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與教育》讀后感11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愛心與教育》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1
“以心靈贏得心靈,以人格塑造人格”這是李鎮西教師的教育名言,也是其教育的宗旨和指導思想。《愛心與教育》這本書也是作者愛心與智慧的升華,也是一曲用愛心來譜寫的教育之歌!
愛心成就夢想,愛心傳遞希望,愛心喚醒力量,愛心鑄就輝煌。陶行知先生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因為有愛,我們才有耐心;因為有愛,我們才會關心;因為有愛,我們才和同學心貼心。讓我們的愛心化甘露,去滋潤每一位學生的心田,讓我們的愛在每一個學生心間生根發芽,直至愛滿人間。
李鎮西老師在《愛心與教育》中也說過“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愛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后一道防線。”在讀過之后,我的體會更加深刻。是的,正是因為一顆愛心才使我快快樂樂守在學生身邊,也是我具備了一顆童心,隨時隨地在學生身邊體會幸福與快樂;而童心也使我更近距離的接近學生的心靈,在學生心靈中寫下美妙的詩行,互相傳遞愛心,傳遞幸福。
在一次學生的作文中,我發現他們真的可愛,它們把自己的心里話寫出來了,“老師,我謝謝你教會了我許多本領,我從一字不識到現在我可以寫作文了,真的謝謝你!那是我心中最好最好的人。”看到這些話語,我感到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應該以李鎮西老師為榜樣,奉獻我們的愛心。上課要面面俱到,給他們展示自己的機會;下課后多與學生交流,細心觀察學生,給學生以指導,鼓勵與關心。讓學生感到對他們的關注與關愛。
當然,僅僅有愛心是不夠的,這就涉及到李老師教育思想的另一個方面————民主教育,懂得互相尊重,寬容學生,我們才能獲得融洽的師生關系,才能抓住教育契機,與學生進行心與心的交流,取得潛移默化的教學效果。
在課堂教學中,我鼓勵學生大膽的說出自己的看法,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聲音,為學生創造民主自由的課堂,而不是只有老師是權威的一言堂。在討論課文題的理解時,同學們的理解是多種思路的,要給他們時間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
總之,在愛的呵護下,創設自由民主的課堂,是我讀完《愛心與教育》之后最大的收獲。我決心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讓智慧點燃智慧;以民主。平等的態度對待每一位孩子;做學生愛戴的師長和真誠的朋友;通過每一天平凡的工作,培養具有遠大理想是后一代而努力工作。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2
每每問自己,我要做一個怎樣的老師呢?我想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之后,我心中已經有了答案,那就是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做一個愛學生的老師,做一個富有童心,心中充滿愛的老師。
李老師說:“一個受孩子衷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
其實現在的社會何嘗不需要有愛心的老師呢?每次和家長交流,已不多是以前家長所要求的嚴厲與管束,更多的家長現在會說,希望這位老師是我孩子喜歡的老師,是教育有方,態度和藹可親,能正確引導孩子的老師,是能夠讓孩子愉快學習,經常能搞些活動來豐富孩子生活的老師,或是能讓孩子有一些鍛煉的機會,提高能力的老師。總之是一位擁有愛心和童心的好老師,讓孩子能在他的教育下快樂成長的老師。聽聽要求還真不少,而且還很高。不過這話一點也不假,作為每個孩子的家長,都是這么想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遇到一位好老師,讓孩子在他的引領下健康快樂的學習和成長。
現在的我已經是一位家長同時是一位老師,捫心自問,我是一位好老師嗎?這個問題總是引起我的思考,工作認真負責,鉆研教材,備課一絲不茍,上課認真投入,批改作業認真及時,這樣充其量是個合格的老師。而在大家心中一致的好老師,我想做到這些肯定是不夠的。就如上面所說的,做一個有愛心和有童心的老師,是多么難能可貴,也是所有孩子和所有家長都期盼的,也正是老師最難做的。
“素質教育的大旗上,有一個大寫的‘人’字:它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滿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為了一切全面發展的教育!”“素質教育是“民主,科學、個性”的教育。”李老師的這些話不正是詮釋了素質教育的真諦嗎?不正是告訴我們童心和愛心是打開學生心靈之門的兩把金鑰匙嗎?
一位被孩子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個富有愛心和童心的人。只有具備了童心,才會理解學生看似幼稚的言行,珍惜學生的奇思妙想;知道了具備一顆愛心,才能寬容學生在學習中的失誤,耐心對待學生千百次的發問。“老師的尊嚴都是學生給的。” 細細發現,其實每個孩子都很可愛,都值得用我們的心去愛。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3
我利用幾個星期細細讀了這本書,文中滋味沁人心脾,覺得真是一本難得的好書,我受益匪淺。
一、多閱讀,與書籍為友。
文中李鎮西談了很多教師讀書于己于他人的益處。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說過:“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朱永新教授說: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他的精神發育史。對此,我非常贊同,因此我確立了每月讀一本書的目標,續讀一本專業雜志,業余時間看一些少兒節目、動畫片,除此之外,我還應博覽群書。
二、多思考,與思考為伴。
書中指出:善讀書,再加上善思考,他就能從教書匠的行列中走出來,成為一名有思想的真正的教師。教師應當是人類中最具思考力的人群之一。教育的哀傷在于,教育傳播的主體——教師——嚴重缺失思考的習慣和獨立思索的精神。我覺得,教師不僅是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者,更應是人生的引領者,試想一位缺乏獨立自主和思想的老師,又怎能引領出富于思考的學生?
我認為,思考在這里還應包含另一層意思,那就是反思。有專家指出:經驗+反思=成長。尤其如我這般年輕的教師,經驗不夠豐富。
當然思考的基礎是實踐,沒有實踐的思考是空想、斷想、臆想,沒有思考的實踐則是盲動,所以要成為一名有思想的教師,必須要源于實踐、形成于思考。
三、勤練筆,與思考對話。
書中指出,寫作是思想的磨刀石,是教師是否具備思考力的外顯性標示。寫作的好處在于能強迫人靜下心來,把模糊變成清晰、破碎變得完整、零亂變得有條理,它促進人把觀點表達得更科學更經得起推敲;寫作是一趟深層的思考之旅。
此外,通過讀這本書,我知道了怎樣去面對我們的那些學生:
1、我們將心比心,把自己童年所期望的,放在學生身上;把自己童年所痛惡的,從學生身上拿走。我們對學生微笑,學生也就微笑著面對生活。由此學會微笑著面對生活的不幸。
2、我們要學會欣賞自己的學生,人的內心深處有一種渴望得到重視、被人贊揚的需求。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只要你仔細觀察,及是最駑笨的孩子,都有他杰出的、惹人喜愛的一面。教師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把那一面找出來,夸獎她,鼓勵他,欣賞他,在賞識中使他樹立起“我行,我可以”的信念。培根曾說過,欣賞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開的花朵,漠視者冰結心城,四海枯竭,叢山荒蕪。教師就是要努力成為一個“欣賞者”而不是“漠視者”。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4
這些日子深知自己對教育理論的匱乏,同時為了提高自己的作為一名教師的修養自身的理論修養,提高我們自身的教育理念,我在寒假閑暇之余,打算到書店買幾本關于教育心理學方面的書籍來給自己進一步提高。當我走過喧嘩熱鬧年味十足的大街,漫步走到一家書店雖是春節期間,人們很多都去走親訪友,但是這里也不乏有許多學習之人,有很多人來這里挑選自己喜愛的圖書,還有的為自己的孩子來挑選等等之類。當我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來到書店街來尋找我心目中的導師——教育中書籍。面對著許多壓力更感覺著自身學習的必要的必要性。問了這里的人員,來到教育書籍的書架前來挑選自己喜愛的教育書籍。
面對琳瑯滿目的書籍頓時使人感到無所適從,不知挑選哪一本書較好,這時我無意間發現了李鎮西老師寫的有關愛的教育書籍《愛心與教育》深深所吸引,《愛心與教育》里面有很多有關如何轉變差生的經典案例,有時在教育教學中,我們大部分老師都喜歡班里面聽話的學生。對班里的差生很是反感,也有事對他們的行為也是束手無策,差生在許多老師眼中也基本上變成無可救藥的學生,他們經常在班級里是比較份子,有的時候在上課的時候還帶頭給老師搞一個對抗活動。
但是李鎮西老師寫的《愛心與教育》是一本成功的“實例教育學”。此書既有精深的教育理論的闡述,又有典型的案例的分析和剖析。尤其李鎮西對“逆境”學生的關懷,那些缺少關愛的學生更是愛護有加,特別是對“后進”學生的轉化工作,如何改變他們的缺點,讓那些調皮的學生能夠進一步的迎頭趕上,和對“優秀”學生的培養問題,李鎮西老師都做了教育方法的闡述。
同時他更注重對“中學生健康心理教育的養成,他認為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不但有健康的體魄而且有健康的心理,成為一個合格的中學生。加強對學生素質教育的培養,首先是讓學生充滿感情的教育。對每一個學生擁有愛的教育,一個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必須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做一個真誠的人道主義者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一個受孩子衷心愛戴的老師,這樣的老師才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同樣李鎮西老師要求教師的'教育應全面提高人的素質是教育的出發點,也是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教育的歸宿提高全民素質。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5
周末兩天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該書描述的是李老師與中學生們的成長故事,但是書中的一個個感人故事依然深深的打動著我,。作為一個年輕的班主任,讀了《愛心與教育》后,那真實的文字不斷沖撞我的靈魂。尤其是對后進生漫長而艱難的轉化,李老師那份對學生的博愛之心,關切之情給了我極大的震撼。后進生萬同,他用關愛和平等一直激勵著這個孩子一步步的健康成長,三年的初中生活記錄著他們彼此的寬容和信賴,我讀懂了師愛是發自內心的真誠。閱讀中,不斷地問自己:如果萬同是我的學生,我會怎么做?我相信我也是一個有愛心的老師,我也會如李老師一樣耐心細致地找他談心,給他講道理,但我會容忍他太多的反復嗎?我想不會,我會難過,會憤恨,會覺得萬同是不可教育的學生,我自己已經盡了力,我會用“教育不是萬能的”來安慰自己。在七年的班主任工作實踐中,我深刻體會到,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班主任,必須熱愛后進生(愛優等生可以說是所有教師先天具備的),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學理論,不斷探索研究新的后進生轉化方法,卓有成效地完成教書育人的任務。對待后進生,應該牢記陶先生的諄諄告誡:“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你的罵聲中有愛因斯坦!”我總有這樣的平凡信念:不管班里的學生多么后進,不管教育后進生多么困難,既入我班,我即負責,每一個孩子我都不拋棄,也不允許他們自我放棄。
我只期望能夠盡我的努力,去引導我的每一個學生在道德上都向更好的方向發展,哪怕是一點點的進步。我一直為夢想成為一名優秀的班主任而努力工作。回想著班主任生涯的點點滴滴和充實的生活,我無怨無悔!蘇霍姆林斯基曾感嘆:“從我手里經過的學生成千上萬,奇怪的是,留給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無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別具特點、與眾不同的孩子。”作為教師,千萬不能因為他(她)是后進生而放棄對他(她)的培養與轉化,要尊重學生的人格,要關懷學生的精神成長。在面對后進生時光有愛還不夠,還需要有智慧的愛,用智慧去喚醒他們心靈深處的良知,激發他們“想做好人的愿望”。遇問題時要多想“怎么辦”,而不是“為什么”,與后進生們一起編織“不拋棄,不放棄”的故事。我坦言:我在學李鎮西,但不做李鎮西,因為我和學生在編屬于我們的故事。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6
寒假里,學校發了一本李鎮西老師的力作《愛心與教育》,他的著作《愛心與教育》很早就聽說過,假期中有幸拜讀此著作,讓我明白了“愛是教育的主題,愛是教育的源泉。”
我以前只知道教育需要“愛”,卻不知道如何才能更好地表達這份愛。一直以來,我認為“嚴”才是真正的愛,因為有句俗話說得好:“嚴是愛,松是害。”所以,在我的課堂中,我決不允許學生有絲毫的錯誤。看了李鎮西老師的“童心是師愛的源泉”,才喚醒了我心中尚未完全泯滅的童心。我才真正認識到那是因為我缺少一份童心。一直以來,我希望他們變成我想象中的學生,個個成為懂事、聽話、尊敬老師、孝敬父母、愛學習不貪玩的完美類型。孩子們需要的是什么?我了解嗎?不,我并不知道。而李老師呢?他能夠在教育學生時“向學生學習”,他能夠大聲疾呼并真誠的實踐著“請尊重學生的選舉權”,他努力追求著“成為學生最知心的朋友”“回答學生最關心的問題”,他勇于在學生面前承認自己的錯誤,李老師說得好:“教育是心靈的藝術。教育的每一個環節都應該充滿著對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應該體現出民主與平等的現代意識。讀著李老師的文字,感悟著他的心靈,回憶著自己的教學行為,我陷入了沉思:“親其師,信其道”,古人尚卻明白的道理,可我……實在汗顏。學生成了學習的機器,學習的樂趣又從何說起,學生的個性該如何發展?學生是有差異的,有的文靜、有的好動、有的乖巧、有的調皮……好玩是他們的天性,只有在玩中學、樂中學,才能真正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我們為什么不讓孩子學海無涯“樂”作舟呢?為什么一直讓他們徜徉在“苦海”之中呢?我們有什么理由剝奪他們的天性呢?
作為教師,在面對學生時要保持一顆童心,以自己的童心喚起學生的童心,以自己的愛心喚起學生的愛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走進學生的心靈,才能夠表達我們對他們的愛。也只有這樣我們才有資格談我們的教育。我們要創設平等、民主、和諧的教育氛圍,放下自己的架子,用愛心營造積極健康、生動活潑、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讓愛心成為照耀學生心靈的陽光,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使學生的素質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我想借用李老師的一段話與大家共勉之:教師工作對于我們來說,不僅是職業,不僅是事業,還是我們生命的收獲——收獲成功的幸福,收獲發現的喜悅,收獲生命的價值,收獲生活的快樂!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7
最近又拜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這本書,讀了書中的手記二:與頑童打交道——“后進學生”的轉化這部分內容。自己被李鎮西老師那顆熱愛學生的心所感染,特別是對后進學生那種不離不棄,持之以恒,充滿信心的工作精神所感動。
后進生是不幸的。因為他們長期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難以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后進生的轉化,一直是令人頭疼的事。李老師講“后進生教育要民主,用心靈贏得心靈,當我們自然而然地走進‘后進學生’的心靈,而他們也樂于主動向我們敞開心扉是,我們的教育之舟便已駛入了成功的港灣。”而李老師在工作中也是這么做的。
一個教師,能夠長期地像李鎮西老師那樣對待萬同這樣一個學生和生活頑童學生,難!萬同,是一個單親家庭的可憐的孩子,物質和情感上的缺失,讓萬同便成了一個人間人怕的壞孩子,可萬同又是幸運的,因為他遇到了李老師,這個像父親一樣的班主任,在別人已經放棄他的時候,卻給他信心和鼓勵。不僅如此,李老師還發揮了集體的力量,讓同伴的愛喚醒了他沉睡的心靈。正因為有這樣一位好老師,有這樣一群集體,才讓萬同的人生軌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長大后的萬同是一位光榮的有志氣的解放軍。我想,如果沒有李老師的堅持和執著,萬同的人生可想而知。
一路閱讀中,我不斷地被感動,不斷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來對待萬同這樣的學生,來對待他身上的這些讓人難以預料的反復?我在問自己:如果萬同是我的學生,我會怎么做?我相信我也是一個有愛心的老師,我也會如李鎮西老師一樣耐心細致地對待他,談心,講道理,但我會容忍他太多的反復嗎?我想不會,我會傷心,會憤恨,會覺得萬同是不可教育的學生,我自己已經盡了力,而“教育不是萬能的”……當我面對班級里讓人頭疼的后進生,我也曾試著去愛這些孩子,可是往往都是徒勞無功。在感嘆之余只能責怪孩子為什么這么難管,不懂事。現在想來,以前所謂的對他們的“愛”,放在李老師那里,他微不足道了。也我該試著向李老師學習,用平等的眼光看待他們,讓自己的心靈走進他們。只有贏得了他們的認可,教育才有可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從手記二中我還學到了不少轉化后進生的辦法:如寫《家校聯系本》、填《報喜單》、集體評價、安排當班干部等方法是老生常談,但是李教授也賦予了不同的內容,使得自己又有了新的認識;更有一些自己感到很新穎的措施,如寫“每日九問”、學生作文表揚、游玩等等,這些對自己的工作都有一定的啟發。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8
在這個假期中,我拜讀了李鎮西的《愛心與教育》這本書,深深被李鎮西老師深邃的教育思想、獨樹一幟的教育觀點、廣博厚重的文化功底所打動,我的教育理論及人格魅力再次得到升華。
《愛心與教育》是李老師的教育手記,分為“愛心和童心”、“與頑童打交道”、“優秀生的培養”、“教育是心靈的藝術”和“沉重的思考”幾個部分。在這本書中,李老師的字字句句都高揚民主、科學、個性教育的旗幟,處處詮釋著一個大大的“愛”字。愛是當好一個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感情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須充滿愛的情感。
李老師從教17載,對學生的愛全身心地投入,貫穿到教育教學的細枝末節。這種愛細致入微,滴水不漏,這從李老師不管接手哪個班,都精心給每個學生過生日,在生日這天送他們一本勵志的書,一本筆記本、自創一首詩、或開個生日宴會等體現出來;李老師對學生的愛親和、實實在在、不摻一點雜質,這表現在李老師經常把想家的同學或有特殊情況的同學請到家大吃一頓,學生在這里無拘無束,有種回家的感覺,假期師生一起出去郊游、在草坪上和學生摔跤,斗雞,打撲克等等,學生推心置腹地稱李老師為兄長。
李老師的愛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這突出表現在對差生的轉化上,更展示出了李老師過人的教育智慧,既有心貼心的情感交流又不失嚴父的溫情,對不同的問題學生投其所好,如對上課好思想溜號,自控能力很差的學生,李老師幫他出主意,就是對自己“每天十問”,如一問今天學習任務完成了嗎?二問明天的新課預習了嗎等。連問十個問題,并且要堅持這樣做;如對基礎很差,上課聽不懂又搗亂的學生,李老師便送給他一本《烈火金剛》,老師講課他也有事做這樣就不打擾別人聽課了。他以自己的心靈贏得學生的心靈,與這些學生同喜同悲,吃喝玩樂,打成火熱一片,再玩世不恭的頑童也會被李老師偉大的愛心所俘虜,孩子們于是敞開心扉,心甘情愿接受李老師的諄諄教導,李老師用自己博大厚重的愛融化了一塊塊堅冰,讓每一位孩子抬起頭來走路。
想想我們在工作中又是如何對待差生的,雖不是暴力加棍棒,那對優生和差生的態度也是親娘和后娘!結果呢?不但沒把差生從“泥沼”中拉回來,而且心離我們越來越遠。
《愛心與教育》給了我內心以極大的震動,是啊,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我們不能把錯誤、罪責一股腦地都扣到學生的頭上,我們要常常自我反思,反思我們的教育行為,守好腳下這塊凈土,讓學生在這里自由茁壯成長。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9
假期里,我捧起了學校下發的《愛心與教育》一書,認真研讀,書中的內容深深地吸引著我,李老師運用許多學生的原話真實地寫出他怎樣地愛學生,學生又是怎樣地愛他,真是感動人。
李老師和學生間的一個個故事都體現了他為人師表的真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對子女的愛。他對學生的愛是一種真正的愛。一般的老師是難以做到的,他對學生的愛,不但是愛優秀生,而且更愛差生。尤其我在書中讀到他從不忘記學生的生日,還在學生生日時給學生送上一份生日禮物;在課間經常和學生一起活動;在課余時間或假期中帶領學生一起走進大自然;對班級中的優生、中等生、差生堅持按號輪流家訪等等,李老師在教育崗位上處處閃耀著愛的火花。
李老師在書中這樣寫道:“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什么?”“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他還說:“離開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師愛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劑。愛學生,就必須善于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處于生命中最主要的集中學習時期,他們缺乏社會經驗,各方面處于形成階段,有著多方面的需求和發展,充滿生命活力和潛力。這段時期的教育影響遠遠越過該階段而擴展到終身。因此最需要老師對學生的愛,懂得兒童時期對生命的獨特價值,并善于開發其生命潛力。如果一種教育未能觸動人的靈魂,()無法引起人的共鳴,不足以震撼人的情感,那就不是成功的教育。師愛的最高境界是友情,具有愛心和知識,對學生來說,他們喜歡前者。學生們特別渴求和珍惜教師的關愛,師生間的真摯的情感,必定有著神奇的教育效果。愛學生就讓我們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吧。
這本書給我一種領悟,一種發現!將心比心,以心換心,用愛去贏得愛,用愛去化解許多的矛盾。愛我們身邊的人,無疑是播下愛的種子,讓他們也懂得去愛護和關心別人,尤其是當老師的我們,面對的是正在成長,性格還沒有定型的孩子,他們最需要的是愛的滋潤,我們給予他們的愛心也一定會影響到日后他們對待別人的態度。曾幾何時,看到書上有幾句話:”不會對別人寬容的人,對自己也不會寬容;不會愛別人的人,別人也不會愛你!“要相信你付出的愛越多,你也會獲得越多的愛。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10
再一次讀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被李老師對教育事業的熱情,對學生的愛心深深地震撼了。
“讓愛滋潤童心”是我讀完全書的第一感受。李老師的書中有這樣一段話:“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一個真誠的教育者必定是一位真誠的人道主義者。一個受孩子衷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但這種情感,不是裝模作樣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師對學生居高臨下的“感情恩賜”,甚至不是為了達到某種教育目的而采取的“感情投資”,而是朋友般平等而真誠的感情。
反思自己,整天忙碌于教學與班務管理,平時與每個孩子單獨交流的時間似乎并不多。從剛工作時的滿腔熱情,到現在的職業倦怠,曾經對學生的那份牽掛,現在竟有些淡然。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深深地觸動了我,牽動了我內心深處那根細細的弦,也讓我更深刻的意識到教育的本質——愛與智慧的事業。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孩子,這是一種特殊力量的奉獻,教師要用美好的愛,用對人的尊敬和美好,深信的精神來塑造人。”愛心是教育教學活動的基礎,沒有愛心便沒有成功的教育。
李鎮西老師認為,教育僅有愛心是不夠的,感情不能取代教育,愛學生就要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要走到學生中間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了解他們的個性特征,了解他們的精神世界,不了解學生的教育是失敗的教育。
書中講述了很多李老師親歷的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最打動我的是學生萬同的故事。長達五十頁的轉化一個學生的教育手記,是我迄今為止見到過的最詳實最感人的后進生轉化手記。在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被感動,不斷在想,我有多少耐心來對待萬同那樣的學生,有多少耐心來對待他身上的這些讓人難以預料的反復?與李老師相比,我真的羞愧難當!其實每一個學校都有形形色色的“萬同”,也有很多老師為這樣的“萬同”付出了自己的耐心、愛心。但是又有幾人能如李鎮西老師那樣不棄不舍,耐心細致地對待萬同的呢?很多人最后選擇了抱怨、選擇了放棄、選擇了任其自然。李鎮西老師之所以能成為名師,我想就是源于他對教育的執著,對學生智慧的愛。
李鎮西老師的教育之所以取得成功,全憑他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從我們當老師的第一天起,就知道要對學生充滿愛心,讓學生在我們愛的澆灌下茁壯成長。但為什么學生總不能按照我們的意愿發展?我想是我們還沒有領悟到愛的真諦。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11
這段時間里,我讀完了《愛心與教育》這本書,這本書是著名教育家李鎮西老師寫的,這本書打動過無數人的教育著作《愛心與教育》,本書敘述了李鎮西老師教育的感人故事,書中故事都體現了李老師和學生那種超越了一般父母對子女的愛。他對學生的愛是一種真正的愛。一般老師是難以做到的,他對學生的愛,不但是愛優秀生,而且更愛差生,讀完這本書我感觸很深,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不是“感動”,而是“震撼”。李老師運用許多學生的原話真實地寫出他怎樣地愛學生,學生又怎樣地愛他,真是讓人感動。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尤其是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的手記一,一個個感人肺腑的生動故事深深地吸引震撼著我。我更是對他萬分崇敬。在“手記一”里,李老師所具有的一顆童心令我仰慕,李老師對學生的愛心更是令我震撼!學生生日時親手送上的一本書、一張賀卡、幾句誠心的祝福,為學生辦生日晚會,跟學生一起舉行篝火晚會,一直關注高考落榜學生寧瑋……
令學生感動的同時,也折射出了師者崇高的師德風范,然而李老師卻把這一切說成是“在還學生的債”,這是何等的難能可貴!“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而李老師時時都在收獲!當看到學生精心準備的生日禮物時,那一刻,難道不是為人師者最大的幸福嗎?什么叫享受教育?這就叫享受教育!而當一個教師能夠真正在與學生的交流中獲益,提升自己的時候,他收獲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李老師就是這樣的幸福者!
書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鎮西老師對教育的深思。對于工作多年的我來說,也想過該如何在課堂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想過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也想過該如何讓學生喜歡我……但我從未想過,當我讀到李老師的教育就是要“每一個從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一生。”使我深深震撼了,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
但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師的血液當中,成了李老師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僅僅在學生在校期間盡職盡責,即使在學生離開學校后仍牽掛著他們!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11篇】相關文章: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3000字作文10-07
愛心與教育讀書心得03-23
讀《愛心與教育》有感15篇03-08
愛心與教育讀書筆記領悟02-28
教師愛心與教育心得體會(通用18篇)03-17
【精華】責任與愛心作文4篇02-17
關于責任與愛心作文三篇02-10
有關責任與愛心作文三篇01-31
精選責任與愛心作文三篇01-30
【精華】責任與愛心作文三篇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