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燈塔去》讀后感范文(通用5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到燈塔去》讀后感范文(通用5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到燈塔去》讀后感1
年幼的詹姆斯有一個愿望,就是到海中巖礁上的燈塔。然而在那年的夏天,由于氣候不佳,他的愿望并沒有實現。故事就從這兒拉開了帷幕。
本書分為三部,第一部就著重寫了女主人公拉姆齊夫人。以“窗”為標題的第一部,就寫了溝通的一扇窗,象征著拉姆齊夫人的心靈之窗。她用她敏銳的洞察力,看出了人們的思維情緒,又憑她的菩薩心,為親友排憂解紛,訪貧問苦,助人為樂。要了解她,你需要“有五十雙眼睛”來觀察,但也難以窺其全貌。她對于人生缺陷總想全力補救。
在她的人生中,能夠解決別人的痛苦,糾紛,讓身邊的人都能和諧地,穩定地生活就是她的愿望。通過努力,她在那種混亂的生活中創造了一個煥發著心靈之美的孤島,使親友們感到至少暫時處于一個受到庇護的穩定的世界。她為了她的家人,她的朋友付出了太多,也有很多的成功,然而,她取得的成功是有限度的,在第二部分中,拉姆齊夫人去世了,她的一切努力似乎付諸東流。但是,在結尾部分,拉姆齊夫人的形象又在她身邊的人們中浮現,莉麗完成了她的畫,拉姆齊先生也抵達了燈塔。
拉姆齊夫人及身邊的人的人生都有那么一個追求的目標,在混亂的世界里她與其他人的成功都是有限的,畢竟會有失敗甚至破滅,但是,雖然能力有限,心卻是無限的,只要在自己的范圍內真誠地用心去追求,往往最終都能實現,即使未實現,也不會給自己的人生留下遺憾。畢竟,自己真真正正地追求過,度過了一個有意義的人生。
老實說,自己的過去的確擁有一個愿望,就是想在NBA里打球,如今根本沒有這樣的機會了,而且很久以前就已經打消了這個念頭。如今漫無目的的我過著每一天,感覺自己的生活很空虛,或許末日到了,我也就這樣迎接生命的最后一刻吧。應該給自己一個目標了,我可不想在如今并不混亂的世界里給自己創造出一個混亂的世界。
生活就是有自己追求的事物,并真心地追求它,在這條路上會遇到許多想不到的奇妙,正因為有了這些奇妙,才能感受到人生的充實,生活才有意義,到頭來才會知道我是傳奇。
擁有一個目標,一個愿望,真誠的去追求吧,至少要讓我知道,我是傳奇。
《到燈塔去》讀后感2
《到燈塔去》是弗吉尼亞·伍爾芙的代表作,也是意識流小說中的經典。作者通過莉麗·布里斯科對女性氣質從拋卻到認可再到超越的心路歷程,揭示了女藝術家在男性占主導的社會中為實現自己的理想所經歷的艱難和困惑,以及女性主義的真諦。指出只有培養雙性頭腦才是婦女解放的真正出路。
伍爾夫是個人物。誰都能說上兩句對生活的感受,但像伍爾夫這樣如此細膩地大篇幅綿延不絕地、不斷感發,完全沒有任何重復感,這是比較少見的。伍爾夫把現實、思維、情感混揉成了一杯交纏不清的白開水。窗和到燈塔去之間的過渡段落,能以正常閱讀速度追得上作者敘述節奏,沒有任何含混和思維飄忽的,你可以知道自己是天才級的讀者。可讀和寫,還差著一個數量級吧?就像對程序員來說,要是能讀得進伍爾夫,看得懂的算法,我覺得就沒有你讀不通的代碼了。
伍爾夫沒有固定的或者性格單視角的人物塑造,在她的作品里,所有人物因為不同人物,不同心境下的多側面多角度復沓或者矛盾的感受和評價,顯得真實可信。伍爾夫可能創造了一種嶄新的敘述的可能性。這是天才中的天才。托爾斯泰晚期作品中,陌生人物的出場顯得特別突兀,毛刺感。但在伍爾夫這里同樣的處理就很自然。一維時間的概念消解了,敘事也就不再必須有邏輯關聯,文字拓展到了一個自由而豐饒的境地,這種創造稱得上偉大。
伍爾夫的《到燈塔去》中提到了男人對女人的需要,一種獲取贊賞的需要。類似情節至少出現了兩次,第一章拉姆齊向夫人討要贊賞和鼓勵;第三章拉姆齊向莉莉討要同情。我從來沒有意識到這個。現在回想起來,自己作為一個男人,恐怕也沒少向人討要這種鼓勵,至少飽含這種期待。這似乎是一種非常不理性,轉移自己對現實注意力的惡習。類似這種獨創性的感受,大量存在,把人們思維的盲區展示了出來。
還有,我覺得造就一個好作家的,是看他有沒有敘述的沖動——是否有對現實和情感的困惑。是否有值得分享的原創性想法。再一個,是否在這件事上投入了足夠多的時間和精力。伍爾夫的文字寫到如此繁富的程度,她一定經歷了大量的練習和揣摩。我家里有一本伍爾夫讀書筆記,很感興趣她對傳統作家是如何評價的。此外,伍爾夫的寫法明顯病態。我不知道能否出現一種完全理性,清晰,又同樣繁復的寫法。
在我看來,伍爾夫是一個思維稍顯混亂的大膽的探路者、先行者。
《到燈塔去》讀后感3
拉姆齊夫人答應小兒子第二天到燈塔去,然而因為天氣不佳,這個計劃沒能實現。轉眼匆匆十年,拉姆齊夫人逝世,一切已物是人非。一戰后,拉姆齊先生帶著兒女再次前往燈塔找尋歸宿。
故事情節非常簡單,但不簡單的是彼岸的.燈塔十數年如一日造謠的拉姆齊一家的燈光——拉姆齊夫人不朽的靈魂之光。十年前,她將性格迥異,本應矛盾重重的拉姆齊先生、兒女與一眾賓客聚在一起享用一場賓主盡歡的晚宴,十年后盡管她已去世,家人在看到燈塔的光芒時依然會想起她帶來的光明與美好,究竟是什么使拉姆齊夫人的魅力超越時光與生死,而得以永恒?我想,可以將之總結為一個字“和”。
什么是"和",它可以是平和,自身發自內心的"平和",拉姆齊夫人每每注視燈塔的光柱,總是覺得“這穩定的長長的光柱,就是她的光柱”,燈塔的光芒平靜、安遠能穿透黑夜的暴風雨為航船指引方向;而拉姆齊夫人內心平和,極致的平和能打造安寧穩定的心境,這也許就是夫人的內心在與燈塔相應合吧。暴雨滂沱不過片刻,春雨綿綿卻可潤澤一個花季;瀑布飛流直下不過十丈,江河緩緩而行卻綿延千里。諸多事實都可證明,"平和”代表了一種穩態,自然也就更長久、更接近永恒,心態平和的人,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便可帶去溫和的甘霖,解了別人郁結躁動的渴,使那人“飲”后回甘,心里難忘之潤物無聲的雨。
“和"也可以是“調和",對人際關系的調和。拉姆齊夫人無疑是善于交際的,這種游刃有余來自她對不同個性的精準把握,拉姆齊先生冷酷專制,一心追求哲學的高峰,實際卻渴望他人的仰慕和同情;塔斯萊先生言語刻薄,看似學問高深,實際卻極度自卑,期盼得到關愛。還有許多性格迥然不同的人,拉姆齊夫人都準確的了解他們的本質,巧妙地調和他們的矛盾,使這些易燃易爆物得以在“洛希極限”外安享一頓晚餐。而十年后沒有了拉姆齊夫人的調和,詹姆斯時常在心里暗罵拉姆齊先生暴君,莉麗也常對他敢怒不敢言,這時拉姆齊夫人的形象便出現在他們的腦海中勾起無限懷念與遺憾,“調和"使人與人之間在保持各自特性下的相交諒解成為可能,這在如今追求個性解放同時要求和諧的社會是一種寶貴的能力。
“和"還可以是與生活“和解",拉姆齊夫人清醒的認識到這個世界“沒有理性、秩序、正義;只有痛苦、死亡、貧困",這不難得,拉姆齊先生認識到了,因此他選擇遁入哲學,完成他從Q到R的挺進;莉麗認識到了,因此她選擇提起畫筆,為了她的“真實感”十年躊躇不前。而拉姆齊夫人卻折中選擇了與世界、與生活“和解",她一方面干著一名家庭主婦要做的活,一方面常常去往那些窮人家探訪幫忙,同時她又會在寂靜無人的黑夜,獨自觀照自己獨立的人格與思想。
她既不因憤世嫉俗而追求虛無的孤高,也不因生活的平淡而淪于庸俗。她的美很大部分來源于"和解"帶來的特別氣質:一種出世的平凡,一種入世的淡。在一眾或求入世或求出世的掙扎中,拉姆齊夫人這樣特別,也因此這樣令人難忘,她讓人不僅想起所謂歷經人生苦難后真正的英雄主義,想起孔子的“中庸"和亞里士多德的“中道",偉大的靈魂似乎總能在與生活的“和解"中找到一致方向,從而更具有啟示意義,更能得到永恒。
自古都有以“和"為貴,而"和"之一字實則包羅萬象。心態"平和",就能常懷平常心,游走世間而不受約束;善于“調和”,則能達到與人交,“和而不同”,親君子遠小人;學會與生活“和解”,則閱盡千帆之后仍懷一顆少年心。偉大的精神、思想因為注入“和"的內涵,所以得到永恒。愿如拉姆齊夫人,能有一座燈塔。時刻將“和"照徹心扉。
《到燈塔去》讀后感4
弗吉尼亞·伍爾芙,或者還是順口稱作“伍爾芙夫人”吧,是我意識流小說閱讀計劃的一部分。我先前聽說過一個閱讀方法:就是找到自己喜歡的作家后,再去挖掘他所青睞的作者,列出名單去讀這些作者的作品。沿這條脈絡讀下去,不僅能加深認識,還能感受到作者間的相互聯系,我覺得此方法可行性很高。之前讀馬爾克斯,對意識流十分感興趣,于是就挖掘出伍爾芙、福克納、喬伊斯三位代表性作者,決定系統的閱讀一下。
《到燈塔去》的故事其實不復雜,但由于意識流寫作手法,使得閱讀時必須把各個角色的視角拼湊在一起,才能理清小說主線。這樣就間接提升了本書的閱讀門檻。這本小說的時間線,主要分成兩部分(中間有一個交待時間流逝的過渡章節):一部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拉姆齊一家和朋友們在海邊度假別墅的生活;第二部分是大戰之后,十年光陰流逝,物是人非,一家人故地重游回到別墅的境況。
值得強調的是,這兩個部分所描繪的都是一天時間內的故事。也就是說伍爾芙用復雜的意識流手法,把兩天內的生活寫成了一部二百多字的小說,在有限時間內,加入大量的回憶和倒敘,把故事塑造得極有厚度。
小說定名為《到燈塔去》,但其實直到故事最后,一家人才真正登上那座燈塔。在故事中,小兒子詹姆斯很想去海邊的燈塔看一看,卻因為天氣原因沒去成。而等到他真正登上這座燈塔時,他已從小孩子成長為青年,身邊的多個至親也在十年歲月里,因疾病、戰爭相繼去世。除令人感喟歲月無情之外,這里的“燈塔”也多了一層哲學意味,代表著人對理想的追尋。因為追尋理想是件不需理由的事,是人類反叛世界虛無本質時,對最優道路的選擇。
故事中的人物,其實就展現了理想面對現實時的不同形態。比如:拉齊姆先生在小說中是位哲學教授,但由于家庭生活和個人天分的原因,他突然意識到自己一本輩子的成就都可能只局限在教書育人,而提不出什么開創性思想。他的選擇是:接受現實,在自己能力范圍內,做到最好。再比如:大兒子安德魯,他是個數字天分極高的年輕人,理想是到劍橋大學求學,成為數學家。但他卻因為戰爭被應征入伍,最終殞命于槍彈下。
著重要講的是暫住在拉齊姆別墅的莉麗。她是個蹩腳畫家,同樣也是個堅定的“獨身主義者”。在當今的中國,我們尚且用“大齡剩女”這樣有負面色彩的詞給這類女性貼標簽,足可以猜測到一百年前世俗社會對這種生活方式的態度。伍爾芙夫人,對這一角色的刻畫,無疑帶有一絲女權主義色彩。許多當時的先進觀念,在這個角色身上得到具體展現。她對繪畫理想的堅持,對大男子主義的反感,以及面對婚姻徘徊不定的態度。使這個角色讀起來很有趣,富有立體感。
伍爾芙夫人的這本《到燈塔去》風格很獨特,意識流寫法使小說從不同人物視角展開,相互疊加后,又繼續延伸。人物通過不同角度,觀察同一件事物,補足其他角色“看不到”的部分,進而把整個故事拼湊完整。小說人物就像真實的人一樣,在頭腦里迸出零零散散的念頭。而讀者的任務,就是從中撿取“有價值的信息”把故事拼湊完整。這種華麗且不失文學性的寫法,我個人真的非常喜歡。
如果你對意識流小說感興趣,喜歡有哲思的故事,或者喜歡有女權色彩的文學作品。那么我想,伍爾芙的這本小說,你不應該錯過。
《到燈塔去》讀后感5
這兩天隨手翻看了床邊堆放的詩集,睡前讀了一本之前木朵送的魯毅詩集《到燈塔去》。里面有幾則木朵的讀后點評。我看了詩集的大半部分。
詩人魯毅關注的是城市生活中的些許片刻點滴,某些為常人所忽視的存在:那些細微的稍瞬即逝的感覺之物。而主體一般是我的出場,介于某種情境之中,其寫作的視域細化到極微末極短的一剎那時點上,但由于寫作的時點過于短促,詩人不得不將在有限的時點上拓展想像空間的張力。粗看這些文字,似乎找不到它的意義所在。
一張即景的照片、幾塊城市馬賽克拼貼而成的某個圖景,究竟有何詩意?但想想,作為一個城市人的處境,身處物質膨脹的世界中,而作為創造者主體的人卻被龐大的外在物質世界所壓迫,為物質所奴役,且在這個正日益加速旋轉的轉盤上被迅速拋離世界,而成為毫無意義的塵埃沙粒。而《到燈塔去》這個集名,似乎表明了詩人的立場:無常的生命,再渺小的事物也有他存在的意義,盡管為世人所忽視,他也曾存在,并不因他者的強勢而抹去其曾存在的事實,而詩人的使命就是去發現、放大、顯現,甚至于力所能及的用自己的文字的溫度去擦亮點燃這此細微的存在物。我想詩人魯毅無疑做到了他想做到的事。
【《到燈塔去》讀后感范文(通用5篇)】相關文章:
到梨花屯去閱讀答案 到梨花屯去賞析10-18
到民間采風去教學設計01-01
到民間采風去教學設計01-01
“到世界去”作文3000字05-09
少年,到遠方去高考優秀作文06-07
到莫言的老家去領獎散文07-20
高中英語作文:到山那邊去02-22
《用心去工作》讀后感范文3篇03-15
燈塔校園隨筆作文800字06-30
《大海中的燈塔》課文理解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