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學專著的讀后感(精選5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育教學專著的讀后感(精選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教育教學專著的讀后感1
在學校買教育專著的號召下,我選擇了一本《捧著心來不帶草去》,起初拿到書之后發現有些失誤,這本書原來不是介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而是像畫書一樣,只是對陶行知的生平,經歷等進行了介紹,于是我又選擇了南懷瑾老先生的《論語別裁》,其實后來才發現這本書還挺有用的。于是這兩本書都成了我本學期的重點閱讀對象,尤其是《論語別裁》這本書更是讓我愛不釋手,收獲頗多。這本書其實是在認識了于丹,看了她的論語感悟后無意間發現的,讀了這本書之后才真正認識到了大家的風范,南老先生對論語的理解讓人如沐春風,感覺自然、生動,下面我就談一談對這兩本的學習和感受。
《捧著心來不帶草去》猛一看,實在是讓人喜歡不起來,可是仔細一翻一讀,還挺有收獲的,雖然里面沒有我們最需要的教育思想的具體介紹,尤其是沒有生動的事例能夠供我們參考,可是它讓我對陶行知先生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因為沒有把這本書拿回家去看,所以到現在還有一部分沒有看完,不過我已經被他深深地打動了,他所擁有的才干完全可以使自己過上富裕的生活,可強烈的憂國憂民意識使他放棄了這些物質條件,他選擇了辦平民學校,給流浪兒辦學校,為此他吃了那么多苦,受了那么多累,這種精神值得我學習,在當今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環境下,我們好多老師都迷失了方向,是的,物價的飛速上漲下我們需要提高工資待遇,我們也是人,也要首先有能力生活下去才能講做出貢獻,可是想想我的有些所作所為,尤其是近年來對工作失去了原有的興趣,老是感覺有些應付,這實在是有些對不起老師這個稱號,也對不起國家每月發給我那為數不多工資。要我像陶行知先生那樣不計得失去貢獻我還沒有達到這種境界,可是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我還是能做到的,我要以陶先生為榜樣,好好地為我的學生服務。這本書中雖然沒有具體講述陶先生的什么教育思想,但是也提到了陶先生的一條重點思想,那就是"生活即教育",陶先生更注重學生們的親身體驗,給學生提供了許多親自體驗的機會,這樣一來學生的理解、記憶肯定更深刻,這一點給了我一些啟示,雖然我不能像陶先生那樣給學生提供那些親身體驗的機會,但我可以盡可能的提供,還有就是在實在不能提供親自體驗的情況下,可以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聯系自己生活的體驗來理解掌握知識,另外就是重視課外閱讀,讓學生借助閱讀別人的文章來增進各方面的體驗。
《論語》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著作影響了一代一代的中國人,而做了十年語文教師的我居然到現在才開始去閱讀它是不是太晚了些呢,不,"學無止境","活到老,學到老",到什么時候學習都不晚,只要我醒悟了就好了。《論語》的版本太多了,前一段時間百家講壇推出的于丹講《論語》,掀起了一股國學熱,我也正是在這股國學熱中才開始行動的,經過精挑細選我選擇了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這套書,拿到這套書之后感覺的確如評論中所說,南老先生的講解給人一種輕松的感覺,他結合自己對國學的研究寫出了自己對《論語》的理解,另辟蹊徑,在很多方面多次為孔子平反,把原來被肢解,被片面理解的論語進行了系統的理解,讓人收獲頗豐!
孔子是個大教育家,可是這套書的二十個篇章中并沒有單純的教育思想篇章,更多的是在告訴我們該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要說從這本書中我學到了哪些教育思想,我想應該就是某些小篇章某些對話中所透露出來的吧!首先,它告訴了我們學問的目的,不是文學、不是知識,是做人做事。這讓我想起了我經常跟我的學生說的一句話--你們來學校,學知識固然重要,但是還有比學知識更重要的,那就是學習做人。我一直都非常重視學生的思想教育,這句話不知是什么時候自己總結出來的,反正從總結出來之后我就經常給學生說這句話,今天我終于給自己的這句話找到了依據。是呀,如果我們的學生知識都掌握的不錯,可是卻沒有什么能力,更沒有善良、愛心等這些重要的東西,那他的知識不如沒有,一個有知識高智商的人,犯起罪來會更可怕,所以我們更應該注意的教學生做人,在本學期的教育中我更加注意了這一點,因為現在的孩子看得多,聽得多,懂得多,這可不是在夸他們啊,真正有用的他們沒有去看,去聽,去懂,相反卻在不該操心的地方學得快,學得多,早熟得很,而這個班上有個孩子在這方面表現得更突出,而且還帶出了一撥好事者,盡管這個孩子腦子挺聰明,但是在我這里卻幾乎得不到表揚,因為她做人太失敗,還自我感覺良好,帶壞了班里一些腦子比較夠用的孩子,像這樣的孩子即便在脾氣很好的,很注重啟發學生的孔子面前,我想得到的打擊也會不少,因為實在是太不討人喜歡了。
說到啟發學生了,這里就要引用孔子的為數不多的教育之句了,那就是"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里孔子告訴我們教育學校要啟發,啟發之前要讓他發憤,而后再啟發,然后還要引起他的懷疑,才能會去研究,才能取得成績。而這一方面正是我平時做得不好的地方,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我要多去研究如何使學生發憤,如何更好的啟發學生,并引起他們的懷疑,而不是讓他們信服我所說的一切。
本書中還有一處講教育方法的句子,就是"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意思是說:諸位,你們以為我講學問,還會保留秘密,不傳給你們?我絕對沒有絲毫隱瞞,所謂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你們做學問,為什么都不懂呢?孔子的意思是說,我不會像有些老是那樣留一手,我的學問很簡單,本身就是教材,表現在平時做人、處世、言行間。這一部分讀完后,我可真有些后怕,其實這個道理我也懂,只是有時會忽略掉,看到那句"表現在平時做人、處世、言行間",我不由自主就想到了自己經常在學生面前大發雷霆,這種行為不正是給了學生一個反面影響,讓他們慢慢地變成容易發脾氣的人嘛?好可怕,有時發脾氣是難免的,也是應該的,可是經常這樣粗暴地處理一些事情不但效果不好,而且還起到了反面教材的作用,這可是今后要加以改正的地方呀!
關于《論語別裁》還有不少收獲,還有下冊沒有來得及看,以后再交流吧!
教育教學專著的讀后感2
一段時間以來,我認真拜讀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專著,陶行知先生是一位為世人敬仰、懷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諸實踐。他以蘊含豐富的教育思想寶庫,為我們提供了教育的理論和方法,給我們以啟示和教益。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在陶行知看來,教育和生活是同一過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須和生活結合才能發生作用,他主張把教育與生活完全熔于一爐。“生活即教育”的核心內容是“過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陶行知認為,人們在社會上生活不同,因而所受的教育也不同,“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過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可見,陶行知所說的“教育”是指終生教育,它以“生活”為前提,不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他堅決反對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學校、死書本。
陶行知認為,“生活主義包含萬狀,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屬之”。“生活”不是人們通常狹義的理解,而是“包含廣泛意味的生活實踐的意思”。“生活”是包括整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生活的總體,是人類一切實踐活動的總稱。“生活即教育”就其本質而言,是生活決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具體講,教育的目的、內容、原則、方法均由生活決定;教育要通過生活來進行;整個的生活要有整個的教育;生活是發展的,教育也應隨時代的前進而不斷發展。教育改造生活是指教育不是被動地由生活制約,而是對生活有能動的促進作用。生活教育的實質體現了生活與教育的辯證關系。陶行知認為:“在一般的生活里,找出教育的特殊意義,發揮出教育的特殊力量。同時要在特殊的教育里,找出一般的生活聯系,展開對一般生活的普遍而深刻的影響。把教育推廣到生活所包括的領域,使生活提高到教育所瞄準的水平。”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進棺材才算畢業”。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
讀了陶行知先生的這一席話,讓我對他的教育名言“生活既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他把生活教育提高到這么一個高度,讓人為之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時感嘆教育家的前瞻性,這不就是我們現在提倡的素質教育嗎?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盞明燈,指引我繼續前進、感悟和探索……
教育教學專著的讀后感3
做教師這些年,可能性格所致,一直以一種淡然對待這份工作,不為利益、榮譽所動,但心中始終有一份責任,那就是讓我的學生在經歷初中階段的人生成長中沒有遺憾。
翻開《做卓越的教師》一書,從目錄上看,似乎是一部做卓越教師的"全兵法書":"教師專業發展的六項修煉"、"做幸福的教師"、"做會育人的教師"、"做會上課的教師"、"做會寫作的教師"、"做會當家長的教師"…每一個題目都讓我想盡快了解里面的內容,于是靜下心來,慢慢翻閱、品味。
教育永無止境,教師的成長永無止境,這是我讀《做卓越的教師》一書最大的收獲。翻開首頁,一段段文字讓我對教育,對教師工作有了更深的認識。
在"教育是打造卓越靈魂的事業"中,作者說"讓每一個學生都渴望事業的成功、渴求人生的卓越、渴求生命的輝煌,這才是我們教育的終極目標,這才是吧國家和民族引向騰飛和強盛的教育!"高瞻遠矚看教育,如果作為教師沒有這樣的思想和意識,就不能培養出雄心壯志的學生,就不能引領學生向更高層次發展努力!
"什么是最糟糕的傷殘?了無生氣、不負責任、欠缺野心和渴求,這才是真正的傷殘!""走進學校,你們要學習怎樣成就偉大的夢想和人生的卓越,而不是學平庸!""如果我們不停的朝前走,就會不斷的滿足,就會快樂幸福,"人生的樂趣就在于前面永遠有夢想和希望在等待我們去收獲!教書育人自古以來經久不衰,她的魅力就在于不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也不僅僅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同樣也是培養人思想的發展與創新,對人的本質的弘揚和價值的升華!
"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教師的愛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靈也能蘇醒;教師的愛是融融春風,即使冰凍的感情也會消融。"愛與教育形影不離,有了愛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教師對學生的愛,不是一種藝術,更不是一種教育策略和技巧,而是從心地散發出來的人性芬芳。"讀到作者的這個觀點,我感觸很多,愛是教育成功的前提,但愛需要通過教育藝術、教育技巧和教育策略來實現。我們經常聽到很多家長和老師抱怨說孩子的逆反心理很強,總是跟家長或老師對著干。在抱怨之后,我們應該反思一下,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你對他付出的愛打折扣了嗎?沒有!家長和老師的愛永遠是博大的愛、無私的愛。但孩子理解了你的愛嗎?懂的了你的愛嗎?接受了你愛的方式了嗎?
……讀《做卓越的教師》,像這樣的收獲還有很多很多。
在《做卓越的教師》中,引用了一個個短小精悍、富有哲理的故事,小故事大道理,給人很多啟迪、啟示、引導、督促。
讀《做卓越的教師》,如同聽一位富有思想又極其有演講水平的朋友的演講,一會兒激情澎湃,一會兒娓娓細語,一會兒諄諄教誨,。
當輕輕扣上這本書時,突然有種感覺:文字是如此的奇妙,當有序的排列后,它就會變成一種思想,產生無窮的力量,成為一種動力,催人努力、催人奮發!
教育教學專著的讀后感4
“書籍是人類的朋友,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中,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從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出發把教育好孩子的建議向我們娓娓道來,不僅給我排解煩惱,為我指點迷津,還給我教育教學的好方法,受益頗豐。以下就幾條給我印象最深的建議,結合自己的實踐教學經歷發表一下我的觀點。
一、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建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是要讀書,讀書,再讀書。
只有讀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里汲取營養,才能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才能讓我們擺脫“坐吃山空”、“無物可教”的尷尬境地!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書中所舉的那個歷史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是用他的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就需要我們做一個會讀書會思考的人,要從繁重的教學中抬起頭來,多看,多想,多實踐。
二、怎樣學習別的教師的經驗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怎樣從“三人”中學習他們的經驗?蘇霍姆林斯基在這條建議里為新教師提出了幾點經驗,這些經驗同樣值得我這個工作二十年的“老”教師借鑒。怎么確定該向哪位老教師學習?蘇氏的方法實在出乎我的意料,卻又在情理之中,那就是“看學生的練習本”。原來學習練習本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一面鏡子”,幸好平時我改作業還算認真,但以后還得得加倍認真了。明確了學習對象后,就要走進他們的課堂去聽課。因為一個班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一定和教師的課堂教學有關。從課堂上可以了解到學生的學習狀態,從學生的表現思考教師是如何引導的,再和自己的課堂教學進行對比,想想他取得成功取決于哪些因素。這里我們要注意的是,切不可照搬別人的經驗,不能把名師的經驗當作“放之四海”的標準,我們要學的應該是優秀教師的教育理念。這樣你就不會為自己明明按照名師課堂實錄上課卻達不到人家的課堂效果而惶惑了。在學習別人的經驗的同時,我們就會越加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這種認識必將推動我們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到那時,你也許就會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了。其實不光是老教師的經驗值得學習,年輕教師一樣有許多東西值得學習的。
三、怎樣培養學生的注意力
書中蘇霍姆林斯基就如何培養學生的注意力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培養學生的注意力,只有一條途徑,這就是要形成、確立并且保持兒童的這樣一種內心狀態——即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狀態,使兒童體驗到自己在追求真理,進行腦力活動的自豪感。如果教師不去設法在學生身上形成這種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內部狀態,那么知識只能引起一種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只會帶來疲勞。”同時他還提出:“直觀性作為一條教學原則來說,具有廣泛的含義。但如果把直觀教具僅僅看作是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手段,那么這不僅僅對教學,特別是對智育,都是很有害的。”
四、讀了這本書,讓我對學習困難兒童有了新的認識。
蘇霍姆林斯基在第6條建議中有這樣一段話:對于這些兒童來說,把學習僅僅局限于背誦必修的教材是特別有害的,——這種做法會使他們養成死記硬背的習慣,變得更加遲鈍。我曾用過許多手段來減輕這些學生的腦力勞動,結果得出一條結論: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擴大他們的閱讀范圍。我對這段話的記憶非常深刻,在我們的身邊不乏“學習困難”的學生存在,他們對知識的接受能力明顯比普通學生差。我總認為對這些“學困生”不能要求太高,要把他們腦力勞動的范圍壓縮到最低限度,認為這些學生連教材上的內容都不能很好地理解掌握,去讀其他的書籍,就是增加他們的負擔,也會浪費時間。在數學教學中我僅僅希望“學困生”先能夠把基礎知識掌握好,如:把書中的幾個公式記住,把幾個概念背熟,把一些計算過程搞清楚,但是這樣做的結果我也發現了——這些“學困生”對于一些需要動腦分析的題目就變得束手無策。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生學習越感到困難,他在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閱讀,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較長時間的曝光一樣,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的頭腦也需要科學知識之光給以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不要靠補課,也不要靠沒完沒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閱讀、閱讀、再閱讀。”
這位偉大的教育家的這一點想法確實新穎,我們以前做的方法也確實值得思考:把學習僅僅局限于必修的基礎這種做法是否會使學生養成死記硬背的習慣?看來我們數學教學同樣值得考慮——如何擴大學生的閱讀范圍,不斷增加信息量,提高分析能力。看來我們到了不妨嘗試一下蘇霍姆林斯基用“閱讀、閱讀、再閱讀”的方式來補補差的時候了。它可能難收立竿見影般的急功近利,可一年,三年,五年后,你說不定就能“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啦!
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給我們提供了百條“建議”,我不能一一列舉,這些建議都是我們教育工作者在平時所接觸的一個個話題。這些建議的背后所展示的或是一個個鮮活的教育案例,或是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這些建議也是我們教師在實際教育教學工作中要進一步實踐和思考的。通過閱讀《給教師的建議》,體會和領悟蘇霍姆林斯基的偉大教育思想,從中得到許多啟迪和教育,讓自己的思想與靈性飛舞,使自己的教育品質得以有效地提升。
教育教學專著的讀后感5
撇開世事的繁華,端坐在書桌前,澄凈我的思想和靈魂。看著滿架的書桌,隨手取下一本,是《孫雙金教學思想和經典課堂》,這是我幾年前去義烏聽名師上課的時候在會堂大廳里買的。
現在想起來,真佩服義務人的商業眼光,他們總能在在最恰當的時間,最合適的地點,非常投其所好地為你準備好你最需要的商品,讓你在熱血沸騰的驅使下,揮金如土般地買下他們所為你準備的商品。而這些商品是有時你并不討厭的,反而會感謝他們及時滋潤了你的生活,給你雪中送炭般的溫暖感受。這書便是其中的一種。回想幾年前在會堂聽大師講課的情景,至今仍會感到熱血沸騰,那時一種怎樣的澎湃和激情,他們的激情點燃的我們心中沉睡的熱情,只想去走進他們,了解他們,與他們一起走進課堂,走進語文,走進孩子們的心靈。
【教育教學專著的讀后感(精選5篇)】相關文章:
讀一本教育專著心得體會(精選12篇)03-18
的教育教學計劃03-10
寫愛的教育讀后感03-08
【熱門】愛的教育讀后感03-21
健康教育教學計劃(精選10篇)03-25
小學教育教學反思范文(精選6篇)12-28
小班幼師教育教學反思(精選11篇)12-23
愛的教育英語讀后感范文(精選3篇)06-04
最新的健康教育教學反思12-27
幼兒園安全教育的教學計劃【精選】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