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弟子規有感范文(精選8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弟子規有感范文(精選8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弟子規有感1
首先是《入則孝》,這里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更何況弟子規里面也有寫到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么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才會從心里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
《謹》,我們生活中做什么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系鈕扣,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了,否則容易被別人說閑話。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后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快樂。
仁,代表仁慈、親仁。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對同事仁慈……現在什么人都有,但有幾個是做到仁的?俗話說的好,人無完人嗎!只要我們盡量做好自己應做的,至于別人怎么說,那就是他們的事情了!
通過閱讀《弟子規》,我感悟道理了很多做人的道理,當然光感悟還是不行的,還要有實際行動,還要有實踐的過程。
讀弟子規有感2
欲治國先齊家,欲齊家先修身,欲修身先正心。
《弟子規》這本書,是依據至先師孔子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特別要講信用;然后要有一顆慈悲的愛心,對一切事物都平等博愛,善待天地萬物,自覺保護生態環境;更要主動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最后在利用剩余的時間和精力,來好好地學習其他有益的學問。
我們90年代的小孩,似乎每個人都呈現出不同于別人的個性。有的時候,我們愛去哪就去哪,根本不會跟父母說;有些時候,我們回到家里,就一頭栽進房間里,根本也不會跟父母說。其實,在背后的父母都隱含著無比的擔心。孩子在外邊的時候,擔心他是否迷路了,被拐了。我們根本不會想象到他們的焦慮,只會自己玩,不會想到別人的感受。我們愛我們的父母就該“出必告,反必面”,即出去的時候告訴父母知道你們去哪里,回來的時候,要當面告訴父母我們回來了,讓他們放心。
曾經,我跟我的哥哥姐姐們相處,或許是因為我們玩得太熟了,所以我總愛直稱呼他們的名字。也許是因為習慣了吧,我叫他們名字時候,他們也不見怪,哥哥姐姐們也沒跟我說過什麼怨言。但其實,他們自己背后可能有些怨言,但卻不會跟我說任何,或許怕我難為。我愛哥哥姐姐們就該“稱尊長,勿呼名”,即稱呼長輩的時候,不要直稱呼他們的名字,要稱號“哥哥,姐姐,叔叔,阿姨”等稱呼,尊重他們,因為他們是長輩。
我最喜歡不分大小的跟長輩說話。有的時候,遇到我跟他們意見不同時,我總愛大聲反駁,不分尊卑。他們有時候也會教訓一下我,但我總是這樣子左耳入右耳出,不太理會。其實,他們內心也很不滿,但也不會狠狠地罵我,而我也不會想到這一點。我們愛長輩就該“尊長前,聲要低”,即與長輩說話的時候呢,聲音要柔和適中,不要大大聲音地駁回,雖然他們比不會很嚴厲地教訓,但其實他們內心也不好受的。
我們常常喜歡自出自入,“敲門”這個動作,我們根本大多數都不會用到。其實,別人的房間并不是可以讓你隨便進出的,有些人或許無所謂,但有些人卻很在意別人進入他的放假的。然而進別人房間前,不敲門是一種壞習慣。我們尊重別人就該“將入門,問孰存”,即在入門之前,應該先敲門問一下:“有人在嗎,我可以進來嗎?”不要貿貿然就跑進去。
……
《弟子規》里的行為作則,就是作為學生,晚輩應該具有的規矩。我們要把《弟子規》中所賦予我們優秀品質的導向,跟著書內的作則好好學習,繼承我國傳統的美德。道德于現在社會是不可缺的,我們是祖國的花朵,所以我們必須學習《弟子規》內存在的良好品質,從而扎德育之根。
讀弟子規有感3
“弟子規、圣人訓、守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弟子規》這本書你一定不陌生吧!我喜歡《弟子規》,特別是“余力學文”這部分。
“余力學文”這部分講的是怎樣學習。我尤其喜歡這句: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這句話的意思是:不妨把學習計劃定得寬松一些,但在實際執行時要抓緊用功,不懈怠、不偷懶。只要工夫到了,不懂的地方自然就通達了。我在生活中也是這樣,該玩的專心玩,該學的認真學,不能一心二用。
“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告訴了我讀書方法。是啊,遇到好詞好句和不懂的地方要做好筆記,以便向別人請教,這不正是爸爸媽媽教育我要做的嗎?
我喜歡讀書、看書。自從我看了“余力學文”中的“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時,知道了把書讀好要有信心,還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即心要記、眼要看、口要讀,三者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這使我聯想到我讀書時的情形。我只是一味地看,雖然很用心,但并沒讀出聲,只是默讀。所以我的讀書水平一直沒有提高,直到看了《弟子規》以后,我才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并改正了。
《弟子規》讓我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我喜愛《弟子規》。
讀弟子規有感4
今天,我拿起手中的一本書《弟子規》,并認真閱讀了書中內容。這本書教會了我們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即教會了我們什么事該做,什么事不該做。
當中讓我感悟最深的一段話便是:“朝早起,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這段話的意思:清晨要早起,不要睡懶覺;夜晚,不要為了一些不必要的事情,經常熬夜從而損壞身體。畢竟人生很短暫,所以每個人都要珍惜自己的寶貴時光。每每讀到這一段話的時候,我的腦海總會浮現出那一件事。
記得有一天的夜晚,我正悠閑地坐在沙發上看著自己最喜愛的電視劇,這時,媽媽朝我走過來,對我說:“芳芳,該睡覺了!趕緊把電視關了,不然明天上課會沒有精神的。”聽后,我假裝可憐兮兮地對媽媽說:“就一集了,等看完了我馬上回房睡覺,求你了,媽媽”可媽媽二話不說,就把電視機關了,還不停地念叨:“小孩子不能睡遲覺,不僅傷害身體,還很容易衰老的,你要聽話,趕緊回房睡覺!”盡管如此,我還是滿臉的不情愿,可在媽媽的要求下,最后我還是乖乖回到房間去了。沒想到,剛進房門,我就看見床上躺著一臺平板電腦,心里不禁一陣竊喜:幸好媽媽沒有發現拿走,嘻嘻,我可以拿它看電視劇咯!于是,我快速關了房燈,偷偷看起了電視劇。就這樣,我看了一集又一集,結果實在是困得不行了,我才不知不覺中睡著了。
天亮了,媽媽準時把我叫醒,我才發現自己只睡了四個小時!難怪眼睛感覺都睜不開了。然后,我睡眼朦朧地走進衛生間洗漱。“啊!”我發現鏡子里的自己眼睛腫了起來,還有厚厚的黑眼圈,嚇得我直后退。
這件事給了我一個很深刻的教訓。從今以后,我要時刻謹記:朝早起,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不要再為一些不必要的事情熬夜,要學會愛護自己,也愛護自己身邊的每一個人。
讀弟子規有感5
《弟子規》這本書短小而精悍,它傳承了中華五千多年的傳統文化,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 聽媽媽的話……”每當聽到周杰倫這首歌,我就會想到一句經典的話——百善孝為先。而《弟子規》中的“入則孝”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讓我明白了“孝”字當先。
在我“呀呀”學語的時候,媽媽給我買了一本書——《弟子規》。小時候的我能把《弟子規》倒背如流,卻不明白其中的深刻的道理。直到今年學校舉行的《弟子規》千人誦讀活動中,我認真的去讀它,品它,才從中認識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入則孝”中的一句:“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它讓我明白了要聽從父母的話、孝敬父母。小時候的我就是家里的“小皇帝”,整天被爺爺奶奶寵著,一點家務也不干。慢慢地我長大了,媽媽叫我做家務,爸爸吩咐我每天中午一回到家就煮飯,可我的惰性已成為習慣,覺得做家務是很無聊很累的事。記得有一次,爸爸媽媽中午加班到12點多,我中午11點就回到家了,可我一回家,什么事也不干,在一旁看電視,當爸爸媽媽回來的時候,看見廚房里冷清清的,未免有一絲心酸。媽媽語重心長地說:“孩子,你長大了,要為父母分擔家務,多干活,這樣以后你才會自強自立。”當時聽了媽媽的話,冥冥之中有點感悟。再加上這個學期舉行的《弟子規》誦讀活動,我自讀自悟,知道了要要孝順父母,聽從他們的話。作為兒女,我們一定要孝敬父母,為父母分擔家務。我覺得父母親上班很辛苦,幫他們做家務是理所應當的。現在,我每天中午回家都自覺地煮飯、晾衣服……媽媽也直夸我是個懂事的'乖兒子。
品讀了《弟子規》,它讓我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尤其是使我懂得了如何孝敬父母。《弟子規》就是我的良師益友,我將與它一直相伴,學習這做人的基本準則。
讀弟子規有感6
“對飲食 ,勿揀擇”。這里就講到飲食不可以挑剔,因為均衡的營養才有健康的身體。如果小孩從小就挑剔食物,孩子的發育就很難保持均衡。尤其現在孩子幾乎都是獨生子女,有一些習慣更差的,他會在菜肴里頭翻來翻去,挑來挑去。也有很多父母,他因為疼自己的小孩,所以也會在里頭專門挾他喜歡吃的,這是很不好的。
而“食適可,勿過則”,也就是說從小對孩子的飲食,我們要告誡她要節制。不能說今天飯菜好吃,就多吃;今天飯菜不好吃,或不喜歡吃,就少吃或不吃。孩子從小養成定時定量不挑食的飲食習慣,這樣才能健康成長,身體抵抗力才會增強。
秦夢迪小時候,大概是六歲以前,在飲食上就有這樣的毛病,吃飯幾乎不吃饃,吃菜本來就少,若是菜不可口干脆就一口不吃,所以前兩年身體很差,特別是三、四季度,幾乎每個月都會生病,并且一生病就得到醫院輸液,記得六歲那年十月份,斷斷續續輸液輸了三星期,急得我直上火。近兩年來,隨著她飲食習慣的改善和調整,平時上醫院的次數少多了。這里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一定要讓孩子多吃蔬菜和水果,少吃零食、多喝白開水。
讀弟子規有感7
弟子規是一部流傳已久的經典名著。它備受古今中外學者的推崇,內涵廣傅精深,很值得一學。
弟子規是以《三字經》的形式,從接人待事方面給我們以指導。兒童對人的一生而言,就像一張白紙,以后怎么定,起筆很重要。在這里,弟子規也給我們提出了很好的方向。它有利于我們將來走向社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社會觀。當然《弟子規》對于我們小學生來說對它的內容和文字的理解具有一定的難度。不過“書讀千遍,其意自見”通過老師、家長的指導,再加上自身不斷的背誦,不斷的理解,自然而然地朗讀水平、記憶力、行為品德等多有較大的提高。
我讀完弟子規后,覺得自己受益不淺。弟子規讓我懂得了什么叫愛,什么叫孝,什么叫信任,什么叫寬容,什么叫友誼。回想以前媽媽關心我,教導我的情景;同學們幫助我,鼓勵我的情景;老師輔導我,教我的情景,我的心中一陣激動。是啊!他們對我多好!我以后,不,我現在就要做一個知恩圖報的人。比如每天幫媽媽多做一些家務,考出好成績來回報老師,同學有困難熱心幫助……總之,我要善待他人,與他們和睦相處,自己的心情也就好多了。同時,我也要時刻地提醒自己,善待每一位同學,尊敬每一位老師,孝順自己的父母,遇事要多為他人著想,讓我們用自己的一片真心,換來一個和諧,融洽的學習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相信我們的成績會蒸蒸日上的。
讀弟子規有感8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是我們在初一上學期學習的一本古代文學典籍一《弟子歸》,短短的一千多字,給我的印象卻特別深刻。它是先輩智慧的結晶,每幾個字中就蘊含著深刻哲理,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范,如果我們能充分利用這些深刻的哲理,做一個孝順母、敦厚善良、誠實守信、勤奮好學的人又何樂而不為呢?
《弟子規》全文共分八個小節。第一節是總述全文內容,后七個小節分別向我們講述如何做一個品學兼優的人。
第二小節《入則孝》告訴我們要善待父母,要在心中和行動上報答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孝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為先”,"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業無變。"出門時要告訴父母一聲,回來時也要通報一聲,以免讓父母掛念,這樣簡單的小事情,然而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呢?我深深的反思。
《出則弟》告訴我們要尊敬長輩,謙虛禮讓,《謹》是指我們在言行上要謹慎,養成好的習慣。正如這句話"冠必正,鈕必結"這是最起碼應該做到的小事,我們不必像子路那樣為了帽子而死,只要做到起碼的端正就可以了。
《信》告訴我們要言而有信,信是通向成功的第一步,只有做到誠實守信,說好話,不說謊話,才能不斷走向成功,光誠實守信還不夠,還要平等博愛,與他人友好相處。"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在現實生活中,不要和別人斤斤計較,給人家要多一點,拿人家要少一點,這樣才會與別人友好相處。
有了好的德行,如果還有多余的精力,就要好好學習知識,而我們現實生活中卻與之相反,只講究知識,不講究品德,結果培養出一批有才無德的年輕人,這是最應該注意的。
學習文學典籍是有很大的好處的,它會陶冶我們的情操,鍛煉我們的意志,提升我們的文化素養,讓我們在古典文學的熏陶下做好人,行好事,說好話,爭做圣賢之人。
【讀弟子規有感范文(精選8篇)】相關文章:
讀《弟子規》有感09-22
讀弟子規有感精選15篇10-12
讀弟子規有感(精選15篇)09-25
讀《弟子規》有感(精選37篇)04-28
讀《弟子規》有感精選15篇06-19
讀弟子規有感【推薦】11-14
【熱門】讀弟子規有感10-23
【薦】讀弟子規有感10-22
【精】讀弟子規有感10-22
讀弟子規有感【精】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