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心理學讀后感(通用22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積極心理學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積極心理學讀后感 篇1
我一直都覺得,興趣是學習的催化劑。我對心理學的認識得益于我在心理中心的工作。直到今日,我對這門學科的感覺任然是諱莫高深。也是因為寒假的閑暇時光,我聽了學堂在線慕課《積極心理學》。淺談我在學習過程中的幾個引起我共鳴的地方。
任何的學科都可以追本溯源,而人內心世界的變化可以從人的進化中發現。人從爬行到直立行走的進化,所導致的結果是人的視野的擴大。因而我們現在覺得當抬起頭、直起身子走路時要比彎著腰,低著頭走路要舒服。其中的科學依據就是人類的軀干的骨骼整體呈現“S”型走向。這是人類進化的結果,人類的軀干由“L”型向“S”的進化。而人類身體最長的一條神經稱之為“迷走神經”。當我們挺胸抬頭的時候,“迷走神經”在舒張,因而我們會感覺愉悅、舒服。這對我個人來說的指導意義就是站有站像,坐有坐像。我發現現在很多青少年都是彎著腰走路。在中國古代的禮儀文化中,對人的要求也是昂首挺胸。我想是不是魯迅先生所說的中國人的奴性還沒有徹底清除。近代列強對中國的侵略的影響任然沒有消除。而作為新世紀新一代的'我們,應該挺起腰板。我們祖國的強大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因而我們青少年更應該去展示大國氣象。
我曾了解過心理中心的理念,大多數都有“助人自助”、“助人為樂”。根據積極心理學的觀點,我們在助人的時候,人類大腦會分泌一種物質。這種物質可以激發我們身體的愉悅感,并且有助于我們思維的開發。我以前曾對“助人自助,助人為樂”的理念產生過懷疑。因為我們為何要去幫助別人。更有“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的熟語。我也曾用“只為初心,問心無愧”來鼓勵自己去踐行這個理念。可是“好心沒好報”的事時常也發生在我的身上。因而我也曾想封閉自己,可是任就做不到。大多數的女孩都希望自己的男朋友只對她一個人好,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在這種問題上,誰都不可能博愛天下。其實助人也是有針對性的,正如世界上所有的事情一樣,都有其成立的條件。在別人主動求助時,我們應該去主動別人。當別人需要時,我一定真心實意幫助他。
人類進化導致了女性骨盆的縮小,其導致的結果就是人類嬰兒的早產。大部分動物嬰兒出生的時候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能力,比如說奔跑。而人類的嬰兒在出生的時候除了吃奶、排便等一些基本能力外,不具備自我保護的能力。因而女性在選擇自己另一伴的時候,安全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標準。這個安全感,不僅僅是只身強力壯,而是精神、物質的安全感。
心理學是個極其微妙又特別有用的學科,我將繼續學習與大家一起分享學習經驗。
積極心理學讀后感 篇2
每個人都在追求幸福,但究竟怎么樣才算幸福?每個人都想要快樂,但真正快樂的人又有多少?生活一直忙碌,到頭來感受最深的卻是空虛和蒼白,這是怎么回事?生活中不斷遇到的矛盾與挫折,我們應該怎樣面對?《積極心理學》一書揭示了與傳統心理學完全不一樣的心靈世界,它將幫助我們克服狹隘、憤怒、嫉妒、恐懼、焦慮等等消極心態,以更積極的、建設性的情緒來面對生活的挑戰。
有一種關心人的優秀品質和美好心靈的心理學,叫做積極心理學。它是由著名心理學家賽利格曼提出并倡導的。積極的心理學從關注人類的疾病和弱點轉向關注人類的優秀品質。它關心人的積極主觀體驗,探討人類的幸福感;在個人成長過程中,提供積極的心理特征和積極的心理品質。它讓我們看到,一個人若是擁有了積極樂觀的心理狀態,就能夠使自己感受到幸福和快樂。
作為心理輔導老師,對于“積極心理學”一詞,雖不陌生,但在讀了此書之后,對積極心理學有了更深的認識和理解。積極心理學不僅對個人心理狀態調節和健康心理塑造有很大幫助,對于營造積極的教育環境以及課堂教學行為也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感受到的過重的學習壓力、時常出現的焦慮情緒,習得性無助都影響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及學習的效果。而積極心理教育的理論和方法,可以幫助教育者改善學習環境,使學生感受課堂學習的快樂,體驗學習中的主觀幸福感,重建學習信心,激發出自身內在的積極力量,并進一步挖掘潛能,提高學習效果。
例如,在班級教育過程中,我們時常會遇到一些學習習慣、行為習慣上的“問題學生”。他們在課堂上表現得如此突出,隨意插嘴、不受約束、過度表現、影響課堂紀律,甚至影響到正常的課堂教學進度。尤其是對于沒有太多學習壓力的小學科而言,這些在課堂中過分活躍的學生,實在讓老師覺得很頭疼。往往一貫的教育方法就是在課堂中對其進行點名批評、課后教育談心,而實踐效果卻非常不理想,甚至有的學生屢教不改,更有愈演愈烈之勢。
當某些學生在不能順利完成學習任務,常常受到老師的批評和嘲笑時,便產生焦慮情緒,對于探求事物和參加活動產生了恐懼心理。經歷了一系列失敗后,他們開始相信自身缺少取得成功的能力,失敗是永久的,是能力不是努力,一旦這樣的“習得性無助”形成,學生就不愿意為完成任務而付出認真的努力。那么,這些學生很難改變的課堂行為表現是否也是因為這樣的習得性無助感的結果呢。或許,他們一開始的表現只是因為對學科有一定的興趣,急于表現和參與其中,得到老師和同學的關注。但是這種不符合課堂要求的行為,往往會被視為影響課堂紀律的表現,批評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久而久之,一次次的參與熱情被潑了冷水,慢慢地,這些學生心中也許會認為老師并不欣賞他們的參與,這些舉動會遭致批評,原本的學習興趣也隨之喪失,故意破壞課堂紀律成了目的。
積極心理教育技術告訴我們,作為教師要避免和控制學生習得性無助的發生,就要在對學生內心想法的分析關注、對批評教育的技巧上多花一分心思。要多想一想學生如此表現的`可能原因是什么,而不僅僅是簡單的根據規則和標準進行對錯的判斷和教育批評。積極心理教育技術所倡導的“贊美式教學”的力量就是最好證明。對于學生的稱贊雖然是無形的,但這股無形的力量卻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就像經典的教育格言所說的那樣“鼓勵中長大的孩子充滿信心,批評中長大的孩子感到自卑。”每個人都希望獲得贊揚與鼓勵,不希望聽到的總是批評與指責。
在成長過程中的學生更是需要獲得稱贊的“力量”,需要成功體驗,以及對學習的自信心。因為他們需要來自教師的肯定和期望,需要發現自身更多的閃光點,而不能被淹沒在缺點中。真誠的稱贊,才能真正改變學生的內心世界,才能讓他們獲得認錯的勇氣、改進的信心和前進的動力。一句鼓勵和稱贊的話語遠勝過數句批評和講道理,讓學生發掘自己的優點,體驗成功的喜悅,從而點燃上進的火花。
積極心理學讀后感 篇3
近期,我在圖書館借來了本關于心理學的書——《積極心理學》。在讀這本《積極心理學》之前,我覺得心理學的書,往往會聯想到心理疾病、障礙等問題!看完這本書后,我才知道原來心理學包括還包括許多另外的方面的,其中的一些面對人生、社會的態度以及對人對己是很有道理!
本書主要描述了積極心理學的概況以及內化動機。第一是介紹人們獲得積極體驗的方法。第二是指導人們如何增強這種積極體驗以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第三是如何運用到建設積極的人性化的社會制度上,從而達到社會的和諧發展。
“積極心理學”,顧名思義,是教人如何積極面對人生,如何獲得幸福感與滿足感。這才是現代社會的蕓蕓眾生日益荒漠化的心靈最需要的甘露。積極心理學倡導心理學研究的.積極取向,研究人類積極的心理品質,關注人類的健康、幸福與發展,試圖以新的理念,開放的姿態,詮釋與實踐心理學。正如積極心理學運動的發起者、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馬丁·賽里格曼說:“當代心理學正處在一個新的歷史轉折時期,心理學家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和新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促進個人與社會的發展,幫助人們走向幸福,使兒童健康成長,使家庭幸福美滿,使員工心情舒暢,使公眾稱心如意”。
在學習了積極心理學之后,我主要有以下幾點體會:
第一、認識自己方面。人們總是要面對恐懼、悲傷、焦慮等各種積極或負面的情緒。因此,在遇到這些負面的情緒要積極地面對!
第二、活動方面。無論學習還是生活,在參與的活動時要積極做好本分,這才能體現活動時既愉快又有意義。
第三、態度方面。快樂與否在大多數情況下取決于主觀意識。態度不同,心情自然也不同。要努力糾正自己身上所出現的各類情緒和行為問題,來改變錯誤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往正確的方向努力,要有良好的學習態度。
第四、做事方面。人們往往希望在越來越短的時間里完成越來越多的事務,卻忽視了“數量會影響質量”,人們可能會因參與過多活動而犧牲掉快樂。因此我們必須實行小步走的方法,不能急于求成,做完一件再一件!
第五、身體方面。身心需要和諧發展,因而堅持鍛煉、充足睡眠、健康飲食習慣都會對身體和精神健康大有益處。沒有鍵康身體就不能積極地去面對生活,因此要改正自己不良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
因而,學習、研究“積極心理學”,對于我們每個人都是大有很大的益處的。有健康的心靈,才會有真正健康的人生,所以學習和研究積極心理學,是我們每個人必需做的事。
積極心理學讀后感 篇4
閑來無事,捧一本書,煮一杯茶,這算是生活中最愜意的活動之一。最近我在京東書城瀏覽到一本英國著名心理學家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的作品——《積極心理學》,掩卷沉思、感悟良多。下面我就給大家談談自己對積極心理學的一些感受。
無論是學生時代,還是工作之中,積極樂觀的心態似乎都是最經常被提及的話題。積極,說起來簡單,就是一種主動性強的、主觀努力奮發的心理狀態和行為方式,它往往朝著正向發揮助推作用,被不少企事業單位和個人認定為文化建設與個性培養的重要內容。
生活永遠不可能一帆風順,工作也可能歷盡波折,積極樂觀的心態才是讓人們在各種情形下保持奮斗精神和前進動力的必要元素。不過我們應該如何保持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呢?這或許就要從我們自身的心態調節來談。在《積極心理學》中談到了要通過愉悅和酣暢的情緒體驗來調節積極的心態,這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追求愉悅和愉快是人的天性和本能,無論是衣食住行的基礎需求,還是更高的精神文化行為,在其本質上都是追求一種愉快的體驗。放到實際工作中來,我們如果能發現其中的樂趣,能夠樂在其中,也必然會產生積極的心態。也許有人會說,千篇一律的工作太枯燥,這是事實。不過如果我們能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發現缺陷和不足,嘗試改進和提升,讓每天都有新的收獲和成績,那難道不是一件令人開心的事嗎?在咱們青銀收費站的`厚德文化體系中將“厚德載道止于至善”作為核心價值觀,這所提倡的其實就是一種積極向上的觀念。
厚德載道,就要求我們不僅要在技能和經驗達到一定的水平,還要在道德水準上達到新的高度,將道德理念、道德行為灌注到收費站管理和服務行為中。作為收費班長來說,就是要以德服人、以德服務,讓班組成員盡心盡力工作,讓廣大司乘享受良好的服務。
止于至善,這更是對積極心態的直接要求。止于至善,可以理解為到十全十美的境界方為終點。這表明我們目前所達到的程度依然有待改進和完善,我們不能安于現狀,而是要再求創新、再上新高。如果讓我以止于至善的價值觀念來衡量自己的工作,我認為還應當在班組凝聚力、班組工作效率、班組服務能力、班組成員的道德水準和業務素養等方面有所突破,從而達到至善至美的終極目標。
積極心理學不是個體情緒心理的指南,而是團體學習和氛圍構建的導向。我深知應該透徹領悟積極心理學的核心理念和主張,將積極心態作為一種工作氛圍來營造,從而在全班組、全收費站、全行業內掀起一場積極心態學習熱潮。
在今后的班組工作中,我將逐步落實積極心理學的相關理念,以求得團隊工作有質的飛躍。
積極心理學讀后感 篇5
認真讀了《積極心理學》的總序和第一、第二章內容,現將我的階段性的讀書心得小結以下:
總序主要講了當代心理學的困境以及心理學的多元化趨勢。主要從現代心理學的困境,困境的歸因,科學觀的轉變,以及多元化的現代心理學等幾個方面進行闡述。在講到多元化的現代心理學時就談到了積極心理學的產生以及它的影響。
第一章主要講了積極心理學的產生與發展,以及積極心理學的主要觀點。第二章講了積極心理學的性質,主要從它產生的社會背景,哲學基礎和與傳統心理學的區別與聯系等來進行闡述。讀了這兩章后我主要收獲了三點。
第一、積極心理學產生于20世紀末的美國,它是當代心理學的一股力量。與傳統的'心理學不同的是,積極心理學強調對心理生活中積極因素的研究,如主觀幸福感、美德、力量等,而不是把注意的重心放在消極、障礙、病態心理方面的探討。它的主要研究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積極的情感體驗,如幸福感、滿足感、幽默、愉悅、歡樂、希望、好奇心、謙虛、審慎等,利用各種現有的方法探討這些積極情感體驗機制和影響;二是積極的人格和人格品質,如自尊、努力、下創造、寬恕、勇敢、堅持、熱情、善良、愛、正直、領導能力、合作能力、自制、感恩、虔誠等,探討這些特征和品質的形成過程;三是積極的社會制度系統,如積極的工作制度怎樣促進和諧的工作環境,積極的家庭關系怎樣促進個人的成長等。
第二、積極心理學中講到的積極它既包括人外顯的積極,也包括人潛在的積極。它既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一種整天拍手稱好的喝彩,更不是一種充滿希望的良好祝愿,或是一種光說好話的自我欺騙,它更主要的是尋找并研究社會或社會成員存在的各種積極力量(包括外顯的和潛在的),并在社會實踐中對這些積極力量進行擴大和培育。
第三、積極心理學提倡用一種開放和欣賞的眼光來看待每一個人,強調心理學要著力于研究每一個普通人具有的積極力量。
書中在講到積極一詞時,給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說著名的電子專家陳之藩教授有一套友人贈送的非常精美的茶具,當他舉家搬遷到香港之前,在收拾整理行裝時不慎把這套茶具中的一只茶杯打破了。當時在場的許多人都為陳教授感到惋惜:如此精美而又心愛的一套茶具,現在破碎了一只杯子,又沒有地方可以配到同樣型號的,這是多么令人傷心的事。誰知陳教授卻坦然地笑道:“真不錯,我又多了一只碟子。”面對同樣的事實——破碎了一只杯子,當你分別用“少了一只杯子”和“多了一只碟子”來進行描述時,你的心態顯然就不同,前一種是消極的,而后一種是積極的。聯想到生活中我們若能處處看到“多了一只碟子”那我們的生活就會處處充滿樂觀、開心。幸福感就會增強。作為老師我們平時在與學生的接觸中,常常會碰到一些不守紀律的調皮的成績不好的學生。我們如果只是一味用“少了一只杯子”的理論來看待問題,我們就會沮喪,就會煩惱。而如果我們換一種思路以“多了一只碟子”來看待學生,我們不僅自己會快樂,會高興,而且你的積極情緒也會傳染給學生,學生身上的積極力量也會被挖掘。那么師生關系就會更和諧。
讀了兩章只能說只得到了一些淺顯的心得體會,積極心理學的內容很豐富,也很奧妙。還有待我繼續認真學習,深刻體會,反復研讀。我要把《積極心理學》這本書讀懂,讀透。到那時再談體會我相信會比現在要深刻得多。
積極心理學讀后感 篇6
《積極心理學》一書中自卑與超越的話題,令我感觸頗深。心理學家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中說過:“我們生活在與他人的聯系之中,假如因自卑而將自己孤立,我們必將自取滅亡。我們必須超越自卑”
我的自卑感,是什么時候開始變得越來越明顯的呢?
小學的時候成績并沒有特別好卻天天樂得像傻子,明明不是很高的榮譽卻也可以高興三四天。隨著我越來越大,接觸的人多了,視野拓寬了,總會在不經意的比較中,我看到了越來越多自己的缺點,而過去引以為豪的優勢變得黯淡無光,自我否定心理出現得越來越頻繁,揮之不去,難以忘卻。“我對自己沒信心”便成了脫口而出的話。
起初我將自卑感看做為一種合理的自知之明,但缺少自信的做事理念給我帶來了許多困難。由于自卑我在猶豫不決的時候,機會與我失之交臂;由于害怕,我在懷疑自己的`那瞬間,錯失了很多機會。
“如果我能勇敢自信一點就好了”。我總是后知后覺的這樣想。
我記得我每回交題的時候。都心驚膽戰的,看到老師就害怕,而老師每次給我講解完之后都會說一句,“你做的挺好的,繼續加油”我還記得在放假前,曾經教過我的老師碰見我給我了一盒筆。我很差異問道:“誒!突然這么好?她笑著跟我說,“那肯定,你可是我的寶藏女孩。”這讓我想起父母都是鼓勵我,從來不拿我跟別的比我優秀的人比較,父母也常常把我視為他們的驕傲。明明原來是父母和老師的驕傲的,為什么要自卑?我之前總是將這些話拋之腦后,卻從沒想過,我其實真的可以做到的,我也是優秀的。
這次我通過學習《積極心理學》,領悟到:很多時候,對于令自己自卑的事情,最好的方式就是接受它,并且提醒自己,這件事改變不了,但我可以盡力做到最好。另外解決自己自卑不自信的問題,就是對于你心中那個脆弱的“小孩”,親近“他”,擁抱“他”。
自卑是一把雙刃劍。這是一個人成長的最好方式,所以你需要超越自卑,活出全新的自己!
積極心理學讀后感 篇7
固化型自我觀是靜態的、不可改變的自我信念。它包含有九個方面,增長型自我觀是動態的、可成長的自我信念。也包含有九個方面。在固化型自我觀的思維模式中有三方面是我所符合的,分別是:我往往對現狀感到無能為力、我樂于待在舒適區和失敗會證明我不夠優秀。
我往往對現狀感到無能為力,很多情況下我總是對過于困難的問題或不太了解的事情而感到束手無策,這種事情總能體現出我最脆弱最無能為力的一面,就像我在高中時,我是學習美術的,我本想以此來參加高考,可是在專業證下來后我并沒有考到藝術證書,當時的我是無助的,我害怕我因此而無法考上大學,在面對高考只剩半年的情況下,我對此非常的'無助。但值得慶幸的是讓我遇到了濟工院。
增長型自我觀的思維模式中有六方面是我所符合的,分別是我可以靠努力提升能力、批評對我很寶貴、即使遭遇挫折,我也會堅持不懈、每次失敗都是寶貴的一課、他人的成功激勵了我、我應該終身學習。
每個人在任何情況下,只要你去努力,自己的能力總會得到提升,例如:在我大學以前,我從來沒有接觸過心理學這門學科,大學以前我也一直認為我不會接觸它,也不會有機會接觸它。但是上了大學以后,我加入了心委會,而心委會的主席是我的直系學長,所以我擁有了這個學習的機會,在開設的必修課中,也有心理學這一課程。于是在這一年的學習中,我對心理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總體來說,增長型自我觀的思維模式更優于固化型自我觀的思維模式,《積極心理學》一書,開闊了我的思維,澄清了我的一些困惑。我將滿懷熱情、繼續一如既往的學習下去。
積極心理學讀后感 篇8
這次讀書會我學習了情緒ABC理論的知識,其中十三類常見的不合理信念中的“偏好確定”既“如果對明天要做的事情沒有把握,我就會感到焦慮”。這可能是符合大部分有能力卻對自己不自信的人。以我為例,我有完成任務的能力,但又害怕會因為我的小失誤而造成任務的失敗,所以我往往會因此而感到焦慮。通過讀書,我明白這是正常的狀態,因此,我就會查找更多的和任務相關的`信息和知識,以此來增加我的信心,讓我能更好的完成任務。
回顧過往,因為自己的不自信失去過很多的機會,往往再去回想的時候總會后悔自己沒有勇敢的站出來,明明有能力卻不信任自己。從小到大我最勇敢的幾次都是在大一的時候,勇敢的主動申請加入心委會,其實當時有緊張到肚子痛,甚至想過偷偷離開,但我堅持了下來。
再一個就是情景劇大賽,我作為主演臺詞也是最多的我對自己非常沒有信心,為此我偷偷哭過好多次,但在學哥、學姐和老師、朋友們不斷的鼓勵下,我努力的練習,終于在最后的演出中發揮出了我最高的水平完成了表演,在完成表演的那一刻我激動、開心,甚至于有想哭的沖動。
雖然在平時還是會有不自信的時候,但我能夠感覺到自己的變化,慢慢有了自信。我也在努力的充實自己的知識和能力,以此讓自己變得更優秀更自信。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將上下而求索。
積極心理學讀后感 篇9
積極的自我這一章,圍繞著“我”這個課題,展開了一系列探尋自我的過程,在學習完這堂課之后,我翻閱著書本,在尋找這堂課的真諦,這堂課想讓我們知道什么,絕對不僅僅只是讓我們了解,讓我們可以運用這些知識,它還有更深刻的東西,于是我給自己四天的時間,在下一堂課到來之前,我要探尋到這節課,它真正想要說的。
我一直認為心理學他的本意是觀察反饋人類自身,由于對自身的盲目性,有一些問題并不好由自己得到答案,所以這四天我嘗試著去觀察他人,希望找到可以符合這堂課,能夠讓我更加深刻理解這堂課的事物,結果兜兜轉轉了四天最終的答案還是到了我自己身上。在星期四的時候,我嘗試了一款游戲,是一個搭建房子的游戲,我在實際畫出的建筑設計圖在游戲里面很難得到確實的效果,說白了就是很丑,和我設想的截然不同,為什么會這樣?這個問題我百思不得其解,所有的一切都是按照預想,可是結果卻天差地別。在玩游戲時我一直不喜歡看游戲攻略,這讓我有一種挫敗,很簡單的問題,為什么我想不出來?但是那一天我四下孤立,舉目看去,全是游戲中白茫茫雪山的場景,我退了出去,我接受不了預想進行不下去的事實,一直輾轉反側到了近十點,我打開了百度,查找了游戲攻略。
很可惜,他并沒有給我實際的解決方法,不死心的我再一次進了游戲,這一次我進游戲的畫面變了,不再是以往我看到的雪山,而是站在了雪山上看我所建的那個房子,我看到了一個不同的角度,那個角度看他和我的設計圖是一樣的,他在那個角度特別漂亮,完全不是之前進入游戲看到的那副破敗的樣子。我下了雪山,走到了我在游戲中的家面前,我圍繞她轉了一圈,沒有雪山的那個角度,他還是一樣的,只不過這一次不是丑的,而是美的。
是一場奇特的經歷,總讓我感覺這個房子就是我自己。高考之前的成績讓我很自豪,直到高考,我一直接受不了高考失敗的原因,說是自尊也好,什么客觀原因也好,我無法與自己達成和解,我對探尋自我是有排斥的,但是那天晚上我站在雪山上看到那個我以為很丑很破敗的地方,他在外面一圈陽光的映襯下,與我現實中所處的黑暗不同,那是人工與自然能達到的最優和解。成長總是一瞬間的事情,那些一直冥思苦想的知識,有了更深刻的體會,積極的自我這堂課到底要教給我們什么?
她想告訴我們要與自我和解,接受失敗的,接受后悔的,接受理想的.,接受美好的,知道自尊,深思主義,不要全盤否認你的美,不要過分肯定你的美,所有預想中的自我都是我們的選擇,好的壞的,都是我們踏出去的,確定好你的自我認知,當學會與自我和解的時候,所有的消極,拉扯你墜入山崖的力量也會消失。積極的自我,是你要懂你自己,你要掌控你自己。
積極心理學讀后感 篇10
在聽胡媛艷和葛纓兩位老師講課的時候,總會多次聽到兩位老師談到《積極心理學》這本書,于是我對它產生了一些興趣,這個月把它從圖書館借出來,閱讀一番,并寫下這篇讀后感。
積極心理學,以“愉悅與幸福”為主題、關于美好生活的一門科學,著重研究那些能使生命更有價值意義的東西。這本書主要描述了積極心理學的概況以及內化動機,第一是介紹人們獲得積極體驗的方法,第二是指導人們如何增強這種積極體驗以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第三是如何運用到建設積極的人性化的社會制度上,從而達到社會的和諧發展。
我在看了這本書之后,還是思考了一些東西:第一是認識自己方面。人們總是要面對恐懼、悲傷、焦慮等各種情緒,因此,在遇到這些負面的情緒時要積極地面對。就像這學期,事情多且雜亂,基本上每門課都要做課堂報告,還有實驗課的實驗,水電校的工作,對于各種考核的準備。難免產生一些負面情緒,但還得去面對,面對了才能做好。第二,活動方面。無論學習還是生活,在參與活動時要積極做好本分工作,這才能使活動既愉快又有意義。還是以這學期為例,各種任務都是分組完成,只有先做好自己本分才能去幫助別人,促進團隊任務的完成。
第三,態度方面。快樂與否在大多數情況下取決于自己的主觀意識。態度不同,心情自然也不同。要努力糾正自己身上所出現的各類情緒和行為問題,來建構完善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正確的方向努力,要有良好的學習態度。第四,身體方面。身心需要和諧發展,因而堅持鍛煉、充足睡眠、健康飲食習慣都會對身體和精神健康大有益處。沒有鍵康的身體就不能積極地去面對生活,尤其是到了大三,沒有了早、晚自習的限制,就更加頹廢,也沒有鍛煉。因此要改正自己不良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
除了對自己的思考,這本書還引導我對社會層面的思考,我覺得當前的大眾文化,及主流媒體取向,有兩個方面的特點:
第一是過于關注、贊揚,以金錢為意義核心的成功標準,并以此為基礎的成就建設、工作取向、物質享樂;忽視了對于道德修養、靈魂信仰、生命歸屬感等精神世界的思考與討論。整個社會,多了一些浮華,少了一些深刻。
第二是太過局限于對社會、人性問題,缺點及陰暗面的發掘與批判,就像一個演員的出軌,一個知名運動員的出軌,弄到全國人民都知道,沸沸揚揚。
整個社會,多了一些陰郁,而少了一些對于美好生命的關注。在科技極速進步、物質極大繁榮、人類愈加富裕的同時,生命厚重感的缺失,以及幸福快樂的減少。這說明了人們在不斷滿足自身欲望的過程中,心靈卻更加空虛起來,只能再次投身到談論批判別人的過錯,成為一些制造網絡暴力的鍵盤俠。而炫耀、攀比性的物質消費,便似乎成了主要的精神安慰。
家庭、愛情、友誼、人際關系,在金錢文化的沖擊下,逐漸走向功利、淡漠。在人際關系圈不斷擴大的同時,是更多的寂寞與孤獨。在社交媒體網絡泛濫的今天,是我們明辨是非能力的下降。我們的思考能力在不斷地喪失,變得輕信、盲目。
在對待社會問題及自身的幸福感缺失的過程中,我們已對周圍的一切事物形成習慣性抱怨、隨性地批判的`行為模式。卻沒有思考問題的產生本質,以及如何解決自身存在的缺陷。社會財富大量累積,卻使得生活安全感在不斷喪失、生存壓力在迅速增大。在為工作、生存而愈加勤奮、辛苦的同時,身體、思考、道德、靈魂的惰性,卻在工作之余的生活中不斷增加。
金錢,已成為信仰。而這種信仰,存在于整個社會,甚至充滿著我們國家整個教育體系,學校教育,家庭教育都可以體現。從小爸媽讓我們努力讀書,讀書的目的呢?是為了掙錢。從小老師讓我們努力讀書,讀書的目的呢?是為了提高升學率,好掙錢,當然也為了我們以后能考上好大學,考上好大學的目的呢?是為了更好的掙錢。現在到了大學,滿眼是各種技能訓練,訓練當然是為了讓我們變得更厲害,可目的呢?是為了學校的名氣,為了掙錢。技能訓練當然是重要的,可是思想的教育更不能缺少啊。
金錢,已成為信仰。而這種信仰,卻不能成為我們靈魂的歸宿。待到生命的臨終之時,也許才終會發現,什么樣的東西,是美好的。人活著,究竟為了什么?有什么意義?我想要什么?我究竟應該怎么活?也許只有明白了這些,在生命終了時,才不會為了虛度光陰、錯過了什么而悔恨。
人活著,究竟為了什么?有什么意義?我想要什么?我究竟應該怎么活?也許只有明白了這些,在生命終了時,才不會為了虛度光陰、錯過了什么而悔恨。
求不得,放不下,欲海無涯,一切皆為虛幻。我們則沉迷其中,無法自拔。好似沉迷在一個巨大的人生游戲中,而這游戲規則由極少數人所制定。絕大多數都從未懷疑過這套游戲規則,至始至終,在痛苦中掙扎。
我,偶爾思考。
積極心理學讀后感 篇11
積極心理學是心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它倡導心理學的積極取向,研究人類的積極心理品質、關注人類的健康幸福與和諧發展。最近,我在看《積極心理學》一書,了解了它的研究方法、研究內容等諸多方面的知識,再回顧自身的日常教學經驗,發現積極心理學所強調的重點內容的確可以使學生不斷的進步與成長。那么,下面,我將以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內容與自身的德育經驗來談談如何對學生進行積極引領,促進他們正面向上,更好地面對學習的困難,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積極情感的形成促使學生保持對生活的美好追求
積極情感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一個主要方面,它主張研究個體對待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積極體驗。情感是我們重要的生活體驗。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如果學生長期處于消極的情感狀態下,不僅無法學習,而且要經常處理情緒問題,這嚴重影響學生的成長。所以,我們要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對待過去方面,提高滿足、滿意等積極體驗;在對待當前方面,提高幸福、快樂等積極體驗;在對待將來方面,提高樂觀和希望等積極體驗。
二、積極人格特質的塑造促進學生的理性思考
積極人格特質是積極心理學得以建立的基礎,主要是通過對個體各種現實能力和潛在能力加以激發和強化,有助于人體采取更有效的應對策略。積極心理具體研究了24種積極人格物質,其中成熟的防御機制是一方面。那么,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學生在遇到困難與挫折時,往往會使用不成熟的防御機制,如退縮、壓抑、文飾等,這些都不利于學生的積極、理性地思考問題,甚至導致其出現消極的行為,一厥不振的心理狀態,非常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所以,努力塑造學生積極的人格特質,有利于學生成熟防御機制的形成,學會理性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從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良好行為模式的形成。
三、積極社會環境的營造促進學生幸福感的產生
馬斯洛等人指出,當孩子的周圍環境和教師、同學、朋友提供最優的支持、同情和選擇時,孩子最有可以健康成長和自我實現。相反,當父母和權威者不考慮孩子的獨特觀點,或只有在孩子符合一定的標準才給予被肯定信息的話,那么這些孩子就容易出現不良的行為模式。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也驗證了這一點。當學生生活的家庭環境是幸福的,開心的,家人給予的是鼓勵與支持,學生的`人際關系和諧的話,學生所表現出的情緒狀態都較為穩定,而且行為方式都會是積極向上的。所以,我們在教育的過程中,應當更多地發現學生的優點,給予學生足夠的支持與幫助,讓他能在自己可能的范圍內得到最大的發展。
積極心理學的許多理念與方法都影響著我對如何更好地為學生服務、如何更好地進行德育工作等問題的思考,為我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持,我會繼續將不同的方法用于實際工作中,積極引領學生前進,促使學生正面向上,努力成長!
積極心理學讀后感 篇12
寒假里讀了《教育中的積極心理學》,一翻開書,我就被序言中的一段話吸引:在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都存在著兩股抗爭的力量:積極力量(好奇、幽默、善良等)和消極力量(憤怒、怨恨、自卑等)。這兩股力量就像太極中的陰陽兩極,此消披長。所以,作為教師,應該學一點積極心里學的知識,努力給自己注入積極的正能量,做一個幸福完整的人。
一、播種幸福———教師的存在價值
通常,幸福的人大多熱于奉獻,奉獻的時候可以擁有更多的幸福,這是一種良性循環。如果教師能夠成為播種幸福的人,則不僅自身可以擁有幸福,在生活當中充滿活力,培養出來的學生也將更有幸福感和創新活力。
那時,我剛從事教育工作只有半年并且擔任了班主任,有時候真的茫然無措,不知道怎么去管理。所以我經常會板著臉,要樹威信,直到有一天,我從孩子的日記中看到了:“鄭老師極少笑,要是能夠多一些微笑,就更美了。有時候想跟老師多說一句話都不敢”。當我們班得到流動紅旗,獲得“先進班集體”榮譽稱號時,楊老師的臉依然那么嚴肅,似乎這些榮譽的得來本來就是應該的;當我們做錯了事,鄭老師的臉還是那么嚴肅,但嚴肅中更多的是斥責。雖然我們知道鄭老師都是為了我們好,但是她為什么總是不笑一笑呢?”當看到學生的這篇日記時,我感到有根無形的鞭子在抽打著我的心靈。我也何嘗不想“一笑泯恩仇“呢?但是又很害怕一“笑“會讓學生爬到我頭上來,班級紀律就會松散。
那讀了這本書之后,播種幸福是教師存在的價值,讓我感觸特別大。教師傳遞給學生的幸福不單單只有知識,更多的是做人的品德、理想、激情和樂觀的心態。所有能讓孩子感覺幸福的體驗,都能體現我們的價值,所以很慚愧的是,為了樹立自己的威嚴,而吝嗇于自己的微笑。所以,在接下來的教學時光,我希望能成為一個傳播幸福的人,讓我的學生因為老師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二、快樂生活——教師的生活態度
教師的人生是有榜樣效應的,某種意義來說教師的生活對全社會的人來說是一面鏡子,當教師生活幸福、工作順利的時候說明我們的社會發展文明和諧。
在上個學期,在課間做眼保健操的時候,由于一年級的小朋友剛從幼兒園上來,各方面都需要慢慢地調整和適應。因此他們在做眼操過程中,總是因為個別同學睜眼而扣分。為此,我也想過很多辦法,各種軟硬兼施的方法都有,甚至
哪怕下節課不是我的課,我都會盯了再走。盡管這樣,有時候還是眼睜睜,看著檢查人員從我眼前因為某某睜眼扣分。所以,每當靜下來的時候,也是很無奈,更多的是力不從心。當然,我也好幾次因為這個情況,到了半夜也沒睡好,慢慢地就陷入了焦慮當中,那段時間也是很不開心。
后來看了這本書,書中說:“對于所有的教師來說,想擁有幸福快樂的人生是需要用積極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來規劃自己的人生的。”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調整自己:
1、積極、有規律地鍛煉身體(如果老師能有規律地進行鍛煉,就會使自己精力充沛,心情開朗,同時抗壓能力也會提升)
2、保持規律而充足的睡眠
3、保持穩定的友誼
4、經常與好友聚會
5、為自己認定的有價值的目標而努力工作
三、學生不懂事與教師智慧
教育培養人是促進一個人更好地更快地適應社會的'要求和社會規范,人的成長過程是一個逐步走向通情達理的過程,這樣的一個過程也是一個比價復雜的心理成熟過程。一個人較成熟,讓他人覺得是通情達理的,就是我們所說的“懂事”。
教師困惑:古人說“家有五斗糧,不做孩子王”,的確自古以來管教孩子是件麻煩的事,尤其是由于他們不懂事,甚至比較頑劣,教育管教就遇到了麻煩。也暗示了作為教育者的我們是非常不容易的,因為我們必定會遇到這些和那些的麻煩。
案例生活中:現實生活中,我就遇到了這樣一位不懂事的孩子,他的不懂事體現在:
1、不知道如何正確表達自己的需要,雖然成績還可以,但是習慣比較差,他經常會做一些比較異常額行動來吸引注意。
2、只顧自己,不顧別人,以自我為中心,沒有自我控制能力。
3、沒有合作意識,在團隊中找不到自己合適的位置和角色,行為特殊。經常無理取鬧、不講道理。
應對策略:
1、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的人性觀。
2、為孩子設立一種較高的但可以達到的標準,在孩子實現這種過程中提供支持
3、采用以一種穩定的權威性教養方式
4、在孩子低能力領域提供技能訓練
總結:面對“不懂事”的孩子,我們往往會有煩躁心理,這類學生就成了我們心中的那類問題學生。現在看了書中的應對策略,不管怎么樣,心中就踏實了一些,不會那么茫然無措。
最后,還是那句話: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該學一點心理學的知識,努力給自己注入積極的正能量,做一個完整的人!
積極心理學讀后感 篇13
提起“幸福”這個字眼,心中馬上就有了甜美、溫暖的感覺。但很多時候,在無數瑣碎庸常的日子里,“幸福”的味道日漸淡薄。尤其作為一個教師的我,從教11年來,每天都在同一個地方,面對同樣的工作。嚴重的職業倦怠感,不可避免地襲擊了我。曾幾何時,作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我們不再有職業的幸福感覺。
可是沒有幸福的感覺了,這書還怎么教?教育是陶冶人心靈的職業,教師的作用不只是把知識冷冰冰地傳授給學生,更要擔負起從精神和人格上去影響學生的重任。一個缺乏職業幸福感的教師,又怎么能讓他的學生有幸福的感受呢?更 不能奢談帶領學生“過一種完全幸福的教育生活了。”
那么,幸福到底是什么呢?按照心理學的定義,幸福就是人的根本的總體的需要得到滿足所產生的愉快狀態。幸福它是一種狀態。教師的職業幸福感又是什么呢?應該是教師在創造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實踐中,感受理想目標與理想實現而得到的精神滿足,從而在追求這個目標與理想的過程中得到的愉悅感受,是教師從工作理想到現實的最美的情感體驗。它是一種主觀感受。
幸福是一種狀態,而教師職業幸福感是一種主觀感受。因為幸福是一種感覺,個人的體會都不同。所以,同樣的環境和待遇,有人會感到幸福,有人則感到不那么幸福。面對同一項具有挑戰性的工作,在困難與坎坷間,有的教師發牢騷,埋怨在先;有的教師跟隨、觀望,不主動出擊;也有的教師大膽嘗試,積極應對,把它當作自我價值體現的機會,鍛煉自己、享受成功與失敗的機會。因為觀念不一、態度不一、心態不一,往往對幸福感就有不同理解。
當身邊的老教師對自己清晰而成熟的教育教學理念運用自如時,那是一種幸福;當眼前的骨干教師有著自己獨特而有魅力的教育教學藝術并得到同行的認可時,那是一種幸福;當年輕的教師不斷進取,執著地追求著自己的`教育理想和信念時,那是一種幸福。教師的幸福寫在學生認真的作業本上;教師的幸福盛在學生滿意的答卷上;教師的幸福堆在家長充滿謝意的臉上。教師的幸福是看到學生的畢業證和入學通知書,是節假日收到學生送來的溫馨賀卡和溢香鮮花,是接到滿天下的桃李打來的問候的電話,教師的幸福實在太多太多。
幸福感的建立最終還是取決于自身的的體會,壓力每個人都會產生,社會本身就帶著無形的壓力。只有自己去適應社會,緩解壓力,把壓力換為動力。尋找幸福感的源頭,深深的體會它。其實對于教師來說,是否能時時處處感到幸福是很重要的,因為這不僅僅影響著其人生是否快樂,更影響著學生,只有教師幸福,學生才會感到幸福。
既然立志當了教師,就要無限地熱愛這份職業。無論遇到什么艱難,都不應后悔。始終在心中豎一面旗幟,這面旗幟的名字叫做教育信仰。教育的信仰在,激情就在,創造就在,職業的幸福源泉就在。
人說:“生活著是美麗的,工作著是幸福的。”幸福是一種滿足,一種樂趣,一種愉快心情,也是一種感覺,一種責任,一種堅持,一種恒久地動力。教師的幸福,也是學生的幸福;師生的幸福,就是教育的幸福。我愿做一名幸福的教師,在物欲繁茂的今天,無限地熱愛自己、熱愛學生,保持一份內心的安寧,在心中儲滿幸福的泉源,源源不斷地把這愛之源泉輸送出去,恒久地滋潤著孩子們的心靈,讓他們健康愉快地成長,擁有更多幸福的甜蜜!
積極心理學讀后感 篇14
今年寒假,有幸讀了陶新華的《教育中的積極心理學》一書,心理頗有感慨。文中倡導把積極的心理學運用到教育之中,比如,幸福是積極心理學的重要概念,追求幸福應該是人生的重要目標或者最有價值的目標。“想要獲得真正的幸福必須去發現自我的優點,進行充分得發揮,用畢生去實現自己的價值”“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等等。
最引起我共鳴的是作者所提到的長善救失,“長善救失”語出《禮記學記》,其原文是“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意思是教育的任務,就是要增長優點而改正缺點的。根據長善救失的教學原則,教師的職責就是要發掘學生的潛能,發揮學生的長處,補救學生的缺點。這是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必須明確的職責所在。
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人的差異性,決定了每一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優點和缺點。長善救失的教育思想就是針對人的這種與生俱來的差異性提出來的。
教師如何“長善”,如何“救失”,是值得我們認真去思考的。 有人說,孩子的優點不說跑不了,缺點不說改不了。于是,很多的家長、教師都習慣于對孩子的優點視而不見,而時時把孩子的缺點掛在嘴邊,以“愛”的名義讓孩子成天處于被批評、被指責的生活狀態之中。 我們不妨以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為例:改作業的時候,我們通常的做法就是把學生的錯誤找出來,然后要求學生改正;改作文的時候,我們做得最多的就是幫學生指出不足之處,然后教學生如何修改;學生犯錯誤的時候,我們早已習慣于先開導學生認識錯誤,然后循循善誘地教育學生:“人非圣賢,豈能無過。”改過來了就還是一個好學生。所有這些,都是在“救失”。那“長善”呢?在學生沒有出錯時,我們記得表揚學生了嗎?學生的作文雖然稚嫩,但總會有寫得好的地方,我們幫學生指出作文的優點,告訴學生好在哪里了嗎?學生沒有犯錯誤時,我們就沒有去做正面的品德教育嗎?看來,在很多時候,我們確實是讓“長善”缺席了。
在“長善”缺席的教育實踐活動中,教師可能就要事倍功半,甚至是要吃力不討好了。 “長善”非但不能缺席,而且應該放在首位。教育的關鍵,在于教師能不能發現學生原有的長處,讓學生發揮自己的優勢。以學生的作文為例,如果一個學生的作文內容沒有什么優點,而他寫的字很漂亮,那就要重點表揚他寫的.字。教師應該真誠地告訴他:“你寫的字真漂亮,老師喜歡你寫的字。”相反,如果一個學生的作文內容很精彩,只是字寫得不好,那就要重點表揚他寫的內容,教師應該指出他的作文好在哪里,而不是簡單地用一個“好”字敷衍了事。教師如果能夠更多、更有效地去做好“長善”的工作,學生就會有更多的感動、更多的自信。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更好地“助長”學生的優勢,從而更加健康地成長。缺點當然也要說,幫學生指出錯誤所在,才能達到“救失”的教育目的。但是,教育卻不宜以“救失”為主,更不能習慣性地只去“救失”,而忘了“長善”。
不管是家長還是教師,都應該懂得正面激勵,這對于教育來說是多么重要!用心去發現孩子的優點,指出孩子的優點,賞識孩子的優點,這就是“長善”。“長善”本身就蘊藏了“救失”的功能。教育要以“長善”為主,這樣就更容易將教育的言語說到孩子的心窩里去,讓孩子的“善”蓬勃發展,枝繁葉茂。
積極心理學讀后感 篇15
在《教育中的積極心理學》中有這樣一句話:“許多教師剛入行的時候意氣風發,以三尺講臺為事業,以培養人才為己任,希望功成身退時桃李滿天下。但是,入行不久他們就發現這個職業不容易,投身教育事業的熱情很快被消磨了,職業倦怠感也就與日俱增。” 我想我就是走過這樣路的人。面對幾個簡單的算式,講解多遍算理情況下始終還是有記不住的孩子,耐心一點點的被瓦解,連帶著自己也開始急躁起來。但是,在向其他有經驗的老師請教過后使用各種方法,卻也只能取得短期的效果,時間長了,家長累、孩子厭惡,我也感到沒有職業幸福感。
在讀完《教育中的積極心理學》后,我感悟到:成功的關鍵不是消除各項弱點,而是充分激發個體內在的`積極性的建設性力量和美德。投入、活力、奉獻、專注是人類共同的美德,教師更應該具有這樣的美德,如果在工作和生活中充分發揮這些美德,一定可以培養出更多優秀的學生,讓自己的職業人生豐富多彩,蓬勃發展。“積極心理學”,顧名思義,是教人如何積極面對人生,如何獲得幸福感與滿足感。這才是現代社會的蕓蕓眾生日益荒漠化的心靈最需要的甘露。積極心理學倡導心理學研究的積極取向,研究人類積極的心理品質,關注人類的健康、幸福與發展,試圖以新的理念,開放的姿態,詮釋與實踐心理學。正如積極心理學運動的發起者、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馬丁·賽里格曼說:“當代心理學正處在一個新的歷史轉折時期,心理學家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和新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促進個人與社會的發展,幫助人們走向幸福,使兒童健康成長,使家庭幸福美滿,使員工心情舒暢,使公眾稱心如意”。
肖川有過這樣一句話:“流光在你的背后,生命期待著我們的驀然回首。當你以研究的姿態對待工作和學習時,春天的鮮花,夏日的小溪,秋天的明月,冬天的殘陽,都將以更為美好的風姿走進我們日臻完滿的生活。”對比自己的每一個階段內的表現,真的感覺一個教師積極投入的工作狀態對教學效果、教育生活有著多么重要的作用。教師的工作雖然是寫寫教室里的故事、課堂里的發現、讀書感悟,但愿在本該采摘果實的季節再開出幾多芬芳的花來,充滿遠方的詩意。
積極心理學讀后感 篇16
“當我們聚焦于積極面的時候,我們就看到了進步和希望。”寫在《教育中的積極心理學》封面上的這句話,給了我迫不及待想把它讀完的力量,期待能夠從書中獲得希望和進步。
記得一首歌中這樣寫:小時候哭著哭著就笑了,長大后笑著笑著就會哭了。縱然“積極”代表著樂觀向上,我心向往之。然而成年以后獨自面對生活、工作,諸多煩惱四面八方而來,才懂得為什么說“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倘若被這八九嚇倒、壓垮,便只能在絕望中掩埋自己,只有積極地透過剩下的一二,看到希望,才能夠將自己的人生道路越走越寬。而能夠如是去做,必定要擁有積極的、強大的心理。就像作者說的那樣:“每個人的心中都存在兩股抗爭的力量,積極力量和消極力量,這兩股力量就像太極中的陰陽兩極,此消彼長。”所以我們的確應該學一點兒積極心理學,努力給自己注入積極能量,同時也引導學生積極地面對學習。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的工作有些許特殊性,因為教師的人生與學生的人生緊密相連。我們努力尋找教育教學的.樂趣,不僅僅是為了讓自己能夠快樂工作,更是要給學生帶來更多的愉悅體驗,帶動他們快樂學習。
積極心理學要求教師擁有慧眼識人的能力,相信人人都可成才,能夠敏銳地發現每個學生個性化的,才能恰當的指導和培養他們成才,而不是只以“成績”論英雄。這樣你會發現,班里的學生雖然成績高低不同,但十八般武藝各有精通,只要肯努力,都有可以成才的方向。這是多么美好的一種教學理想,然而每一位教師都有自己的思維定勢,同時現在的教師工作辛苦、事情繁雜,在這樣的狀態下,每天面對各種調皮搗蛋,和老師斗智斗勇,想方設法逃避學習的孩子,老師們很難做到耐心傾聽、平等交流。所以大多時候,習慣于用簡單的方式方法解決問題,以至于出現問題的學生往往是被“制服”而不是心服口服。最終問題看似解決,其實仍然存在。所以真正實現人人成才這樣的一個目標,并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這就要求我們的心中要充滿愛,要完整地接納每一個學生,以真誠為基礎,但不是無原則地遷就,同時要一視同仁、以禮相待,相互信任,在心與心的碰撞中解決問題。有的學生在課堂上搗亂,我們不要理所當然地認為他就是個愛惹事生非的淘氣包,也許他是因為渴望得到老師的關注;有的學生犯了錯不肯承認,不要一味地反感他不知悔改,也許是因為每次犯錯后被懲罰地過于嚴厲,他太害怕了;有的學生總是和同學發生矛盾,不要輕率地認為他是個不合群的孩子,也許只是因為他不懂得與人交往的正確方法。因此當學生出現各種問題時,不要急于指責,要多傾聽他們的心聲,從而弄明白出現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然后引導他們一點點去認識自己的問題,最終能夠主動轉變自己的問題。這樣會讓我們擁有良好的師生關系,讓每一個學生都體會到被愛的感覺,幫助他們從學習的消極體驗中走出來,去獲得學習過程中的樂趣。這就好像大禹治水,只有將學生心中的問題根源“疏導”出來,他們的問題才不會再次“泛濫”。
當我們面對陽光時,生命中便充滿光明,陽光地面對工作,陽光地對待學生,相信在積極態度的催化作用,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必定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
積極心理學讀后感 篇17
讀了《教育中的積極心理學》一書,給我的教育方式一次新的洗禮,我們應該基于兒童的心理視角,以兒童的積極體驗為途徑,以培養兒童的積極人格為目標,為孩子的未來指引一條走向幸福的大道,從而自己也能與孩子一起感同身受。其中的第五章基于積極心理學的兒童教育新思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做孩子積極的榜樣。
兒童善于模仿,可塑性強。榜樣對學生來說,有很大的影響力和感染力,可以使學生改變認識,提高自我評價的能力。因此,我們應該嚴格要求自己,充分發揮自己的榜樣作用,用自己的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做學生成長路上的指路人。
二、留給孩子教育“空白”。
教育需要講究“空白”藝術,適當的`空白,才能產生美感,才能讓孩子們有自己的認識,自己的價值觀,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信念。就像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說“教師教任何功課,‘講’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講’,換個說法,‘教’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教’。正如書中所說,讓孩子的心理在學習與生活中獲得免疫力吧。讓孩子遠離“時間貧困”和“空間貧困“。拉近師生間的精神距離,指引孩子一步步走向成功。
三、和孩子成為自己人。
新型的師生關系就是一種真正的人與人之間的心靈溝通,是師生互相關愛的結果。首先,我們要尊重學生,了解學生,做學生的知心朋友。讀了此書后,我們感悟到要做孩子的“自己人效應“,蹲下身子聆聽孩子的心聲,主動與學生交流,講道理,一起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案。當然,也要適當地給孩子一些必要的懲罰,跳出”自己人效應“。
總之,我們應該運用積極心理學的方法,從事教學工作,做好自己的典范,留給孩子空間,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尋求細節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學習生活態度,我們應該努力做到這一些,因為這樣,能使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從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使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感受到童年的快樂,因為他們快樂,我們就能感受到幸福。
積極心理學讀后感 篇18
讀了《教育中的積極心理學》一書,我覺得這是一本非常有用的書。從而對教學有了更深刻的體會。他選擇的都是校園中最常見的事情,來分析其中所包含的心理學的原理。
書中重點研究了23種教育心理現象,卻全然沒有一般心理學書籍那些枯燥難解的專業術語,沒有刻板無趣的說教,讀后感覺像是朋友之間的一次傾心交流。首先給我們提供了很多鮮活生動的學校典型案例,使我感覺到就像在傾聽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情。然后作者從心理學的專業角度出發,通過列舉心理原理相似的其他案例和心理學實驗,對學校案例進行了深入而淺出的剖析。每每讀到作者那些總結性話語的時候,都讓我有豁然開朗之感,書中除對案例的精彩剖析之外,作者還給我們提出了很多解決問題的對策,這些對策非常實用易行,簡直就是一線教師的管理寶典。
很多時候我們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往往憑直覺判斷,我們都認為我們自己是對的。但是我們的想法往往會藏著許多盲點。比如學生犯錯違反了學校紀律,我們的做法就是批評,我們也認為這樣做肯定是正確的。但是我們往往忽略了行為主義的“聯結”和“強化”的觀念。有些學生違反紀律是故意的,目的是為了引起教師的注意,如果教師給予不痛不癢的懲罰剛好滿足了學生的意圖,那么倒強化了學生違反紀律的行為。還比如,對一個犯錯的孩子,我們最終的教育目的就是學生自己認錯,學生不認錯好像事情還沒有完,學生態度變好了,自覺認錯了,教育也就完成了。其實這里就藏著一個盲點,學生長此下去就會認為犯了錯只有認錯就可以,有些學生明明沒有認識到錯,為了逃避教師的批評,就會做表面上的認錯。那么教師的行為就是誘發了學生撒謊。
本書中還有很多這樣看似普通的例子,背后卻隱藏著深刻的心理學知識。像書中提到的“破窗戶理論”、“旁觀者效應”、“虛假的一致”等等都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了解了這些心理學理論,對我的教育教學有很大的幫助,使我不再“盲目操作”,可以依“理”辦事,有章可循。
對于孩子來說,由于身心的不成熟,自我控制和約束的能力相對較弱,如果總是經歷失敗,那么對事情的興趣就會大大下降,尤其是象學習這種需要付出長期努力的活動。而對學習一旦失去了信心,學習就很難進行下去,當然也不可能有好的結果。
所以,對于孩子,一定要更多的'去給予鼓勵,讓他們自己品嘗更多的成功,體驗更多的成功后帶來的喜悅。這樣孩子才會把繁重的學習任務,變成內在的動機,只有有了內在的動機和興趣,學習才會變得輕松。同時體驗了更多的成功之后,孩子才會更有信心,也才會更愿意去嘗試困難,面對挑戰,戰勝自我,才會出現良性的循環和不斷的進步。
這本書提到的心理學知識不僅包括學生的,也包括教師自己的,通過讀這本書,相信我們在今后的教學中會有更多的收獲,也會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的充實,這本書值得我們好好品讀。
積極心理學讀后感 篇19
這學期我在教學之余讀了一本非常有意義、對工作特別有幫助的書《教育中的積極心理學》,書中廣泛吸收了國內外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成果,集中闡述了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心理學問題,其研究目的在于服務教育。通過閱讀本書,我有以下收獲:
《教育中的積極心理學》既包含了普遍性共同性的教育教學原理,同時又結合學科,針對學科的不同特點,以及學生的興趣與能力,將學科組織、調整與呈現,并進行教學。因此,學習此書,一舉兩得,在了解學生的心理現象及其規律為自己班級管理提供理論依據的同時,也提高了自己學科教學能力。
一、學習心理學的重要性。
這本書強調了教師通過認真學習心理學,知道了作為一位人民教師,必須具備的優秀心理品質,從而自覺地培養這些心理品質。能夠系統而全面地掌握學生認識過程的規律和年齡特征,根據小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在課堂教學中要采取相應的措施。有時你認為不經意的一句話,但在學生的眼里分量是多么重,甚至會影響他們的一生。有句話是這么說的:“好孩子都是夸出來的!”老師的贊揚和鼓勵,就是對他們的賞識,就是對他們的認可,就能給他們信心和勇氣,讓他們邁出成功的第一步,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了解孩子的內心,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是天才,欣賞孩子的長處,肯定他們的`每一個細微進步,讓他們不斷體驗成功的喜悅,找到學習的快樂和自信。
二、了解學生的心理是做好教育教學工作的基礎。
人的任何活動都是由一定的動機所激發并指向一定的目的的,學習也不例外。學習是復雜的心智活動過程,牽涉到整個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參與。比如感知、記憶、思維、想象等智力因素,構成直接參與學習活動的智力系統。而這些非智力因素,構成了與學習相關的動力系統。其中的動機則是學習活動最基本、最主要的心理動力。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動機強的學生,必然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較高的學習積極性,他們在學習中能專心致志,具有深厚持久的學習熱情,遇到困難時有頑強的自制力和堅強的毅力。因此,要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就必須千方百計調動學生的內驅力,激發培養他們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習效果。提高教學工作質量是科學性與藝術性相結合的工作,并不是僅僅掌握某學科的知識就能勝任、駕馭的。這就需要教師掌握并運用一些心理學原理來實施教育教學策略。比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他們的興趣、情緒、意志品質和最佳的學習時機,都要求教師采用最佳的手段以優化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各種因素。這時,就需要了解學生賴以進行信息加工一些主要心理過程,獲取知識和發展能力的規律,以及相關非智力因素情況的誘導,促使學生的認知興趣得到發展,形成穩定的、積極進取的人格特征。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整體素質,從而健全他們的人格。
作為一位教育工作者,這本書要通讀,更要精讀。自古說的好“書中自有黃金屋”。這本書很有價值,對我的教育教學有很大的幫助,今后我還要繼續研讀它。
總而言之,通過這一期對《教育中的積極心理學》的學習,我收獲良多。不僅有專業知識的積累和專業素養的提高,而且對很多學習事件有了嶄新的認識和感悟。
積極心理學讀后感 篇20
作為教師,常常會遇到一些非常“不懂事”的學生,他們有的會經常違反學校紀律,把老師的叮囑當成耳旁風;有的會在同學交往中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顯露出自私、不為別人著想的特點;還有的竟敢與老師頂撞,毫無尊師重道之言。這些學生令老師非常頭疼,費了很大的勁兒,收效卻甚微。
《教育中的積極心理學》一書中講到,“不懂事往往是沒有能夠將社會規范和準則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標準,在交往和溝通過程中出現了問題。”人的成熟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人通過社會實踐,得到了許多不同體驗的過程。那為什么有的孩子能夠遵守社會規則,有的就很困難呢?“不懂事的孩子大多是被寵壞了,或者與現實社會過度隔離造成的。”聯想一下曾遇到的.“不懂事”的學生,的確大多屬于這兩種情況。
記得有一個叫小江的學生,經常和同學鬧矛盾,每次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他從來都不讓步,從不認為自己是錯的。個人的自理能力很差,不會擦桌子,不會系鞋帶,衣服總是穿得歪歪扭扭的。后來得知,他上小學之前跟奶奶一起過,奶奶非常寵他,事事以他為中心,所以才養成他不知道考慮別人感受的不良習慣。對于這類學生,他其實本質上并不壞,只是缺少自我控制的訓練,在家庭教育中,從沒有明確生活中的原則,所以要在生活小事中訓練他的規則意識和合作能力。教師在原則問題上決不讓步,必要時嚴格執行,強化認識,讓社會規范入腦入心。
還有一類學生與之相反,不是被寵溺過度,而是被隔離過度。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過于嚴格,與社會接觸較少,對周圍環境產生畏懼、恐懼或者敵意的心理。他們很敏感,一個微笑有可能被理解為挖苦嘲笑,一個動作可以被誤解為攻擊,他們自我防御機制非常不成熟,常常以攻擊性的眼光來看待周圍環境。記得有個學生叫小可,家教很嚴,在家寫完作業,就是隨便玩玩,但不允許去別人家玩,也不能帶朋友來自己家,如果出去玩,就會招來家長的辱罵。有一次上課時,有位同學沖他笑了笑,課下他就把那位同學打了,問原因,他說是因為他被人嘲笑了。還有一位同學,和同學發生爭執,拉都拉不住,嘴里還振振有詞:“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兩天不抽,皮肉發餿。”對于這類學生,不要指望短時間內就能改變。首先要從家庭開始改變,創設一個安全有愛的家庭環境至關重要,孩子有了安全感,便會卸下很多防備。在學校里,要進行規范化要求,讓他們在合作交往中獲得成功的體驗,繼而總結經驗,改變之前的錯誤做法。
對于“不懂事”的學生,有時真得很上火,也很無奈,但終須要面對的,無論如何,不能放棄,不能貼標簽,以積極的心態、積極的方法去獲得積極的體驗,理解學生獨特行為和背后的原因,找到解決方法,才會守得云開見月明。
積極心理學讀后感 篇21
當我們聚焦于積極面的時候,我們就看到了進步和希望。——前言
朱永新教授作為“中國十大教育英才”向教育界提出:老師和學生要“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在想,既然“幸福”二字在前,一定是在教育和受教育的過程中首先關注自身的心理狀態。陶新華作為朱教授的學生,尊其師而信其道,承其志而傳其言。從心理學角度注意到師生都需要積極的引導和關懷,提出利用大腦的工作原理去了解學生們的思維模式,建立積極的師生關系,讀過之后讓人受益匪淺。
積極心理學告訴我們,適度的體育鍛煉,良好的鍛煉習慣,是大腦的'發育基礎,有良好體育鍛煉習慣的人,大腦會發育得更好。雖然課堂上不能大幅度活動,但是有節奏的拍掌可以迅速調整學生的注意力,給學生注入活力和熱情。因此,無論是四年級還是二年級,看到學生精神狀態不佳時,我都會利用打節拍來喚醒他們體內的學習因子。這種鍛煉不僅能讓大腦發育良好,還具有宣泄消極情緒,提高精力和體力的作用,同時學生的學習效率也得以提升。
當然,想要學生學習進步,只靠鍛煉體育是不夠的,尤其是對那些課下積極、課堂調皮搗蛋的學生。一旦短暫的高漲的情緒回歸平靜,他們又會陷入學不會的迷茫狀態,這時就需要我們老師加強心理方面的疏導工作了。積極心理學相信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都存在著兩股抗爭的力量:積極力量和消極力量,二者此消彼長。作為老師,如果任由其消極力量蔓延不去遏止,學生就會肆無忌憚的挑戰老師,如此一來,師生關系就越來越緊張。因而,積極心理學引導我們老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要善于發現表現差強人意的學生身上的優勢特征。比如:四四班武天佑每次上課都愛亂說話,突然有一次上課很長時間他都沒有見動靜,我發現后就立刻表揚了他,這之后他就知道了這樣做會受到老師的表揚,進入一個良性循環模式,再也不像從前那樣做了,四四班的課堂由此順暢了許多。有時候活潑好動的學生只不過是想要得到老師對他的關注,但又不知道怎么做而已。比如四七班這個新班,很多學生對老師充滿了好奇,第一次住校,老師進宿舍他們都覺得新鮮,我們發現那些在課堂上不愛發言的同學在宿舍很活躍,于是就找機會和他們聊天,當然并不是所有的學生聊一聊就開竅了,但是效果還是比較好的。張永健在我們聊天之后上課變得特別積極,不會做的題就找我問,我上課提問他立馬舉手,剛開始我只是請他回答一些他力所能及的問題,漸漸地我發現比較難的問題他也敢舉手了,最近一次測試滿分80竟然考出了71分的好成績!要知道他剛來的時候才考了42分呢。就這樣,我從陶老師書上學到的一點點影響著我去關注學生不同的優勢特征,進而加以鼓勵和表揚,給予他們更多的自信,體驗更多的成就感,驚喜地收獲他們意想不到的改變。
積極心理學認為,我們每個人身上都蘊含著積極的人格品質,我們要用善于發現的眼睛去尋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并給予及時的肯定和積極的評價,這樣,學生就會和老師配合越來越默契,師生在學習的道路上才能共同感受到幸福!
積極心理學讀后感 篇22
近段時間,拜讀了陶新華老師的《教育中的積極心理學》前言及第一章部分,收獲頗多。
在書中,陶老師為我們介紹腦科學的知識,講如何慧眼識人,如何積極投入,如何播種幸福,如何快樂生活,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如何陪伴學生成長。
我們常說,尊其師,才能信其道,愛其師,才能樂其課。在我們的課堂上,如果我們多關注學生的心理,可能會讓學生更積極的投入學習中。
小薇,一個黑黑胖胖的小男生,是我班公認的搗蛋大王,只要班里有違法亂紀的事,那肯定少不了他。平時聽到最多的告狀聲音就是“老師,小薇打我。”“老師,小薇把誰誰打哭了。”“老師,小薇把掃帚把弄折了。”“老師,小薇把抹布扔到房梁上了。” 當我一聽到這種聲音,血壓就開始往上飆,一開始就是各種批評,后來吵疲了,效果甚微。我又采用懷柔態度,有點成效。
帶了孩子們兩年多,每天和他們朝夕相處,對他們的了解更加的深入,特別是小薇。他看起來是個什么都不在乎的孩子,別人得到什么獎勵,他還嘲笑一番。我知道他內心是最想得到獎勵的那一個,因為他偶爾得一次獎勵,會炫耀得全班人都知道。他是一個自制力很差的孩子,上一刻的表揚余溫還沒下去,下一刻他能馬上犯個錯誤。
我看過很多的案例,知道越是調皮的孩子,越是想得到更多的關注,小薇也是這樣。這不,晚自習放學了,我去班里帶孩子們回宿舍就寢,結果看到的'卻是小薇和數學老師僵持的局面。不用說,小薇又犯錯了!數學老師向我訴苦,這個孩子又不好好聽課,還攪得別的同學上不成課。勸走數學老師,我把小薇單獨叫到教室外,問他原因,一開始,他態度還特別硬,找各種理由為自己開脫,后來看到我真的生氣了,就哇的一聲哭了起來,說數學老師一節課都沒看他,昨天一天都沒理他。看著他哭的那叫一個委屈,我無良的笑了,這個理由真的是讓人哭笑不得。我告訴他想要得到老師的關注,可以用問問題的方法,不能用這種損人不利己的方法。
笑歸笑,這件事也讓我沉思了好久,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他是特別想要老師關注的,只是采取的方法不得當。如果作為老師,我們能夠及時了解孩子的心理所想,關注學生的情感需要,那么我們的課堂就是和諧的課堂,學生才能樂其課,愛其師。
因此,當我們遇到越來越難教的學生的時候,需要反思,有沒有以新的眼光和視野來看待這些現象和問題?只有努力學習積極心理學的最新成果,開啟新思維新方法,并運用于實踐才能創新,才能更好的促進學生發展。
陶新華老師的這本書解了我們的燃眉之急。讓我們做教師的知道,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如何去做。改變自己的教育與理念和方法,獲取更好的教育教學效果,享受幸福的教育人生也是我們終身的追求。
【積極心理學讀后感】相關文章:
積極心理學心得集錦04-18
積極心理學心得體會11-29
積極心理學的心得體會09-27
《積極心理學》讀后感04-01
積極心理學讀后感04-01
學習積極心理學心得體會02-24
關于積極心理學心得體會04-26
積極心理學課程心得體會04-25
精積極心理學心得體會04-20
關于積極心理學心得體會范文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