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樓記》讀后感(精選5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體會呢?這時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岳陽樓記》讀后感(精選5篇),歡迎大家分享。
《岳陽樓記》讀后感1
今天我讀了一篇文章,是范仲淹寫的,名字叫做——岳陽樓記。
岳陽樓聳立在湖南省岳陽市西門城頭、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盛譽。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這一段描寫出了登上岳陽樓,端著酒杯對著風,在觀賞美景中,心胸開闊,榮耀和屈辱一并忘了,精神愉悅的境界,充分體現(xiàn)了岳陽樓的美和神奇。
“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這一段,我感受到了范仲淹心中的憂愁。
因為它的意思是: 唉!我曾經(jīng)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許不同于以上兩種心情,是什么原因呢?不因為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為百姓擔憂;不在朝廷上做官就為君主擔憂。這樣看來是在朝廷做官也擔憂,不在朝廷做官也擔憂。既然這樣,那么,什么時候才快樂呢?那一定要說:“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在天下人快樂之后才快樂”吧。唉!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這也充分體現(xiàn)了范仲淹憂國憂民的心情。
《岳陽樓記》讓我知道了岳陽樓的美,也讓我懂得了“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在天下人快樂之后才快樂。”
《岳陽樓記》讀后感2
深秋的一天,我慕名來到位于洛陽以南四十公里萬安山下的范仲淹墓,憑吊這位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與文學家。望著松柏掩映的石碑古冢,穿越千年變幻的歷史風云,一種莫名的感慨油然而生。
了解范仲淹是從《岳陽樓記》開始的。范仲淹以其波瀾壯闊的一生與千古絕唱的《岳陽樓記》,在史冊上留下了關心國家命運,情系百姓憂樂的光輝形象。“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一個封建社會的士大夫,能有如此高尚的思想境界,是他憂國憂民情懷的高度概括,是他追求社會和諧的理想經(jīng)典,實在難能可貴。堅守這樣的文化信仰與精神追求,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不正是當代青年熱愛祖國、奮發(fā)有為所應有的擔當嗎?
我沒有到過岳陽樓,但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卻早已使我心向往之。透過《岳陽樓記》酣暢淋漓的文筆,那臨江的春色,秀美的風光,八百里洞庭的浩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歡愉,彷佛盡收眼底,如臨其境。“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我真切地感受到,范仲淹所追求的社會理想,正是自然界萬類霜天競自由,天人合一的和諧歡暢,是榮辱皆忘的博愛與奉獻,是社稷民生的繁榮與平和。看如今,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生態(tài)文明,更加重視環(huán)境建設與保護,歸根結底是為了全體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
居安思危,憂國憂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幾十年的仕途生涯中,范仲淹始終堅持以造福天下蒼生為己任,為黎民百姓謀福祉。他為官清政廉潔,體恤民生疾苦,剛直不阿,力主改革,屢遭奸佞誣謗,數(shù)度被貶但不改青云之志。個人的榮辱得失,他一直置之度外,雖窮困潦倒,其心系天下社稷的胸襟、超然物外的灑脫,憂國憂民的情操,像一面鏡子,在歷史的長河里熠熠生輝,令人敬仰。
自強不息,奮斗不止,范仲淹終其一生踐行自己的崇高理想。“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這神圣的使命感與榮辱觀,如今已成了我們民族精神的無價之寶。理想,是一面旗幟,有了這樣的精神,中華民族一定會戰(zhàn)勝各種艱難險阻,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久久地凝視著范仲淹墓碑上那漸漸模糊的字跡,咀嚼范公留給我們的《岳陽樓記》,一任自己的思緒飄得非常遠、非常遠。我想,樹立什么樣的人生觀、價值觀,應該是值得我們當代青年認真思考的重大問題。
《岳陽樓記》讀后感3
人是感情的動物,當受到外在事物刺激時,常會因為得失價值的偏失,而怨天尤人。
其實環(huán)境的締造是人為的,而自已對人生價值的評估卻是主觀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外物美適而喜,不以己身困厄而悲。多少文客騷人因環(huán)境而懷優(yōu)喪志,把豪情喪失掉。如初唐李賀因受打擊,憂心忡忡,抑郁而終。反觀宋朝蘇軾被貶請在外,卻能把心靈托付山水,所以能寫出許多瑰麗雄偉的文章。
如果李賀不早死,或許有更多絕妙作品能流傳下來,可惜他沒有蘇軾的氣度,不能“即其所居之位,樂其日用之常。”況且,這種頹廢的意志必能使人形銷骨毀,流于一種不滿現(xiàn)實、沉郁的、萎靡不振的跡象,這對社會乃至對個人又有何益?只不過是使后人感到嘆惋罷了。
孟子云:“士窮不離義,達不離道。”又云:“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于現(xiàn)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這才是文人對得失真正的態(tài)度。不管處在什么環(huán)境下,皆能處之泰然,不以眼前的富貴,也不因處逆境而有所改變。退一步想海天遼闊,而人類的生命只是幾朝露水,當露水蒸融時無影無蹤。偶爾我們會回想過去,緬懷古人,而范文正公能用最大寬容與氣度,安慰被謫的好友。(讀后感)
歐陽修謂其“能富貴貧賤,毀譽歡戚,不一動其心。”他能有偉大的事業(yè),實際上是他不怨天尤人,時時在貢獻自保持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以民生為主,實得利于“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思想意志而成的。
《岳陽樓記》讀后感4
圣人和我們凡人就是不一樣。
我若是面對“陰風怒號,濁浪排空”的景象,肯定會像“遷客騷人”一樣情緒低落,面對“春和景明,皓月千里”的景象,則肯定會像他們一樣心曠神怡。我無法跳出俗人心理,做不到異于“二者之為”,修煉不成“古仁人”。
我又想,如果真有一位范仲淹先生所說的“古仁人”站在我身邊,則何如?當我因濁浪排空而情緒低落時,他表情凝重。我問他:“您在想什么?”答曰:“憂吾君。”我大佩服。待到我因春和景明而心曠神怡時,他先生依然表情凝重。我問他:“您在想什么?”答曰:“憂吾民。”我特佩服。趕緊溜走,害怕自己的俗氣污染了圣人。
此種人似乎只能敬而遠之。
由此看來,大家不愿當圣人,也是可以理解的。這樣拿著勁兒活著,太累了。
以愚之見,如果大家真的把范仲淹先生的觀點落在實處,會嚴重影響旅游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把美景道德化,政治化,太可怕了。
觸景生情本屬人之常情。范仲淹先生的意思是應該避免此種人之常情,要滅“情”入“理”。然而這種“理”并非理性和理智,而是“天理”。這不是將正常情感升華,而是壓抑它。所以《岳陽樓記》有一股“存天理滅人欲”的味道。
我如何判斷范仲淹先生的“理”屬于“天理”呢?
因為如果不是“天理”,就需要論證,就需要說明這樣做的充分理由。可是你看,范先生對“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不打算做任何論證的。為什么這樣做就合理?為什么只有這樣才算“仁人”?古代究竟有多少“仁人”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據(jù)我看孔夫子也沒做到)假如一個社會真的人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會出現(xiàn)何等怪異的局面?這些,范先生都置之不論。無須論證之理,如果不是假設,就只能是“天理”了。
《岳陽樓記》是一篇比較典型的“傳道”型文章,作者很少在“說服”上下功夫,他是在“宣講”,在“代圣人立言”。據(jù)我所知,范仲淹寫《岳陽樓記》之前并未親身到過岳陽樓。那就是說,文中的景色描寫和游客心態(tài)描寫,都是虛擬的`。這和孟子虛擬“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例子是同一種辦法,表現(xiàn)了占領道德制高點者異乎尋常的自信——我已經(jīng)真理在手,剩下的任務只是用盡可能吸引人的辦法加以傳播,不必拘泥什么真實性和邏輯性的。
很多人都認為“文革”是反對孔孟、破壞傳統(tǒng)文化的。這是一種相當片面和膚淺的看法。其實“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說法,與“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思路是很相似的,相承一脈。而范先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克己思路,與文革中的“狠斗‘私’字一閃念”也是血脈相連。“文革”中甚至要求每個人都“心里裝著全世界三分之二的人民”,這是比范仲淹先生更徹底更激進的“先天下之憂而憂”。“文革”的有些理念,確實是反孔孟的,例如“造反有理”,但是從整體上看,如果沒有儒家文化做支撐,“文革”是發(fā)動不起來的。“文革”在很多方面不但不反孔,反而是把儒家的一些理念推向了極端,要認真往全民落實(六億神州盡舜堯)。
《岳陽樓記》我初中就背下來了,至今未忘。真是寫得漂亮,堪稱絕唱!重讀此文,愚以為范仲淹先生完全有權利選擇自己跟什么人走,做什么樣的人。樹立一種道德高標,不是不可以。然而作為現(xiàn)代的語文教師,對此事只可提倡,不可強求。我一向認為基礎教育沒有培養(yǎng)圣人的任務,它是培養(yǎng)合格公民的。
而從角度說,這種“傳道”式“宣講”式的文風,則不宜提倡。按這個路子寫文章,倘不具備范仲淹那樣閃光的才華,則不但會弄得“假大空”,而且將充滿陳詞濫調。
《岳陽樓記》讀后感5
五月十九日晚,本人有幸參加了在潮客匯舉行的“豐順縣悅讀會第二期活動”。本期活動由豐順電視臺的副臺長朱明海先生賞析范仲淹的作品《岳陽樓記》,真的是收獲多多。
說實話,本人對古文一向不“感冒”,對于那些晦澀難懂的字、詞、句、段、篇,作者要表達的意思、構造的意境等等總是很難理解和把握。初中的時候學習這篇文章,老師講了很多,到最后,我能做到的是:為了應付考試,把全篇課文背下來了,把詞語解釋背下來了,把重點句子的譯文背下來了,但并沒有感受到它的“美”,反而覺得“累”。真的是“古文,想說愛你不容易”啊!
這次重溫《岳陽樓記》,在朱臺長通俗易懂、飽含深情的解說下,不時與其它名篇《醉翁亭記》《琵琶行》等作對比,再加上他偶爾帶點幽默和調侃,漸漸領略到文中有如他所說的“三美”。第一美“文字之美”,如用“銜遠山,吞長江”來形象、生動地說明洞庭湖的浩大無邊。第三自然段全部用排比句,表達滿目蕭然的景象,作者悲傷的心情。第二美“性情之美”,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貫穿始終。第三美“內(nèi)涵之美”,用“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來勸慰滕子京,也勸慰自己。用“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表達作者憂國憂民的思想和情懷,這是多么高尚的情操啊。我想,那么多人喜歡《岳陽樓記》,愛上《岳陽樓記》,更多的原因就是因為它的“內(nèi)涵之美”吧,兩個名句,勝過千言萬語,勸慰了多少不得志之人,也激勵了多少遇到困難和挫折的人。聆聽了朱臺長的精彩品讀賞析,我也喜歡上了這篇古文,喜歡它的各種“美”,美的東西誰不喜歡呢?
除了朱臺長的品讀賞析之外,還有古文朗誦《岳陽樓記》、《醉翁亭記》、《琵琶行》,琵琶演奏,視頻欣賞,討論發(fā)言等等,形式多樣,豐富多彩,氣氛活躍,高潮迭起。讓走進悅讀會的文友們多角度、全方位地認識《岳陽樓記》,領略《岳陽樓記》,愛上《岳陽樓記》。這就是悅讀會的魅力所在,她會帶領每一個人走進文學領域,讓你愛上文學,愛上詩詞歌賦,不斷提升自己,感染身邊人,回報社會。
朱臺長說:“好的文章,值得一讀再讀,一品再品。”是啊,好的文章,無論你研讀它多少次,每一次都可以讀出不一樣的感受,有不一樣的收獲。讀好文章,還可以修心、養(yǎng)性、怡情,讓人樂觀、豁達,激勵人積極向上。我們應響應悅讀會的活動宗旨:愉快地閱讀,快樂地成長。多讀書,讀好書,多分享,享受“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做個“腹有詩書氣自華”的人。
【《岳陽樓記》讀后感(精選5篇)】相關文章:
岳陽樓記讀后感(精選8篇)04-07
《岳陽樓記》讀后感(精選15篇)01-22
岳陽樓記讀后感精選15篇11-01
岳陽樓記讀后感(精選15篇)10-23
《岳陽樓記》讀后感精選15篇10-21
岳陽樓記讀后感(精選7篇)10-12
岳陽樓記讀后感精選7篇10-12
岳陽樓記讀后感(精選25篇)07-26
《岳陽樓記》讀后感12-31
岳陽樓記讀后感范文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