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詞話》讀后感(通用24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總結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人間詞話》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人間詞話》讀后感 篇1
《人間詞話》是近代極富盛名的文學理論批評著作,它集中體現了王國維的文學,美學思想,使中國古典文藝美學的歷史上里程碑的重要作品。他繼承了中國文藝批評的傳統形式,乃是段章零語,靈機閃現處便是絕妙好辭成文。所以這本書極大程度的保存了這種寫作的真實。這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王國維《人間詞話》的手稿原文;第二部分是附錄。讀了王國維的《人間詞話》,頓覺詞的世界是如此之大,如此之深,當你遨游其中使你會發覺自己的渺小與無知。
最初接觸王國維的那三句精辟的論斷: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不可不歷三種之階級:“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晏同叔《蝶戀花》此第一階級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歐陽永叔《蝶戀花》此第二階級也。”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辛幼安《青玉案》)此第三階級也。并不知道是出自他的著作,但已對概括除此三境界的人敬佩不已,便生出急切閱讀此書的念頭,其時,學習中國古典文學,老師推薦必讀的書目中就有這本。因為經驗的淺薄,閱讀時感到困難重重,比較晦澀難懂,匆匆讀了一遍了事。但是經過了十幾年的時間,人生的閱歷積攢的比較豐富,閱讀了較多的書之后,忽然又一次想讀他一讀。再讀之后,對這位天才的敬佩由此劇增。他有關詞的境界的論述確實極為精辟,極為精彩,堪稱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他引領了一代文學批評的脈搏,引導人們如何去審美,如何在詞中品味,感悟,獲得美的熏陶。一首詞從怎樣的角度去鑒賞。例如,他提出了“無我之境”:“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有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他提出了這兩個重要的概念,引導作者和讀者向更高的層次邁步。
《人間詞話》中還有一種觀點正中了我的心扉,讓我感受很深。那就是在《樂府詩集》《子夜歌》中提出的:“人用來排遣愁苦的東西不外三樣東西:酒、詩和死亡。而人又來享受歡愉的東西實在太多了,哪里還有功夫來排比字句,搜索枯腸呢?”這話真是說到了點子上。感情就是人心中的境界,只有心中有丘壑,才能寫出深刻的作品。文學作品的第一要義就是求真,任何技巧都無法掩飾對真實的敷衍。所以經歷苦難才能寫出好作品。
《人間詞話》讀后感 篇2
1927年6月2日的頤和園靜靜的,魚藻軒前徘徊著一位老人,他帶著深度的眼鏡,但厚厚的鏡片掩不住眼中的疲憊,她深吸一口花香,再看了眼這世界,依然美好可他卻滿眼黑暗,他義無反顧的跳入水中,平靜的回想一生,早年留洋學習數理,后回國任教研究哲學文學,在國家最黑暗的時候以病弱之軀做著最高尚的學問,一生有所成就,足矣!王國維先生離去了,一位國學大師就此隕落,而他所留下的作品依然綻放著睿智的光芒,在靜安先生留下的文化瑰寶中,最耀眼的便是《人間詞話》。
"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靜安先生首提境界說,以境界之高低論詩之好壞,而何為境界呢?"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為無境界".作者追求真性情的詩詞,雖唯情體物,窮極工巧也,可成為出色的詞人,但只是錦衣彩妝的行尸走肉罷了,讀來全無神韻,猶有隔靴搔癢,霧里看花之恨。
"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靜安一破故人情景分說,提出情景交融的新思想。景物,意象皆為作者服務,故能以奴仆命風月,與花鳥共憂樂。
對于古人的詩詞創作,靜安先生提出了"天才說","天才者,或數十年而一出,或數百年而一出,而又須濟以學問,助之以德性,始能產真正之大學問",只有最高深的學問與最高尚之品格才能創作出流芳百世的文章,屈原,陶潛,蘇軾無不如此。文人不僅該學富五車,出口成章,更需修身養性,陶冶情操。
靜安先生以過人的氣魄,客觀的態度評價了古人的詩詞,以傳統的詞話形式,融入了自己的新思想,新觀念,讀來全無傳統文人的偏執迂腐,更呈現了古典文學獨有的魅力,一方面批判了只有華美詞藻而無內涵的糟粕,另一方面推崇豁人耳目至真至情的精華。對后來人的創作指明了方向。
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合上書頁,只能默念,斯人可貴。
《人間詞話》讀后感 篇3
中學時聽到過做學問的三種境界:第一種是“昨夜西風調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第二種境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種境界說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后來才知道出自王國維的《人間詞話》。
《人間詞話》不同于當時有影響的詞話,它提出了"境界"說。"境界"說是《人間詞話》的核心,統領其他論點,又是全書的脈絡,溝通全部主張。
王國維不僅把"境界"說視為創作原則,也把"境界"說當作批評標準,論斷詩詞的演變,評價詞人的得失,作品的優劣,詞品的高低,均從"境界"出發。因此,"境界"說既是王國維文藝批評的出發點,又是其文藝思想的總歸宿。清朝詞派,主要有浙派和常州派。浙派詞致力糾正明詞末流迂緩淫曼的毛病,崇尚清靈,學習南宋姜夔,張炎的詞,不愿迫近北宋詞人,不師秦觀,黃庭堅,只學張炎,其流蔽在于主清空而流于浮薄,主柔婉而流于纖巧。于是常州派詞起而糾正浙派的流弊,提倡深美閎約,沉著醇厚,以立意為本,發揮意內言外之旨,主張應有寄托,推崇周邦彥而輕薄姜夔,張炎。
這的確使詞論前進了一大步。而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更是突破浙派,常州派的樊籬,克服兩者之弊,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浙派詞主清空柔婉,結果導致浮薄纖巧,不真切,王國維的境界說提倡不隔,以糾正浙派詞的流弊。他強調寫真景物,真感情,要寫得真切不隔。這確實擊中了浙派詞的要害。對于常州派,他反對所有詞都必須有寄托的說法,認為并不是有寄托的詞才是好詞。
王國維是中國近代最后一位重要的美學和文學思想家。他第一個試圖把西方美學,文學理論融于中國傳統美學和文學理論中,構成新的美學和文學理論體系。從某種意義上說,他既集中國古典美學和文學理論之大成,又開中國現代美學和文學理論之先河。在中國美學和文學思想史上,他是從古代向現代過渡的橋梁,起到了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作用。
《人間詞話》讀后感 篇4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自古以來,千秋數載,明月,一直是人們心靈的寄托。相思情誼、離愁別緒、貶謫之苦、家國大義,都在朦朧的月光下一一展現,至今仍未褪色。
皚如山上雪,皎若云間月。
今夜,你為何如此惆悵?你才華橫溢,與文采非凡的他宛如一對璧人,天造地設,比翼連理。“鳳兮鳳兮歸故鄉,遨游四海求其凰”,那是他為你譜的曲啊!你忘了嗎?即使他數盡世間皆無“億”,就算他欲納茂陵女為妾。但“凰兮凰兮從我棲,得托孳尾永為妃”這樣的情意卻永遠也不會改變。你與他兩地相隔,只得獨守空窗,來時芳華已變白頭,可在朝堂上,他卻是意氣風發。縱是百思想、千系念,最終卻都化為萬般無奈把郎怨。這一切,只能怪造化誤算,因果錯亂。
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高樓送客,自是依依惜別,心情悲戚,卻道酒不盡興。寒江寂寂,惆悵如滾滾江水流不盡;明月高懸,友情似皎皎霽月照人心。為何今夜不能眠?恨你深情厚意;為何今夜不能醉?怨你恩重情濃。友人遠去,你遙望江北遠山,孤寂之情必會油然而生吧!“一片冰心在玉壺”,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與冰心渾然一體,于濃淡相間中傾訴著你的愁苦。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語意高妙,似非吃煙火食人語,非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俗氣,孰能至此!”你從性靈詠物語,傳神至極。冷寒的,也不止是沙洲和梧桐;含恨的,究竟是孤鴻還是幽人?靜夜如此寂寞,又何須漏壺提醒辰次?月兒依然殘缺,不見有清滿的佳期!疏淡的笑墨,似寫凄淡的夜色;清美的詞境,難歇哀憤的心情。雖然你左遷黃州,孤苦難泄,恰逢花甲之年,更是體衰年邁,卻觸發于弗克自己,流露于不自知。這正是你才學、氣度,與大家思想的體現啊!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金陵的王氣黯然已收,但緩緩流淌的秦淮河,依然承載著六朝金粉和風流韻事,見證著興衰成敗,經歷了滄海桑田。我知道,你一定希望你的國家永葆盛世,也一定期盼你的才華賣與皇家。怎料你登不上幽州黃金臺,怎知你尋不著自己的伯樂!那大寶之下,流了多少無辜之士的血,寒了多少能人志士的心?不過是江山的是非角逐,卻引來恩怨的各自報復。而如今,你卻還能聽到后庭花的歌聲,不得不嘆惋這繁華垂暮,花開花落不會太長久,落紅滿地歸在寂寂中。
容若曾道:明月多情應笑我,笑我如今。辜負春心,獨自閑行獨自吟。
是啊!若明月有情,必將笑盡天下騷客們。
一輪缺月,引起無數悲憤仇恨之人的共鳴,而從未改變的,是人們對團圓的期盼和對美好的向往。在月圓之夜,斑駁的月光可以把從前的離恨化成歡笑,可以撫慰這黯淡星光、燈火昏黃。而我只愿花長好、人長健、月長圓。
《人間詞話》讀后感 篇5
讀第一版的時候,這本書給我的印象只是王國維的一段段評論,正文下面一條條平息、注釋里一首首詞作、一位位詞作家和詞評論家——完全凌亂的文字,“花非花、霧非霧”,所謂此話,在水一方,只能遙望。再讀幾遍就會發現,此書形散而神不散,果然“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辭脫口而出而無嬌柔裝束之態,以其所見者真,所知者深也”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言氣質神韻不如言境界”。例如王偉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國維謂之“此等境界,可謂千古壯語”。
王國維還指出,境界有理想和寫實之分,又有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之分。“有造境,有寫境,次理想與現實二派所之由分。然二者偏難分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比合乎自然,所寫之境,必鄰于現實之故也。”就像馮延巳的《醉花間》詞“高樹鵲銜巢,斜月明寒草”,俊朗清雅,能夠感動別人的永遠是對真實的升華,而不是純粹的虛構與寫實,這正是美的根基所在。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這,罔不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
王國維所謂的三種境界,第一種即入門前茫無頭緒,求索無門的疑惑與痛苦,第二種是叩門時以苦作舟、以勤為徑、上下求索的執著與忍耐。第三種則是功夫到家參透真諦的喜悅與釋然。王國維這段話鞭辟入里,假使晏、歐諸公在世,想也不得不嘆服王氏的才情與睿智吧。
只是,這三種境界又有幾人能夠通通嘗遍呢?有的人未上高樓,就已經先嘆息駐足了,更何消說為伊憔悴、驀然回首呢?
學術知識如是,人生目標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為了尋找、追求人生目標,先迷茫、后奮斗,繼而反思,最后達目標,然后接著進行下一次的追尋。人生目標并不唯一,但無論多少,成功的人生旅途中都交織著矛盾、執著與喜悅。用王老的話:給自己一個定位。我們現在處于上下求索的階段,或曰“潛龍勿用”。希望有一天,我們會乘千里風破萬里浪。
《人間詞話》讀后感 篇6
《人間詞話》是一部被人們奉為古典文學批評里程碑式的作品。初讀《人間詞話》就讓我沉浸于那精簡卻又華美的詞語中,王國維不僅將其深厚的美學功底盡展其中,而且段段匠心獨運。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作者的講解,第二部分為人間詞話原文。
讀書人之所以讀書就是為了明理,追求真理。若不能自由追求真理,生活就是一種痛苦。從書中可以看出,古往今來真正的讀書人都有其氣節在。若是沒有歷史知識做背景,讀本書只能領會詩詞表層的含義,對于詩詞里的深意,只有有心人才能領悟。作為初讀《人間詞話》的我,對書中的每個語言符號的微妙作用,豐富的內容,只能領會其表層意思。正因為這本書,讓我真正懂了“詞之言長”的含義,只有你用心去領悟,才能懂得詩詞的內在含義。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第一種境界是講人生有時需要的是一種求孤獨,求寂寞的心境。慢慢人生路,無論在哪個人生階段,都會遇到孤獨、坎坷。在那種惆悵的心境下,獨自一人登上高樓,望盡遠處的無盡之路。在絕望或孤獨的境界中,可以尋求精神上短暫的慰藉。但是,我們必須堅持自己的信仰,勇敢走下去。就如我現在,剛剛參加工作,許多事情還不能處理的非常到位;不應該害怕犯錯,要勇敢面對自己的失敗,在失敗中才能成長的更快。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第二種境界講人生的種種,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得到的,必須堅定不移,經過一番辛勤勞動,廢寢忘食,孜孜以求,直到人瘦帶寬也不后悔。不執著無以成,王國維正是憑借著這份執著與隱忍,才成就了他大師地位。正如現在的我們,剛剛接觸藥品注冊,需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不能因為一點點挫折就放棄,要憑著那份執著,守護患者用藥安全的一道關卡。要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在認真書寫審評報告時,還要不斷給自己充充電。只有自己知識水平提高了,才能更好為公眾用藥安全服務。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第三種境界講人生需有專注的精神,反復追求、研究,下足功夫,自然會豁然貫通。這是一種豁然開朗的頓悟,往昔追尋之中的種種艱辛苦楚,在頓悟瞬間得到了完美釋放。第三種境界,也是最高境界,講的是在經過不斷努力研究之后,會將之前所有的疑問完全釋放。藥學審評現正處于改革的關鍵時刻,應不斷研究,改革應體現與時俱進,同時應穩定步伐,守護好公眾用藥的安全關卡。
《人間詞話》讀后感 篇7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紅樓別夜堪惆悵,香燈半卷流蘇帳”一場場的風花雪夜,一幕幕的菡萏斜陽,美的像畫一般的詞句,隨著時光的流逝,仿佛停滯了百年,依然存留著最初的那抹驚艷。這便是宋詞的魅力。
人生路途上幾乎所有煩人心志和情感,都被宋詞細膩真切地變數出來了,我們沉浸在宋詞的天地里,細聽風聲雨聲,靜看花開花落。品位愛斷情傷,盡歷狼煙沙場。我們在宋詞里品位這人生百味。宋詞里囊括了世間種種的情緒:“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倒出了昔日君主的萬般惆悵;“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難以言表的無盡悲愁躍然紙上; “高樹鵲街巢,斜月明寒草” ,看似寫景的白描,卻蘊藏著深深的憂思。詩詞是美的,也是非常奇妙的。不同的人在同一首詞里收獲了不一樣的心情,你讀到的是舒暢,他讀到的或許就是憂傷。
王國維先生一部《人間詞話》,便把宋詞吟詠的種種情致均囊括其中。境界說是《人間詞話》里的核心。王國維先生不僅把它視為創作原則,也把它當做批評標準。論斷詩詞的演變,評價詞人的得失,作品的優劣,詞品的高低,均從《境界》出發。境界是一種微妙的東西,王國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
境界之說如此,詞人亦是如此。
李煜、姜夔、李清照、晏殊、晏幾道……一個個耳熟能詳的人,在王國維先生的筆下,在《人間詞話》里演繹著不同的才情。他們的詞亦或灑脫,亦或悲壯。晏幾道矜持華貴有余,秦觀的詞境最為凄婉悲涼,周邦彥極為工致精巧。詞人筆下的《煙雨》、《斜陽》、《梅蕊》在《人間詞話》里有了別樣的延伸。
歲月的流河中,我們都會慢慢老去。唯有經典,會與世常留。陽光滿滿的'午后,身邊泡一壺香茗,打開《人間詞話》,在這個喧囂的世界中細細品讀流傳百年的芳香,品味那絕妙的意境,重拾一份百年的感動。
《人間詞話》讀后感 篇8
《人間詞話》是著名國學大師王國維所著的一部文學批評著作。接受了西洋美學思想之洗禮后,以嶄新的眼光對中國舊文學所作的評論。表面上看,《人間詞話》與中國相襲已久之詩話,詞話一類作品之體例,格式,并無顯著的差別,實際上,它已初具理論體系,在舊日詩詞論著中,稱得上一部屈指可數的作品。甚至在以往詞論界里,許多人把它奉為圭臬,把它的論點作為詞學,美學的根據,影響很是深遠。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是晚清以來最有影響的著作之一。
這是對王國維的《人間詞話》的極大評贊。在學習的生活中,我早就聽身邊的朋友和老師介紹過這本書,趁著空當我便也仔細的品讀了一遍。
《人間詞話》寫得很有見地很有特色。這是我個人的最大感觸。書里面大多穿插著詩詞、注釋和評論。咋一看很凌亂很散的樣子,其實不然。就像一篇散文一樣只是形散而神不散罷了。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說人生的三種境界:
一,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
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
三,夢里尋她千百度,漠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后人歸之為:知、行、得三境界。
由王國維的三境界論,推崇的很多,有人效仿“三境界”的劃分法:知之、好之、樂之;豐之愷認為:“物質、精神、靈魂”這是人生三層境界;有人認為,人生三境界不外乎是為自己、為家庭、為社會;也有人說為知、為己、為人;有人認為理想、事業、愛情等等,林林總總,琳瑯滿目。
而我和一些人一樣喜歡將它喻為“立志”、“勤奮”、“成功”三個階段。第一境界為立志,也是最初層次的境界。西風刮得綠樹落葉凋謝,詩人獨上高樓,登高極目遠眺,找到出路。第二境界為勤奮,即表述如何去奮斗的。為了伊人,人瘦了、憔悴了,但始終不后悔。第三境界為成功。經過打拼、努力、千辛萬苦地奮斗,終于水到渠成,獲得了成功。
人之成功,都必須經過立志、奮斗。成功是每個人的夢想,是每個奮斗的目標。立志是前提,奮斗是保障。我們常說“有志者,事竟成”。越王勾踐,為了成就自己的理想,經歷百倍挫折,臥薪嘗膽,終于滅了吳國。楚國是個小國,在強大秦國面前十分弱小,但他們通過努力,終于吞并了秦國。此可謂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沒有志向,一切努力是徒勞的。只要有志氣,朝著奮斗的方向努力,我們就會找到我們的成功的歸屬。我們立志不難,但需要認清我們自身的形勢,因材制宜地確定奮斗目標。
沒有勤奮,一切目標是不可能實現的。朱熹有“業精于勤荒于嬉,形成于思毀于隨”之古訓,今有“空談于國,實干興幫”鑒言。成功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得來的。原北京大學校長季羨林給成功下了個定義:天資+勤奮+機遇=成功。天資是先天性,機遇是可遇而不可得的,唯獨勤奮是掌握在我們手中的。如果不勤奮努力,天資再聰慧都無濟于補,機遇再多都白駒過隙,難以抓住。
成功是預期的實現值,雖有預見性,但卻隱含未知性。我們理解王國維的三種境界,最重要就是要躬于行、親于踐,努力把握好今天,以曾國藩“日以學為業”的精神,加強學習,多于鍛煉,提高能力,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奮斗。
因為,奮斗其樂無窮。
是的。一旦有了寄托和目標就會奮力拼搏,因為是自己愿意的,所以不管遇到什么,都會是興奮而執著的,這條道路上興許痛苦卻是快樂的。
當你到達一定的高度時,是孤獨的,能理解你的又有幾個呢。不然伯牙怎會為子期斷琴,故知音難遇。特別是君王,一個人站的太高,是寒不勝寒的。而后,尋尋覓覓,泠泠清清,終于漂泊歸于寧靜,卻發現原來一直追尋的在你不經意間朝你微笑,這一直尋找的就是你的眼前。
人生一世,如此而已。
讀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收益頗深,可惜只是淺嘗輒止,甚至可謂囫圇吞棗。想到如此,心生遺憾。望有閑時,再細斟讀。
《人間詞話》讀后感 篇9
王國維先生的《人間詞話》是一部佳作。初讀之,感受到的是一種花非花、霧非霧的感覺,未能讀出其中的意味;二讀,似乎能夠粗略的覺察到詩詞中的情境與詩人的感想;再讀之,其帶給我的便是震撼。詞話來自人間,是經由人所抒發,是人自身的生活感想蘊藏在詞話里,字里行間里透露的是每個詩人內心的自我獨白。
王國維先生將詞話分為三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出自晏殊的《蝶戀花》)此乃第一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歐陽修的《蝶戀花》)此乃二境界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出自辛棄疾的《青玉案》),此第三境也。當然,讀完《人間詞話》,我發現不僅詞話分為這三境,我們的人生也需經歷這三種境,“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此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
雖說王國維先生是論詞而作,但是《人間詞話》不僅僅是對詩詞進行評價批評,還富有藝術與美感。先生在評價屈原《九章·涉江》中寫道:“詞之雅鄭,在神不在貌。”看,先生評價詩詞,好似將詩詞看作是一位楚楚動人的女子,如何算作優雅,在于其氣質的突顯而不在于外貌的張揚。而先生又在評價蘇軾的《水調歌頭快哉亭作·落日繡簾卷,亭下水連空》時,說道:“然此乃抒情之作,故尤重內美。”言語間將情感融入,傳達出的那種美的質感十分真摯強烈,并且顯得十分樸實自然,極具親切感。
而先生評論大家之作,如蘇東坡、辛棄疾,則稱“東坡之詞曠,稼軒之詞豪。無二人胸襟而學其詞,猶東施之效捧心”。即使沒有讀過《人間詞話》,蘇軾與辛棄疾的詞都耳熟能詳,他倆的詩詞在我學習生涯中時常出現,一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又一句“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兩位大儒詞創功能十分了得,后世也有“要嫁就嫁蘇東坡”的呼聲,只為其極高的文學造詣;而辛棄疾雄壯豪邁的寫作風格也讓我們感嘆老將的雄心大志難酬。當然,其二人也正如王國維先生所說都具有寬廣的胸襟、長遠的目光以及淵博的學識,他們極高的思想境界并非輕易就能獲得,也需要腳踏實地的積累,去發現、去感受、去追求生活的新知,敢于挑戰、敢于批判,付出總會有回報,不然只能是東施效顰了。
“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王國維先生如是說。情語不能當面表達,那么景語成了最好的傳情方式。“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劉禹錫的《竹枝詞》這樣寫道,到底是“晴”還是“情”呢,怕是只有當時的劉禹錫才能體會吧。景中有許多等待我們去發現、去探尋的新事物,它其實也是一種另類的情感,這點在詩詞中體現挺多。一說及春夏,便感到生機活力;一提及秋冬,便好似融入凄冷肅殺之境,可見詞是詩人內心的情感獨白,景是他們情感獨白的載體。
真所謂“人間詞話,詞話人間。”
《人間詞話》讀后感 篇10
人間詞話主要賞評析了唐五代至清的主要詞人詞作,初讀前幾頁時頗覺枯燥,隨著詩詞大會第五季的開播,就著細細讀去,始覺饒有趣味。
王國維關于歷代詞人佳作的數句點評,仿佛為欣賞詞作打開了一扇窗,通過聊聊數句即可領略和品味整首詞的意境。
作者提出賞評詩詞的主要標準乃是境界,或者說是自然之境界,即寫詞作詩不過多修飾而寓情于景、寓景于情,觸景生情,有感而發,一切皆自然流露。進而提出“隔”與“不隔”、“格調”、“雕琢句易而意難”等論斷,皆是以此為基礎而來。
所謂不隔,就是詞人以自然之筆觸寫自然之境界,抒自然之胸臆,乃是興之所至即興而發,讀來使人感到自然流暢,意韻無窮,而能做到這一點的詞人,要么天賦異稟聰穎過人,要么學富五車厚積薄發,方能收發自如,均是才華橫溢,性情自然,方能寫出人人心中有,個個筆下無的暢懷佳作。
所謂隔,則指雕琢語句,寫景抒情、托物言志在語句雕琢上下了過多功夫,精致有余而失之自然,所謂隔的詞人,在作者看來總是用力著錯了方向,不能暢舒胸臆和激起共情。
整體來說,人間詞話對于詞作的審美自成一格,雖有作者個人之喜好,但仍是一本詩詞探幽的入門好書。
《人間詞話》讀后感 篇11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須進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二境也。“縱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三境也。
我讀《人間詞話》,前一半是為了這似懂非懂的三境界,那深藏于心底的些許人文情懷。而后一半,則完完全全是為了完成任務。
我是喜愛詞的,愛那種似愁非愁的古雅,愛那種寄情于物的衷腸。“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愁,就那樣悄無聲息地潛入了心底最深處,欲語還休。詞,便是如此,不過寥寥數字,便能將一個人的心境勾勒地淋漓盡致,而又不失絲毫美感。這樣神奇之物,又怎能叫人不醉心呢。
故,攜著一雙欣賞美得眼睛,翻開了《人間詞話》,開始了我的詩詞之旅。可約莫讀了一半之時,卻無可奈何的將其棄之。為何,國學大師王國維境界和等之高,豈是爾等小輩所能企及的呢?通篇的文言文,連著他對詩詞的評悟,如此一本古書,我只能仰天長嘆,哎,我委實是看不懂啊,只好作罷。
然因著讀后感這樣的任務,兩個月后,再次將它捧起,耐著性子讀完。
國學大師王國維的評悟我只能一半一半連蒙帶猜將其理解,但那些詩詞讀著卻是真的打心底喜歡,可謂,甚得我意啊。想著,南唐后主李煜那句“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便浮上心頭。有著傲視天下的才情,卻無奈投錯了帝王家,將南唐江山拱手相讓。若此生為平民,他的結果是否會不一樣呢。“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這是那個奉旨填詞的柳永,那個埋沒于市井卻散發了千年光輝的柳永。我時常想著,能詠出“楊柳岸,曉風殘月”的他,整日穿梭于燈紅酒綠、紙醉金迷中,心中到底是怎樣一種凄苦啊。
一本書完了,萬千個故事也就此結束。千奇百怪的人和事,一夜之間消失于世,昨天還是駭世驚俗,今天則平淡如水。虛無就虛無,過眼就過眼,人生本就是攥在手里的水似的,總是流逝,沒有什么千秋萬載的一說。他們,終究是消失于那歷史的長河之中,留下的,唯有超越了時間與空間的文字,代替他們訴說著另一個故事。
與其說讀《人間詞話》這本書,不如說品味一首又一首的好詞。每一首詞,都是一個說不盡道不盡的人生。或失意,或凄苦,又或是壯志難酬……一切一切,都潛藏在哪一個有一個精美而有古典的漢字中,等著后人去挖掘,去欣賞,而我,很高興,成為了其中一人。
《人間詞話》讀后感 篇12
在人間擷取一片詞香
——讀王國維《人間詞話》有感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古代詩詞是中國經典文化的代表之一。捧一卷《人間詞話》,與王國維一同發現中國古典美學上的星座與宇宙秩序,洗滌心靈陶冶情操,重拾初心,煥發活力而整裝出發。
《人間詞話》一卷讀畢,再回顧,便明白為什么周公度要用“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一句情詩來概括詞之美學境界的王國維了。整卷的語言精簡而不失華麗,遣詞造句別具匠心,體現了王國維先生獨特的欣賞風格以及深厚的美學功底。《人間詞話》名副其實,是王國維先生在人間提煉的一片清香,散播各方。香遠益清,在于那引人入勝的語言,更在于革故鼎新的思想。
王國維先生跳出了以風格界定詞的美學鑒賞,便陷入了狹隘之見的思維慣勢,在本書第二十六則里從更高層面,概括詞的美學。即為“古今之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第一境界為“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忘盡天涯路”第二境界為“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最后的亦是最重要的第三境界則為“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境界,是《人間詞話》中最最核心的思想。王國維所說的“有境界者自成高格,自由名句”恰好體現了這一核心。一二境界努力追求,第三境界醍醐灌頂得到領悟。
掌握事物本質,才能更好地領悟它的意義;秉持精益求精,才能深入研究拓展學術。王國維先生在詞的美學方面的卓異,源于他學問的周到和認真以及不懈的探索,車馬前驅,萬人隨后。通方知類,蔚為大觀。“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少不了對事物精益求精的鉆研“月下僧敲”的賈島;“春風江雨”的王安石······煉字鍛句,苦思冥想,終鑄成一詩。
于詞如此,何而為人!不斷變更的世界中,屹立不倒的是夢想和初心。以夢為馬,不負韶華又怎能少得了精益求精,刻苦努力,堅持不懈的精神,和對目標鍥而不舍的追求?又怎能少得了對事物靜心觀察的過程?
王國維先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殉道者之一,他縱身一躍,將最后的生命寄托于了昆明湖畔的一汪春水。“至誠即是趨真,至真即是至善。而“美”則在“真”與“善”之間。抓住“真”與“善”向王國維先生學習。時間流逝,沖洗歷史長河,春花秋月何時了,萬物更替,不變的是《人間詞話》,它將永久的存在于中國文化之中,不會歷久彌新,將永駐人心。
愿每個人都能讀一卷《人間詞話》,感“境界”之奇,會詞中妙意;守一份初心,嗅人間芬芳。
《人間詞話》讀后感 篇13
在我成長的道路上,唐詩宋詞又好似兩位飽經風霜的長者,向我訴說過去,訴說他們滄桑的經歷,陪我走過人生的每一道坎,每一個彎。我有一句最愛的宋詞,有“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的纏綿。今年暑假的一次偶然,我讀了王國維先生的《人間詞話》,薄薄三十頁,不僅深入淺出,那種傳統而優雅的審美情趣還能讓那些在我心底沉淀已久的古典情懷能重新泛起。下面我來和大家說一說我的讀后感。
王國維對詞之境界尤為推崇。境界,是真切鮮明地表現出來的情景交融的藝術形象。《人間詞話》中最為經典的,還是提出了人生唯美三境界: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不能不說,這段文字是《人間詞話》最為人熟知的名段。我想當年已經花甲的王國維鋪開一張宣紙,毛筆蘸墨寫下這段話的時候,心中也是無限感慨吧!但王國維先生只是一個文人,最終也只能選擇投湖自盡。后人于他之死,是沒有太多溢美之司的,畢竟清廷的滅亡早已成定局。只是我的心卻無端疼痛起來,星星劃過天際,人們記住了他的光與熱,卻無人知悉他的預落。王國維先生只不過固執著他不該固執的,堅持了他不該堅持的。“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從全書來說提到“境界”有十余處之多,這里僅是一處,可就這一處就足以讓我回味良久了。
先生留給我們的是他知識的產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樓閣,在幾千年的舊學城壘上,燦然放出了一段異樣的光輝,于是乎我又一頭扎了進去……《人間詞話》讓我領略到了詞的博大精深,人生唯美三境界讓我感受到了唯有孜孜不倦的學習,才能提升境界、永葆青春活力。
《人間詞話》讀后感 篇14
一、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講“詞以境界為最上
境界者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而宋詞閑適優雅的意境很是值得稱道。一方面,宋代在政治上重文輕武,再加上國家的內憂外患,統治者對外政策的軟弱,宋代文人將很多注意力都轉移到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另一方面,禪宗和老莊思想在宋朝的盛行,也讓很多文人心性更加的超脫、達觀。而宋朝經濟的發達,享樂風行,歌舞升平、酬賓贈妓、留戀光景者特別多,青樓楚館成為文人經常光顧的地方,也反映了文人生活的閑適(雖說有一部分排遣內心抑郁的因素)。“有我之境,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我,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我覺得宋詞更多的將物我融為了一體,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文人只有通過詞作來反映自己對于南宋朝廷茍且偷安的不滿,例如辛棄疾的《摸魚兒(更能消)》,似寫春意闌珊的幽怨,卻實是在寫自己對于政治的幽憤。
二、王國維評價李煜“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故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是后主為人君之所短,亦即為詞人之所長處。”對于李煜,我們不能單方面的評價他的好壞,作為一個帝王,他沒有承擔起他的責任,縱情享樂,揮霍無度,讓他最終淪為階下囚。但也正是人生巨大的反差造就了他的才氣。誠然他有一定的天賦,君王時期的作品卻多是描寫其后宮旖旎生活的,在藝術和思想上并沒有太大的成就。而這次人生變故讓的許多思想上有了升華與自我感悟,才讓他的作品能夠流傳至今,讀來仍能感受到亡國之主內心的凄哀。
三、王國維的三境界
古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在追求夢想的路上注定要接受世俗的眼光,或者說“高處不勝寒”吧,很多時候,在成功之前,你的夢想在世俗面前只是遙不可及的幻想,沒有觸及的可能。這個時候不要太在意外界的看法,成功者必須先要學會忍受孤獨。“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同樣成功沒有捷徑,而機遇只會寵幸有準備的人。在奔向成功的道路上,艱苦的努力是必不可少的。就像那句歌詞“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沒有誰能隨隨便便成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地三境界也。追逐夢想的過程是痛苦的,但收獲成功的喜悅卻是無法復制的,仿佛仿佛追尋已久的夢中女神,恍然間就在自己觸手可及的地方。這種心情還可以說“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追逐夢想太過不易,在絕境中一次次告訴自己在堅持一下,那是一種不甘放棄的心在一次次堅持終見到希望后的顫動。
《人間詞話》讀后感 篇15
打開書柜,一排排的書映入眼簾,很多我都讀過了,在書柜的最后一排角落里,放著一本不起眼的書,它的名字叫《人間詞話》。
書中作者創新性地提出了“境界”說。他認為,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是第一境;“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是第二境;“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是第三境界。借用宋詞名句,以抽象為具體,用傳統的詞話形式和思維邏輯道出藝術的本質特征,甚至人生至理,可謂匠心別具,獨出機杼。
這本書除了寫詩詞,還寫到了對人生、理想,充滿了警醒與啟示,作者一生最注重的是“真”,比如他的脾氣秉性,他說過,東坡之詞曠,稼軒之詞豪,無二人之胸襟而學其詞,猶東施之效捧心也。只有具備“真”的藝術境界,文學才能“與哲學有同一性質,其所欲解者皆宇宙人生根本之問題。”
著名翻譯家傅雷說過:“中國有史以來,“人間詞話”是最好的文學批評,開發性靈,此書等于一把金鑰匙。”靜夜里,月色如水,蟲聲唧唧,翻開“人間詞話”,字字珠璣,讀來受益匪淺。
《人間詞話》讀后感 篇16
前段時間,有幸拜讀了王國維老師的著作《人間詞話》,感觸頗深。尤其是于漣老師講的那句“大家之作,其言情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辭脫口而出,無嬌柔妝束之態。以其所見者真,所知者深也,詩詞皆然。”當我看到這句的時候,文字里隱藏著一股直擊我靈魂深處的力量,震撼我的心弦。每每合上書,“無嬌柔妝束之態”這句話總是讓我慚愧不已,我咀嚼著它的真性情,品嘗著它的甘美,回味著它的無窮韻味。這句話也是于漣老師一生作品最真實的寫照,它生動地詮釋了王國維老師對待文學的真誠和率性。“無嬌柔妝束之態”也是我們這些年輕人要花很長時間才能理解和領悟的樸素真理。
王國維老師說讀書三境:“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非指讀書,因其還有一句: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不可不歷三種之階級。如何解讀這句話,我認為需要閱歷,更需要年歲,此當意會,難言傳。
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大推境界,并以”國家不幸詩家幸”開釋苦悶,為我們的人生開辟了新的方向,我們對于美好以及詩意的向往全然有了更好的寄托。這本書句句箴言,雖著力于詞評,其美學觀點卻普適于文學藝術各門類。所言獨到、犀利、通透,常發人深省、耐人尋味。慚愧的是本人詩詞積累過于有限,很多地方一知半解。不過此書值得多次品讀,定有更大的收獲。我認同書中對屈原、杜甫、陶淵明、李煜、蘇軾、辛棄疾、納蘭容若的評價,我也很欣賞這幾位詩人、詞人。作者言必談境界,這幾位的詩詞即勝在境界,而其境界非“感自己之所感”、“言自己之所言”而不能及。余雖不能詞,但喜讀詞。詩品在神不在貌,在骨不在表。 “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若無景無情無境只知一味仿效,寫出的東西無異于東施效顰。
輕輕合上《人間詞話》,情景交融,整個詩詞長廊中辨析明了。“一切景語,皆情語。”詩詞之工,不在人力,而在此情此景此樂此哀也!讀王國維先生的文字,受益匪淺,只是學識、閱歷有限,不能細細品味,今日暫且淺嘗輒止,他日再來細嚼慢咽。每位詞人、詩人各有千秋,他們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獨特之處,他們或內斂含蓄,或豪放曠達,都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要讀透此書,須得爛熟五代至清的各家詞作,可惜吾不能為也,只能囫圇吞棗,一知半解,皮毛尚未及也。但我堅信“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相信經過不斷的仔細回味與思考,我對《人間詞話》也能擁有更深的理解。新時代的我們,需得牢記祖先的文化傳承,將古代文化與文學不斷發揚光大,一代一代傳遞給子孫后輩。
《人間詞話》讀后感 篇17
《人間詞話》是王國維所著的一部文學批評著作。
《人間詞話》作于1908~1909年,最初發表于《國粹學報》。該作是作者接受了西洋美學思想之洗禮后,以嶄新的眼光對中國舊文學所作的評論。
在本作中,王國維提到兩個耐人尋味的概念,一個是“詩人之眼”,另一個便是“赤子之心”。
詩人之眼,是指不帶任何功利性的審美之眼;赤子之心指的是對美的感知之心。
詩人之眼,能觀有我、無我之境,便是所謂“喜怒時有我,作詩時無我“,無我之境”的“無我”,即為王國維《叔本華之哲學教育學說》一文中講的“無欲之我”。
所謂“理想”與“寫實”的提法,也是來源于叔本華使用的概念“理想”和“摹仿自然”。譬如”高館落疏桐”,“高館”“疏桐”均是靜景,以詩人之眼觀之,是無我之境。
能發現美,能描述美,同樣也是詩人之眼的重要特質。
由于詩人的經歷不同,所以眼中所觀的,筆下所鋪陳的不同,也造成了繽紛各異的文風。
“溫飛卿之詞,句秀也。韋端己之詞,骨秀也。”
溫詞句秀,主要體現在時有佳句,自成一景,譬如“雙鬢隔香紅,玉簪頭上風”不以虛詞劃分句意,故而一句成一景,顯得脈絡深隱。
韋詞骨秀,“桃花春水綠,水上鴛鴦浴”清麗婉轉,無怪靜安評之“弦上黃鸝語”,情深語秀。
有一雙敏銳的詩人之眼固然是作詩的一方面,然更為可貴的是詞人的赤子之心。王國維曾評李煜,“詞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一個詩人,一個好的詩人,必有赤子之心——“天才的童心”。
孩子未必是詩人,詩人卻必是孩子。
同樣,孟子也說過“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不過,王國維的“赤子之心”,并不是脫胎其中。
叔本華認為,“在兒童期,我們的整個生活訴諸知力遠超過訴諸意志”。他們是單純的——“天真與崇高的單純”。
王國維曾引譯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首部之一的“靈魂如何而變為駱駝,又由駱駝變為獅,由獅而變為赤子”的“靈魂三變說。
接著,又引叔本華的”天才赤子’論旁證。
正因優秀詩人是以自己的生命和心血創作,所以他們必須具備一顆赤子之心。
尼采曾在《蘇魯支語錄》中寫道:“凡一切已經寫下的,我只愛其人用血寫的書。用血寫書,然后你將體會到,血便是經義。”
國家不幸詩家幸,話到滄桑句便工。
境中有人的作品,是總能抒發血淚之情的。
詩詞向來講究“性靈”,沒有詩人之眼與赤子之心的詩人是萬難寫出富有“性靈”,富有“神韻”的作品的。
我們還需記住,一個詩人的創作和批評家的評論與時代背景是分不開的,務必結合時代與個人進行分析。
《人間詞話》讀后感 篇18
四言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詩敝而又律、絕,律、絕敝而有詞。此古往文學演化,先真樸而趨工巧,王國維先生對于古代詩詞進化有著極深的了解,他直接道出了進化的本質:后人寫作會泥于原有的風格與形式,而不能寫出自己獨特的見解,于是就開拓了新的領域以自解脫。依我拙見,詩與詞雖詩在前,詞在后,卻難以評價兩者優劣,因文體不同的,風格不同的,總各有千秋,未嘗有文體能達到萬事所具的地步,在我看來詞之所以情感更為隨性自然,與它的表現形式也是密不可分的,它不再拘泥字數的整齊劃一,因而更為隨性所欲。
文學體裁之所以一代代的衰落、更迭,是因為當一種文體在文學界流行起來,有太多的文學作者去嘗試和使用,這樣的后果一方面可以使這種文體發展的越來越繁盛,產生許許多多的堪稱瑰寶的優秀作品,但一段時間之后,幾乎所有新奇的方式都被用盡,后人再也無法寫出更加超越的作品,有新意的作品,所以這種文體會陷入衰落。與此同時一些善于創造的想要有更寬闊展示空間的文人,就創造了新的文體,以發揮更多的聰明才智,創造新文體的輝煌時代。以此類推,代代更迭。這種再平常不過的的文學界的更迭現象,王國維卻能看到它的本質原因,并且分析得極為到位,這讓我本人很佩服。同王國維一樣我不贊同文學后不如前,我認為無論四言,楚辭,古詩,律絕還是詞,它們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它們代表了每個時代每種文體中的最高水平。至于為什么會被取代,絕對不是因為文體本身有什么缺陷,而是因為它發展到了極盛極高的難以超越的完美水平,所以文人只好另辟蹊徑罷了。所以我認為文體之間是不可以被比較的,他們只是形式不同,時代不同,“不以是而分優劣”。
對于王國維閱世深淺論,大多數人持反對觀點,認為詩人應該將事實與藝術主觀能動性相結合,李后主不經過國破家亡之痛何來“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等佳句?哪能以血書詞?但我個人認為,這其中的閱世并不一定特指參與世俗事務,有人生經歷。閱世深者,即知識面廣,所見人生更多元,接觸各行各業的人物,其作品多反應世態眾生,生動形象地刻畫人間滄桑。而所謂閱世淺者,應是保持自己與生具來個性,用真性情寫真感受,無所顧忌直抒胸臆的人。亦或閱世僅是一種創作取材的手段,閱世有時固然重要,但更關鍵的是閱世后是否對其進行進一步思考以“鐫諸不朽之文字”。歸根結底,藝術上沒有絕對的事物,凡事都是相對的。
王國維說“四言敝而有楚辭,楚辭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詩敝而有律、絕,律、絕敝而有詞。”此句話介紹的是由古而來的文體的轉變。王氏在以后為我們解釋文體“自成習套”,豪杰之士為解脫而作他體。
不難想象,文學的發展必經過三種境界:一為新起,二為繁榮,三為衰敗。而此正是由于長期發展文體再無創新,文人再無樂趣于其中,所以后衰。這也體現了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某一方面的深入發展缺乏創新性。
但話不能絕對。以宋代為例,宋詞是這一時代文學的最高成就的體現,但你并不能就此否決宋代在詩的方面仍然有不可磨滅的成就。
幸好王國維在最后總結中提到“就一體論”,表明了單個文體在自生發展歷程中始盛中衰的現象。
“客觀之詩人,不可不多閱世,閱世愈深則材料愈豐富、愈變化” “主觀之詩人,不必多閱世,閱世愈淺則性情愈真”王國維的這兩句話頗具爭議,且多集中于后一句話上。
李后主是南唐亡國之君,如果沒有經歷了國破家亡的慘痛,怎能使他寫出憂憤深廣的詞來?主觀之詩人,正是要經歷了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的磨難,才能有對人對事的深切之感,故能“真切如此”;而若閱世愈淺,那么性情之真就只是無痛呻吟而不能為世人千古傳誦了。
客觀之詩人,更多的是對材料的整合,故需要多閱世,這樣才能豐富材料內容。但對他們而言,就不需要對事物有自己的看法么?所以客觀之詩人亦不可缺少真性情。
《人間詞話》讀后感 篇19
幾年前在陪譚總在彼岸書店喝茶時,閑來無事在書店里隨意找本書讀,看到葉嘉瑩先生對顧隨先生講課的筆記《中國古典詩詞感發》,本來只是想用幾首熟悉的詩詞打發一下時間,沒想到讀來酣暢淋漓,一下午看了大半,就索性買了帶走了,書中對詩詞的揣摩對我這種除了在小學、初中、高中后再沒接受過更高語文教育的人是一個全新的角度,一時間心潮澎湃。書中多處引用王國維先生的《人間詞話》,印象深刻,但最近幾年看專業類的書多,看文學類的書較少,今年適逢讀專業書有些瓶頸,厭書情緒上升,正好找來經典品味品味,果然藥到病除。
王國維先生不愧為國學大家,書不厚,酣暢淋漓,多處讓人不由得拍腿較好。
文中論文體興衰更替:“四言敝而有楚辭,楚辭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詩敝而有律絕,律絕敝而有詞。蓋文體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習套。豪杰之士,亦難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做他體,以自解脫。一切文體所以始盛終衰者,皆由于此。故謂文學者不如前,余未敢信。但就一體論,則此說固無以易也。”聊聊數語,道盡中國文學文體更替之緣由曲折,宋詞到元曲也是一以貫之,文體之間有繼承性、連續性,也有革新,才有中國古典文學的波瀾壯闊,一浪又一浪。
王國維先生對詞推崇以“境界”分高下:“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由名句。”那什么是境界呢?“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無境界。”境界就是真情流露,有感而發,而不是無聊湊騷,“境界”二字著實精妙,讀書筆記王國維先生的“境界”可運用到所有領域,合乎天理、地道、人性本真的就是有境界,否則就是無境界。以境界而分,王國維先生認為北宋的詞有境界,南宋無境界,南宋詞人中,能和北宋并駕的只有辛稼軒一人。
境界分造境和寫境,即理想與寫實兩派,“然二者頗難分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于理想故也。”又道:“自然中之物,互相限制。然其寫之于文學及美術中也,必遺其關系、限制之處。故雖寫實家,亦理想家也。又雖如何虛構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構造,亦必從自然之法則。故雖理想家,亦寫實家也。”論述實在精妙,“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就是理想與寫實的交融的代表作品。
境界又分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而王國維先生似更推崇無我之境,這可能是因為無我之境需要忘我,需要的境界更高。
境界有大小之分,但不以大小分優劣。“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但宏大的詩詞似乎更容易得到讀者的認可,蘇東坡的“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辛棄疾的“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讀起來比“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肯定帶感很多。王國維先生貶李清照、溫庭筠之詞似乎也有受境界大小的影響。
有無境界,除了詞作者本身的水平高低之外,與詞作者的品格關系更大。“詞之雅鄭,在神不在貌。永叔、少游雖作艷語,終有品格。方之美成,便有淑女與倡伎之別。”
王國維先生根據境界,崇五代北宋之詞而貶南宋之詞,祖李煜、崇謝靈運、歐陽修、蘇軾、秦觀、辛棄疾而貶溫庭筠、韋莊、柳永、姜夔。
國學大家能根據自己的標準褒貶分明,而不是含糊折中,正應了文中所說“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雖然有些觀點在后世看來有些偏頗,很多作者的很多作品也是一流之作,但能直抒胸臆、嬉笑怒罵間指點江山,讀來讓人酣暢淋漓。
《人間詞話》讀后感 篇20
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境界分為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有我之境也。“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樹立耳。王國維先生最崇尚的乃是自然、樸素之美,莫與之爭。境于一字中。“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鬧”字寫出了花開得熱烈,陽光下的灼灼其華。所謂只是一字,便盡顯風流。“云破月來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弄”字好似柔情傾瀉,渾然天成,極其自然。千古壯觀之境界,求之于詞,唯納蘭容若塞上之作,如《長相思》之“夜深千帳燈”。
山水之程,路途遙遙,行跡千里,夜色深深,千帳之燈尤為壯觀美麗。帳內之溫暖,夜色之融融,看似溫情脈脈,卻又是怎樣的酸楚。王國維先生以為,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西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人間詞話,詞話人間,先生之風,境闊言長,再讀此書,感悟愈深。
《人間詞話》讀后感 篇21
最近,我開始讀起了王國維的《人間詞話》。
讀詩詞的感覺與我而言,是及其棒的感覺,每當我泛起讀詩詞的時候往往也是我感情最豐富的時候。
但我有一個煩惱,那就是我的三分熱度,常常是我不能去堅持一件事,比如我想把《人間詞話》中的詩詞都背下來,我知道到后面我一定會是做不成的,即使我有那顆心。我一直在找辦法改變,我我一直未能找到最好的方式去逆轉。有人說,三分鐘熱度未必是壞事,三分鐘熱度可以讓你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之后就會一直堅持下去。
我也相信。
說會《人間詞話》這本書,我才剛剛讀,所以對后面的內容是怎樣的,但我相信一定不會讓我失望的,因為我讀了她前面的幾頁我就覺得非常的不錯。
但我讀到第一首,歐陽修的《蝶戀花》中的幾句是我的情感已是泛濫了:“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游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還有秦觀的《踏莎行》:“驛寄梅花,魚傳尺素。”
讀來真的是讓我心曠神怡啊。
《人間詞話》讀后感 篇22
作為晚晴大儒的王國維在汲取了西方美學思想以后,開始改變舊有的觀念,以嶄新的眼光評判中國舊文學。他以新穎的見解將中西方的文學藝術思想融為一體,在中國的舊文學藝術門派中開拓出一條新的道路。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就是晚清以來最有影響力的著作之一。他在晚晴的這種時代背景之下,在文化領域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
初讀《人間詞話》,猶如踏入了一個新鮮的領域。雖然自小學開始,我們都已經接觸過詩詞歌賦,也具備一定的詩詞賞析能力。但對于王國維先生這種獨到而高深的評析,還真是有點“霧里看花”,似乎明白又似乎不明白。表面上看,它的格式與之前我們所學到的詩詞大同小異,甚至有人誤解《人間詞話》是王國維的詩詞著作。其實不然,他以傳統的詞話形式、概念和術語,自然地融入新觀點,對中國的舊文學進行批評。我認為,他的做法跟康有為的《孔子改制考》有相似之處,借助封建傳統的外衣,讓世人更好的接觸到西方先進的思想。夏承燾認為《人間詞話》“可以作為王氏一家的藝術論讀”王國維對詩詞研究之深,《人間詞話》在詩詞方面涉及面之廣,致使我們難以全面地認知《人間詞話》這本書。但我所能做到的就是像摸象的盲人一般,描述自己所能夠認識到的部分。
人生的三大境界大多數人最初接觸到王國維先生的評詞是從他的那三句精辟的論斷開始的:古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不可不歷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②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⑤這三種境界是王國維對歷史上無數的大事業家、大學問家的深刻反思而做出的高度概括。學歷史的我們都能夠認識到歷史是存在它的必然關聯的。而王國維也發現了偉人成功的共同邏輯,并且生動形象地用三句詞話來表達。
第一境界,“西風凋碧樹”描述了一夜間,樹上碧綠的樹葉片片凋落。時間在變化,事物在變化,世事也在變化,影響著人的心態也不斷的變化。但是人的路在何方呢?未來又會是怎樣的呢?從這句詩詞當中,我感受到的是迷茫,“望盡天涯路”,無限的迷惘心底。在這樣的迷失自我的情況之下,我們應該“立志”,找到自己的目標。任何事情,無論是學問還是事業,沒有明確的方向,我們都會無從下手,更有可能半途而廢。因此王國維先生所表述的第一境界是“立志”,擺脫自己目前的迷茫。
第二境界,有了堅定的目標,我們能夠朝著既定的方向前進。即使痛苦艱難也要“不悔”,甚至甘愿為之“憔悴”。無論是身體上的還是精神上的壓力,你都能夠為了這個目標而抵御下來。其實一旦有了目標和寄托就會奮力拼搏,因為那是自己愿意做的,就如同我們說要找到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那么對你而言,工作就不是勞累而是樂趣。如果你能夠達到這樣的境界,說明你距離成功已經更近一步了。
第三個境界,這句詩詞描述的是一個很欣喜的場面。從第一二境界的艱苦卓絕地“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終于尋得成功。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會有波折,百折不饒,經過一番奮斗才會取得成功。當你成功以后,你又會感到意外,因為它一直在我們不經意的地方等著。因為當你獲得成功的時候,又會感嘆成功似乎很簡單,似乎就在眼前。
除此之外,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作為文學藝術在時代承上啟下的過渡,對現代詩歌的寫作也是具有不可忽略的現實意義。現代詩歌適應時代的要求,是以接近群眾的白話語言來創作的,形式自由,內容也是開放的。按照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對詩歌所提出的要求,那在現代詩歌的創作方面我們就需要注意幾點。
首先是詩歌要有意境。在書中,王國維開篇就提出 “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可見境界的重要性。其后又詳細地說明了“境界”,認為境界有“造景”和“寫景”之分,“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優劣”等等。王國維認為“境界”是詩歌的核心和靈魂,找出了名篇佳作的主要共通點。他認為那些傳唱不衰的詩歌和名句都是在“有境界”的情況下產生的。
二是詩歌要寓情于景,情境交融。《人間詞話》對“情”和“景”的關系也有很深入的探討。他說“昔人論詩詞,有語境、情境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詞家多以景寓情”等等。景物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主觀意識而改變。但每一個人對同一景物的感覺都是有區別的。詩歌都是加上了個人情感的,因此王國維也總結“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因此詩歌寫景也脫離不了個人感情因素,但要創作出一首好的詩歌不僅需要有感情,還需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人間詞話》讀后感 篇23
筆下文字如蓮花般純凈,書中思想若嫩荷之抽枝。
第一次遇見王國維先生大概是在初中語文試卷的閱讀理解里。印象很深,那篇文章提到了先生的“三境界”,也是我初遇精簡卓越的美學體系。不知道用“美學”一次是否恰當,但我也確實找不到更好的詞來形容他的文字。作為新史學鼻祖,他的著作《人間詞話》更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其中我最想探討的便是“境界”與“物我相忘”之說。
《人間詞話》開篇一至九則中就對“境界”作出了不同的分類,大致如:一、寫境,造靜;二、有我之境,無我之境;三、意境,情境;四、大境,小境。先生用的“境界”一詞起初是來源于王昌齡的“三境說”,這是中國古代文論對于“意境”最早、最明確的表述,也大致闡述了意境中的不同層次。
王國維先生則將其“意境”理解為“境界”,但就我個人理解,“意境”與“境界”的概念應是不同的。
僅通過字面理解及產生的感受來說,“境界”更像是一個人在詩詞中所創造的人生境界,它更偏向于哲學。這里我覺得以“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一句舉例較為恰當。其中的境界首先是順其自然。前半句提出了人在“水窮”時如何自處的問題,同時也在后半句給出了回答:若真當到“水窮”時,則有路便走,無路便坐下看云,不為外界而動搖心境。二是閑適之情,云本來就給人以悠閑的感覺和無心的印象,因此才有“云無心以出岫”的話。同樣,這里的閑適也并不是如整天無事可做、不抱理想,而是坦然面對人生絕境的超脫境界,在絕望中尋找希望。
而意境大概是屬于境界,并作為一種主觀之“意”與客觀之“境”相結合的藝術境界而存在,詩人先要有格局、境界,再感受景物環境,情動于心,賦詩篇所具有的意境。《人間詞話》的第一則開篇就已闡述了境界的地位——“詞已境界為最上”,老實說,在初讀這里的“境界”時,我腦海中立刻浮現了“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這句詩。那時還不懂意境與境界之異,如今看來卻是“意境”最為合適。這是林逋在《山園小梅》中的名句,也是梅花的傳神寫照,膾炙人口,被譽為千古絕唱。其中“橫斜”刻畫出梅花的嫵媚,“浮動”又塑造了靈動的形象,再加以“暗香”與“月黃昏”的朦朧濾鏡,頗有一種仙風道骨之感。她端莊高貴,清逸幽獨,短短兩句既勾勒出梅花之骨,又以重彩描摹其韻,真可用妙絕來形容。其實,這兩句詩也并非是林逋憑空臆想出來的,而是引用了江為的殘句“竹影橫斜水清淺,桂香浮動月黃昏”。仔細品讀就可發現,江為的兩句寫了“竹”與“桂”,或許他意強調刻畫的對象,但既沒有突出事物特點,對于二者的動態描寫也有些生硬。而林逋僅僅是將“竹”改為“疏”,將“桂”改為“暗”,就足以使整句和諧生氣,也憑借點化詩句的才華,賦以全詩靜謐之意境,將自己的理想、情操寓以疏影暗香全盤托出。
除了意境與境界之異,“物我相忘”也是我想思考的話題。
先生在《人間詞話》的第三則明確提出“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先生在這一則評論中顯然很欣賞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里我覺得可以歸為上文的“閑適之境”,人和物已經融為一體,人具有物之氣,物蘊有人之情,簡單純粹。就如一個成熟的人不會應高興而狂叫,也不會應不幸的事而嚎啕大哭,他所經歷的事與他而言,情感在,但表現出來的只有漣漪。“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我曾經看到有一篇文章把達到無我之境的步驟總結的很精辟,他說:一要“凈”心;二要“鏡”心;三要“競”心;四要“靜”心。簡單來說,就是以史為鑒、挑戰自我、靜心反思、一身正氣。我覺得就我們而言,幫助最大的是“鏡”心。以史為鑒,不僅是自身學習的過程,還是見賢思齊、運用規律的過程。總的來說,物我兩忘的境界是蘊含人生哲理的大智慧,只有悟透生活的人才能夠更好的把握生活,這也需要我們用一生的時間去體會。
一本以“境界”為核心的《人間詞話》,帶給我們的遠不止閱讀理解的題目,它還可以從文學美學上升之人生之道,它更是一種哲學智慧。
《人間詞話》讀后感 篇24
關于“造境”與“寫境”;“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境界的大小”,在中華書局中的附錄中有所提及,其觀點主要是葉嘉瑩先生的觀點。
“有造境,有寫境。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必鄰于理想故也。”關于“造境”與“寫境”,葉嘉瑩先生否定了以往認為“造境”與“寫境”乃是“理想與現實二派之所由分”,而是由于作品取材之不同而提出的兩種區別。
第四則中王國維寫道:“無我之境,人惟于靜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動之靜時得之。故一優美一宏壯也。”王國維先生受康德和叔本華的哲學影響十分大,而關于“有我”、“無我”也是根據叔本華的意志哲學,叔本華認為世人莫不受意志之驅使支配而為意志之奴隸,故其哲學之最高理想便在于意志的滅絕。由此來看文學作品,就會感覺到大部分作品不外于意志、欲望的表現,因此乃經常與物對立,成為“有我”之境界。至于能超然于意志驅使支配而表現出“無我”之境的作者,按叔本華哲學來說,當然可以算得上是“能”樹立的“豪杰之士”了。
而境界之大小與作品之優劣并無必然之關系。就整體來說,修養學力高的詩人,有時也寫“小境”的詩,反之,修養學力低的詩人,有時也寫“大境”的詩。如陶淵明之“幽蘭生前庭,含熏待清風。清風脫然至,見別蕭艾中。”與沈佺期的“皇家貴主好神仙,別業初開云漢邊。山出盡如云漢嶺,池成不讓飲龍川。”數句相較,則陶詩所寫境界雖小,而意韻深遠,沈詩所寫境界之大,而洞然無物。由此也可見境界之大小與作品之優劣并無必然關系。
【《人間詞話》讀后感(通用24篇)】相關文章:
人間詞話讀書筆記13篇01-27
唐詩宋詞話秋天12-07
人間有味讀后感6篇04-14
《人間草木》讀后感(精選10篇)05-30
汪曾祺《人間草木》讀后感600字10-20
季羨林《人間自有真情在》讀后感11-09
《人間失格》讀后感集合13篇04-21
《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讀后感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