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莊子優秀讀后感

時間:2023-07-20 14:30:29 讀后感 我要投稿

莊子優秀讀后感范文(通用28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莊子優秀讀后感范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莊子優秀讀后感范文(通用28篇)

  莊子優秀讀后感 篇1

  莊子那本書買回來擱在那里半年了,也沒有看過,因為我和同事們在地攤上轉的的時候,一位同事買了本史記,因為這個代表了文化人的象征。但是,我買了本莊子,可能是附庸風雅吧。

  莊子這本書放在那里半年沒看過,他在哪里靜靜的躺著,可能是在睡覺,彌散在一種逍遙的氛圍中。也可能在等待著,等待懂他的人出現。

  翻看莊子這本書看的時候,第一個感覺特別難懂,本來我對古文就不懂,再加上每一行里面冒出些生僻字,可以說是難上加難,沒文化真可怕的寫照浮現在臉上。再就是他的意義特別難理解,對于我,通過解釋加譯文依然領略不了其要旨。但是,有時候也能讀上幾句可以說只能認識字的幾句話,感覺又是朗朗上口,字字珠璣,就是說一句話,一個字,都閃現著智慧的光芒,有時候看到的,似乎還有自己生活的影子,立即有種羞愧的感覺。

  莊子的精神很博大,說實話嚴格領會莊子的.意義更是難上加難,莊子的思想似乎在天邊飄蕩,而自己就好像是井底之蛙。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們每個人也許在這社會上拼搏,成功也罷,失敗也罷,但是,缺忘掉了一件事情,我來到這個社會上是干什么的,漫無目的,似乎也在飄蕩,但是,不知道怎么飄蕩,不知道飄到那里去,這件事情應該誰都解決不了,只能是扣住心扉問自己。自己連自己想做啥都不知道,還能問出什么。

  莊子的思想飄逸峻異,并沒有說明我們該怎么做,不像孔子。但是,感覺到是要讓人站到一個特別高的高度看問題,我們在物理學的坐標常常是地球,但是,莊子的坐標可能定在了太空。讓人感覺坐在太空中看一切事物的流動。

  莊子的思想可以說很難解讀,只能慢慢的從中一遍一遍體會,有些小說看一遍就算完了,但是,莊子的小說感覺到看幾十遍都閑少,莊子指明了大道,讓人呆滯的思想有似乎變得有了點火光,我們中國人在2000多年前就有了這種思想,是件了不起的事情。

  莊子的思想很博大,歷史學家可以通過莊子的思想來看待歷史,政治學家可以通過莊子的思想來審視政治,商人還可以通過莊子的思想來經商。對于老百姓的我來說,還能從莊子的思想里面得到什么東西,估計可能就是不斷的審視自己,把自己的所有不良的東西剔除。

  沒有一個精神基礎,感覺到有時候就漫無目的,茫然失措,就像是隨風而搖擺的樹葉,不淡定。我覺得是最最失敗的地方,也不是說做出什么大事,就是沒有一個思想基礎,可能那個目標是虛無的,指導我們的只是,把眼前的事情做好,沒有一個切合自己實用的方向和目標,有可能就是真的空虛一場,夢一場。

  不斷的重新認識自己,不斷的改變自己,讓自己能趕上這個社會前進的步伐,社會就這個樣子,他是一種存在,不能因為我們的喜好而改變,他在不斷的變化,如果有錯,也只能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自己就是社會的一份子。不行崖異之事。

  讀了莊子,感覺到連莊子的門都沒有進去,只能是不斷的在生活中體會,如果沒有豐富的社會生活,如果不從生活中體悟,莊子這本書,真的很難領略其真。當然了,還要不斷的學習,凝練,不能荒廢人生。

  莊子優秀讀后感 篇2

  青海敦煌西北一線的旅游途中,發信息給丈夫問要不要我帶什么禮物,以為在家的丈夫和女兒會給我提出帶點特產或其他什么的要求,不想丈夫回信息陶冶出一份平川萬里的心態就是給我和女兒的最好禮物。回家后很長一段時間都在想這個問題,何謂平川萬里的心態?而丈夫又為何有如此一說?

  讀于丹的《〈莊子〉心得》,讀到了肩吾和連叔的故事,肩吾對連叔說了一個住在姑射山上的神人故事,說那個人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可是卻可以駕著飛龍,乘著云氣,游乎四海之外,遨游于天地之間。讀到這里,我也象肩吾一樣,笑著在心里說,其實哪里真的有這樣的神人呢?

  莊子當然知道不可能有這樣的神人,于丹知道,你我也都知道。于丹和莊子說這個神話,其實也只不過是要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用心游萬仞的心態調整自己的生活,永遠保持心態的平衡,對生活少一點成見,少一點抱怨,給自己的心多一點智慧,讓自己的心能夠欣賞花開、聆聽水流,能夠看見飛鳥掠過天際、朝陽躍上云端,讓自己的心干干凈凈。也許這樣的心態便就是平川萬里吧。

  做為女人,一生需要擔當的角色真的很多,為人女為人妻為人母,與人友與人同事等等。不同角色的轉換以及生活給予的各種有形或無形的壓力,是否也讓我不經意的會有一點點疲憊,所以丈夫才有平川萬里的心態一說?我沒有問他,但是我知道,單位、家庭兩點一線日復一日的重復單調生活,的確讓我常常有點浮躁,亦知道自己的心智有時會因此而有障礙,看不見春的百花秋的月,感受不到夏的涼風冬的雪。余秋語先生寫了一本書叫《行者無疆》,我做不到是無疆的行者,但是也許我也可以試試乘物以游心,給我自己的心靈安上一雙翅膀,遨游無疆看看平川萬里的吧。

  如何讓自己的心也平川萬里?

  我又想起了旅游途中發生的一個小故事。游完敦煌,我們乘大巴前往蘭州,車子沿著祈連山脈長長久久在一望無際灰朦朦的戈壁灘中行使。導游介紹說如果天氣晴朗陽光很好的話,我們可以在中午時分看見美麗的`海市蜃樓。看海市蜃樓是我久遠的夢想,只是不巧,偏偏那天在沙漠戈壁上下了一場據說是十年難一遇的雨,陽光遲遲不肯出來。但是行駛途中,在祈連山下遠遠的出現了一個水庫,水庫上面云霧縹緲,映著山巔的白雪,美麗極了。不知是誰喊了聲:看啊,海市蜃樓!車里一下熱鬧起來,七嘴八舌還有相機喀擦的聲音,好象真的看到了海市蜃樓。導游說那只是水庫,大家一下又失望了,情趣一下子跌落到低谷。肖卉笑著說不要緊,我們當它是海市蜃樓就是!

  是啊,我們當它是海市蜃樓它就是,管它是不是真的呢。

  很久以前看的一篇臺灣作家寫的散文《也是水湄》,作者堅持自己在四層樓高的公寓里把長椅坐成了小舟,堅持自己聽到了流水繞孤村潺潺水聲,隆隆車聲就是車如流水,她自己正是泊舟水湄的舟子。作者因為自己的意愿可以把車聲寵成水響,把公寓愛成山色,我們當然也可以因為自己的心愿意而將美景幻成海市蜃樓。

  萬水千山總關情,知道了其實看山看水關鍵的只是我們的心境,丈夫的意思也許正是這樣吧。不論何時,自己感覺山在水鳥在林,將冥漠大化萬里江山放在心中,于無弦處聽古琴,于無水處賞清音,這樣生活就可以在一側耳之間溫柔,一顧首之間莊嚴,心無智障 ,如此便就是平川萬里了。

  我愿用一生的智慧朝此去堅持與努力,仍借用于丹的一句話,雖不能及,心向往之。

  莊子優秀讀后感 篇3

  漸漸開始不再喜歡那些所謂出名的大家的總結,他們先入為主說了一些想法,看似無懈可擊中堵塞了我們的思路,讓他們去喧囂吧,我自己去看了《莊子》,何為平淡?。莊子是一個相對主義者,按照唯物主義觀點,相對主義者徘徊在唯物和唯心之間,最后墮入唯心主義,莊子貌似正好驗證了這個理論。基本上,他用不永恒否認了瞬間,用必定失去否認了現在,用最終的虛無否認了當時的擁有。道家的養生可能不太適合我這種稍微還是有點爭強好勝的人?莊子的觀點值得肯定的地方有:

  1、不比執著,不必癡狂;

  2、一個人的核心部分不應該依賴外部評價;

  3、凡事都有個自己的解釋安排最后達到平和。

  4、強調了順應,無為和生死相望,這是一種更大的作為和紀念。

  我最喜歡莊子的《天道》 《天運》 和《說劍》在《天道》中,莊子說了,圣人心中之所以寧靜,并非寧靜十分好,所以才寧靜,萬物不能擾亂它他的內心,所以才寧靜。他的主張其實一直都是這么溫和的,告訴人們有這么回事情,但是不一定是可以辦到的。一個能夠愿意分享自己孤獨的人,一個內心已經如此淡薄卻仍舊分享了他的學說和孤獨的人,是值得崇敬的。并不是美好就可以達到,需要順應規律才能達到,就和沒人想要不幸福或者,可是我們都能找到理由讓自己無時無刻不幸福。

  《天運》中,他明確了道不是通過言語和辯論就可以推行,而個人價值觀決定了他的選擇和感覺,這個已經十分透徹了,他知道了運行的規律,并沒有強求每個人都會有他一樣的價值觀和感覺。最難得是《說劍》,這個文章說明莊子不是不善于揣摩人的心思,他是十分善于了解別人的,但是他幾乎沒有用這些去牟利,之前我十分推崇過《鬼谷子》,他知道人心險惡依然去用他的智慧周旋并且不吝告知別人周旋的方法是堅強的`。而莊子,一個有能力堅強選擇地逃避的人,他是善良的,他未必不可以做到別人能做的,他不是沒有才華,只是,他不想去做,他只是表達了他這種想法,一個真正按照自己的心去活著的人,是高尚、幸福、寧靜的。喜歡莊子,喜歡他的善良、平靜、不傲慢。莊子的靜是真的靜,雖然他有一個我不喜歡的缺點,就是他太相對論了,忘記了享受此時此刻的快樂。一切都會消逝,但是,依然值得去追求和擁有快樂。

  莊子優秀讀后感 篇4

  在這個生命之中,每個人都可以以不同形態活下去。——于丹

  合上《于丹<莊子>心得》這本書,心里久久不能平靜。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于丹用她獨特的講述,使我對莊子思想以至于對生命有了更深的認識。

  “天地大道,法乎自然,莊子于虛靜中揮灑著他的放誕,于達觀中流露著些許狡黠。”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個“乘物以游心”,“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人。他追求豁達的境界,主張面對外在的世界要學會通達和順應,他可以毫不畏懼地站在生命的長河上笑談生死,用一個又一個尖酸卻又深刻的故事揭示“大道合乎自然”,借一個個外表丑陋近乎猙獰但卻活得坦然的怪人來表達自己的觀點:無論人生遇到什么情況,世界上總有路可走。

  人的一生,是向自然借來一用的東西,它的價值就在于在這一生中我們怎樣去增加生命的高度,豐富生命的意義。面對生命,我們要有一種豁達的胸襟,面對生死,我們要有一種坦然的'態度。“其實我們是可以在有生之年做到真正的樂生,做到順應,做到當下的快樂,活好每分每秒,真正到生死大限來臨之時,有一份微笑的坦然,可以面對死亡說,我死而無憾。”可是生命在它現有的形態上,怎樣達到它“九萬里”的高度呢?那就把一切缺陷和遺憾都接受下來,不要委屈,不要較勁,而想著怎樣去改良它,能讓自己更好。天下本沒有廢物,所謂廢物,只是放錯地方的財物,所以無論人生遇到什么情況,無論好壞、善惡、恩怨、愛恨、喜怒、成敗、得失,只要堅信自己的夢想,世上總有路可走。

  于丹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始終讓我記憶憂新。有個人要釘一張畫,因為釘不上,就要找木楔子,于是還要找木頭,斧子,鋸,鋸條……等物品齊全后,他已經忘記那張畫了。生活中何嘗不是這樣,最初的夢想總是美好的,可是當我們經歷了人生百態后,早已忘記了為什么而出發。真正的“逍遙游”并不是荒廢此生的“無所待”精神,而是要求人們不要因為社會中一些名利、錢財、權勢而放棄自己生命中最本真的愿望。只有認清自己的向往,認清自己的目的,心無旁騖地去追尋生命的高度,才能理解真正的“逍遙游”。

  融融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余暉,我擁一縷最暖的;灼灼紅葉,我拾一片最熱的;漫漫人生,我擷生命最重要的——莊子思想。讓莊子思想的清菊伴著你欣賞生命的田園風光;讓莊子思想的靈魂帶你踏進生命的康莊之園;讓莊子思想的韻律攜你共享生命的天籟之音!

  莊子優秀讀后感 篇5

  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個重要的代表人物,是繼老子之后,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代表作《莊子》(又被稱為《南華經》)闡發了道家思想的精髓,發展了道家學說,使之成為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的哲學流派。他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歸依于老子的哲學。后世將他與老子并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莊子》共三十三篇,分“內篇”、“外篇”、“雜篇”三個部分,一般認為“內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莊子所寫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認為是莊子的弟子們所寫,或者說是莊子與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寫成的,它反映的是莊子真實的思想;“雜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復雜些,應當是莊子學派或者后來的學者所寫,有一些篇幅就認為肯定不是莊子學派所有的思想,如《盜跖》、《說劍》等。

  《于丹莊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過解讀莊子中的寓言,結合現代社會的現象,引導我們用莊子的思想來指導人生,認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種大境界,這種境界超越名利,超越生死,超越一切,逍遙得自在,追根究底是一種精神生活,靈魂生活,是一種“無”的境界,“歸零”的境界,需要不斷反觀內心,需要大覺悟才能體會得到,而且更需要時間,因為“悟”本身是一個過程。在大境界的指引下,我們就會逐漸走上人生的坦途,直至掌握人生之道。如果沒有大境界的指引,我們的人生就像有些“屠夫”解牛一樣,用刀亂砍筋骨而損壞刀,在生活和工作中被一些小事所困,被有形有象的名和利所擾,在社會中被五顏六色,紛紛紜紜的表面現象所惑,不知不覺地浪費我們寶貴的生命。于丹用內心、自然流露的語言,借尊者、名人之口說出自己的觀點看法,并用那些虛擬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寓言小故事詮釋著人生的哲理,那就是:寬容感恩于外在世界,融合于一切自然規則,清醒地認知自己的內心,超越所有的功名利祿之心,感悟人生的最高境界,擁有健康的人生心態和快樂的生活狀態。

  莊子的人生哲學,就是教我們要以大境界來看人生,感知已心,淡泊心態,合乎自然,超越利碌功名和自我。——是一種理想的',甚至是超理想的境界。讀過此書,讓人在不經意中增加了智慧的砝碼,給予了力量的源泉,伴隨了身心的成長,滿足了心與心的交流,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細膩意境。于己于人,無論你在何種崗位上,環境只是一種需要你去順應的外在世界,卻需要你堅持自己內心的秉性而不隨波逐流,并讓自己盡力把自身的潛能激發到最佳狀態,那何嘗不是一種超越自我的成功;無論在家庭還是社會,你充當的任何一個角色都需要你用心面對,真心付出,等到再回首時,我們可以無怨無悔,因為我們已經盡心盡力。

  莊子優秀讀后感 篇6

  心晴時候,雨也是晴;心雨時候,晴也是雨。

  巴爾扎克曾說過:“不幸是天才晉升的階梯,是信徒的洗禮之水,弱者無底的深淵。”

  當我們為一片綠蔭沉溺于悲傷的情緒,失去的不僅僅是一片綠蔭,而是一座森林。

  山之仁,在于既含納了蒼天古木,也收容了遍野小草,既孕育了豺狼的怒吼,也滋護了弱小的悲嘯。或者環抱雙手讓流水變為湖泊,或者裂開身軀,讓瀑布倒掛前川。山謙卑地靜立著忍受時間給的苦痛與折磨,依舊不動聲色,山之所以仁,在于它寧靜淡然的態度,有時候山也可以成為人的榜樣。

  我們不是莊周的魚,不知魚在水里遭受什么,是否真的快樂,但我們可以當自己心情的舵手。創造一些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快樂。

  像莊子一樣,做一泓天上的泉,做一只夜夜鳴叫的鳥兒,做一棵月光下那棵發寧靜,與超然的精神古樹。

  "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在靜下心來讀莊子的時候,不妨問問自己我們是否能夠坦然面對別人的各種評論;“無彼無我,非我無所取在讀莊子的時候不妨”問問自己在物欲橫流的世界,我們是否已經丟掉自己;“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仁不仁”在與莊子對話時,問問自己是否將一切囊括于胸,默默體認;“吾生也有涯,而知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我們可以問問自己是否敢于活得那么真實,那么誠實地去面對學習呢。莊子活出了智者的風范。活著的意義,活著的價值,活著的態度,精神的源泉莫不在于他身上得到體現。

  活著,我們追求的到底是什么?能分清物與我的`界限,知榮辱,辨是非。活著,我們想要的是什么?有追求,卻不過分要求,只評議卻不去爭議。活著,我們追求的是什么?看得到黑暗,卻依舊執著追求光明。淡淡地活著,逍遙的活出自我,活出人生的色彩。此生便無憾了。

  走自己想走的路,唱自己喜歡的歌,一路高歌,冷暖自知,就想走在開滿格桑花,走在朝圣路上的信徒一樣,保持一份信仰。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莊周做到了,所以他快樂。若是我們也想活得快樂,我們就應該時常思考自己的人生,也時常向自己發問,是否能夠在恬淡的月光中站成一顆精神的古樹。盡管滿身布滿斑駁的歲月痕跡,但卻能夠根深百米,不卑不亢,任樹枝在風中,站出一種寧靜的姿態。

  我們快樂的原因有很多,不一定要與世隔絕,忘卻世間冷暖,不看紅塵煙云,不嘗人間苦痛。而應是在于看遍人間百態,嘗盡世態炎涼,歷經人間滄桑后,依舊能閑云野鶴,拈花一笑,保持一份寧靜與超脫。

  一朵花的凋零,荒蕪不了整個春天,一顆星的隕落,暗淡不了星空的燦爛,像莊子一樣生活,拂盡世俗塵埃,清凈紅塵紛擾,在雙手合十的微笑詩意中快樂的生活,找尋星輝斑斕里的美好。

  莊子優秀讀后感 篇7

  聞一多先生曾經說過,中國人的生命終將永遠留著莊子的印記。是的,莊子作為中華民族偉大樂章上一個不朽的音符,將永遠回響在千萬華夏兒女的心中,莊子作為一份中華民族血脈的奔騰,將永遠流淌在炎黃子孫的心中。

  逍遙,逍遙,這是莊子的夢想,也是莊子的寫照,莊子,他始終不渝的堅持著他自己的一份自在與逍遙。

  曾幾何時你從歷史的深處走來,長衫上帶著上古遺民的風采,曾幾何時,你立在荒野,蔑視這朝堂與紛爭;曾幾何時,你鼓盆而歌,用歌聲為妻子送去真誠的悼念……是得,你是人,一個真真切切的人,不是什么南華真人,,不是什么神仙上帝,你只是一個人。

  但是,你卻是一個真真正正的大寫的人。

  你不同與那個時代的走卒販夫,庸庸碌碌,不同于那個時代的政客將軍,勾心斗角,不同于那些縱橫策士,唯利是圖,你是一個有著自己理想與信念的大寫的人。

  我們不會忘記在楚地河畔的'一幕,你拒絕了諾大一個楚國拱手相送的相位,因為你已看透官場的黑暗與腐敗,你毅然決然的拒絕了唾手可得的權位與財富,對著身后的兩位楚王特使,淡然地說出了這樣一句話:

  “往矣,吾將曳尾于涂中。

  我們不會忘記在你床前的一幕,當你一夢而醒,恍然大悟之時,我們聽見了中國古代哲學長河源頭的滴水之音,你說:“蝴蝶與周必有分也,此之為物化”

  我們更不會忘記在那個孤寂的山頭,你鼓盆而歌,用歌聲表達你的凄愴,用曠達掩飾你的悲傷,為你的亡妻送行。你的妻子走了,你也走了,只有淡淡的哀傷留給這個世界。

  你生在戰國,生于亂世,滿眼的哀鴻遍野,你自甘貧賤,蔑視權貴,拋卻一切榮華富貴,一生做過的最大的官不過漆園小吏,你雖然在物質上貧苦,卻在精神上富足,用你那智慧的雙眼為華夏打開宇宙的天空,你懷著那永恒的的鄉愁,對精神故園的鄉愁,在華夏的長河之中,留下了逍遙一嘆。

  你不同與同時代的其他諸子百家,他們志在朝堂,而你卻隱居山野,他們熱心都市,你卻終生游蕩在楚地的廣袤江湖之上。你是這個時代的叛逆者,一個黑暗的時代的叛逆者,你懷著一份永恒的鄉愁,對這個時代露出一個哂笑,轉身從朝堂上走開,走向你自己的無何有之鄉,廣漠之野,逍遙之境。

  你輕輕的來正如你輕輕地走,你從這個世界走過,留下的只有你的智慧,恍然間,我看見了你漸漸遠去的背影的背影,看見了你那永恒的鄉愁,看見了你在那逍遙之境中的一聲嘆息。

  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里,或許,沒有人懂你,但在你的身后,你的精神不會斷了傳承,千百年來,縱使封建的專制與壓迫,縱使政客的誣賴與詆毀,你始終活在中國人的心中。縱使君主們高高的將偽儒學舉起,總是封建的禮教不斷將三綱五常掛在嘴邊,縱使一次又一次的反老倒莊運動,你卻以強大的生命力在國人心中扎下根來,成為中華民族民族性的一部分。

  因為,你說過

  指窮于為薪也,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莊子優秀讀后感 篇8

  四月桃花芳菲之際,我第一次與《莊子》相遇。

  那天在圖書館,爸爸執意讓我借下這本《莊子》,對于古典名著,我一直提不起興趣,但是易中天的這部中華經典故事系列,精心挑選23個經典故事,36幅匠心打磨的古典插畫,重塑更加現代化的莊子形象。它確確實實地改變了我對古典名著的看法。就在所有詩人都認為是“桃花蘸水,春意將老”的芳菲四月里,我卻在書香里找到了一番別有風味的領域。

  莊子,原名莊周。他寫這書的時候,已年過七十。莊子一生貧窮潦倒,但在書里卻不寫自己的人生故事,也不寫達官貴族們的宮斗瑣事,這個可會講故事的老頭只寫了一些大自然中的小故事。這些“小故事”看似無關聯卻緊扣著結尾以水為鑒的道教,成為了傳世名作中的不朽之籍。再加上易中天先生的現代文注解,讓我對這本傳世名作佩服得五體投地。

  在整本書里,我最喜歡的章節是那一個“農場的故事”。這一章概括了整本書中的思想源泉,里面講了什么呢?且聽我慢慢道來。

  在“農場的故事”這一大章里分為幾個小故事。以“沉默的豬”為例。說到有只豬要給先祖祭祀,拿去犧牲,于是豬不樂意了,官員勸他說:“豬啊豬,你為什么不開心呢?你將會被莊重地放在雕花的瓷盤里。拿最好的白布鋪在桌上,你看怎么樣?”故事到這里就結束了。莊子的意思也不難理解,一只豬,最好的待遇就是把它留在圈里吃糟糠,而不是什么雕花的盤子。道理人人都懂,但當今社會許多人卻做不到。名利是很重要,可在生命面前卻什么都不是,但在當今社會,許多人,卻為了名利與名聲丟掉了本心。他們的結局不也和這頭豬一模一樣嗎?

  是啊,在這一章最后的'故事當中,莊子拿馬舉例,最后一句“此馬只真性情也”道破了真諦。無拘無束的在田野上奔跑,才是馬刻在骨子里的天性。我們不也一樣嗎?

  我認為事實上沉默的豬、飛馳的馬,乃至莊子及整個道家要講的都是這個道理: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的價值在于自由,因此最重要的是無拘無束,活出自己的真性情,那才叫無愧于人生!

  莊子優秀讀后感 篇9

  神人離形析體,混一無功。無形無相,名實攸同。大者有大之用,小者有小之用。二者各得其欲,是以無用以為天下用。況鱗羽文章而獲死,珠玉光明而蒙塵。何弊弊于天下邪?堯猶悵然于姑射之人。有不龜手之藥者,于宋則洴澼絖為用,于吳則裂土封邦為用,非無用長于大用乎?黃金者,多于亞墨利加,而輸于歐亞之陸,是豈一隅之物用于天下。若大瓠慮以為樽,浮于滄溟之上,因馬尼拉航線,易以黃金,豈非大用之用哉。

  大知閑閑,小知間間,何故?譬如一人言有甲,而聽者亦以為有甲。究此二甲,竟非同甲,故隙生而怨成。且是非之言,多是此類。白所以命色,而馬所以命形。命色者非命形也,故白馬非馬。而莊子則謂以馬喻馬之非馬,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蓋馬者現量也,非命形也。白者,比量也。非馬者,即非以馬為馬之馬也,亦是比量。二皆非馬,則爭自絕矣。此章炳麟以唯識解之。

  使我與若辨,若勝我,則若果是邪?若不勝我,則我果是邪?方始也,若知果勝我,則知之先也。若不知果勝我,則知之后也。果無變也。所謂是不是,然不然,指不指,是以窮年以逐末。麗之姬泣時安知后以為悔也,而李斯安知所求者不過黃門犬也?

  昔李君明作準以定數,作六十律以為中呂反生黃鐘。乃循蕤賓重上之法,終于南事之率。然則蕤賓下生之法,亦生律呂,何棄之不用邪?蓋因蕤賓下生,則減于四寸五分。四寸五分者,清黃鐘之數也。夫減于標準者,猶如淮北之枳,其實不同矣。黃鐘定九寸,林鐘則六寸。黃鐘定八十一寸,林鐘則五十四寸,余者莫不循黃鐘而動。旋相為宮則五音成,五音莫不循宮而動,此所謂反者道之動。夫律呂,皆追黃鐘。黃鐘乃律呂之定數,衍生之準則也。不知準則不知律,故有道而物成也。

  方我之生也,成我之元素亦有,方我之死也,成我之元素亦非無。然則火傳于薪,不知其盡,而甲薪之火與乙薪之火焉有同異,又上流之水與下流之水焉有異同。則元素在此與在彼有何同異。若參商邪?四時也,縣解也。安期生,王子喬,莫不為世俗所求也。長生也,不可得。長樂也,亦不可得。長樂未央亦一代之精神也。

  莊子優秀讀后感 篇10

  《莊子》一書想象奇特而豐富,往往超越時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別,恢詭譎怪,奇幻異常,變化萬千。古今人物、骷髏幽魂、草蟲樹石、大鵬小雀,無奇不有,千匯萬狀,出人意表,迷離荒誕,使文章充滿了詭奇多變的色彩。既寫大之玄妙,又寫小之情狀,還有人物之間、物物之間、夢幻與現實之間的交錯。

  一、大之玄妙

  北冥之魚

  【原文】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 ,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莊子逍遙游》

  【釋讀】《逍遙游》出自《莊子》內篇,其主旨,是說人當看破功名利祿,而是精神活動臻于悠游自在的境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許多膾炙人口的成語就出自本篇,比如鯤鵬展翅、鵬程萬里、扶搖直上等等。

  這一段是《逍遙游》的開篇,起筆就描繪了一個廣大無窮的世界。北海有一條魚叫鯤,鯤有多大呢?不知道有幾千里大。鯤化成為鳥叫做鵬,鵬的背也不知道有幾千里廣。鵬飛起來,它的翅膀就像天邊的云。大物必生于大處,鯤鵬如此之大,莊子筆下的世界有多大,也可觀一二了。

  當然,莊子的描述并沒有戛然而止。他寫道:當海動風起之時,鵬遷往南海。大鵬既然要去往南海,絕不可能決然而起,所以要舉起擊打翅膀。據《齊諧》說,當時水花激起達三千里,翼拍旋風而直上九萬里高空,鵬乘著六月大風而飛去。野馬般的游氣,飛揚的游塵,以及活動的生物都被風相吹而飄動。

  我們在地面看到天色蒼茫,那是天的本色嗎?天的高遠是沒有窮極的嗎?而鵬往下看,也就是這樣的光景。可見天地遼闊了。

  莊子借變了形的鯤鵬以突破物質世界中種種形相的范限,將它們從經驗世界中抽離出來,并運用文學的想象力,展開一個廣漠無窮的宇宙。

  任公垂釣

  【原文】任公子為大鉤巨緇,五十犗以為餌,蹲乎會稽,投竿東海,旦旦而釣,期年不得魚。已而大魚食之,牽巨鉤,錎沒而下騖,[騖]揚而奮鬐,白波若山,海水震蕩,聲侔鬼神,憚赫千里。任公子得若魚,離而臘之,自制河以東,蒼梧已北,莫不厭若魚者。《莊子外物》

  【釋讀】《外物》出自《莊子》雜篇,取篇首二字為篇名。外物即外在事物。出自這篇的.成語,有枯魚之肆、得魚忘筌等。

  這一個故事,也是關于魚的。任國之公子垂釣,用巨大的釣鉤、粗黑的繩子,并且掛著五十頭犍牛作為餌。他蹲在會稽山上,投竿于東海,天天在那里釣魚。可一年了都沒能釣到一條魚。直到有一天,忽然大魚來吞餌,牽動大鉤沉下水去,大魚揚其頭尾、翻騰奮鰭,白波涌起如山,海水震蕩,聲如鬼神,震驚千里。可見大魚之大。等到任公子釣起這條魚,將它做成臘肉,浙江以東、蒼梧以北的人們一起吃,沒有不飽吃這條魚的。這也可以想見此魚之大了。

  說這個故事,其實是為了說經世者當志于大成。像后世的人聽說了任公子釣魚這件事,競走相告,舉著小竿去小水溝,守著鯢鮒之類的小魚,這樣想釣到大魚,是很難的。

  二、小之情狀

  蝸角蠻觸

  【原文】有國于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于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伏尸數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莊子則陽》

  【釋讀】《則陽》也出自《莊子》雜篇,也是取篇首二字為篇名。則陽是人名,游仕諸侯。

  魏惠王和田侯牟約誓立盟,但田侯牟違背了約定,魏惠王很生氣,想要派人去刺殺他。但是公孫衍將軍、季子、華子都不認可這一做法,魏惠王不知如何是好,惠子就引見了梁之賢者戴晉人。戴晉人向魏惠王說了這樣一個故事:蝸牛的左角有個國家叫觸氏,蝸牛的右角也有個國家,叫蠻氏。這兩個國家經常相互爭地打仗,死亡無數,追逐敗北的十五天才能回軍。

  戴晉人用這個故事,其實是比喻當時的諸侯征伐。世界之大,無窮無極,期間的戰爭,不也是和蝸角中觸氏和蠻氏的戰爭一樣嗎?后世常以蝸角斗爭比喻因細事而引起爭斗。

  三、萬物無界

  莊周夢蝶

  【原文】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莊子齊物論》

  【釋讀】《齊物論》出自《莊子》內篇,其主旨是肯定一切人與物的獨特意義內容及其價值。出自這篇的成語,有槁木死灰、朝三暮四、栩栩如生、恢詭譎怪、沉魚落雁等。

  莊周夢蝶是寫物化之旨。從前莊子夢見自己變成一只翩翩飛舞的蝴蝶,遨游各處而悠游自在,根本不知道自己原來是莊子。忽然醒過來,發現自己分明是莊子。于是他不知道是莊子做夢化成了蝴蝶,還是蝴蝶做夢化成了莊子。

  莊子和蝴蝶必定是有所分別的,這種轉變就叫做物化。莊子所說的物化,前人的理解各不相同。西晉郭象認為是指死生之變,唐代成玄英則認為是物理之變化。陳鼓應先生解釋為物我界限之消解,萬物融化為一,其實也就是天人合一,也就是一種忘我的精神境界。莊子借蝶化的寓言來破除自我執迷,泯除物我的割離,使人與外在自然世界,融為一大和諧的存在體。而蝴蝶,其實比喻了人性的天真爛漫,無拘無束。

  莊周夢蝶的故事,可以說是莊子筆下的詩化哲學,既有豐富的哲學思考,又有浪漫的情感所托。因此更是引發了后世文人的共鳴,比如說李商隱的名句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錦瑟》)。

  莊子優秀讀后感 篇11

  孔子被人們稱為“圣人”,把莊子稱為“神人”。

  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氣勢磅礴、縱橫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闊、籠蓋至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遠;他的風格嬉笑怒罵、了無拘囿。

  莊子一生貧而不窮,家住陋巷,以織草鞋為生,有時甚至無米下鍋,要向人借糧。但是他卻能隨心所欲,自得其樂。生不逢時,如之奈何?就是這樣一個一貧如洗的人,斷然拒絕了楚王送上門的相國之位。自稱寧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拖著尾巴、自由自在的烏龜,也不愿意當供奉在廟堂上,受人尊敬的龜甲。所以莊子選擇了“無為”,敢于從容面對隨之而來的寂寞和貧困,在天地間隨心所欲,逍遙自在,達到心靈所追求的高度與境界。

  《逍遙游》是全書的精髓,開門見山點出“逍遙”的境界,“游”的狀態。鵬程萬里,扶搖直上,看似逍遙,其實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時不我與,則無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脫?莊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變,以游無窮”。也就是說,心靈順應天地大道,跳出萬物束縛,無物,無我,無功,無名,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逍遙自在。

  看莊子的《逍遙游》,首先就要看一個“大”字。“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幾千里也。”巨鯤大鵬,充盈于天地之間的大氣磅礴。“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大格局、大氣量、大胸懷是逍遙的`第一步。

  其實,生活都一樣,只是每個人看待生活的角度不同而已。在每個人面前,生活都是不同的色彩,只在于你是如何去看待、如何去面對。所以,胸懷博大是莊子、是《逍遙游》給我們上的第一課。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再說如果水的積聚不夠深,那么則無力承載大船。同樣的,在我們呱呱墜地的那一刻,嘹亮的哭聲就是人生鳴笛啟航的標志。我們在書海中、在困難中逐漸成長,小船歷經風雨,變成了大船。倘若沒有在學習生活中的知識、能力、經驗的積淀,水不夠深,人生的大船在未知的水域里航行,必然危機重重。當然,內涵深度的積累無疑是一種漫長的過程,需要鍥而不舍的堅持,這也是一種逍遙游的前提與資格。

  《逍遙游》中塑造的境界永遠是沒有邊界的。天地大道,發乎自然,莊子于虛靜中揮灑他的放誕,于達觀中流露出些許狡黠,讓我們用一生的體溫去溫暖這個智慧的名字,漸行漸遠,隨著莊子去“乘物以游心”“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當感受到心靈的疲倦與束縛時,讓我們靜下心來,跟著莊子一起展開一次心靈的逍遙游……

  莊子優秀讀后感 篇12

  讀《莊子》,我懂得了許多。借助于《百家講壇》的神力,沉寂了很長時間的莊子也終于開始風光起來,他的人生哲學也變得流行起來。什么“逍遙游于物外,”什么“無為,無功,無名”,追求絕對的自由精神。等等。可是我們也不要忘記了,莊子也是犬儒主義的創造人,莊子的“自由精神”混合而顯得俗不可耐。在今天的中國倡導莊子精神實在不是時候。《莊子》的“自由精神”似乎早為大家公認,其高蹈超越、想像之奇絕,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但我要補充的是:《莊子》中還有大量言論,體現了一種非常糟糕的駝鳥智慧和烏龜哲學。莊子一方面大罵世俗,一方面又反復說要“不譴是非而與世俗外”,也就是說,不要去管什么是非,要無條件地和世俗世界好好相處,一方面大談“不為物役,”但另一方面又告誡人們要“與物周游”,“與物為春”,莊子一方面是大膽想像,神游于九天之上,另一方面又奉行“識時務者為俊杰”的現實主義策略。莊子的想像更多地體現在玄空的神游上,在實際行為上卻認同價值顛倒的現實世界。他的“游”也只是不觸及實際的“神游”而已。其實這看似矛盾的兩個方面的結合才是完整的莊子,它們共同組成了人生態度。

  所謂“犬儒主義”,指的是個體與社會之間的一種畸形關系。犬儒主義誕生于公元5世紀的希臘,它指一種對文化價值的對抗精神,一種深刻的懷疑,它認為世界是不值得嚴肅對待的,不妨游戲。到了現代,犬儒主義的含義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但是對于世界的不信任和拒絕的態度沒有變,犬儒主義雖然對現實不滿,但是又拒絕參與社會世界,或遁入孤獨和內閉,或轉向任誕的審美主義,而其骨子里則是虛無主義。他們對于世界保持了清醒的距離意識,但是卻不敢或不愿與之正面對抗,而以一種嬉笑怒罵、冷嘲熱諷的處理態度來曲折的表達自己的.不滿和妥協混合的矛盾立場。犬儒主義不僅僅表現了現實的黑暗,或者現實世界中道德的顛倒和價值的真空狀態,更是人們對于這種顛倒和真空狀態的麻木,接受乃至積極認同,犬儒主義者即使在心里也不再堅持起碼的是非美丑觀念,不但對現實不抱希望,而且對未來也不抱希望。

  犬儒主義的核心是懷疑一切,不但懷疑現實,而且也懷疑改變現實的可能性。也就是說犬儒主義是一種深刻的虛無主義。這種虛無主義有可能現為死氣沉沉,一潭死水,也可能表現為裝瘋賣傻,裝神弄鬼。犬儒主義常常出現在社會黑*,絕望感彌漫的歷史時期,這個時候的突出特點是現實世界的無奈和想像世界的高蹈,兩者相互強化。在這個意義上,大概莊子的確算得上是中國精神界的導師,它應和了當今中國的普遍的社會冷漠,試圖通過內心的所謂“寧靜”來掩蓋現實社會中的無奈。在目前中國的情況下,莊子人生哲學的流行所導致的只能是全社會的犬儒主義,它可許能夠培養出一批不問世事的逍遙派,卻永遠也不可能培養出積極參與的現代公民,這難道是我們需要的嗎?

  莊子優秀讀后感 篇13

  萬物盡然,而以相蘊。

  在中國古代的文學史上,有一類書可以稱之為“奇書”。這類書既是思想深邃的哲理之書,有閃耀著文采精華;既充滿詩意的感性文字,有包蘊著深邃的哲學思辯,超凡脫俗。在這類“奇書”中,最有趣,最有靈性的作品莫過于《莊子》了。

  在中國歷史上有無數的仁人賢士,可謂是百花盡放,各有千秋。但在這百花之中,我最看好莊子。

  莊子是繼老子道家學派的又一大思想家,是一個讓人猜解不透、與眾不同的人。他懂的一切,卻沒有割舍一切,他知道人類有著無窮的缺陷和疾病,但他自己卻沒有隱居山林,過孤獨而清凈的生活。他做的事是唱著歌悠游于人間。

  莊子追求絕對的思想自由。《逍遙游》便是代表之一。充滿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沒有任何限制的絕對自由。

  “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拋棄了個體的思想,身心的束縛,而獲得宇宙天地的大智慧,與萬物永恒同在。不必苦心追求事物的究竟、是非的標準,遠離那些不值一顧的'煩惱,一切自然就好。

  對于莊子,最讓我贊嘆的是他的一些議論。相視而笑,莫逆于心,遂相為友。我對莊子,正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一語驚醒夢中人。

  “凡人之心險與山川。”一句道破,怪不的在中國人都沒興趣去探索自然山川,原來都去探索人心了。

  “不樂壽,不哀天,不榮通,不丑窮。”隨遇而安,知天樂命,逍遙自在,多好。太追求功名利祿,反而一事無成。倒不如早些收手,也落個知足常樂,自然一切都好。

  “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詛。”看看這句話,現在中國人中許多人都被平均化、標準化、中庸化了,鮮少有像莊子這樣特立獨行的人。

  古人說:“戰國之文深于比興,即深與取象也。”這對與莊子來說,尤其恰當。《莊子》一書,“寓言十九。”莊子的散文,汪洋四溢,機趣橫生,在古典散文中是罕有倫比,更是因為如此,才構造了一個瑰麗的藝術境界。

  我讀莊子,讀他:“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事之業。”我讀莊子,讀他:“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我讀莊子,讀他:“謹守而無失,是謂反其真。”……

  讀莊子,亦如流水行云,細看來,是樓外青山,山外白云,斜水繞孤村。

  至人無已,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莊子,圣人無名。

  莊子優秀讀后感 篇14

  兩千多年前的某一天,莊子在閑靜的午后靜臥,他微閉的雙眸和上翹的嘴角,正展示著他歡悅的夢境。恍惚間他身后長出一對翅膀,莊周化作栩栩蝴蝶飛舞在天地之間。然而豁然夢醒,莊子揉了揉惺忪的睡眼,發現自己是睡在床上的莊周,但那只在夢魘里飛翔的蝴蝶卻再也揮之不去。于是這位質樸到純真的哲學家開始懷疑,到底是莊周做夢變成了蝴蝶呢?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莊周?我是莊周?還是蝴蝶?

  他住在窮鄉陋巷,斜陽草樹之中,享樂天年,布衣芒鞋,鼓盆而歌。倘若用筆勾勒莊子,應當用近乎白描的悠閑飄渺的線條畫他的衣紋,用靈動疏放的墨色寫他的鬢發,他厭惡亂耳的五音,迷目的五色而鐘情于自然的高山流水風吟蟲唧。他嘯傲山林,憐花惜草,他淡泊名利,息交以絕游,知道人世間的爾虞我詐,不如魚之相忘于江湖。知道繁華落盡必為凋零,故自然而生,自然而死,無欲無求。他的精神高高地飛翔在污濁不堪的泥沼之上,那是何等博大而輝煌的垂天之翅,他驅散著人類貪欲,殘暴和自大的陰霾。莊子的思想是那樣深刻地影響了我們的民族,那些閃著智慧之光的文字,悠然而至,帶來林林總總自然的生命與言說,歡焉而去,留下了深邃廣博的宇宙蒼穹,以及,美和自由的人生。

  美是什么?美在哪里?難道是世俗彩繪的國棟雕梁?是精致的陶瓷或墓葬的裝飾?是五弦妙手彈奏的`音樂?去吧,去吧,這都不是。這些矯偽的藝術,在莊子看來都是惡俗的,不堪的,不可容忍的,真正的美存在于天地之間,是沒有經過人工雕鑿,天然淳樸的存在。顯然,莊子追求的是一種沒有經過人破壞的天地醇和之美,一種純真不加矯飾的自然之美。而一切人為之美的藝術,不過是一些摧殘事物本性矯偽之作,這些東西與人為天性相執拗,必除之而后快。“彼至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莊子的美,是徹底的真和樸,故“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朋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你看那云中白鶴,山間明月,水上清風,那浩浩江流,巍巍高山,層層林海。那大漠孤煙,長河落日,寒光積雪,蒼茫的宇宙之間,何處不是無言的大美?

  自然之美,正是美在率真和純樸,毫無雕飾,靈動清晰,刻意雕琢可能美麗,但已失之于生動。人也應該如此。《莊子》中關于東施效顰的寓言,最能代表他的觀點。西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美女,無論舉手投足,還是音容笑貌,都惹人迷醉。即便略施淡妝,衣飾樸素,也無法遮掩她的天生麗質。有個長得很丑的人叫東施,很羨慕西施的美麗,就時時模仿西施的一舉一動。西施患有心口疼的毛病,有一天,她的病又犯了,只見她手捂胸口,雙眉皺起,嬌柔無限,十分惹人憐愛。當她從鄉間走過,鄉里人無不睜大眼睛注視。東施看見西施姑娘這個樣子很好看,就模仿著西施的樣子,也手捂胸口,雙眉皺起從鄉間走過,可是村里人看到她這樣子,都嚇得緊緊地關上門不出來,或是遠遠的走開了。這丑女人只知道人家皺得好看,卻不知道人家皺眉為什么好看,西施麗質天成,哪怕陷于疾痛之中,也自有一番風韻,動人心弦。那丑女人本已很丑,再以愁苦的樣子,可謂丑上加丑了。

  這個故事流傳至今,人們以為莊子借此嘲笑東施的丑陋和不自量力。其實,莊子講這個故事,不是嘲笑東施的面貌形體,事實上他也并不在意人的外在形體,在他的著作中,對于丑得奇形怪狀但心靈淡泊飄逸的人,莊子都是大加贊美的,他在意的是你是否是個自然的真人,一個誠實本色、率性、純潔的人,一個卸掉眾多虛偽面具的人。

  我們都經過孩提時代,那時候餓了就哭,吃飽了就不鬧,沒有貪求的欲望。愛父母,親同伴,惡壞人,全出自內心的情感而非虛飾和矯情,面對五彩的的世界,不懂就問,不會就學,只因好奇而非功名利祿之心。所有一切,皆自本性,快樂與悲傷、喜愛與厭惡毫無半點虛假。可是,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卻學會了各種各樣的虛偽。痛苦的時候不敢放聲大哭,拼命地擠著笑臉面對世人,開心的時候不敢開懷大笑,偏偏板起臉像是沒有發生任何事。我們一面真實的感受生活給予的苦難和幸福,一面虛偽地掩蓋面容上的喜怒哀樂,慢慢地,我們學會硬起心腸,不動聲色。我們失落了自己的本真,同時也失去了無所掛礙的自然的快樂。

  “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一切最美好的都是最真摯的,只有能保持自己自然天性的人,才是精神的偉人,也才是永遠快樂的人。相對于宇宙來說,人生何其短暫,為什么要逼自己背負各種各樣的理想,使自己的心被奴役?假如世外有一雙慧眼俯視紅塵之間的財貌名利之爭。看見人們為了滿足自己的貪欲,絞盡腦汁,刻意苛求,不再保持率真與純樸,那它該如何悲憫人的愚昧啊!世事有其內在的運行規律,絕非人力可以全然改變,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這是人力之外的聲音,強人強己都不如順其自然,這樣才能是一個合乎自然之道的人,才能是一個“美”的人。

  看見拈花微笑的佛祖和迦葉了嗎?見到鼓盆而歌的莊子嗎?見到發現了“一切美的相同性”的蘇格拉底嗎?背離了自然的本性,才是讓人越來越不快樂的根源啊!

  莊子優秀讀后感 篇15

  讀他,如涓涓春水融化萬丈玄冰;望他,似凌霄仙翁誤入人世歧途;念他,像萍水相逢卻似曾相識;品他,卻是獨倚高樓道不盡萬古的悲涼。

  《莊子》——千百年來落寞文人的心靈港灣。他用他的逍遙拂去塵世的傷痛,用他的達觀換來心靈的皈依。他用他的烏托邦俘獲了我的靈魂,而踏入他的世界,我卻讀出了那瀟灑的外表下一顆飽含無盡痛楚的心靈。

  世人說他逍遙,我卻說那是一種無奈。

  楚人請他為相治國,它卻持桿不顧,以烏龜之典故婉言相拒。人都贊他淡泊名利,參透凡塵,我卻看到他的矛盾。為何為相就定會如廟堂龜殼?他所向往的是既能保得一方百姓平安,又能像泥塘中的烏龜一樣逍遙。難道出世就非要等同于受難嗎?他所希望的是沒有冰冷的殺戮,沒有生靈的涂炭,沒有道德的悲哀。世界再無出入之分,處處逍遙才是真正的逍遙。如果這樣,縱使居于廟堂之高也享得一世逍遙。可是,世界卻被巨大的利益所劃分,出世與逍遙成為了永不相容的對立面。這恰恰是他所不愿看到的,但他無法改變,他剩下的只有抉擇和抉擇后深深地無奈。面對曾經的逍遙世界,他只能無奈地說聲抱歉,轉身離去,留下悲涼。

  世人說他達觀,我卻說那是一種逼迫。

  莊周妻死,他卻鼓盆而歌。世人問他為何不哭,他卻笑道妻子已經超脫塵世,回到快樂的故鄉。人都說他對情達觀,我卻看到這是人世的逼迫。人活著的時候是痛苦,只有死后才能回到快樂的世界,這是多么的悲涼!為什么活著就注定是痛苦?他所希望的是:生也是快樂,任何生命快樂的生,快樂的死。這樣的生死無差別,這才能真正的超脫生死。可是,當世界充滿無盡的殺戮,人們用自己的腳碾死同等的生命,在一個漠視生命價值的時代,他只有向往死后的快樂,因為,生就意味著無望。與其說他是達觀,倒不如說是他被逼的`不得不達觀,這是一種無情的逼迫。

  世人說他浪漫,我卻說那是一種反抗。

  他用神奇的筆勾勒出天地萬物各色的生命。但在這一個個浪漫的故事背后,莊子說了什么呢?

  列子御風而行,而凡人為何不能御風而行呢?是因為列子能夠與天地融為一體。而是什么讓我等凡人和天地分開呢?是一種對塵世的欲望。而正是這種欲望的累加,才有了殺人盈野,尸骨遍城的慘象。

  莊生夢蝶,卻不知孰是莊生孰是蝶。為何蝶是那么的愜意快樂?因為莊周不快樂,他向往快樂,所以向往化蝶。

  鳳凰只居于梧桐,這是多么唯美的意像。但試問,假若天下具是梧桐的潔凈,沒有腐鼠的臭味。那么鳳凰何故百里不落枝,千里不食粟?

  每一筆浪漫的色彩下,總會有悲涼的陰影。而這陰影便是他無聲的反抗。

  胡文英曾說:莊子眼極冷,心腸極熱。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腸熱,故悲慨萬端。雖知無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熱腸掛住;雖不能忘情,而終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當這個世界荒唐到滅絕人倫時,莊子則要寫出更荒唐的故事。因為他要反抗,看看他與世界究竟誰荒唐。當這個世界的生命已經沒有價值可言,他便要超脫生死。他要告訴你:面對生命,我早已經超脫,我比你更看輕生命。當這個世界已然到處充斥著腐臭,他也會抬起高貴的下巴,告訴他們,寧肯餓死也不踐踏生命。

  他用他的禿筆與諸侯的劍比試,他想用熱心去感化世界。而世界所給他的,卻是執迷不悟與無盡的冷眼。他只有借逍遙的軀殼,寫下自己的無限悲涼。

  莊子優秀讀后感 篇16

  今天總算看完了莊子的智慧,得到很多感悟,人生兩大關口,子之愛親,命也,不可解于心也;臣之事君,義也,無適而非君也,無可逃于天地之間也。我們的父母是一種無法割裂的親情,臣是自己與他人,君是自己與他人,人與人的關系也是不可逃避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我們在社會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如何安之若命,我們必須要好好想想。庖丁解牛告訴我們,人為刀,刀為心,社會為牛,你怎么樣對待社會,社會怎么樣對你。以無厚入有間,無厚是無我,有厚是太自我,我就是太過自我了。有間就是空隙,就像人體的穴位,刺之而不傷其身,社會的有間在哪?我們找到社會的有間,才能如魚得水。但這需要我們自己尋找,觀山為山,觀山不為山,觀山還是山,人生境界啊。我很早就讀過莊子,我只看到了逍遙,所以我是輕浮的`,只看到無奈是沉重的,看不到無奈是膚淺的,只看到逍遙是輕浮的,看不到逍遙是庸俗的。我是膚淺而輕浮的,但還好我不是庸俗而沉重的。()應該改變下,那就需要行動了啊!我行動力又不怎么好。散木樗材是我曾經用過的昵稱,表示無用之用,無為而無畏,今天再看,更多的是管理學的感悟,萬物皆有其用,無用之用,物盡其用和用物之大用。無用就是換位思考。

  最后是哲學的,我不知道我是否完全明白,存在不是存在者,存在者是存在者是因為存在,存在是存在本身,存在為無:道不是物,道生萬物,道是道本身,道即為無。無中生有,無就是最本源。我感覺:道生一,一就是存在者,一生二,二即為相對者,二生三,三就是旁觀者,無盡的三是萬物。還有一句現象背后無一物,現象就是本質,存在就是存在,道就是道,愛就是愛。我好像明白我為什么愛我女朋友了!

  莊子優秀讀后感 篇17

  《莊子》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重要典藏,莊子的哲學思想在中國幾千年文化長河中占據了一席之地。它代表著當時社會最高成就,其亦莊亦諧的寫作風格更是給讀者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這是出自莊子名篇《逍遙游》中的一段,也是莊子哲學思想的體現。莊子是對老子道家思想的繼承,主張天人合一,順應自然。任何事物從表面上看不同,但是從本質上來看都是一樣的,這就是莊子萬法歸一的思想。從《齊物論》、《大宗師》等篇目中,你都能發現莊子自然無為的思想,這也就是道家所認為的“道”,他們認為“道”是存在的,但是卻是虛無的。在政治上,無為而治從來都是莊子的.主張,對當局統治階級的“仁義”和“法治”進行了強力的抨擊,更是提出“圣人不死,大盜不止”、“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等精髓見解。在生存處世方面,莊子提倡自然、自由的精神,而不是對于物欲名利的追求。這是一種超然的態度,也是現代社會的人們爭相學習的一種精神境界。超脫欲望,追求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這種思想理論無疑具有極強創造性和超前性。

  莊子不僅是哲學家,還是一位文學家,確切的說應該是一位浪漫主義散文家。他的文章中具有有強烈的是浪漫主義氣息,想象豐富異常,渾然天成,很具有變現力。而且很善于用典故、寓言來說明哲學思想,這是也是一種創新寫作風格,我想這都與莊子自然天成,不拘于泥的思想有著很大的關系。

  讀《莊子》就是了解自身、了解自然、了解宇宙奧秘。《莊子》博大精深,值得反復揣摩研讀。

  莊子優秀讀后感 篇18

  《莊子》中有一則叫《屠龍術》的故事,講的是有個名叫朱汗漫的人,變賣全部家產到很遠的地方拜支離益為老師,跟他學殺龍的技術。三年后,便回到家中,但因為世上根本沒有龍,他的本領始終未派上用場。

  這則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呢?朱汗漫變賣自己全部家產,又廢寢忘食地苦練三年,他的意志可謂堅定不移,這是他主觀上的努力;可他忽視了一個更重要的因素,客觀上根本沒有龍,“殺龍”的本領再強,也根本不可能得以發揮。

  因為這種本領根本不符合社會的需要,所以他的.“人生價值”等于零。

  所謂“人生價值”,其實就是個人的能力、品質、道德以及對社會的貢獻可以得以發揮。現如今社會,大多數人都打算通過學習各種本領,將來為社會的發展做貢獻。

  朱汗漫的“屠龍術”最終未排上用場,除他忽視了客觀需要外,還在于有像支離益那樣的騙子。世上本無龍,何來“屠龍術”?支離益使朱汗漫變賣家產,拜自己為師,教習三年不露破綻,其騙術可謂高明矣。而今,有些所謂江湖術士,神漢巫婆,行盡騙術,招搖過市;一些冒牌氣功師、庸醫等,掛著“名醫”的招牌,到處行騙,坑害人民;更有甚者,一些大肆宣揚宗教迷信之人,大搞唯心論,混淆是非,不僅弄得許多人家破人亡,而且對社會危害極為嚴重。我們一定要提高警惕,打起十二分精神,千萬別像朱汗漫一樣上當受騙。總而言之,言而總之,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為,一要樹立理想,二要掌握實際而有用的本領,三要增強自身“抗腐蝕性”、“抗誘惑性”的能力,謹防上當。這樣,才能在社會及人生的舞臺上盡情地發揮所學之長,為國為民奉獻自己的力量。

  莊子優秀讀后感 篇19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

  很難想象,有一天,我會靜靜的徜徉在《莊子》的世界里不

  忍釋卷。去選擇跟這樣一位先哲對話,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畢竟我們之間可是橫跨著兩千多年的歷史鴻溝啊。本來,我是抱著完成任務的心態,硬著頭皮讀下去的。可誰知,這一讀,便是天光乍破,至黎明方清醒。

  《秋水》篇,物我之間的深刻認知。

  “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一泓秋水瀉,千載道心明。當讀到《秋水》篇時,我心中就有一種莫名的熟悉感。井底之蛙,夏蟲語冰,一葉之秋……這些兒時便耳熟能詳的小故事抑或是成語典故,竟會在此時重逢。于是晦澀難懂的文言文瞬間生動了起來。井底的蛙,只能看見狹小的天空,便以為世界只此方寸之地。是什么,限制了它對外物的認知?這便是莊子的《秋水》想要告知我們的東西。

  “有些人沒見過汪洋,以為江河最為壯美;而有人通過一片落葉,卻能感知整個秋天。”人對外物的感知固然會受客觀環境的局限,而人主觀意識的作用卻不容忽視。“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在蘇軾的'《赤壁賊》中,主客之間亦有此物我何分的深刻討論。人類渺小,而宇宙無垠。然而,人類對于宇宙的探索卻永不停息。以至于人的認知,便如這秋水潺潺,是流動的,是發展的。而莊子的思想亦如秋水,一瀉千里,無止息,亦無涯。

  《說劍》篇,既是隱者心淡泊,亦非冷觀亂世風云。

  春秋戰國時期,因亂世紛爭不斷,無數王侯將相粉墨登場,掌風云變幻,而莊子依舊在濮水靜靜垂釣。我原也以為莊子是避世的,畢竟他說寧愿在泥巴地里打滾兒,也不愿替楚王賣命。可直到讀到這篇《說劍》,我想我錯了,我對莊子的了解太片面。

  趙文王喜劍,他便以劍為喻,說有三劍,天子劍,諸侯劍,庶人劍。無論我如何形容,亦是蒼白太過,于是莊子原話如下:

  天子之劍,以燕谿石城為鋒,齊岱為鍔;晉衛為脊,周宋為鐔,韓魏為夾;包以四夷,裹以四時;繞以渤海,帶以常山;制以五行,論以刑德;開以陰陽,持以春夏,行以秋冬。此劍直之無前,舉之無上,案之無下,運之無旁。上決浮云,下絕地紀。此劍一用,匡諸侯,天下服矣。此天子之劍也。

  諸侯之劍,以知勇士為鋒,以清廉士為鍔,以賢良士為脊,以忠圣士為鐔,以豪桀士為夾。此劍直之亦無前,舉之以無上,案之亦無下,運之亦無旁。上法圓天以順三光,下法方地以順四時,中和民意以安四鄉。此劍一用,如雷霆之震也,四封之內,無不賓服而聽從君命者矣。此諸侯之劍也。

  庶人之劍,蓬頭突鬢,垂冠,曼胡之纓,短后之衣,瞋目而語難。相擊于前,上斬頸領,下決肝肺。此庶人之劍,無異于斗雞,一旦命已絕矣,無所用于國事。

  很多人讀此篇時,只是嘆服于莊子的辯論口才,而我下意識感受到的,卻是莊子對天下紛爭的清醒認知。在春秋戰國時期,“劍”是個挺有意思的東西,上至王侯,下至庶民無喜它。比如越王八劍,那是千古傳奇。所以趙文王亦不能幸免,迷上了劍士斗劍,荒廢了政務,莊子來勸,便有了上述令人拍案叫絕的一番言論。也讓后世之人得以窺見莊子淡泊名利以外的另一面。原來他也可以這樣,心系天下,規勸君王。

  也許道家自老子起都與水有緣,莊子的思想亦像水,或汪洋恣肆,于是有了《逍遙游》;或靜水流深,于是有了《秋水》、《齊物論》;或澤被萬物,心系天下,因而有了《說劍》、《漁父》。說到這里,我也希望《莊子》的思想能涌流至無數人的心間,傳遞著為人處世的通達智慧。

  我讀完《莊子》,還來不及感嘆,便沉沉睡去。夢里有鯤鵬展翅,駛向無涯的遠方……

  莊子優秀讀后感 篇20

  蝶在飛,承載的是一種逍遙。

  丹青揮毫的滿紙荒唐,是一種對道追尋的喧囂?是一種對塵俗的浮躁。

  百年孤獨,孑然一身,總是帶著透徹的目光,和柔婉的心靈,卻不曾孤獨百年。

  莊周夢蝶,夢到的是一個只有飛翔的境界,美麗的像水,平凡的貌不驚人。

  《莊子》是一片遠離更遠的世界,不曾老去,不曾彷徨,美的像桃花園般不知所措。

  如垂釣,在濮水上,不是功名,而是的寧靜,即使空手而還也淡不經心,它此時在九天外御風飄游呢。即使有時無意間撈上幾分功名,他也會擲之于江湖,相位的誘惑也不住他一心,無心揮灑不羈的.心。

  如午寢。一般人不及莊子。看著美景心向往之,自然而然地化蝶而騰空了,沒有梁山伯與祝英臺那么凄怨,只是為挽起幾縷青色,無思無暇,無憂無慮,無牽無掛,自由自在地飄有此“恣意妄為”“無法無天”,卻不管他,紛紛繁繁的翅膀是他不羈不怯的天堂。

  夢醒了,也不慌不忙,心里也會開著花,在路上,一朵一朵地綻放。

  如送喪,在山野之中,鼓盆而歌,只為送,相濡以沫多年的妻子。歸去,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情。人逝,是一種太過殘酷的現實。

  莊子卻卻笑著,像嬰兒一樣,純潔,無瑕發自內心,死亡是一種安詳,回歸自然,自然就回歸寧靜的世界了。不必哀傷,不必失望,有一種東西叫做道,有一種人生叫順其自然。

  莊子優秀讀后感 篇21

  “無為”,這是在讀《莊子》之前,對莊子的印象。讀后,也還是無為。閱讀的過程中,對于莊子思想的理解幾乎沒有阻礙,仿佛自身本就是這樣子,這些思想與心境早已在很久以前就思考過,只是在這里找到了一個系統而肯定的闡釋。

  莊子,姓莊名周,戰國時期宋國人,道家代表人之一,與老子并稱“老莊”。據書中序言中關于莊子的考察,莊子的歷史記載非常少,最早可據的歷史資料是司馬遷的《史記》,僅有一百多字。如言: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莊子偶爾會出現在書中,通過一些生活事跡,對道家的觀點做更進一步解說。而在這些事跡中,莊子的形象比道家所宣揚的無為思想更加鮮活。比如在與惠子論戰時,無論是關于“大瓠”、“大樹”,還是關于“子非魚”的辯論,都可以感覺到莊子很“剛”;而在“游于雕陵之樊”,因“異鵲”而忘其身,遂而遭致虞人誶罵時,他三天不愉快,又可以看出他的小任性;而莊子過惠子墓而語“匠石斫堊”的寓言,并慨嘆“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吾無以言之矣”,又可以看出他是性情中人。而這些,都是他至真的表露,如言:謹守勿失,是謂返其真。

  如果說“逍遙于塵垢之外”是莊子理想的追求,那“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則是他眼中的現實。很多人看到“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論說之后,都認為莊子對于世界的看法非常消極。不過莊子生活的年代是戰國時期,那時,各國之間混戰不止,謀士奔走各國謀取功名,諸子百家爭鳴不休,有為、賢能之士枉遭慘死,天下民不聊生。要想在亂世之中保存生命的同時,又保有純真的本性,卻真非此不可。即使在現今國家沒有戰爭的時代,保存生命不是相當難的事,但是保有真實的本性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么想來,積極還是消極之說,要看個人更加珍視什么,這也應了文中的一句。有人覺得這樣那樣也未嘗不可,這也是某個角度的一個道理。可是莊子將絕對純正的生命視為至高的追求,那也只有“逍遙”“無為”之說才能達到這種境界。如言: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

  《莊子》一書系統闡釋了莊子的思想,也是道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該書共33篇,分內篇、外篇和雜篇。據說雜篇多偽作,而辨別真偽的一個很重要的方式是寫作風格。莊子的風格天馬行空,時而“乘云氣”,“御飛龍”,“逍遙于塵世之外”;時而撥開世俗紛爭的面紗,申斥三皇五帝,痛罵仁義禮樂;時而論說至人之道,鞭笞詭辯之術。他的文章,浩莽宇宙與秋毫之末同在,卻沒有一絲違和,仿佛渾然天成。他的思想,變幻莫測,又逍遙自在,仿佛于天地間取得一絕世之材,配以鬼神之技,才雕就如此般驚世之作。

  看書的過程中不得不對一些詞匯進行一些思考,以下部分是一些領悟,但這并不一定就代表莊子書中的觀點。這是古人思想的糟粕中找尋的一點殘骸,但也許只是幻影。

  ——道。道是什么?道是宇宙的'起源,是天地萬物形成的根源。道在那里?道無所不在,鴻大至宇宙,卑小至螻蟻。道可知嗎?道可知,但不可傳,不可授,也不可語于他人。何人能得道?真正得道的人不知道,接近道的人知道不能言道,知道能言道的人并未得道。

  ——真。“謹守勿失,是謂返其真”。

  ——化。天地萬物順應自然之道,無時無刻不在變化,而道永存,至人持守唯一的道而與萬物一同變化。

  ——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齊物。“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世間本無尊貴卑賤,無仁義禮樂,無是非真假,天地萬物同等存在。

  最后,還想提到一點沒有求證,也不一定正確的感想:

  很多永垂不朽的巨作都在強調一個類似的觀點,這個世界所存在的道德、觀念、是非的判斷等等,都以人類的需求為準則進行定義,但這并不是世界的本質。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有,“人類欲留存于世,先要衡量眾生,于是,他們規則了眾生的意義,當然也有人的意義!”《莊子》中有,“且也若與予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記得《瓦爾登湖》中也有類似的觀點。同是關于生命的自然本性,觀點卻各有千秋。莊子說的是要遵循它,不對它做任何改動;梭羅說要找到它,推翻世間種種秩序的束縛,在關于這個世界的認知與態度中重新建立新的秩序;而尼采說,要認可它,超越它,站在強權的頂端,成為超人的存在。

  關于這一點,我更喜歡梭羅和尼采的觀點。

  莊子優秀讀后感 篇22

  春秋五霸,戰國七雄。諸子百家,英雄輩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橫空出世,道家代表。老莊思想,自成一脈。內圣外王,崇尚自由。逍遙名篇,發人深省。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掩卷沉思,莊子給我們指明了一條成功之道做人之道和為人之道。

  小智慧的體現就是小聰明,就是圍繞著自己畫圓圈。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打小算盤,挖空心思,絞盡腦汁,算計別人。此類小聰明的人往往不能守住做人的法律底線與道德底線,他們總是在是非觀、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等方面,表現得浮躁、搖擺、得過且過、信仰缺失。

  我們當代的年輕人,如果只有小聰明,就會出現林林總總的怪圈與怪現象。“官二代”與“富二代”現象、娛樂圈的吸毒效應、復旦大學生投毒事件、埃及神廟遭中國游客涂鴉事件……這些難道不是小知的表現嗎?

  小知之人,表面上自信滿滿,內心卻極端自卑,充滿著各種各樣的利己主義,魯迅先生筆下的小農與小市民形象就是對他們最好的詮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我們一定要摒棄小知而選擇大知!

  大智慧的人,胸懷祖國,放眼世界,永遠把國家、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天下為公的孫中山先生,為了推翻滿清王朝,奉獻了自己的一生;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為了民族的解放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犧牲了多位親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為了讓中國人民富起來,奉獻了他的大智慧……

  到底是追求小知,還是尋求大知?我的.選擇是走我自己認定的知識積累之路。

  既然有所選擇,我就會義無反顧地刻苦學習文學知識,使自己在文學領域里得到真正的提升!

  《逍遙游》讓我明白了,必須站在大智慧的角度,感悟“鯤鵬展翅與自信人生”的內涵,從而使自己的內心世界永遠是“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沒有大智慧的自信,一切都只是夢。既然有夢,就必須追夢!在追夢的過程中,堅守信念,才能圓自己最真的夢!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們經常在道觀里看到這樣一副對聯,這就是寧靜致遠的內涵。

  學習了《莊子》的《逍遙游》,我深感自己文化知識的不足。要想實現自己心中的夢,就必須從現在開始,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找準學習的道,運用道法自然的規律來彌補自己的欠缺!《逍遙游》與“中國夢”是莊子思想中“內圣外王”與“崇尚自由”的大智慧,在今天得以傳承!

  我要成為一個有大智慧的人,就必須一生感悟“小知與大知”“鯤鵬展翅與自信人生”“寧靜致遠與道法自然”的哲理!

  莊子優秀讀后感 篇23

  說起閱讀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莊子》,對于《莊子》中的思想,有許多都是對我們生活有所啟發的。莊子是東周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莊學,是繼老子之后,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也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在人們的生活方面,他同老子一樣提倡人們回到古樸的先民生活時代去,因此莊子的思想里對于“人為”的一切都持有否定的態度,而對于“天然”的事物,則是給予了最大的肯定與贊揚。與老子相類似,他也強調“天道自然無為”,“道”是不能以人為的力量去改變的自然規律。下面我想談一談我閱讀《莊子》的感受。

  首先,我想談一談有關于莊子有關于崇尚自然與自由的思想。在結合莊子對于自由和自然的追求之后,我想到莊子在《逍遙游》中寫道的“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這里是說人如果能夠遵循自然的本性,把握“六氣”即陰、陽、風、雨、晦、明等宇宙萬物的規律變化,遨游于無窮無盡的境域,卻還是要有所依賴。因此說:道德修養最高的人能順應客觀,忘掉自己,“神人”沒有功績心,“圣人”沒有名望心。莊子否認人可以掌握自然規律,能動地去改造自然,得出了人只能消極地順應自然,完全無所作為的結論,也提出了“絕學”、“棄智”的主張。認為人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會破壞事物的自然規律,并且妨礙自己去認識“道”、掌握“道”,因此才會得出這樣的結論。

  其次,莊子認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強調以自然為美的審美思想。在莊子《知北游》中這樣寫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這里強調真正的“大美”,是不使用語言、不發表談話、不附加解釋的。這個觀點表達了莊子認為人所表達的文字也好,音樂也好都不是天地之間的“大美”。莊子認為真正的美是一種不加以人工雕琢的,自然而然地體現出來的美。“大美”實為主體以自然為宗,在自由關照中獲得一種美的體驗。所以莊子的“大美而不言”也是強調我們對于真正的美應該如何把握,認為應該否棄人力,追求自然。

  結合老子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我們可以看出老子與莊子同樣的強調“虛靜”。莊子在老子的理論中,添加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心齋”與“坐忘”。莊子強調主體應該由虛而明,達到無知無欲,不受外物干擾,空明寧靜的心靈狀態。而“心齋”和“坐忘”在我看來是一種達到“虛靜”的方法或者是過程,通過“心齋”和“坐忘”的方式來進行自我的心靈洗滌,讀后感m提升自己的心靈修養,從而達到“虛靜”。而莊子在“虛靜”的狀態下提出了“物化”的理論。莊子曾在《齊物論》中說到:“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我與蝴蝶之間必定有所區別,而這個區別正是“物化”所在。莊子在認為“虛靜”正是為了達到“物化”,而“物化”之要害是使主體與客體完美地默契合一,不知是我還是物,亦不知是物還是我。同時提出“物化”是一種審美特征,是主體對對象生命情趣和本質的感知,是“體通”的境界一種創作過程中的主客關系。

  以上的感受都是我通過閱讀《莊子》所體會到的,對我的生活有許多的啟發。因為愛上閱讀我才會閱讀《莊子》,因此在日后的生活中我會更加熱愛閱讀,將閱讀變成生活中的習慣,真正做到愛上閱讀,手不及卷。

  莊子優秀讀后感 篇24

  晨曦泛泛,倚床頭側身而坐,隨手翻閱《莊子》至《外篇。駢拇第八》,覽之。其中有一言“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聯系當前鄉村學校教育現狀尤為感慨萬千。

  我們的一些工作不是腳踏實地的潛心挖掘自身內涵性的東西,不是致力于自身文化意蘊的釀造。而是一味的刻意雕琢表面的失去本真的華麗的時尚文化。真實的效果呢?理想嗎?看看鄉村學校越來越緊張的生源就知道答案了。倘若你走進校園,隨便和師生聊聊天,問問師生真正關注過這些東西嗎?恐怕十之九并不在意這些東西。既然大家并不在意,自然也就有了這樣的結果:既浪費了錢財,又浪費了精力,更浪費了師生的時間與青春。這些東西師生其實并不認可,家長更不認可,他們會覺得學校這是怎么了?花里胡哨的,學生在這里除了玩能學到啥東西呢?他們便不得不選擇了逃離。對于鄉村教育而言,原本有豐足的生源和非常優秀的師資隊伍。記得中等師范教育盛行乃至還沒被取消前,他們想的就是回到家鄉的鄉村學校去成就自己的教育夢想。那個時代,鄉村教育并不比城市教育差,幾乎是一樣的水平。后來為何有了偏差呢?因為許多做法,不僅僅讓鄉村學校迷失了自己的發展方向,簡直就是在自我毀滅。學生跑了,教師走了,我們拿滿墻的榮譽獎牌和證書搞鄉村教育嗎?許多走了的教師并不想離開自己原本生活和工作的鄉村學校,那里有他們最初的教育夢。但他們又不得不離開,一個非常重要的根源在于,他們覺得校園再也不是原來的能展示自己的才華,能實現自己人生價值和教育夢想的校園了。鄉村教育那種沒有紛擾的、寧靜的、淳樸的環境和空間被繁雜的功利性、行政性的噪雜事務打破了。

  記得有這么一則故事:一人得到一張天下無雙的神弓。此弓用多年生紫檀木制成,沉實,厚重,用之如神。此人愛不釋手,但覺得它不夠華美,太平淡。于是他找來天下第一能工巧匠雕刻美化。雕好后,果然圖畫惟妙惟肖,此人非常滿意,覺得這才是至極完美。隨手搭弓引箭,用力一拉,弓“嘣”的斷了。何也?恰恰是弓承載了過多的美麗花紋。我們的學校教育何嘗不是這樣的呢?有時候就是為了這種表面的美麗裝飾而失去了它本初的質地。一味的追求名不副實的頭銜冠冕,結果獎牌弄了一大堆,學生卻跑了一大群。校舍建得再好,倘若沒有學生了,沒有教師了,要它何用呢?這就是“舍本而逐末”做法造成的后果。

  當今,我們倡導新課改,進行新課改,但我們可否想過,新課改的目的究竟是為了什么呢?黎巴嫩著名的詩人紀伯倫曾經說過“我們已經走的太遠,以至于忘了為什么而出發”。是啊,很多時候我們置身于這樣的茫然之中。就像我們現在搞課改,我們在搞校本教研活動,我們在搞創新活動,我們在搞各種各樣的活動。我們終日忙忙碌碌的,一個活動接著一個活動搞,其結果,除了滿屋子“廢寢忘食”“嘔心瀝血”整理出來的紙質檔案之外,卻看不到學校發展的成效在哪里。活動該搞嗎?必要的活動確實該搞,而且是必須要搞。但是我們在搞這些東西的時候,是否深思過我們搞這些東西究竟是為了什么?學校新課改的主要目標和發展方向又是什么?所以我們在搞這些東西的時候,需要先理清自己的校情和學情,認清自己當下的發展目標,認清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衡水中學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許多人往往會說,衡水中學就不搞課改。那是你自己的偏見和誤解。衡水中學不搞課改,哪里來的獨特的管理模式和獨特的教學風格?只是人家搞的課改非常務實,是基于自身實際情況而量身打造的自我革命和創新。

  有這么一個諺語:山坡上開滿了鮮花,在牛羊的眼里它僅僅是飼料。這是什么?這就是生活的本質。這其實也是新課改的立足點。飼料是可以吃的東西,是有用的。鮮花呢?它是神秘的,燦爛的,是審美的,是啟迪心智的。我們不妨放低自己的心態去想一想,我們搞的一些活動究竟對我們的核心課堂教學工作有多大的價值呢?佛祖在講經布道,釋伽牟尼拈花一朵,弟子中只有伽葉在笑,因為伽葉明白了,他懂了佛祖的意思,所以他笑。其他人呢?不懂,所以癡呆地看著佛祖拈花。佛祖講經失敗了!所以,在我們的工作中,要明白我們做些事情時究竟是為了什么呢?這些東西是否就是我們的中心工作呢?學校的中心工作就是以生為主,以學為本,謀求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切實提高教學質量。學校的一切活動都要緊緊圍繞這樣一個中心目標去做,倘若偏離了這個主體,眉毛胡子一把抓,弄得學校手忙腳亂的,或者李代桃僵、主次顛倒,那是什么都干不好的。到頭來唯有“南柯一夢”。所以,我們要時時牢記我們為什么課改?我們所要做的一切工作究竟是為了什么呢?

  我們的教育需要一個沒有紛擾的寧靜的環境和空間。原本我們的一些鄉村學校生源正處于困境,盲目的沒有價值的不切鄉村實際情況的一些活動,把僅剩下的可憐的一點生源都折騰跑了,我們拿什么辦學校呢?比如防擁擠防踩踏演練,對于城市教育來講,這是非常必要做實的一件大事。但鄉村學校卻未必適合,整個偌大的學校也就幾十個孩子。每個班級里也就那么一二十個孩子,真的需要這樣的防擁擠防踩踏演練嗎?更何況還非要一整套齊全的實施方案、應急預案和活動開展情況檔案呢。下面的學校就那么幾個老師,就那么幾個學生,你讓這樣的學校比照數千人的學校整理同樣的檔案有必要嗎?其結果無非就是檔案盒子越來越多,師生越來越少,學校越辦越頹廢。

  所以,在國家大力倡導發展鄉村教育的今天,我們還是放下過多的名利包袱,放下過多繁雜的不切實際的盲目行動吧。一刀切的這些原本與我們的鄉村教育并無多大的關系的表面文章和做派,只會干擾正常的教學秩序,把鄉村教育越搞越頹靡。我們還是尊重鄉村教育規律,踏踏實實的走好自己腳下的每一步!當我們真正的走好了,走穩了,再想著去跑,或許并不晚!(史儉明)

  莊子優秀讀后感 篇25

  初讀《莊子》,欣賞老莊的睿智;又讀《莊子》,感慨老莊的逍遙淡定;再讀《莊子》,更被老莊的笑對生死而折服。

  莊子說:“古之真人,不知悅生,不知惡死。

  ”古代的真正懂得生命奧秘的人,沒有覺得擁有生命有多么可喜,也不覺得死亡來臨有多么可怕。

  真正的君子對生死的態度從來是不刻意的,不追問自己從哪里來,也不擔憂自己往哪里去。

  因為,生和死只不過是一個生命形態的變化。

  .莊子妻子去世的時候,鼓盆而歌,這都是大家熟知的故事了。

  莊子說,古之真人不悅生也不畏死,不要覺得:生命在擁有的時候,有多么多么可喜,死亡來臨的時候,有多么多么可怕。

  這樣的態度,說起來瀟灑,但是貫穿到每一個凡人的生命中,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每一個人這一生在忙忙碌碌、緊緊張張,在整個這個匆忙過程中,其實對于越來越短的時光,都心存畏懼,

  又有多少人能做到笑談生死呢?《列御寇》篇記莊子將死時的一段話說:“莊子將死,弟子欲厚葬之。

  莊子曰:吾以天地為棺廓,以日月為連壁,星辰為珠璣,萬物為濟送,吾葬具豈不備耶,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鳥鳶之食夫子也。

  ”莊子曰:“在上為鳥鳶食,在下為螻蟻食,奪彼與此,何其偏也?”生死變遷在一般人看來是相當嚴重的,但莊子說來卻淡似春夢,了然無痕。

  對于自己的死生看得如此輕淡,所以對于妻子之死,他就“箕踞鼓盆而歌了”。

  莊子視死生變遷,不過如春秋冬夏四時變遷而已,于自然的變化是不可抗拒無以逃避的,只有順從依隨,才是人間至道。

  我們借此而說莊子是達生主義者。

  他是無生無死與天地為一體的.,他是上與天地主宰同游,下與看破生死不分始終的人為友的,他是視死生為一化的。

  所以妻子死而歌,已死不哀。

  莊子的生死觀當然是建立在他“道法自然”的哲學觀基礎之上的,他認為每個人都是“道與之貌,天與之形”,既然如此,

  我們除了順其自然,不要把生死看得太重,節哀自便之外,還能做什么呢?可茫茫紅塵中,有幾人能做到和莊子那樣呢?人的身體、人的生命是可以消耗掉的,但是人的思想仍然可以傳承。

  對莊子來講,思想的傳承遠遠勝于一個生命。

  這就是莊子對于生和死這個形態的一種感悟。

  當代社會,人的壽命得以延長,已經遠遠勝于遠古。

  但是,在心理上,對于死亡的畏懼,對于生命的留戀也遠遠超乎從前。

  應該說,在今人的生活里,有太多太多的隱私,有太多太多的牽絆,有太多太多讓人閉不上眼睛的事情在心頭糾纏。

  但是,莊子講了很多關于自己的、親人的、朋友的生死故事,他對生死的看法與今人全然不同。

  在他已經穿越的這個生命中,他看重的是火光,而不是柴火的長度。

  人生的事跡是可以寫下來的,但每一個人的判讀又是各不相同的。

  莊子在《養生主》篇里有這樣一句話,說:“脂窮于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油脂在柴火上燃燒,油脂燒完了,柴火燃盡了,但是火卻可以傳續下去,沒有窮盡的時候。

  人的身體、人的生命是可以消耗掉的,但是人的思想仍然可以傳承。

  對莊子來講,思想的傳承遠遠勝于一個生命。

  這就是莊子對于生和死這個形態的一種感悟。

  道家面對殘酷的現實,深入到人的心靈深處,從自然中尋找一條自我拯救的人生道路。

  莊子的無己無功無名、逍遙放達的精神境界,是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固執地守護著人的精神的尊嚴,辛勤地開墾著人的精神的荒漠,

  把人生從一切無法消除的痛苦和災難中拯救出來,超越人生困境和世俗情欲,使人獲得一種寧靜的自由和圣潔的心境。

  莊子是隱士,但他又不同于一般的隱者。

  他的退隱不單單是為了規避無法改變的罪惡現實,也不僅僅是為了避免為虎作倀、助紂為虐,更重要的是為了尋求一種超越現實的精神自由。

  在現實社會中,人們往往以"消極"、"厭世"等詞匯來形容道家的人生哲學,其實這里有一些誤解。

  只要我們深入到道家那博大精深的人生哲學之中去看一看,就不會草率地使用"消極"、"厭世"等詞匯了只要開始接觸莊子,你便會不自主地神往于他所開辟的思想園地。

  在那里,沒有“攖人之心”的陳規,沒有疲憊的奔波,也沒有恐怖的空虛,更沒有壓迫的痛苦。

  凡是糾纏于現代人心中那些引起不安情緒的因素,全都在莊子的價值系統中煙消云散。

  他揚棄世人的拖累,強調生活的樸質。

  蔑視人身的偶像,夸示個性的張揚,否定神鬼的權威總之,接近他時便會感到釋然,在他年開創的世界中,心情永遠是那么無憂無慮,自由自在。

  生命有限,流光苦短,而在天地間,我們每個人的心合乎自然大道.每個人的生命都在我們自己手中,我們的命運也在我們自己的手中,你想要什么樣的生活,

  其實在你的內心中都會不經意的流露,你的心態會決定你以后的生活,是幸福還是奔波,我們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的權利,生命應該有所堅持,而生存可以隨遇而安的,當你有這種境界的時候,你就不會為生活的一些小事去煩惱。

  生活總是會有這樣那樣的煩惱,用一棵平靜的心去生活去面對發生在身上的不幸,換中心態你會發現原來不幸也是一種美看見自己內心中生與死的較量,

  看見我們可以活下去的那個希望,其實我們是可以在有生之年真正做到樂生,做到順應,做到當下的快樂,活好每分每秒。

  真正到生死大限來臨的時候,有一份微笑的坦然,可以面對死亡說:我此生無憾。

  莊子優秀讀后感 篇26

  原天地之美,達萬物之理。濮水一別,濠梁傾覆,終是莊生曉夢,浮世今生。

  ——題記

  一

  蝴蝶,耀目的蝴蝶。

  棲在巖壁上的,騰舞于空中的,鳳凰于飛,流光溢彩,蝶落蝶生,生生不滅。

  那些唯美纖細的精靈,那些絢爛至極的永恒,是本該就如此明艷的張揚,還是理智與幻想邊緣的沉淪?我分不清,只知彼時花落花飛花滿天,煙火灼鬢,流螢成眠。蝶的幻影,美麗的墜落,反倒把蝶中央男子眉目的清冷,襯得越發清晰。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他淡淡開口,“化而為鳥,其名為鵬,往生天地間,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是以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多年前的道理,你可還懂得?”神色平淡如他,待我,卻如鄰家老友。

  “不樂壽,不哀夭,不榮通,不丑窮,人事貴在無為,莫以心為形役即可。那年相見,你問我何謂自由,今日我便告訴你,自由,便是精神上的超脫。”

  我越聽越疑,不知何處見過此人,那雙洞察認識的清透眼睛在都市中本不該輕易被人忘記,只是那人口中的自由讓疲于奔命的我只覺得尖銳刺耳,自由,沒錢談什么自由?

  我急忙打斷了他;“老先生,這片蝴蝶谷一經打造一定是有名的風景區,咱們一塊商量個價吧,你要多少都成,我給您算算啊………”我沉浸在“黃金夢”里,完全沒有注意到那片蝴蝶的絢麗,在金錢的叮當聲中向更深的黑暗褪去。

  男子嘆了口氣,神色無悲無喜,“名利縛汝身,我當何作為?你不再是那年探求自由的孩童了。”

  “老先生,價錢還可以商量……”

  我趕了兩步,想抓住他的衣襟,卻只觸到一片溫涼如水,清皎如月,熟悉的感覺……仿若宿命里的輪回。

  身上一個小本子掉落。我撿起,是兒時一個老人送的涂鴉畫本,翻到首頁,上面赫然寫著——《南華經》。

  二

  孩子很小,卻不再樂意和同齡的伙伴一起玩耍,他想追尋一種“道”,一種讓人無限放空的`絕對自由,濠水的橋上留下他的吶喊,橋下的魚兒也記住他的找尋。

  終于有一天,一個清淡的聲音叫住了他,“子安知魚之樂乎?”

  孩子回頭,男子坐在河邊悠然垂釣,眉目間的清冷,極為清晰。

  “我不知,那你知道嗎?”孩子不服氣。

  “無憂無慮的自由,便是魚的快樂。”

  自由!孩子精神一震,停下了繼續找尋的腳步。

  言談中,孩子漸漸了解了他。涸轍之鮒,濠梁觀魚,惠子相梁,擊缶而歌,一個超脫世俗虛名的大智慧者,一個不屈財富寧生而曳尾涂中的大無畏者,一個看破生死超然灑脫的大自由者。孩子想追求的“道”,在他身上,有了最完美也最矛盾的體現。

  貧困交加,麻鞋為生。孩子覺得他可憐,然而是這個人,“以天地為棺淳,以日月為連璧”,氣魄灑脫超然若天神。朋友離開,妻子辭世,孩子覺得他孤獨,可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超凡人格,對精神自由的上下求索,讓任何贊美的語言,都無法形容他的充實。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紫陌紅塵,他是獨守心靈月亮的月桂,讓所有孤獨彷徨的人一抬首總能發現一輪皎白的圓月——是他的靈魂在永不放棄的追逐。天下紛爭,諸侯戰亂,他放下功名利祿坦然守住一池的游魚,用道家的樂生詮釋精神自由的超脫與快樂——那是他自己的逍遙游,在別人難以企及的心靈高度。

  當一種美美到無法言表,只能舞之蹈之,頌之詠之;當一種淡淡到無從品味,只能嘆之惜之,贊之賞之。孩子沐浴在道的自由中,想:有一天我會像他一樣。

  可還沒等到這“有一天”,他走了。孩子伏在池邊大哭,橋上一本小書飄來:“自由是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三

  那孩子是我,那小書,我今天才知,是莊子的《南華經》。

  思緒回到現實,看著那些不斷退去的蝴蝶,我忽然間淚流滿面。莊周,是你么?這些年,原來你一直都在,看著我從一開始向往純凈的自由一直到掙扎于名利難以自拔。圣人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在你看來,我和他們沒什么不同。只是這一次的對話,又代表了什么?重新告訴我自由的定義,是回答多年前的問題,還是新的希望?男子不回答,只是笑,驀地,縈繞心頭的疑惑消失殆盡。

  自由,是一尾雀躍于心間的游魚。

  蝴蝶重又出現,男子逍遙跳躍,一如往昔。這一次,沒了年少的執著,沒了名利的追尋,我只沖他笑笑,便反身出了山洞。與他的第一次對話,是啟蒙,第二次對話,是救贖。對所謂名利的糾纏,不過拘泥于外物罷了;自由,是精神上的超脫。對所謂自由的追尋,關鍵是看自己。

  出了山洞,風清月朗,心如明鏡,所有的一切倏忽消失,仿佛永久存在,又仿佛從未來過……

  莊子優秀讀后感 篇27

  世俗名利和青山綠水之間,你選擇了淡泊明志,持竿垂釣碧泉綠潭;權力富貴和草舍茅廬之間,你選擇了寧靜致遠,曉夢翩躚姹紫嫣紅。

  陰暗朝廷是鳶飛戾天者的翅膀,但卻是束縛你靈魂的鎖鏈;計謀社會是追名逐利者的天堂,但卻是折磨你身心的地獄。為了恪守那一份淡雅,你毅然決定步入山林,感受鳥語花香的自然氣息;為了保護那一份清靜,你決絕離開官場,遠離爾虞我詐的官場煩擾。你放棄了楚王的盛情相邀,寧曳尾于涂中,不展翅于仕途;你原諒了惠子擔心威脅的陷害,寬容了這唯一的一份友情。

  一間草舍,一幽清夢,將你帶到五彩斑斕的花間,化身為淡藍的蝴蝶,飛舞、翩躚、悠然,忘卻世俗煩憂,只是一直簡簡單單的蝴蝶,與同伴一起,快快樂樂地徜徉天空,可以永遠不受精神和身心的束縛,自由自在、恣情率性。

  世事無常多紛擾,而你,選擇退出紛爭,超脫物外。因為對這個世界愛的深刻,所以你更對這個各國戰亂頻仍、百姓流離失所的時代恨的'徹底、放棄的決絕。你以一顆樸素淡然、超凡脫俗的赤子之心,將你對于社會的愛恨情仇、悲憤不滿、憤懣不平,轉化為有力的文字武器,用你的才華橫溢,書寫了無數的意味深刻、發人深省、使人獲益匪淺的篇章。你大膽批評孔子所謂的不合時宜的仁道思想,批判他周游列國的愚昧及對這個連年征戰、黎民苦不堪言的春秋戰國交接的時段還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你早已看透這個悲戚無望的世界,離開,對你——一個擁有經天緯地之才、可以斡旋宇宙扭轉乾坤的將才,卻不愿深陷戰爭泥淖,更不忍看血流成河、尸骨如山的殘垣瓦礫。是啊,萬物皆有道,冥冥之中皆有定數,又何必天而行呢?況且分分合合本就是世間的規律,而“合”終究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即使胸懷大志、熟諳韜略,也要追尋真正精神上的自由,于是乎,便有了“莊周夢蝶”的故事流傳千古,并被后代的文人墨客所推崇,成為他們追求隱逸生活的先驅,成為他們在陰暗世界中的一縷希望之光,成為他們在繁華世界中恪守自我的精神慰藉。而你,也終將名垂青史,即使你并沒有想要被后世所記住,但世世代代的后人都將記住你的恣意,你的傲視萬物,你的才氣,以及你曉夢迷蝶的灑脫境界……

  在最貼近自然心靈的山中,在最能體會到蟲鳴鳥叫、高山流水的世外,你成為了真正只為自己而存在的自己,你也真正成為了那個時代最最成功的人,你恪守了最純真、最無欲無求的本質,而那些被名譽金錢所蒙蔽了雙眼的人,才是那個時代最可悲、最最讓你不屑一顧、也最徹頭徹尾的失敗者,他們最終得到的所謂的在你看來只不過是身外之物而他們卻拼命向往的虛華,而他們失去的,遠比得到的重要和有價值得多。

  繁華如三千東流水,你只在乎閑云野鶴般的采菊東籬、身心自由,置身置靈魂于曠野,高聲吟唱著屬于自己的歌,悠悠然永遠地成為一個真真正正的淡泊名利、鄙棄功名利祿的隱者。

  迷蝶,在午夜夢境之時;灑脫,在淡然無悔之刻。

  躑躅,在綠水佳林之間;化仙,在靈魂升華之日。

  只戀你化身的蝶,淡藍,不失信仰……

  只尋你走過的路,堅決,不變方向……

  永遠的藍蝶,永遠的莊子!

  莊子優秀讀后感 篇28

  我在初三的時候讀過一次《莊子》,大二上學期再讀的時候,理性分析的眼光多了一些,但是體驗感悟的成分也少了一些。不過這次重讀,還是可以發現許多有趣的問題與收獲。

  (一)重讀《莊子》的困難與經驗

  我們在小組交流的過程中,曾經談論過閱讀《莊子》的方式與目的。當時我建議大家不要單純把《莊子》當作一種知識體系去學習、閱讀,更可以把它當成一種人生智慧去體驗、感悟,讀到喜歡的句子可以摘抄一下,這也是我的閱讀的方式。

  后來我們曾多次遇上過很多問題與分歧。我記得我不止一次的、在不同的場合說過自己的一個觀點:中西哲學的語境是不一樣的,它們之間的交流很多時候都是不平等的。例如西哲會批評中哲語意不清,概念模糊,缺乏邏輯體系;中哲也可以批評西哲過于注重概念游戲,缺乏對德性、人生、社會、自然的體驗感悟。我們以此差異來對兩者進行認識、理解,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我們在此問題糾纏不放,故意抬杠,那也是有礙交流、進步的。

  而《莊子》這本書的問題也在于此,首先它不是一個系統、邏輯的思想理論體系,這個不需多講。其次,由于文言解讀的差異,人們可以從很多個方面,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方向去解讀。另舉《道德經》的一個例子,開篇第一章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這第二個“道”字,到底是“遵循”的意思,還是“說明”的意思,兩種解讀,兩種思想,國學有時候就有這個問題。再次,《莊子》年代久遠,我們難以確定,到底它哪些部分是偽造的、被篡改過的;哪些部分才是其真實的,一貫的思想。

  這樣的問題也是還有很多,不一而足,它們導致我們在解讀的時候會遇上很多困難。比如說,我們哲學小組在讀《莊子》的過程中,遇上的一個最根本的問題是:莊子常說的、最重要的那個“道”,到底是什么?我們不能像讀西哲一樣,運用邏輯推理、總結歸納的方法來得出答案。就像我們把《論語》里面有關“仁”的表訴全部列出來對比,不能總結出什么是“仁”。而莊子的“道”,同樣如此。

  于是我們會開始思考,到底那些觀點才更接近莊子的思想本身,那些觀點明顯是假托?我們到底是要去追求莊子思想的本真,還是只追求自己偶有所得便好?面對這些問題,我想每個人讀書的立場、目的不一樣,人們也應該會有自己的答案。但我認為重要的是:第一,我們在讀《莊子》的時候,要格外小心,保持謹慎懷疑的態度,切莫以片面的理解,就以為自己領悟了莊子的精髓。第二,這些問題能否解決,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你有心閱讀,走進莊子這個虛幻浩瀚的世界,多提出這樣的問題,其實這個過程已經會激發你的思考,你終究會有所收獲。

  (二)莊子為何不講清楚他的“道”

  在《莊子》當中,處處有在講他所崇尚的“道”,但是都是描述,沒有定義。所以我們對于“道”的理解,不能通過精確的概念,而是要通過心性的感悟。不過盡管如此,相信大家對“道”的理解,也不會相差太遠的。

  莊子或者道家所謂的“道”,大概是一種一元的、形而上的、永恒的、無所不包的、符合自然的、清靜無為的存在。這樣一種“道”,貫穿于莊子思想的本體論、認識論、政治哲學、人生哲學等方方面面。

  縱觀東周諸子,除了陰陽家之外,道家算是最關注形而上的問題的了,老子就是這其中最突出的一個代表。我在大學里一位講中國哲學的老師曾經有過一段很好的說明,他是這樣說的,我們人、動物,會走會動會說話,是因為我們有一個腦子在控制自己(古人就以為是心),腦子一發令,我們的手腳就會動,嘴巴就會說話了;那么老子就觀察天地變化、山河日月,他也在想,這大自然一切一切的變化,是不是也有一個最高的“腦子”在發號施令呢?于是他就發現了“道”。道家的“道”,是至高無上的、也是符合一切自然的本性的,人只要獲得了“道”,那就會走入最高的境界,與世間萬物融為一體。

  那有一個問題來了,老子和莊子,為什么不把他們的“道”,用文字語言說清楚?這個問題就是我們曾經多次討論過的“言意之辯”。

  首先來對比西方的哲學,西方古代思想家們的傳統,一向注重概念、語言的清晰。從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開始,他們已經強調概念、定義的重要性,而且對此也有諸多開創;后來經過中世紀經院哲學,再一直發展到康德、黑格爾,整個西方哲學,仿佛就是一個龐大而精致的概念王國。西方的思想家們,就是想要通過考察精確的語言概念來發展思維,從而認識世界。

  至于中國古代哲學,則有另外一個傳統——言意之辯。中國古代的思想家們會懷疑,語言真的可以準確地表達意思嗎?就算我真的準確地表達出來了,你可以準確地接收得到嗎?道理很簡單,我們每個人人生經驗、知識水平不一樣,很多時候對外部世界的理解都是有主觀性的。如果我說失戀了我很傷心,“傷心”這個詞,可以準確地表達我此時內心情感是何種感受何種程度嗎?你所理解的“傷心”,是以你昨晚掉了一百塊錢那種“傷心”來理解的嗎?

  言意之辯是魏晉玄學家們所關注的一個重要的問題,但是在先秦早有根源。《易經》也有寫:“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而道家則多次多方面地談過這個問題。莊子認為,所謂的“道”都是淵博的、宏大的,無所不包的;而語言本身是糟粕,是狹窄的。如果“道”有了一個具體定義的框定,那么它就只能“是”這個而“不是”那個,但這是不符合“道”的本質的。這里有體現莊子的辯證法,不過我之后再詳細談。

  對于“言意之辯”,不僅中國古代哲學有關注,西方后現代的思想家們也有具體深入的研究了。而我們哲學小組討論的結論大概是,一定的語言和概念本身,會利于我們表達意思情感,加深對世界外物的思考與認識(比如你現在看我這篇文章就是如此),否則我們或許只能通過大笑來表示開心、拍桌子來表示憤怒。但是語言和概念是相對靜止的,思想和情感是非常細膩、豐富的,某些時候,概念也會妨礙我們認識世界,語言也會淪為“語言化石”。如果有心的朋友,應該對此格外小心。

  所以,最后重申,由于莊子他們對語言和概念的不信任,我們讀《莊子》,有時候不能通過精確的概念來理解,而是要通過心性經驗來感悟。

  (三)“道”的合理性來源

  在上一節當中,我已經簡單地提到,道家的“道”,是來自于老子對自然變化的觀察,這就是“道”的合理性的來源之一:天無不覆,地無不載,道無所不容、無所不在。因為“道”,日月星云得以運行,山川河流得以形成,人類社會得以運作。只有符合“道”,一切的一切才得以存在、發展。

  然后我還從另外一個方面讀出來莊子的“道”的合理性來源,那就是崇古。大家都知道,先秦諸子在思想上都有崇古的傾向。他們在論證自己思想合理性的時候,都會回到夏商周三代,甚至堯舜禹、三皇五帝時期找到理論支撐。由于諸子都是民間興起的私學,他們需要找到一個官方的“正統”來證明自己思想的合法性。有趣的是,不同的派別居然可以在同一個例子當中找到截然不同的結論,比如說,孔子會贊頌三代和西周時期的音樂,然后提倡恢復禮樂制度;而墨子也會提到三代時期的音樂,但是就會提倡“非樂”。

  對于諸子的崇古,我發現有一個問題就是,諸子在引用以前的歷史來論證自己的思想的時候,并非尊重客觀現實與內在聯系的,而是片面地找到有利于自己立場的一面,甚至歪曲、捏造歷史來證明自己的思想。第二個問題比較根本的是,我認為諸子這種“崇古”,是一種盲目的崇古。因為諸子總是在強調,過去有多好,遠古有多好,現在就不好了。但是這種過去的好,其實更多是他們幻想、構建出來的。在遠古時期,社會普遍更會存在生產力落后、疾病橫行、生存環境惡劣等問題,只不過壟斷知識的人們,用文字為遠古時期的社會粉飾太平罷了。

  說回莊子,他也是崇古的,但是他的崇古與諸子不同,他不是崇尚三皇五帝的時期,他是崇尚更久遠更古老的.、甚至三皇還沒出現的時期的遠古社會,并且從中找到“道”的合理性。

  我發現這一點跟兩千年后西方的思想家盧梭的做法很相似。盧梭為了論證“人民主權”與“社會契約”的存在,也是從人類遠古的狀態找到“人生而平等”的合法性的。盧梭的思想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他盛贊人類的“原始自然”的狀態,認為文明與智慧就是導致人類不平等和災難發生的根源。

  而莊子的做法一模一樣,他崇尚“道”,而“道”的要求是無知、無欲、無為。莊子認為,智慧、欲望、妄為是導致東周時期戰爭不斷、社會混亂、人民生活疾苦的根本原因。所以他崇尚遠古時期,因為遠古時期的人民正是無欲無知的,他們也不追求有所作為,所以社會安定,人民幸福,這樣的一切,才是符合“道”的。如果當今(東周)的社會想要獲得安定,就要學習遠古時期的社會,那樣就可以獲得“道”,獲得幸福。這樣的思想,在《在宥》、《繕性》、《庚桑楚》等篇目,多見論證,由于篇幅過長,我就不一一例舉了

  (四)為什么要“無為”?

  莊子崇尚遠古時代,因為遠古的社會與人民符合“道”,符合自然。人民淳樸、簡單、平等,社會沒有等級、沒有壓迫,更沒有戰爭動亂。莊子和道家,一直就是贊頌這種社會狀態。

  然后他們考察智慧與技能之所以產生的原因。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道德經》第十八章)而莊子也是持同樣的觀點,他認為“德蕩乎名,知出乎爭”(《人世間》)。也就是說,所有的智慧、技能、名聲、禮節、等級秩序等等一切一切被稱為人類文明的東西,是因為人們淳樸的心性受到迷惑了,才逐漸發展出來的。因為有了斗爭之心,所以才會又不斷進步的智慧;因為有了盜竊,所以才會有鎖鏈和監獄。所以《莊子》一書多有反對、批評儒家孔子主張恢復禮樂仁義的做法。

  再者,莊子考察智慧、技能出現之后的影響和后果。道家始終認為,仁義智慧是不符合“道”、不符合“自然”的,如果越是鼓吹這種文明的發展,人們就會越來越遠離自然淳樸的狀態。所謂“禮樂偏行,則天下亂。”(《繕性》)因為提倡賢能,百姓就會互相競爭;因為提倡禮節,家人就會產生隔膜;因為有了貴重的財物,人民就會成為盜賊。

  更進一步的是,莊子認為,因為人們脫離了淳樸的狀態之后,世間善良的人會比邪惡的人要少得多,這種情況下,所有的智慧技能,也就作惡得多,而不是為善得多。在《胠篋》一文中莊子就有精妙的諷刺:那些自以為聰明的人發明了籠子來保護自己的貴重物品,但是更聰明的盜賊直接把籠子都偷走了,這樣一來,籠子不是為了給盜賊更好地保護他所盜之物嗎?那些自以為聰明的臣子用禮樂制度來維系一個國家,結果傾國之賊把整一個國家都奪走了,所謂“盜國者為諸侯”,那樣人民提倡的禮樂制度,不也是為亂臣賊子保存國家嗎?

  以上就是莊子和道家批評智慧仁義的主要原因。因此,莊子極力提倡“無知、無欲、無為”的狀態,反對智慧與仁義。

  在《漁父》一篇中,莊子譏諷儒家想通過提倡禮樂來恢復社會和諧的做法,就像一個人想擺脫自己的影子而在太陽下拼命奔走,結果跑到累了也沒能擺脫影子。莊子主張,想要恢復社會的和諧穩定,只要讓人們放棄智慧,回歸淳樸就行了。就像那想要擺脫影子的人,只要在樹蔭出歇息就可以了。

  所謂“至治之世,不尚賢,不使能”,“絕圣棄知,大盜乃至,“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不過,無論莊子的這個思想有多大的合理性,但都是不符合現實的,人類文明發展的河流是不可阻擋的。他所提倡的“無知、無欲、無為”的狀態,不可能再退回去。而且,他本來也沒有實現這一理念的實際措施。他只是一個思想家。

【莊子優秀讀后感】相關文章:

莊子的夢想與理想優秀作文08-15

漫談莊子與《莊子》作文09-08

問道之莊子的啟示-高中優秀作文08-14

問道之莊子的啟示_高中優秀作文09-03

名人故事:莊子和莊子自由01-28

莊子的名言05-18

莊子的語錄11-05

莊子的名言精選01-18

莊子簡介02-01

莊子的經典名言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