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書,不簡單》讀后感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你想知道讀后感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書,不簡單》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教書,不簡單》讀后感1
利用空余時間讀了《教書,不簡單》這本書,這本書通過一個個生動、幽默、智慧的師生故事,書寫了一位鄉村教師真實的教育生活,一份鐫刻著愛的教育筆記。曾老師在這本書中介紹了許多的個人心得,我覺得這本書很值得一讀,特別是在當今少數老師被金錢迷惑了雙眼,喪失了做一位稱職老師的基本道德,缺少責任感,缺少敬業精神,缺少追求的時代,這是一本具有引導性的書。
作者的語言十分通俗易懂,仿佛就是和你坐在綠草如茵、花開四野的山坡上促膝交談,娓娓到來,讓人似乎感到一絲山風的吹拂,神清氣爽,那一個個教育生活中的幽默、機智的小故事,讓人忍俊不禁,又讓人羨慕不已,許多事情就發生過在我的身邊,許多事情又聞所未聞,讀著讀著就讓人心生佩服,就讓人感受到作者對教育的熱愛與眷戀。我想作者不僅是記錄自己的教書生涯,更多的是想通過這本書激勵我們這些鄉村教師吧。
曾紀洲老師講述了他的班級管理和課堂教學經驗,傳遞了他的教育理念,他的一些做法確實值得我們在經后的教學中借鑒。《教書,不簡單》最令人震動的是作者不斷強調“對父母要孝順”。我們早就習慣于把父母的犧牲和關愛視為理所當然,忽略甚至無視父母望眼欲穿的期待,哪怕這期待不過是每周一個問候電話而已。
毫無差錯地記住學生(他人)的名字,用最簡單的方式表現對他人的尊重、“對于別人眼中的苦悶,既然無力改變,那就換個思路,欣然接受吧”、“擁有一顆感恩的心”、“要讓學生(他人)的心里裝著老師(自己),老師(自己)的心里就應該先裝著學生(他人)”、“很多話,雖然只是一時的氣話,但會造成不可彌補的傷害”如此種種,哪一條不是為人處世應該看重的?如果這些都忘了,或者裝作忘了,看看《教書,不簡單》吧,做一個更完善的人,歸根到底總是不會吃虧的。
曾老師鼓勵學生,關注學生的自尊心,不在家長面前批評學生,“報喜不報憂”,發自內心的告訴家長他的進步和閃光點。其實,孩子是聰敏的.,沒有一個生命會自甘落后,但也許就是某一個不恰當的表述方式摧毀了他前進的動力,于是一個人一生中至關重要的一個“蝴蝶效應”就沒有發生。
最難忘,曾老師對那個大家一致認為他有小偷小摸得孩子的“庇護”與鼓勵,那真的是一個太好太好的教育范本。很多的人學壞了,是因為從一開始我們就給他下了一道“詛咒”,我們也是他的悲劇的參與者,甚至把他的悲劇當喜劇去把玩。看到那個孩子后來幸福的結局,我心里暗想,曾老師,你是個好老師!
還有,我們的老師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說一些傷害學生的話。如:“學生是一屆不如一屆。學生的基礎這么差,讓我怎么教?不管我教的好不好,工資照樣領。”這些話嚴重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容易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我們只有根據學生的基礎,了解學情,尋找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適時關心學生,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才有利于教學。
從字里行間,我看到這個戴著眼鏡,清瘦的,上了幾次講臺都還腳抖的城市青年,如何一步步融入村小,如何一步步帶動學生創造好的學習氛圍,得到好的學習成果。從最初走上講臺,到最后離開又被學生感動的留下,整本書用一個又一個的小故事講述了曾老師在小坌教書的經歷,浸透著鄉村恬淡氣息的文字里穿插著曾老師的“教書經”。讀到了這本書,窺見了曾老師的策略與藝術,在那些被總結出的方法和技巧中我看見了身為老師的不簡單。
教師的職業是平凡而偉大的,教師在豐富多彩的教學過程中,必須尋生活之源,立教材之基,舉學生之力,激學生之情,讓我們的課堂充滿魅力和活力。只要有一顆愛心,有一份熱情,有一種責任,有一種追求,就會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就會象曾紀洲老師一樣,成為學生愛戴,家長歡迎的老師。愛著,努力著,一切皆有可能。
《教書,不簡單》讀后感2
作者曾紀洲是一位做了六年的代課教師。先教語文,后改教數學,當五六十個學生的班主任。其間,還兼過大隊輔導員和教務主任。這是一部“帶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和質樸的生命本色的教育傳奇”?全書“有絕招的教師”、“有生活情趣的教師”和“一個大寫的人”。
一、教書,不簡單——先做自己。
先做自己,就要《發現生活》——有閑情逸致。像曾教師一樣無論春夏秋冬,擷取并擁抱每天生活中的美好,然后能以陽光般的心靈醞釀出“對生命、對生活的熱愛”,再以“激情和感染力”澆灌教室里的每一粒幼苗。
先做自己,就要《做永遠的樂觀主義者》——能苦中作樂。像曾教師一樣用愛心和精心去培育一棵棵幼苗長葉、開花和結果,努力把陋室打造成“世外桃源”:每一個學生的身上都氤氳著“生機盎然”的童真童趣。
先做自己,就要真實真誠真情——做學生的榜樣。像曾教師一樣身正為范,將一言一行潛移默化在學生的言行之中。但是,教師不是圣人,不必高高在上,不必正襟危坐。不妨回歸一顆童心,偶爾和學生一起做點兒“壞事”:玩水、蕩秋千、偷紅薯、上樹……這可是“親其師信其道”的前奏。小小嘗試,別有洞天哪!
每一個學生不是簡單的容器,機械地等著教師去灌注。他們有思想,有活力,有自我。因此,教書不簡單。也因此,教師要先做自己,成就自己。一直記得李希貴的《學生第二》,他認為只有“教師第一,學生第二”,才能真正達到“學生為本”、“學生為中心”、“學生為主體”的目標。
二、教書,不簡單——裝著學生。
曾教師說:“要讓學生的心里裝著教師,教師的心里就應該先裝著學生”。此言極是。閱讀一篇篇文字,感受一個個故事,仿佛親歷了一個個過程。鮮活中透著山花的馨香,清澈中淌著山泉的甘甜,親和中飄著山風的溫柔。我想,一位山村教師的樸素之仁愛,智慧之舉措,性靈之修煉,即在這“香”這“甜”這“柔”中演繹得如火如荼。
“裝著學生”乃是一種共有——《跟學生分享自己的糗事》,乃是一種氣度——甘于《拜學生為師》,乃是一種欣賞——《想著法子夸學生》,乃是一種包容——《接受偏科》,乃是一種機制——《打造一個“家”》,乃是一種理解——《角色轉換》,乃是一種秘密——《跟學生私底下的約定》,乃是一種招數——《萬事有招》,乃是一種融入——《走進本土,融入當地》,乃是一種在乎——《做個“偏心”的教師》,乃是一種樂趣——《形式紛繁的活動》,乃是一種呵護——《“不要拿學生說事”》,乃是一種制度——《規則要先行》,乃是一種效度——《有效教學》,乃是一種理念——《素質教育與減負》……
正因為時時處處裝著學生,《帶著學生感受身邊的美和樂趣》,曾教師班的學生學會了“和自己比”而對自己負責,同時意識到“我是學校的主人”而擁有了一顆感恩的心,樹起了一個自信的理由,揚起了一種集體的榮譽,奮起了一種前進的步伐。
小岔小學,地處山村深處。家境貧寒多,留守兒童多,還有“未開化”的家長拿著木棍或扁擔追打教師。之于年輕“簡直是夢魘”造成來去匆匆。但村民們視曾教師為親人,過節時粽子、月餅和薯包之類堆得小山高。何以如此反差?當是走門串戶的家訪和“學生一天天地變好”贏得了家長的認可和放心,并且以淳樸的土產犒勞了。曾教師裝著學生,書寫了無私奉獻的愛;學生、家長反過來裝著曾教師,回贈了感人肺腑的愛。
此書告訴我們,教書不簡單,需要和學生斗智斗勇,但絕不是凌駕于學生之上的師道尊嚴;教書不簡單,需要以“自己的生活態度和點滴言行如春風化雨般對兒童的熏陶”。
簡而言之,“教師第一,學生第二”。這是一種智慧,這是《教書,不簡單》給予我的一種啟示。
【《教書,不簡單》讀后感】相關文章:
生活不簡單,盡量簡單過散文12-14
《不跪著教書》讀書筆記01-21
教書育人的高考寫作素材08-06
教書個人述職報告(通用7篇)12-22
北達老師的出題水平不簡單英語作文03-26
關于教書育人的經典名言警句05-15
教書育人典型事跡材料(精選14篇)05-23
《名人故事》讀后感-讀后感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