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讀本》讀后感范文(通用24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慈善讀本》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慈善讀本》讀后感 篇1
讀著學校發的《慈善讀本》,如同接受心靈的洗禮,帶給我那么多的感動尤其當讀到第二單元時,“關注他們”這一課題展示了一幅幅震撼心靈的圖片,不得不讓我為之動容。這些圖片講述了一個個真實的故事:在四面透風的教室里,同學們認真地學習著:一場春雨過后,教室里一片泥濘,可同學們依然認真讀著書;沒有板凳,孩子們站著堅持上學;在露天教室里,孩子們迎著風雪埋頭讀書;喪失父親的小剛因付不起學費,當了兩年的旁聽生,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真正走進課堂:為了賺學費,一個瘦弱的小女孩要背著滿滿一筐蔬菜翻過兩座山,她今年剛剛八歲:一個7歲的孩子,因父親死于礦難,家中斷了經濟來源,交不起學費,只好上山砍柴……
讀完這本書,我終于知道,在同一片藍天下,除了無憂無慮的我們,還有這樣一群孩子,他們為了生計、為了上學在艱辛地度過每一天,當我們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有沒有想到那些在四面透風的教室里上課的同齡人呢?當我們用著嶄新的課桌椅,有沒有想到那些沒有板凳只能站著上課的同齡人呢?當我們開小差不認真學習時,有沒有想過那些渴望上學卻上不起學的同齡人呢?當我們享受著父母的`關愛,投入父母溫暖的懷抱時,有沒有想過那些失去親人的同齡人呢?當我們大手大腳、揮霍浪費時,有沒有想過那些挑柴荷擔的瘦小身軀,翻山越嶺,只為掙點學費的同齡人呢?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都會遇到困難,但我們不能一味抱怨,要明白世上還有比我們更坎坷的人,幸福在于滿足,不知足的人永遠不會快樂。每當聽到“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這句歌詞,我就會想到在我們的周圍有許許多多需要幫助的人,太陽縱有萬丈光芒,也有照不到的角落;人類的科技再發達,也抵擋不了災難和死亡,我們要關心他人,奉獻愛心、世界需要慈善,生活才能變得更美好。
《慈善讀本》這本書講解了“慈善”的重要性,使我受益匪淺。在生活中,我們要從小事做起,關愛他人、幫助他人、尊重他人,懂得與他人分享,讓更多的人了解并參與到慈善事業中去。
《慈善讀本》這本書集中了編委會的集體智慧,更是社會關心慈善的結晶!
《慈善讀本》讀后感 篇2
最近我讀了《慈善讀本》,深受感動、受益匪淺,每看一遍,心情都萬分激動和感動。慈善人士為我國的慈善事業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如果每個人都能像這些人一樣向社會奉獻一點愛,這個人間會變得更加美好。這本書的發行不僅對當今社會起著深刻的作用,而且對以后的幾代人也都有重大的教育意義。看到今天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樂于助人、幫助他入的精神越來越少,愛和奉獻也越來越少,這正是《慈善讀本》在當今發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需要讓更多的人去閱讀,去懂得人間的真情。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還有很多人尚未解決溫飽問題,這就需要我們每個公民奉獻愛心,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我們要學習這些慈善家,為國分憂、為國奉獻。這本《慈善讀本》呼喚真善美,讓那些自私自利,對社會、對國家沒有責任感的人感到慚愧羞恥和無地自容。閱讀《慈善讀本》這本書,將會喚起更多人為國家、為人民參與慈善事業。
慈善是人的本能,看完這本書我更懂得了人間真善美的含義:無論一個人多么艱難地活著,都要懂得人不僅是為自己活著,而且是為更多的人活著。就像張田會長所說的,“有機會幫助別人是自己的福氣”。在《慈善讀本》里,我學到了許多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它不但教育我們要有愛心,要對國家、民族和人民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而且教育更多的`人如何做人、如何珍惜生命、如何善待人生;它談理想、談追求,談人的責任與良心,談對人間的愛與奉獻等等,我真是從中學到了太多太多。《慈善讀本》使我懂得了該怎樣做人,為我今后的人生道路指明了方向。
讀了《慈善讀本》,再聯想自己,深感慚愧。我是一名教師,在教育崗位工作十余年,憑著自己對社會的責任與良心,我在每次捐款捐物的活動中都是積極參加。一個人做好事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而張田女士十幾年來一直在做慈善事業,是我永遠學習的榜樣,我要像張田那樣做一輩子的善事。
《慈善讀本》讓我懂得了人生的價值在于奉獻,更讓我知道了“你為社會做了多少奉獻,你就有多大的價值”。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要把《慈善讀本》當作人生指南,因為這本書能讓我更加熱愛生活、更加充滿對人間的愛,把我的理想、我的愛、我的夢想全部奉獻給全人類。
《慈善讀本》讀后感 篇3
寒假中,我閱讀了老師發的一本《慈善讀本》的書,這本書給我們介紹了許多愛心故事,許多名人的慈善事跡讓我很感動,受益匪淺。
通過這本書,我知道了天下有許多需要幫助的人。有的貧窮付不起學費,有的生活條件差的連飯都吃不飽,有的沒有了爸爸媽媽生活在孤兒院的孩子…..他們需要我們伸出一雙雙充滿愛心的手去幫助他們。
慈善不是出于勉強,它是像甘露一樣從天上降下塵世;它不是幸福給予受施的人,也同樣將幸福給予施與的人。
記得國慶節的時候媽媽帶我去了貴州山區看望村里的小朋友,我把自己親手做的香皂和一大堆文具用品都贈送給了他們,而且我們還在當地村民的幫助下學習做貴州特色美食——滋吧,香噴噴的滋吧做完后,我們就開始在村口的景點義賣,膽小的我居然賣力地吆喝,還一次一次地拉客“推銷”。看著“顧客”給我錢,還直夸味道不錯,我心里樂開了花,義賣結束后,我們把錢放進“愛心箱”里,交給小學校長,讓那里的小朋友能過上更加快樂的生活,這也許就是慈善吧!回來后的第二天剛好是我的生日,本來每年我都會去挑個漂亮的`生日蛋糕,但這次我把用來買蛋糕的錢買了很多水彩筆和水彩顏料寄給貴州苗族侗族自治區從江小學的小朋友們。因為我喜歡畫畫,所以也希望在山區里的小朋友們也可以畫出栩栩如生的畫,讓全國的小朋友們都能看到那里的美麗風景。
“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只要是真心誠意的去幫助有困難的人,別人快樂,自己更快樂!
《慈善讀本》讀后感 篇4
中國人把“慈”的本意為父母之愛,后引申為“愛別人”而“善”的本意是“吉祥”、“美好”,而后來人們把慈善并用為一詞,指憐憫幫助他人。
今天,我在《慈善讀本》中讀到一個故事,它的名子叫,《點亮心燭》,本文講述了二戰期間,英國小說家雪爾。羅伯斯照例來到墓地拜訪一位英年早逝的文友臨行前去看到的`墓碑上寫著一句話:“全世界的黑暗也不能使一支小蠟燭失去光輝!”這句話就如同火柴一樣點燃了羅伯期,他開始奮筆疾書,并發表文章。故事傳開后,如希望的火種,鼓舞著人們為了勝利而擬著前近的腳步。N年后,讀大學的布雷克讀到了這篇文章,并且讀出了它的神隨,在他畢業后,放棄了幾家企業的高薪聘請,毅然決定去非洲扶貧。無論親朋好支怎么勸說,他都堅定的回答:“如果黑暗籠罩了我,我決不害怕,我會點亮自己心中的蠟燭。布雷克去了非洲,并且用他們的燭光照亮了天空,并因此被聯合國授予“扶貧大使”的稱號。
讀了這篇文章,我心久久不能平靜,是什么力量支撐著他去往那貧困的非洲呢?是什么力量讓他有勇氣去非洲呢?一個一個的問題出現在我的腦海中,僅僅是因為羅伯斯的那篇文章,不,這僅僅是一部分,那因為布雷克心中有著慈,有善;更有著憐憫之心,羅伯期的文章只能算作一個引子,一把火柴,而布雷克的憐憫之心就如同干柴,把它點燃了,正是因為有慈善憐憫作為布雷克精神支柱。讓他有勇氣魄力,踏上了這塊充滿著危險,貧窮的土地,最終獲得了“扶貧大使”的稱號。
我敬佩他,因為他有勇氣去非洲,我學習他,因為他是千萬個扶貧人的縮影,我贊美他,因為他在為我們人類造福。
《慈善讀本》讀后感 篇5
在我們的身邊,總是不缺少“愛”的存在。在別人需要救助時,伸出一雙援手;在乘搭公交車時,給有需要的人士讓座;在別人急需金錢渡過難關時,捐上你的那點兒零花錢。這就是愛了,這就是所謂的慈善了。
沐浴在“愛城”里,我翻開了《慈善讀本》。這一本書“匯集”了許多來自于中外的愛心故事、愛心歌曲、愛心童話等,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莫不是那一首在我小時候時常掛在嘴邊的《感恩的心》了。我來自偶然像一顆塵土。那個熟悉的旋律至今還時常浮現在我的腦海里,揮之不去。
“愛”是世界上最純潔、最堅不可摧、最美好的一種人與人共同的語言。它不一定要非常地轟轟烈烈、驚濤駭浪。它最直接,最小的細微之處都能表現出來,讓我們體會到世界萬物因愛而生。沒有了愛,我們人與人之間就會變得吝嗇、貪婪。
媽媽辛辛苦苦地把我養大,每天除了照料弟弟,還要照顧我的生活:為我做飯、洗衣;關心我的學習;陪我看書、教我彈琴。可我有時卻是那么地不知道感激:嫌媽媽煮的菜不好吃,嫌媽媽太啰嗦,還怪媽媽對自己的要求太高。有時甚至跟媽媽吵架,惹媽媽生氣。現在想想我真是不乖,媽媽對我付出的愛太多了,而我又回報給了媽媽什么呢?是的,不珍惜母愛的.人是可恥的!我再也不愿意做一個不孝順長輩的人了,我也要用我的行動回報媽媽對我的愛:聽媽媽的話,為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除了生我養我育我的媽媽,還有我的好朋友小雁,她父母親的離婚,使她變得沉默寡言、憂郁、孤獨、內向,不愿與人交流。為了讓她快樂起來,我帶著她和我其他許許多多的小伙伴一起玩;多和她打電話聊天。慢慢地,她又變得愛笑了。其實,小雁不是不愿意與人交流,而是家庭的破碎在她的心上有一道陰影,但是盡管如此,只要我們去支持她,保護她,她還是那樣的友愛。
愛是永恒的,無論是付出,還是得到,都是美妙的,它成了人生漫漫路上永遠伴隨左右的“禮物”。
如果你在憂郁彷徨的彼岸,“愛”就會自覺地向你伸出援助之手,這樣你就順利駛往自信的對面。如果你像童話故事里的灰姑娘,那么“愛”就會促使你點燃心中的一根根火柴,幻想自己成為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從而給自己增加信心,相信世界上還有很多愛你的人。如果你是斷了翼的小鳥,那么你愛藍天,渴望飛回藍天的懷抱的迫切心情,就會使你早日康復,自由自在的遨翔。
《慈善讀本》讀后感 篇6
最近我看了一本引入入勝的書一一《慈善讀本》,書中精美的插圖和感人的故事向我展現了一個充滿愛的世界!
在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張圖片上,有一個瘦得皮包骨頭的蘇丹小女孩趴在前往事物救濟中心的.路上再也走不動了,而就在不遠處,一只碩大的禿鷹正貪婪的盯著這個奄奄一息的瘦小生命,等待著即將到口的大餐。看到這張圖片,我才知道,非洲難民的生活是多么艱難,相比起來,我們的生活簡直如天堂一般。平常大家關注的都是自己的生活,可是,當我們把視線轉向“他們”時,都會覺得不可思議。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習以為常的東西,對有些人來說,是根本不敢想象的!看看我們的同齡人吧,那些風雪中的露天課堂站著上課的孩子;一個為了背一筐蔬菜去賣,要翻過兩座大山的8歲小女孩;因為殘疾而無法上學的小朋友……他們都需要我們的關心。我們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參加公益活動,籌辦植物標本展,為地震災民到街頭義賣籌款,為貧困學校募捐圖書,還可以收集愛心圖片,拍攝愛心圖片,辦一個愛心圖片展,讓世界上每一個人的心中都充滿愛!千萬別小瞧我們現在所做的點點滴滴,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聚沙成塔,水滴石穿。試想我們小小年紀就能把愛心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長大了,就可以將愛心事業辦得轟轟烈烈。
從我們出生以來,就享受到了許多人的關心,不僅是我們的家人,還有我們的鄰居,小區、學校、商店、大自然……現在,就讓我們把愛心傳遞,讓“愛”生生不息,越來越多。因為有了愛心,有了慈善,我們才能感受到做人的尊嚴和幸福,感受到社會的溫暖與公正。愿愛心之根種在心間,慈善之花開滿人間!
《慈善讀本》讀后感 篇7
讀了這本《慈善讀本》使我心靈受到了洗禮,帶給我很多的感動,同時也改變了我對世界的觀念。沒有讀《慈善讀本》前的我是一個不懂珍惜、不知足的孩子,真的可以用“身在福中不知福”這句話來形容都不為過。可是當我讀完這些感人的故事后,我才明白這個世界是有那么多不幸的孩子,從而讓我不懂珍惜的壞習慣都改變了,因為這本書中的內容已經深深地在我的腦子里扎根了。我每天晚上睡覺時我都會想著他們艱難的生活條件,每天都吃不飽、睡不好、又不可以上學,使我不禁流下了同情的淚水。
《慈善讀本》中最讓我心疼的地方是第二單元的愛心照片,那里有一張照片,拍的就是一個瘦的皮包骨頭的蘇丹小女孩,躺在地上,遠處正有一只碩大的xx虎視眈眈地盯著這個奄奄一息的小生命,等待這即將到口的“美食”,這時我多么馬上到那個地方去拯救這條可伶的小生命。另外我還讀了第三單元的愛心故事,最讓我佩服的是比天使心靈更美的'女人,故事中的主人公——琳達,因為她的女兒被黑人孩子殺害了,但她表現出來的不是憤怒,憎恨黑人,而是去幫助他們,我很佩服琳達她對黑人的關心、關愛和寬容,我覺得我們應該像她那樣有著對別人的寬容之心,去了解別人,關愛他人。
我讀完了《慈善讀本》,我很敬佩書中介紹的慈善人物:王健林、比爾蓋茨、黃福榮。為什么我會敬佩他們呢?因為他們愛幫助人,捐錢給貧困兒童,幫助他人成長。當讓我知道這個世界上有許多像他們的慈善家,雖然有的慈善家捐的錢不多,但是他們有幫助他人的愛心。所以我的志愿是:能夠捐錢給這些貧困兒童、貧困家庭幫助他們,讓他們感受到這個社會到處都有溫暖。
《慈善讀本》讓我懂得珍惜,懂得我們要幫助社會上的貧困兒童,殘疾兒童、貧困家庭。
《慈善讀本》讀后感 篇8
認真閱讀了《慈善讀本》后,我才知道:付出愛,其實很簡單。或許是一個小小的動作:或許是一個關愛的眼神:或許是一句微不足道的關心話語……
《慈善讀本》里有一個故事深深觸動了我?故事大意是:一個神學院的教授為未來的牧師演講。他安排讓每個學生到每一個班級巡回演講。其中,一條走廊是他們的必經之路,而這條走廊上坐著一個面黃肌瘦的乞丐。教授規定的時間之短讓學生們都行色匆匆,對乞丐視而不見。教授對他們這種對乞丐漠不關心的態度大為不滿,說:“真正的善良不是眼淚,而是伸出去的.援手!”是啊,善良不是空話,而是實際的行動!
這篇故事讓我想起在和幾個朋友一起逛街時,遇到的一個老人。那天很冷,空中還飄著小雨。我們都穿的很暖和,有說有笑地走著。突然看到前面有一個衣衫襤褸,瑟瑟發抖的老人。他蓋著一片薄布,頭發蓬亂,眼窩深陷,面前放著一只小碗,里面只有屈指可數的幾枚硬幣。我們紛紛解囊相助,毫不猶豫地把一元的硬幣或五元的紙幣放進小碗里。這時,一個朋友拉著我們,說:“肯定是騙人的,不要上當呀!”我說:“天氣這么冷,他那么老了,又沒有工作能力,不管他是不是騙人的,我們都應該伸出援手。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嘛!”她十分贊同我的話,將自己僅剩的五元錢也放進了小碗里。接著,我們向前走去,我不住的回頭看,看到一個學生給了老人一點錢,一個白領也放了一些進去,一個婦人……小碗里裝的難道僅僅是錢嗎?不!還有助人為樂的愛心!
《慈善讀本》的“愛心故事”還有很多,它們給我的啟發正如那首歌所唱的那樣:“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讓我們伸出慈善之手,獻出一份愛心,幸福之花就將處處開遍!
《慈善讀本》讀后感 篇9
我讀了慈善讀本這本書,其中里面有一個故事,我深有感觸。
故事講的是一個小女孩,天生就是啞巴,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有一天因為等了很久媽媽都沒回來于是小女孩決定去找媽媽。她走了很遠,終于看見了倒在地上的媽媽,小女孩以為媽媽是睡著了,就把媽媽的頭枕在自己的腿上,以為這樣能令媽媽睡得舒服一點,后來她才發現,媽媽的眼睛沒有閉上!她還發現,媽媽手里還緊緊地攥著一塊年糕。小女孩忽然明白:媽媽可能已經死了!她哭了。雨,一直在下,小女孩一遍又一遍的用手語作著這首感恩的心,從這里我看出來這個天生失語的小女孩是多么愛她的.母親。當她覺得媽媽死了的時候,發現媽媽手里還緊緊攥著一塊年糕,看來媽媽是寧愿自己餓死,也要把食物留給女兒吃。
從這里我看出來媽媽也是很愛小女孩的,雖然小女孩不能說話,但也沒有拋棄她,而是每天早出晚歸,日日辛勞,忍饑挨餓地養育小女孩,終于柔弱的身子再也撐不住了,倒在了回家的路上……
讀到當小女孩得知媽媽的死時,大哭卻出不了聲音這一段時,我愣住了,心里一陣絞痛。我忽然明白了:全天下的父母雖然有的富,有的窮,但對孩子的心都一樣,就算自己多辛苦他們也無怨無悔,只要自己的孩子能過得更好,就心滿意足了。
就像上一次,我一個人在家的時候,我的大拇指不小心被門夾到了,手指立刻由紅變青,由青變紫,由紫變黑。我的手疼的無知覺,于是我打電話給媽媽。我原本只是想問媽媽要擦什么藥。可媽媽接到電話,知道我手受傷了就著急地問我:“怎么又受傷了,那么不小心,痛不痛?快,要馬上擦藥,我現在就回來,你等著……”就立馬放下手中的活快速趕回家,顯然,媽媽是心疼我的。
所以,我們一定要懂得回報父母,懂得感恩父母,懂得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時光,不要等失去了以后才來追悔莫及。等他們老了,就輪到我們來照顧他們了。我們要像父母照顧小時候的我們一樣:要給他們多一點時間,不要怪罪,不要催促,要多一點耐心……
人人都有一顆感恩之心,只要肯對他人付出一點點,就會放出巨大的光和熱,它能使冰川融化,它能使萬物蘇醒,它能使一切都變得非常美好。來吧,不要再猶豫,付出你我真誠地感恩之心,溫暖身邊的人。
《慈善讀本》讀后感 篇10
手捧《慈善讀本》,我讀得入了迷,深深地被第六單元——愛心行動中講述的這個故事吸引。
一位神學院的教授為未來的牧師講課。在講《圣經》里“樂善好施”這一段時,教授安排學生試講,他要每個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到別的教室向其他人宣講。每次宣講完畢后,要在10分鐘內趕到另一個教室繼續宣講。活動開始后,學生們都急匆匆地在各個教室之間穿梭:每一位學生在教室之間來回趕的時候,都要經過一個走廊,走廊上坐著一個乞丐——是教授故意安排的全部演講結束后,教授對結果大為不滿。因為這些未來的牧師沒有一個停下來,給乞丐哪怕一點施舍。
講課結束時,教授說了如下的一段話:“我饑腸轆轆時,你卻成立一個人道主義俱樂部來討論饑餓問題:我衣不蔽體時,你卻大談特談我是否違反了道德規范:我無故被人打傷時,你卻對犯罪率滔滔不絕,義憤填膺;我無家可歸時,你卻悠然走來,對我宣講上帝仁慈的庇護。你看來如此神圣,如此高尚,如此善良,可我為什么還是餓得發昏,凍得直哆嗦,感到孤苦無依呢?”真正的善良不是眼淚,而是伸過去一雙充滿愛心的手。現在,有許多需要幫助的人們處在困難中,讓我們伸出“充滿愛心的手”去幫助他們吧!
在我看來,光有愛心不付出行動的.人并不是真正有愛心的人,在別人遇到困難時,能夠及時幫別人排憂解難,滿足他人的切身需求,才是真的有愛心。
假期里,我經常和媽媽一起外出,在車站等公交車是常事。在公共汽車上,我們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我們這站總是很多人,每次上車都沒有座位,我和媽媽經常要站五六站后才會等到座位。有一次,車上有位阿姨帶著一個很小的小女孩占了兩個座位,天氣炎熱,她身邊站著一位提著大包的老人,老人汗流浹背,看上去很是疲憊。她完全可以抱起孩子,讓出一個座位給老人,可那位阿姨完全不理會老人,繼續和她的孩子說說笑笑。人們議論紛紛,司機打開了一段提示語:“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一如果您身邊站有老、弱、病、殘、孕,請您主動讓座,我代表公交公司向您表示感謝!”那位阿姨終于覺得不好意思,抱起小孩,讓出一個座位給老人。車又到一站,我終于等到一個座位,正想坐下,我發現有位抱小孩的老爺爺上車了,我與媽媽相視一笑,把座位讓給了老爺爺。老爺爺夸我:“真是個有愛心的好孩子。”車上很多人投來贊許的目光。
媽媽常常教導我,做人要以善為本,謙虛有禮,懂得感恩和豁達,才能真正幸福快樂。我一定會身體力行,助人為樂,奉獻愛心。
《慈善讀本》讀后感 篇11
慈善,慈善是什么?也許很多人會回答,慈善就是把自己的錢捐給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之前,我的想法也是這樣的,但在我看完《慈善讀本》這本書后,我對慈善的看法改變了。
慈善不是把錢捐給需要的人就可以了,慈善是一顆心,一顆溫暖無私的愛心。你是否注意過,有的捐助人喜歡和受助者一起舉起紅包合影,可你是否知道,此時的受助者臉上總是帶著尷尬的`神情;有的學校在食堂專門辟出向貧困學生提供愛心午餐的窗口,但在這個窗口前往往出現幾個躲躲閃閃的身影;有的老師會在班里為家中突發意外的同學組織現場捐款,而那位受助學生卻低著頭一聲不吭……這些善行確實給予了受捐者一定的幫助,但我們是否注意到他們臉上露出的不是開心的笑容,而是尷尬的表情。在這時,我們是否知道他們的心里也需要別人的尊重。我們不應該只是一味地給他們物質上的幫助,他們的心里也渴望得到我們的尊重與關愛。
慈善,是給予別人尊重。慈善不僅是給別人捐助錢,它更是一種尊重。也許在受助人的心中,他們更需要的是尊重,而不僅僅是手中沒有溫度的物質,在他們的心中,只要你給他們一個微笑、一個擁抱、一句問候,他們就會感到無比溫暖。
慈善是無限的,慈善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慈善是分享、是給予、是尊重,慈善是一顆愛心,讓我們一起尊重慈善,認識慈善!讓慈善在我們之間傳遞下去吧!
《慈善讀本》讀后感 篇12
今天,我閱讀了一本叫《慈善讀本》,讓我感悟最深的一則故事就是《我的天職就是愛》。
這則故事講的是一位瘦弱矮小的老婦人特蕾莎姆姆把自己的錢全部投入到了資助貧困人治病和學習當中。雖然她很窮,但是她卻有一種力量一直指導著她前進,那就是——愛心,她曾經去過一個貧民村教小孩們讀書,一開始,只有一個小孩聽她教書,因為其他人的父母都不給自己的孩子去聽特蕾莎姆姆教書,怕她把自己的小孩拐去。可是特蕾莎姆姆毫不泄氣,每天都來貧民村教書。終于,她的付出把貧民村的人感動了。他們都讓自己的小孩去聽特蕾莎姆姆教書。聽特蕾莎姆姆教書的小孩子逐漸壯大起來了,第一天有十來個小孩子,第二天有二十來個小孩,幾天過去后,聽特蕾莎姆姆教書的.小孩子竟然達到了四十多個,特蕾莎姆姆的努力終于沒有白費。有一位家長還捐了一塊小黑板給特蕾莎姆姆教課用,還有一位家長捐了一個大木箱給特蕾莎姆姆當椅子坐。特蕾莎不僅教會了小孩們讀書、寫字、算術,還教會了貧民村的婦人們一些生活常識,例如,刷牙、剪指甲、洗手。她最后還說:就算再貧窮也應該盡量講究衛生。
讀了這本書,還讓我知道了一些同齡人和我們有什么不同。有很多跟我一樣大的小孩讀不到書,非常渴望讀書,把讀書當作朋友。而我卻把讀書當作一個個敵人,逐個擊破,跟他們相比我非常慚愧。
看了這本書,還讓我學到了很多關于慈善的名言,如,美德,能把善良的人們團結起來。愛是生命的火焰,沒有它,一切變成黑夜。僅僅一個人獨善其身,那實在是一種浪費等等。
愛是一位無言的精靈,有一顆美麗而善良的心。我們都是愛的種子,等待春風來吹醒、甘露來滋潤。我希望:如果全世界的人們建立一個慈善機構,一起去扶助一些重病患者,貧困村的貧民和孤兒,那該多美好呀!
《慈善讀本》讀后感 篇13
愛心教育是一項永無止境的事業,并且人人都不是局外人。《慈善讀本》小學版重在感染和熏陶,有愛心序曲,愛心歌曲,愛心圖片,愛心故事,愛心童花和愛心劇場等多個愛心欄目。在本書中,讓學生們了解和認識慈善與責任,愛與尊重,助人與分享,愛與力量等富有社會價值的慈善主題。《慈善讀本》是我國的第一次嘗試,在社會上得到了各界的關注。
愛心的誕生說明了——愛是生命的源泉,是愛護和關懷,是讓我們敢到溫馨和希望的家園。
有一次,我們學校一個同學得了白血病,我們全校人都捐錢給他治病,最后終于治好了這位同學。
我最喜歡愛心之歌和愛心圖片兩個單元。愛心之歌是人的內心情感的表現,歌詞展現了人們對和平的.希望,對愛的向往;音樂展現了人們心靈的共鳴。《愛的奉獻》的歌詞:只要人人都奉獻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愛的圖片上出現了難以想象的學校和許許多多需要關心的孩子。不過有不少的慈善家紛紛出現,幫助孩子們渡過難關。
愿愛心之根種在人間,慈善之花開滿人間!
《慈善讀本》讀后感 篇14
愛,因為在心中,平凡而不平庸,世界就像迷宮,卻又讓我們此刻相逢。讀了《慈善讀本》,我明白人與人之間需要相互關愛,心中有愛才有慈善。平時我們幫助他人,當我們需要幫助時也會有人來幫助我們。讓愛輪回,這就是愛心慈善的魅力。
《慈善讀本》這本書分為六個單元,分別是愛心之歌、愛心圖片、愛心故事、愛心童話、愛心劇場和愛心行動、每個單元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講述著慈善,傳遞著愛,
歌,是人的內心情感的抒發。每一代人都有屬于自己的歌。第一單元介紹了許多愛心歌曲,每一首歌都飽含著善與愛,打動著我們的心。圖片,是無聲的語言。第二單元中,一幅幅真實的圖片直觀地展示了孩子們對讀書的渴望,帶給人們無盡的感動,也使我們更加珍惜擁有。故事,給人以啟迪,讓愛得以傳遞。第三單元中,一個個蘊涵哲理的故事,讓我們加深了對慈善兩個字的理解。童話、表演一直伴隨著我們成長,它們讓我們了解什么是誠實、正直、善良,讓我們懂得了真善美。行動起來,伸出充滿愛的手,幫助身邊的人。
有一次,我到公園玩,看到一只美麗的花蝴蝶,很想把它抓回家,盡管它奮力掙扎,還是被我抓到了,我提起它的翅膀,高興地拿給媽媽看。媽媽卻說:“你沒看到它的翅膀少了一塊嗎?你這是虐待動物。”我說:“我想把它帶回家中養起來。”媽媽說:“孩子,它是大自然的`生靈,你把它束縛起來它會郁郁而終的。”我突然想起《慈善讀本》中那首歌“Healthe World”——如果你真心關懷每一個生靈,營造一些自由空間,創造一個更美好的地方,拯救這世界,讓它變得更美好。我輕輕地把蝴蝶放入花壇,希望它能快快好起來,重新自由飛翔。
世界因為有了愛心,有了慈善,我們才感到幸福和溫暖。《慈善讀本》讓我懂得關心他人,珍惜生命,愛護地球。希望更多的同學能讀到這本書,細細體味慈善的含義,并積極參與到慈善事業中去。
《慈善讀本》讀后感 篇15
最近老師發了一本《慈善讀本》給我,這本書講解了“慈善”的重要性,使我受益匪淺,讓我如同接收了靈魂的洗禮。
在讀到第二單元時,一組圖片把我的心靈徹徹底底的震撼了。這組圖片講述了一個個真實動人的故事——在一間四面透風的教室里,同學們正在認真地聽課;一場春雨過后,教室里一片泥濘,可同學們依舊照常上課,仿佛什么事也沒發生過;沒有板凳,孩子們堅持站著上課;在露天教室里,孩子們頂著風雪埋頭讀書。喪失了父親的男孩,因為付不起學費,當了兩年的旁讀生,他的夢想就是能真正的走進課堂;一個瘦弱的小姑娘,為了賺取學費,每天要背整整一筐的蔬菜,翻過兩座山,而她今年才剛滿八歲......
讀了這本書,我終于知道,在同一片天空下,除了無憂無慮浪費時間的我們,還有這樣的一群孩子,他們為了生計、為了上學,天天起早貪黑。當我們坐在寬敞而又干凈的教室里,有沒有人想到過那些在四面透風的教室里上課的同齡孩子呢?當我們用著嶄嶄新新的課桌椅,有沒有人想到過那些沒有凳子,只能站著上課的同齡孩子呢?當我們開小差不認真學習上課時,有沒有人想到過那些渴望上學卻因為家庭的原因而上不起學的同齡孩子呢?當我們享受著父母的`疼愛和關愛,投入父母溫暖的懷抱時,有沒有想過那些失去家人的同齡孩子呢......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總會遇到困難,但我們不能總是只懂得去抱怨,必須還要明白世上還有困難比我們更多,更艱難的人,幸福在于滿足,不知足的人永遠不會快樂。太陽雖然有萬丈光芒,但也有照不到的角落;人類的科技再怎么發達,也抵擋不住災難和死亡。我們要關心他人,奉獻愛心、世界需要慈善,生活才能變得更加的美好,生活才會變得越來越有意義的!
《慈善讀本》讀后感 篇16
世界上最偉大、最神圣的是什么?就是愛呀!無論是友愛、親情還是慈善,都是能讓人心溫暖的、充滿了愛的。《慈善讀本》這本書,則用一個個跳躍的文字,向我們完美地詮釋了愛。
本書用了很多伏美的語言、生動的事例和活動建議,深深地打動了我。愛是美好的,是充滿希望的。讀完這本書,我為這個世界的愛而感嘆,愛心人士們用自己的生命,創造了一片更美好更藍的天空,讓需要幫助的人看到未來。這正如書本中的一篇名為“來自愛心星球”的童話中所說的那樣。“請把愛傳遞到這個星球的'每個角落。只有這件禮物,能夠在你交給下一個人時,變得比原來還要多、還要大。”是呀,愛是這世上唯一能夠永不泯滅的東西,他不是口號,而是一種信念,一種需要實踐的信念。
每個人的生命對于地球來說不過是彈指一瞬間,就像流星一樣,匆匆去也匆匆。在地球這片“星空”中,億萬人的生命正如流星一般,這一瞬間幾百顆甚至幾億顆流星流逝了,而又有幾百個新生命在加人。最后逝去的平常流星,什么也不會剩下。因為每個人都是最微小的存在,只會被掃進記憶的角落。愛卻永不泯滅。它不斷的在傳送,讓地球充滿溫暖。愛不能使即將逝去的流星重新活躍,卻可以使這顆流星發光、發亮,成為無邊黑暗里的小小星晨。然而一但這顆流星的愛被傳遞下去,它會雖死猶生,在信念中永生,永遠不會逝去。
讓我們行動起來,讓世界充滿愛,讓流星的光芒去照亮別人,照亮未來。
《慈善讀本》讀后感 篇17
寒假中,我閱讀了老師發的一本《慈善讀本》的書,這本書給我們介紹了許多愛心故事,許多名人的慈善事跡讓我很感動,受益匪淺。
通過這本書,我知道了天下有許多需要幫助的人。有的貧窮付不起學費,有的生活條件差的連飯都吃不飽,有的沒有了爸爸媽媽生活在孤兒院的孩子…..他們需要我們伸出一雙雙充滿愛心的手去幫助他們。
慈善不是出于勉強,它是像甘露一樣從天上降下塵世;它不是幸福給予受施的`人,也同樣將幸福給予施與的人。
記得國慶節的時候媽媽帶我去了貴州山區看望村里的小朋友,我把自己親手做的香皂和一大堆文具用品都贈送給了他們,而且我們還在當地村民的幫助下學習做貴州特色美食——滋吧,香噴噴的滋吧做完后,我們就開始在村口的景點義賣,膽小的我居然賣力地吆喝,還一次一次地拉客“推銷”。看著“顧客”給我錢,還直夸味道不錯,我心里樂開了花,義賣結束后,我們把錢放進“愛心箱”里,交給小學校長,讓那里的小朋友能過上更加快樂的生活,這也許就是慈善吧!回來后的第二天剛好是我的生日,本來每年我都會去挑個漂亮的生日蛋糕,但這次我把用來買蛋糕的錢買了很多水彩筆和水彩顏料寄給貴州苗族侗族自治區從江小學的小朋友們。因為我喜歡畫畫,所以也希望在山區里的小朋友們也可以畫出栩栩如生的畫,讓全國的小朋友們都能看到那里的美麗風景。
“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只要是真心誠意的去幫助有困難的人,別人快樂,自己更快樂!
《慈善讀本》讀后感 篇18
讀完了這本書,我感覺到日子像一潭止水,潔白得似一塊寒玉,如果不是那風沖進來,怎會掀起多夢的漣漪呢?我的心情已經找不到任何形容詞來詮釋了,就像午后的驟雨,我來不及關窗,他已經魯莽的闖進來了。
這本書中有許多感人的故事,其中讓我記憶深刻的是這樣一個故事:一天,南非記者凱文·卡特在戰亂不斷地蘇丹采訪,一個瘦得只能看見皮包骨頭的小女孩,在前往食物救濟中心的路上一動不動了,她跪在地上,將身子蜷縮成一團,就在旁邊,一只碩大的禿(tou)鷹正貪婪地盯著這奄奄一息的瘦小生命,等候著“美餐”。在1993年3月26日,《紐約時報》刊登了照片。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這深深地震撼了所有人,包括我,這反映了社會當中的種種真實現象。其實社會中有許多生活艱難、經歷悲慘的人,不單指小孩,老人,甚至有些殘疾的人也遭受到這樣的經歷。
21世紀,科技飛速發展,這時常使人們忘記這相視的悠閑;繁華的`大都市,人們似乎只會追逐時髦、跟上潮流,只注重名利,時常忽略掉人情。有許多家庭把老人家拋棄,有種種原因,說直接點就是借口,說是家庭負擔、經濟負擔,還有就是老人的醫用費,這很平常啊!老了,身子不聽使喚,病是自然會來的,病了就要看醫生,看醫生就要錢,而自己又要工作又要顧家,才以借口把老人們“推”進孤獨冷清的老人院或醫院,這是許多現代都市人的想法。再者,說說小孩子吧,現在的小孩子也不好過,什么殺孩子、賣孩子、虐待孩子,什么都有,難道這就是所謂的真情?現在的社會這么復雜,有多少人真能做到這一點呢?我對此感到很氣憤,慈善,是發于內心的。許多人捐了錢,但又有誰能保證這些錢能一分不少的寄出呢?這其中要經過許多人的“手”,現在的貪官越來越多,真正做到清正廉明的沒有多少人,而面對這種種危機,政府卻表現出無能、腐敗的一面,也有許多事情是我們不知道的,但我依然相信,暴風雨過后,必將出現溫暖和煦的陽光,盡管,人間的冷暖無常、世道的炎涼,讓我們感到心酸。但是,只要用心去愛,去迎接黎明,那一道曙光將會從東方升起。
我真的希望世界會像詩歌中那樣被詮釋得那么好,真的盼望那一天會到來真的相信人間自有真情在,就像歌中那樣唱到:“任你我他一起唱歌,這世界會動人的多;任你我他相差再多,仍然能同坐······”
《慈善讀本》讀后感 篇19
愛,是奉獻;愛,是關心;愛,是給予他人一些夢寐以求的東西。誠然,世界上雖然有數千名孤兒,但世界上也有數萬名慈善的人們給予孤兒們想要的一切,讓孤兒們不再饑餓,不再寒冷,這就是愛的力量,愛是萬能的靈藥。甚至一些我們認為沒有感情的動物也會做出“愛”的舉動……這就是《慈善讀本》所告訴我的一個個有“愛”的故事,揭示了一個個有關“愛”的深刻的道理。
晚上,當我捧著《慈善讀本》看時,書里匯集的許許多多慈善的故事深深地打動了我,淚水已經在我的眼眶里打轉。
愛有許多種,最高境界就是博愛,博愛是一種最無私的愛。書中的一則故事——《我的天職就是愛》講述的就是一位身材瘦弱矮小的老婦人用她的綿薄之力幫助貧民和孤兒。1979年12月10日,她當之無愧地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而她卻將這枚令世人可望而不可及的獎章賣掉后所得的錢以及19萬元美元的獎金,全部捐贈給貧民和麻風病患者。這就是特雷莎姆姆——窮其一生為那些貧窮的人當中最貧窮的,孤苦的人當中最可憐的`人奔波服務的偉大女性。
讀完這則故事,我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讓我此刻也迫不及待地想伸出充滿愛心的手,再去幫助許多處在困難中的人們。因為此前,我也做過一件慈善之事。前幾天的一個晚上,我和媽媽去東門口逛街。正當我們穿過一個地下通道的時候,我看到了一個白發蒼蒼、衣衫襤褸的老乞丐,憐憫之心油然而生。我連忙問媽媽要了十元錢,毫不猶豫地放在了老乞丐前面的碗里,老乞丐連聲向我道謝,經過的路人見狀也紛紛向我投來贊許的目光。此刻,我感到無比快樂,這不正印證了“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嗎?其實我們在幫助他人的同時,自己也得到了比金錢更寶貴的精神財富。
羅曼、羅蘭曾說:“愛是生命的火焰,沒有它,一切變成黑夜。”《慈善讀本》猶如一盞燈,點亮了我們的心房;又猶如一位園丁,在我們幼小的心靈里埋下了愛的種子,使我們從小就學會關懷、學會奉獻、學會感恩。
《慈善讀本》讀后感 篇20
在《慈善讀本》中講述了許多有關愛的故事:《一顆赤子之心》、《大愛者愛國愛天下》……讓我們用心去感受這些故事中的愛,體會其中的道義。
《一顆赤子之心》寫出了鄭板橋對老百姓的愛:濰縣發生了水災,鄭板橋為了救濟老百姓,不惜得罪當地的一些富戶而被罷了官,離開時還為百姓畫竹題詩“烏紗擲去不為官,囊橐蕭蕭兩袖寒。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山作魚竿。”鄭板橋對老百姓的愛是一種偉大的愛。我們身邊也有許多的愛,只有用心才能體會到。
那是一個風和日麗的上午,我在家門口的空地上跳繩。鄰居家的小女孩引起了我的注意。那個小女孩才一歲左右,便不滿足于只讓抱了,她只好讓她自己走。那個小女孩沒走幾步便差一點摔倒了,幸好她媽媽扶著她。后來她摔倒了,哇哇大哭起來,她媽媽卻沒去扶她,她哭得更厲害了,可是她媽媽還是無動于衷。我看見了連忙跑過去準備去扶她,可她媽媽卻阻止了我,她見媽媽不去扶她,便只好自己爬了起來。慢慢地,小女孩走得更加穩了,不再一下子就摔倒了,她媽媽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表情。這是媽媽對女兒的愛,雖然是一種小愛,但是這堅強的愛會讓小女孩受益匪淺。這愛不用心去感受是感受不到的。愛要用心來感受……
只要獻出一點愛,生命因你而精彩。愛是一種偉大的力量,愛有很多方式。親人朋友的愛,陌生人無私奉獻的愛……沒有愛就沒有這個和諧的家園,也沒有這么多動人的故事。你知道嗎一個生命的成長獲得過多少愛嗎。愛是一種循環,是一種人與人之間情感的`分享和交流,這樣才能生生不息。
這本書中有一個小故事名叫做《記住,我愛你》,這是一個生命誕生感人的故事。5.12汶川地震后,盛傳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場大地震后,大地一片狼藉。救援人員在搜救時,在垮下來的房子下發現一具女性遺體,而她死亡的姿勢,整個上身向前匍匐著,雙臂支撐著身體。她死了。救援人員絕望時,隊長發現女人身體下有一個孩子包在一條紅色帶黃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3、4個月大。孩子毫發無傷,靜靜地睡著。仿佛什么都未曾發生過。他根本不知道母親給了他第二次生命。在孩子的包裹里發現一部手機,上面寫著;親愛的寶貝,如果你還活著,一定記住我愛你。這是一種偉大的力量。愛從哪里來,愛從你父母那里來,愛和你的的生命一起來。愛是生命的源泉,是關懷和愛護讓我們感到溫馨和希望的家園。
一些和我們同樣大的孩子,因為家中沒錢,因為家人的去世,他們只能放下學習。為了幫助失學兒童重返課堂,我國在1981年設立了救助失學兒童專項基金。基金會成立以來。獲得了很多愛心人士的捐贈,至今以幫助了1200萬兒童圓上上學夢。這是陌生人的愛,我們不曾相識,但我們共有一顆心,那就是愛心。
羅曼.羅蘭曾說過一句話;愛是生命的火焰,沒有它,一切變成黑夜。是呀!愛是一位無言的精靈,有一顆美麗善良的心。我們是愛的種子,等待春風來吹醒,甘露來滋潤。
《慈善讀本》讀后感 篇21
在這金風送爽,桂子飄香的十一月,我閱讀了《小學版慈善讀本》。
翻開書中的第一頁,映入眼簾的是“愛,在生命誕生的時刻”為主題,讓我最難忘的部分是“生命誕生的感人故事”。那是5·12汶川地震過后,盛傳過這樣一個故事。救援人員在搜救時,再垮塌下來的房子里發現一具女性遺體。她的身體已經被壓得變形了,但是雙膝依然保持著跪的姿勢,整個上身向前匍匐著,雙臂著地支撐身體。救援隊長費力地把手伸進女人身子底下,發現一個三四個大的嬰兒。在母親的庇護下,孩子毫無損傷。隨行醫生在包裹孩子的被子里還發現一部手機,手機屏幕上面是這位母親給孩子留下的短信:“親愛的寶貝,如果你能活著,一定要記住我愛你。”這個故事,我想大家都最熟悉了,電視廣播上都熱談這項“記住,我愛你”的新聞。那位死去的母親對孩子的愛是給予了他第二次的生命,母愛是十分無私和偉大的,它可以付出一切物質財富;包含生命。母親是那樣的疼愛自己的孩子!
在二零零一年九月份的一天,我誕生在這個美麗的世界上,我還記得那時我擁有在場的.醫生、護士、親人的關懷中,感受到了愛、溫柔、無限的期待和包容。
這一切一切的愛,何從不是我的母親給的?在我出生后,我得到鄰居?小區、親人以及全世界對我關心,這一切都在我記憶的深處中!
在一單元的愛心之歌,第二單元的愛心圖片,第三單元的愛心故事,第四單元的愛心童話,第五單元的愛心劇場,第六單元的愛心行動中,我深深地體會到了愛心和慈善的力量與動力。此時,我感到無比幸福,我得到了社會的關愛。
我們應該多關愛一些弱小群體,把自己的零用錢等多出的用品去捐給他們,幫助他們,給予他們幸福,去幫助別人的同時自己也會得到快樂。
讓我們去做冬日中,他們需要的那把火,夏日中,掠過他們臉上的那一陣微風。讓我們給予他們無私的關愛吧!一起共同行動起來!
《慈善讀本》讀后感 篇22
那天我像往常一樣來到學校,走進教室發現每個同學桌子上都有一本新書,封面有四個紅體大字――慈善讀本。周末中午。剛吃完飯隨手拿起來翻了一翻。沒想到這一翻吸引我在那里坐了好久……翻開愛心序曲第一章――《愛在生命誕生的時刻》。我很喜歡一段話:“你一生下來伴隨著哭聲,因為你非常弱小,不會說話、不會走路、不能自食其力、不能保護自己,所以你感到不安全,感到恐懼……但是你很快不哭了,因為,你從媽媽的體溫中、爸爸的驚喜中,所有在場的醫生、護士親人的關懷中,感受到了愛、溫柔、無限的期待和包容……”這是我們需要關愛和幫助的時候,有這么多的人在關愛我們、幫助我們,當我們有了愛心,就有了慈善,就會去關愛別人、幫助別人。愛心是一種循環,是一種‘蝴蝶效應’,最后會生生不息,越來越多……這就是愛心慈善的魅力!
我又翻開了第二單元:愛心圖片。紙張上出示了一張圖片,我看見一團黑色的東西,我心想:這是什么珍稀動物?可當我的眼睛轉向旁邊的文字時,我震驚了,上面寫著:一個瘦的皮包骨頭的蘇丹小女孩趴在前往食物救濟中心再也走不動了,而就在不遠處,一只碩大的禿鷹正貪婪地盯著這個奄奄一息的小生命,等待著即將到口的“美餐”。這時,學校的廣播正好放起了《感恩的心》……文章讀完,我發現自己已經淚流滿面……
投身于慈善的不僅是食物救濟中心、紅十字會、臺灣慈濟基金會、中國宋慶齡基金會,還有許許多多的慈善家,比如,將580億盡數捐出的比爾?蓋茨。有時慈善也不以財富來衡量,如香港義工黃福榮在20xx年4月14日青海玉樹地震后因搶救孤兒院三名孤兒和一位教師在余震中不幸犧牲。
這時我想起了我們舉行的義賣活動。每次,同學們一聽見有義賣活動時,馬上就從家里帶來許許多多的東西,有書籍,有玩具,甚至連從未用過的東西都帶過來了。大家都是為了能資助更多的不能上學的孩子,能獲得和我們一樣的受教育的權力。當義賣結束時,所有同學都將自己的錢捐給貧困山區。有些同學沒有賣出東西,就把自己的.零花錢都拿了出來;有的同學沒有錢,就問老師:“可以把要買的東西捐出去嗎?”
我原本打算少捐點錢當零花錢,但當我看見這些同學的行為時,我又羞愧,又悔恨,馬上把想要留下的錢都捐了出去。
有一首歌唱的很好:“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是的,讓我們每人都獻出一點力量,讓愛灑滿人間吧!
《慈善讀本》讀后感 篇23
我讀了《慈善讀本》這本書,真是感慨萬分。是啊,世界并不完美,看看我們這個世界,太陽縱有萬丈光芒也有陽光照不到的角落。人類科技再進步,也有無法抗拒的災難。我們應該關注那些需要我們幫助的人。
從汶川地震到玉樹救援,無不體現著兩個字——慈善。我國的慈善事業也取得了較快的發展。人們對慈善事業的支持力度也逐年加大。現代慈善事業對于人與人之間關系來說,表面看來是一種單向的物質行為,但它同時也是一種精神行為;對于捐助者與受助者的情感交流來說,是雙向的,而不是單向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慈善是捐助者和受助者之間的互相幫助。也正因為如此,慈善事業的發展,對于完善社會志愿服務體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愛幼、互愛互助、見義勇為的社會風尚,努力建立平等、互助、友愛的新型社會主義人際關系,對于提高全社會的思想道德素質將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而且,捐助者和受助者的位置不是固定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可能相互轉化。從物質的角度說,今天你是捐助者,明天你也可能成為受助者;從精神的角度說,受助者在困難的時候得到了雪里送炭的幫助,得到了心靈的慰籍和精神的鼓舞;救助者在付出的過程中得到了一種社會價值肯定,獲得了一種心靈的滿足
。而正是因為這種并非出自親朋好友之間的互助,是道德的互助,是慈善之心的互助,所以,這種互助發展得越普遍、越深入,社會平均的道德水準就會越高。 樂善好施是人們發自內心的一種善良愿望,或者是人皆有之的一種惻隱之心。在別人有需要,自己有能力支持的情況下伸出援助之手,慷慨解囊,這就是慈善。那么為什么在社會上想做好事的人并不在少數,可是付諸行動的人卻少得多呢?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把做好事的道德水準定得太高。舍已為人做好事,是很高層次的道德水準,我們不能要求人人做到;而支持一般慈善行為的道德水準則并不是很高,比如,盡自己所能,付出一些錢物或勞務,甚至只是幾句溫暖的話!每個人只要愿意,都可以做到。 在這里我還要說,盡管捐贈數量與道德境界具有正態關系,處于“道德境界”的人會為社會利益做各種慈善事業,其目的是為“正其義”而絕非“謀其利”。
用慈善捐贈數目的多少來評價實施慈善人的道德水平高低或愛心的多少,是不科學的,是片面的。所以,在慈善活動中,面對出手大方的組織和個人,人們應該抱之以由衷敬佩,而面對那些微薄的付出,我們也不必大諒小怪。款物有多有少,皆顯人間大愛,社會應該鼓勵和褒獎為挽救他人生命和謀求他人幸福而不惜一切代價的無私奉獻的精神,獻其大利行其大義。而我們,雖然我們每個人都只是這片大海里小小的一滴水,不過此刻我卻為自己能在現場親身感受這場影響深遠的慈善活動而深深自豪,也暗暗告訴自己,今后一定要更加關注慈善,關愛身邊的人!慈善應該是不分年齡,階層,宗教的,抱著一顆真誠的心,為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盡自己的綿薄之力,連自己都會變得快樂起來。如此何樂而不為呢?
《慈善讀本》讀后感 篇24
從慈善教育讀本上,看到了很多讓我潸然淚下的故事,也讓我懂得了愛的意義。那些文章用故事的形式,詮釋了各種愛的含義。這是一次心靈上的碰撞,與愛的碰撞,慈善讀本讓我對“愛”這個字,有了不一樣的理解。
這本書,最讓我感動的地方,是一個普通,卻又觸動心弦的小故事,《比天使更美麗的女人》是一個有關艾米·比爾的大學生的'故事,她善良,充滿正義感,很同情南非的黑人,于是她申請獎學金去南非,她想幫助那里的黑人擺脫貧困,她極力融入這個國家,但卻被一群黑人孩子殺害了。那些黑人孩子生活在惡劣的環境下,不良的影響使他們擁有暴力傾向。艾米的父母琳達夫婦知道原因后,成立了“艾米·比爾基金會”為黑人孩子講授文化課程,他們的善舉持續了十幾年,感化了無數黑人小孩。南非前總統向琳達頒發了“跨國越界關懷獎”。曾殺害了艾米的黑人青年發言,是琳達一家給了他新生。那個充滿陽光的下午,琳達就像一個比天使更美麗的女人,那么耀眼。
這個故事使我非常感動,讓我感動的不僅僅是琳達一家的善舉,還有他們一家善良的心靈,沒有這顆善良的心,又如何做出這樣的舉動?琳達夫婦在得知女兒被黑人小孩殺害后,并沒有生氣,而是去了解黑人孩子們。當他們知道黑人孩子因為貧窮而受到不良影響后,主動去幫助他們,關愛他們,讓黑人孩子的成長充滿愛與善良。我們,也要有一顆充滿愛的心,成為一個善良的人,讓世界變得美好:幫助他人,對于我們來說,不一定要做一些很大的事:哪個地方有了災難,我們可以捐出我們的零用錢,幫助他們,哪怕是五塊錢也好,盡自己力所能及,去幫助有需要的人,這也是善良,也是一種表達愛的方法。一點一滴,積累起來,讓自己的愛傳播擴散。
我的媽媽也在為慈善事業而奮斗著,她不是慈善家,但她加入了慈善組織。當初,她是為了幫助有困難的人,弘揚一份愛心而進入慈善組織。她加入慈善組織幾年了,見過許許多多貧困的人,也幫助過有需要的人,有一次,當媽媽出去探訪一所破舊的學校的時候,看到了破爛不堪的課桌和殘破的木板凳,教室里沙石遍布的天然地面。那些衣衫襤褸的孩子們光著腳在這種地面上,腳上已經磨出了血泡,但依然認真聽著老師講課。她見到這場面,當時就感動得流淚了,并且把身上所有的錢都捐了出來。這也是一種愛的精神啊,就像琳達一家對那些黑人孩子一樣。
愛,是充滿溫暖的港灣,停靠了希望的輪船;愛,是一首悠揚的旋律,音符治愈了無數人的憂慮。愛,也是一位天使,用充滿善良與愛的雙手去治愈黑人們殘缺的心靈,這就是愛。
【《慈善讀本》讀后感】相關文章:
慈善讀本讀后感10-10
《慈善讀本》讀后感03-17
讀《慈善讀本》有感06-07
《慈善讀本》讀后感5篇04-26
讀《慈善讀本》有感5篇09-08
讀《慈善讀本》有感(5篇)11-11
讀《小學版慈善讀本》有感11-21
慈善征文07-01
慈善的經典句子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