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記》讀后感(精選13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浮生六記》讀后感(精選13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浮生六記》讀后感 篇1
沈復蕓娘,一往情深,皆性情中人,且才情出眾,癖好相通。宇宙之大,如兩人之情興者鮮矣。架舟往來于滄浪亭下,聯句以遣悶懷,竟至涕泗相擁于懷。且夫婦肆意灑脫,就月光而開樽對酌,微醺而返。蕓亦能女扮男妝,于君共品水仙廟之人間況味,亦可托言歸寧,與君侍月乘涼,以續滄浪韻事。蘇城南園,菜花黃時,苦于對花冷飲,殊無意味。蕓于急中生智,雇街頭餛飩之擔,擔爐火茶酒,攜砂罐而去,眾咸嘆服,無不羨之奇想,眾皆陶然,大笑而散。蕓極具慧心,以簾帶欄,蕭爽鏤因此別生趣致;撮茶葉少于,以紗囊之,置夏日初荷花心中,次日,烹天泉水炮之,香韻尤絕。如此女子,怎不教人心生歡喜。
初讀時,不喜沈復,余以為復乃懦弱無能之輩,女子一生,所求極少,不過是渴望被人收藏,妥善安放,細心保存,免驚,免苦,免四下流離,免無枝可依。蕓雖女流,且具男子之襟懷才識。可三白竟至愛妻四下顛沛。再讀時,感其爽直不羈,風流蘊藉,極具赤子之心。擬蚊成鶴,使其沖煙飛鳴;出游非專為登高,欲覓偕隱之地耳;興發之時,則挽袖卷發,攀緣而上,不懼山顛路險;值菊園中,攜妻同賞,花好月圓;呼朋引類,載酒泛舟,或歌或嘯,大暢胸懷,。遇人間幽雅美景時,定不負良辰,不負清光。如此天真爛漫者,豈忍生恨?
坎坷之中,情尤可貴。況蕓乃用情至深之人。病重之際,仍以語寬慰公子,曰:”蒙君錯愛,百般體恤,不以頑劣見棄,知己如君,得婿如此,此生無憾!若布衣暖,菜飯飽,一室雍雍,優游泉石,真誠煙火神仙矣。又曰:“君之不得親心,流離顛沛,皆有妾姑,妾死則親心自可挽回,君亦可免牽掛。”“妾死,君亦早歸,如無力提攜妾骸骨歸,不妨暫厝于此,待君將來可耳,愿另續德容兼備者,以奉雙親,撫我椅子”言至次,既而痛淚兩行,涔涔流溢,一靈飄渺。唯有“來世”二字,斷續沈耳。余讀及此處,心神恍惚,念天地間竟有如此至真至純,才情兼備之女子。余年少時,聽聞文君夜奔,當壚賣酒,頗愛其勇氣;讀到易安“賭書潑茶,賽詩傳情”之時,拍手稱好,世間能有此志同道合之人,此生亦可無憾。歸有光之句“庭有枇杷,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令人感懷難忘“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離”更是寄托真切期望。人間之情,無過于此類。
讀此書之際,正值初秋之際,然心底已是千里清秋,愈發悲涼,愁思無處排遣,遂神清恍惚,飲青梅酒少許,“情深不壽,慧極必傷”之字眼觸目可及,竟不可自拔,隱隱作痛。念余年少,豈知情為何物?只知曉世間一切之人,無一非絕對孤獨寂寞之一生。況茫茫滄海,諸多可遇不可求,諸多風流。
《浮生六記》讀后感 篇2
“事如春夢了無痕”。陳蕓的一生,正可引用蘇軾的詩句來概括。本書雖說是從沈復的角度來寫,文章的主角,那位“點睛者”卻只是陳蕓。林語堂稱她為“中國文學上一個最可愛的女人”,而她的可愛之處在于,在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時代,她生而聰慧,幼時“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誦”,對于詩歌也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她的可愛之處還在于,她賢淑能干,懂插花、疊盆景、焚香,還能夠自己設計出活花屏和梅花盒。他們的生活雖說簡樸,卻也知足常樂。而就在這簡樸的生活中,我們看到了他們的追求美麗,看到了他們的窮困潦倒,看到了他們遭不如意事折磨,看到了他們為他人所譏諷。他們并沒有特殊的建樹,僅僅只是同知心友人過他們恬淡的生活,倒也有“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風范,同時不負良辰美景,不負時光。
那么,沈復筆下的陳蕓是否僅僅只是陳蕓而已?其實不然。陳蕓,她所代表的也是那些不甘困于封建思想的枷鎖之中、為取得自由平等而斗爭的女子們的代表。陳蕓見了一位歌妓而發癡,換上男裝與丈夫出游觀“花照”,一個女人打扮男裝,抑或是傾情于一名歌妓是不道德的嗎?她盡沒有考慮到,她僅僅是思慕著去看,去看見人世間的美好景物。的確,陳蕓看到了人世間的美好景物,但這也給她帶來了禍。由于她道德上所犯的禮法的衷懷,她才想要游遍天下名山——愿意留待鬢斑之時去游歷的名山。可那個時代是與現在不同的,封建的社會中,看見一位風流蘊藉的歌妓已十分犯禮法。這也足使讓她的公公認為她是癡情少婦,足使將她逐出家門。
而換個角度想想,陳蕓真的做錯了嗎?“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點已經在中國流傳了數千年,陳蕓自然要招他人的譏諷。這來由沈復雖然沒有明說,但定是與陳蕓識文斷字,而且追求精神生活有一定的關系。作為家庭的“異類”,陳蕓難免鶴立雞群,并被整個家庭所不容,最終受到排擠。而他們的遭父母放逐,也不能算他們的錯,反而更值得我們同情。
的確,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在這美好的青春年華之中,我們理應做的就是發奮學習,為未來的生活打好基礎,而不要虛度年華,給這短短的浮生留下遺憾。
《浮生六記》讀后感 篇3
遇到一本好書很難,遇到一本自己喜歡的好書更是難上加難。因為世間公認的好書有很多,但當自己去閱讀時卻發現有些好書晦澀難懂有些好書枯燥無味,好多時候是硬著頭皮讀也讀不下去。《浮生六記》是近半年來發現的又一本一口氣讀完的好書。
炎炎夏日,作者溫婉細膩、寧靜淡然的文筆,以及字里行間流露的絲絲真情像山間一股清泉緩緩流過心田,讓人愛不釋手。“六記”顧名思義,分為六個篇章,作者從夫妻家庭生活、日常閑情雅趣、四方游歷見聞一直寫到人生坎坷、養生悟道。書中最讓人感動的莫過于第一章“閨房記樂”,作者詳細記錄了自己與妻子陳蕓之間從兩小無猜到洞房花燭再到婚后生活的點滴真情,一篇篇讀來,讓人感受到無數歲月沉淀后的溫柔靜謐,也讓自己想起曾經擁有過的種種美好,不禁反問己身,這些美好我們也都曾有過,為何一日日過去怨懟多于相愛之情呢?
作者沈復,清乾隆年間人,一生不仕不第,后因家庭變故窮困潦倒,他留下的這本書成為后人寶貴的精神財富,但他在當時的社會里并不起眼。在那個時代里,誰會去關心在意一個普通人的內心世界呢?即便那是如此的細膩豐富、美好純粹。現在的社會也是一樣,誰會去關心一個普通人尤其是窮困者的精神世界呢?誠如路遙先生所言:“人們寧愿去關心一個蹩腳電影演員的吃喝拉撒和雞毛蒜皮,而不愿了解一個普通人波濤洶涌的內心世界……”
作者沈復的妻子蕓娘溫婉嫻淑、知書達理,不僅與作者舉案齊眉,更是作者的紅顏知己,兩人品讀詩詞歌賦、修剪木蘭花竹、結伴游歷山水、對月虔誠許諾,愿下一世你為男來我為女……“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柔情似水在他們身上是那樣真切動人,這樣的感情怕是所有人都會心向往之吧。也難怪蕓娘是林語堂先生理想中的女性,這樣的女性,有誰會不喜歡呢?
可惜美好的感情總要受到太多的坎坷磨難,如此美好的蕓娘竟然不能被公婆見容,夫妻二人被迫離開家門。沈復四處當幕僚收入微薄,妻子的`身體每況愈下,最終十四歲的女兒被早早當了童養媳,十二歲的兒子被送出去當學徒,蕓娘也在顛沛流離中重病離世,僅執手相看淚眼留下“來世”二字……讀到此處,潸然淚下,人世艱辛,僅靠善良美好是無法活下去的。人活著,生存永遠是第一要務。要實現理想,首先得有生存保障,否則任爾才高杜甫節過淵明也終窮困潦倒,難顧妻兒,哪還有采菊東籬的心境呢?
有人言書中最后兩章非作者原作,我倒讀不出差異來,且覺得最后一章大有可取之處。如關于養生有此建言:“口中言少,心頭事少,肚里食少。有此三少,神仙可到。酒宜節飲,忿宜速懲,欲宜力制。依此三宜,疾病自稀。”還有書中摘錄王陽明先生關于讀書的一段真言,值得所有讀書人士借鑒:“讀書時,知強記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欲速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夸多斗靡之心不是,即克去之。如此,亦只是終日與圣賢印對,是個純乎天理之心。任他讀書,亦只調攝此心而已,何累之有?”……
書中不敢茍同之處是關于作者納妾一事,蕓娘竟也主動為丈夫張羅納妾,實在不能贊同。還有作者外出幕僚時,竟大肆出入煙花柳巷,還大寫特寫,評論者竟認為這是男兒本色,實在不敢茍同,可能當時人的觀念與現在大有不同,此一時彼一時也……
《浮生六記》讀后感 篇4
讀完沈復的《浮生六記》,想著還是通過文字記錄一下讀完的感受;不過我讀的是譯文,文言文的話可能讀起來就更為艱難了。
全書共六記,分別為:閨房記樂、閑情記趣、坎坷記愁、浪游記快、中山記歷、養生記道。好像后兩記已經亡佚了,只讀了前四記。《閨房記樂》描寫了作者與愛妻陳蕓之間的纏綿繾綣,《閑情記趣》記載了作者生活中的愛好雅趣;《坎坷記愁》則描寫了作者與蕓悲凄曲折、痛斷人腸的人生經歷;《浪游記快》描寫了作者游賞名山大川的豪興與雅意。
讀閨房記樂,能夠感受到作者和妻子蕓生活中的一種閑適契合,兩人是夫妻更是知己,相濡以沫,彼此陪伴;也難怪林語堂曾稱“蕓,我想,是中國文學上最可愛的女人",并時時向朋友感慨:“沈三白之妻蕓娘,乃是人間最理想的女人,能以此姝為妻,真是三生有幸呢。”
蕓天資聰穎,頗具才情,識山川之美,知詩歌之妙;日常生活頗懂優雅之趣,往往匠心獨具,瞬間即化腐朽成神奇矣。入俗而脫俗,這就是蕓的魅力之所在。她活潑率真、癡心純情,如芙蓉映水、弱柳扶風,總是那般怡人。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美好的形象,卻被屢屢摧殘,先被小人所暗算,后被公婆所驅趕,再為浮妓所欺騙,母死弟亡、惡疾纏身,最后困頓而死。書讀至此,不能不令人掩卷長嘆,痛佳人香魂消散。
年少相見,沈復便對母親說若娶妻非蕓姐不可;婚后相處,兩人情深義重,蕓打理好家中一切事宜,還主動為丈夫納妾,這一點其實對我來說并不能理解,不明白夫妻恩愛為什么要讓他人介入呢?可能這也是蕓深愛丈夫的體現吧,我們終究也不能拿后世的思想來對前人的行為進行評判。
而在《坎坷記愁》里講述了他們家庭的一步步沒落,還多次寄居于友人家中;當沈復沒落時還是有很多友人接濟的,這與他平時為人慷慨也是有很大關系。沈復一生坎坷不順,生平也沒有太大作為,后期妻子長子均離世,孤身一人四處游蕩飄離;我覺得他這一生最幸運的便是娶了蕓為妻,與蕓一起過了二十多年的恩愛日子。
其他的像《浪游記趣》一類的沒有太大興趣,主要是沈復和友人一起游覽各地的事情;讀完全書沒有太多深刻的印象,主要原因在于自己學識太過淺薄,即使是譯文很多句子也是不大明白的;其中沈復和他妻子蕓的一些生活趣事記憶更為深刻些,我可能對這種傾向于故事的情節更感興趣。
《浮生六記》讀后感 篇5
重讀《浮生六記》,四個字來形容沈復:情深不壽。
沈復其人,大抵可窺一二矣。[鴻案相莊廿有三年,年愈久而情愈密。
卷一便是《閨房記樂》,通篇皆是二十三年來沈復與其結發妻子陳氏的瑣碎情事。說它瑣碎,是因為幾乎沒有幾件代表性的大事,平鋪直述到不需要任何懸念轉折;說它皆情事,則是因為字里行間莫不是珍惜、卷首頁眉都透著恩愛。沈三白,料想又是一情癡矣!記得當年初見,彼此仍是少年。沈復喜她才思雋秀,雖恐其福澤不深,然心之所系不能釋之,對母親訴言:非姊不娶,那年,沈復十三歲。都說古人婚姻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這一個十三歲的小小少年,因為一句“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傾慕上了比他大了十個月的族中阿姊,這一傾慕,就是一生。
婚后某晚,其與故人劃拳飲酒,酩酊大醉臥倒在床,醒來時陳氏正對鏡曉妝。我自己看書的時候不做別的念想,現在回頭來看,不過就是一次醉酒,有什么值得刻意寫下來?轉而想到,大概從妻子過世之后,他再也沒法兒喝醉醒來還能看到她當窗理云鬢的模樣了吧?那時候,陳氏初為新婦,整日恭敬侍奉堂上,寬和以待下人,怕被人說新娘憊懶,日日太陽初升便要起床,沈復喜歡賴床,可看她嚴肅認真的樣子,只得跟著一同早起,這大概就是現在年輕人常說的“為愛改變”了吧。
夫妻兩人游園消夏,讀書論古,品月評花,可惜好景終不長久,沈家家道中落,陳氏又接連失弟喪母,多番打擊之下,身體日漸沉疴,病榻之側,沈復悉心守護終不曾離棄。當然這些都是后話了。
我想天下恩愛夫妻大抵都相似吧,記得婚后數年,沈復和陳氏整理書卷論及詩詞,沈復得知陳氏最為推崇者是那張口吐出大半個盛唐的李太白,當即像個小孩子一樣笑道:“夫人定是與‘白’有緣啊!”陳氏不解,沈復說道:“夫人啟蒙于白居易的《琵琶行》,詩詞最重李太白,夫君我字‘三白’,可不是一生都與這個字有緣么?”陳氏莞爾。此間情狀,不解風月之人如何體會得來!即便是如今這個多少顯得寡情的年代,多少癡兒情女,也會因為“你生在六月,我生在七月,天下怎么會有這么巧的事情肯定是緣分讓我們在一起”而驚嘆,情到深處無從解釋,只好托詞于上天,道一聲:一切真乃緣分也。其實文中最打動人的,不是夫妻情事,不是患難與共,也不是相守到老。
世間有的是扶持一生的夫妻,難得的是,沈復在斯人不再后,于貧病孤苦中,一字一句寫下了這些故事,只屬于沈氏夫婦的故事,《浮生》一卷,名垂文史千古,萬尺黃泉之下,雖于逝者無補,料想也能一慰佳人芳魂了罷!
《浮生六記》讀后感 篇6
“《浮生六記》儼如一塊純美的水晶,只見明瑩,不見襯露明瑩的顏色;只見精微,不見制作精微的痕跡。”——俞平伯
在未讀《浮生六記》時,我認為的愛情是“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相愛的人一定能恩恩愛愛一輩子,但《浮生六記》卻讓我看清了真正的愛情,真正的夫妻。沈復與陳蕓前半生伉儷情深,舉案齊眉,可以說是“教科書級的恩愛手冊”。但后來遭遇變故,被父親逐出家門,在外顛沛流離,生活困頓,但二人依然相濡以沫,不離不棄,直到最后陳蕓客死他鄉。
陳蕓很美,不僅是瘦不露骨,眉彎目秀的美,也是心靈的美。放在現代,我覺得陳蕓一定是一個動手能力極強的寶藏生活博主。她親手做衣帽,摘梅子釀酒,用植物做屏風,做竹簾,做梅花盒。她既可以是紅顏知己,又可以是浪漫情人,多才多藝,感性風雅。從夫妻二人的點滴生活細節,可以感受到他們真摯的愛情。他們還打破封建舊思想的束縛和教條,讓我們還能看到超越時代的勇氣。這對夫妻做了現在看似平常、當時卻不敢想不敢做的嘗試。比如說,蕓娘女扮男裝去看燈會,并與沈三白以“表弟”相稱。她自強自立,在父親病逝,家徒四壁的情況下,僅靠一個人做工,便撐起了一個家。這也難怪林語堂說:“蕓,我想,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可愛的女人。”
生活不是茍且,還有詩和遠方。面對布衣粗食的生活,陳蕓從未覺得苦,她總能用她的蕙質蘭心,給生活添點情趣。生活從不缺少美,只是缺一雙會發現的眼睛。很多時候,在經過生活粗暴、苦澀的磨礪之后,很多人只能俯下身子,忘記了生活的初心,眼睛再也看不到美的東西。
淹沒于真實生活的愛,大抵不是一眼就心動的轟轟烈烈,而是你在我身邊肩并著肩,手牽著手,是我說唐詩,你懂李杜,我說漢賦,你知相如,我們仰慕著彼此的才華,又成為彼此心中的一葉舟。
《浮生六記》讀后感 篇7
《浮生六記》是清朝長洲人沈復的自傳體散文,本書已經流傳了二百余年,可以說影響了好幾代人,這本書如今又在市面上出現,說明人們對于此類文學的熱衷。這本書的主人公就是作者夫婦二人的日常生活,十分樸素,他們之間的感情溫馨至極,整個居家生活都是浪漫灑脫的。他們夫婦二人去往過很多地方,見過很多的人和事,這本書講這一切都加以記錄。在作者雨陳蕓初次相見之時,就產生了情愫,可以說是情投意合,而他們所向往的生活也是充滿藝術感的布衣蔬食浪跡天涯。
然而現實生活是人類夢想的最大敵人,渺小的人類只有抵抗,卻很少有人能夠戰勝現實。他們的夢想如同大多數人一樣,破滅殆盡,但是他們不忘初心,當初的快樂絲毫未減,這才是真正的愛情,無論任何事都不能將兩人分離。這種生活在現如今都很難找到了,真正的浪漫就應該是像他們這樣的,也只有這本書,才能真正體現夫妻之情。
“情之所鐘,雖丑不嫌。“沈復十八歲就與陳蕓結婚,在這命運多舛的一生的末尾,陳蕓還被疾病所困擾,雖然如此,兩人依然沒有分離,老天這么想拆散他們兩人,直到陳蕓去世也沒能實現,莫非這就是超越一切的愛情?后來沈復獨自一人離家漫游,過完了自己的余生。
本書就像是混沌世界中的一股清流,它不與外世紛爭,記錄方式淳樸,因為故事本身耐人尋味。作者的高超之處不僅于此,他還將細節描寫到淋漓盡致,連心理活動和一些耐人尋味的小動作都加以記錄,有些時候還不乏風趣。作者雖然是有一定歷史感的人物,但他和現在的人依然后很多相似點,我就在他身上找到了很多這樣的特征。他貪玩,對很多新鮮事物抱有興趣,也愿意與人分享快樂。兩人在一起的那些日子,沈復總是能找到玩樂的方式,雖然不高級,但是兩人卻樂在其中。只可惜最終兩人還是要分離,看到最終也難免為他們感到惋惜。
作者的經歷是很多年輕人所向往的生活,面對生活的壓力,也只有這種生活是最輕松的。但是現如今無論是多么富有,都很難做到,真正能找到另一個了解自己的人也更是難上加難。最后沈復也看透了一生,并將一切記錄在書中。
《浮生六記》讀后感 篇8
品《浮生六記》,看沈老爺子的神仙愛情。
林語堂曾經說:“陳蕓(游魚注:該書作者沈復的妻子)是文學史上最可愛的女人。在生活中,陳蕓也是最令人喜愛。她生具慧才,性情灑脫,簡直是文人心中理想的妻子。”那時,我記住了陳蕓這個名字。后來,我翻看《世界文學》,發現它將《浮生六記》列入傳世藏書,不由心生閱讀的渴望。讀《浮生六記》最大的收獲就是享受到幽閑之情趣。古人說過“人非有品不能閑”,而《浮生六記》更在閑情之中浸染了艷情。
書中記錄著作者一生經歷的起伏坎坷,悲歡離合。散發著感性色彩的文字,使我仿佛置身于當時的社會,體味著世間百態。沈復得雙眼始終瞄向自己的妻子蕓娘,這位中國文學史上最可愛的女人。她的聰慧,襟懷,氣概和癡情,不得不讓讀者“閱而心醉”。是看“一身素淡”何其嫻雅,口授成誦,何其穎慧,顧盼神飛,何其纏綿,太湖縱目何其豪邁。與紅樓夢大觀園中的女兒相比,蕓娘比黛玉柔和,比寶釵淡雅,比探春體貼,比湘云豪爽,比妙玉多一份人間煙火。于當今的時尚女郎相比,蕓自是多了一份內涵,淡雅,一份矜持。卻不料這樣一位佳人中道凄然長逝,空流下兩行痛淚。
“凡事喜獨出己見,不屑隨人是非”,“不貪屠門之嚼”,日子過得輕淡,沈三白應是極隨性的人了。卷四浪游記快,與眾友共覽天下名勝,而山水可怡情。文字洋洋灑灑,閑情逸致,字里行間皆是。細細讀來,讓人暫忘塵世間的千絲萬縷。于愛妻蕓娘,沈三白筆墨卻不多,就是浪跡天涯,流連煙花巷之時,心中的那份牽掛,也似不經意的。卷二閑情記趣、卷四浪游記快,寫情寫景,對蕓娘看似不經意,那份平淡而真實的感情,卻處處都在了。于是,蕓娘的雋秀穎慧,知書達禮,溫婉可人,就在沈三白不多的筆墨中,輕輕點出,就這么不經意的豐滿和鮮活起來:居鄉,蕓娘相伴相依,一同品蘭插菊玩石置景賞月;會友,“蕓拔釵沽酒”,巧置梅盒;著小帽領襪皆蕓自制,也必整必潔;夏荷初開,蕓置條葉于荷心取香……一點一滴,皆平白敘來,娓娓道出,可羨可嘆,夫復何求的感覺,真讓人羨煞!
《浮生六記》讀后感 篇9
《浮生六記》是清代文人沈復作的自傳散文,其以真言述真情,不刻意造作,得以渾然天成,獨樹一幟,達“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之境界,流傳至今。其中,《中山記歷》和《養身記道》兩卷已佚,故現版本只有《閨房記樂》、《閑情記趣》、《坎坷記愁》和《浪游記快》四卷。
第一卷是全書的核心,拜讀此書是本著沈復和陳蕓二人伉儷情深、至死不渝之情來閱,可實則是始于歡樂、終于憂患,讀后給人以悲切動人之感。全文貫通了一種“慧極易夭”、“情深不壽”的宿命感,文中作者多次提及妻子早逝的“預兆”,久久無法釋懷愛妻早逝之痛,所以一遍遍回憶,在回憶中刻意去發現那些可稱之為“預兆”的點滴,然后說服自己,愛妻早逝這件事是命運如此、是無可奈何如此。
作者以平易近人的文字娓娓而談他與蕓二人的清貧生活,雖是“布衣蔬食”的日常閑事,但因為有蕓,且在她井井有條的打理下,事事都溫暖平和,處處都洋溢著幸福的味道。蕓賢良淑德、蕙質蘭心,將清貧的日子過的有滋有味,實乃不易;這其實也他是夫妻二人鐘情彼此、情投意合的表現,把日子過成詩,何嘗不是每個女子內心所期待的樣子,可這也需要有人懂你不是?
其實沈復對蕓很是欣賞和寵愛,如今男女平等很正常,但是很難想像古代社會男女地位之現狀,“一入侯門深似海”說的不僅是帝王將相的深宅大院,即便是一般家庭對于婦女來說要求也是極為嚴苛的,可是蕓在那個年代就可以女扮男裝和丈夫一同出去看戲、深更半夜出船同丈夫飲酒作樂,如此膽大的作為,想必也只有蕓敢為;蕓的幸運不僅是可以領略名山美景,更是享得了男女平等與尊重,可以說其實這就是丈夫對她的的寵愛與包容,夫妻二人是真正擁有羨煞旁人的恩愛生活。
序篇林語堂有所言:蕓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可愛的女子,言非過譽;翻譯此文的作者張佳瑋也有此意:實際上,讀完全篇,我都產生了“沈復簡直配不上他的妻子”的念頭。蕓最可貴之處,便是她風雅感性之后的緘默沉靜,也許這也正是沈復如此懷戀蕓的原因。
《浮生六記》讀后感 篇10
《浮生六記》全書僅兩百余頁,網羅譯文與原文。說是六記,其實只需四篇,議論的都是糊口細節、交朋結友、游山玩水之類的事。初讀時我很訝異和洽奇,就如許一本議論糊口細枝末節的書,為什么能從清代傳布至今,兩百余年來被無數文人騷人推崇?直到我深深地被書中沈復的妻子——蕓這小我物所吸引,林語堂說她是“中國文學上一個最心愛的女人”其實是不為過。
蕓出生伶丁,四歲失怙,依靠一雙巧手給人刺繡維持一家人的糊口,并供年幼的弟弟念書。雖然身世不好,但蕓聰明有情趣,自學認字,會吟詩為難刁難,在身為文人的丈夫面前,還能時常對詩人、詩句作出不俗評價。在男尊女卑的社會,女子大多困在閨閣之中。而蕓卻對外面的世界非常獵奇,敢女扮男裝隨丈夫外出看廟會,也敢單獨乘船夜會要出遠門的丈夫。
沈復愛好養花養草、擺弄盆栽,好交朋結友、游山玩水。蕓不僅是幽默的玩伴,更是得力的輔佐。蕓說沈復的插花兼備風晴雨露多般妙處,可謂精神入神,只是畫畫里頭,有草蟲之法,何不師法。于是,她便找來螳螂、蟬、胡碟等,系在花卉之中,還清算一下蟲腳:或者抱開花梗,或者踩著葉子,有板有眼。沈復與伴侶出門嬉戲,苦于沒有熱食,掃了喝酒吃茶品茗的興致,蕓便雇來賣餛飩的擔子一起出游,溫酒熱粥,還不消本身脫手,比當代人野炊還高級。難怪沈復說世上再也沒有如斯會意的女子。
蕓對待尊長很恭敬,對待下人很溫順,天天見日頭上窗,就披衣急起,仿佛有人鞭策似的。沈復不肯起床,還取笑她。蕓卻說不想公婆說新娘懶惰。蕓由于能念書寫字,公公便讓蕓擔任寫家里的手札。后來由于婆婆關系,蕓讓公公誤會。蕓甘愿本身受誤會,也不肯在婆婆那兒那里失了歡心。
蕓的啞忍與她缺乏呵護的童年有關,她的舉動在如今看來大概有些懦弱,但連系那時的時代背景,加倍感受她的可貴在于風雅感性之后的默然。古來通文辭、善言語的才女和合情合理、癡情一往的妻子良多時辰都是矛盾的,但在蕓的身上,竟無邪未鑿地湊成了一體。沈復家境中落,他們夫妻的日子良多時辰過得非常貧苦,但在這貧苦困難之中還能過出文藝清雅、暖和明媚來,里里外外無不是蕓的光華。
《浮生六記》讀后感 篇11
初見這本書時,它被放在書店的書架上,首先,是它的素雅潔白引起了我的注意,然后,便是書封面上那幾個淡淡的文字“浮生若夢,為歡幾何”讓我有想要閱讀它的沖動。
《浮生六記》為清朝蘇州人沈復所著,因同為蘇州人,便對書中所寫的園林有一種親切之感。沈復居于滄浪亭旁,他的家也是園林一樣古色古香的建筑。書中有介紹園林的地方,我因幼時去參觀過,能大致在腦海里勾畫出園林的樣子,便不覺得枯燥乏味。
這本書讓我印象深刻的,并不是沈復,而是他的妻子陳蕓。正如林語堂先生所言:“蕓,我想,是中國文學中最可愛的女人。”,蕓娘的可愛之處在于,在一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時代,她生而穎慧,幼時“即能成誦”《琵琶行》,還自己學會吟詩作對,對于詩歌,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她的可愛之處還在于,她賢淑能干,懂插花、疊盆景、焚香、畫蟲草,還自己設計出活花屏和梅花盒。梅花盒很漂亮精致,是一種食盒,形如梅花,內置中五六只瓷碟,裝上飯菜,如裝于花瓣中。蕓娘還曾女扮男裝,同沈復一起參加廟會。因那時并不是一夫一妻制,蕓娘還真心真意的幫沈復物色小妾,要既漂亮又有韻味才行,后遇到憨園,蕓娘很喜歡憨園,但因種種原因,沈復未能娶到憨園,這也讓后來蕓娘的病情更嚴重。
《浮生六記》中的閨房記樂是它的獨特之處。正如陳寅恪指出:“吾國文學,自來以禮法顧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間關系,而于正式男女關系如夫婦者,尤少涉及。蓋閨房燕昵之情意,家庭迷鹽之瑣屑,大抵不列于篇章,惟以籠統之詞,概括言之而已。”一般人不會寫閨事,夫婦生活,而沈復以直率平實的語言敘述閨中樂事,寫出了夫婦之間真摯的愛情,琴瑟和鳴,伉儷情深。后來,沈復仕途坎坷,蕓娘病重,家中貧窮,生活艱難,蕓娘仍為沈復想辦法賺錢,去討一份工作。這夫婦之間的真情令人感動,不幸的是蕓娘紅顏薄命,沈復漂泊各地。
“浮生”應就是指沈復浮蕩不定,如浮萍般的人生。他的前半生,與蕓娘在一起的時光雖短暫,但很歡樂,美好,但相比較他后大半生坎坷游歷,那些歡樂的時光便如夢境一樣虛幻飄渺,曇花一現。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浮生六記》讀后感 篇12
沈復書閑情,堪稱一絕也。余早時亦附庸風雅,植花、養魚、觀畫、飲茶、聽琴、玩石、品風、賞月,無一不嘗,且津津樂道,自作文章,不期數十篇,結集而成書。然讀《浮生六記》之閑情記趣,方知余皆淺嘗輒止,不能比其十一。《浮生六記》書及養花、造園、盆景、書畫、香道、清供、雅集,皆精到。三白書飲茶,于書中篇幅甚少,然短短數行,已令吾輩傾倒。吾嘗飲毛尖、觀音、普洱等茶數十種,然未至三白之境界。讀蕓娘置茶葉花心,荷經夜含苞,明朝復取而飲,余亦醉矣。若茶香透紙而來,裊裊如縷,不絕于口舌心目。余醉處非此茶之香,乃蕓娘之悟,三白之福也。飲茶之意,非在味之濃淡,而在境之高下也。周敦頤書荷,已贈其君子之德。荷花之美,美在其清高。以茶入荷,非單增其味,亦增其高潔也。是茶飲之,方得飲茶之真義。余非茶不嘗也,亦境不至矣。
三白植蘭,是真知蘭也,且有上品之蘭,其香其形皆非俗物。然動余心者,乃其蘭逝后,再不植蘭。為愛蘭也。余亦曾植蘭數棵。然不善養,逐一而逝。其每逝余皆購新蘭。雖亦嘗醉于其花之香,陶于其葉之形,較之三白,終非真愛。
與三白相類,余亦喜觀花,嘗購瓶數枚,欲插花于瓶以賞之。然不得插花之法,其志遂無疾而終。余喜石,藏靈壁數枚。某日興起,置之于花盆之中,欲比石于山,比花于樹,然余之花盆皆陋,亦無心購精美者,遂不倫不類。三白與蕓娘皆盆景也。不獨其制之,賞之,盆景碎落之時,二人亦泣之。余讀之感喟,不獨余未嘗因景碎而泣,亦喟無有與余共泣者也。
蕓娘非能與三白共泣,亦能與三白共樂。三白每與友聚,蕓娘皆拔釵沽酒,助其興也;亦能妙思制蟲之法,置于花上;更可雇攤販為其游賞烹茗置飯,若置宅于春野。蕓亦擅不費之樂,于儉省之途,謀日常之雅,更謀雅興之酣。尋常女子不能為也。
近之文人林語堂謂蕓娘國之文史中,最可愛之女子。余思語堂亦不得此類女子,故頌之。不止語堂,余思國之文人必皆然。蕓娘比今人之謂紅顏知已,又高一境界矣。三白能得蕓娘為侶,乃其閑情之源。又因蕓娘相伴,其閑情又非獨閑情,乃融俗世與雅意于一,以心養身,以閑養情,以雅養常,是謂西人海德格爾言之“詩意棲居”也。
《浮生六記》讀后感 篇13
清秋夜雨,燈影映窗紅。讀三遍《浮生六記》,怔怔之久,感動著前人的一段恩愛悲歡。
我感動于沈復與陳蕓的愛情,我羨慕著他們平常生活的詩情畫意,我傾心于他們的真摯恩愛,至死不渝,我仰望著他們一生平凡卻心胸磊落,超然脫于俗塵。
沈復,生活初是小康,但后家道中落,雖為平民百姓,沒有功名,卻是一個多才多藝的知識分子。他與妻子陳蕓雖在饑寒交迫的日子下生存,但卻志趣相投,彼此恩愛。但最后,夫妻二人卻天人永隔,滿是凄慘。就在陳蕓去世讓沈復再找一人時,沈復說:“卿果中道相舍,斷無再續之理,況‘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耳”。
罕有文人的愛情傳說可以感動我。比如,李隆基楊玉環的悲劇華彩只令我惋惜,李清照趙明誠的顛沛流離只使我可憐,蔣鹿潭黃婉君的貌合神離只讓我心疼,冒襄董小宛的九年恩好只叫我難過……
通讀后,不覺中發現,另一種想法卻涌上心頭。
沈復作為一介書生,雖然娶了聰明又有情趣的蕓作為妻子,但他自己卻在家中不懂得如何處理與親人之間的關系,窩窩囊囊,連自己的妻子都保護不了。最終落得自己都被排擠出門,與蕓四處飄泊,無所依靠,外出借錢,半路差點身亡,幸得他人相救才得以茍活。
卷一卷二的那些情趣,只能作為生活的點綴,卻無法成為主流。那些讓人看起來羨慕不已的閨房之樂,在缺少衣食的現實面前顯得不堪一擊。在《坎坷記愁》中寫到沈復二人投奔夏氏家中。淳樸的夏氏雖嫁了農民,但豐衣足食,生活穩定,一家人其樂融融。相比蕓,聰明的蕓嫁給了沈復這個才子,卻遭到家人的排擠,外出流浪,且重病在身,受盡了艱苦。
蕓最終去世了,沈復以“夫妻恩愛不到頭”來做自我安慰,但陳蕓去世的真正原因,他并未在自己身上找過。朱奇志點評曰:“蕓之早夭,誰致之耶?大戶人家,是非眾多,此其一也;姑婆偏信,冷酷無情,此其二也;三白迂闊,不善生計,此其三也。三白作此荒唐論,不知是糊涂還是敷衍?”
沈復空有一身知識,但自身的知識終是被現實所擊敗。不懂變通,不通人情世故,就算全身上下全是浪漫細胞又有何用?蕓嫁于沈復實在是凄涼。到頭來,蕓的一生終究只化作沈復一句“夫妻恩愛不到頭”,只成了讀者心中解不開的故夢罷了……
【《浮生六記》讀后感(精選13篇)】相關文章:
《浮生六記》讀后感800字10篇02-09
讀后感作文精選:《歐洲筆記》讀后感12-25
《哈姆雷特》讀后感精選范文02-09
《季羨林散文精選》讀后感11-19
朱自清散文讀后感精選11-29
《林清玄散文精選》讀后感10-23
屈原《離騷》讀后感精選11-13
《林清玄散文精選》讀后感(精選7篇)11-29
關于感恩父母讀后感精選02-08
感恩父母讀后感精選范文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