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讀后感范文(通用7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總結呢?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學》讀后感范文(通用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大學》讀后感1
《大學》總結了人一生實現遠大理想抱負的模式,這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為人生的第一大學問。 “修身” 就是我們所講的“做人”。一個人只有先學會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進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個國家,達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如果一個人沒有 學會做人,連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沒有資格去做官、去治理國家,否則,將會給他人、給社會造成損害。所以說,一個人如果不知道怎樣 做人,不管他學富五車,有億萬財富,他的人生最終都是失敗的人生。正如古人所說的:“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反過來講,那些懂得做人,具有高尚的人格 魅力的人,則永遠被懷念、被學習。
除了做人,《大學》中最具有借鑒意義的,就是誠意中“慎獨”了。所謂“慎獨”,說的就是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更要注意自己的品行。君子在人前人后的表現如一,而小人,卻常常是在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大學》中說:“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知,見君子而后厭然,人之視己,如視其肺肝然”。說的十分有道理。只有內心真誠,表現才能端正,只有誠于中,才能形于外。
讀書自然不是為了統治國家或者從政,說親民可能扯得過遠,古代的大學指君子之學,為人君,至于人,恐怕現在人或者學生早已忘了何為仁,當然我也承認,我從沒有認真考慮過仁是什么含義;我讀了《大學》這本書之后,并沒有從其中悟得太多哲理,只是學會了一種處世心態。
親民、至善——大學之道,強調的不僅是人們的道德實踐,它還要求把個人的道德修養應用于社會政治實踐,是一個推已及人的過程。親民,說到底,就是將自己的道德修養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提認到自己心靈中所具有的誠明性德。“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共同創造出一個和諧社會,這樣就能做到大學之道所謂的“止于至善”了。
大學短短的二千來字,深刻闡明了人生和社會的大學問,以及做學問的最高境界。學問不在于某一具體的技術,不拘泥于世俗的瑣事。學問在于明辨世間的大是大非,在于促進社會進步,為天下人樹立榜樣!熬觿佣罏樘煜碌溃卸罏樘煜路,言而世為天下則”。
想想當今的大學,早就忘了什么是大學,一味的迎合社會的需要,屢屢降低教育標準、或調整方向。大學生不再是懂得“明德、親民、至善”等大學問的學子,而僅僅是有一技之長的工匠。匠氣十足,何能推動社會進步,促進技術發展。今天中國是最多的士人生產國,博士、碩士、學士數量都位居世界前列,甚至是第一,但在科學技術、社會哲學、文藝等等多個領域的成果卻遠遠少于國外。這是為什么呢?今之士,胸無大局,眼界狹隘,每日只為生計,缺少了獻身事業的精神。得一善則欣欣然,不精益求精,止于至善。大學是時候認識到大學教育的本質了,不是授人一技,而是授人以道。
現在的社會很復雜,處處充滿誘惑,刺激,和“殺戮”。而在這個環境中要做到獨善其身的卻很難,人和人之間的間隔和抵觸不信任越來越多,在外面幾乎每個人都是帶著面具在生活,偽裝、自我保護、缺乏安全感。如此多的不安定因素造成很多人沒有幸福感。更多可能是社會因素,但是我們不能改變社會但可以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心態,改變自我的處世態度,讓一顆浮躁的心靜下來,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不管慮的是什么,能在忙綠浮躁的時候自我反思一下或者回憶一下過往的種種,不也是一種自我提升的方式。我們做不到圣人一樣可以考慮到天下,但是我們能做到的是修身,修身更多的不是為了國家,而是為了自我能活的更高尚。倘若一個個自我都能正其心,誠其意,國何能不治。
修身治國平天下,此乃中國傳統。以小見大,自身品德都修養不好何以治國,治國太遠,切說說齊家。每個身邊都可能出現一些就家庭不和睦的情況,有人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而我看來婚姻是愛情的升華和考驗,愛情在最后終將升華成親情,不離不棄,不會變質。
自古就有相近如賓,舉案齊眉的夫妻的關系。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忍讓的處事方式古人比我們現代人更看的透徹,因為他們懂得以修身為本。懂得明明德,懂得何為薄厚。
《大學》讀后感2
《大學》為四書之首,短短兩千多字,引發了我諸多方面的思考:古人對德育的重視,如何做一個內心清明以德潤身的人,浮躁的社會中如何靜心,該怎樣實現自己的人生規劃等等,這是一本實用性很強的書。我感受最深或引發思考的有兩方面:格物和格局。
格物致知,第一次聽到這個詞是在解讀王陽明的講座中,著名的“陽明格竹”,當時只知道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是儒家專門研究事物道理的一個理論,真實的意義已經失傳。這次讀到了它的出處——《大學》中的八目——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論述的“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此段,但其內涵依然沒有釋義。王陽明“格竹”,是對格物致知的一種誤解,先格物才能致知,但格物絕對不是只盯著一個東西看,我個人的理解,格物或許是生活經驗的積累,對世間萬物在認識、探索、了解的基礎上,探究到事物的原理,探索出其發展的規律,進而逐漸形成自身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自己的知識和價值體系。好比當老師,所讀書目,所掌握的知識技能越是多,才能獲得知識,才能給別人知識,F如今靜心讀書的人越來越少,多數人都喜歡讀朋友圈里的心靈雞湯式的美文,自認為這是屬于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碎片化學習,其實這種沒有體系的閱讀,并不能在頭腦中形成任何的體系,反而會令人失去自我。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大學》的第一句一路向上,拉開了儒家格局,開啟了儒家立人的高遠之路。它告訴我們,大學之道的第一步是要把自己本有的德性明亮起來,恢復它的天然本性。不僅如此,人人不僅要恢復自己的德行,更是要用這種德行的光輝去照亮別人。所以《大學》所立足之點,不僅僅是如何修身,更有治國安邦平天下。儒家的思想,從來不只是獨善其身,更是兼濟天下,這與儒家一直倡導的入世雖然有關,但其意義更是為后世標明了人生的處身立世之道。不僅有強烈的自律意識,更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真是高境界,大格局。便如佛教佛法有關于“小乘”與“大乘”之別,小乘佛法只度自己,不管他人,著重自己解脫,而大乘佛法著重利他,既自度,又度他人。
其實教師便是一種度人的職業,做好這個職業,“明明德”是基礎,“親民”更是必要,這才能為社會實現“至善”,在如今社會,能做到“明明德”已是少之又少,“親民”更是身外之事,更不用提“至善”了。但是,教師不能,教師必得有兼濟天下的心志,才能教育出胸懷家國的學生。退一萬步說,任何一個普通人,我們或許做不到“親民”,至少做到“明明德”,何嘗不是是對社會的一種貢獻?
一直很喜歡一句非常有情懷的詩:位卑未敢忘憂國。格局要大,做事要穩,內心要靜,立身要正,正是大學之道。
《大學》讀后感3
中華民族是一個擁有五千多年歷史的民族!白x史可以明鑒”,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從書中找到解決現狀的辦法。在現代社會中,人們在巨大的壓力下成長與生活,逐漸變得浮躁,急于成功,基本的東西拋之腦后。
人要不斷的學習,并確立明確的目標,然后為之奮斗,一步一步的實現自己的理想。沒有理想的人是可憐之人,因為漫無目的的生活著,是在消磨時光,沒有真正的價值。在當今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幾乎每個人都想成功,都想實現自己的理想,但是有很多人由于各種原因將自己的理想擱置,而在忙著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
作為一名大學生,我覺得壓力很大,不是因為現在就業難,而是無法定下心來學習書本上的知識。我認為,現在大學生就業難雖然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但是根本原因是現代學生的整體水平在下降,已經滿足不了市場對人才的要求,據我了解,每年都有空缺的崗位,不是企業不招人,而是沒有適合企業招的人。
通過閱讀《大學》,我懂得“大學之道,在于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善”。只有現擁有光明正大的品德,棄舊圖新才能達到最完善的境界。在文章中,我找到了解決自己浮躁的方法,即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只有確定目標,志向堅定,才能鎮靜不躁的心安理得的思慮,進而得到收獲。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我相信,每個人在努力之后,都會實現自己的理想。
修身是“八目”中的核心,只有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都做到了,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词挛镆磳嵸|,只有擁有良好的品德才能看到事物的本質,才能確立正確的目標。據調查顯示,目前社會上對大學生的評價并不是很高,本來受人敬仰的大學生如今多半遭人唾棄,這值得我們反思。而且,近年來知識侵權的問題也很嚴重,一個不會學習的的民族最終會被社會淘汰只有不斷的學習,在學習中是自己成長,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在廣闊的天空下擁有自己的一片土地。
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心中有一個目標,低著頭去努力,也許某一天,當你抬起頭的時候,目標就在咫尺之間,不要遠望目標,那樣只會讓自己感覺遙不可及,要“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在做學問的時候,只要像打磨美玉一樣,反復琢磨,就能將自我修煉成人生的最高境界。
生活在水泥森林中,壓力確實很大,我相信,只要我們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充實自己,就能創造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
《大學》讀后感4
悠久漫長的歷史,積淀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具有自己的特色文化。上下五千年,無數圣人賢士對自然、人生、社會的思索、探求與總結,一路傳承,薪火相傳,給我們留下了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大學語文老師讓我們讀一本關于古代的道理之書。我選擇了《大學》。
曾今看到過這樣的一段話“閑暇之余,游弋其間,細細品讀,感。悟人生,于物欲橫流、親情疏遠、道德偏失之今日,不失為國人修身養性、為人處世、立功立業的一劑良方猛藥!苯枥蠋煹陌才,重拾“四書”之《大學》,于自身之修養是一次很好的錘煉。《大學》為“四書”之一,作者是孔子的弟子曾子。宋朝的朱熹把《大學》的原文進行了重新編排,分為“經”和“傳”。“經”是曾子記錄的孔子的原話,“傳”是曾子學生記錄下來的曾子對“經”的理解和闡述。開篇提出了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三個綱目”,然后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方面闡述了實現“三綱目”的途徑。通篇文辭簡約,條理清晰,內涵深刻,對我們如何修身養性、為人處世、立功立業等問題都具有深刻而實用的指導意義。
在《大學》中闡述的八個方面中,我對于“誠意”感受頗深。升入大學,我面對的是一張張陌生的面孔,我迷茫彷徨,我不知所措。而那時我就告訴自己:“不用害怕,以誠意待人就好,做最真實的自己!痹诖髮W里,我做的每一件事情基本都是以誠心誠意之心。懷著誠意之心我交到一群好朋友。誠意是美酒,年份越久越醇香濃厚;誠意是焰火,在高處綻放才愈是美麗;誠意是鮮花,送之人手有余香。一顆孤獨的心需要愛的滋潤;一顆冰冷的心需要友誼的溫暖;一顆絕望的心需要力量的托慰;一顆蒼白的心需要真誠的幫助;一顆充滿戒備關閉的門多么需要誠意這把鑰匙打開呀!誠意讓我擁有很多。讀完《大學》后,我更堅信“誠意”會讓我在人生道路上更加成功。
在《大學》書中看到這一句話,“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成就一番事業,做一個對社會有用之人,這是每一個人的夢想和追求。然而,市場經濟發展到今天,急功近利的浮躁和難以言狀的焦慮,成為了我們這個轉型社會的突出表現,終日思索成功要訣而不得其門,于是乎,抱怨這抱怨那的,絲毫不審視自己。也就是說要對自己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和定位,明確一個躍之能及的志向目標,保持一顆平常心,做事思慮周詳,堅持做人做事善始善終的要求。而不是好高騖遠,心浮氣躁,半途而廢。由于每個人的社會角色、素質能力、生活際遇不同,決定了注定每個人要在不同層面、不同的意義和價值體系上去獲得平衡,這種平衡的獲得就需要“適可而止”和“知足”的心態去調整。在充滿競爭和挑戰的環境中成功的關鍵是要找準自己的定位,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持之以恒地付出應有的努力。在充分認清自我和權衡得失進退之后,一旦目標確定,就要“作之不止”,決不能半途而廢。越是在困難的時候,越要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努力給事情一個完美的結局。倘若我們具備了這樣一種為人做事的品格和精神,試問成功離我們還會遠嗎?
看到那句話想到了事業,可是我有反思了一些東西。事業對一個人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但不是生活的全部,更不是人生的全部。除了事業,人生的另一頭就是婚姻家庭。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生存壓力之劇增,事業和婚姻家庭之間出現了越來越多不和諧的音符。多少人為事業和家庭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而顧此失彼,多少人為了自己所謂的“事業”而擯棄糟糠之妻,一些人則為了家庭而放棄了自己所熱愛的事業。這一切都需要我們靜靜的思考家庭和事業之間的關系。中國有句俗話:家和萬事興。簡樸之間道出了這樣一個道理:只有家庭和睦,“后院”安寧,才可能專心做事,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業。由此可見,家庭和睦于事業是何等的重要,可以說是個人事業的基礎。這也是《大學》“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所表達的哲理。因此,不論你從事何等崇高的事業,也不論你工作再忙再累,請記住“必先齊家”。
齊家后想到“格物致知”。所謂格物致知,字典里的解釋是這樣的: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知識。簡單來講,就是通過實踐來獲得真知。格物致知,放到《大學》中,也有它的一番意義。我理解為,通過實踐活動來獲得真理,得到真理后利用真理來誠意。意誠而后心正,正心而后身修。的確如此,只有心意真誠才能夠使心態端正,心態端正才能夠修身養性,修身養性才能達到一定的境界,一種狀態。
讀完《大學》后,我在人生道路上有了明確的目標!洞髮W》中雖然大道理偏多,看似很深奧,但實際上細細體味,在現實生活中還是有很強的實用性的。我們也許不能做到至善至美,但可以以此作為標準,規范自己的行為,努力使自己做到身修,也許我們現在還不能治國平天下,但《大學》在于完美自己的行為上,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大學》總結了人一生實現遠大理想抱負的模式,這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為人生的第一大學問!靶奚怼本褪俏覀兯v的“做人”。一個人只有先學會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進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個國家,達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如果一個人沒有學會做人,連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沒有資格去做官、去治理國家,否則,將會給他人、給社會造成損害。所以說,一個人如果不知道怎樣做人,不管他學富五車,有億萬財富,他的人生最終都是失敗的人生。正如古人所說的:“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反過來講,那些懂得做人,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的人,則永遠被懷念、被學習。所以,古人說:“才智,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師也”。
大雁南飛就是一個團隊合作的過程,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互相協作、互相鼓勵、直至實現共贏的.過程。它們總是喜歡排成“人”字飛行,在這種結構中,每只大雁翅膀的扇動都會給緊隨其后的同伴增添一股向上的力量,支持它們順利完成長途旅行。
有人這樣總結說:一個團隊的生命力,不是技術,不是人才,不是資金,而是共同的信念和團結一致的步調。要做像白求恩一平的“高尚的人,純粹的人,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
愛崗敬業,樂于奉獻。我們都是為著一個共同的目標,走到這個集體中來的。這是一種緣分,更是一種機遇,一種在履行管理職責中實現個人價值的機遇。而集體是我們每個人施展才能和抱負的舞臺,是走向成功的載體,兩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不斷增強工作的自豪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就能自覺地把個人融入集體這個大家庭里,與之同喜同樂,無私奉獻,貢獻出自己全部的力量。
身體力行去實踐。按照日常對自己的反思以及改正計劃,要毫不遲疑地付諸于行動,把自己對做人的點滴領悟,迅速運用到實際工作和生活中,在運用中學習,在實踐中體會,相信一定會有明顯的收獲。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人生最大的失敗是自大;人生最大的無知是欺騙;人生最大的悲哀是嫉妒;人生最大的錯誤是自棄;人生最大的法寶是精進;人生最大的禮物是寬恕;人生最大的罪過是自欺欺人。
希望我們都能成為高尚的人、純粹的人、有道德的人、對人民有益的人,團結攜手建設我們的美好明天!
《大學》讀后感5
經典就像一道光,照亮現實,也照亮人生前行的方向!}記
手捧《大學》,感慨于經典的魅力,感動于傅老廣博的注解。無論正文,還是注解,都深深地吸引著我。邊讀,邊不禁用筆將孔、孟、朱、王閃著光的句子勾畫出來。讀著這些經典,接受著儒學思想的洗禮。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一直喜歡王陽明的故事,酈波教授的《五百年來王陽明》更是聽了又聽。其中王陽明曾經踐行“格物致知”的故事更深深地印在了腦海。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條目,樣樣直達做人根本。讓人不禁反思自身,自身言行、自身職業、自身志向。
疫情期間,看太多了人情冷暖,時時熱血沸騰,為自己的國家、為那些舍生忘死的醫護人員、為那樣永遠走在前面的子弟兵,還有那些普通的志愿者、出租司機、建筑工人……今天,卻被一個留學生氣得失去理智。
那是一個名叫許可馨的公派留學生,在祖國新冠病毒橫行期間,沒有像其他留學生一樣盡一己之力幫國家獻計獻策,卻在公眾平臺上,對自己國家出言不遜。不僅如此,她還詆毀生活在疫情中心地區人民、公開支持一些反對勢力,活脫脫一個“白眼狼”。
網友很快扒出此人,上學時就特立獨行,成績一直不錯,就是人品極差?吹竭@些,我又不禁反思,到底是什么出了問題?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
當今,一個詞語流行——“精致的利己主義者”,而這個詞語,用來描述當代大學生們。其實,社會中,這樣的人還少嗎?不得不說,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都存在著一些問題。
作為一名教師,再讀《大學》,感受儒學思想的浸染的同時,也不斷反思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學生,德育為先,先學做人,再做學問。而今,很多老師為了評職評榮譽,一味地追求學習成績;很多學校,為了提高學校聲譽,也一味地追求成績。很多人抨擊考試制度,但又無力改變。
作為老師,重讀儒家經典,可以時時提醒自己誠意、正心,修養言行、提高思想境界;還可以將儒家思想,用于教學中,教育學生從小具有家國情懷,不能只是自私自利。其實,家國情懷和個人利益并不沖突,但不能為了一己私利,而置國家利益于不顧,更不能在關鍵時期,對自己的國家有任何不利的言行。
修身、齊家,作為個人,我們要修煉自己。作為老師,我們要引導學生。
《大學》讀后感6
初次接觸《大學》,不求甚解,讀完一遍以后的感受即是感動?赡苡腥擞X得奇怪,《大學》講的并不是聲情并茂的煽情故事,為何會感動呢?此時的感動不只源于文中所講,還源于著書者及注疏者。
總結一下,讓我感動的有三點。首先,我讀的版本是朱熹的《大學章句集注》,一直對宋朝的學者無好感,尤其是朱熹,印象中總覺得他是個迂腐古板,呆滯嚴厲的學者,毫無靈氣可言,看過這篇集注之后才發現人家并非徒有虛名。他的注疏嚴謹而詳盡,對原文的理解深刻而通透。想來能千古留名果然是有它的道理的。朱熹只是古代學者的一個典型代表,從他身上可以看到古代文人學者極為嚴謹的治學態度。他們畢恭畢敬,兢兢業業地學習鉆研孔圣之道,幾乎是帶了一種虔誠的。這種對待學術的虔誠也許在今天的學者身上很難再發現,這是一種不計功利的嚴肅和認真,也是最讓我感動的地方。它純粹源于治學者本身。
接下來是第二點,《大學》講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就是個人道德修養與治理天下之間的辯證關系。前面很大一部分講的是個人道德修養,“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此句同孔子的“君子日三省乎己”道理是一樣的。古人對于道德修養的重視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他們對自己提出了嚴格,甚至是幾近苛刻的要求!爸喂墙钦,既切而復磋之。治玉石者,既琢而復磨之!本幼陨淼目峙卤戎喂墙牵斡袷獓绤枴
這種對于完美人格的執著追求,令人肅然起敬。這是令我大為感動的第二個地方。在當今這個標榜個性的時代,人們我行我素,安于自己的本來狀態,“個性”在張揚其魅力的同時也為不少不思進取者提供了放任自己的理由。古人對于完美的極致追求也許并不會實現,實際上實現的人確實很少,但是他們這種對美的人格的不懈追求卻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尊敬,敬重。
第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睆倪@句話中,我看出的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即有所作為,換句話說,就是用行動去改變現實,將目標一步步分解細化,從而逐步實現。與此同時,在實現目標的時候也要注意方法,分清本末然后循序漸進!白蕴熳右灾劣谑耍际墙砸孕奚頌楸。”修身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正因如此,古人認真而嚴肅地經營人生,嚴格要求自己,修身養性。相比之下,我們現代人面對問題要消極得多,頹廢與無奈也多得多。許多時候,我們也給自己樹立光輝高遠的理想,然而卻僅僅是止于口頭,懶于行動。只是說說而已,真到要為理想吃苦的時候卻畏畏縮縮,止步不前。想想古人,再看看我們自己,真是汗顏。
以上三點是我最有感觸的地方。此外,《大學》是世界觀人生觀與方的綜合,它的“三綱領”,“八條目”論述了一個理想的目標,以及為實現目標該采取的行動。實際上,理想也是《大學》的一個主題。
還有,文中字字珠璣,包蘊萬千,讀來讓人受益匪淺。
《大學》讀后感7
《大學》原屬《禮記》中的一篇,在唐宋時期開始受到重視。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編注釋,稱為《四書》,從此《大學》成為儒家經典。
《大學》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這句話告訴我們,從天子到平民百姓,一切都以修養身心為根本。修身這個根本抓好了,長大以后就可以做到齊家治國平天下;如果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則是辦不到的。
古代圣賢非常重視修身,為我們做出了榜樣。許衡是元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有一次,許衡在天氣非常炎熱的時候路過河南沁陽,當時非?诳剩愤呎糜幸豢美鏄,路人紛紛去摘梨吃,惟獨許衡靜坐樹下不動。有人不解地問:“何不摘梨解渴?”許衡答道:“不是自己的梨,豈能亂摘!蹦侨诵ζ溆馗骸笆赖肋@么亂,梨樹哪有主人!”許衡正色道: “梨雖無主,難道我們的心也無主了嗎?”許衡這種“我心有主”的精神是多么難能可貴呀!這種“我心有主”的精神,就是《大學》提出的修身之道。
修身的“身”,指言行而言,“修身”就是修養自己的言行。人有身體,從具體的灑掃應對進退,到動靜、周旋,所言所行都要合乎禮儀、禮節、與禮貌。當今,社會上有一些干部以權謀私、貪污受賄,就沒有做到“修身”,他們與《大學》的要求相比,與古代圣賢相比,是多么可恥,多么渺小。
對于我們小學生來說,也要把“修身”放在第一位,按照圣賢經典的要求,規范自己的言行。比如:當有客人到家里來做客,我會先給客人倒水。放學時,有同學摔倒了,我會主動去把她扶起來。到別人家里串門,或者到學堂上課,沒有經過允許,不能動他人的東西。
讀了《大學》我明白了許多道理。今后我要努力學習,做一個好學生。
【《大學》讀后感范文(通用7篇)】相關文章:
《我的大學》讀后感范文精選04-17
《童年》讀后感范文(通用6篇)05-21
童年讀后感范文(通用7篇)04-21
《童年》讀后感范文(通用7篇)03-20
《童年》讀后感范文(通用19篇)03-14
《童年》讀后感范文(通用17篇)02-26
《冰心》讀后感范文(通用5篇)09-06
張愛玲讀后感范文(通用7篇)03-02
蝶戀花讀后感范文(通用4篇)12-06
離騷讀后感范文(通用3篇)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