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教師教育書籍讀后感

時間:2022-06-17 10:15:08 讀后感 我要投稿

教師教育書籍讀后感范文(精選18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師教育書籍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教師教育書籍讀后感范文(精選18篇)

  教師教育書籍讀后感 篇1

  最近讀了和諧師生關系的心理構建,從這本書中,我領悟了一些深刻的道理,現在談一點自己的感受:

  面對難教難管的學生,我們教師往往是抱怨,比如有的學生上課時做一些無關的事情。我們往往容易對這群學生失去信心,產生厭惡情緒。可以說,當前職業學校的師生關系比較緊張,教師不愛學生,學生也不太尊敬教師。

  我認為,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一個重要保證。那么如何改善師生關系,從而促進職業學校教學朝著降積極的方向發展呢?我覺得應做好以下四個方面:

  1、民主地對待學生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改變居高臨下的態度,真誠地與學生交流;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自主學習,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實踐證明,教師尊重學生的民主權利,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進,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2、全面關愛學生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技巧的全部奧秘,就在于如何愛學生。”教師都喜愛成績好的學生,而愛表現不佳的學生卻是不容易的。對于表現不佳的學生,教師不能只是一味地指責、批評,而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愛和關心。雖然這種愛有時毫不起眼,但它有助于師生間理解橋梁的建立和良好師生關系的形成。

  3、改革教學模式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唱主角、少數學生當配角和一問一答式為主要課堂教學形式。大多數學生是被動的聽課,“死讀書,讀死書”。新課改要求教師給學生提供平等的學習機會。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圍繞學生來進行。

  4、豐富教學內容

  目前很多教師在教學方式改革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我認為要想真正激課堂教學,單純在方式上下功夫是不夠的,必須在教學的內容方面有所作為。

  總的說來,教師和學生既是師生關系,又應該是朋友關系,否則,師生之間難以作到真誠相待。師生之間有了和諧的關系,教學質量才能得以提高。一份耕耘,一份收獲。我相信,只要我們每一位教師都用愛心去教書育人,那我們收獲的將是一顆顆誠摯的心,筑就的將是祖國的棟梁之才。

  教師教育書籍讀后感 篇2

  《玫瑰與教育》是竇桂梅老師的教育隨筆集。這本書記錄她最為一名教師、作為一名家長、作為一名專家對教育顯現的種種反思,和其他一些書籍相比它沒有長篇大論的教育理論、理念論述,而是記錄她對教育教學的積極的態度,以及對教育的無奈與困惑。

  剛拿到這本書,就對書名感到好奇,讀來原來玫瑰是她在“教育在線”的“小學教育論壇”的網名,是桂梅顛倒過來的同音“玫瑰”。她說:“作家冰心只鐘情于玫瑰,冰心老人認為玫瑰有刺,那是風骨,玫瑰的芳香艷麗就是冠艷群芳。”“現在,我已用玫瑰的含義要求自己——像‘6朵’玫瑰那樣對待同行,努力做到‘互敬、互愛、互諒’;像‘8朵’玫瑰那樣懷著感恩之心對待‘關懷及鼓勵’我的人;像‘19朵’玫瑰那樣學會在現實中‘忍耐與期待’;像‘20朵’玫瑰那樣,‘一顆赤誠的心’對待自己的人生;像紅玫瑰代表的那樣,對教學付出熱情和真愛;像黃玫瑰代表的那樣珍重自己,祝福別人;像紫玫瑰代表的浪漫那樣,感受心靈的真實和獨特;像白玫瑰代表的純潔一樣,一輩子擁有童年天真;以至努力做到黑玫瑰的溫柔,橘色玫瑰的友情,藍玫瑰的善良……愛事業如同熱愛我的生命一樣。我曉得,要把個人的生命融入教育的使命。”由此可見竇桂梅老師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和奉獻之情,我不禁為她的滿腔激情而動容。

  為自己能像“冰心玫瑰”那樣絢麗和高貴,她一路拼搏,一路汗水。一個吉林師范的中師生,先從吉林一實驗小學,再到北京,而且當上北京清華大學附小副校長,其間受到過國家政治局常委的接見,參加過國家教育報告團,出版不少教育專著,這些成就肯定包含著她的心血和汗水,也是對她的付出的匯報。從她對自己的成長和成名的描述,雖有被“逼”之感,但更多的是自己在堅持自己的教育理想后,所做的許多工作是很令人佩服的。

  讀到“要追求文章朗朗上口,要能夠在大庭廣眾中大聲朗讀,能讓讀者不僅聽見聲音,而且還能看見作者的笑貌——”我似乎真的看見竇桂梅的爽朗而熱情的笑貌!她說:“無論如何也要“擠”時間也閱讀,并用筆促進自己的思考——這是促使自己成長的科學途徑。”“寫作,記錄著我教育生命一次次開花的軌跡。”詩意的語言,真切而熱情,文如其人。

  “愛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這是竇老師所喜歡吟誦的詩句。作為一個從事語文教學的工作者,字里行間常常自覺或不自覺地流露出對文學的愛好,并時常有意識地扮演著“拉近朋友、學生親近母語、親近書籍”的角色。更讓人感動的是:她此舉目的竟是“讓人在親近文字的腳步里抓到愛。”

  品味這朵這芬芳的玫瑰,她為我們每一個熱愛教育、獻身于教育的人做出做好的榜樣。

  教師教育書籍讀后感 篇3

  值此新課改全面推進之際,作為教師的我要怎樣才能與新課改同行,適應新課程的要求,更新觀念,轉變主角,學習掌握新的專業知識,技能,在實踐中不斷的探索,積累,更新,促進自我的發展呢首當其沖的,我認為還是讀書。博覽群書,就應是我們教師生存的務必之一。

  二十一世紀的來臨,預示著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知識化,信息化的時代。作為一個教育者,怎樣使自我在日新月異的這天,在教育之林中立于不敗之地,著實值得思考。要想讓學習者學會如何學習,學會如何合作,學會如何交往,那么教育者本身就就應處在一個不斷學習,不斷完善自我的位,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為指導,并將這些理念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透過學習《教育新理念》,《給教師的一百條推薦》這兩本書,使我能夠及時地汲取當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更新了自我的教學理念,真是受益匪淺。

  例如,在《教育新理念》第一章"以問題為紐帶的教學",因為我是從事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這是一門比較開放的學科,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教師,在開拓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過程中,又就應具有什么潛力,充當什么主角呢我想:教師就應讓學生學會提問。課堂提問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教學手段,它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它是激發學生用心思考,獨立探究,掌握知識和培養學習潛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師輸出信息并獲得反饋信息的重要途徑,以及溝通師生思想認識的主要渠道。但一向以來,課堂提問仿佛是教師的專利品,學生只是這些專利品的代言人。如何讓教師"會問"已成為眾多人研究的話題。但從課堂改革出發,從培養學生創新潛力的要求出發,努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鼓勵學生"敢問","會問","善問",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學生發展為本,讓學生生動活潑,用心主動地參與數學學習活動,提倡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已成為當前課改的重點之一。

  又如,讀了《教育新理念》,使我體會到作為個體的人務必要進行終身的學習,作為教師務必把教育看作是貫穿與人的整個一生與人的發展各個階段的持續不斷的過程。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學習新的理念,充實自我的頭腦,使自我的思想不斷地更新,與時代同步。知識經濟時代,學習將貫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終,可謂"活到老學到老"。學習不再僅是學生的專利,教育也不再僅是教師的特權。一個真正的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時代也伴隨知識經濟時代同時降臨。教育務必正視現實,適應新時代的要求,使其形式靈活多樣,促進社會學習化,學習社會化。所以作為教師,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創新,教師務必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學習和了解先進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內化為自我的思想。僅有如此,才能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透過思想的內化來指導實踐;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創造新的教育方法,適應學習時代的要求。

  教師教育書籍讀后感 篇4

  教育問題一向是困擾著社會的大問題,由于此刻大多數的家庭都僅有一個子女、所以,對子女的成長問題格外關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每一位都期望子女成為人才,如何使這一切成為現實。《英才怎樣造就的》匯集了王教師多年的教育實踐的體會,給我們這些教師供給了寶貴的經驗。讀了王教師的這本書之后,深深地被王教師的教育之道和形式方式所折服。

  社會對教師的評價標準是你所教的學生成績是否有好成績,是否考上名牌學校,升學率多高,我覺得,這個結果所取決的因素很多,有教師本身的因素,有學生的因素,還有家長的因素,社會的因素。我覺得起重要作用的是教師的作用,而教師的方法至關重要的。貝爾納說:“良好的方法使我們更好地發揮天賦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則可能妨礙才能的發揮。”一名優秀的教師在教學中絕對不能照本宣讀,把知識點灌輸給學生,而是以知識點為載體講授學習的思想和方法。他的教學重點是提高學生的“學力”,即提高學生的學習本事,從目前來說學校對學生的要求還是比較高的,所以,講究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顯得尤為重要。王教師在書中總結道:“適合你的才是好的”我覺得這句話很有道理。每個學生千差萬別,不可能有一種統一的模式,同種方式問題方式能夠解決所有的問題,關鍵是要找到自我適合的學習技巧。

  我們有些教師,都認為多做一些習題都總是好的,“熟能生巧”嘛!我不贊同這種觀點,學習不等于一般體力勞動者的工作,無休止的做題只會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使學生對學習產生厭惡情緒,有些學生所以干脆不做作業,有些學生馬馬虎虎的應付一下作業,表面上完成了教師布置的作業,其實質量很差,沒過幾天就會忘記了。所以,“二期課改”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是比較高的要求,那就是以學生為本,整個課堂教學設計緊緊圍繞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和學習本事。在那里必須強調的是,對不一樣的學生要求采取不一樣的方法,我們要提倡用50種方法教一個學生,而不能用一種方法教50個學生。

  與提高學生成績相關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思考”。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說明,學習和思考都很重要。善于思考是一個優秀人才必備的素質。我們有些學生作業一大堆一大堆的做,晚上熬夜不睡覺,但成績卻不盡如意,原因之一就是沒有思考,只是機械地完成任務。我覺得在學習中,不僅僅應做題時思考,并且在解題后進行反思和總結,也就是說,“思考”應當是貫穿于整個學習的過程的,作為教師有意義地培養學生思考的習慣,切忌越俎代皰。在教學過程中,我認為提高這個環節十分重要,好的問題能促使學生思考,對問題做進一步的分析,從而,掌握事物本質規律性的東西。除此之外,還能夠留一些課外的思考題,拓展同學的思維空間,也有利于學生的今后發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內因,作為教師,我們應當認識到,教學的先藝術不僅僅在于傳授本領,而更重要的善于激勵、喚醒和鼓舞,當一個學生反復遭受失敗的打擊,他就會“無可奈何”變為差生,他對學所學的東西毫無興趣,甚至厭惡、反感,這樣的話,怎樣會有好成績呢?所以,我們應當反其道而行之,鼓勵學生,讓他們在學習中感受到學習的歡樂,感受到成功的喜悅。王教師在書中總結到:優秀是鼓勵出來的。我覺得這句話很有道理。興趣是最好的教教師,對學生進行適當鼓勵之后,他會有成就感,他就會有興趣,然后,他就會去鉆研,漸漸地便會超過別人,取得好成績好結果。鼓勵,就是把內在的一種潛質激發出來,從而到達一種最好的效果。

  教師的工作是具有技巧性的,每一個人都渴望得到別人尊重,期望在別人心中有必須的地位,學生也是一樣,甚至異常渴望得到教師的認可,我們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感到自我是重要的,是班級團體中不可缺一的份子,而不是可有可無的一個人。作為教師還有一個異常重的技巧要掌握,那就是盡快地記住每個學生的姓名,我讀書的時候,就是從這一方面確定教師對我的重視。我想,學生會有如此如此的想法。教學講究情感互動。記住名字,看做一件小事要明白,一個教師不用看花手冊,第一節課就能把學生的生字脫口而出,對學生的心理是很震撼的。你是教師,你就得用心去打動學生,學生才會尊重你,這是教育好功力之一。

  經過學習這本書,我深深地體會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地更新理念,不斷地改善方法,這樣才能培養出貼合要求的人才。教育是一門科學,是我們教師一生去研究的科學,我要不斷地探索研究,與時俱進,成為新時代的優秀教師。

  教師教育書籍讀后感 篇5

  讀了《改變教育行為》一書后,我深有體會。書中一百多個教育工作者對“尊重教育尊重孩子”的研究、探索都生動而深刻,我也讀出了點兒自己的想法。

  初入教師崗位的我曾聽到這樣一句話“孩子就是騙騙嚇嚇的,特別是對于低年級孩子。”但是當我真正面對孩子,接觸孩子,在與他們的交談中發現孩子真的是一個獨特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想法、看法、做法,甚至有些讓人無法理解的固執,所以別把孩子只當孩子。

  給學生一個“平視”的舞臺。唯有師生之間的平視,才會讓教者有所牽掛,找到真愛,才會讓學生找到自信,感受師愛!“平視”是教學的精髓!陶行知先生說:“師范生第二變——變個小孩子”,因為他們年輕、朝氣蓬勃。我們心里明白:自己不能“變個小孩子”,卻可以讓學生成為“小大人”。這樣,教者與學生之間同樣可以相互“平視”,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平視”是我們“教與學”的需要。只有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平等相待,才能創造一個和諧、向上的學習氛圍。“平視”是一個班集體團隊的需要,在一個班集體里,倘若每一個老師能用自己的行動“平視”自己的學生,那么,您立刻會發現小孩子的能力大得很:他能做許多您不能做的事,也能做許多您以為他不能做的事。倘若我們每一個人,以“平視”的心態呈現自我,做到自尊自信、戒驕戒躁,與學生一道同舟共濟,那么就沒有我們克服不了的困難、沒有爬不上的陡坡。“師生立刻成為朋友,學校立刻成為樂園”的和諧環境就真正是指日可待了。在書中思想的指導之下,我鼓勵孩子參加各種寫字比賽,我認為一年級是孩子的字成形的關鍵期,這個階段沒有把字寫好,今后的過程中很難改變。當然,我也經常看到令人非常遺憾的事情:不少學生雖然經過努力,但仍然無法獲得面向區級、市級的拋頭露面的機會。他們那種參與的激情、期待的焦慮、落選的失望,我看了心里也不是滋味。至于我會開展一些班級內部的比賽,我會不假思索地告訴大家:獎勵和正式獲獎同學是一樣的,一視同仁。我知道,這是一種“欺騙”,或者說是一種善意的謊言,但對這些站在十字路口的學生來說,無疑是一股催其奮進的、重要的外部力量。雖說自己隨著年齡的增長變不了小孩子,但我可以以一顆“平視”的心態,對待自己的學生,也完全可以讓自己的學生當個小大人,不把他們只當作孩子!

  對孩子多一份理解。孩子也是要面子,有強烈的自尊的,給孩子一個臺階下。我一直覺得一年級是幫助孩子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階段,所以在行為習慣地培養方面我也格外上心和嚴格。我要求孩子不許帶任何的零食到學校來吃。可有一天孩子來報告我“小凡帶巧克力來學校了,而且還吃了,我們在他抽屜里發現了巧克力的紙。”不管其他孩子怎么問他,怎么說他,他就是抿著嘴、皺著眉頭什么都不說。小凡是個膽小卻倔強的孩子,在與他的接觸中發現他很在乎老師對他的看法,而且很要面子。所以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并沒有當面指責他,而是說“你肯定有自己的原因,下課來告訴老師好嗎?”先給孩子一個臺階下,課后在與他交流。在辦公室他主動說出了帶巧克力的原因,也告訴我因為怕其他小朋友對他有不好的看法,所以什么也不愿意說。

  其實,我們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一直針對出現的問題不斷的在改變自己的教育行為,尋找一個更加合理的教育方法。《改變教育行為》一書中的眾多案例都能引起我們的共鳴,觸動我們的內心。這本書中每個故事和它的標題,都在試圖回答一個“素質教育怎么辦”的問題,都是在向許多過去不容置疑的教育習慣進行挑戰。這些教育實例是那么貼近我們的現實生活,反映著當代教育的點滴現象。讓我們從改變自己做起,改變過去那些并不適合孩子們的教育行為,尊重每一個孩子。別把孩子只當孩子。

  教師教育書籍讀后感 篇6

  首先《愛的教育》的書名使我思考,在這紛紜的世界里,愛究竟是什么?帶著這個思考,我與這個意大利小學生一起跋涉,去探尋一個未知的答案,一個四年級小學生在一個學年十個月中所記的日記,包含了同學之間的愛,姐弟之間的愛,子女與父母間的愛,師之間的愛,對祖國的愛使人讀之,尤如在愛的懷抱中成長。

  愛,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其無影無形常常會被我們所忽略,可是我們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實他的意義已經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愛,安利科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著一把小鎖。最簡單的東西卻最容易忽略,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愛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不僅僅對個人而言,更是以整個民族為榮的尊嚴與情緒。《愛的教育》一書中描寫了一群充滿活力,積極要求上進,如陽光般燦爛的少年。他們有的家庭貧困,有的身有殘疾,當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們從出身到性格都有迥異之外,但他們身上卻都有著一種共同的東西—對自己的祖國意大利的深深的愛,對親友的真摯之情。這里面不能忽視的是每個月老師讀給那群少年聽的”精神講話。這一個個小故事,不僅使書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樣讓我這個外國讀者也被其中所體現出的強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對我們的教育,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愛是一次沒有盡頭的旅行,一路上邊走邊看,就會很輕松,每天也會有因對新東西的感悟,學習而充實起來。于是,就想繼續走下去,甚至投入熱情,不在乎它將持續多久。這時候,這種情懷已升華為一種愛,一種對于生活的愛。讀《愛的教育》,我走入安利科的生活,目睹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在感動中,我發現愛中包含著對于生活的追求。

  《愛的教育》中,把愛比成很多東西,確是這樣又不僅僅是這些。我想,“愛是什么”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知道“愛”是沒有限制的,小到同學之間的友好交談,老師對學生的鼓勵,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萍水相逢的人們的一個微笑……大到捐獻骨髓,獻血,幫助希望工程……雖然如同空氣般的愛有時會被”污染”,“稀釋”,甚至“消失”,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樸實語言中深厚的愛,我想這部好小說將會把這種美好的感受帶給更多更多的人。

  教師教育書籍讀后感 篇7

  “我心目中的理想教師,是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的教師;是一個自信、自強,不斷挑戰自我的教師;是一個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是一個非常尊重他的同事,非常尊重他的領導,非常善于調動幫助他成長的各方面因素的教師;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教師;是一個關注人類命運,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教師;是一個堅韌、剛強,不向挫折彎腰的教師。”——朱永新教授《我的理想教育》

  教育不光是給孩子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一種積極的生活狀態,以積極的生存心境,積極的人生態度對待生活。

  “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它是以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為主體,以學生的個性發展為本位,以學生的創造性發展為本位。教育工作者在參與新課改的實踐中,運用自己的智慧和熱情,確立行動目標,迎接教育的挑戰。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會學生熱愛學習,熱愛生活,關心社會,關心人類,關心生命。

  一、學會贊美他人

  工作中,總有那么一些人,他們意氣風發,通達灑脫,奮發向上;總有那么一些人,他們勤于學習,善于思考,踏實工作;總有那么一些人,他們樂于分享,肯于吃苦,勇于創新;總有那么一些人,他們,需懷若谷,默默奉獻;總有那么一些人,他們摯愛事業,深愛學生,精益求精;……我們本該贊美他們,我么也必須贊美他們!教育中,總有這樣一些畫面,學生的頑皮淘氣,教師寬容笑對,節之有法;總有這樣一些畫面,學生貪玩懶散,教師堅持笑對,培養習慣;總有這樣一些畫面,學生心靈受傷,教師真誠笑對,平等交流,撫平創傷,點燃信心,托起希望……總有這樣一些畫面讓我們感動,讓我們發自內心地為之贊美!學生年齡雖小,內心卻也是豐富、敏感的。他們更需要教師的贊美,需要教師發自肺腑的真誠贊美,愿學生在教師們的贊美中長大,愿老師們在贊美之中成熟、優秀。

  二、學會把握機會

  我們的教育工作它正在經理著一場前所未有的改革,作為一名教師,我們都深刻地體會到:老師越來越難做,壓力越來越大,面對擺在眼前的困難,你做怎樣的選擇呢?是退縮,還是前進?鄭杰為我們做了細致的分析:“如果我們退縮……我們將不僅放棄了人生難得的體驗,更是放棄了自己的生存權力。如果我們正視困難……每位教師都可以在解決困難中獲得自己意想不到的機會,你越是往前,你的機會就越多。”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其之所以會成為名師,都是將困難視為機會的,他不僅可以從困難中獲得事業的成功感,更從中發現了那個“偉大”自我,收獲了作為一個人的尊嚴。的確,只有將困難視為機會,才能從解決困難的過程中獲得事業的成功感。

  三、學會利用時間

  課堂高效益令學生喜歡,學生坐在教室里,其實是在投資,投資為了回報,每個學生投資一樣多的時間,可為什么這個班的學生學得很好,那個班卻很糟糕?因為效益不同,低效率的課堂總是枯燥乏味、浪費時間,而高效益的課堂總是受到大家的喜歡。學生喜歡高效益的課堂,家長歡迎高效益的課堂,教師也因課堂的高效益而愉悅。學生枯坐教室,早已心飛天外,到頭來一無所獲,這就是浪費生命。金子般有限的童年、少年時光,隨著我們的課表,被一點點用蛀蟲爬滿。這本書讓我認識到了這一點。而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從四十五分鐘里榨出油來”做短短課表的“守財奴”是我們必然的選擇。

  某種意義上講,教育就是“心向著孩子”。我們要心向著孩子的快樂那么學校就成了孩子延續在家庭、父母之外的地方,他們自己流淌、享受著快樂,當然更需要學校這個快樂之地為他們創造快樂!

  每一本書都是一個人精神財富,《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這本書確實值得一讀,尤其是從事教育的工作者們。從這本書中,普通教師可以回音。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師,此書給予我很多的啟迪,也讓我深思。我相信,如果你也一起分享這本書,作為人,你是幸福的,作為教師,你是快樂的,作為你的學生,他們的生命也會非常精彩。以上只是我的幾點感想,其實書中的每條建議都帶給我不同的感受,我想我現在最應該做的是將這些教育智慧賦注于教育實踐中,努力成為一名成功而幸福的教師。總之,教師創新素養的提高是一個長期的、艱苦的過程,需要我們有正確的思想、執著的意志、進取的精神,在教育實踐中不斷探索,從而不斷提高。作文

  教師教育書籍讀后感 篇8

  在這個假期,我讀完了《德國美術教育》一書,感覺獲益良多,有不少值得我去反思的東西。本書介紹了在德國文化大背景中,德國的藝術教育非常有自己的特點,既保留了本民族思辯性、有序性的特點,又吸收了寬容性、多元性等優點,形成了具有相當伸縮力的教學模式。德國的藝術教育具有很強的個性,使人深受啟發,總結一下,大概有四點主要的特點。

  一、多樣的教學方法,豐富多彩的教學素材,以啟迪孩子的智慧。在德國,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除了達到大學本科畢業外,還得用2—3年的時間來專修教育理論,通過教學實踐才能確定。這樣決定了一支具有較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完成具有相當伸縮性的`藝術教育成為可能。在小學,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面對剛從幼兒園到小學的孩子,學校對一、二年級實行包班,教師明確所教學科的教學大綱和內容,不設日課表(但應要求教師盡可能地向一個學科內容為一課時過渡),教師所教內容可隨機應變,如:課堂內突然出現了美麗的蝴蝶,孩子的注意力自然隨蝴蝶而轉,這時教師的教學內容隨蝴蝶而變,讓學生觀察蝴蝶飛的動態、形狀,介紹有關蝴蝶的種類、習性等常識,然后要用語言來描繪蝴蝶;用彩色筆畫蝴蝶。把常識、語文、美術等課結合起來,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在這兒我體會到學科的橫向聯系,教學的靈活性。

  二、注重藝術創造力的培養,給孩子以廣闊的思維空間,讓孩子獨立地用不同的手法表達自己的情感。在美術教學中,創造力的培養應首先注意創造性思維,而創造性思維是以發散性思維為特征的。在德國藝術教學大綱中從小學到中學始終強調創造力的培養,在教學中著重研究創造的行為過程。與自己的教學相比,我似乎更注重學生的作業效果,在以后的課堂上應該找到更好方法,既能發散學生的思維,又能有好的作品出現。

  三、和諧的師生關系,淡化教師的權威性,使教師由權威變為顧問,創造平等對話的關系。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創造一個美好的環境,啟發學生如何感受和發現,使學生認識到事物本身美的潛在性,尊重學生對人和物的不同感受及表現。從小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根據不同對象具有多樣選擇的可能性。這一點與我們的教學觀念不謀而合,淡化教師的權威性,與學生做朋友,才能更好的幫助學生發現美,表現美。

  教師教育書籍讀后感 篇9

  值此新課改全面推進之際,作為教師的我要怎樣才能與新課改同行,適應新課程的要求,更新觀念,轉變角色,學習掌握新的專業知識,技能,在實踐中不斷的探索,積累,更新,促進自我的發展呢首當其沖的,我認為還是讀書。博覽群書,應該是我們老師生存的必須之一。

  二十一世紀的來臨,預示著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知識化,信息化的時代。作為一個教育者,怎樣使自己在日新月異的今天,在教育之林中立于不敗之地,著實值得思考。

  要想讓學習者學會如何學習,學會如何合作,學會如何交往,那么教育者本身就應該處在一個不斷學習,不斷完善自己的位,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為指導,并將這些理念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通過學習《教育新理念》,《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兩本書,使我能夠及時地汲取當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更新了自己的教學理念,真是受益匪淺。

  例如,在《教育新理念》第一章"以問題為紐帶的教學",因為我是從事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這是一門比較開放的學科,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教師,在開拓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過程中,又應該具有什么能力,充當什么角色呢我想:教師應該讓學生學會提問。

  課堂提問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教學手段,它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它是激發學生積極思考,獨立探究,掌握知識和培養學習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師輸出信息并獲得反饋信息的重要途徑,以及溝通師生思想認識的主要渠道。但一直以來,課堂提問仿佛是教師的專利品,學生只是這些專利品的代言人。

  如何讓教師"會問"已成為眾多人研究的話題。但從課堂改革出發,從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要求出發,努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鼓勵學生"敢問","會問","善問",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學生發展為本,讓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學習活動,提倡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已成為當前課改的重點之一。

  又如,讀了《教育新理念》,使我體會到作為個體的人必須要進行終身的學習,作為教師必須把教育看作是貫穿與人的整個一生與人的發展各個階段的持續不斷的過程。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學習新的理念,充實自己的頭腦,使自己的思想不斷地更新,與時代同步。知識經濟時代,學習將貫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終,可謂"活到老學到老"。

  學習不再僅是學生的專利,教育也不再僅是教師的特權。一個真正的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時代也伴隨知識經濟時代同時降臨。教育必須正視現實,適應新時代的要求,使其形式靈活多樣,促進社會學習化,學習社會化。

  所以作為教師,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創新,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學習和了解先進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通過思想的內化來指導實踐;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創造新的教育方法,適應學習時代的要求。

  教師教育書籍讀后感 篇10

  讀魏書生的書是一種享受,讀魏書生的思想是對自身思想、靈魂的提升和升華,讀了魏書生的書才知道什么是教書育人,什么是為人師表。從教幾年來,所教學生形形色色,五花八門,什么樣的都遇到了,作為教師的酸甜苦辣也盡一一體會,總結過去,甚感工作越來越難做,學生越來越不好管,工作壓力越來越大,苦和累成了每天的必修課,有時真想不明白,為何有人對教育卻還津津樂道,珍愛有加,師生關系如此融洽,每天工作得如此瀟灑和輕松,自己的認真和負責為何就不能起到與別人相同的結果呢。

  古人云:知已知彼,百戰不殆。搞教育同樣如此,只有了解學生才能教好書,育好人。孔夫子教育學生成效卓著,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對顏回、子路、曾參等學生的性格特長、思想狀況了如指掌,在知人的基礎上因材施教、因勢利導。綜觀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教師,教育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有知人之明,能察覺學生思想深處的奧秘,能觸摸到學生感情的脈搏,他們的心和被教育者相通相印,息息相關,只有這樣的教學,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才是一種幸福和享受。反思過去,自認為責任心強的自己對自己的學生又了解多少呢,是否真和學生打成了一片,是否常與學生聊天、談心,是否關心到了每一個學生,無論其成績好壞,行為習慣好壞,是否走進了學生的心靈,學生是否真愿意同自己作心與心的交流,是否自己真成了良師益友。我想,以上這些除某些在每學期的教學計劃和工作總結中偶有提及外,真正落到實處的還相差太遠,每個教師都希望自己的學生聽話、懂事,上課認真聽講,下課認真完成作業,期末考試考個好成績,如此,教師、學生、家長皆大歡喜,所以“很有責任心”的自己會在班上制定出許許多多的“不準”和“禁止”,有時還用相互監督的方法來檢查不準和禁止的落實情況,結果卻與想象中的相差甚遠。總體看,班級的紀律似乎被管好了,可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卻大大減退了,熱情少了,積極性沒有了,總體成績也不見上漲,學生在課外活動時的好奇、好動、好玩、好積極思維的特點不見了,而作為教師的教學難度也就更大了,上課不活躍或太活躍,有問題也不問了,這種課上得實在難受,是誰讓他們變成了這樣子,是我們自己,無數事實告訴我們,要教育學生,首先必須了解學生,這就如同園丁養花,首先必須了解花的習性,醫生治病首先必須了病人的病情一樣。

  在了解學生方面,我們往往是從學生學習態度、行為習慣的表現上簡單的了解和簡單的評價學生,長期以來,辯證法已在對待學生身上不起作用了。教育學、心理學等教育科學理論,是在總結先進教師的工作經驗和少年兒童的心理變化過程的基礎上提示出來的教育規律和心理變化規律。教師憑借這些理論的顯微鏡,常常能發現許多經驗認識不到的學生心靈上的閃光點。教師不僅要了解學生思想、行為變化的特殊規律,而且要了解學生思想、行為變化的普遍規律,不僅善于把精力花在偶然的個別事件的處理上,更善于把主要精力用在帶有普遍性、規律性的問題上,從而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而自己在過去幾年的教學生活中,多為一點論,把后進學生看得一無是處,師生互相埋怨,甚至和自己對著干,學了魏書生的有關理論,現在漸漸認識到了學生的心靈都是矛盾的統一體,好學生和后進學生的區別只在于頭腦中是非,好壞排列的順序及比例不同而已。正是因為后進同學上進心的幼苗小而枯黃,有的常常被壓在石頭下,才更需要教師的同情、關注和扶植。懂得了這些理論知識,我在具體教育過程中加以運用,果然效果明顯,某些平時不聽話的同學,調皮的同學經過一期的努力,都有了較大的進步,師生關系也有很大改善,與學生的友誼加深了。

  俗話說得好,“要得公道,打個巔倒”,幾年來,我常覺得教師在地位上就是與學生不一樣,教師就要高一層,就是權威,所以教師說的,學生就得無條件的服從,無條件的執行老師的安排,不得頂撞和不滿,如有違反,那就是對老師的無理,就是不聽話。所以師生平等很難在現實中體現,殊不知,老師也是從學生時代走過來的,學生的今天就是老師的昨天,學生犯了錯誤時的心情,老師通過回憶自己當年犯的錯誤時的心情就能認識更真切一些。這就是魏書生說的“用回憶的方法去感知”。

  我相信往后的教學生涯不再是枯燥無味,更不會是苦與累的集合,正如他所說,應該是一種幸福和享受,我會努力的。

  教師教育書籍讀后感 篇11

  上學期幼兒園贈送了我們教師每人一本書,此次贈送的書都是經過教科室主任精心挑選的專業類書籍。我挑選了一本《給幼兒教師的101條建議——數學教育》。因為之前也讀過此系列的語言教育等叢書感覺不錯,所以就選擇了此書。

  本書是由張俊主編,共有7個部分,101條建議。其內容涵蓋了幼兒園數學教育的方方面面:從幼兒園數學教育的基本理念到數學教育的目標、內容和方法,從數學活動設計到操作材料的提供,從領域滲透教育到日常生活教育,乃至如何評價幼兒數學學習與發展……對于書中的一些問題都是我們平時經常碰到但不知如何處理的問題,今天在此書中終于找到了非常完滿的答案,解決了我們在教育實踐中的現實問題,讀完之后你會感覺哦這件事情原來是這樣啊。書中的編輯都是教育理論的專家同時也是從事多年的幼兒園一線教師。他們的建議給我們的是一種心靈的交融,而不是專業的控制,是一個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點。我如饑似渴的閱讀著,就像一只迷路的羔羊終于找到了家的方向。以下是書中的部分內容與大家共享。

  在新《綱要》中提到數學教育的目標“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作者對正確理解“數學教育生活化”的內涵做了全面整體的闡述:讓幼兒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獲得數學經驗;幫助幼兒將數學經驗或概念運用于生活之中。然后又理論結合實際從多方面來闡述培養幼兒的數學能力,例如:在生活中培養幼兒的估算能力;利用生活中的事物進行簡單的統計;巧用“說明書”學數學等等,從實踐的角度來引領我們如何在生活中滲透數學教育。

  教師教育書籍讀后感 篇12

  讀完之后,我不由得按著書中理想教師的“標準”去叩問自已:我是不是一個理想的教師?我是不是一個勤于學習、不斷充實自我的教師?我是不是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

  要想做一名理想的教師,首位要做的便是要有豐富的學識吧,這是古往今來不變的真理。以前崇尚教師有一桶水,現在隨著各種新的課程標準的推行,恐怕一缸水、一池水都是不行的了,而應該是一條河流而且是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惟其如此,才能讓孩子更有所學、有所獲!否則,拿什么來教給孩子呢?這就要求:一要勤于讀書,充實自我,使自己的知識海洋不斷得到充盈,不會枯竭,才能源源不斷地使自己充滿活力。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獲得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

  作為一名教師,我想能從這本書學習點經驗,所以比較關心書中對于理想教師的描述。朱教授在書中描述: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的教師;是一個自信、自強、不斷挑戰自我的教師;是一個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教師;是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是一個勤于學習,不斷充實自我的教師;()應該是一個關注人類命運,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堅韌、剛強、不向挫折彎腰的教師。

  總之,我讀了教育類這書籍,感受很深,引起的我的思考,以前我是非常喜歡看教育類的書籍,但在這幾年沒怎么看過,是因為沒有,可現有了,我就看看,不管是那么忙,我在休息時都會看看,從中學到一些經驗,有些隨機帶到教學活動中去。了解當前教育的須要,特別是這位教授寫的<我的教育理想>,我讀的幾次,感受很深,受益匪淺。

  《走好人生第一步》——為3歲以下孩子的爸爸媽媽推薦的一本書

  早期教育是非常的重要,不都是說“三歲決定人的一生”嗎?但又是什么在三歲之前決定了孩子的一生呢?是早期的識字教育?早期的數學教育?還是早期的才藝教育?這些并非不重要,但卻不是最重要的。這本書的副標題為:為孩子的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矗這讓我想起了圣經里的一句話:“凡聽見我的話就去行的,好比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雨淋,水沖,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總不倒塌,因為根基立在磐石上。凡聽見我的話不去行的,好比一個無知的人,把房子蓋在沙土上。雨淋,水沖,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就倒塌,并卻倒塌得很大。”

  你愿意你的孩子是那磐石上的房子,還是沙土上的呢?我想沒有人選擇后者,那么這本書會教給你,如何站在孩子的角度,讀懂孩子的行為,并將孩子的行為引導到一個有效的目標上去。就像圣經里說的:“教養孩童,走他當行的路,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

  教師教育書籍讀后感 篇13

  這本書第一次讓我知道了蘇霍姆林斯基這位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很多的教育觀點。比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讓孩子各方面和諧發展,這種和諧發展的前提是對每一個學生個性的尊重:“和諧的教育——這就是發現深藏在每一個人內心的財富。共產主義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個人在他的天賦所及的一切領域中最充分地表現自己。”其中更有充滿了“人”的魅力的題目:《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最喜歡做的事》、《給剛參加學校工作的教師的幾點建議》等等。

  《給教師的建議》是蘇霍姆林斯基專為中小學教師而寫的。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它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原來學生該這樣教。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書中提到一個問題:教師的時間從哪里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啊!確實,做教師的都知道,每天必須做的幾件事:備課、上課、改作業、課外輔導,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讀書搞課題。帶著這個問題,我閱讀到書中所寫:怎樣進行呢?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閑時間,不至于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

  是啊!我們應當在自己所教的那門學科里,使學校教科書里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里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讀了這些,我茅塞頓開,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

  教師教育書籍讀后感 篇14

  教師不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也,還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學習,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也就是我們此刻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就是說“生活即教育”是人類社會原先就有的,自有人類生活產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隨著人類生活的變化而變化。其次,“生活即教育”與人類社會現實中的種種生活是相應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種種生活中進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與人生共始終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們的教育才具有鮮明性,脫離了實際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說教。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好處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內含教育的好處。”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先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進棺材才算畢業”。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這么一個高度,是我前所未聞的,更給了我一絲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時感嘆教育家的前瞻性,這不就是我們此刻提倡的素質教育嗎?

  教師教育書籍讀后感 篇15

  我經常對家人說,當老師的我很忙,沒有時間干家務活。對朋友說,當老師很累,沒有意思。確實沒有老師不抱怨自己的時間不夠用的,天天是上課、改作業、備課輔導、談話開會理論學習等等,連一分鐘空閑的時間都沒有。這里面除了沒有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時間而覺得時間不夠用外,整天被迫著去做這些事,心累,恐怕問題還是出在疲于應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著自己,簡單的說:“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沒有主動去做。教師的任務比較繁重,時間總會在不知不覺中流淌,就看自己能不能把握得住了。

  談到如何解決時間這個問題,蘇霍姆林斯基舉了這么一個例子:一位有三十年教齡的歷史老師上了一屆公開課,區培訓班的學員和區教育局的指導員都來聽課。課上的非常出色,聽課的老師和指導員本來打算記一些記錄,可是他們聽的入了迷,竟然連記錄都忘記了,就像自己也變成了學生一樣。這是多么令人驚嘆啊!課后有一位教師問他:“你花了多少時間來備這節課?不止一個小時吧?”這位歷史老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我只用了大約15分鐘。”一輩子都在備課,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啊。教師的時間從哪里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確實,做教師的每天必須備課、上課、改作業、課外輔導……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讀書搞科研。帶著這個問題,我閱讀到書中所寫:怎樣進行呢,書中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

  蘇霍姆林斯基說:一些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們持之以恒地讀書,不斷地補充他們的知識的大海。如果一個教師在他剛參加教育工作的頭幾年里所具備的知識,與他要教給兒童的最低限度知識的比例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齡的時候,這個比例就變為20:1,30:1,50:1。這一切都歸功于讀書。我想:這也就是許許多多優秀教師之所以優秀的根源。在今后的日子里加大閱讀量,多讀書,讀好書,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閑時間,不至于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是啊!我們應當在自己所教的那門學科里,使學校教科書里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里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讀了這些,我茅塞頓開,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

  教師教育書籍讀后感 篇16

  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老師的建議》,我從中受益匪淺,要想做一個好老師,不但但是知識上的給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熱情,來感化每一個學生,挖掘他們的巨大潛能。

  首先,我要樹立一個信念——天下沒有笨的學生,學生的心靈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毫不猶豫地愛我的學生,不管這個學生是誰,不管這個學生成績如何,不管這個學生長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愛他們。為什么呢?當我自己是一個學生的時候,我深知這種愛的力量對一個學生來說是多么的重要。我總是不愿意自己被老師忽視、遺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師面前表現一下自己,證明給大家看,我是多么的優秀。其實這種需要是每個學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為老師,是不能忽視這一點的。

  我要毫不猶豫地愛我的工作,愛我的教學,如何去愛,這還是一個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學習的一個問題。當我是學生的時候,我常常會有討厭上課的經歷,這往往是因為我討厭這個老師。為什么會討厭呢?——上課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業、知識含量低、知識范圍窄、知識老化、不懂裝懂、架子大、單純的知識灌輸、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學習積極性低等,往往是這一類老師的共同特征。現代的老師,顯然不能這樣下去,作為受過現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師,我要有現代的教學。

  “我的教學設計是否合理、完善,還有沒有更好的設計方案呢?其他老師又是怎樣設計的呢?哪一點是值得借鑒的呢?別人的為什么好呢?好在哪里?”“在課堂上如何有效地滲透積極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有一個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發生突發事件,我有什么應變措施呢?”……我都應該認有效地真對待,作好充分的思考與準備,顯然這一步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努力,但是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關系到我的教學質量、教學效果。作好這一步,是至關重要的,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課堂的時間,是我開始展示自己才識的時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當一個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現在學生面前,不僅給自己帶來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氣。當我開始進入角色時,依據教學設計進行講學,那是必須的,但我不能死抱設計而不知靈活應變。我還要仔細的觀察我的學生,從他們的眼神、表情、聲音和動作,來判斷自己的課情況和學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評價這是否與預期效果吻合。經過大腦的快速運轉之后,及時適當地調整我的教學設計。學生是否專心上課,精神狀態是否良好,直接影響到我的教學效果,所以,當學生士氣低迷時,我應怎樣鼓勵他們;當課堂氣氛沉悶時,我又應怎樣調動氣氛,讓大家活躍起來;當學生情緒高漲時,我又應怎樣正確引導他們;當學生提出了奇怪的問題,我又難以解答時,我又應該怎樣做;當我的教學設計與學生實際不吻合時,我又該如何改進;當個別同學故意搗亂時,我又應該怎樣做呢;當學生犯錯時,我又能否輕松有效地教育好這一學生;我應該怎樣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總之,我的課堂應該有一種協調、融洽、輕松、互動的氣氛,在這種氛圍下,給我自己、我的學生最大的空間——教學的、學習的、思考的、創造的、自由的——以達到一種共同的進步。

  教師教育書籍讀后感 篇17

  我認真讀過《捕捉孩子的敏感期》之后才發現,很多時候我們對幼兒的生活并不是真正的了解。其實,讀過此書之后感受頗深。很多時候成人自以為是按照成人世界的法則教導孩子,而我們并沒有發現是我們有意識的闖入了他們的世界,破壞了兒童世界的法則,還沾沾自喜的認為我們是為他們好。

  其實,作為“異物”闖入幼兒的和諧世界的我們所做的不是按照成人社會的日常規律和相關法律教導幼兒要怎樣做,而是要認真了解孩子的世界,讀懂他們的內心,當孩子們能夠安心放心的敞開心扉接納你的時候,你才能和他們成為朋友,開始發揮你來此世界的引導者的作用和目的,而在這之前,一切都是徒勞無功。

  孩子的敏感期即為關鍵期,而幼兒關鍵期的發展是決定孩子一生的關鍵,作為一名教師,要在充分了解幼兒各年齡層發展關鍵期的方面的同時,也要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注意正確的引導幼兒,最大限度促進幼兒更快更好的成長。幼兒的不一樣年齡階段有著相對應的發展關鍵期。(描寫景物的句子)

  0-2歲:

  新生兒從剛剛出生就開始敏感的對待這個世界,無論從視覺、聽覺、口腔、手、還是行走和語言方面,都是幼兒在這個年齡階段的關鍵期。當新生兒睜開眼睛的那一霎那他們就從視覺開始觀察這個充滿陽光的世界,這時的我們要為幼兒帶給科學的視覺環境,這不僅僅單純的是為幼兒鍛煉眼睛的潛質,更重要的是在視覺敏感期的階段的幼兒的視覺與大腦發育與治理的發展都有必須的關聯。視覺是人腦獲得外界信息的重要渠道,能顯著影響腦部發育。

  這一時期的幼兒開始用口認識外部世界,因此吃手指的現象不斷出現。當我們發現吃手指的現象在幼兒生活中發生的時候,要正視這個問題,而不是絕對性的禁止。幼兒在不會用語言表達的階段,他們用口去探索這個未知世界,從口到手這需要一個時刻過程。

  當我們在安全的條件下,采取滿足孩子口腔的味覺和觸覺,給孩子帶給較硬的食物的科學方法并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孩子的手及其他器官也會出現敏感期,到那時,孩子用口探索世界的方式就會悄悄的退居二線了。相反,很多幼兒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還是出現“吃手”這一現象,這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家長的制止的原因。

  2-4歲:

  這階段的幼兒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由獨立個體成長到群眾生活。很多時候,我所在的小班經常會出現“搶玩具”、“在椅子上爬來爬去”、“從衣服、鞋子上扣亮晶晶的小亮片”的這些現象,最初的我是采取制止的方法告訴孩子們這些行為時不正確的,而不沒有深刻的反思到這些正是這個年齡階段的幼兒在自我意識的產生、空間感、和關注細小事物的敏感期方面的發展。對待“什么都是我的”的幼兒,我們要給他們充分的選取,不好譴責還自己的行為,若是強迫孩子歸還屬于自己的物品給別人,孩子會絲毫感覺不到安全感。

  在正確引導幼兒的同時,要給他們足夠的權利自己決定。而幼兒對細小事物的觀察,皮亞杰認為:兒童首先是透過簡單圖式發展認知和認識外在世界的。因此,兒童起初對世界的認識必須是從微觀開始的,并且外在世界在他們眼里也是微觀的。“亮晶晶”這一現象幾乎在我所在小二班每一天都在上演。從開始的制止到此刻的別隨意丟棄孩子收集的小玩意兒,我深刻體會到觀察細小事物對孩子的重要性。為孩子“創造”一些小玩意或是帶領幼兒進行一節對“亮晶晶”的觀察教育活動課遠比經常制止孩子在生活中“玩亮晶晶”要更科學、實際且更能解決問題。

  針對每一年齡階段的幼兒的發展狀況和哪些關鍵期在這階段發展對幼兒進行了解,是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幼兒發展的一項必不可少且十分重要的環節。不僅僅如此,很多時候在幼兒的日常生活中還會出現“排斥一些幼兒”的個性現象,原來這正是孩子處在人際關聯的敏感期。這時我們要正確認識到幼兒的人際交往關聯的重要性。人際關聯很好的幼兒和人際關聯很差的幼兒的區別不是在他們喜不喜愛交往,而是在于他們的個人心理品質和社交潛質。行為表現是一項很重要的因素,表現友好、用心的交往行為就會受歡迎,而那些搶奪玩具、推打小朋友的孩子就成了受排斥的兒童。這時候對孩子進行正確的行為指導便顯得至關重要。

  但很多時候,這兩種幼兒都會受到老師的關注,而經常會不記得“受忽略兒童”,不受歡迎,也不受排斥。這時,我會經常發動全班幼兒進行“記名字”的游戲。那些孩子們都不記得名字的幼兒在某一階段我會采取著重讓他們進行表演、回答問題等方式使其受到關注。雖然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孩子的人際交往技能,但至少用科學的方法正確的解決幼兒之間出現的問題。

  年紀再大一些的兒童,比如4—5歲的中班幼兒會出現一些關于婚姻和性別方面的問題等,5—6歲的大班孩子會在秩序方面、文字符號和數的排列組合等抽象方面產生一些問題,這就要求最為兒童導師的我們在生活中認真觀察、正確指導幼兒走出困惑,不進如此還要重視家園教育,幼兒園是孩子的第二個家,是孩子成長的沃土。但只依靠幼兒園單方面的教育是不夠的,家長的緊密配合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

  很多時候,孩子常常不知道自己犯了錯誤,但是當他們一旦意識到就會自己反省,他們有自我反省的潛質,而作為教師的我們,要耐心的等待幼兒改正錯誤,這是每個孩子在成長中的必經過程。老師的耐心教導,家長的支持配合,家園攜手共同教育為孩子順利透過敏感期奠定堅實的基礎,促進幼兒健康快樂的成長。

  教師教育書籍讀后感 篇18

  最近,我認真閱讀《有效老師》,捧讀此書,我收獲很大。這本書所給出的教學上的許多建議,使我在原來教學中的許多疑慮一下煙消云散。每次讀到其中的案例時,我不由聯想到了自己,如果我遇到了類似的情況,我會如故事中老師一樣對待如此的學生嗎?當意外發生時,當學生的行為已經超越了底線,我會如何呢?我會和故事中的老師一樣一笑了之,靈活地應付,還是會大發雷霆,以自己的威嚴壓載學生個性的閃現?我不得而知,但是我已經在慢慢轉變我自己,慢慢融入到孩子們中間,成為他們最為可親的朋友。

  對于我們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太多。教師只有再度作為學生,拿起書本,不斷地充實自己才能與時俱進,不斷以全新的眼光來觀察和指導整個教育過程。其中講到“優秀的老師,讓差生變好,讓好生更優秀。學生失敗的同時,我們也失敗了。”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創造性地開展教書育人工作。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態度,比態度更重要的是毅力。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最好的老師”呢?編者在《有效老師》一書中將影響教師一生的中外教育家經典感言對于我們教師具有深刻的借鑒和指導意義。

  本書中提到狄德羅提出:“教師要有豐富的情感——熱愛孩子,是教師生活中最主要的東西。不允許漠視學生的情感,因為教師的漠視就是一種摧殘,這是不能容忍的。情感淡漠使人平庸,情感衰退使杰出的人失色,有意摧殘情感是絕對的蠢事。我們當以自勉——不論對自己還是對學生。”在教師素質的諸多因素中,對學生的奉獻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責任之心等教師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因此,教師的責任首先在于發現并扶正學生心靈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讓它不斷壯大,最后排擠掉自己缺點的雜草。在教學工作中,應關注全體,特別是對處在困境中的學生進行關心、鼓勵、幫助、引導,時常對他們報以“你真行,你真棒”的暗示,這猶如涓涓細流,流淌在學生心靈之間,讓他們享受到教育的溫暖,激發起求起的欲望。學生的茁壯成長,是我們教師不可推御的責任。

  作為一名教師,要更新觀念、努力創新,擔負起教育下一代的責任,主動思考,虛心求教,肯干、實干,不斷在實踐中摸索總結,盡全力把工作做得細致、扎實。同時,細心總結工作經驗,在摸索中前進。“昨天的孩子,課本是他們的世界;今天的孩子,世界是他們的課本”,身處課改大潮中的一名普通教師,該以什么樣的態度來面對今天的教育?我想,我應該快樂地迎接每一天,以正確的態度面對自己的事業,面對自己的工作,面對自己的學生,全身心去研究課程、教材、學生、教法等,讓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得以提升,做到德才兼備。抓住“課改”帶來的發展機遇,樹立較強的科研意識,走進新課程,刻苦鉆研課堂教學藝術,爭做善于吸收的學習型教師,善于研究的反思型教師,敢于探索的創新型教師。

  其實,做名好老師的方法還有很多,只要我們有一顆善于發現的眼睛。只要我們大家都行動起來,從現在開始認清教師崗位職責,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我們的素質教育就不會落空,那么,每一位教師都會成為一名好教師。

【教師教育書籍讀后感】相關文章:

教師教育書籍讀后感01-06

教育書籍《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11-06

教育書籍《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12-23

教師教育經典書籍優秀讀后感范文01-21

教育書籍的讀后感01-11

有關教育書籍的讀后感10-30

教育教學書籍讀后感10-31

經典書籍《愛的教育》讀后感03-30

書籍愛的教育讀后感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