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我與地壇讀后感范文(精選5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總結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于我與地壇讀后感范文(精選5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與地壇讀后感1
“它等待著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然地殘廢了雙腿。”讀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我領悟到了他那不同尋常的人生以及他頑強的意志。
二十歲——人一生中最美的年紀。如果把一生比作開花的過程,那么二十歲時,花兒一定在盛放。就在這處充滿朝氣的年歲,史鐵生的雙腿卻癱瘓了。如熄滅了人生路上的燈火般,他失去了工作,找不到去路,人生一片渺茫。他曾憤怒,也曾迷茫,似乎認為活著沒有意義。他每天到地壇消磨時間,有時甚至在那里呆上一整天。
史鐵生看到院子荒蕪但并不衰敗,漸漸看到了世界上美好的一面,終于走出了陰影,開始了寫作生涯,勇敢地、堅強地活下去……
讀完后,我頗有感慨。誰都難免會有困窘、迷茫的時候,越是艱難,我們越要勇敢面對。
三年級時,我面對一個巨大的轉變:轉學。從老家轉學到了北京。入學考試是少不了的。老家學英語是比較晚的,這里的同學已經可以把自己的想法用英語自由地表達出來,而我只是僅僅認識幾個單詞罷了。入學考試的成績自然高不了,這讓我一度悲傷與焦慮。上英語課如同聽天書,完成作業也十分艱難,我簡直失落到了極點。我默默地問自己:“李子萌,這還是以前的你嗎?難道你的英語成績要一直差下去嗎?”“不,絕對不行!”我一面學習著課本的內容,一面借來以前的課本,聽著,讀著,強記著。爸爸也在每天下班后給我耐心輔導,給予我巨大的幫助。漸漸地,我成了英語課上發言最積極的那一個,在第一次英語考試的時候居然拿到了滿分。這對于一個從幼兒園就開始學英語的孩子來說可能算不了什么,但對于我來說,其中付出的努力和得到的快樂誰又能夠懂得。
在人生的道路上,難免會有坎坷,難免會有失落和迷茫。跌倒了不怕,站起來繼續勇敢地走下去,努力讓自己更好,坎坷便可被打敗!這個道理,是我們應當永遠永遠記住的。
我與地壇讀后感2
冬日寒假,匆忙回家后,疫情在猝不及防中蔓延,唯一就是“宅宅宅”。讀書也便成了一個認真的消遣。
說起《我與地壇》這本書,記憶最深刻的可能是高中語文課本讀得的《秋天的懷念》那篇文章,文章中母親的那句“咱娘倆要好好兒活”讓我久久的難以忘懷。也牢牢的記住了史鐵生這個名字。
美的像詩一般的文字,堅強如鐵一般的意志,史鐵生,可能正如他的名字一般。在21歲失去雙腿,面對命運的玩笑,他參透了什么,又明白了什么?
在地壇的那段歲月,他看明白了世事無常,人人自渡。他的殘疾不是上天給他的厄運,而是上天給他生命的一份厚重感,讓他的精神力量能夠超越肉體的殘疾去摘取星辰,遨游大海。地壇,給予了作者一片寧靜的星辰,地壇的事事物物,給予了作者遨游的無盡力量。
面對生命的不幸,作者的態度這是一種怎么樣的豁達,但是我相信擁有這種豁達的背后是無盡的痛苦,也正是那段地壇的歲月。但是一旦擁有了它,這世間又有幾分玩笑可抹殺我?堅強,可能是層層傷疤的堆積。“希望的星光永遠閃耀在最黑暗的微茫”,正如書中所說“丑弱的人和圓滿的神之間,是信者永遠的路”。以至于后來作者身患尿毒癥,終日治療,也能堅強的活好自己的每一天。正如那句“我在地壇,后來,地壇也在我”。地壇所給予作者的,將伴隨他一直走下去。
我不曾希望每個人都擁有作者那種人生的豁達,但更加希望每個人都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地壇”,伴隨自己一直一直走下去,面對人生路上的“厚重之禮”。
“此一處陌生的地方,不過是心魂之旅中的一處景觀、一次際遇,未來的路途一樣還是無限之問”。萬事浩浩蕩,未來皆可期。
我與地壇讀后感3
《我與地壇》飽含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對親情的謳歌,這地壇只是一個載體,而文章的本質卻是一個絕望的人尋求希望的過程,以及對母親的思念。
史鐵生在二十一歲時雙腿癱瘓,就在這年少輕狂之時丟失了自己的雙腿,對一個年輕的生命來說如雷轟頂。在這本書中他說過“曾一連幾個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于死的事情”還有他自己也說了“職業是生病,業余在寫作”可他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拒絕了死亡選擇了生活。是他的母親的愛給了他力量,點燃了他生的渴望,還有書中寫到的中年夫婦,熱愛唱歌的小伙子,中年女工程師,長跑運動員,漂亮卻智障的小姑娘……他們都給了作者無數的感動。
作者其中的一句話引人深思“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不禁讓我想到《背影》中朱自清的父親為了給兒子買橘子,雖然只是短短幾個字卻寫出了父母對兒女的疼惜。這又讓我想到了我的父母,我的爸爸媽媽雖然沒有過其他父母舍身救兒女的經歷,但我看得出,每天夜里爸爸就從睡夢中醒來為我掖被子他眼神中有一股柔情。媽媽不是什么家庭主婦,她不能為我料理好一切,但她經常為我找些老師,輔導我學習,她的一通又一通電話,接受長時間的輻射都是為了我。史鐵生天天在輪椅上過著,他的母親為了他不再受到傷害,便讓“跳”“跑”等字眼在嘴里消失了。這一點小小的細節,正常人注意不到,這一種默默的偉大的母愛。更讓人感動。
史鐵生的文章讓人學會了感恩,學會了堅強,學會了正視。也讓我們進行了一次對心靈的.搜索和對生命的詰問,對生命的意義又加深了理解。
我與地壇讀后感4
《我與地壇》是一位身殘者在一座廢棄的古園中對自己所見到的人生百態所發出的感悟、思索。史鐵生以地壇作為寄托自己情感與發泄情感的地方,同時也是思考人生的佳境。
由于史鐵生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齡忽地殘廢了雙腿”,他體驗到了更多的人生的痛苦,但他依然在命運中掙扎時,找到了一片古園,在這里度過了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的輪回,深刻地感受每一個季節的特點,體會每種人生的價值。
他思考了死與生。死是必然的歸宿,當我們感到累了,上帝會自然安排我們休息。而活著,是我們一生都需想的問題,即使活著是飽經蒼桑的,世界仍然在運轉,古園依舊是古園,我們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變現在的自己。當我們能擁有一片屬于自己的凈地了,應理去心中的一絲雜緒,認識真實的自我,進行自我完善。思考人生是每個人的必備之路,不同的人,思索的結果、內容不一。
史鐵生不僅思考著自己的逆境,他還在思考自己的親人所受的痛。“時間能證明一切”,史鐵生始初并沒考慮到母親所感到的痛苦,只沉浸在自己的憂傷中,經時間的醞釀,他感知到母親的忐忑與無奈。與此同時,也鳴響了我心中的警鐘,母親對孩子的愛意志堅韌、毫不張揚,而我媽媽正頑強地與病魔抵抗,同時還要承受不成器的我給她帶來的巨大痛苦。我應慶幸我母親還在,我有機會能讓媽媽擺脫苦惱,并且除去我那一絲倔強與羞澀,不至于到時后悔莫及。因此,我感謝史鐵生的經歷警醒了我。
在課本未節選的部分中,還有史鐵生從各個方面詮釋所感受到的春夏秋冬;在園中曾經出現的人們及對他們人生的思索;對逆境人生的理解,差距是必然的;史鐵生對自己的生涯理解;許多美好的事物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人生是如此復雜但卻純真、質樸,以至于我們要用一生的時間去思考,史鐵生在十五年的思考中,逐漸成熟,認識更清晰,從失落、煩躁轉變為穩重、深情。
如此大千世界,還需一片凈地,細細地品味人生。
我與地壇讀后感5
史鐵生大家并不陌生,算得上是一個巨匠名流,我佩服他,不是因為他的文章,也不是因為他的那種生存精神,而是,我也說不清楚。心中就是有那一種感覺,說不清楚。
史鐵生先生曾經這樣解釋自己的名字:“心血傾注過的地方不容丟棄,我常常覺得這是我姓名的暗示,讓歷史鐵一樣的生著,以便不斷地去看它。不是不斷地去看這些文字,而是借助這些蹣跚的腳印不斷看那一向都在寫作著的心魂,看這些心魂的可能與去向。”這可以看做是對他的作品一生的詮釋。
史鐵生肉體殘疾的切身體驗,使他的部分小說寫到傷殘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傷殘者對命運的哀憐和自嘆,由此上升為對普遍性生存,特別是精神“傷殘”現象的關切。
試著想一想,史鐵生的創作何其成功,看那句“愛是人類唯一的救贖。”再舉這句“我其實未必適合當作家,只不過命運把我弄到這一條路上來了。左右蒼茫時,總也得有一條路走,這條路又不能再用腳去,便用筆去尋找。而這樣的我,后來發現利于此一生,利于世間一顆最為躁動的心走向寧靜。”又有幾句“我向往著這樣的寫作—當白晝的一切明智與迷障都消散了以后,黑夜要我用另一種眼睛看這世界。”“我從雙腿殘疾的那天開始想到寫作,要為活著找一個充分的理由。”“我的職業是生病,業余寫一點東西。”
蔣子丹說:“我們從史鐵生的文字里看得到一個人內心無一日止息的起伏,時也在這個人內心的起伏中解讀了寧靜。”許紀霖說:“在紅衛兵一代中,史鐵生也許是極少數能夠超越自身,具有現代意識的作家。”說:“鐵生對生命的解讀,對宗教精神的闡釋,對文學和自然的感悟,構成了真正的哲學。他幻想腳踩在軟軟的草地上的感覺,踢一顆路邊的石子的感覺。”
《我與地壇》算得上是史鐵生的成功之作了。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的眼睛極其濕潤,暫不多說,史鐵生先生永遠是一個奇跡。
【關于我與地壇讀后感范文(精選5篇)】相關文章:
名著《我與地壇》讀后感03-25
《我與地壇》讀后感五篇03-25
我與地壇散文讀后感作文10-16
史鐵生散文《我與地壇》讀后感(精選3篇)06-09
我與地壇說課稿11-04
《我與地壇》課外書讀后感03-29
《我與地壇》讀后感匯編15篇03-26
《我與地壇 》教學設計03-31
我與地壇散文讀書心得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