:社會關系;個體如何投入和運用自己的一生,在普遍的社會分工中發揮自己的作用;性別問題

  了解個體某一行為表達的意義的前提是,我們要有方法能夠認識他的整體人格。

  我們可以表明,兒童的某些特征是環境力量的結果。兒童在某種環境中,感受到了自卑、脆弱和不安全,而這些感覺反過來又對兒童的心理產生了刺激作用。兒童便下決心擺脫這種狀態,努力達到更好的水平,以獲得一種平等甚至優越的感覺。孩子這種向上的愿望越強烈,他就越會調高自己的目標,從而證明自己的力量。不過這些目標常常超過人的能力界限。由于兒童少時能夠獲得來自不同方面的支持和幫助,這些便刺激兒童設想自己未來會成為一種類似上帝的人物。我們發現,兒童自己也會被一種成為類似上帝的人物的想法所控制。這通常會發生在那些自我感覺特別脆弱的兒童身上。

  因此訓練孩子野心勃勃并無益處。相反,更為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勇敢、堅韌和自信,要讓他們認識到,面對挫折不能氣餒,不能喪失勇氣,而要把挫折當做一個新的問題去解決。

  個體心理學的基本思想,即個體的人格(包括成人和兒童)是一個統一體,這種人格的行為表現和個體逐漸形成的行為模式是一致的。

  學校總試圖按照各個時代的社會理想來教育和塑造個體,今天的理想是人是獨立,自我控制和勇敢的人。

  有必要教育兒童不要把自己的生活看作是一系列互不關聯的事件,而是要把自己的生命視為一種貫穿所有相關關聯的線索。

  在我們每個人身上,自卑感和追求優越是密切相關的。只有當自卑感阻礙了我們對優越的追求,或當它由于對器官缺陷的反應而加劇到令人難以承受的程度時,它才會是心理問題。這時我們就會產生自卑情結。自卑情結是一種過度、過分的自卑感,它必然促使人去尋找可以輕易獲得的補償和富有欺騙性的滿足,比如懶惰、口吃、等等。

  個體追求優越感和渴望社會情感都是建立在人的本性的基礎上。兩者都是渴望獲得認可和肯定的根本表現,它們的表現形式不同,個體追求優越感涉及的人性假設是,個體不必依賴于群體,而渴望社會感情的人性假設是個體是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群體和社會的。

  兒童的行為并不是客觀的反應,而是受制于他對自己早期經驗的無意識的理解。如果他對某一情況或應付某一情境的能力產生錯誤理解,那么,這種錯誤的理解和判斷就會決定他的行為。只要這種原始的、童年時期形成的看法沒有被矯正過來,那么任何數量的邏輯或常識都不會改變他后來的成人行為。

  僅僅根據孩子的學習成績(分數)來對孩子進行評價和判斷是愚蠢的。我們倒是應該把學校成績報告視為孩子目前心理狀況的反映。

  《兒童的人格教育》讀后感 23

  很難相信這是一本百年前的書,今天讀來,它仍舊散發著思想的光芒,為我們揭示了顛撲不破的教育真理。阿德勒,這個生活在18世紀的奧地利心理學家,從個體心理學的角度告訴我們,兒童的人格發展才是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

  關注學生的整體人格,靜待成長之花盛開

  阿德勒說,將人視為一個整體,并把他的各種表現納入到這個整體中的人,比起那些只抓住孩子的某一個問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人來說,能更好地理解孩子,也能更好地幫助孩子。靜下心來想想確實如此。已畢業的小苗,老師習慣于抓住他的不良行為——不完成作業、打架、衛生習慣差等等進行教育。可是另一方面,為了引起老師的關注,追求優越感,對于自己感興趣的課堂內容,他又能夠積極踴躍地舉手答問,對于班級的一些活動也能積極參加,比如班上需要小毛巾、洗衣粉等,他會主動從家中帶來,午飯時也會把自己的酸奶、水果主動遞到老師的面前。阿德勒說,如果脫離整體人格去考察兒童,某一個單獨的行為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我們只有將該行為與這個人的整體人格聯系起來,才能理解這個行為。所以,片面將小苗定義為問題學生是錯誤的。

  深挖孩子的生活背景,我們發現小苗生活在一個單親家庭,很小的時候就被送去了寄宿學校,媽媽性格軟弱,對孩子過分溺愛。為了引起大人的.關注,小苗只好把自己的行為夸張化,久而久之,形成了乖戾不合群的性格。阿德勒說,教師應盡可能對那些家庭情況比較特殊的孩子溫和一些,這樣才能激勵他,而不是把他逼入絕境。教師基于同理心,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引導孩子與生活的這個世界達成和解。

  引導孩子追求有益的優越感

  阿德勒說,每一個孩子都在追求優越感,父母或教師的任務就是要將這種追求引向富有成效和有益的方向,確保追求優越感能給孩子帶來心理健康和幸福,而不是神經癥和精神錯亂。

  區分有益和無益的優越感,追求的基礎是什么呢?答案是追求的優越感是否符合社會利益?勇于追求優越感的孩子,擁有直面困難、克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例如課堂上能夠積極表現自己、大膽舉手發言的同學,努力追求優越感,體現自己存在的價值。但是我們也要杜絕有些孩子為了追求優越感,從不考慮別人,與那些不愛表現自己的孩子相比,他們更缺乏的是社會情感。

  追求優越感的孩子,不斷尋求家人和教師的贊揚,為了凸顯自己的位置,他們會加倍努力,不斷進取,以超越他人。有益的優越感促使孩子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無益的優越感使孩子陷入自我觀念的圈套,不斷重復最初的心理機制和行為,被自身精神視野所限制。不論是選擇偷懶,還是選擇裝病來逃避有益的活動,他們會因為自己的緊張狀態而受到某些照顧,都是請求獲得特權的表現,從而體現自身的優越感。

  強烈追求優越感的愿望是孩子想支配其他人,想用自己的力量控制周圍的環境,會使孩子走向某極端。同時我們還要關注這樣一個事實,即兒童有一種將世界劃分為兩個對立部分的強烈傾向——要么全有,要么全無。這些孩子形成了私人哲學或與常識對立的私人智慧。我們老師能做的是,絕不是粗暴地對待兒童,必須不斷地鼓勵他們、引導他們,向他們解釋現實生活的意義,使他們不至于將幻想與現實世界分割開來。

  培養社會情感,為未來做好準備

  阿德勒說,社會情感是決定一個人正常發展的關鍵性和決定性因素,社會情感是兒童發展正;那缬瓯。

  社會情感比對優越感的追求更接近我們的天性,兩者擁有一個共同的核心,即個體對至高無上的追求和社會情感建立在人的本性的基礎上,兩者都表達了對認可的內在渴望。

  兒童身心的不成熟,使教育成為必然。教育的目的是依賴群體克服不成熟,教育必須具有社會性。在所有的教育規則和教育方法中,我們必須要有群體生活和社會適應的思想。

  為了加強孩子們的行為規范,學校和教師往往會為班級制定很多的行為準則,在被看見被關注的范圍內,孩子們基本能夠做到遵守規則,但是在離開老師和同伴的監督的情況下,個別孩子卻對自己的行為沒有了要求。

  中國的傳統文化為人們的良好行為樹立了道德規范!抖Y記·中庸》說“君子慎其獨”,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在沒有人看見、沒有人聽見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懼和謹慎的。當孩子的能力發展在社會生活的情景下,朝著社會情感的方向完成,積累了充分的安全感,那么他們就會不斷努力,不斷進取,超越其他所有人。

  阿德勒認為,健全的兒童人格應包含對科學的認真態度,是否易于與他人交朋友,是否能成為一個關心他人的人。教師在兒童人格成長的過程中,扮演著引導者和幫助的重要角色。通過鼓勵幫助孩子克服自卑情緒,激發學生對學科知識的興趣,教會他們用協調綜合的方法處理事情,使孩子在獲得成就感后,改善自己的行為,為形成健康的人格奠定基礎。

  《兒童的人格教育》讀后感 24

  如何引導孩子追求優越感

  每一個孩子都在追求優越感,但是在孩子追求優越感的過程中,總會出現自己不滿意或者他人也不滿意的情況,也就是說,他所追尋的優越感不符合大眾的利益。阿德勒說,父母或教師要將孩子追求優越感引向富有成效和有益的方向,確保追求優越感能給孩子帶來心理健康和幸福。這樣就必須區分有益和無益的優越感追求的基礎—追求優越感是否符合社會利益。兒童的教育實質就是要培養孩子的社會情感,或增強孩子的社會團結意識。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是沒有發揮正確的引導作用的。學校里唯成績論,學業成績差的同學感受不到老師的關愛,會覺得老師認為自己沒用。實際上,唯成績論的做法是給學生設置了人為的障礙,沒有將教育和社會的終極目標作為評判學生的標準。社會不只需要能考高分的人,它需要才華橫溢的數學家,也需要在體育方面有特長的人,還需要繪畫能力比較強的人。我所在的班級里,有許多藝考生,這些孩子成績相對比較落后,一次讓我非常震驚的是,有個學生找到我,希望我上課的時候不要點這些同學提問,因為他們答不上來,希望我不要浪費時間在他們身上。我聽完非常震驚,覺得很有必要和同學們講清楚,這些藝考生大部分都是有自己的專長的人,他們在自己所擅長的.領域也發著光,也是社會需要、人民需要的力量。第二天班會課的時候,學生們都沒有想到我會就這個話題而延伸,課后,我還找到了一些藝考生,希望他們也能正確看到自己的價值,專注自己的特長,爭取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創作。在這里也想提醒一些溺愛孩子的父母、爺爺奶奶,教育孩子如果脫離了兒童教育的實質,對孩子的成長是十分不利的。

  懶惰心理

  我的孩子挺聰明的,就是太懶了。我們常聽到父母這樣評價自己的孩子,甚至有些老師也會這樣評價學生。實際上,這對孩子來說是有一種安慰,這個荒謬的條件句,減輕了他們的失敗感。他們聽到大人們這樣說之后,內心也會認可這個觀念,“如果我不偷懶,我有什么做不到的呢?”,這種思想非常危險,尤其在他們稍稍勤奮了一點又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績的時候,他們會賦予這些小小的成績特別的意義,非常直接地一個結論就是我果真是聰明呀,稍微用點力就行,大人們這個時候也會對他們進行贊揚。

  人們為什么對這樣的孩子這么柔和呢?確實,指責一個孩子懶惰比指責他無能,對他造成的傷害會小一些,但是這樣無非是給他提供了一個保護屏,掩蓋了他們的不自信,也阻止了他試圖去解決面臨的問題。但并不是說我們就要去指責他無能或者粗暴地懲罰他,現實中有非常多比指責更好的辦法。

  比如給懶惰的孩子信心。責怪孩子懶惰實際上是轉移了重心的做法,因為懶惰的行為是他們缺乏信心的表現之一,要究其根本,關注孩子對其自身能力的認可。他們不愿意動腦經,可能是因為想了挺久的數學問題還是解不出來,知識有盲區,思維有漏洞;不完成作業,可能是因為他們時間分配不合理,或者他的學習方法有問題;拖拉、散漫、怕苦怕累,或許是他們在以往的學習和生活體驗中沒有得到想要的結果,總而言之,找到孩子的具體問題,給他指引方向,幫助他提升一些能力,才有可能讓他變得勤奮。

  “我的孩子挺聰明的,就是太懶了”,請不要給懶惰的孩子傳遞這樣的安慰,也不要濫用表揚在他們取得的小小成績上

  青春期問題

  阿德勒說,青春期這個話題的確很重要,但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么重要。青春期

  問題并不是因為孩子正在經歷這一重要階段,只是過去形成的性格特征顯現出來了,所以,當孩子出于青春期時,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生活方式,家長們這個階段會面臨很多難題,但是積極尋找原因,解決問題才是正道,而不是無謂地等待孩子自然地渡過青春期。孩子們這時候也覺得自己正面臨一個考驗,就是必須證明自己不再是一個孩子。作者阿德勒說,這無疑是一種非常危險的情感,因為每次當我們想證明什么的時候,往往會過猶不及。孩子更是如此。其實這句話不僅僅是青春期的孩子需要了解,成年人讀到也是一件幸事。

【《兒童的人格教育》讀后感】相關文章:

兒童人格教育讀后感03-16

兒童的人格教育讀后感05-05

《兒童的人格教育》讀后感03-09

兒童的人格教育的讀書心得體會通用04-19

于丹人格教育讀后感08-09

學習人格教育心得體會06-12

讀兒童文化與兒童教育有感(精選16篇)06-07

兒童中華銘讀后感08-13

兒童會會長讀后感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