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舍離》讀后感范文(通用6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你想知道讀后感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斷舍離》讀后感范文(通用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斷舍離》讀后感1
斬“斷”物欲,“舍”棄廢物,脫“離”執念,走在“自在·隨心”的路上。
第一次接觸山下英子老師和她的《斷舍離》,是在抖音好書分享會上,演員陳數關于《斷舍離》的分享。
陳數老師認為《斷舍離》強調立足當下,通過整理、疏通人與物品之間的關系,脫離對物品的執念,從根源上達到對物品的斷舍離。人待物如此,人生更應如是。所以生活中,陳數老師多次讓自己停下來,去感受生活,去給生活做物質的減法,精神的加法。
因為忙碌所帶來的物質,并不一定等同于現在你所看到的和獲得的價值,你所以為的忙碌也許只是碌碌而為,隨之帶來地也僅僅只是機械式地成長,而你丟失的可能是有計劃的見識,健康?亦或是因為忙碌而忽略的親情、友情和愛情?我想這大概就是陳數老師所理解的有關斷舍離的部分,舍去不必要的物質和欲念,停下來,感受生活和人生。
而這一點很多初次嘗試斷舍離的大眾并沒有意識到,因為之前沒有斷舍離的意識和概念,所以并沒有深刻理解山下英子老師所著書的真實目的,只是簡單地實踐斷舍離,比如他們認為斷舍離的實質就是“扔東西”,于是最直接的行為,就是拿生活中的書籍和衣物類品開刀,認為扔了就好,扔了就不亂了,沒有從根源上認識斷舍離的含義,長期以往無法做到堅持,最后不了了之,鮮有成就。
其實斷舍離最核心的概念并不是單純地處理雜物,拋掉廢物,而是進則出,出則進的循環反復,二者缺一不可,在實踐過程中盡可能地做壓縮生活的減法運算,比如“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去多余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執著”;為不需要的“雜物”減肥;在考慮物品是否應該被留下時,思考的主語是我,而不是物品。如果從這個層面出發,你就獲得了斷舍離過程中的初步成功。
實施斷舍離,實則是幫助我們剔除泛而無用的“物品價值觀”,積極甩掉惰性,采取行動,促進生命中物質和精神的新陳代謝,迎來嶄新的輕盈人生。而執行斷舍離過程的每一步都是加分運算,盡管在實踐中,每一個步驟的得分點都很低,但我相信,只要身心合一,全力集中,從細微之處著手,不斷從小事上積累小成功,增加成就感,就有足夠的勇氣和信心去完成“斷舍離”和面對人生路上的大困難。
就如《斷舍離》一書中所講的,斷舍離的不是物品,而是你自己,因為你每天都在用的東西,非常容易作用于潛意識,如果你在擇物交人的每一步,都做到了斷舍離,相信你的人生一定簡單而快樂,人生一定輕盈而豐富。
說到這里,我突然想到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曾經說過的一句話很應景:當你的潛意識沒有進入到你的意識的時候,那就是你的命運。
《斷舍離》讀后感2
斬“斷”物欲,“舍”棄廢物,脫“離”執念,走在“自在·隨心”的路上。這是作者山下英子對于這本書的總結。在沒有接觸這本書之前,僅憑“斷、舍、離”三個字,我簡單地理解為就是丟棄自己不要的東西。心想:扔東西有什么難的呢?讀完這本書,才真正理解“斷舍離”這三個字的內涵。
我們生活的時代,是個“物質過剩”的時代。我們能接收到世界各地的信息,一件產品也許由五個國家共同生產制造,我們有著越來越多的選擇,擁有著父輩們想象不到的富饒生活,我們擁有很多,又好像未曾屬于自己。回想一下,自己家中是不是有很多閑置不用的東西,是不是存在著經常性雜亂的地方?簡單舉個例子:我的書桌,經常堆積了各種各樣的物品,有很多自己覺得會用到的東西,于是就堆在桌子上,而且經常找不到。單純覺得是因為自己疏于收拾,卻忽略了最根本的原因——我囤積了太多自己不需要的物品。就像書里形容的那樣,“暫且收著吧”“總會用上的”“太浪費了”,這樣或那樣的理由,控制著我們買了太多自己并不需要的物品,又舍棄不了自己已經擁有的,便陷入了焦慮、郁悶、自我厭棄的沼澤。
“斷舍離”的觀念將物質和精神結合起來。物質層面做減法,探求自己生活的本質,弄明白“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這樣就能辨別什么是自己不需要的物品。例如:一支筆,最本質的功能在于書寫。然后問問自己,對于筆,我不能舍棄的功能是什么?——好用。然后,我就可以把不符合要求的筆做處理。減輕了精神負擔的同時,也不必焦慮如何整理,因為擁有的僅僅是需要的,物質的數量下降帶來了質量提高。
精神層面做加法,追求美好,熱愛生活。以自我軸進行取舍,考慮這個東西我想不想用。我們就能察覺到自己真正喜愛的東西,提升自我肯定感,了解自己,面對自己。以時間軸進行取舍,立足當下。當下,就是現在這一刻。時間真正的寶貴之處,在于時間之外的一點:當下。當意識徘徊在過去和未來,屬于現在的當下就成為了空洞。最后,人·事·物構建的體系,就成為了自我和外界的關聯度,從而以必要·合適·愉快為標準進行取舍。斷舍離保留的、獲得的人·事·物,對我們來說都是非常珍貴、非常喜愛的才被篩選出來的,一定是經過時間的萃取之后,還依然存在于那里的堅定。是拋棄掉任何掩飾后和自己的坦誠以待,丟掉了所有外界的偽裝和粉飾,然后讓自己說出一句,我喜歡。
于是突然頓悟,我們只是被外在的虛假,分散了注意,蒙蔽了眼睛。斷舍離,從簡單的整理到人生哲學,是我們不斷發現自己,挖掘自己,放松自己,享受生活的愉悅,享受精神的豐盈的過程。心外無物,心外無理。
《斷舍離》讀后感3
曾經通過意象對話的覺察、體驗,領悟到現實空間的清理對于調節內在心靈的效果,也在對來訪者的工作中引導其通過感受與物品的關系而啟動了他主動整理、歸納、調節的意愿,并且因此而看到他在現實關系的互動發生了驚人的轉變--當第一眼看到這本書名《斷舍離》時,心中不由一陣悸動,斬“斷“不必要的物品的流入,“舍”去形同廢物的物品,“離”開對物品中的執著與依賴,讓“看得見的世界”與“看不見的世界”變得有序、和諧。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只是懷著消遣和印證的心態,沒想持卷若珍,感悟頗深。它不是簡單的收納整理之術,而是引導人去面對與物的關系,覺察內心,回歸感受力,直面困境,激發選擇的動力與智慧。書的內容本來就讓人感覺到清晰、透徹和溫暖,可見這個“斷、舍、離”的修煉不是取利獲益的術,而是真正在作者自己的身上,顯現出了修煉的效果。如果用意象來描述我透過這本書看到的`作者的內心,那一定是窗明幾凈,清爽透亮,沒有繁復多余,但并不單調匱乏,整體格局上透著美與細致。
“斷舍離”是一種尊重,不是簡單的舍棄與選擇,而是將物歸于其適當的地方,物盡其用。它所營造出一種“余裕”,是一種視覺感觀的舒適,更是內心具有彈性的需要,也為內在的美與自在騰出了必要的空間。“斷舍離”更是讓我去審視我們因物品的困擾而消耗的時間和能量,通過主動的清理,而非被動的接受,對自己承當起必要的責任,把注意力不要只放在缺失的地方,而是放在力所能及的事情上。“斷舍離”更是相信和接納的態度,把內心開放給人生的各種可能性。
一邊看書,我一邊也在對照自己對物品的態度,腦海里閃過那些堆砌經年、閑置許久卻總是不被處理的物品,也想起了好多從來不用但卻一直被認為是“不能棄”“不舍棄”“不敢棄”“不愿棄”的東西,看來是時候要“斷舍離”了,好好去體會與這些物品的關系,審視與它們曾經或正在發生的鏈接,選擇用一種適當地態度對待它們------我想我的此舉,不是因為書的立場所激發起的一種暫時沖動,而是內在的聲音告訴我,我有清爽、和諧、舒適、自在、美好的需求,我有意愿把那些“不需要、不舒服、不合適”釋放出來,我需要看到自己面對當下的智慧與勇氣!
《斷舍離》讀后感4
山下英子的《斷舍離》曾經風靡一時。
日本是個以會收納為榮的國家,每個成年人都要必須學會多種收納方式,特別是女性。這一點,從很多書籍和影視中都可以看出,日本的媽媽們在家就是一刻也不停的收拾整理,物品要按季節分門別類收拾整理,就連垃圾也要按類別分好整理。
斷舍離非常適合不太會收拾的人,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棄多余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執念。的確是這樣,泛濫的物品,收拾起來耗損了我們大部分精力,讓我們沒有多余的精力去做其他的事情,所以就會覺得很累。學會了斷舍離,就是學會了不收拾的收拾法。
首先,從最小的一個空間開始,如一個抽屜。然后從自己經常用的物品著手,比如杯子、餐具、衣物等等。看看自己哪些東西是每天都用的,每周用的,每月用的,甚至是每年用的,或者幾年偶爾用的物品。那些每年都難得用上一次的東西,就可以舍棄了。
學會斷舍離,才能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是什么,從而也會找到真正的自己。書中提到的故事:香織本來對生活感到茫然,連看電視也是不停地換臺,后來毅然將四十英寸的電視舍棄掉,整個人從此豁然開朗。
在本書中我學到了精髓。物品要為人服務,而不是人為物品服務,選擇和當下的自己相稱的東西,在這樣的過程中,就不需要收拾了。
斷:購物時三思而后行,不需要的東西就不接受,只添置必須的物品。
舍:收拾沒用的破爛兒,賣掉、贈送物品,縮小喜好范圍。
離:脫離執念,了解自己,愛上自己,心情愉悅。
書上說:物質過度的泛濫容易讓人感到疲憊,從而感受不到快樂。物品是一面能映照出真實的自己的鏡子,直面物品就是直面真實的自己。
1、選擇物品的竅門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這一點必須銘刻在心。
2、通過限制總量,更加嚴格地篩選出自己喜歡的物品,自然而然地提升了品味。
3、我們會在不知不覺中掉進折扣的陷阱,完全忘記了“東西是不是適合自己的品味”。
4、所謂斷舍離,就是訓練自己成為能夠信賴的自己。
最大限度的減少不必要的物品,讓生活變得簡單輕松。我們就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享受生活的陽光。
《斷舍離》讀后感5
最近一直在閱讀關于整理的一些書目,《斷舍離》是讓我覺得豁然開朗的一本書,顛覆了以前關于家庭收納、整理的很多的理念。作者主張的斷舍離就是把那些不需要、不合適、令人不舒適的東西統統斷絕、舍棄,并切斷對她們的眷戀。這跟我們一直以來受到的教育要珍惜東西,不能隨便扔東西的理念完全相反,但是卻讓我一下子覺得心頭明亮了很多。總是整理不好自己的家,其實就是因為有太多其實我們用不到的東西占據了我們的家里的空間,真正用的時候又找不到。而且心中總是有貪念。老想往家里搬東西,這些平時用不到的東西即占據了你的空間也占據了你的心靈,耗費了你的能量,應該從現在開始,丟掉那些不需要、不合適、令人不舒服的東西,讓自己的生活更加簡約,過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書不大,字很大,所以內容其實不太多。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感受自己的物品的存在,認真思考自己和物品之間的關系。作者羅列了多余的東西再家中所起的各種負面作用,以及六種不能丟棄物品的理由,并進行了分析,找出存在的問題。第二部分,丟掉無用之物,只保留必需的、合適的和令人愉悅舒適的東西。
作者提供如何開始斷舍離整理自己家的各種理念和方法,但是并不夠詳細,大多數還是在講道理,列出的都是總的目標的一些東西,細節操作不是特別多。主要有收納的三個鐵的法則,看不到的收納、看得見的收納、用來展示的收納三種情況下東西的比例分別是7:5:1。收納的時候所有的東西都要豎起來放著。這就明顯不如《讓人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書中作者的具體實踐方法了。第三部分,認識自己,解放被囚禁的心靈。作者通過舉例來說明整理了不需要的雜物后,生活發生的各種好的變化,例如讓自己知道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類型,變得更喜歡自己,人際關系變得更好等。鼓勵大家去整理自己的家庭。
我還看了另外一本,發現出版社不同,有張德芬寫的序,那本其實東西比這本倒是多一些,不過基本理念什么的都沒有變化,只是擴充了一些。還是值得看看的,能夠改變你的一些理念。張德芬的序寫的很好,關于人生的感想寫的很透徹。
《斷舍離》讀后感6
第一次聽到這本書的名字是在一個聽書的微信平臺上,很新奇,很獨特。又聽說作者山下英子在日本做了八年主題講座,帶來了巨大的社會影響。忍不住心癢,借給女兒買書的機會帶回來一本,以快朵頤。
此書從表面上是講家庭收納類的,通過收拾自已居住的空間,讓生活更舒適的行為技術。但深讀以后卻發現是一本類似于心理學的著作,通過收拾家中的破爛兒,也整理內心中的破爛兒,讓人生變得更開闊更開心。通過“斷”“舍”“離”三個階段,讓自已從看得見的世界走向看不見的世界,從而走向更加精彩的人生。
當下的世界,是物質的世界,更是物欲橫流的世界。在商家狂轟濫炸般地促銷鼓動下,我們人人奮勇,個個當先,本著買便宜的原則,大量購買那些“以后”“或許”“用得著”的商品,不知不覺間我們的家中已變成了倉庫,變成了垃圾堆,雖不停地收拾規整,但過不了多久還是一塌糊涂。有些東西,明明知道用不上了,但自幼銘刻在骨子里的厲行節約決不浪費的觀念卻讓我們舍不得丟棄,這樣一來,物品成了主角,我們則變成了物品的奴隸,終日受其所累。
斷舍離則成功地解決了這一生活難題。
斷,是斷絕想要進入家中不需要的東西;舍,是舍棄家中到處泛濫的破爛兒;離,是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讓自已處于自在的空間。主角永遠是我們自已,時間永遠是當下,物品是否適用于當下的我,適用則留下,反之則該送人送人該丟棄丟棄。若能徹底執行此原則,肯定會得到一個清新整潔的[]生活環境。清新的環境又影響人的心情,好心情則會讓人選擇更加積極的生活方式,如此良性循環,從而提高生活品質,使人生越來越舒服。
互聯網時代,信息量浩如煙海,常使我們在工作中疲于奔命。斷舍離思維可以改變我們陳舊的思維方式,挖掘出一個全新的自已,遵從自已內心的想法,清醒地分辨出哪些才是我們想要的,哪些是我們該舍棄的,過程中會變得越來越肯定自已,相信自已,知行合一,從而提高工作效率,邁向更精彩的人生階段。
到底有沒有這么神奇呢,那就讓我們一起來體驗斷、舍、離吧!
【《斷舍離》讀后感范文(通用6篇)】相關文章:
斷舍離經典語錄12-08
斷舍離的經典語錄12-14
雅舍梁實秋讀后感(通用10篇)02-05
梁實秋《雅舍小品》讀后感范文07-28
《范仲淹斷齏劃粥》讀后感范文12-04
梁實秋雅舍讀后感1000字范文12-24
雅舍梁實秋讀后感10-30
雅舍 梁實秋 讀后感09-04
梁實秋雅舍讀后感11-29
雅舍梁實秋讀后感范文(精選6篇)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