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伯家的苔絲》讀后感(精選6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你想知道讀后感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德伯家的苔絲》讀后感(精選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德伯家的苔絲》讀后感1
《德伯家的苔絲》是英國著名作家托馬斯·哈代的代表作,整部小說是以鄉村為背景,通篇描述的是一位鄉村少女一生的悲慘經歷。小說的副標題中說到女主人苔絲是一個純潔的女人,這是一種超前的思想,也是作者對當時的維多利亞時代的批判和不滿。
所謂的維多利亞時代,就是英國工業革命的時期。維多利亞時代當時的社會崇尚的是道德修養和謙虛禮貌,也是科學文明飛速發展的時期,在小說里面非常多的情節中都有提及到有牧師在街道上布道也體現了這幾點。但正是因為這種崇尚道德修養和謙虛禮貌的社會風氣,許多暴發戶也為提升自己身價進入上流社會而紛紛模仿貴族們的習慣。文中的亞雷就是其中之一,他家也是一個暴發戶。正因沒有受到正確的道德修養和禮貌的教育,才導致了后來奸污苔絲和后來一系列誘逼苔絲與他同居等慘劇的發生。
《德伯家的苔絲》寫的就是在當時社會的迫使下,一名純真、樸素、勤勞的農村姑娘苔絲走向墮落。作者托馬斯·哈代筆中的苔絲正是當時社會上正義、純真、勤勞、向往美好未來的女人的一個縮影,她身上充滿著愛和對他人的信任。文中寫到苔絲被亞雷奸污了以后便毫不猶豫的選擇了離開了亞雷回到家中,體現出了她內心的純真,她不愿迫使自己與一個自己非常憎恨的人在一齊生活一輩子,她那種對未來美好生活的追求的迫切希望。回到家中的苔絲得知自己已經懷孕了以后,不但沒有把對亞雷的憎恨轉移到這孩子身上,反而不顧家人和朋友的責備,義無反顧的生下了孩子并悉心照顧他,但最后這孩子還是夭折了。這體現出了苔絲非常有愛,她的靈魂是高尚的,她的道德也是高尚的,但卻被社會所唾棄,被當時的社會所否認,認為她是一個傷風敗俗、罪業深重的女人。在這里作者表面上寫的是苔絲作為一個弱智和受害者非但沒有得到同情,反而被社會所批判的慘狀,但其實作者真實想反應的是當時社會的一種虛偽的道德標準和當時社會丑陋的風俗的一種批判。作者托馬斯·哈代批判的不僅是當時社會虛偽的道德標準,還有當時以克萊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的封建傳統的道德倫理準則,而苔絲則是當時這種社會陋俗中的犧牲品。作者托馬斯·哈代通過苔絲的悲慘經歷揭示了這種社會陋俗社會風氣的弊端和卑劣的一面,把它殘酷血性的一面完全的揭示出來。苔絲是社會的悲劇。
我認為苔絲的一生都是充滿著戲劇性的,小說全文通篇都在寫苔絲走向末路的悲慘經歷,但從中也經常會發現一些看似偶然,但卻又像是冥冥中早注定命運安排的情節。如苔絲被侵犯前在舞會結束后與亞雷家的女仆爭吵的小插曲,還有苔絲在開篇與克萊的相遇但卻不相識到后來再次與克萊相遇并相愛到后來的互相產生愛慕之情并結為夫妻。都充滿著戲劇色彩,也正是這樣才能更好的體現出作者的真實感受和真實想反映的社會背景風俗習慣和社會陋習等,也為以后對苔絲悲慘經歷的描寫和小說的結果作了一個完美的詮釋。整篇小說是以苔絲父親得知自己是當地著名武士后裔到讓苔絲去認親和之后所發生的一切悲慘事情的經歷為主線的,這樣更好的體現出了造成苔絲的悲劇的成因不僅是社會的因素,還有苔絲她自己本身的一種性格錯誤的原因。
不過,《德伯家的苔絲》還是一部非常有意義的小說,從中也了解到了許多很重要的東西。
《德伯家的苔絲》讀后感2
在我所讀的書中,有一本是我最喜歡的書,這本書里面的女主人十分漂亮,男主人公十分溫柔和體貼,但男二號確是一個花言巧語,十分奸詐的人。這本書就是《德伯家的苔絲》,作者是英國的哈代。
這本書主要講了:苔絲的父親聽說自己是古代貴族的后裔,便要女兒去一個自稱是德伯后裔的富老太婆家攀親。苔絲到了那兒卻被老太婆的兒子亞歷克糟蹋了。苔絲在牛奶場做工時與安奇爾相愛。當他把昔日的不幸向丈夫坦白,安奇爾卻沒有原諒他而是拋下她前往巴西發展。苔絲家里陷入窘境,丈夫沓無音訊,絕望中的她只能被迫和亞歷克同居。安奇爾回國來找妻子。但苔絲覺得沒有臉面重回丈夫的懷抱,只好殺死了亞力克。與丈夫一起度過了幸福的五天后,苔絲被捕了。
當苔絲還是一個什么都不懂的小女孩時,亞歷克就把她的一生的幸福給毀了,而亞歷克卻理由充分的說他這樣做是因為他愛苔絲,難道這樣也是愛的方法那?他這樣的方法只能找來世人的指責、痛恨、羞罵,永遠都得不到世人們的認可和祝福。而苔絲呢?她對亞歷克只有恨,絕對沒有一絲的愛,牽掛,更不要說是憐憫了。安奇爾是一個既溫柔又體貼的男人,他不會用花言巧語騙取苔絲的愛,更不會用那種下流的方式得到苔絲。他用自己那持之以恒的精神與愛在一點一點的融化著苔絲的心,并一天一天的用自己的行動感動著苔絲最終獲得了苔絲的心。這就是兩個人品質的對比,行為的對比,也是結果的對比。苔絲因為被對亞歷克的恨沖昏了頭腦,蒙撇了雙眼,最終在對亞歷克的恨和在對安奇爾的愛的兩種情緒的交織下殺了亞歷克。當他與丈夫安奇爾度過了幸福、快樂、浪漫的五天后便被捕了。在監獄中,她想來想去自己的一生太悲涼了以至使她無法去面對,只好自殺了。
苔絲帶著遺憾和對丈夫安奇爾的祝福離開了人世。在愛與恨中作出了選擇,也付出了代價和失去了幸福。
《德伯家的苔絲》讀后感3
讀完哈代的《德伯家的苔絲》這本書,很長時間,也不知道自己心里是什么滋味,也許,是被苔絲那種刻骨銘心的愛所打動,以前在讀中國著作的時候,也深深體會到“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哀,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于君絕!”的這種感情,但是還是被苔絲所受的那種苦和愛的堅貞所打動,但是,不管怎么樣,讀完后,我一直在思考,導致最后是這樣一個結果的原因是什么?
是因為德北對苔絲所做的一些事兒導致苔絲最后這個樣子,還是因為苔絲對克萊的愛太專一,還是因為克萊沒有及時聯系苔絲,才導致悲劇的發生,還是因為苔絲家境的原因,如果,苔絲的父母親有一定的能力,也不至于苔絲第二次接受德北的侮辱,還是因為當時的制度,總之,這是一個綜合的原因才導致最后這一結局。
首先,我感覺是苔絲本身的原因,如果,苔絲,不是那么的順從于她的情人或者可以說是自己的丈夫,在很多很多次時,他都可以說出自己真正的想法的,比如,在他們把那些被時光掩蓋的秘密都說出來的第二天,克萊在夢游中,不顧及他們兩個生命的安危,走過那座河,嘴里還哼著是怎么怎么的喜歡苔絲,如果,苔絲把這一切都告訴他的話,那么,或些許,克萊就會揭開自己的面子,才發現自己的內心是多么的熱愛苔絲,或許,他可以認識到,在自己無意識的時候說出來的話才是自己最正式的想法。
還有,通過讀《德伯家的苔絲》這本書,讓我對信仰有了一個深刻的認識,不管你信奉上帝還是基督,都不會徹底的改變一個人,如果說,要是這個人得到而改變,也是其自己出于真心的想改變或者自己的性格所致,因為,這一點在德北身上就是一個很好的反映,其原來放蕩不羈的性格,雖然經過基督的教導,也通過自己的講道來鞏固但是,在遇見苔絲之后,一切就都變了,其原來的本性就原形畢露,一點改變都沒與,非得說出變化來,那就是比原來更會為自己開脫,為自己辯解,其他的改進沒有一點。
如果,克萊不是那么度感情有自控力的話,如果,他內心多一點的感動,如果,他他不是那么里理性的話,那么,或許當苔絲向他標靶的時候,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向他求寬恕的時候,他站在苔絲的角度上思考一下,或許結局就有不一樣的轉機。
或許,再說,如果苔絲的父母能夠勤快一點,那么,這么艱苦的生活就不會落在泰斯的身上,或者可以說,當老德北去世后,至少,他們不至于連一丁點的家當都沒有,不至于讓苔絲想到的媽媽還有自己的弟弟妹妹而難過,所以,才不得不答應德北地處要求,但是,本身是愛克萊的,所以,當看見自己的真丈夫回來找自己得到時候,那種就能退兩男的地步,才使苔絲做出導致自己不可在生存下來的結果。
總之,讀完這本小說,讓我有了很多的思考,想著自己如果在談戀愛或者說是找老公的的時候,一定不能隱藏自己的感情,同時,要及時的和自己的愛人溝通,只有溝通才能是對方更加的了解自己,才能更加的認識他們現在所處的現狀,就像一樣,也是因為在溝通上的遲延,才使苔絲對他失去了希望,跟隨了德北。同時,在以后談戀愛的時候也不需要過分的含蓄,在此時,也需要適度的為自己著想,如果只是一心一意的為對方考慮,完全忽略了自己的話,那最后的結果只有自己的不幸,或者說兩人的不幸以告終。
總之,還是佩服哈代這位大家的,因為,一般可以寫出這種百年不衰的著作,或者這種悲劇的著作,都是把自己的傷疤撕開給讀者來看,還有,當評論一個著作的時候都要和當時寫作背景要緊密聯系,可以說,哈代把當時的社會環境驚醒很細致的描述,看《德伯家的苔絲》就讓我想到國內的路遙著作的《平凡的世界》一樣,雖然結局不是很像當時他們對當時的社會狀況都有一個很好的反映。
還有從《德伯家的苔絲》這本著作中,還體會到了一種開放,就是克萊的父親對其自身的一個教育和對其婚姻觀的表態都是很開放的,包括他的母親,在當時都是很民主的或者說是開放的。好了,先這樣吧!總之從這本書中,學到了不少,不只是苔絲的悲情,還要有各方面的成長,也許雖然一些經歷自己么偶有親身經歷過,但是,從書本中,學到了一種更為深刻的見解。
《德伯家的苔絲》讀后感4
前一段日子,讀完了《德伯家的苔絲》——流著眼淚讀完的。
這是我第二次讀這篇小說了,可從次數上來看雖是第二次,實質上只能說是第一次,或者說是一次多一點點。我第一次看這篇小說的時候才只是一個小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能力有限,而且讀得也很粗略,那時,我對《苔絲》的唯一印象就是挺好看的,苔絲這個人物挺可憐的,除此以外便所剩無幾了,根本沒有把自己融入整個情節中去,根本沒有對苔絲這個悲劇性的人物作過任何有意識的評價,根本沒有想過苔絲一步一步走向毀滅是與其性格,與她所處的環境是如此密不可分。這一次閱讀,我不敢說我已經看懂了,但我對整個情節有了比以往更深刻的了解。
《苔絲》的作者托馬斯·哈代在這篇小說中體現出了他悲觀的宿命論,主人公苔絲陷入悲慘境地,但她無論如何掙扎都無濟于事,改變不了命運的安排與戲弄,最后走上絕路。但她走上絕路,絕不像某些低俗小說那樣一味追求情節曲折而硬讓主人公死去,而是有其一定的必然性。在故事的開端,當苔絲的父親約翰·德比被告知自己這樣一個貧窮小販竟是古代德伯家族——一個十分高貴顯要的家庭的后裔后,她的父母要她去有錢的德伯太太家攀親戚,她天性純樸,厭惡趨炎附勢,不同意去,但后來,她由于擔心喝得酩酊大醉的父親半夜外出送蜂密進城會出現意外,才與弟弟一起替父親跑一次腿,然而途中卻出現了意外——她家唯一一匹趕車的馬被軋死了,失去一匹馬對他們這樣一個貧困的家庭來說就是失去了用以維持生活的工具。在埋葬這匹衰老枯瘦的馬時,幾個孩子們都放聲大哭,苔絲沒有,他臉色蒼白,沒有表情,似乎認為她自己是謀殺者,書中是這樣描寫的。然后她帶著一種負罪感――是她自己的疏忽大意才使家庭的生活出現了危機,和她對父母的孝順,對弟弟妹妹們的關愛,以及她強烈的責任感——必須使家庭擺脫困境的責任感,去了德伯太太家攀親戚,也導致了她被亞歷克·德伯玷污,給她日后的生活蒙上了一層抹不去的陰影。她的孩子在死前,她堅持要讓這個不清白的小小的欲的產物受洗禮,也是強烈的責任感趨使她這樣做的。如此說來,苔絲性格中最不容忽視的一點便是她強烈的`責任感了,正如苔絲堅決地要把與亞歷克·德伯的那一段不快的往事告訴她所深愛,并且也深愛她的丈夫安吉爾一樣,她原本可以完完全全地把這件事隱藏起來,說像她母親教她的,然而,苔絲沒有,她把這件事原原本本地告訴了安吉爾,書里這樣寫道:她說得很輕,但很堅決。苔絲把這件事告訴了安吉爾,而不愿意隱瞞事實,致使安吉爾承受不住打擊而與她分居,也正是源于她那責任心,不是嗎?現在看整篇文章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段吧,就是苔絲殺了亞歷克后追上安吉爾的時候:克萊爾停住腳步,以詢問的目光望著苔絲。‘安吉爾’,苔絲說,好像她一直等待著他們停步時克萊爾會這樣看著她,‘你知道我為什么要追你嗎?我要告訴你我把他殺了!’她這么說的時候臉上露出令人同情的慘淡微笑。令人同情的慘淡微笑,你能想象一個人在殺了人后所露出的這種表情嗎?如她自己所說的我殺了他——也不知道是怎么把他殺死的。不過,安吉爾,為了你,也為了我自己,我非這么做不可。顯然,苔絲把殺死亞歷克看成是她應盡的責任,是她必須完成的任務,為她自己,也為她丈夫。亞歷克是籠罩在她心頭的陰影,亞歷克死了,她只覺得如釋重負,只覺得自己是完成了任務,所以她急著要告訴她丈夫,這大概也就是她臉上會露出微笑,而不是殺過人后的慌亂、驚恐無措。因而在她生命的最后五天——與安吉爾在一起的五天——一生中最幸福的五天中過的生活是恬靜的,她的心情也是平靜的,她對待死亡的坦然也感染了逮捕她的人,她站起身來,整了整衣服向前走去;那些人還一個也沒有起步。‘我準備好了’,她平靜地說。我想,苔絲或許是帶著幸福,甚至是帶著滿足感死去的,因為她覺得她死了,再也看不見安吉爾會看不起她了。這從她被逮捕前所說的話中是可以看出來的。
至此為止,我所說的都是苔絲,也許你會問起安吉爾為什么會接受不了苔絲曾被亞歷克玷污并產有一子這一殘酷事實而提出與她分居,他不是很愛苔絲嗎?難道他對苔絲的愛并不是高尚的嗎?那么,我要說,他是因為太愛苔絲了,他心目中的苔絲是如此美麗,如此善良,是一切純潔的象征,他忍受不了他眼中所見,心目所想的苔絲有任何過錯,他努力扼殺自己對苔絲的感情,他覺得那個屬于他的苔絲已經不存在了,在他眼前的,已經不是他以前所深戀的苔絲,而是有著苔絲形貌的另一個女人。新婚之夜,也就是苔絲把往事告訴他的那個夜晚,也就是他們開始分居的那個夜晚,他曾夢游,抱著苔絲走到了樹林中,把苔輕輕放在一口棺材中,看過這篇小說的人一定不會忘記他當時所一直重復說的那一句話:死了,死了,苔絲,我的妻子死了,死了。在他的心中,最最美好的那個苔絲死了,不存在了,他的悲痛,他的絕情,他的棄苔絲而去的行為,正是因為他覺得自己失去了當初最真最純的苔絲。
至于亞歷克,我不想多說,他給苔絲帶來的災難是顯而易見的,他對苔絲所做的一切,根本不是出自他對苔絲的愛,因為愛是高尚的,他對苔絲只有情欲可言,絲毫沒有愛的根據。然而,苔絲并沒有因為亞歷克給她帶來的打擊而不純潔,她自始至終都是那么的純潔,善良,都顯得那么美麗。
上文也就是我對《苔絲》的一點感想,寫好后,一陣輕松,這些話,一直是我在閱讀過程中想要說的,在這里一吐為快,真是爽心。
《德伯家的苔絲》讀后感5
剛拿到《德伯家的苔絲》這本書,翻了翻序言,說自己會被這本書氣死。孩孩爸說那就別看了。可是就因為這個序言,我決定把書看完,真正了解一下苔絲。
毫無疑問,苔絲是個好姑娘,聰明,善良,勤勞,堅韌。可就是因為這些美好和她不應該受到的待遇形成了強烈的反差,讓我讀完氣不打一處來。
苔絲的爸爸媽媽怎么會如此愚昧!家族早已沒落,他倆卻被沒有多大意義的血統沖昏了頭腦,總想著聯宗認親,讓苔絲嫁個闊人,從此改變全家的生活。這倆人醉生夢死,毫無責任感,一個女孩子家毫無社會經驗,在還不知道人性的險惡時他們就把苔絲逼著送進假冒的德伯家族,送進了狼窩,是他們親手造成了苔絲的悲慘遭遇。
《德伯家的苔絲》所處的時代視貞操為女人純潔與否的標志,這對苔絲極不公平,事情發生的時候她幾乎還是一個孩子,如何能夠抵抗一個成年男子的侵害?
一般的姑娘都會忍著痛苦想辦法嫁給傷害自己的男人,要不,根據教義,這樣“不純潔”的女人是不能出嫁的。可是苔絲,她勇敢地離開了亞雷德伯,用自己的雙手創造生活,這一點連亞雷德伯最后都真正是對她尊敬了起來。
苔絲安安靜靜地擠牛奶,只想躲起來,到一個沒有人知道她身世的地方賺錢養活自己養活家人。然而,好姑娘,君子好逑,好小伙安璣克萊愛上了她。苔絲一直壓抑自己的情感,發誓獨自一生,可是安璣克萊熱烈的追求終于讓她打開了愛的閘門。她在道德的約束下,一而再地想要說清楚自己的過去,熱戀中的安璣克萊卻屢屢阻止,這一段讓我讀著尤其揪心,在我看來,兩人真心相愛,真的需要把過去坦白,之后兩人才能毫無罅隙地過下去。然而,作者偏偏不那么安排,苔絲當面無論如何不能直接開口說給他聽,好不容易下決心寫的信,竟然被門擠壓到毯子下面,錯過了最佳坦白時間。誠實、善良的苔絲在結婚當晚,鼓足最大的勇氣說出了所有的事實。口口聲聲說愛她的安璣克萊沉默了,他無法接受這個現實,在他眼里,自己愛上的苔絲不再是眼前這個姑娘,哈,這一段又把我氣得不輕,苔絲再早一點勇敢地讓他知道就好了,省得結婚又受冷遇,受到二次傷害!
當安璣克萊遠走非洲,苔絲始終沒有向克萊家提出過任何救助的請求,她像個男人一樣干著體力活,累到快要趴下都沒有再次依附又一次對她動了心思的亞雷德伯,明明可以和亞雷德伯結婚,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可她心里只有安璣克萊,滿滿的都是對愛情的忠貞。
一年來從沒有收到過安璣克萊只言片語,聽到的卻是他曾經想要帶依茨秀特而不是她一同前往非洲的傳聞,還有亞雷德伯總是嚷嚷克萊不會回來了,不會再要她了,苔絲在勞累和內心無望的狀況下幾乎崩潰。壓倒苔絲心理支柱的最后一根稻草是父親的離世,媽媽和弟弟妹妹們突然變得無家可歸,家里的老大必須撐起整個家庭,亞雷德伯不失時機地出現在苔絲和愛慕虛榮的苔絲媽媽面前,望著一群沒有吃喝,沒有家的親人,再想想杳無音信的安璣克萊,苔絲終于妥協。看到這里,我失望并痛恨,世界上的事情有時候是如此陰差陽錯。因為,克萊經過一年來的思考,終于明白一切不是苔絲的過錯,他要回來,和她重修舊好。然而,一切已晚。
苔絲親手殺了害她的亞雷德伯,可這也徹底害了她自己,年紀輕輕的苔絲不得不走上刑場。
好在,逃亡過程中有親愛的安璣克萊陪伴,他倆終于過了幾天沒有隔閡,幸福真實的愛情生活。
苔絲死了,那么好的一個姑娘,真可惜。
《德伯家的苔絲》讀后感6
今日重看《德伯家的苔絲》為什么仍會被她感動?仍感嘆其坎坷悲慘的命運?仍會覺得靈魂深處的共鳴?
我個人認為全文的轉折點出現在孩子去世時,苔絲年輕的生命中閃耀著一種母性光輝:無論我或我的孩子被別人打上什么標簽,無論生命的外在表現多么弱小無力,生命本身是平等的,是珍貴的,是值得尊重的。
她只抱怨過一次,就是從亞雷家回來后對她母親說了“你想我怎會知道那些事兒?我四個月以前出這個門的時候,還是個小孩子哪!你為什么不告訴我,男人都不安好心?你為什么不先警告我?大戶人家的女人,都知道得提防什么…….我多會兒有過機會,能在那方面學到東西?你又不幫助我!”全書中,苔絲只有過這一次抱怨,從此以后,命運對其再不公,她都勇敢面對,默默承受。她的身體里有一種叫骨氣的東西,雖不是貴族,但勝過本書中提過的那些貴族。
苔絲與安璣的愛情,不是一見鐘情,是知音相遇,靈魂的契合。這段感情開始的時候還加入了安璣彈豎琴,苔絲隔遠遠地偷聽的段兒,真是讓人莞爾,高山流水會知音呀。可見人生難得一知已。無論黃皮膚還是白皮膚,吃烤面包的還是白米飯的對美好的追尋都是一致的。但那時候他們倆都太年輕了,尚不得擺脫自幼家庭帶來的思考習慣,而且一個是家中長姐,一個是家中叛逆的幺子。
苔絲的父母親雖然非常不靠譜,但他們給了苔絲實實在在的愛,苔絲的母親雖然嫁了一個酒鬼,但她順服且樂在其中。所以苔絲對安璣說,無論你變成什么樣子,我仍然愛你。她渴望得到的愛是平等、相互尊重、相互扶持的。但她不懂得老把“主義”掛在嘴邊的男人對生活的要求過于理想化,她的污點會被放大。她把安璣看作“天神”,她希望安璣對她的愛能夠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不過安璣畢竟是人不是神。她經歷安璣的夢游后知道安璣仍愛她,但她沒有求同情、沒有乞憐、哭鬧,她將選擇權交回給安璣,默默承受了這一切巨變。你仿佛看到命運的巨浪襲來,她的脊梁仍然是挺直的。
安璣不懂得他自以為妥當的安排其實非常不妥當,他讓苔絲守活寡,卻沒有想到寡婦門前是非多,而且苔絲是個多么漂亮的“寡婦”而且已經在這上面吃過虧。這段等待太長了,讓苔絲不得不被生活逼迫得走向她最不愿意走的路。
總之,雖然不是每個女人在年輕的時候都得過“公主病”,但一定都做過“公主夢”,當年,我在做著“公主夢”時,《苔絲》擊碎了那不切事際的一切,沒有再想著要當“公主”,再不看重形象,從此走偏了好多年。
【《德伯家的苔絲》讀后感(精選6篇)】相關文章:
德伯家的苔絲英文讀后感(精選4篇)08-14
德伯家的苔絲英文讀后感范文(精選3篇)08-12
苔絲,英文讀后感09-10
《苔絲》英文讀后感01-06
苔絲英文讀后感08-08
苔絲英語讀后感04-24
苔絲英文讀后感范文01-06
史記伯夷列傳讀后感04-20
發明家名人故事:貝爾德發明電視的故事04-10
無名的裘德英語讀后感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