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范文(通用6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范文(通用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
《被討厭的勇氣》是對阿德勒哲學思想的解讀,以類似《理想國》中的對話形式,通過青年與哲人之間關于人生問題的討論,對阿德勒的心理學做了很好的詮釋和示范。
這本書通過青年和哲人五個夜晚的討論,透過生活中各種煩惱的表象,樸實平直地闡釋這些束縛產生的原因,并試圖讓我們讀者從這些束縛中解脫出來。
第一夜
我們的不幸是誰的錯?
面對變化帶來的"不安"和不變帶來的"不滿",大多數人會選擇后者。同樣,面對市場競爭和更新迭代的壓力,傳統行業在轉型和戰略調整上,總顯得有點兒力不從心。
企業過去的業績與經驗、一貫以來的工作方式、內部的改革阻力,也讓不少企業止步不前,無法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中攫取新的成長機會,甚至走向衰落。改變,需要壯士斷腕的決心。改變,也是從不幸中解脫出來的第一步。
改變不幸的第一步是要理解現狀,自己找出問題的答案。通過選擇改變的勇氣和決心,擯棄"保持現狀"的安全感,改變與世界的溝通方式,甚至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重新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掌握幸福的主動權。
第二夜
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系
在人際關系中,大多數人太害怕被他人輕視或拒絕、害怕在人際關系中受傷,看到身邊的人活躍幸福的姿態,容易心生嫉妒或者感到非常焦躁,進而產生一種強烈的自卑感,而選擇縮在自己的殼里,避免與人發生關聯。適度的自卑感,如果處理得當,也可以成為努力和成長的催化劑。追求優越性,并非是要盡力超越他人甚至通過排擠他人來取得晉升,而是積極地看待自己與別人的差異,接納自己的不足,利用自己的長處,與"理想的自己"相比較,不斷前進,不斷超越自我。
生活中尤其是網絡上,常常見到年輕人怨天尤人,用父母的社會地位、經濟能力或者兒時的經歷作為自己糟糕境遇的借口,將自己當前的窘境歸咎于他人。比如"我因為學歷低所以無法成功"之類的"因為有A所以才做不到B"的理論,將原本沒有任何因果關系的事情解釋成似乎有重大因果關系一樣,卻根本不考慮"因為我學歷低,所以更要付出加倍的努力"。自卑感源于我們的競爭或勝負意識,因為常常拿自己跟別人相比就會產生"優于這個、步入那個"之類的想法,自卑情結或優越感就會隨之而生。競爭或勝負意識,不知不覺就會把他人乃至整個世界當成"敵人"。而因為這種競爭關系,人一旦確信"我是正確的",就會步入權力之爭,通過發怒、責難對方,試圖讓對方屈服,想要通過獲勝來證明自己的力量。夫妻關系是如此,父母兄弟姐妹之間是如此,同事之間甚至上下級關系更是如此。如果遭人辱罵或者公然挑釁,我們不妨退一步想想對方的隱藏目的是什么。"不由得發火"之類的話,其實是借助發怒來進行交流,借此讓對方屈服。一旦破除這種競爭關系,我們就能克服自卑情結;直面人生課題,不給自己找借口,才能擺脫人際關系煩惱的擺弄。
第三夜
讓干涉你生活的人見鬼去
首先我們要了解"課題分離"的概念,即把自己的課題和別人的課題分離開來,一切人際關系矛盾都起因于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而辨別究竟是誰的課題的方法非常簡單,只需要考慮"某種選擇所帶來的結果最終要由誰來承擔?"過分追求別人對自己的認可,滿足別人的期待,不想被任何人討厭,常常會扼殺我們選擇的自由。在人際關系中,自由的代價就是被別人討厭。毫不在意別人的評價、不害怕被人討厭、不追求被他人認可,如果不付出這些代價,那就不能貫徹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無法獲得自由。
在中日韓這幾個推崇賞罰式教育的國家,幾乎所有人都會采取"滿足別人期待"這一手段,來得到別人的認可,因為做了恰當的事情就能夠獲得表揚和獎賞。對于年輕人來說,父母的認可和希望,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們所學的專業和從事的工作。身邊有個朋友重點大學畢業,畢業后開了家餐館,雖然工作辛苦,但干得特別充實,每個月也能凈盈利兩萬。但朋友的家人對他開餐館一事特別反對,認為餐飲是低級的工作,三天兩頭跑去店里找他吵架。朋友最后迫于壓力,把餐館轉讓了出去,去當地一家小有名氣的企業干起了文員,每天郁郁寡歡,覺得相當痛苦。
第四夜
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如果說分離課題是人際關系的出發點,那么"共同體感覺"就是人際關系的終點。對于幸福的人際關系,獲得共同體感覺極為重要,即把對自己的執著變成對他人的關心。這也就要求我們意識到自己是共同體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心。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其實是只關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只有直面工作、交友、愛之類的人際關系課題,積極主動地去面對,參與和融入共同體,思考"我能給別人帶來什么",才能在共同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獲得歸屬感。
第五夜
認真的人生"活在當下"
人生中最大的謊言就是不活在"此時此刻"。人們糾結過去、關注未來,把微弱而模糊的光打向人生整體,自以為看到了些什么。過去和未來根本不存在,起決定性作用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時此刻"。
《尼布爾的祈禱文》里有一段很有名的話:"上帝,請賜予我平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給予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賜我智慧,分辨這兩者的區別。"活在當下要求我們分清能夠改變的和不能改變的,通過為他人做點什么,發掘"我有能力"的意識,更積極地與社會和諧共處,從而達成共同體感覺,賦予人生以意義。
阿德勒的心理學,通過對簡單案例的討論,把讀者從過去、人際關系和未來的羈絆中解放出來,而且讓我們意識到,真正讓自己裹足不前的,原來正是我們自己。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2
“自我接納—他者信賴—他者貢獻”是我們想有勇氣地生活成長的必經之路,這三步走就像游戲通關,要想到“他者信賴”這第二關,首先要真正做到:自我接納(對自己的無條件信賴),才有可能找到第二關的門。
過關過的是否徹底,取決于人生這看似一條線上的各個點,即生活中的每一天是否盡情地舞蹈了。特別喜歡書中關于旅行的舉例,旅行不是你到了目的地的那一剎那,而是從你打開門,踏出旅行的第一步開始就人在旅途。有時候會糾結:擔心自己沒用看到體驗到別人體驗到的景致,從書中的角度想:每個人的旅途因為人而不同,別人的經驗可以借鑒,但每一刻的體會都是純個人的。
真正難做到的是:第一關——自我接納。
1、接納自我并付諸行動是第一步:“原因論” VS “目的論”。“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重要的不是被給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給予的東西。”想起自己曾經做過的一個決定,我感覺自己是一杯很咸的鹽水,過去的經歷是我杯中的鹽,時間久遠無法析出,我能做的就是不斷地向里面加清水,稀釋成可飲用的淡鹽水。——“我們需要的不是更換是更新。”
2、自我接納的第二步:人際關系是自我接納的練習場。登上人際關系這個練習場,需要自己做一些準備:放下自卑情結和優越情結,“困擾我們的自卑感不是‘客觀性的事實’而是‘主觀性的解釋’。”卸下一決高下的鎧甲,且不用“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敗’,所以才無法給予祝福。” 困難也好,挫折也罷,無論如何面對—接受—處理,同時相信處理方法和表達方式決不僅僅只有“發怒”這一處理方式。
3、自我接納第三步:課題分離。擁有被討厭的勇氣,不是去討別人的厭,自顧自地不顧他人感受和安危。而是即使冒著被別人討厭的風險,也要堅持自我,如堅持自己的觀點。在這里要分清是他人的課題,還是自己的課題。很典型的例子:別人是否討厭我,是那個“別人”的課題,但若我心中有想法說:“我都這么做了,你都不認可我、接納我。”這就變成了我的課題,我有求回報的心理。
4、自我接納的第四步:放棄自我中心。讀第三章時我有一個問題:在想融入一個群體時,我們是會付出,但付出的目的,似乎是被認可。問題和第三章里的“自由就是不再尋求認可”有些相悖,好像答案在這一章中。如果做到了:將“對自己的執著”轉換成“對他人的關心”,尋找“共同體感覺”(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夠從中感到“自己的位置”的狀態),并積極地參與到共同體,可能之前所想的為獲得認可的“付出”,就成為整個人投入后的自然行為,而不帶什么“使命”。
本書關于阿德勒心理學的對話最后落點在:直面“人生課題”。也就是不回避工作、交友、愛之類的人際關系課題,要積極主動地去面對。人生的解釋權在每個人自己手里。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3
寫這段文字的時候,恰逢朋友發來一條微信討論這本書,“‘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的勇氣’,這句話怎么理解”。這是本書封底上印的一句話。我想了想,可以從這句話的逆否命來做理解:如果你沒有勇氣去被別人討厭,你就不自由。從書中所提“課題分離”的角度來說,自由是自己的課題,是否被別人討厭是別人的課題,自己的課題自己負責,別人的課題你也干涉不了。即使有被別人討厭的風險,還是選擇率真地表達自我、活出自己,這就是作者所謂的勇氣。
阿德勒哲學說,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義。這并不是說人生沒有意義,而是強調沒有“普遍性”的人生意義。每個人的情況不同,沒辦法給出普適的定義。我們沒辦法將和平國家的孩子和戰亂國家孩子的人生意義進行逐項比較,也沒辦法將健康人和不幸罹患疾病的病人的人生意義去簡單對比。比較沒有意義,但人生有意義,人生的意義是自己賦予自己的。每個生命都有獨特的意義。
最吸引我的是書中對人生目標的描述,概括起來,包含兩方面:行為上自由,心理上幸福。兩個維度,息息相關。
行為上自由,指的是(1)自立,(2)與社會和諧相處。
心理上幸福,是指要修煉兩種意識:(1)“我有能力”的意識,(2)“人人都是我的伙伴”意識。
先說自立。自立,對應的便是“我有能力”的意識。不再尋求他人的認可,不通過他人來接納自己。這讓我想到了小時候經常聽到自己被夸的一個詞:乖孩子。我們的文化里,總是以乖孩子為榜樣。乖孩子,是被父母師長的認可喂養長大的,乖的代價是聽他們的話、順從他們、不任性,乖的結果是被夸獎。乖是一種偷懶的思維模式,聽別人的,讓別人替自己做決定,然后渴望被別人夸獎。想自立,就要擺脫“乖”的束縛,要走自驅的一條路,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決定自己。不求著一路鮮花和掌聲,只需要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如書中所說,勇敢地“讓干涉你生活的人見鬼去吧”。
再說與社會和諧相處,對應的是“人人都是我的伙伴”意識。阿德勒哲學說,“一切煩惱都是人際關系的煩惱”。如何避免人際關系的煩惱?阿德勒給的建議是“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
“他者信賴”,即相信人人都是我的伙伴。人與人之間信賴越深,關系越深,能感受到的與人交往的樂趣越深。當然,風險也越大,但是這個風險是值得的。如同博弈論一樣,好的策略是以信賴別人作為初始值,如果有人辜負了你的信賴,那么你可以選擇終止這份信賴。
“他者貢獻”,阿德勒指出幸福即貢獻感。幸福是感是體會到在共同體中自己的位置。共同體可大可小,大到家國社會,小到公司家庭。貢獻感甚至都不一定來自貢獻本身。因為每個人衡量貢獻的標準也不一樣。但自己有了貢獻感,就足以支撐自己。回顧我們一天的工作,有時只是做了一份報告,寫了幾頁PPT,拷貝粘貼處理了一些數據,但是想想看,我們這些枯燥的日常工作,是公司某產品某項目的一個環節,某筆交易的一個部分,最終也是為用戶為社會提供了價值。這樣想,便產生了貢獻感,晚上回顧起來,疲倦的身軀會流動著一股向上的力量。
最后,再把“自立”和“與社會和諧相處”放一起聊聊。因為我們處在人際關系的大網中,脫離人際關系談自立,沒有意義。這里面我特別有收獲的是“橫向關系”和“課題分離”。
“橫向關系”,是治愈自卑很好的藥方。簡單說,就是人與人之間都是橫向的關系,沒有縱向的高低。自卑情節,正是基于“縱向關系”的意識。書中有一段描述特別打動我:
“無論是走在前面還是上走在后面都沒有關系,我們都走在一個并不存在縱軸的水平面上,我們不斷向前邁進并不是為了與誰競爭。價值在于不斷超越自我。”
人與人之間,沒有縱向的關系,無論成就大小,沒有誰高誰一等,我們都在一個平面上努力。在我的成長中,父親是家庭里不容抵抗的權威,帶來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縱向關系”意識。在重要他人面前,會潛意識地認為自己低。這也反映在工作當中。橫向關系,給我一個很好的心理暗示,大家的縱坐標都是一樣的,沒有高低之分,在人格上平等,這會讓我釋放出更多的能量。你可能比我強,比我賺的多,比我影響力大,但你不高于我,我便不會因為這些而自卑,也不會因此固步自封。
“課題分離”,是在人際關系矛盾中自我疏導的妙方。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有三個重要的人生課題:工作課題,交友課題和愛的課題。基本上,一切人際關系矛盾都起因于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你要識別自己的課題,不能讓別人控制你的課題;你往往參與別人的課題,但你不能企圖決定別人的課題。
孩子的教育就是典型的例子。家長為孩子費勁心機,但孩子貪玩、不認真學習,沒有好的學習成績,家長容易因此非常煩惱。用“課題分離”的妙方來分析,家長為孩子費盡心機,為孩子創造一切好的條件,這是家長的課題。但學習是孩子的課題。家長的煩惱來自于對自己的付出得不到預期的有回報,但回報來自于孩子,你決定不了。從本質上說,你永遠控制不了孩子的課題,越早想明白越輕松。古語說“兒孫自有兒孫福”,便是這個道理。你把馬兒帶到河邊就行了,喝不喝水是他的事,你強迫不了。
最后總結一下,這本書告訴我們兩個切實的努力方向,在行為上追求自由,在心理上追求幸福。追求自由,是要追求自立、與社會和諧相處。有自我接納、他者信賴、他者貢獻的意識。追求幸福,你要相信“我有能力”、“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理解橫向關系,嘗試課題分離。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4
這本書的作者是岸見一郎(哲學家)、古賀史健(自由作家)。全書采用對話體的形式,通過青年和哲人的論辯,對阿德勒的思想展開論述。阿德勒與弗洛伊德、榮格并稱為"心理學的三大巨頭"
我覺得無論是哲學還是心理學,都是為"活得更好"而服務的。人們研究這個或者閱讀相關的書籍絕不是為了裝使自己顯得高深莫測,而是為了使人類或使自己活得更好、獲得人生的幸福。作者后記里也說了"哲學用只有專家才能看懂的語言敘述,這原本就很奇怪"
所以,這本書里沒有太專業晦澀的詞匯,每一句話都能看懂。但是,這并不意味著阿德勒的思想就那么容易被人接受。書中"青年"的困惑是我們大多數人的困惑,而"哲人"的解釋完全是反常識的,可能是大多數人都沒有觸及過的思維,或者即使被告知了也不會接受的。
有時候我們被慣性束縛了,覺得無路可走了,不如換一個思維試試(反正都無路可走了,換個方向又不會怎樣)。比如我們慣于把現在的困境歸結于過去的原因,而甘愿讓自己困在原地不去改變,其實這只不過是缺乏改變的勇氣,是給自己的一個借口;比如我們人生的很多煩惱都自于人際關系,我們怕被別人討厭、我們私自對別人進行干涉、我們時常和別人爭斗,其實進行題分離、把他人當作伙伴能讓我們的人生變得簡單、輕松;比如我們不斷詢問自己人生的意義是什么,人生的意義就是在他者貢獻中獲得價值感,而他者貢獻又與他人無關,不需要別人付出對等的回報、不需要別人的評價;比如我們總是給自己設立許多目標、目光總是聚焦于未,其實我們應該關注于當下,認真地過好現在的每時每刻,到某一個節點該的自然會,所謂"你若盛開,清風自"(體會一下與之不同的心境:在未設立一個目標,焦躁迫切得要實現這個目標,不僅忽視了當下的美好,甚至當下的事情都沒做好)。
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多次有醍醐灌頂的感覺。心中的許多困惑和煩惱也隨之解開,讀罷,感覺神清氣爽了許多。當然,還要付諸實踐,人生才算真正意義的解鎖。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5
在周末的一個晚上,心情不佳,因為在生活上的一些瑣事,找到我的高中同學湯振森聊了差不多好幾個小時,我向他吐訴最近生活不順,煩事擾心的種種情況,他便向我推薦了一本書,書名便是--《被討厭的勇氣》,他說看完這本書肯定會對我有所幫助,我已經很久沒有認認真真讀一些這種感覺類似于心靈雞湯的書,可讀完之后發現它并不是我想象的這樣,它只是在講一些很普通的道理,只是我們常常很容易忽視了,下面我就簡單介紹一下這本書。
該書主要講述了如何能夠在繁雜的日常瑣碎和復雜的人際關系中用自己的雙手去獲得真正的幸福,它的中心思想主要是阿德勒思想--目的論思想:所謂目的論就是事物的一切都與其原因無關,它關注的現在,是現在應該怎么去做,它是一種與先天論完全相反的思想,正因為如此,它是一種非常積極向上的思想,是非常適合做我們年輕人的航標。
書的內容首先分析了我們生活中的"不幸"的最終的起因:人們通常自己下定決心"不改變",舉個例子:一位年輕人他自卑,性格內向,對自己的容貌和學歷都極度的不自信,因此,他每天都把自己關在屋子里,不管怎么樣,他都不愿意出門,那是什么原因導致他這樣的呢?是因為他自卑,不自信嗎?不,正是因為他不愿意出門,不愿意接觸他人,不愿意改變自己,所以導致了自卑,不自信。這里就牽扯到了人際關系問題,人際關系在這個世界是很復雜的,書中提到了人際縱向關系與人際橫向關系,人際關系如何做到平等:于是需要盡量的發展一些橫向關系,即使你與他人之間可能存在縱向關系,那怎么去讓人覺得是橫向關系呢?舉個例子:一位媽媽因為頭發亂了,需要梳子,而她的小寶寶知道后便幫她拿了一把梳子過來,有的媽媽便會對孩子說:"你真棒,你最厲害了。"這種夸贊方式就會給孩子覺得是一種上下級的縱向關系,拿梳子這件事媽媽也會做,而且很輕易就能做到,但是她卻對孩子這種類似較夸張的稱贊,這就會給孩子產生一種縱向關系的感覺,如果把稱贊改成:"謝謝你了或者感謝寶寶幫媽媽拿梳子"這種話語,便會存在一種橫向關系,一種雙方地位平等的感覺。
書的最后還講到了人要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價值,人生的意義由我們自己決定,追尋價值要從現在做起,要活在當下。我記得有一位日本馬拉松隊員在一次世界大賽上奪得了冠軍,賽后記者問他是怎么做到的,他說很簡單,我每跑一段都會給自己定一個小目標,比如跑到哪個路口,然后再跑到哪個路口,跑的過程我的目標不段地實現,這樣我就覺得輕松多了,正如我們人生一樣,不需要給自己定一個非常遠大的目標,先給自己定個小目標,然后從今天做起,從現在做起,朝著這個小目標前進,這樣便能切身體會到自己的價值,自己人生的意義。
其實這本書里面也有很多內容我自己并沒有認同,我覺得它描述的有些思想并不是一種樂觀,積極向上的思想,所以我在這篇文章里也沒有提到。我想表達的是,我們要獲得別人的愛,首先要學會愛自己,要自己給自己信心,人生路很長,它并不是百米賽跑,它是一場馬拉松,跑累了,就停下來走一走,喘口氣,只要不倒退,你就是成功的,你便能從中感受到你的價值,感受到屬于你的幸福。
謹以此文用來勉勵自己,勉勵正在奮斗的人們。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6
前段時間讀完了一本叫做《被討厭的勇氣》的書,書的副標題是"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最開始,我并沒有注意到副標題,吸引我的是書里面新穎的小標題,例如"再怎么找原因也沒法改變一個人"以及"自卑情結只是一種借口".這些充滿成長性的觀點正投我所好。
貫穿整本書的是心理學"三巨頭"之一的阿德勒的哲學思想,以對話錄的形式展現。書中有一智者,有一青年,智者象征著阿德勒,青年就像是個愣頭小子,沒大沒小地不斷質問和懷疑著智者的說法。
談起心理學,很少有人會不知道弗洛伊德,稍微深入點的還會知道榮格,但是大多數人聽到阿德勒的名字都會一頭霧水。阿德勒到底何方神圣?他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他在心理學歷史上的地位如何?這本書都給我們做了一一解答。
阿德勒最出名的著作大概要數《超越自卑》了吧,傳說阿德勒其貌不揚,身材矮小,成績還不好,三歲時弟弟死在他身旁,兩次被車撞,五歲差點死于肺炎,可以說命運多舛。他有足夠的理由自卑,但他卻成為逆襲的典范,并且一直致力于幫助別人超越。
阿德勒想讓我們超越的第一道坎兒叫"過去",精神分析療法喜歡挖掘人的曾經,將如今的心理問題一股腦地歸結于"創傷"這個借口。一味地找原因,糾結于過去,就會陷入"決定論",仿佛命運已被"決定",無法改變。阿德勒甚至大膽地否認"心理創傷",他認為,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客觀的經歷,而是我們賦予經歷的意義。這句話就像一聲棒喝,令人豁然開朗。我們的精神世界本來就不是完全客觀的,每個人對世界的解讀都不一樣,愛迪生在找到最合適做燈絲的材料之前,嘗試過一千六百種材料,而他僅僅輕描淡寫地說了句:"我只是知道了這一千六百種材料不能做燈絲而已。"這是安迪生賦予失敗的意義。一千六百次的失敗才造就一次成功,而那唯一一次的成功足以改變世界。失敗至少讓我們知道了此路不可行,如果只是賦予這樣的意義,是否會讓人更加堅強?
阿德勒主張我們掙脫過去,聚焦于當下的"目的論".他認為人的行為都圍繞著"目的"在運作,這個目的到底是什么,很多時候當事人自己都意識不到。例如憤怒并不是一種失控,而是有意放縱,目的是使他人妥協。按照這個思路,"心理創傷"的概念被創造出來,是否是為了滿足"逃避責任"的目的?前兩天讀到李笑來的一篇文章,談到"英語思維"是否存在的問題,他認為"英語思維"純屬捏造,那么捏造的目的是否可以理解為許多人因為說不好口語而編撰的借口呢?這個觀點提供了我重新審視自己行為的視角,或許主動權一直在我們手上,我們只是一直不愿承認因沖動和懶惰而闖下的禍罷了。
阿德勒認為,如果一個人真想改變,那改變就一定能發生。有時候我們嘴上說想,身體卻往另一個方向行動,心口不一,是因為我們潛意識還不想改。改變意味著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和風險,比慘淡的現狀更可怕的是未知。所以,阿德勒的心理學是關于"勇氣"的心理學。"目的論"的核心觀點是,曾經發生的一切都對你今后沒有影響,決定人生的是當下的自己。這種過分夸大主觀能動性的調調似乎很像心靈雞湯,還是燉了很多年,都快被熬干的那種,不過,我覺得過分強調主觀能動性,總比過分強調"心理創傷"更有現實意義吧。
阿德勒想讓我們掙脫的第二個束縛是人際關系,他甚至大言不慚地宣稱: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系。人際關系會帶來競爭、嫉妒以及討厭我們自己。既然不喜歡自己有這么多壞處,人類為什么要進化出這樣的心理機制?因為我們太害怕被別人討厭,所以必須先人一步,討厭自己,才不會在批判來臨時如此尷尬。用"目的論"解釋的話,討厭自己的目的就是為了"避免在人際關系中受傷".越懼怕受傷,就越會通過自我厭棄來逃避人際關系。阿德勒還直接指出,自卑感完全是源于我們錯誤地評價自我價值,我們無法輕易改變現實,但我們可以通過主觀詮釋來改變對自我價值的判斷。自卑來源于"比較",一定程度的自卑感可以促進進步,但自卑情結則是有害的,自卑情結把自卑當成了止步不前的擋箭牌,有自卑情結的人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因為有A才做不到B.阿德勒認為,健全的自卑感來自和"理想自我"的比較,我們的自信應該來自不斷地超越自我,只要超越了過去的自己,都值得驕傲。他主張不要把人生看成是和他人的比賽,所有人都在同一個水平面上走,有的人走在前面,有的人稍后一些,但只要都在前進,就在追求卓越。
阿德勒心理學關于人的行為方面和心理方面都提出了明確的目標,行為方面的目標是"自立"和"與社會和諧共處,"心理方面的目標是"我有能力"和"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阿德勒并沒有因為人際關系是煩惱的根源而提倡放棄社交,他提出人際關系的終極目標是獲得"共同體感覺",也就是所謂的歸屬感。歸屬感不是別人給你的,是需要自己建立的,建立歸屬感需要把對自己的執著轉換成對他人的關心,阿德勒還提出了三點具體步驟:"自我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人際關系就是把雙刃劍,一切煩惱來自于人際關系,但另一面也可以理解為,我們的幸福也來源于人際關系。
阿德勒想讓我們掙脫的第三個束縛叫做未來。人生由一連串的剎那組成,時間分秒流逝,往昔便如同舊夢一般不可追,也不必追,行囊太沉重,反而會壓慢我們的步伐。很多人都覺得人生是為了到達山頂,其實人生大半的時間都在"登山"的過程,如果登頂才算人生,那么之前一大段的攀登時光算什么呢?難道是我們"臨時"的人生嗎?書中有句話我記憶特別深:即使生命終結于此刻,那也并不足以稱為不幸,全部是完結的、幸福的人生。活著的每時每刻都是完滿的,人生也并不存在一個普適于所有人的意義,意義是自己賦予的,所有,請把聚光燈打向當下的舞臺,好好享受活著的此刻。
這本書讓我開始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很多觀點都讓我有當頭棒喝、醍醐灌頂之感,讀起來十分痛快,恨不得一晚上讀完,可讀完后,你卻希望再多讀一遍,慢慢咀嚼,讓回甘在腦中持續得久一些。判斷一本書的好壞在于這本書帶給人多少新思考和改變,我相信,等過一段時間再讀它時,又會有不一樣的感受,也許我已經潛移默化的在實踐著其中的教義,會有更深的共鳴。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范文(通用6篇)】相關文章: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04-18
課外書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04-21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體會04-08
討厭的雨天作文(通用11篇)01-23
討厭的雨天作文通用11篇01-20
《被放逐的獅王》讀后感04-16
精選討厭雨天作文(通用33篇)12-14
【精品】討厭雨天作文(通用8篇)12-15
“討厭”的老師作文02-21
討厭的表弟作文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