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后感800字_【1】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論語·衛靈公》
這段經文出自《論語·衛靈公第十五》。意思是孔子說:“一個有德行的士君子應該矜持、莊重,而不會與別人爭斗;會和諧的與人相處,而不會結黨營私。”
這段經文中孔子講了一個士君子應該何以處眾的道理。矜,是矜持、莊重、嚴肅的意思,這是一種很高的人格境界。如果一個人能達到矜,必是德行人格厚重,境界智慧高深,常人無法比擬的。這種人非常坦然,因其人正心正,為人正直,剛正不阿,不卑不亢,所以在面臨一些重大事件時會顯得很泰然。而正是這種時候,人需要進行冷靜的思考和選擇。能夠做到“矜”的人,無論天大的事,都會坦然面對,不會輕浮焦躁。故圣人云:“臨大節而不可奪”。
相反,小人則不泰不矜,狂妄自大,自以為是,喜好彰顯表現,每當大事來臨之際,卻顯得焦躁不安,無所適從,不堪一擊。故孔子云:“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此之謂也。
爭,是爭執、爭斗的意思。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精神的核心便是爭,是博弈與爭奪。不論過程手段,只在乎最后的結果,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這是一種很不好的理念,有害于道,會破壞社會政治秩序。而如今的中國正是這種情況,拜金主義嚴重,人們為了達到目標和盈利,不擇手段,無所不用其極。其原因便是近百年來,受到西方資主義的文化入侵。尤其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人們把競爭博弈作為社會生產和發展的推動力,才導致這一后果。
西方資本主義強調競爭,西方國家也因此博得國際政治和軍事上的地位。但這僅僅是它的文化硬實力,在其硬實力背后有文化軟實力支撐,那便是西方的信抑體系和核心價值觀。西方清教徒認為經商是上帝給予他的使命,因此,經商便有了神圣的合法性。無論從事政治事務還是經商,這都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正因為這樣,西方才會出現比爾蓋茨這種賺了一輩子的錢,最后全部奉獻給了社會的偉大企業家。這都歸結于一個文明的文化軟實力,而我們只學到了西方近代文明的硬實力,沒有學到他們的軟實力。所以才導致這么多的負面結果。
當然,西方的軟實力我們也學不來,因為軟實力要符合地域人文,也就是歷史文化的合法性。因為任何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歷史人文,每個文明都會有適合于自身的政治制度,而這種政治制度一旦更換歷史文化背景便不能發揮原有的功效。就如同熱帶植物到了高原地帶生存不了。所以我們才要制定出符合于華夏文明和中國國情的政治制度。儒家講“體用不二”,這也進一步說明了“中體西用”的不對之處。
群,是群體、群眾。這里指與人相處得很好,很和諧和睦,很容易相處共事。孔子云:“君子易事而難悅也”,君子雖然很好共事相處,但卻難以取悅。因為君子的德行遠在常人之上,能辯是非,明善惡。通常,小人在行事時,為了能討領導喜歡,給予他更好的機會與利益,便會對上司領導進行諂媚、拍馬和賄賂。而很多領導上司也是小人德行,樂于接受。在利益面前,固然原形畢露。
曾有人舉了一個例子來諷刺如今的中國人:一個百貨大樓的電梯壞了,老板便要找人把它修好。中國人、印度人和德國人都想來接活。印度人報價3000;德國人說:“我們材料和技術好”,因此報價5000”;而中國人卻以10000元的天價接下了這個活。原因是這個中國人找到了項目負責人說:“5000給你,2000給我,剩下3000交給那個印度人做”。
由此可看出,小人如果居于上位,政治便會腐敗,國家便會不得而治。君子則剛好相反,不論多大的利益擺在他面前,只要不符合于義,不符合于道,都不會取一分一厘。故古人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孔子亦云:“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哪怕符合于道,取了,首先想到的也是天下蒼生而不是自己。故范仲淹云:“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此之謂也。所以,一個君子圣賢的人格德行和胸懷都可以從這方面體現出來。
由此觀之,一個國家必須要君子與賢臣在位,方能和諧大同,長治久安。故孔子云:“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又云:“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天下無所措手足。”此乃治國之道,不可不知也。
黨,就是黨羽,這里指在政治中和社會上結為同黨,謀利謀私。結黨,便是奸詐的小人為了更好的謀得利益,集結起來,互相私助營利,作惡偏袒。為君者管理國家時,必定要注意朝中結黨結派,互袒互利的情況發生。因為一旦這樣,貪官污吏的勢力便會強大,政治便會腐敗至極。而在政治上,如果有小人之黨,便應有君子之朋出現相與之抗衡。而為人君者,必當明是非善惡,分清小人之黨和君子之朋,并把小人之黨鏟除于朝,天下方能大治。《朋黨論》云:“故為人君者,當退小人之偽朋,用君子之真朋,則天下治矣。”
從這段可以看出,一個君子為人處事的智慧。只有矜而不爭,才能時刻保持嚴謹,莊重坦然,才能臨大節不奪,不怒而威;才能與人和睦相處,別人才愿意和你交往。只有群而不黨,才能在互補中不斷提升自己,才能不受不良之友的影響和誤導,從而趨善遠惡。如此,才是君子之為,圣賢之為。
論語讀后感800字_【2】
子曰:“上好禮,則民易使也”
——《論語·憲問》
這段經文出自于《論語·憲問第十四》,意思是孔子說:“如果君上喜好禮的話,那百姓就會容易驅使和管理。”
這段話講了關于儒家“仁、義、禮、智、信”五常中的禮,禮是儒家重要的道德條目。禮,分為幾個方面含義:
第一,禮是形而上的一種價值,也就是天理、天道。橫渠先生曰:“禮者,理也”,禮是一種永恒不變的道。因為形而上的東西都是極為高深的,一般人都不能明白。《論語》云:“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所以每一種形而上的價值都必須有落實在世間的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