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的錯覺》讀后感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知識的錯覺》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假期的時候,有幸看到對《知識的錯覺》這本書的推薦,感覺很有意思,就買來讀之。拿到此書,第一件事就是先了解作者,然后才是細細品味。該書是由美國作家史蒂文·斯洛曼和菲利普·費恩巴赫共同完成,據資料顯示,他們主要研究認知科學如何影響社會問題、個體心智的局限性以及集體智慧的重要性。個人感覺研究的課題很是高大上,想必這本書應該也不錯。
本書副標題是“為什么我們從未獨立思考”,所以作者在文章一開始就寫到人類個體到底有多么“無知”和“自以為是”。作者先是舉了兩個與核武器相關的事例,其中一件是氫彈的第一次實驗的威力遠超眾多專家的預估值,造成了預估安全范圍內大量不必要的人員傷害;一件是核技術實驗階段,幾名世界頂尖物理學家錯誤的估計實驗危險程度,導致他們受到過量的核輻射,大多很快死于輻射或之后的癌癥。
作者可能覺得舉這些大事件讓人覺得陌生,接下來舉了幾個生活中身邊的.小例子,比如幾乎我們都會用到的拉鏈,你能清楚的表述出其工作原理嗎;還有家喻戶曉的馬桶,你真的了解沖水馬桶的一般原理嗎;我們每天都在用的鎖,鑰匙到底是怎么打開它的呢;還有經常騎的自行車,作者讓學生們補全鏈條前后輪的纏繞情況,結果大家都不是真正的明白……這都是我們身邊或曾經在身邊經常接觸的東西,類似于此的東西比比皆是,我們表面上覺得熟悉到不能再熟悉了,但仔細思考,往往會發現知之甚少。
最后作者提到:你可能并不知道,我們沒有自己以為的那么聰明。世界越來越復雜,人類越來越無知。雖然人類比史上所有動物都更聰慧,但是,人類并不善于思考。讓人類崛起的是集體思考,而非個人理性。知識存在于群體中,專家也依賴群體的智慧。其實知識掌握在誰的手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擁有獲取知識的能力。
我們生活在一種怎樣的狀態中,我們在學習和接觸過很多知識后,尤其在這信息爆炸時代,我們自以為無所不知,自以為對很多事情都精通,自以為對什么事都可以發表自己的觀點,其實我們的無知和對知識的錯覺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嚴重的多。
無知絕非幸事,但它也不必然是痛苦的。對人類而言,無知不可避免,錯覺亦有價值。對“無知”的了解,是我們認識自己、他人與社會的一種絕佳方式。這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與人相處,更理性地對待技術,更客觀地面對煩冗的信息,與人類的理性與非理性和諧共處。
【《知識的錯覺》讀后感】相關文章:
空間視錯覺科普知識06-23
錯覺650字12-08
人生的錯覺作文2000字09-05
讀后感寫作的基礎知識12-26
讀后感的寫作基礎知識12-26
科普知識讀后感11-23
科普知識讀后感作文04-06
科普知識讀后感(7篇)11-24
科普知識讀后感7篇11-23
道歉的禮儀知識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