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隙碎筆讀后感(通用16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病隙碎筆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病隙碎筆讀后感 1
生一爐火,擇一本書,品其中之精華。——題記
《病隙碎筆》是史鐵生寫于生病治療間隙的片段碎筆,篇幅很長,但語言通俗易懂,仿佛在和我們面對面的交流,用長者的身份教導我們怎樣面對人生,苦難,命運,愛情,金錢,信仰,道義,字字珠璣,平易又精辟,樸實又鮮活跳動,充滿智慧與哲理。史鐵生有嚴重的殘疾,但他堅持寫作,在三天一次透析的痛苦煎熬中,他完成了著作。
“人生就像一杯茶,不會苦一輩子”史鐵生在開始就談到了命運,命運就是說,這一出人間戲劇需要各種各樣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隨意調換,要讓一出戲劇吸引人,必要有矛盾,有人物間的沖突,矛盾和沖突的前提,是人物的性格、境遇各異,乃至天壤之異。他將生命比作一場戲劇,而我們都是其中的演員,每一個人的`角色都不一樣,命運不一樣。
在書中,史鐵生認為當人無法被改變時,我們應該尋求愛,愛是一個神圣的詞。愛之永恒的能量,在于人之間永恒的隔膜。愛之永恒在于激越,在于每一個“我都是孤獨”。愛也許只是某一刻莫名的思念,也許只是遠遠觀望,默默陪伴。
帶著病體,史鐵生看到了世間的痛苦兇險,并不因為自己虔誠而減少,對別人不尊重,只是樂觀的活下去,勇敢的面對這世界。他說,我的職業是生病,業余寫點東西。能夠看出他對生的意志力很強,體驗到的是人生的苦難而表現出的卻是歡樂與充實;他用理性的文筆,顯現出對生活的熱愛,對命運的抗戰,對生的意志,對死的無畏。
這部書是對人的靈魂洗禮,改變了生命的追求,《病隙碎筆》這部著作是史老先生在病痛中寫作,寫出的卻是歡樂與充實,品《病隙碎筆》,解人生迷津!
病隙碎筆讀后感 2
最早知道史鐵生這個名字,是因為在中學教材里有《我與地壇》的必背段落,他通過優美的文字將唯美的畫面,立體地展現在我們面前。很難想象這樣一個命途多舛的人能寫出這么輕逸、唯美的文字。
再次接觸史鐵生,便是這本《病隙碎筆》。其文字抽象,但又充滿真實感情。好像是在寫個體的命運,卻處處流露真情,打動每一位讀者。人人都會生病,小病小痛后,才知道健康的可貴,作者通過樸實無華的文字使得我們感同身受。也許是經歷了天災人禍,病痛的折磨,史鐵生仍然相信老天為你關了一扇門,必定為你開啟一扇窗。在他的文字里,看不到絲絲豪豪的怨天尤人,在他的'文字中,看到的是希望,愛和信心。
《病隙碎筆》這本書給了讀者希望,給了大家對生命意義的新的解釋,給了我們全新的視角,通過閱讀,我們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希望,珍惜健康的可貴。作為鐵路警察,更要明白自身的責任,明白平凡的意義,扎實開展好工作,過好自己的生活。
病隙碎筆讀后感 3
如未曾20歲開始雙腿癱瘓,寸步難行,何以言苦楚,如未曾患上尿毒癥,臥床生瘡,何以言病痛,如未曾晝夜不分地苦思冥想,涅盤重生,何以言人生。
“職業是生病,業余在寫作”的史鐵生,卻用自己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成為了當代中國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的《病隙碎筆》作為2002年度中國文學最為重要的收獲之一,已不是單純數量上的又一本散文隨筆集,而是一部充滿了生命體驗的人生筆記。他用生動而通俗甚至是優美的語言追尋和控索了關于我們人生的書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運、愛情、金錢、道義、信仰,健康的心態、成功的途徑和價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紐帶等六部分,充滿著智慧和安詳。
在我們常人無法想象的沒日沒夜的病痛里,他這樣說:“生病也是生活體驗之一種,甚或算得上一項別開生面的游歷。生病的經驗是一步步懂得滿足。發燒了,才知道不發燒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體會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詳。剛坐上輪椅時,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豈非把人的特點丟了?便覺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瘡,一連數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著,才看見端坐的日子其實多么晴朗。
后來又患‘尿毒癥’,經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懷念起往日時光,終于醒悟: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為任何災難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個‘更’字。”這段關于生病的參透,讓我時常感慨萬千,我們常常抱怨自己沒有的東西,卻沒有為自己的東西尚未減少而心存感激,比如身體健康、父母安在、前途在望等等。
雖然以病床為桌、藥水為墨、病痛為筆,但是這本書折射出的卻是生命與存在的明朗和歡樂。個體生命必須正視的問題和必須開解的難題,他都沒有回避與躲閃,而是用輪椅上日日夜夜的凝練與濃縮,給予了我們智慧的回答。史鐵生用他寸步難行之軀,走到了我們健全人尚且無法抵達的理想之路。
病隙碎筆讀后感 4
作家總是需要在文字里隱含什么東西,對于殘疾人來說這顯得很方便,因為他們往往可以對生命有更多的感悟,或者可以讓人以為他們對生命有更多的感悟。史鐵生對生命世界和各種深刻問題的認識,不是他依靠自己的特殊身份嘩眾取寵的工具,而是他與生俱來的深邃的思想和睿智的頭腦帶給他的彌補內心傷痕的禮物。他很難有機會擁抱自然,接觸社會,這使得他能擁有這種層次的思想境界顯得更為可貴。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的文學成就和思想水平并不是因殘疾而生。如果沒有身體上的缺陷,史鐵生也許不會從事作家這個行業,但他對世界的認識依然可以獲得我們的認可。
可以認為史鐵生的人生是悲慘的,連生命最后的一些作品也要在疾病的縫隙里完成。到了末日前夕的史鐵生飽嘗病痛的折磨,每三天就要去醫院作一次透析,而剩余的`日子里狀態也不可能很好。但是我們不一定要同情他。畢竟人在臨終前大都是悲慘的,在花叢里含笑而逝的大概只是少數。每個人內心都有一個悲慘的自己。我們會因為一些一時的慘劇而同情某個人,但那種同情是不可能恒久的。我們最終同情的還是自己。
病隙碎筆讀后感 5
翻開《病隙碎筆》靜默的閱讀,里面的語句十分樸質但字字珠璣,充滿了智慧。有的語句很幽默,但越是幽默,我的心越是沉重。當我讀完這本書時,我感悟很多,并深深震懾于鐵生精神。
曾有記著問史鐵生職業是什么?史鐵生說“職業是生病,業余寫作。”的確,在他短暫卻輝煌的人生里,他有48年在病中,他用殘缺的身體,寫出最飽滿而健全的思想,他體驗到了生活的苦難,卻用最光輝的文字述說存在的快樂與明朗。它照亮了我們的內心,讓我們得到信仰與夢想。
在《人的殘缺證明了神的完美》中,他說“我覺得人是應該有一個信仰的,信仰就像剛才說的,我覺得我是殘疾的,但有一個完美的境界存在,那么這就成為我的信仰了,信仰和夢想差不多,沒那么多實際的.好處,它只是給你一種心靈的安慰。”
心靈的慰藉在這里,已經超越各種其他東西了,這個世界,從來就擁有著不完美,完美的體現就是殘缺,身體的殘缺卻令他的心靈閃現著最神圣的完美。
浪是水,浪消失了,水還在。浪是水的形式,水的消息,是水的欲望和表達。浪活著,是水;浪死了,還是水。水是浪的根據,浪的歸宿,水是浪的無窮與永恒。
一個人并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人雖可以被毀滅,但卻不能被打敗,史鐵生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生命的意義。
病隙碎筆讀后感 6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史鐵生
如果你喜歡了一位偶像,請你一定要為他寫一些文字。對于喜歡的作家,我想我們更應該寫點東西吧。于是便有了這些文字。
我看過的書不太多,印象比較深刻,對自己思想有過強烈震撼的則就更少了,其中就有史鐵生的《病隙碎筆》和周國平《人與永恒》,前者更易懂,后者哲理性強些,稍有些生澀難懂。
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大家應該不陌生,我們這一代人高中語文課本中一定都讀到過,而且我們之中很多人是通過這篇散文認識了地壇。這篇文章也支撐了史鐵生在散文文學上的地位,也更加堅定了史鐵生寫作的信念。
職業是患病,業余才是寫作,史鐵生在《病隙碎筆》中調侃自己。《病隙碎筆》是哲學性的散文,是一個思索的過程,通篇無題,與殘疾并無太大干系。所有的文字主要源自一個健康的靈魂對生命的困惑與痛苦的探索,源自一個思想者對人生基本命題的哲學思考與辯析。一直是在尋找,史鐵生是一個完全靠自己的覺悟修養自己品行的人,他窮盡自己的一生去思索人生,他不能行走,但他是思想的行者。
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說道: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他早看透了生死,置之度外,他堅持活下去就是為了尋找活著的信念。為活著而思索,為思索而活著。
關于史鐵生,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作家筆下對他的文字和他本人的敬畏與推崇。周國平后來為《病隙碎筆》作的'序曾寫道:
三年前,在輪椅上坐了三十個年頭的史鐵生,生活中沒有出現奇跡,反而又有新的災難降臨。
關于殘疾,史鐵生自己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殘疾。"在此意義上,殘疾是與生俱來的,對所有的人來說都是這樣。看到人所必有的不能和限制,這是智慧的起點。看到并且接受人所必有的限制,這是智慧的起點,但智慧并不止于此。如果只是忍受,沒有拯救,或者只是超脫,沒有超越,智慧就會淪為冷漠的犬儒主義。
《病隙碎筆》中有許多對于信仰的思考,皆發人深省。一句點睛的話是:"所謂天堂即是人的仰望。"人的精神性自我有兩種姿態。當它登高俯察塵世時,它看到限制的必然,產生達觀的認識和超脫的心情,這是智慧。當它站在塵世仰望天空時,它因永恒的缺陷而向往完滿,因肉身的限制而尋求超越,這便是信仰了。完滿不可一日而達到,超越永無止境,彼岸永遠存在,如此信仰才得以延續。所以,史鐵生說:"皈依并不在一個處所,皈依是在路上。"這條路沒有一個終于能夠到達的目的地,但并非沒有目標,走在路上本身即是目標存在的證明,而且是惟一可能和惟一有效的證明。物質理想和社會理想的實現要用外在的可見的事實來證明,精神理想的實現方式只能是內在的心靈境界。所以,凡是堅持走在路上的人,行走的堅定就已經是信仰的成立。
對于"職業是患病,業余才寫作"的史鐵生,如果說這一生大部分時間是在和疾病斗爭,我想他一定贏了。
命若琴弦,終成絕響。
一個人并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人盡可以被毀滅,但卻不能被打敗,史鐵生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生命的意義。
史先生一路走好。
病隙碎筆讀后感 7
人生,何為殘缺,何為完整,這一對比,驀然發現世間又如何有絕對的完整呢?若說殘疾是一種殘缺,正常的人又何嘗沒有殘缺呢?怯懦,自卑是心靈的殘疾,是人生的殘缺。我們對于所謂的殘疾人常抱有同情的態度,卻始終忘記,我們所不能克服的缺點也是欠缺是殘疾。
在白晝的光影里,我們忙于與世間俗人俗世的交互,卻忘記與自己的心靈對話。“白晝的清晰是有限的,黑夜卻漫長,尤其那心流所遭受的黑暗更是遼闊無邊。”在自我獨處之時,有些話與自己訴說,有些夢與自己相悅。與自己的心靈對話,才能找尋出自己的殘缺,像是在無邊的黑暗中一點點找尋出微微光刺破的縫隙,在縫隙中掙扎,在掙扎中尋求完美。但完美又只是一個過程,卻不可能成為終點。史鐵生在病隙碎筆中談到“人可以走向天堂,不可以走到天堂。走向,意味著彼岸的成立,走到,豈非彼岸的消失?彼岸的消失即信仰的終結,拯救的放棄。因為天堂不是一處空間,不是一種物質性的存在,而是道路,是精神的恒途。”如此說來,完美便不可能有終點,我們所追求的,也是通往完美的一種永恒的通途。我們對殘缺是存在不滿的,在對自我的不滿中,尋求對完美的追逐。
鐵生在地壇的老柏樹下抬頭看天,在靜謐中無言對話自我,人生本就是一場賭注,我們迷茫,我們不知所措,我們在過去與未來的路口仰頭望天,過去已逝,前途莫辨。我們是孤注一擲地決絕向前走,盡管肉身和心靈存在著痛苦與殘缺,但希望永存。“倘人間的困苦從未消失,人間的`消息從未減損,人間的愛愿從未放棄,他們就必定還在。”
無時無刻,我們不存在著殘疾,尷尬于日夜叨擾自己,在靈魂深處“質問你的信仰,激活你的思想”。在虛幻與現實之間,在殘缺與完美之間,低頭自問,這是現實,還是夢境?而這一切,都源自于心靈的自我救贖。在追求完美的途中接受苦難,走向精神的超越。
鐵生在寂靜的古園中“感受神明在傲慢的看著你,,以風的穿流,以云的變幻,以野草和老樹的輕響,以天高地遠和時間的均勻與漫長……”我便如此,在寂靜中,感受你的呼吸,體會你思想的深刻,漫漫長夜,你是那一盞孤燈。曳曳生光。
病隙碎筆讀后感 8
作者史鐵生是一位受苦受難的人,他二十多歲就雙腿癱瘓,后又得了腎損傷、尿毒癥等病癥,但他很頑強地活了下來,走上了文學創作之路,出了四五本書,是一位令人敬嘆的作家。
也許是年紀相差太大,也許是他的思想太深奧,我怎么也讀不通他文章中的句子。他的文章沒有分章節,也沒有標題,一路讀下來我卻找不到一個主題。像散文又沒有一個不散的“神”,像雜文卻又沒有一個明確的論點,說是日記吧,文中又很少有自我的陳述
現在回頭看來,書中還是有值得我學習和回味的東西的。比如他說:“文學是挺講究的東西,寫作不然,沒那么規矩,癡人說夢也可,捕風捉影也行,滿腹狐疑終無所歸都能算數”這是他對自己寫作的一種自解自嘲,同時也給我一些啟示。寫作并不是一件很考究的事,并不是需要專科畢業,學了技巧才能寫好。只要你的靈魂有話說,你就寫吧。
“人有一種壞習慣,記得住倒霉,記不住走運,這實在有失厚道。”是的',我們總是將好的忘卻,其實倒霉的事情才是我們所要忘卻的。清點背包上不應該帶上路的東西,時時準備著人生的意料不到的事,我們才能更好地走向理想中的天堂。
也許,當我們遇見苦難和挫折時,我們應該好好想想史鐵生,我們不應該面對挫折、困難時,竟然還不如一個殘疾!所以我們要活出生命的堅強和勇氣!指導老師:魏永紅
病隙碎筆讀后感 9
感三月的陰霾和霉雨天氣,濃罩著整個天地,接近一個月的日子,都很少見過陽光,偶爾的陽光出現,也像是古時待嫁藏在深閣的少女般,剛一探頭,又躲閃了進去。也許是天氣的原因,感冒了,整天昏昏沉沉的卻也難受。網購的史鐵生的書《病隙碎筆》恰好就到了,生病的時候看《病隙碎筆》,卻分外令人感慨。
曾有記者問史鐵生職業是什么?史鐵生說:“職業是生病,業余寫作”。的確,在他短暫卻輝煌的人生里,他有48年是在病中,他用殘缺的身體,寫出最飽滿而健全的思想,他體驗到生活的苦難,但卻用最光輝的.文字述說存在的快樂與明朗,他照亮了我們的內心,讓我們得到信仰與夢想。
在《人的殘缺證明了神的完美》中,他說:“我覺得人是應該有一個信仰的。信仰就像剛才說的,我覺得我是殘疾的,但有一個完美的境界存在,那么這就成為我的信仰了。信仰和夢想差不多,沒那么多實際的好處,它只是給你一種心靈的安慰。”
心靈的慰藉在這里,已經超越各種其他東西了,這個世界,從來就擁有著不完美,完美的體現,就是殘缺,身體的殘缺,卻令他的心靈閃現著最神圣的完美。
病隙碎筆讀后感 10
大約是在XX年,史鐵生的《病隙碎筆》一下子讓我喜歡上了這位作家。于是,又陸陸續續讀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命若琴玄》等隨筆和小說。看了幾篇之后還是覺得《病隙碎筆》最對我心思,因為第一遍讀它時我就被深深打動了。
“所謂命運,就是說,這一出‘人間戲劇’需要各種各樣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隨便調換。”命運,有人說那只是像擲股子游戲之類的偶然性產物,有人說是上天注定,還有人說跟前世淵源有關。且不管它是偶然還是必然,當它突然之間強加給某個人難以承受的厄運時,究竟該如何去承受?我們許多人抱怨自己時運不濟,沒遇上伯樂,沒趕上好時光,天生我才竟無用武之地!然而與史鐵生比又如何? 1969年史鐵生赴延安插隊,三年后雙腿癱瘓回到北京。開始幾年還能在某街道工廠做工,七年后病情加重徹底回家。可以想象,一個二十幾歲風華正茂雄心勃勃欲指點江山的熱血男兒突然間癱瘓是個啥滋味兒。他的輪椅陪著他在他家附近的地壇里轉圈(見《我與地壇》)。一日又一日,仿佛時光停滯歲月凝固,這對于一個內心躁動不安的年輕人來說是怎樣的煎熬啊!
“生病也是生活體驗的.一種,甚或是一項別開生面的游歷。這游歷當然是有風險,但去大河上漂流就安全嗎?不同的是,漂流可以事先做些準備,但生病通常是猝不及防;漂流是自覺的勇猛,生病是被迫的抵抗;漂流,成敗都有一份光榮,生病卻始終不便夸耀。不過但凡游歷總有酬報:異地他鄉增長見識,名山大川陶冶性情;激流險阻錘煉意志,生病的經驗是一步步懂得滿足。發燒了,才知道不發燒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體會不咳嗽得嗓子多么安詳。剛坐上輪椅,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豈不把人的特點搞丟了?便覺得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了褥瘡,一連數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著,才看見端坐的日子其實多么晴朗!后來又患了尿毒癥,經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經常懷戀起往日時光。終于醒悟:其實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為任何災難的前面都可以再加一個‘更’字。”
面對災難,面對厄運,每個人都會問:這究竟是為什么?為什么是我而不是他?我犯了什么錯?為什么要懲罰我?命運為什么對我這樣不公?
史鐵生一定也這樣想了很久,我相信他一定讀了很多宗教的書。他寫道:
“一個人,身患絕癥,科學已無能給他任何的期待,他滿心的堅強和泰然牽系于何處?地球早晚要毀滅,太陽也終于要冷下去,科學尚不知那時人類何去何從,可大家還依然要滿懷信心地要活下去,又是靠著什么?
靠著信心,靠著對未來并無憑據的猜想和希望。難道這就是迷信嗎?
科學需要證明,但信仰并不需要證明!
事實上,我們的前途一向都是隱藏在神秘之中,但我們從不放棄,不因為科學注定的局限而沮喪。
那就是說,科學并非我們唯一的依賴,甚至不是根本的依賴。”
史鐵生說,他對于求神拜佛總是很猶豫,并不是說他不愿意去朝拜,而是覺得佛法博大精深,如果我們滿懷著功利之心去燒香拜佛,是否真的是對佛的尊敬呢?難道去跟佛說:您老一時疏忽,錯有安排,請求您老發發慈悲做些調整?這跟求人辦事有什么兩樣?佛門清靜,憑一肚子委屈和一疊賬單還算什么朝拜?
病隙碎筆讀后感 11
《病隙碎筆》是一本以作者汪國真的病痛生涯為素材的筆記體散文集合。全書分上下兩集,分別記錄了汪國真從患病到治療的經歷、內心的變化和寫作的感受。筆記風格簡潔明快,深情細膩,真實感人,讀來讓人不忍心離去。在這兩本書中,作者不僅切實地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也深刻地思考人生的意義。在經歷了生死一線的病痛之后,他逐漸地意識到做人的真正價值,那就是做一個讓別人開心的人。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軌跡,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目標。但是,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們在做什么樣的人。做一個有溫度的'人,做一個讓人舒心的人,做一個讓人開心的人,這難道不是我們生存在這個世界上最為珍貴的存在嗎?在我讀完《病隙碎筆》之后,我也深受感動和啟發。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我應該怎樣做,才能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呢?我想,這只需要我們用心去對待身邊每一個人,身處于什么環境下,都要學會感恩。即使是一杯水,一塊面包,都要心存感激。
除此之外,我在這本書中還感受到了作者對生命的珍視和對時間的珍惜。人生苦短,時光飛逝,我們要珍惜時間,努力充實自己的生活。每天過得充實而有意義,才是一種真正的生活。在讀完這本書之后,我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也逐漸明白生命的真正意義和生命的本質。我們應該用自己的行動和態度去影響身邊的人,用我們的精神去感染和溫暖身邊的人。總之,讀完《病隙碎筆》讓我深深地意識到了生命的依賴和生命的脆弱,也讓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我們要珍惜時間,用心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做一個令人開心的人,讓自己的人生更有價值更有意義。
病隙碎筆讀后感 12
最近讀完了史鐵生先生的散文集《病隙碎筆》,在我看來,與其說是散文,倒不如說是史鐵生先生的隨筆集,這并不是一個普普通通的集子,而是充滿了對人生的詰問與思考,同時解答著聲明的難題,正如這本書的名字,《病隙碎筆》,簡單明了且直白,這本書中所寫也就是史鐵生先生在長期生病的空隙中的所思所感。之所以喜歡《病隙碎筆》,是因為史鐵生面對跌宕起伏的不公命運時的理智與堅定內心,讀完這本書,不禁要感慨史鐵生先生對生活的坦然豁達,樂觀積極的.態度,以及對人生各般事件的大徹大悟的通透感受。
對于史鐵生先生,是誰也不陌生的。從《我與地壇》,到《務虛筆記》再到現在的《病隙碎筆》。有人評價史鐵生是“一位一生都在死亡邊緣行走的作家”,不得不感嘆,單是疾病帶給史鐵生先生身體上的折磨,便是常人難以忍受的,雙腿癱瘓后,又是腎病又是尿毒癥,而最后也因腦溢血不幸去世,更不用提在心靈,精神方面帶來的打擊。就像在《病隙碎筆》一書中所說的,“四十八年大約有一半的時間用于生病,此病未去彼病又來,成群結隊,好像都相中我這身體是一處樂園。”
史鐵生先生在《病隙碎筆》中這樣調侃自己,職業是生病,業余寫一點東西。這本書名字為《病隙碎筆》,但其中內容與“病”又無太大的關系,書中所有的文字,更像是一個鮮活健康的靈魂對生命的困惑與苦難的探索,似于一個思考者對于哲學的最基本問題的探索與辨析,史鐵生先生一直在尋找答案,窮極一生的思索,他雖然殘疾無法行走,卻從未停下過探索的步伐。
印象深刻的是史鐵生先生在《病隙碎筆》中引用的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一句“我輕輕地走,正如我輕輕地來”。記得在過去讀時,從未想過將其與生死相聯系,只是認為是普普通通的一場往來,但在史鐵生先生看來,這便是對生命最好的詮釋,以這一句話作為墓志銘,對于史鐵生先生來說是最合適不過的,輕輕地走正如輕輕地來,掃盡塵囂,不帶走一片云彩。一段渺小的生命,為世界作出改變,哪怕是微小的改變,不失為一種成就,不枉來人間走一趟。
不得不說史鐵生先生是樂觀的。他在書中寫道“生病的經驗是一步步得到滿足”,在病痛的折磨中,史鐵生先生并沒有自怨自艾,度日如年,甚至于從此一蹶不振,反而,他不甘于淪為泛泛人海中的渺小一顆,將這些疾病帶來的折磨痛苦轉化為思考的動力,在生病的空隙中思索人生的真正奧義。人之生老病死,史鐵生早已看淡,雖然失去雙腿只能依附輪椅的他曾經在年少時也有過失意,惱恨上天安排的不公,以至于每天把自己藏進地壇,望著地壇的花花草草與建筑物,往來的行人,去深思,去感悟,去真正理解人生的意義……幸運的是,史鐵生終于有了自己對于人生的理解,在《病隙碎筆》中,他也明了了上天的安排,正如史鐵生先生在開篇所講,“所謂命運,就是說,這一出‘人間喜劇’需要各種各樣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一個,不可以隨意調換。”深諳自己是那個不幸者,領悟透徹之后,也懂得了“一起只好看命運的安排”。
病隙碎筆讀后感 13
“生病”這個行為最終會走向兩個結局,一個是痊愈,一個是死亡。
可能是當一個人躺在床上時身體的其他地方無法活動,所以思想就能變得格外活躍。當一個人每天都面對的是相同的情形,相同的生活,思維會開始掙扎。在《病隙碎筆》中作者以非常常見的事物引出兩面的思考。
很顯然思考的問題都是由“死亡”引申出來的,但不可否認的是,每個人出生都在向死亡奔赴,盡管聽起來很悲觀。我怕鬼,膽子小,卻也看過不少鬼神題材或是無限流的作品。不排除有美化和劇情需要,這些作品里所表現的和傳達的都是“死”不是盡頭,活著的人生依然是最重要的,“向死而生”。人的生命真的是一個輪回嗎?不一定。但把握當下一定是最重要的。
每個人從出生起就開始走向死亡了。有個故事這樣講:有個地主家里生了孩子,村民到他家道喜。第一個村民說:“這孩子以后是有才識的`。”第二個村民說:“這孩子以后是會富貴的。”等到最后一個村民,祝福的話都被說完了,他說:“這個孩子以后是會死的。”后來他被趕了出去。他說的不是實話嗎?只是人都不愿意聽罷了。好好地活在世上,誰又愿意去面對幾十年或百年以后的事情。但是也有人必須去面對,比如史鐵生。我無法感同身受那種受病痛折磨的煎熬,血液透析和輸液這些都是看著畫面、聽著名字都會很痛的。或許死亡是一種解脫,但能夠活著,盡管痛苦也少有人想面對死亡這道坎。我認為史鐵生是怕死的,怕疼的,僅管他依舊能把自己的想法寫在紙上,成書,語氣似是平淡。我愿意將其理解為說服自己走向死亡的過程。無論一個人的心里是貪還是無欲,作的善還是惡,都是因果,活著做的事是因,死后自己臆想到的是果。
讀這本書一開始,我確實難讀懂,不理解。每天被病痛折磨、被死亡威脅,何以寫出剖析人心的語句。后來外公也生病去世了,再讀書中的語句就十分不同了。回去參加葬禮那天守到半夜,家里人在長安街的空地上少了很大的紙房子。外公的硬骨頭終究是被病痛磨沒了,紙房子的骨架也似失去生命般散架。燒成灰燼的東西會到天上去,給已故的人在天上用。火葬的時候我和表妹都不敢看,家里的大人都很悲傷。媽媽靠在我的肩膀上,看著骨灰盒抹眼淚:“怎么會只剩這么小一盒啊……”
那么葬禮這些儀式又有什么實質的用處嗎?我覺得不會有。這些行為不過是給活著的人安慰。外婆那天熬到十一點多還要堅持親自去看紙房子燒完,送到天上去。雖然沒有看到,熬不住睡著了,但這對她真的很重要了。
病隙碎筆讀后感 14
在生命的漫漫長河中,每一個人都會經歷各種起伏與波折。史鐵生的《病隙碎筆》便是這樣一部記錄了他在病痛與生命邊緣的所思所感的作品。這部作品不僅是對他個人經歷的寫照,更是對生命、對人性、對社會的深刻反思。
《病隙碎筆》的字里行間,透露出史鐵生對生命的敬畏與珍視。他寫道:“所謂命運,就是說,這一出‘人間戲劇’需要各種各樣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隨意調換。”這句話讓我深感震撼。命運并非完全由我們掌控,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面對它。史鐵生雖然身處病痛之中,但他從未放棄過對生命的熱愛和追求,這種堅韌和勇氣令人敬佩。
在書中,史鐵生對人性進行了深入的剖析。他認為,人性是復雜而多面的,既有善良與美好,也有自私與丑惡。但無論如何,人性都是值得我們去探索和理解的。他寫道:“人性如水,可以清澈也可以渾濁。”這句話讓我對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人性并非一成不變,而是可以隨著環境和經歷的變化而變化的。我們應該以開放的心態去接納和理解人性中的各種可能性。
除了對生命和人性的思考外,《病隙碎筆》還涉及了社會問題。史鐵生在書中對社會的種種不公和矛盾進行了批判和反思。他認為,社會應該是一個充滿公平和正義的地方,但現實往往并非如此。他寫道:“社會是一個大舞臺,每個人都是演員,但有些人卻成了觀眾。”這句話揭示了社會中存在的不平等現象。我們應該努力消除這些不平等現象,讓每個人都能在社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價值。
在閱讀《病隙碎筆》的過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史鐵生對生命的熱愛和對人性的深刻理解。他雖身處病痛之中,但他的心靈卻比常人更加寬廣和深邃。他通過寫作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讓我們這些讀者能夠感受到他的內心世界。他的作品不僅是對自己的.救贖,更是對社會的貢獻。
讀完《病隙碎筆》后,我深感震撼和啟發。這部作品讓我重新審視了生命、人性和社會等問題。我意識到,每一個人都應該珍惜自己的生命,追求自己的價值和意義。同時,我們也應該關注社會問題,努力消除不平等現象,讓社會變得更加美好和公正。
此外,《病隙碎筆》還讓我認識到寫作的力量。史鐵生通過寫作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讓我們這些讀者能夠感受到他的內心世界。寫作不僅可以讓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還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他人。因此,我們應該珍惜自己的寫作才華,用它來記錄生活、表達情感和思考人生。
《病隙碎筆》是一部值得一讀再讀的作品。它讓我們重新審視生命、人性和社會等問題,讓我們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和關注社會問題。同時,它也讓我們認識到寫作的力量和價值。我相信,在未來的日子里,《病隙碎筆》將會繼續影響和啟發更多的人。
病隙碎筆讀后感 15
“生命本無意義,是我使自己的生命獲得了意義。”這句話出自我最喜歡的作家之一——史鐵生。這是《病隙碎筆》中的一句話。他深深地明白,生命使自己寫作的時間越來越少,故而,不論病痛如何折磨自己,他都會盡力擠出時間一次次地喚醒因病痛日漸麻木的心靈、對所在的世界和所處的時代進行審視、對生命狀態和人生意義進行思考,于是就有了關乎人生命運的“成長”“生病”“愛情”“金錢”“生存”“道義”“信仰”“死亡”等的感悟。
他的一生,病痛接連不斷,此病未去彼病又來。但他還是熬了過來,樂觀地對待生活。他說:“生病是生活體驗之一種,甚或算得上一項別開生面的游歷。生病的經驗是一步步懂得滿足。發燒了,才知道不發燒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體會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詳。剛坐上輪椅時,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豈非把人的特點丟了?便覺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瘡,一連數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著,才看見端坐的日子其實多么晴朗。后來又患‘尿毒癥’,經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懷念起往日時光,終于醒悟: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為任何災難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個‘更’字。”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向我們揭示了生命的意義:我們無時無刻都處于幸運之中,應當珍惜當前的幸運,不應該總在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
他用一生找尋的生命意義——生命的意義本不在向外的尋取,而在向內的建立。那意義本非與生俱來,生理的`人無緣與之相遇。那意義由精神所提出,也由精神去實現,那便是神性對人性的要求。這要求之下,曾消散于宇宙之無邊的生命意義重又聚攏起來,迷失于命運之無常的生命意義重又聰慧起來,受困于人之殘缺的生命意義重于看見了路。
“‘人定勝天’是一句言過其實的鼓勵,人是被拋到這個世界上來的才是實情。生而為人,終難免苦弱無助,你便是多么英勇無敵,厚學博聞,多么風流倜儻,世界還是要以其巨大的神秘置你于無知無能的地位。”書中的這句話深深地激勵了我。他如同一位智者,在我迷茫時給我指引了方向。
他也以另一種方式向我們闡述了––尷尬是一種可貴的能力。因為,反躬自問是一切愛愿和思想的初萌。要是你忽然發現你處在了尷尬的地位,這不值得驚慌,也最好不要逃避,莫如由著它日日夜夜驚擾你的良知、質問你的信仰、激活你的思想;進退維谷之日正可能是別有洞天之時,這差不多能算規律。每當我處于尷尬之中,心中多了一份安慰和鼓舞。
人有一種壞習慣,記得住倒霉,記不住走運,這實在有失厚道。
無疑,史鐵生用他半生的領悟和怒放的生命,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為了自己的理想和事業不斷地奮斗、不斷地健全自己的靈魂。
讀這本書時,就如同在和他進行心靈的對話。他如同你的一個朋友向你講述他的一生。
因此,當你細細品讀《病隙碎筆》時,自會有另一番感悟。
病隙碎筆讀后感 16
許久沒有把一本小說能從頭到尾看完過,“五一”放假期間,偶爾的一個機會,從朋友處看到了史鐵生的《病隙碎筆》,剛看了幾頁,已被作者那種寫作與生命完全同構在一起的語言所吸引,竟用了能用的全部時間把這本散文隨筆集看完,深深為他那深遂的思想和堅強的意志所感動。他,一個雙腿癱瘓,雙腎衰竭而停止工作,又患上了“尿毒癥”,人生的苦難幾乎都找上了他,而他,卻在那輪椅上,用生的意志探尋著生命的終極意義;用理性的文筆,甚至是幽默的語調,述說著他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疾病的抗爭;他體驗到的是人生的苦難,表達出來的卻是存在的歡樂和充實。
他在生病中,領悟出一種很現實的人生觀:生病也是生活體驗之一種,甚或算得上一項別開生面的游歷。生病的經驗是一步步懂得滿足。發燒了,才知道不發燒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體會到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詳。他后來患了尿毒癥,經常昏昏然不能思想,使他更加懷念起往日時光,他醒悟到,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為任何災難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個“更”字。
他在談到“精神”時寫道:精神,當其僅限于個體生命之時,便更像是生理的一種機能,肉身的附屬,甚至累贅。但當他聯通了那無限之在,追隨了那絕對價值,他就會因自身的局限而謙遜,因人性的丑陋而懺悔,視固有的困苦為錘煉,看琳瑯的美物為道具,既知不斷地超越自身才是目的,又知這樣的超越乃是永遠的過程。這樣,他就再不是肉身的附屬了,而成為命運的引領——那就是他已經升華為靈魂,進入了不拘于一己的關懷與祈禱。所以那些只是隨著肉身的欲望而活的,你會說他沒有靈魂。這個不能用腳走路,而是要以屁股,要不就以全身,與它摩擦(指坐著,躺著,死)的人,不甘心命運強加于他的苦難,把心靈托付給筆,把痛苦與煩惱凝聚在筆端,不斷地叩問生命的意義,呼喚光明的到來。他就這樣孜孜不倦地探索著生命的意義,用支離破碎的身體闡述著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已經把寫作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他已找到一種方式,以他殘損的身體表達他美麗的心愿,可以為愛的祈告創造出豐富多的乃至獨領風流的語言。或者說,他已經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了寫作。
我認為《病隙碎筆》——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作者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與歡樂,在書中,他用睿智的語言,犀利的文筆,把自己的靈魂一一解剖開來,照亮的反而是我們日益幽暗的內心,這是一般人不能做到的,而他做到了,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啊。他要為殘疾的肉身續上一個健全的心途,為隔離的靈魂開放一條愛的通路,他的碎言碎語就是懷著這樣一種崇高的理想開始的。作家韓少功評論《病隙碎筆》說:“《病隙碎筆》幾乎是一個愛好科普知識的耶穌,一篇可以在教堂管風琴樂柳中朗讀的童話,是一種在塵世中重建天國的艱巨努力。”
當我把書的最末一頁看完,輕輕地把書合上的時候,我覺得意猶未盡,此書的碎語拼湊起來不就是一部生命體驗的百科全書嗎,就好比一個漂亮而好吃的美食拼盤,給人視覺上的享受,精神上的愉悅,又有一定的實用性。當我把書的最末一頁看完,輕輕地把書合上的時候,我已經被它感動了。
【病隙碎筆讀后感】相關文章:
《病隙碎筆》摘抄08-17
病隙碎筆1經典散文02-16
《病隙碎筆》讀書筆記11-16
病隙碎筆讀后感讀《病隙碎筆》有感01-13
《病隙碎筆》讀后感04-30
病隙碎筆讀后感09-27
《病隙碎筆》讀后感4篇02-07
《病隙碎筆》讀后感(通用38篇)02-06
《病隙碎筆》讀后感(通用22篇)10-17
病隙碎筆讀后感(通用20篇)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