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體Ⅱ:黑暗森林》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三體Ⅱ:黑暗森林》讀后感(通用10篇)
讀完一本書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體Ⅱ:黑暗森林》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體Ⅱ:黑暗森林》讀后感 篇1
歷時兩個星期,讀完了《三體》第二部,名叫黑暗森林。
首先,說一說這本書的名字在我讀這本書的時候在自己腦海中的變化。一開始拿起來,就有想到“黑暗”二字,是不是就如同所有的末日題材的影視作品一樣,在描述的是面臨末日之時,人性的黑暗。打開書,開始讀之后,對于題目的思考就停下了,在自己的印象中,至少前半部分沒有出現類似“黑暗”“森林”這樣的字眼,直到還有三分之一就要結束的時候,出現了現代人居住的地下城,大家都住在地下的大樹中的葉子里面,自己就在想,“黑暗森林”難道就是大家住在地下的森林當中嗎?但是地下有源源不斷的電能,不會暗下來。直到書的最后,明白了什么是黑暗森林——“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個文明都是帶槍的獵人,像幽靈般潛行于林間,輕輕撥開擋路的樹枝,竭力不讓腳步發出一點兒聲音,連呼吸都小心翼翼;他必須小心,因為林中到處都有與他一樣潛行的獵人。如果他發現了別的生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開槍消滅之。在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獄,就是永恒的威脅,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將很快被消滅。”
既然是讀的第二部,就一定要拿來第一部就對比,這就像是慣例一樣,不成文的規定。讀第一部《地球往事》的時候,沒有第二部《黑暗森林》更像“小說”(自己不懂小說,僅僅是個人看法),第二部明顯的感覺就是氛圍渲染更加到位,會用到很多環境心理描寫,比第一部會更加引人入味。第一部給我的感覺就是想法很多并且都很大膽,不失邏輯,第二部同樣令人意想不到,但是更加驚嘆于的是作者的邏輯,單拿“面壁者”這個設定,就夠自己想一陣子了,就假如說面壁者自己說:“我還活著”,這樣一句話我們應該相信嗎?
再想想作者筆下的三體人有哪些特征呢?一、表達直接:想的什么就會表達出來什么,不用隱藏自己的想法。二、科技發達,領先人類好幾百年,但是科技的發展是勻速的,不像人類的發展是爆炸式的。單單看到這兩點,我想明眼人應該能夠體會到這不就是現實生活中,不善于表達而精通于自己專業領域的人才所向往的社會嗎?沒有那么多的勾心斗角,也不會有人在背后捅刀子。
自己讀的很淺,而且思想覺悟也是有限的。像下面這樣的表達在其他書上應該是找不到的',非常獨特有韻味。“盧浮宮崩塌了,磚石在下墜的途中化為紅亮的巖漿,這巖漿穿過他們的身體,竟像清泉般清涼。他們也隨著盧浮宮下墜,穿過熔化的歐洲大陸,向地心墜去,穿過地心時,地球在周圍爆發開來,變成宇宙間絢爛的焰火;焰火熄滅,空間在瞬間如水晶般透明,星辰用晶瑩的光芒織成銀色的巨毯,群星振動著,奏出華美的音樂;星海在變密,像涌起的海潮,宇宙向他們聚集坍縮……最后,一切都湮沒在愛情的創世之光中”。我想在任何一本小說中也不會出現這樣的描述愛情的想象,對比很強,畫面感充足,而且不失辭藻華麗、語句優美的同時,還能將爆炸這一現象詮釋的很到位。
“不要輕視簡單,簡單意味著堅固,整個數學大廈,都是建立在這種簡單到不能再簡單,但在邏輯上堅如磐石的公理的基礎上。”這句話仿佛像是中學老師常對學生說的話,一定要先把書中的定理吃透,才能以不變應萬變的做各種題目,道理應該是一樣的。
《黑暗森林》書中有很多技術在12年后的今天也是無法實現的,但是我注意到了一點,書中200年后的太空艦隊,還沒有識別人臉的技術,但是現在的掃臉識別已經很成熟了,我想這也是作者所期望看到的技術的成長吧。
最后,整體《三體》第二部給我的感覺是非常好的,能夠進入其中身臨其境的感受幾百年之后的戰爭與生活,這樣的小說就是好的小說至少對我來說,文字有韻味但不至于復雜到自己看不明白,書中線索有邏輯但不至于讓自己找不到一點蛛絲馬跡,讀完自己甚至還會有一種我找到了他書中奧秘的成就感。
期待《死神永生》。“當然不害怕,她知道明天太陽還會升起來的。”不用為明天擔憂,要始終相信明天依舊是和煦的春風,夾雜著暖陽的味道,向你緩緩走來。
《三體Ⅱ:黑暗森林》讀后感 篇2
讀完《三體》后,我又迫不及待地讀完了《三體II——黑暗森林》,這本書再一次震撼了我。
這本書有兩個主人公——羅輯和章北海。羅輯本是一個碌碌無為的普通人,卻被意外地選為面壁者,理由是他是唯一一個三體人指定的殺害對象。其他面壁者都是國防部長、科學家之類的。羅輯,連自己都不知道有什么特別之處,然后隨著時間的推移,羅輯從用一個“面壁者”的權利來享受的人,變成一個開始,認真思考的人,變成一個大家的英雄,最后變成一個人人敬佩的“執劍人”。
章北海則是一個城府特別深的人,他目標堅定目光長遠,為達成目的不惜一切手段,用看似最反人類的做法拯救全人類……總之,他是一個不能用人類形容的怪物,但在那種危機下,就是需要這種怪物,人類才會有機會反敗為勝。
至于本書的重點:“黑暗森林理論”更讓人深思,宇宙是一座黑暗森林,每個文明都是帶槍的獵人,他們必須小心,不能暴露自己的位置,如果有人暴露了自己的`位置,必定會引來殺身之禍,這不是因為其他文明的邪惡,而是因為宇宙社會的公理“猜疑鏈”和“技術爆炸”,這不禁讓人想到現實生活中是否也是這樣子的呢?
最后,是真的佩服作者,如此宏偉的構思,如此細致的描寫,在描繪的那么大一個宇宙中,竟沒有一絲錯誤,又期待《三體III》了。
《三體Ⅱ:黑暗森林》讀后感 篇3
剛剛讀完這本書,興奮的感覺沖擊著我的大腦。回憶起我在江南造船廠的工作經歷,我曾經工作的艦船及其用途和書中描寫的宇宙、人類宇宙艦隊、三體艦隊等等有著何等相似的地方。
航天科學與哪個軍種更加類似?我的回答是海軍。無論是中文還是英文,對航天器的具體命名是飛船、太空艙,艦隊,以及可以讓人類生命生存的空間站。所有這些都與海洋、艦艇、艦隊、基地等如此的一致。
我曾經在《愿望一號》工作,這艘萬噸級船的主要作用就是測控。測控是航天工作中主要的一環。我們需要對從地球發射到太空的飛船進行控制,無論是在地球上還是在飛船本身對飛船進行控制,首先要知道飛船的位置。航天器和空間站對接,也需要知道各自的位置,這就是測控要解決的工作。
“前進四,未處于保護下的人是什么下場:身體被超過自身重量一百二十倍的過載緊貼在艙壁上,先迸射出的是血液,超重下攤成極薄的一層,血漬的面積大得不可想象并呈放射狀;然后擠出的是內臟,也很快被壓成薄薄的一層,與被壓成一片的身體一起,構成一幅丑陋的達利風格的畫……
系統進入前進四,處于最高推進功率,飛船的加速將達到120G,所產生的超重是正常狀態下人體承受極限的十多倍,這時就要進入深海狀態,即在艙室中注滿一種叫“深海加速液”的液體,這種液體含氧量十分豐富,經過訓練的人員能夠在液體中直接進行呼吸,在呼吸過程中,液體充滿肺部,再依次充滿各個臟器。”
上面是大劉對人類航天艦艇的描述。
我進江南造船廠工作那時,每天路過潛艇船體拼接封閉廠房,對潛艇架構有非常直接的了解,后來上了潛艇,對潛艇內部結構有直觀的'了解。雖然我從事電器電訊工作,我仍然想要了解潛艇為什么是這樣的結構。
一艘潛艇就像一顆長長的水滴。其內部有非常密集的環形龍骨支撐著這顆水滴,就像隧道、坑道內支撐的鋼梁一樣。
潛艇下潛,會受到水壓的壓力和航行的壓力。三體中描寫飛船達到120G是個什么概念,比如一個人50KG,120G就是120×9.8×50=58800KG物體所受的重力。120G也基本相當1200米的水深壓力。一艘潛艇完全不可能下潛到這個深度。
隨潛艇去試航,隨著下潛,會聽到噶噶的鋼板聲音,那是艦體受到水壓被擠壓后發出的聲音,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聲音,會害怕。
一艘用高強度鋼板建成的潛艇會這樣,何況一個人,第一個被擠爆的臟器就是你的肺。如果人可以像魚一樣在水中呼吸,那么,人可以在幾百米以下的水里生存。但是1000米以下的深海,幾乎沒有魚類了。
《三體Ⅱ:黑暗森林》讀后感 篇4
“給歲月以文明,不是給文明以歲月”是書中的一句話,我們只是地球上普普通通的一員,但看完書卻引起了我的深思,我感受到了宇宙的遼闊,也看到了自己的渺小,同時我也慶幸自己還活著。
本書分為上中下三部,上部面壁者,講述了三體人用科技鎖死地球科學,地球人則根據三體人思維透明,不能對計劃進行偽裝的弱點制定了面壁計劃。中部講述了主人公羅輯的轉變,想出了黑暗森林理論并發射“咒語”進行試驗。下部黑暗森林,講述了人類艦隊被三體探測器全部殲滅,并封死太陽,羅輯通過在太空布核彈的軌跡建立對三體文明的終極威懾。
讓我印象更深的人是章北海,他雖不是主人公,并且從未見過主人公羅輯,但這個面對三體人入侵,人類科學研究被阻斷,戰爭基本無勝算的可能,卻仍然履行戰斗職責的軍人,竟然從一開始就抱著必勝的信心,你不得不尊敬他。直到最后你發現其實他從一開始就知道人類必敗,從一開始就已經定好目標做好計劃,那就是劫持飛船逃離地球,為人類文明保存希望的火種。是的,最終他成功了,這時候,你再回頭去看他為自己的計劃而實施的謀殺,你又會如何評價呢?如果謀殺是錯,為人類保存希望是對,那他這么做到底是對是錯?對錯可以相抵嗎?我們評判對錯都是基于自己對價值觀立場的選擇,如果你更看重法律,那他肯定是錯,如果你更看重意義結果,那他也許是對的。我覺得評判他還得注意最后的一個細節,章北海劫持飛船逃離地球,有兩艘飛船追擊,在這個過程中,地球艦隊全部被三體人的一顆水滴毀滅,他成了英雄,成為星艦地球最德高望重的人,但是逃離地球,三艘飛船無法滿足所有人的生存,最后時刻他不得不再次做出決定攻擊其他兩艘飛船,因為他明白,只有這樣人類文明才有延續的可能。但他晚了一步,另一艘飛船率先發動了攻擊,死之前他說了一句話,都是一樣的。也就是說,他覺得沒什么比延續人類文明更重要的了,總是要有人犧牲的,那誰犧牲其實都一樣,包括他自己。從這一點看,我最終尊敬他、理解他。
在書中,我感受到了人類的渺小,我們雖然發展很快,僅僅用了三百年就進入了信息時代,但當三體人入侵時,人類前沿物理學被鎖死,我們卻束手無策。而當羅輯醒來之后,面對的世界我們無法想象,它看起來更先進,墻壁都是信息化,這才是真正的信息時代,但是它又如此虛假,地下城的天空藍,是虛構的,虛構的.能有多美?工廠合成的食物,又能有多美味?似乎人類世界已經非常發達,可以與三體世界抗衡,而且人類已經有了太空艦隊,都是我們無法想象的恒星級飛船,但兩千艘飛船被三體的探測器毀于一旦,證明科技仍然停滯不前,科學的核心不堪一擊,人類不過就是溫室的花朵,離開了溫室,便離枯萎不遠了。三體文明輕而易舉的摧毀了地球科技,就如同歷史中的殖民者大規模屠殺土著人一樣,但為什么三體文明會發現地球世界,是因為人類被利益蒙蔽了雙眼,導致了一些人對人類失去希望,希望外星文明抹殺所有包括自己的人類,這也是《三體.地球往事》中ETO中降臨派的觀點,到頭來,還是人類自食惡果,惡劣的人性導致的因果報應。
“給歲月以文明,不是給文明以歲月”,的確,文明的燦爛與否,并不是以時間來衡量的,寧可獲得短暫的燦爛文明,而不愿茍且偷生。但是所謂的燦爛文明,難道就是建立在物質上嗎?人類不過是大自然中普通的一員,卻往往有一種優越感,當多米諾骨牌接連倒下時,人類難道能幸免于難?如果那樣,人類文明就真成為所謂的“短暫的燦爛文明”,因為他們把自己送上了斷頭臺。
《三體Ⅱ:黑暗森林》讀后感 篇5
今天下午看了一下午的三體第二部《黑暗森林》,確實給我帶來不少的震撼。
科幻小說需要強大的邏輯,而劉慈欣做到了,他邏輯的嚴密性就像一臺精密的電腦。在地球三體危機時刻,他設想了面壁計劃,這種巧妙的設想帶領讀者一步一步感受到地球的危機,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將自身也置入一種危機的緊張之中。隨著三位面壁者的計劃逐一被,我們更加期待主人公羅輯的戰略。而每一個面壁者的計劃都是一個宏大的設想,放在其余的小說中,或許都可以作為構筑大結局的終極解決方案,但在這部中,他們只是最后方案的鋪墊。
更佩服的是作者能夠獨具匠心的提出“宇宙社會學”,在書中設定的兩條公里:“第一,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第二,文明的不斷增長和擴張,但宇宙中的物質總量保持不變”。很簡單通俗的道理,能讓各個層次的'讀者明了,但最后亮出底牌時確會讓讀者震撼的無以復加,其中的韻律讓讀者回味無窮。
在外國人甚至自己人看來,中國只會回味歷史,文學作品或是影視作品很多都是歷史大背景下的經典,很少能夠見到像美國大片一樣經典的科幻作品,這部作品彌補了中國科幻的短板。可以明顯的看出作者有意避開了西方的神話,故事中的很多設想是根據中國的歷史,是想將中國的歷史和未來統一,探索出一條中國科幻的道路。
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夠閱讀這部偉大的作品,更希望劉慈欣這類作家能夠創作出更多中國的科幻作品!
《三體Ⅱ:黑暗森林》讀后感 篇6
今天是2月1號,2月的第一天,本次輸出上個月的第二次讀書筆記。
三體II黑暗森林這本書看著更像是一本歷史書,人不過是歷史長河中游泳的運動員,創造了世界紀錄,贏得了喝彩和名譽,并因此名垂青史,但是與長河的流向無關。那么在宇宙中,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文明不斷增長和擴張,但宇宙中物質總量保持不變,那么在歷史的長河中人類又該怎么創造文明呢,我覺得是責任與信仰。
說到信仰與責任,本書中的章北海可是表現得淋漓盡致。章北海,太空軍的政工軍官,處于末日戰斗最前線的他動心忍性、城府極深,也是一個最堅定的逃亡主義者,他“信念堅定、眼光遠大又冷酷無情,行事冷靜決斷,平時嚴謹認真,但在需要時可以隨時越出常軌,采取異乎尋常的行動”,其思想隱藏深、耐心足、行動果決,為了推進未來太空軍的.發展方向,不惜精心策劃除掉影響決策的保守“老航天”,不過章北海對以人的主觀能動性贏取未來戰爭的堅定信念背后,卻是在科學進展停滯的前提下人類與三體人正面碰撞必敗的理性判斷,因而他尋覓機會利用冬眠技術來到兩百年后,成功劫持一搜太空艦逃離以為人類保存文明火種。
另一位就要說到邏輯,他是一名與嚴肅和敬業很不相稱的學者,有天文學和社會學雙重學位,常常以投機取巧為手段,玩世不恭、沒有責任心,對學者的使命感抱著一種嘲笑的態度。成為被賦予拯救人類重要使命的面壁者時,他想到的是利用這個機會為自己好好享受創造一個安樂窩,他既對人類的命運并不在意又信仰愛情,既意志力極強又逃避承擔重大歷史責任,但處在置身事外角度的他最終拋開情感因素,冷靜思考,推演出宇宙黑暗森林狀態,從而找到威懾三體人的方法。
三體故事繼續著……
《三體Ⅱ:黑暗森林》讀后感 篇7
幾乎是一口氣把《三體》第二部《黑暗森林》讀完,坐在書桌前,我的思緒久久不能平靜,這種感覺不是單單“震撼”二字所能囊括的。尤其是當我再次仰望星空之時,頭頂的星空早已不是兒時那個有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浪漫銀河”了。此時,心中最大的一個疑問就是——“這宇宙,真的有外星人嗎?”
看似一個最簡單最幼稚的感性疑問,實際上卻已經不自覺地與“費米悖論”[1]聯系到了一起。費米悖論闡述的主要是對地外文明存在性的過高估計和缺少相關證據之間的矛盾。按照費米的觀點,理論上講,人類能用100萬年的時間飛往銀河系各個星球,那么,外星人只要比人類早進化100萬年,現在就應該來到地球了。換言之,“費米悖論”表明了這樣的悖論:A.外星人是存在的——科學推論可以證明,外星人的進化要遠早于人類,他們應該已經來到地球并存在于某處了;B.外星人是不存在的——迄今為止,人類并未發現任何有關外星人存在的蛛絲馬跡。“費米悖論”在天文學界廣有市場,許多著名的科學家對此持贊成的態度。
然而,費米所提出的這種矛盾真的是無懈可擊、無法解答嗎?實則不然,劉慈欣就在《黑暗森林》中為這個看似無法解答的問題提出了一種可能性的答案,即宇宙的“黑暗森林法則”—— “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個文明都是帶槍的獵人,像幽靈般潛行于林間,輕輕撥開擋路的樹枝,竭力不讓腳步發出一點兒聲音,連呼吸都小心翼翼……他必須小心,因為林中到處都有與他一樣潛行的獵人。如果他發現了別的生命,不管是不是獵人,不管是天使還是魔鬼,不管是嬌嫩的嬰兒還是步履蹣跚的老人,也不管是天仙般的少女還是天神般的男孩,能做的`只有一件事:開槍消滅之!在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獄,就是永恒的威脅,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將很快被消滅。這就是宇宙文明的圖景,這就是對費米悖論的解釋。”在“黑暗森林法則”下,技術等級較高的文明傾向于隱藏自己,使其他文明難以探查;而暴露自己的文明在黑暗森林打擊中被消滅。生存選擇的結果是所有的文明都變得難以發現。這也就是小說中歌者的職責——“隱藏自己,做好清理”。
《三體Ⅱ:黑暗森林》讀后感 篇8
幾束陽光從窗外射了進來,我從書架上挑了一本《三體·黑暗森林》,坐在座位上,津津有味地遨游在科幻世界中。
這本書是那個十屆銀河獎得主、世界著名科幻小說家劉慈欣寫的。這本書也創造了科幻小說界的奇跡,主要講了智子鎖死了地球的物理學科技之后,人們用三體人的思想透視的缺點,從人才中挑選了四名“面壁者”,主角羅輯也是其中一位。面壁者可以動用很多地球上的資源。后來三體人的.四處追殺,其他三位面壁者被三體人的破壁者打敗,只有邏輯勝利。之后,他遭遇了“基因導彈”病毒的影響。羅輯被緊急冬眠,到了未來的危機紀年,可是在未來的太空中,三體監測器“水滴”通過撞擊的方式,讓地球飛船在幾分鐘內全部炸毀。此時邏輯得知自己是唯一的面壁者之后,想出了讓三體人害怕的“黑暗森林”法則,讓三體人以太陽作為發射坐標,以全宇宙發射太陽系的坐標為威脅,讓三體人的部隊和其他九個監測器不得靠近太陽系半步。地球人在羅輯的保護下,在這一戰中大獲全勝。
我讀完這本書后,深有感觸?在結尾處,三體人的監聽員用質子與羅輯交流對話,監聽員問:“你的孩子難道不怕太陽落下去之后的黑暗嗎?”邏輯回答說:“不怕,因為他們知道明天的太陽會照常升起。”
我很喜歡這部書的主人公羅輯,他作為面壁者所用的資源是最少的,他對親人的愛也很深,在冬眠之后醒來,他最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妻兒,而且他通過葉文潔的提醒和費火悖論,他思考出了“黑暗森林”法則,救了地球和人類,真是讓人敬佩。
這一本書體現了作者劉慈欣的超強想象力,就是連《科幻世界》的主編也不禁稱贊道:“劉慈欣超凡絕妙的想象力讓我們目瞪口呆。”
暢游在這部科幻小說中,我被小說中的想超凡想象力所折服,許多事物我也聞所未聞,真讓我大開眼界!同時這本書也告訴了我們,無論身處怎樣的困境中,無論前途是多么黑暗曲折,我們都應該相信,光明會再一次降臨,太陽永遠會照常升起!
《三體Ⅱ:黑暗森林》讀后感 篇9
“我們都是陰溝里的蟲子,但總還是得有人仰望星空。”人類從未停止過思索,至于真相如何,已經不重要了。——題記
對于一部科幻小說而言,《三體》開啟了一個新宇宙,精彩紛呈;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不失為一部哲學經典,發人深思。在作者劉慈欣筆下,我們的宇宙(確切地說是上百萬種族的宇宙)蒼茫寥廓、神秘莫測。
《三體2:黑暗森林》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在本是肩負著全人類希望的面壁計劃“失敗”后,整個人類跌入大低谷,環境遭受無法彌補的破壞,人口從85億銳減到35億。痛定思痛之后,經歷了人性的解放,科技迅猛發展,建立了人類自以為強大的星際艦隊,卻又在三體人一個探測器面前潰敗,龐大的艦隊只剩下了寥寥數艘。主人公羅輯比較終依仗“猜疑鏈”打退了本已勝券在握的三體人,迎來了美好的和平。這一刻,人類戰勝的難道只是外星文明嗎?我不禁思索,也許人類從中涅槃重生,改變的正是自己。
歲月·文明
當人們得知他們將要失去所愛的世界時,是逃避還是做比較后的抗爭,是人類種族的延續還是個人的生死,這個問題難以取舍。起初讀到書中“給時光以生命,而不是給生命以時光;給歲月以文明,而不是給文明以歲月”的觀點時,我難以接受,而隨著故事的發展,讓我逐漸明白盡管歲月與文明缺一不可,但卻不能為了文明的延續而失去人性,忽略文明自身的價值。畢竟,在人性毫無限制的丟失下,就算文明得以延續,我們也只是“非人”,永遠也不是那個曾經善良的人類。
黑暗·光明
書中比較令我難忘的,是作者借主人公羅輯提出的“黑暗森林法則”——對費米悖論文明層次的解釋。羅輯從兩個基本公理出發,一是文明的比較基本需求是“生存”;二是宇宙的物質和能量總量是有限的,通過引入兩個概念——猜疑鏈和技術爆炸,從理論上建立了研究宇宙社會的一門學科——宇宙社會學。宇宙社會學基于當某一文明發現其他文明的位置時,由于上文的兩個原則,通過類似于“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的邏輯,(簡單地說,不論是讓你知道我的存在,還是讓你存在下去,對我來說都是危險的,都違反第一條公理,因此只能對對方實施攻擊)利用了其他高智慧種族的猜疑心,構成了一個強有力的威懾手段,即黑暗森林法則。
在我看來,黑暗森林法則是冷酷無情的,但也并非沒有生機,現實中的地球就是宇宙的縮影,即使國家之間的`爭端不斷,但友好的交流同樣不失為一種高效的方法,驅逐黑暗,帶來光明,畢竟和平比戰爭廉價得多,美好得多,珍貴得多。
陽光·愛
令人慶幸的是,人類有愛,也許改變不了整個黑暗森林,但卻能改變自己,改變這個有些自私自利的地球,甚至宇宙。人類一路走來,一路抉擇,朝著文明,朝著愛……
夕陽下,一架飛機沐浴在金色的晚霞之中,向無際的天邊飛去,帶著它的夢想,再艱難,也從未放棄過這個浩瀚的宇宙。也許,在明天太陽升起時,燦爛的陽光能照進黑暗森林。
《三體Ⅱ:黑暗森林》讀后感 篇10
昨天剛剛看完《三體Ⅱ》,得知其獲雨果獎最佳長篇故事獎,第一反應就是——實至名歸!如果說第一部仍然是依托現實敘事的關于人類最終命運的設想,那第二部便是超越人類現實的宇宙宏觀背景下的科幻。
看完第二部,給我留下三個感覺——首先,好看;其次,震撼;最后,沉思。小說是人類人文學中非常重要的一種題材,不論是什么類型的小說,個人覺得好看是其能夠成功的首要因素。說實話,這些年看過的小說不少,但能在我心里留下深深烙印永不褪去的也就只有那些讓我恨不得一口氣讀完的書。
說到《三體》的好看性,遠不亞于路遙的《平凡的世界》,更不亞于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從故事的`結構來講,分上中下三部,各有脈絡又互成一體,以面壁人貫穿始終,從一開始就是一個大大懸念,誘導讀者想一下子揭開面紗,但大劉不慌不忙,娓娓道來,直至小說結尾,方見原委。首尾呼應,邏輯性與故事性達到高度統一,結局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從小說敘事的空間尺度上講,完全超越了人類所能構建的尺度,大劉站在宇宙尺度層面敘事,構建宇宙社會學,設想宇宙文明。將地球置于宇宙千億顆文明行星構成的宇宙社會文明之中,只不過是一個點,或者連一個點都算不上,這種宏大的敘事,與雨果《悲慘世界》式的宏偉,或者《白鹿原》式的宏偉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當讀者置身其中,只有一個感覺,那就是渺小到不能再渺小。從敘事的速度上來講,以光年為單位,幾千公里的距離,秒秒鐘到達,當人類沉浸在自己創造的行星級宇宙飛船中時,外星文明以超越人類想象力的科技秒殺人類千艘行星級宇宙戰艦,外星文明以無比狂妄的姿態再次將人類可憐的自尊和傲慢從天堂打回地獄——“毀滅你,與你有何相干?”
從敘事的基本道德準則來講,大劉超越了人類的基本道德準則,他構建了宇宙社會公理——“其一,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其二,文明不斷增長和擴張,但宇宙中的物質總量保持不變。”看似簡單,卻蘊藏著無比的冷酷與殘忍,大劉把宇宙比喻為黑暗森林,而置于其中的千億行星文明如同行走其中的冷酷殺手,誰先暴露目標,誰必死無疑,在大劉的尺度上,外星文明完全有能力一槍摧毀一顆行星,這種殘忍已經完全超出了人類的道德準則。在宇宙這個黑暗森林里,能量是一定的,一旦目標暴露,要么毀滅別的行星文明,要么被毀滅,不論對方當前多么幼稚或不堪一擊,在宇宙的時間尺度上,其技術發展一旦超過某個閾值,就會發生技術大爆炸,都有可能瞬間遠遠超越你而發過來消滅你,而這種殘酷來源于彼此間永無止境的猜疑,即大劉所說的猜疑鏈——我不知道你怎么想我/怎么想你;我不知道你怎么想/我怎么想你。這種猜疑永無止境,最終的結果就是一方毀滅一方,除此之外別無選擇!做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如果把偉大的小說比做一個美人,那“好看”是其首當其沖的條件,而“震撼”則是一種南方人第一次看雪、北方人第一次看海、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激動與喜悅,這種震撼對一個美人不過是錦上添花,但對一本偉大的小說而言則是他攫取讀者之心的必殺技。而我想說《三體Ⅱ》這兩點都做到了,如果只是讓人覺得“好看”和“震撼”那無異于一場“泰囧”式的電影,但《三體Ⅱ》給讀者的我想不止這些,猶如一個真正的美人一樣,有其獨特的思想,這種思想讓人陷入沉思,讓人著迷。當讀完《三體Ⅱ》,我常常抬頭仰望星空,總想看到點什么,但西安的天空大概率是灰蒙蒙的,連星星都很少見,事實上,我知道即便是夜空眾星閃爍,我依然什么也看不到,只能感受其深邃和浩瀚,但卻讓我陷入了無盡的沉思,我站在夜空下,感到了地球的渺小,人類的渺小,我的渺小,又想起那句話——“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
如果說《三體Ⅱ》有什么瑕疵的話,我覺得便是大劉為了給大家普及天文學知識,將其嵌套與人物的對話之中,顯得有些生硬。除此之外,《三體Ⅱ》更像是一部基于未來的一種神話故事。
【《三體Ⅱ:黑暗森林》讀后感】相關文章:
《三體Ⅱ:黑暗森林》讀后感通用03-06
黑暗,森林作文12-03
黑暗初三-隨筆寫作09-25
假如給我三天黑暗05-04
黑暗的說說05-06
黑暗的背后08-17
黑暗的作文11-25
黑暗的思考08-21
感謝"黑暗"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