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呼蘭河傳》讀后感2000字

時間:2021-01-22 15:19:07 讀后感 我要投稿

《呼蘭河傳》讀后感2000字(精選6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呼蘭河傳》讀后感2000字(精選6篇),歡迎大家分享。

《呼蘭河傳》讀后感2000字(精選6篇)

  《呼蘭河傳》讀后感2000字1

  我讀過許多人物傳記,比如《喬丹傳》、《勒布朗詹姆斯傳》、《莫奈和他的眼睛》、《倫勃朗1842》等。我發現人物傳記都是為大人物而寫的,例如超級明星和杰出藝術家。

  傳記是一種常見的文學體裁,主要記錄和敘述偉人的生平事跡,往往根據口述、回憶和史料等加工而成,一般不虛構。虛構的傳記并不是沒有,例如查爾斯狄更斯寫的《匹克威克外傳》,還有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中國最著名的人物傳記應該是《史記》吧,例如《高祖本紀》和《廉頗藺相如傳》都記載了赫赫有名的歷史故事。

  我在寒假讀的《呼蘭河傳》卻很特別。作者蕭紅并不是為某個人作傳,而是為生于斯長于斯的小城呼蘭河城作傳。她筆下的人物既不是達官顯貴,也不是英雄豪杰,而是一群生活在小城的普通百姓。

  整本書分為七章。第一章描寫了小城的大致風貌。文中寫道:“城里除了十字街外,還有兩條街,一條叫東二街,一條叫西二街。這兩條街從南到北的,大概五六里長。這兩條街上沒什么好記載的,有幾座廟,有幾家燒餅鋪,有幾家糧棧。”可見呼蘭河城的安靜和荒涼,沒有生機。

  第二章深入到了小城的精神生活。呼蘭河畔的人們雖然對生活本身毫無熱情,卻對神鬼保持著極大的興趣。腳步遲滯面容麻木的他們把跳大神和放河燈演繹成了地方盛事。“先說大神。大神是會治病的,她穿著奇怪的衣裳,那衣裳平常的人不穿;紅的,是一張裙子,那裙子一圍在她的腰上,她的人就變樣了。開初,她并不打鼓,只是一圍起那紅花裙子就哆嗦。從頭到腳,無處不哆嗦,哆嗦了一陣之后,又開始打顫。她閉著眼睛,嘴里邊嘰里咕嚕的。每一打顫,就裝出來要倒的樣子,把四邊的人都嚇得一跳,可是她又坐住了。”作者此處的描寫始終圍繞著“哆嗦”“打顫”,仿佛在冷眼旁觀看客們的無知和荒謬。

  第三章作者細致回憶了她在自家后院度過的那些時光。“我家有一個大花園,這花園里蜂子、蝴蝶、蜻蜓、螞蚱,樣樣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黃蝴蝶。這種蝴蝶極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紅蝴蝶,滿身帶著金粉。”“蜻蜓是金的,螞蚱是綠的,蜂子則嗡嗡地飛著,滿身絨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圓圓地就和一個小毛球似的不動了。花園里邊明晃晃的,紅的紅,綠的綠,新鮮漂亮。”這些有顏色、有聲音、有動感的文字已經拋下了第一章和第二章的灰色調,把她的后院變成了一個讓人行動和心靈都無比自由的國度。

  可是,“我家的院子是很荒涼的”。第四章從這一句開始又轉回到沉重的基調——歡樂童年轉瞬即逝。“磚頭曬太陽,就有泥土來陪著。有破壇子,就有破大缸。有豬槽子就有鐵犁頭。像是它們都配了對,結了婚。而且各自都有新生命送到世界上來。比方壇子里的似魚非魚,大缸下邊的潮蟲,豬槽子上的蘑菇等等。”作者意識到了萬事萬物之間某種特定的關系,意識到舊生命死去,新生命到來。

  作者在第五六七章逐一回憶了團圓媳婦、有二伯和馮歪嘴子的悲慘故事。“周三奶奶則主張給她(團圓媳婦)吃一個全毛的雞,連毛帶腿地吃下去,選一個星星出全的夜,吃了用被子把人蒙起來,讓她出一身大汗。蒙到第二天早晨雞叫,再把她從被子放出來。她吃了雞,她又出了汗,她的魂靈里邊因此就永遠有一個雞存在著,神鬼和胡仙黃仙就都不敢上她的身了。傳說鬼是怕雞的。”團圓媳婦最終死在橋底下,殺死她的是亙古不變的愚昧。

  “有一回父親打了有二伯。父親三十多歲,有二伯快六十歲了。他站起來就被父親打倒下去,他再站起來,又被父親打倒下去。最后他起不來了,他躺在院子里邊了,而他的鼻子也許是嘴還流了一些血。”“……過了不久,有二伯又跳井了。”難道傭人就該被主人蹂躪?是什么讓父親隨意處置另一條“低等生命”?

  馮歪嘴子死了老婆,“第二天早晨,正過著烏鴉的時候,就給馮歪嘴子的女人送殯了。”馮歪嘴子要自己照顧兩個孩子,“……于是他照常地活在世界上,他照常地負著他那份責任。于是他自己動手喂他那剛出生的孩子,他用筷子喂他,他不吃,他用調匙喂他。”“照常”是說他的麻木,還是說他的堅強呢?在這個時刻,或許兩者都有。“大的孩子會拉著小驢到井邊上去飲水了。小的會笑了,會拍手了,會搖頭了。”“……微微地一咧嘴笑,那小白牙就露出來了。”死亡緩步離開,藤啊蔓啊花啊又光臨人間。

  蕭紅在《呼蘭河傳》里讓我們看到了她的小城和她的后院,看到了她的親人和她的鄰居,看到了麻木的、迷信的、愚昧的人,看到了活潑潑的小生靈,看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壓迫和被壓迫,也看到了最晦暗的人生里頭的一線光明。

  《呼蘭河傳》讀后感2000字2

  慵懶的周末,在陽光的催促下,我拉開散滿墨香的書柜,捧出一本《呼蘭河傳》。坐在柔軟的沙發上,我輕輕地翻到扉頁,漂浮的目光落在了黑色的字體上。

  嚴冬封鎖了大地,則大地滿地裂著口。在那座逼仄簡陋的呼蘭河城里,在那條從南到北五六里長的東二道街上,上演著一幕幕悲喜劇:賣豆芽菜的王寡婦的獨子到河邊去洗澡,掉河淹死了,王寡婦也從此瘋了;染缸房里兩個年輕的學徒為爭街頭上一婦人,其中一個把另一個按進染缸里淹死了;豆腐坊里兩個伙計打仗,把拉磨小驢的腿打斷,使一個婦人的眼睛哭瞎了……寒冷荒涼的東北大地,卑瑣平凡的生活,對生命漠然的人們……“滿天星光,滿屋月光,人生何如,為什么這么悲涼?”蕭紅如是感嘆。

  火燒云上來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臉紅紅的。那片園子,便是蕭紅童年無拘無束的小天地。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鳥在天上逛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會說話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

  蕭紅跟著祖父在菜園里溜平土窩,卻一腳把菜種踢飛了;她跟著祖父澆菜,卻拿了水瓢,拼盡力氣把水往天上灑;她……園子里蕩漾著她的笑聲,一串一串追著人走,只是滿世界的流光溢彩。生機盎然的園子,多姿多彩的生活,與祖父快樂著蕭紅……“只是天空藍悠悠的,又高又遠。”蕭紅回憶趣味橫生的園子和舒展她人生的祖父。

  掩卷沉思,蕭紅為呼蘭河城所做的傳,何嘗不是她自己的人生閱歷呢?蕭紅用生動的字句娓娓道來的,何嘗不是對歲月易逝,人生無常的嘆惋呢?小城人們麻木不仁的態度,何嘗不是封建剝削和壓迫導致的呢?

  小城人們聽天由命,對生老病死置之不顧,無疑是對生命的不尊重。——我想,生命不是彩排,對生活以無限熱情,擁抱無限精彩的明天。宗璞亦說“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因此,我們要永懷希冀,將有限的生命匯入無限的生命長河,共創輝煌。

  對生命憧憬的馮歪嘴子,敢于打破封建傳統規矩,勇敢地追求幸福,任憑人們奚落,仍與王大姑娘結了婚。婚后,打擊接連落在他肩頭。然而,馮歪嘴子卻頑強與命運斗爭。冰凍的黑泥之上,生命正在昭示光輝。我想,風雨來臨之際,應以堅韌、永不言棄的態度而對。在失敗中找到轉機,在成功中奠定基石,在逆境與順境中同樣保持奮斗的姿態。

  漏粉房里飄蕩著凄婉卻不息的歌聲,演繹著生命的本色。

  陽光從腳尖悄悄爬上眉睫,我慢慢合上書。

  風拂過,吹走心靈廢墟,頑強以待。

  風拂過,吹散心靈喑啞,重現笑靨。

  《呼蘭河傳》讀后感2000字3

  今天我讀了一本叫《呼蘭河傳》的書,書里講了好多“我”和祖父有趣的故事,如果想知道就往下看吧。

  我記得有一段特別有趣,講了“我”在后園里摘了一束玫瑰,給祖父戴在草帽上,而祖父不知道,還說:“今年春水大,花香二里都能聞見。”從這能看出祖父非常幽默,非常疼愛我。

  我為蕭紅筆下的人物感到悲哀。他們每天忙忙碌碌地,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成不變,沒有色彩和花樣,只有脆弱和枯槁。那里的人是如此的冷漠,面對他們好比面對一堵厚墻。他們一生都在這樣的環境中度過,可那樣忙碌,到底是為了什么?

  蕭紅的童年是灰暗的,她身邊的人一個個像被抽去靈魂的木偶,早已對生活麻木了。他們固執而又愚昧,唯一不同的只有蕭紅的祖父。祖父是一個樂觀的人,他從來沒有絕望過,成天開開心心的,而且他還保留了一顆童心,蕭紅每次調皮地做“惡作劇”,祖父發現了不但不生氣,反而和蕭紅一起哈哈大笑。如果換作別人,恐怕早已把蕭紅教訓一頓了。所以,蕭紅算是幸運的,她有一個令她驕傲的爺爺,關于祖父的記憶是她極少有的幸福回憶。

  比起蕭紅,我們不知要幸福多少倍: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吃喝玩樂無一不全,時常還能得到零花錢,城市里有好多公園,里面娛樂設施一應俱全,五花八門、妙趣橫生,和那灰頭土臉、死氣沉沉的呼蘭河沒法比。現在的我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呀。

  作者出生時祖父都已經六十多少了,作者三、四歲時,祖父快七十了,七十歲的祖父非常愛作者,他們爺倆在后園笑個不停。祖父的后園就是小作者的天堂,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樣,就怎么樣,一切都是自由的。

  書里講到在東二道街上有個大泥坑,六、七尺深,在那個大坑里淹死過人、豬、狗、貓、馬,那個大坑家家戶戶都知道,有的人說拆墻,有的人說種樹,就是沒有說把這個坑填平。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是快樂的,也是寂寞的。她從小在后園里長大的,作者和祖父在后園里一起玩,一起干活,作者和祖父時時刻刻在一起,童年充滿了快樂。

  文章中寫到團圓媳婦是一個美麗可愛的小姑娘,才十二,本該是有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而她卻早早的賣給了一戶人家做童養媳,是多么的可憐!這不由得讓我想起了我們的新社會,人們用知識變得智慧,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自己美好的生活,沒有男女的不平等,沒有可怕的戰爭。

  啊!我真想永久地停留在童年,可是時光總是要走的。那就用一顆善良、熱情的心好好珍惜,感受這美好的時光吧!

  《呼蘭河傳》我讀完了,可我的思想還停在那灰色的境界里。

  《呼蘭河傳》讀后感2000字4

  《呼蘭河傳》是一部怎樣的書啊?

  它斷斷續續,沒有貫穿全書的線索,故事和人物都是零零碎碎的,一個片段跳入另一個片段,讓人摸不到脈絡。

  它以一個孩子單純天真的視角,描繪一個小鎮上世態人情,繼續自己童年生活的點滴。開始讀有輕松的趣事,可愈讀愈會感到心頭一點點沉重苦悶起來,直到最后情感波瀾而久久不能平復。

  它是一篇敘述詩,一副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

  正是活潑好動的年紀,作者的眼里處處是新奇。春天。拔一個白菜,摘一個黃瓜,采一個倭瓜花心,捉一個大綠豆青螞蚱,一個大蜻蜒從旁飛過,于是丟了黃瓜又去追蜻蜒去了。夏天。呼蘭河的火燒云是很好看的,變化極多,一轉眼,一低頭,那天空的東西就變了。秋天。偏偏這后園每年都要封閉一次的,秋雨之后這花園就開始凋零了。冬天。儲物室隨便打開那一只箱子,里邊一定有一些好看的東西,從而來消遣冬日漫長凝滯的日子。四季。自然的神奇帶給作者生命最初的期冀和夢幻,童年的歌盡情流淌回蕩在后園的小天地中,享受人生最純真、未被世俗侵擾玷污的年華。

  但是,不幸,童年的樂趣總共加起來就這么多了吧。盡管還有唯一的一個玩伴,祖父。祖父慈祥而有童心,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笑得像孩子似的。祖父拉著作者。一天到晚,門里門外,寸步不離,祖父授她唐詩,講實在聽厭了的故事。

  可是,小小的一點樂趣,怎么耐得住孩童渴求多彩新奇生活的欲望。在第四章,每節開頭都是一句:“我家是荒涼的。”“我家的院子是荒涼的。”院中擺著的破舊物,沒有緣由,任其自然,更沒什么樂趣;房子外表高大威武,但內容空虛;不少的蜻蜓和蝴蝶在那荒涼的一片蒿草上鬧著,不但不覺得繁華,反而更顯得荒涼寂寞;鄰居們生活千年如一日的刻板單調,那粉房里的歌聲,就像一朵紅花開在了墻頭上。越鮮明,就越覺得荒涼。

  作者描寫童年生活是為了給在呼蘭河的人的生活反襯和預示。

  呼蘭河的人是寂寞的。他們都是像作者這樣由小長到大的,但他們也已經習慣了,覺得理所當然。所以他們抓住一切看熱鬧的機會,不放過呆板單調生活中極少有的樂趣,哪怕只是一個時常淹牲畜的大泥坑也是盛舉,是令人窒息的。家長里短,柴米油鹽,也能讓那些精神極度貧乏的人爭吵上三天三夜。他們生活規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天冷了穿棉衣,天熱了穿大褂,一年之中,必定要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燈,野臺子戲,四月十八日娘娘廟大會。這是精神上的盛舉。

  呼蘭河的人是愚昧的。節日的盛舉,都是為鬼而做的,并非為人而做的。至于人去看戲、逛廟,也不過是揩油借光的意思。有的說,現在的學堂太不好了,有孩子是千萬上不得學堂的。一上了學堂就天地人鬼神不分了。有的說他要到學堂把他的兒子領回來,不讓他念書了。有的說孩子在學堂里念書,是越念越壞,比方嚇掉了魂,他娘給他叫魂的時候,你聽他說什么?他說這叫迷信。你說再念下去那還了得嗎?相比起來,作者沒有魯迅那樣強烈的一針見血的批評和嘲諷,而是以點滴的筆墨,緩緩地滲透作者對封建惡習的厭惡和悲天憫人的濟世情懷。

  呼蘭河的人是麻木的。小團圓媳婦是書中被封建觀點迫害最深的,在那個沒有一點人性一點溫暖的非人間。“大缸里邊,叫著,跳著,好像她要逃命似的狂喊”;“到后來她連動也不動,哭也不哭,笑也不笑”;“當晚被熱水燙了三次,湯一次昏一次”;而周圍人呢:“看熱鬧的人,絡繹不絕”;“沒有白看一場熱鬧,到底是開了眼界,見了世面”;“于是人心大為振奮,困的也不困了,要回家睡覺的也精神了。”他們眼見如此殘忍的行為卻大聲叫好,一個人的死若是能帶來點樂趣的話那就是好的,所以他們樂于看上吊,投河,跳井,自刎“反正不用買票,而且趣味無窮”。作者滿含悲痛地描述了這種踐踏生命,蔑視生命的行為,鞭撻又同情他們。是啊,這能怪他們嗎?這能恨小團圓媳婦的婆婆嗎?他們其實還是善良的,實在沒有害人或自害的意思啊。他們同是被幾千年傳下來的思維、生活方式所迫害,最終成為一個個犧牲品。

  呼蘭河的人是消極的。那些漏粉的人一直唱著歌,那唱不是從工作所得到的愉快,好像含著眼淚在笑似的。逆來順受,你說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卻不在乎。你看著很危險,我卻自己以為得意。不得意怎么樣?人生是苦多樂少。逆來的,順受了。順來的事情,卻一輩子也沒有。有二伯,老廚子,老胡一家,都是這樣。

  不過有一個例外,那就是馮歪嘴子,他本該絕望,卻鎮靜下來,照常生活著。他不似小團圓媳婦和王大姐那樣無意的反抗,而是雖受限制,卻寄寓著希望。

  《呼蘭河傳》就是這樣一本書,風格明朗,笑里含著沉痛。以一個孩子的小視角,反映出中國的一個大時代。

  《呼蘭河傳》讀后感2000字5

  以冬天開始,以死亡結束,讓人不由自主地疑惑,這部以兒童視角來書寫童年往事的作品為什么會如此蒼涼?《呼蘭河傳》雖然是在以兒童的角度看世界,卻無時無刻不體現出一種強烈的女性立場與生命悲劇意識。

  首先,這部作品中蕭紅選擇了一種童年視角表現出一種對苦難的直視,尤其是女性的苦難,對女性坎坷遭遇的關注和同情。卑微的地位和無常的命運經常將一些作為弱者的女性推入絕境。這些加諸在女性身上的磨難多種多樣,而作品集中體現了三種,首先便是失子。像《呼蘭河傳》中的王寡婦,因為十月懷胎和生育的過程,無論孩子是男是女,女性都要比男性對孩子有更多的牽念,失子之痛成為了已為人母的女性的一種噩夢。其次還有受虐,無論是女兒還是媳婦,受虐的女性在作者筆下都是屢見不鮮的,就像妞兒玩久了就要被她父親毆打,然而可悲的是,雖然女性一生幾乎都要經歷一些殘暴的對待,在很多時候她們卻要把這些傳遞下去,所以才十二歲得團圓媳婦才到胡家就被婆婆的“下馬威”打的不成人形,在婆婆對道士的自白中可以看出她對團圓媳婦所謂的下馬威實際上是一種非人的折磨。這樣受虐的直接結果便是很多女性的非正常死亡,《呼蘭河傳》中團圓媳婦的死幾乎成了全書最喧鬧卻最悲哀的一個場景,在大家的圍觀之下,被開水燙得死去活來的小女孩不久便離開了人世,馮歪嘴子的媳婦由于長期的營養不良和痛苦的生產也是年紀輕輕就香消玉殞,然而“傳說上這樣的女人死了,大廟不收,小廟不留,是將要成為游魂的” 。作者雖然以兒童的視角觀察世界,卻有意無意的聚焦在一代代女性所遭受的不平和苦痛,并加以毫不掩飾的呈現。

  其次,選擇這樣的兒童視角也體現出了一種對男權社會秩序的恐懼和回避。在《呼蘭河傳》中作者提到了自己與父親關系的疏離,在重男輕女的社會大風氣下,女兒總是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和照顧。在《呼蘭河傳》中作者寫道,“正在這喊之間,父親一腳把我踢翻了,差點沒把我踢到灶口的`火堆上去”。在作者的敘述中沒有流露過多的感情,然而最悲涼的地方正是對這樣不公平對待的習以為常與理所當然,在眾多親屬中小說中的“我”只和祖父親近,因為在祖父那里能感受到這個冷漠喧囂的社會中唯一的人性關懷。“走過院子,看到那垂落的夾竹桃,我默念著: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 。在類似這樣的語句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流露出對童年的留戀。對作者來說不只有自身經歷的一種關愛的殘缺,在看過那些關于女性的人間慘劇,女性作為弱者所遭受的種種不幸之后,小說中的“我”總會不由自主的回避這種社會秩序。而作者選擇這樣的兒童視角也說明了對童年一種無憂無慮的心境的懷念,對這種社會文化形態的控訴與無奈。

  另外,這種對秩序的恐懼與回避直接導致了小說主人公的一種自我隔離,體現在作品中就是一種揮繞不去的孤獨感。一方面,缺乏應有的關愛,小說中作者并沒有記錄主人公與同齡玩伴自由自在的游戲,而是讓她們都呈現出一種孑然一身的孤獨狀態。雖然《呼蘭河傳》中的“我”經常賴在祖父身邊,但一旦缺少了祖父的陪伴“我”就會感到異常的寂寞無聊。作者反復寫道,“我家是荒涼的”,“我家的院子是荒涼的”,然而這樣的荒涼也存在于精神層面。

  蕭紅由于其早年失家、情路坎坷、病痛纏身的曲折命運和戰亂頻仍,顛沛流離的生活環境都使《呼蘭河傳》這部作品雖然采用童年視角,卻表達出無限蒼涼。在《呼蘭河傳》中不難發現,作者將在知敘事與限知敘事中自由轉換,由于《呼蘭河傳》是一篇自傳體小說,在這樣的全知視角與限知視角的轉換中可以發現體驗自我與回憶自我同時存在于作品之中,使兒童視角蒙上了更多的成熟色彩。《呼蘭河傳》無疑關注了更多更復雜的社會現象。小說中的“我”雖然年齡很小,卻對當地的婚喪嫁娶風俗禮節都了若指掌,蕭紅在作品中想要集中體現的是這個病態的民族和社會。作者將跳大繩說成這個地方精神上的盛舉并進行了詳盡的描述,在廟會上人們想拜娘娘廟卻一定要先拜拜老爺廟更表現出了一種在迷信思想中也無孔不入的男尊女卑的思維,還有放河燈,看大戲,對這種種現象的描寫都體現出作者站在女性立場上對這個病態社會的揭露與諷刺。

  “滿天星光,滿屋月亮,人生何如,為什么悲涼” ,不同于一種溫馨童趣,蕭紅以兒童視角來書寫當年在呼蘭河城的生活卻像是一首余音繞梁的時代悲歌。究竟是怎樣莫測的命運,殘酷的生活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童年的腦海中使整部小說如此蒼涼?而在祖國的不知道多少個角落,曾經或是現在,那些貧苦的人們、弱勢的女性在生活中苦苦掙扎卻不自知。蕭紅自身的生命歷程仿佛也在詮釋著她筆下悲哀無奈的女性命運,但是她的人,她的作品卻超越了時代至今仍深深撞擊著人們的心靈。

  《呼蘭河傳》讀后感2000字6

  因著寫了一首《你看你看月亮的臉》的小詩,意外獲獎并得了一張六百元的購書卡。故而無比興奮地走進了書店。一本《呼蘭河傳》令我眼前一亮,很多年前看到過有關這本書的簡介。知道它是由民國四大才女之一的蕭紅著的。心儀已久。便毫不猶豫的買了。

  整日里匆促無為卻又忙忙碌碌,于前日終才看完全本。雖是膚淺閱讀,卻極其欣賞蕭紅細膩平實有趣的文筆。更是被她文字中所傳遞出的那種寂寞感所驚嘆。在《呼蘭河傳》里,作者童年生活的不幸,以及在她筆下塑造的那些個小人物的悲慘命運觸動我內心深處柔軟的地方。每每讀到悲憤動人處,也曾好幾次哽咽失聲。聯想起作者本人一生命運多舛,歷經磨難,不禁唏噓不已。真是天妒英才,紅顏薄命。

  可以說,整本《呼蘭河傳》的基調,是孤獨和寂寞。

  蕭紅,最大的人生悲哀則是因為她是個女人。所以,她的童年缺失親情與關愛。起初,她那有著封建根深蒂固重男輕女思想的父母親不喜歡她。后來,她的繼母更不喜歡她。所以蕭紅便懷著那份寂寞的心情,有意識地反抗著這幾千年傳下來的封建傳統思想。

  幸而,蕭紅有一個對她疼愛有加的祖父。有一個她童年時光里最美好的“天堂”后花園。在后花園,有祖父種的嫩綠的大倭瓜、小黃瓜、韭菜、有飛舞著的蜻蜓、五顏六色的蝴蝶、有鮮艷的玫瑰花、有祖父用黃泥巴包起來烤熟的小豬、掉進井里的鴨子,還有跟在祖父身后的大黃狗,以及祖父教她背誦的那一首首詩句。這些無不成為慰藉蕭紅孤寂心靈的溫暖回憶。故而,蕭紅將兒童和成人雙視角寫法運用其中,以此加深了字里行間的寂寥與凄清。也正是這種獨特的敘事結構,讓她打破了小說和散文的界限,創造出了特有的散文式的抒情小說體式。

  蕭紅的文字,透著深深的悲涼寂寞。這本書中的人物,除了疼愛她的祖父,于大部分都是冷漠的、麻木不仁的。小團圓媳婦的悲慘命運,更是將這一“孤獨”淋漓盡致的體現了出來。團圓媳婦,一個實際年齡只有十二歲,有著一根油黑的長辮子,皮膚黑黑的,臉上總是笑呵呵,走路帶風的天真小姑娘。卻被一群封建思想束縛著頭腦的大人們議論成“頭天到婆家,就吃了三碗飯!”“總是笑也不知羞!”“才到家,一定要給個下馬威。”最后,竟因長期受婆婆欺負瘧待,在封建迷信愚昧無知的社會環境里,導致精神失常,后又遭受各種非人的殘忍折磨,最終悲慘而死。這其中,所有的圍觀者看客,都是麻木不仁,甚至都是致使團圓媳婦慘死的幕后推手。當那可憐的小姑娘,被強迫淹進滾水中“治病”時,一伙眾人先是圍觀新奇,后又是盼著死看熱鬧,再又驚訝于沒有死,再又慫恿著小姑娘再次被摧殘折磨,直到最終屈辱死去,方才罷休。無疑,蕭紅在寫這段文字時,內心一定是悲愴的,是憤怒的,而又是無助的。

  《呼蘭河傳》里,也有似乎在寒冬陽光穿透云層,給人以希望和溫暖的文字。例如“馮歪嘴子”這個人物的命運。他是個小磨倌。他住在破舊不堪的小磨坊里,卑微的拉磨,認真地做黏糕,卻勇敢的追求愛情和幸福,和“王姑娘”生活在一起。過著雖苦猶甜的小日子。后來王姑娘不幸早逝。苦難和悲痛卻沒有擊垮這個偉大的父親。當所有的圍觀者都以為他會上吊時,蕭紅這樣寫“可馮歪嘴子自己,并不像旁觀者眼中那樣絕望。好像他活著還很有把握的樣子,他不但沒有感到絕望已洞穿了他。因為他看到了他的兩個兒子,他反而鎮定了下來。他覺得他在這個世界上,一定是要生根的,要長得牢牢的。……于是,他照常的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他照常地負者他那份責任。……喂著小的,帶著大的,他該擔水,擔水,該拉磨,拉磨。大的孩子會拉著小驢到井邊上飲水了。小的會笑了,會拍手了,會搖頭了,而且小牙也長出來了,微微地一咧嘴笑,那小白牙就露出來了。”這些文字是溫暖堅韌的,卻又透露出那個國破家亡,人心惶惶的年代里,人們之間的冷漠,和蕭紅自己內心的寂寞。

  在蕭紅的文字里,呼蘭河城里所有的人都在忙碌,忙碌著生,忙碌著死。而蕭紅的筆,是那樣沉重和平和。這表現在《呼蘭河傳》中的人們愚昧、平庸,對生、老、病、死之事都沒有任何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長去;老,這也沒有什么辦法;病,人吃五谷雜糧,誰不生病呢?死,挖一個坑就把這人埋起來。埋了之后,那活著的仍舊回家照舊地過日子。該吃飯吃飯。該睡覺睡覺。”人們就在這座消息閉塞的小城里,千年如一日的過活。

  “眾人皆醉”,唯蕭紅獨醒,她必然是寂寞的。

  有一種寂寞,耐人尋味。那便是才女蕭紅的文字。

【《呼蘭河傳》讀后感2000字(精選6篇)】相關文章:

《呼蘭河傳》段落摘抄10-20

《呼蘭河傳》讀后感集合15篇03-12

六年級呼蘭河傳讀后感六百字左右03-23

東坡傳讀后感03-18

《拿破侖傳》優秀讀后感精選5篇03-17

林徽因傳讀后感范文03-02

名著《水滸傳》讀后感(精選14篇)03-18

《王陽明大傳》讀后感03-22

岳飛傳800字讀后感03-03

《林徽因傳》讀后感11篇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