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金《秋》讀后感-讀后感-高二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巴金的秋讀后感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巴金的秋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巴金的秋讀后感1
好像現在的小說總要塑造幾個問題少年出來。《麥田里的守望者》是這樣,《偷影子的人》是這樣,《擺渡人》也是這樣。這個故事簡單到不能再簡單了,迪倫和崔斯坦兩個角色讓人永遠不會有讀《百年孤獨》那樣辨別人物的苦惱。巧的是,這兩個角色都是問題角色。迪倫是一個不合群的單親女孩,在學校受欺負,跟母親沒話說。崔斯坦是個不合格的擺渡人,明明應該做一個冷漠的護衛,卻偏偏動了惻隱之心。可偏偏就是這么倆問題角色,居然成了一部所謂“教會你愛的小說”的主角。
可能關鍵就在于怎么理解“問題”兩個字。所謂的問題,無非就是跟現在的社會秩序、社會規則有所矛盾罷了。這個世界沒有那么包容,當你和多數人不一樣,多數人投來的異樣目光就將會是你最大的生活阻力。這種阻力,看看阿爾貝·加繆的《局外人》就知道了。迪倫和崔斯坦就是兩個這么不一樣的角色,因為不一樣,所以他們具有了一種潛在的改變和打破現有秩序的力量。
要說這種力量,真是出人意料地強大。迪倫和崔斯坦不變則已,一變就瞄準的'是這個世界上最雷打不動的規則——生與死。若說其他的社會規則還有變通的空間,誰都明白由生到死的這個單向通道是絕對不容挑戰的。可是你看迪倫和崔斯坦,不僅經歷了從生到死,還從死回到了生,在這片生與死之間的荒原上來回穿梭,簡直肆無忌憚。
但是我們喜歡這種肆無忌憚。每個人都會有成為少數人的時候,也都會有成為“問題角色”的時候,卻不一定會產生如此巨大的變革動力和能力。所以我們羨慕迪倫和崔斯坦,羨慕他們為了愛情連生死都可以逆轉。自己無法或者不敢去實現的場景,就交給小說完成。所以《擺渡人》寫到了許多人心里,你在暗暗為迪倫和崔斯坦加油的同時,也在偷偷地給自己鼓勁。
這就明白了。許多人說《擺渡人》是部心靈治愈小說,其實治愈心靈的不是迪倫和崔斯坦的愛情,而是讀者在故事中生起的情感共鳴。你能在他們奔跑的過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不知不覺中他們成了你夢想的寄托。看到他們成功扭轉乾坤,你會覺得自己也仿佛掃除了陰霾,積聚了力量。你知道這只是一個故事,卻仍然心潮澎湃地帶著一絲絲希望,希望故事成真。這個故事不一定完美,也不一定經得起推敲,作者的文筆也不一定有多么經典,幾百年后它也不一定能成為《巴黎圣母院》式的名著經典。《擺渡人》這樣的書,定位不在于成為名著經典永流傳,而在于給高速路上奔波往來的人提供一個休息、加油、補充能量的地方。愿你能在這個休息區獲得迪倫和崔斯坦那樣的勇氣和力量吧,然后我們一起改變世界去。
巴金的秋讀后感2
很喜歡巴金這位作家,讀過他的《激流三部曲》,他在寫作《家春秋》時還不滿30歲,讓我對她的敬佩之情有增添不少。最近,我剛剛讀完這部作品,心理起伏跌宕,書中很多的故事情節讓我印象比較深刻:
語言描寫平中出奇。在日常生活對話中,巴金筆下人物的語言中規中矩,和人物的身份,性格比較合拍,而發生沖突時的語言刻畫,令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那可惡的覺英和淑華的對話,覺民和克安的對罵,讓讀者為正面人物的命運牽掛,惱恨反面人物的語言,寫活了。不過我覺得,對于覺民的心理活動,語言描寫,特別在平常的敘述中,有些理想化,少了生活的積淀,不是微笑就是冷笑,略顯脫離生活,和覺慧比較起來,差異性不大,看完《秋》,差不多就會把覺慧忘掉,讓覺民弄混了,語言的描寫不夠鮮明。
文筆很干凈。看《家》,雖然僅僅看了幾頁,但是一個簡潔、明快、大氣的筆觸已經躍然紙上了,景物的描寫,對于月光的注釋,令我耳目一新。沒有家長里短的敘述,有一種大家庭子弟的眼光,比較脫俗,當然,老舍的.俗也不是不好。
中心人物的描寫牽動著我的眼光。你可能不喜歡覺新,但是你不能漠視覺新。巴金在覺新身上投入弄筆重墨,不管是他處理事務也好,還是他的感情生活,覺新的身影總在讀者的眼前揮之不去,而且有時候搞得讀者胸口發悶,對于自己一個不喜歡的人這樣牽掛,簡直是一種折磨,巴金的覺新,自然成為文學人物里面一個經典形象。后來孫道臨演繹得也比較成功,我有一個天真的想法,陳道明演可以不可以?王志文呢?
景物描寫。一件事情,只要提上一千遍,那人們肯定記住。高家的大花園,天天講,月月講,年年講,不厭其煩。人是懷舊的,巴金的筆,景物描寫也沒有脫離開這個令他感傷的地方,好像我們現在的憶童年,不同的人不同的寫法,巴金的年輕的眼睛,到沒有太多出彩的地方,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他的關于月光的描寫,想起來老舍的《月牙》,不斷的點到月光,每次有不同。
故事的選擇。五四時期,長篇小說并不多,匕首,投槍比較多,而巴金的《家春秋》,卻似徐錫麟懷抱的炸彈,不斷地投向舊世界的人群。選擇多少人物?選擇怎樣的人物?選擇怎樣的沖突?情節?年輕的巴金,用一個大家庭的興衰,用新世界和舊世界的沖突,用年輕人的決裂和幻滅,為不同的人指出了不同的道路,文學是救國的,是治病的,洋洋灑灑三卷俊文,雖比不得《紅樓夢》,卻可作為我們回憶五四時期人們的生活和寫作特點的良好教材,特別是出自一個年輕人的筆下,尤為可貴。(你可以從里面截出秋的)
關于人物。粗分一下,男人女人。從思想性和道德性來看,巴金比較同情女人。從三兄弟的眼睛里面,除了那幾個姨太太以外,都是好女人,特別是自己親屬,這也難怪,感情發揮作用。圍繞著覺新的幾個表妹,表姐,老婆,丫環,宛如大觀園里面的金釵們,讓人憐愛。一時間,被善良的女人們包圍了,讓男讀者們垂涎欲滴,樂不思蜀。恨不能沖進小說,替代覺新的交色扮演,好好的享受那幾段錯過的緣分。
而周伯通們,鄭國光們,克明們的描寫,在巴金自己的嘴里說,是重點刻畫的人物,是對立面,他們的角色,并非無足重輕,正是這些人決定了人物的命運,通過巴金的筆,一個個面目可憎,死守禮教的壞男人們,用他們的手段撕扯著讀者的心理,這種折磨,才令人印象深刻。
【巴金的秋讀后感】相關文章:
巴金《秋》讀后感-讀后感-高二08-07
巴金的名言09-13
巴金的名言12-18
《繁星》巴金07-04
巴金的名言01-04
家巴金的經典句子11-03
給巴金爺爺的信03-21
巴金的名言大全01-03
巴金散文《繁星》05-13
巴金名言名句摘抄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