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曾國藩傳》讀后感

時間:2022-11-26 11:09:45 讀后感 我要投稿

《曾國藩傳》讀后感(通用11篇)

  讀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曾國藩傳》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曾國藩傳》讀后感(通用11篇)

  《曾國藩傳》讀后感 篇1

  古人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做為一個人成長的遞進過程,可見修身在人的成長過程中,起著奠基和根本的作用,為此我想,修身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必修課。帶著這個問題,我去讀了《曾國藩傳》從中又一次受到深刻啟迪。在此談談自己的讀書體會,與大家共勉。

  在讀《曾國藩傳》中我發現了為人處世的秘訣之一是——“大柔非柔,至剛無剛”

  曾國藩,一個知人善用、廣培黨羽者,一把創立軍隊、運作官場的好手,一個讀書人統率軍隊攻城掠地成功的典型,一個軍事家,一個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書法家。一個名垂青史的重量級人物!

  曾國藩前半生的治學可謂書呆子。此種精神我覺得是當今社會少有的,因為雙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人被認為是百無一用的呆子,但是我認為只有先做呆子之后才能做聰明人。

  當你對人生的有些不好的事情“糊涂”一點時,它往往卻向好的方向發展。這也許就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的道理吧。

  這個道理在曾國藩身上很好的體現了出來。他能夠在后期的官場如魚得水就是因為把“難得糊涂”的呆子哲學發揮得淋漓盡致。事實上作為一代宰相就必修能夠忍辱負重,否則將不能成為真正的全國的管家。

  著名表演藝術家英若成小的時候,很想看看家人對他有多么重視,吃飯的時候就躲到衣柜里,他希望看到大家焦急找他的結果,然而讓他大失所望的是,誰也沒有注意到他的缺席,等大家吃完飯,他才從柜子里爬出來吃那些“殘羹剩飯”,從此他發誓:一定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否則你會大失所望的。

  這就是我從曾國藩身上所了解到的“呆子”哲學。

  曾國藩,這位中國文化的集大成者,按照中國士大夫的圣人標準,立德、立功、立言,他在每一個領域都達到了一般人難以企及的高度,被封為近代最后一個圣人,在他身上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品質和修養。我從中發現了為人處世的秘訣之二是做事要“慎獨”。

  “ 慎獨”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在一個人獨處時能夠真誠的面對自己的內心,去除內心的惡念,培養自己的善念,這樣就能問心無愧,對得住天地良心,飯能吃得香,覚睡得安穩,故能心安理得,心態平和,是可笑對蒼天,下可孝對父母,中可和對同事。對工作、對朋友、對親人只一個“誠”字,不欺暗室,不陽奉陰違,做到心口如一。其實我們為人處事要的不就是“以誠相待”嗎!

  我從中發現了為人處世的秘訣之三是為人要“主敬”。

  “主敬”就是外表整齊嚴肅,內心純凈專一,接待貴賓和參加活動,都是主敬的具體表現,古人常講君子應訥于言而敏于行,與主敬異曲同工,人在遇到危急生死存亡時刻都會高度集中精神,然后就會化險為夷。主敬是指一種厚重,專注,嚴肅認真的精神狀態,曾國藩經常要求他兒子曾紀澤說話要慢,走路要慢,舉止要莊重,通過這些

  日常瑣碎的行為習慣來培養“敬”功夫。這就要求人要有靜氣,少說話,話多傷神,注意養氣,控制自己的心情,氣若不動則心不動。心要靜,若不靜,則省身也不密,見理則不明,都是浮的。人若心浮氣躁必然會影響對事物作出正確判斷,所以當人面對重大事情和各種突發情況時要有靜氣,要從容不迫,處變不驚,這樣才能對事情做出正確判斷,從而能夠作出正確決策。這也是普通人向成功人發展的重要過程。當然這跟人的個性和成長環境有關,是可以通過后天的磨礪后獲得的,如果平時經常注意養精蓄銳,面對意外情況時盡量讓自己頭腦冷靜,做到謹言慎行,對事情不草率做決定,而是深思熟慮,時機不成熟時要學會先把事情先放一放,也許過段時間后事情會明了些,到時做決定會容易些。

  這就是我讀《曾國藩傳》得到的感悟,希望喜歡的朋友有時間也可以去借來一讀!

  《曾國藩傳》讀后感 篇2

  敬慕曾國藩的生平成就、為人處世由來已久。前幾天,翻開梅寒所著的《曾國藩》傳,其中精彩,誘人神往,竟至欲罷不能,直至卒讀之。讀畢全書,有點不舍,就像和一位聊得甚投機的睿智老友于某個岔路口就此拜別一般。思來想去,遂凝練幾許淺淺的感悟,以資記憶。

  “二四秋舉二七進,八六升遷六一人,三生有幸壯門庭。”這是傳聞曾國藩呱呱落地時候,門口經過的一和尚的沒頭沒腦的讖語,有點類似銜玉而來的賈寶玉,日后注定不凡一樣。其實,這三句話,卻也確乎地概括了曾國藩跌宕起伏的一生。

  二十四歲中舉,二十七歲中進士,在京做官八年,連升六級,壽命止于六十一歲,一生中經歷三次自殺,皆被救起,終成一代名臣,顯壯門庭。

  回顧曾國藩起落有致的一生,其言其行不僅耐人尋味,更給后世之人留足了想象和思考的空間。透過曾國藩功成名就又起起落落的一生,我們或許能窺探出關于修身治學,關于為人處世,關于依勢進退,關于后代教育與家族運勢綿延的幾點思考和啟示。

  關于修身治學。曾國藩不算聰明,但卻有難得的堅韌和可貴的自律。書中最讓我拜服的表述是:其一生都保持著天未亮即起,開始忙活一天事務的習慣。嚴格的修身自律,加上超乎常人的堅韌不拔和超強意志,使天資一般的曾國藩不斷走出更遠更廣的天地。湖南程朱理學和經世致用的文化環境給年少的曾國藩以極大極深的影響,使得他不僅飽讀古代詩書文選,成為大儒;更學以致用,成為后面洋務運動辦廠的開創者和派遣第一批留學生30人到歐美留學的促成者。在修身治學方面,曾國藩的勤儉有道,發奮治學,虛心求教等優良特質,都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哪怕時代的車輪已前行很遠很遠。

  關于為人處世。在為人處世方面,從征討太平軍初期的湖南辦團練,募湘勇,奮御敵,到太平軍征戰后期及北上剿捻軍,曾國藩經歷了一個很明顯的轉變。前期,曾國藩經歷了幾次官場升遷的時來運轉,恃才傲物,張揚跋扈,凡事不給同僚留以余地和情面,致使后期戰斗中與各大將領心不齊,隔閡、摩擦不斷,最終使自己落入進退兩難、舉步維艱的境地。到后期,其為人處世的棱角慢慢被磨平,開始懂得更加圓潤與眾官僚處理好關系。每逢大的戰斗,必修書與朝中要員,言辭懇切,有理有據地提建議、說策略;而且,每到一處新官上任,必拜訪當地權貴,以期和他們打成一片。就如其朋友所言,后期官場上的曾國藩更懂得韜光養晦、明哲保身,也更加圓滑世故,全然失去了年少時候的直言敢諫和錚錚鐵骨。但是,不可否認,曾國藩在為人處世的勤反思,懂反省,能適時收斂畢露的鋒芒,確實也助其走上了更大的歷史舞臺,建立了更大的功業。

  這其中的道理,或許仍有深思的必要。每個人生來帶有棱角,年少的狂傲就像刺猬身上又長又尖的刺一樣,等到真正出了社會,融入了群體和團隊之中,身上的棱角和芒刺,難免需要經歷一次動態的調整。畢竟,人,到底是趨利避害的。這處世的哲學,確乎是一輩子都要修行的學問。

  關于依勢進退。曾國藩在依勢進退方面,確實處理得真有幾分高明之處。當其弟弟曾國荃率領日益壯大的湘軍攻破太平軍首都天京后,面臨著朝廷的浩蕩洪恩和各種追加賞賜,曾國藩難能可貴地看到“機”中蘊含的“危”,及時自剪羽翼,適時示弱,以免功高蓋主,加深清廷對曾氏兄弟的疑忌和排擠。這其中的智慧和格局,自然是常人難及的。

  細致想去,曾國藩是一個很會依勢而動的人。依勢而動,借勢打力,從來都是歷史上有謀略之人的常用之策。世間萬物,真如太極八卦上的陰陽兩面,不斷動態地依存流轉,好壞相依,互證互轉,互相借力。這或許也是樂極生悲這個樸素道理的由頭吧。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凡事給自己,也給他人留有一定余地,不是圓滑,而是圓融之策。唯有這樣,你才能有游轉之地,而不至于全盤堵死。

  關于后代教育和家族世運。關于后代教育方面,曾國藩的《曾國藩家書》已經給我們展露了其睿智和長遠的眼光。不管是對其帶兵打仗的胞弟曾國荃的關于“不驕縱,需勤廉”的殷切叮囑,還是每逢落魄和大病之際給其兒的期許和告誡,都一覽無余地展現了這位晚清大儒和一代名臣的廉潔奉公、勤儉持家、耕讀傳家的好作風和好家風。

  對曾國藩一生的是非功過,歷來褒貶不一。而其生命最后幾年,在天津處理“天津教案”的所作所為,又為其打下了很濃重的人格污點。但,綜其一生,其人格魅力和思想光輝依然吸引著后人去追思,去借鑒。

  每個人都活在特定的歷史年代和社會環境,就像樹葉榮枯于不同的節季,我們著實很難用“常綠”的標準去苛求每一片樹葉的功過榮辱。但,“人活一生,草木一春!”只要你在自己的位置合理合德地綻放過,誰也不能否定你綻放時曾經給周遭的世界帶來的生機與光彩。

  或許,這是我們讀《曾國藩傳》的最大意義,也是我們洞悉每一個歷史人物的最大價值。

  《曾國藩傳》讀后感 篇3

  北宋理學家張載有云:"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立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句話堪稱理學的精髓所在,而在數百年后將其貫徹至今的卻是一名不喜理學但卻足夠偉大的清代官員。雖然他在歷史上的記載不討人喜愛,但他卻無愧于人民,無愧于國家,無愧于民族,他便是曾國潘。

  近日讀了由蕭一山先生嘔心瀝血所創作出來的《曾國潘傳》后,令我感慨萬分,對曾國藩這樣的人物刮目相看。此書深刻透徹地分析了曾國藩政治和學術思想的形成、發展以及影響,同時也概述了以曾國藩為核心的政治集團的形成發展和主要特征。除此之外,蕭一山先生還在這本書中詳細介紹了曾國藩的生平經歷和主要事跡并重點記述了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起義和捻軍起義的過程,同時還系統客觀地總結評價了曾國藩的歷史作用,是第一部全面評述曾國藩的歷史著作。

  那么曾國藩究竟何許人也呢?曾國藩在1811年出生于湖南雙峰的一個偏僻的小山村,從小熱愛書文,后來只身一人進京赴考,憑自己的才華斬獲進士之名并且在京師任職,年僅37歲便任禮部侍郎,官至二品,留下了"十年七遷,連躍十級"的美譽。在我看來,陸游的這句"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便是對曾國藩一生最好的評價了。本是胸懷大志的一代鴻儒,卻因硝煙四起的國土毅然選擇了棄筆從戎。當如日中天的太平天國肆虐華夏大地之時,心懷天下的曾國藩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在戰斗中磨煉自己,逐步掌握了用兵的精髓所在,最終得以崛起,為平定動亂立下了汗馬功勞。但這樣兢兢業業的他卻被皇上所猜疑,借口曾國藩漢人身份而將已然許諾的王位貶成了"毅勇侯",他忠實的將士門為其抱打不平,甚至一致擁戴曾國藩自立為王。熟讀史書的曾國藩焉能不知"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道理呢?但"君為臣綱"的儒家思想已然融入了曾國藩的骨肉之中,他的內心不準許他作出這樣違背道德的事情。所以在如此巨大的權力誘惑之前,他始終不忘初心,不存半分怠慢之心地服務于當朝圣上,可謂是無愧于國家了。

  而曾國藩之所以能有如此令人側目的成就都離不開他嚴以律己的高尚品質。而除了對自己嚴格之外,曾國藩對于自己的后輩更是有著諸多期望和勸誡。他所作的《家書》中不僅有著:"一家之中,勤則興,懶則散,一國之中,廉則興,貪則敗。"這樣的話語,更是有著:"學問之道無窮,而總以有恒為主。"這樣的教誨。他讓我了解了為人處世的三個最重要的地方,一是讀書之勤——唯有專注才可以有所作為,富貴功名只是過眼云煙,通過讀書來提高自己的修養才是最為重要的;二是為官之廉——要以不貪財、不失信、不自是作為為人處世之道,將廉字時時自惕;三是做人之謙——天地間唯謙謹是載富之道,要時時刻刻將謙這一字牢記于心,鞭策自己。可以毫無夸大地說,他用他一生的積累教會了一代人如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不得不說是曾國藩一生最大的成就,他對于國家,對于民族都有著不可忽視的教育意義。他的《家書》不止是對其后輩有著深遠影響,更是令我們這代人振聾發聵,警鐘長響。毛主席曾說過:"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如此高的評價,可見曾國藩在為人處世,治學為官以及齊家治國等方面成就斐然了,讓偉大的毛主席都情不自禁地肅然起敬。而中國作為擁有悠悠五千年歷史的泱泱大國,無數先人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精神財富,而曾國藩便是其中的偉大人物之一,他讓我領悟到了許多人生哲理,可謂是給我的前路指明了方向,讓我很是感慨。

  身為一名鐵警后輩,曾國藩有太多太多的精神和品質值得我去借鑒和學習。我們鐵警需要秉持著"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敗。"這樣的道理,不驕不傲,持之以恒,在鐵警這個崗位上不懈地奮斗下去,雖然前方道路迷霧重重,但我相信謙遜和努力定會沖破重重阻礙,不負韻華,抵力前行,為我的從警夢劃上一個完美的句號。

  《曾國藩傳》讀后感 篇4

  近日,在翻看張宏杰老師的《曾國藩傳》時,心中對人生的理解和感悟愈加明晰、深刻起來,那便索性花點時間記錄成文字。

  曾國藩,字伯涵,號滌生,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晚清著名重臣,而他的書信集《曾國藩家書》更是為世人所稱道。可很多人也許不知道就是這樣一位成就不世之名的先賢,年輕時也有過彷徨、有過迷茫,有著每個人都有的性格缺陷和滿身陋習。

  曾國藩與他的父親曾麟書是科舉湘鄉考場上的一對"名人",而得名的緣由卻是雙雙屢次名落孫山,曾麟書連考了十六次,連個秀才都沒中,被時人戲稱為"老童生"。而曾國藩本人也是到了第七次,才在榜單的角落里找到自己的名字,他的文章甚至還曾被公然作為反面教材來批駁。文人面對如此挫折和羞辱,若是沒有足夠的韌性,怕是早就棄了仕途,從此一蹶不振。哪怕是牢記"以懦弱無剛四字為大恥,故男兒自立,必須有倔強之氣"祖訓的曾國藩,也開始對自己產生了深深的懷疑,我雖有滿腔的雄心與進取心,可奈何沒有與之匹配的聰明才智。可最關鍵的一點是,他并沒有因此而服輸,而是越挫越勇,愈發地勤勉刻苦,在考中秀才后,馬上"聯捷"成了舉人,又入了翰林院,而后平步青云成了"天子近臣"。

  我常暗自思考,面對這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人生路,該以什么樣的姿態去走過每一步,該以怎么樣的心態去過好眼下的每一天?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總歸來講人生在世當有目標,并以積極向上、奮發進取、堅忍不拔的精神去努力達成,哪怕荊棘鋪路、困難重重。苦難和敵人,在人們的想象中,往往被無限地放大。當你真正提起勇氣,直面正視它時,也許就會發現它也并不是不可戰勝的。很多時候,你最需要戰勝的也許就是自己的陋習,有些性格缺陷甚至深入骨髓,與血肉融為一體,想要驅除難上加難。以曾國藩的經驗論,光靠短期的猛火狂燒大多無濟于事,而應溫火慢燉在日積月累中悄然改變,如能再佐以親友、師長的外力監督,定可藥到病除。

  一生所愿,唯內心的寧靜與相對的自由。我明白這不是愿望,而是奢望,想要內心寧靜,需親人安康、生活無憂、諸事順遂,還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從容心境;想要相對的自由,需扎實的專業技能和終生學習的能力,將愛好發揮到極致并以此為生,從容面對日新月異的世界,順應時代潮流,而非被裹挾著前行。

  在世俗洪流中,能夠堅持本心,面對名利場的諸般誘惑巋然不動的大圣人算得上鳳毛麟角。可作為普通人來說,也該堅持內心的原則,切不可在沖刺目標時迷失方向、不辨西東。有句話說得非常好:"趕路的人,為了遠方的目標,無意留心沿路的風光。許多其實并不比你追尋的東西遜色的路邊風物,被你輕易地忽略過去了,待我們多年后明白過來時,已追悔莫及。而當你把趕路的心態換成散步的心態,你就會發覺,得到有味,失去也有味;富有有味,清貧也自有味;成功有味,失敗也有味;熱戀有味,失戀也有味;青春有味,衰老也有味……這時候,你才會恍然明白,你夢想中的東西其實就藏在路上……"

  祈盼自己在往后余生中,能夠珍惜時光,做到堅持本心、不卑不亢,遇見自己的樂趣所在,并溫火慢燉堅持下去。

  《曾國藩傳》讀后感 篇5

  本周我又成功讀完了一本書,那就是《曾國藩傳》,這本書并不是曾國藩自己寫的,而是現代作家梅寒寫的。此書逐年逐事講透曾國藩61年人生的無奈、復雜與掙扎。

  下面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曾國藩。曾國藩出生于嘉慶十六年,也就是1811年十月十一日,出生于湖南省湘鄉縣白楊坪村(今屬雙峰縣),1816年他開始在家塾讀書,1833年考取秀才,入縣學,1834年又考取湖南鄉試舉人,之后就被二品錄取,開啟了為國家做出貢獻的開始。他幫助清朝將馬上由盛轉衰的局面拉了回來,從不會打仗到帶兵打仗,從對戰敵人多次失敗,到最后終于將敵人打敗這些都是曾國藩所有經歷過,并實現的事情。

  本書要講晚清重臣曾國藩跌宕起伏的一生,他為了挽救晚清政府而鞠躬盡瘁,然后成為了一代重臣,深受皇帝的喜愛,可是最終這個為晚清朝做出巨大貢獻的人,卻只落得了個毀譽參半的結局。我個人認為曾國藩是一個清廉的官,他沒有因為皇上喜歡他就不務正業,而是一直努力想要將他帶領的軍隊培養好,只是一開始幸運之神并沒有眷顧他。他創建了湘軍后,接連吃敗仗,甚至有一次絕望到投江自盡,只他并沒有放棄,而是更加努力的去查找原因,最終他終于掃清了叛軍,解救了晚清局面。

  曾國藩,一個出身卑微,資質平平,卻刻苦讀書,學習,做官,從鄉下秀才走到了權力頂峰的'人,我們應該向他學習。

  《曾國藩傳》讀后感 篇6

  曾國藩其人,“一生榮華出曾門,三朝輔政至中堂。少時有志匡華夏,老來失策親虎狼。馬關喋血賣國契,糊裱難堵漏風墻。辛丑疊恨終嘔命,至死屈身背罵名。”愛之者言——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并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謚號“文正”,后世稱“曾文正”。

  通過閱讀,我認為對于歷史人物的評價和認識,首先要有歷史之同情,在保有時代的分析。

  近年關于“曾國藩”的書籍和討論,不斷熱議。熱議人身歷程的勵志、熱議他一封家書“保全”曾家一段時間的繁榮、熱議到諸多名人偉人的贊賞。

  閱讀,并非簡單的看看古人是有什么故事,閱讀是希望能汲取他人的經驗,完善自身。

  通過閱讀《曾國藩傳》,我回顧了曾國藩的一生,了解到這個先天“不聰”的頑童,一路榮至天下重臣。其中故事自然精彩,但讓我影響最為深刻的是曾國藩對于自己的嚴格要求。早年他給自己定了修身十三條,規范自身的行為規范,他對于人格的淬煉歸納核心為:“誠、敬、靜、謹、恒”。這放置當下依然有很優秀的現實意義。

  “誠”——為人表里如一,依信守諾。這也我們現在倡導的核心價值觀,關于個人8個字就是:“愛國、敬業、誠信、友善”,“誠信”是一個社會層面的個人價值要求。“以誠立人”、“依信為人”是一個共同的社會要求。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認為人若不講信用,在社會上就無立足之地,什么事情也做不成。這也是為人的基本要求。

  “敬”——既是尊敬的態度,更是敬畏的心態。我們應該有對人尊敬的態度,平等的思想,這是為人的基本態度。而一個無所畏懼的人,是最為恐怖的。敬畏不是怯懦,是自律。為人應敬畏道德,以道德為身準則;為事應敬畏法律,以法律為為事的準則。“無規矩不成方圓”,只有把“規矩放在心間”才能真正做到“有憑有依”有章可循。

  “靜”——理解很多,我理解是一種冷靜和從容。“靜”只是表象,其后是對人對事的深刻準備。只有為人做事有了充足的準備才能冷靜的因對,只有在事情發生時,冷靜處理才能做到最好反饋甚至在危機時創造價值。“從容”不同于冷靜,他是一種生活態度,不為外事煩擾,不為繁華所遮掩,僅守本心。

  “謹”——通常理解是謹慎,但謹慎本身其實也是有雙重意義的。“謹”指嚴謹、認真。這是工作態度“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這是基本的工作要求。“慎”是“三思而后行”做事考慮周全。謹慎是一種生活的態度和傾向。深入、仔細思考問題,反復核實,查找資料,咨詢專家,確實無誤再進行。

  “恒”——只有一個要求“持之以恒”,我認為是一種更高的要求,所謂“恒”本質是一種“不忘初心”的追求。唯有堅守本心才能在追夢的道路上走的更遠,我們現代的社會,誘惑太多,我們反觀很多成功人士的成功之路,唯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堅持”。

  人其實無法再有生之年看盡所有風景,獲得所有知識。但閱讀能使我們盡可能的獲得體悟。曾國藩能臣嚴吏,可回顧其一生,他的成功歸功于時代的選擇,更歸功于自身的人格,“誠、敬、靜、謹、恒”只是他人格的優秀點之一,一個優秀的人格才能創造更高的價值。

  《曾國藩傳》讀后感 篇7

  上學的時候教科書上講他是個鎮壓革命的劊子手,高中時候很奇怪書店里擺的那么多”國賊“的書,真的好多呀,還灰糊糊的封皮,宛如歷史垃圾的顏色,隱隱還知道和厚黑學攪和在一起,對于國賊和厚黑本人都很不感冒,出于反感一直沒有想過要讀。

  后來漸漸明白所謂的太平天國運動不過是一場殘暴的殺人運動,洪秀全荒淫無恥,他建立的暴政只怕比滿清貴族更加可怕。漸漸改變了看法,也許曾國藩是個值得了解的人物,一個偶然的機會,讀到了這本馬東玉教授所著的《曾國藩本傳》。

  原來他的本行是個大學士,出身寒微,生性淳樸,自幼苦讀,才思聰穎,中舉后中進士,勤學不輟,有人稱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理學大師“,而且由于在京頗著清望,得到朝野的一致認可,”十年七遷,連躍十級“”三十七歲至二品者,本朝尚無一人。“如果沒有京官以后的對抗太平軍,他或者成就一代大儒。

  之后白手起家,在八旗兵、綠營兵之外籌建地方武裝,初戰大敗,投水自盡被救起,之后的戰事勝多負少,在八旗兵、綠營兵一觸即潰的危機關頭扭轉了形勢,步步為營,逐步壓縮了太平軍的空間。

  但是,因為湘軍是”團練武裝“,打出湖南以后更加無依無靠,曾雖為中央二品大員,但并無地方實權,糧餉兵源到處有求于人,官場腐敗、彼此扯皮,皇帝又擔心他權力過大處處掣肘,幾年下來受盡了氣,難以盡述。憤而借父喪委軍家居一年半,開始的時候整日漫罵,書中說:”自入仕途,以孔孟入世救世,對自身的修養嚴厲酷冷,一絲不茍;對社會抱有“以天下為己任”的堅定胸懷。持身嚴謹,奮發向上,關心國事,留心民情,因而贏得君王信任和同僚的尊崇,十年京官春風得意。正是抱有這種信念,以一文官而白手建軍、治軍,5年來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出生入死。但是,為什么皇上反而不信任?為什么上至樞垣,下至府縣,都那么忌恨自己?“心中苦悶抑郁。

  《曾國藩傳》讀后感 篇8

  民主與建設出版社曾國藩生在一個湖南農村家庭,而且曾國藩自身也沒有什么天賦和過人之處,但是最后卻能名垂青史,這是他長期堅持不懈努力的結果,我非常欣賞曾國藩的屢敗屢戰的品質,這是他能夠取得勝利的原因之一。

  據說毛主席非常仰慕曾國藩,我認為不只是曾國藩消滅太平天國,而且并不驕傲的原因。之所以曾國藩能夠最終成功,我認為這是曾國藩能夠清晰認識自己身上的錯誤,并且能夠迅速改正。在曾國藩傳這本書中,一開始我就看到了一個不自律,傲慢的曾國藩形象,幾乎和我們平常人一樣,每一個我們有過的錯誤他都有,但是他與我們的不同可能就是它能夠在犯錯誤之后能醒來,然后改正自己的錯誤,就像曾國藩說的一樣,人而無恒,終身一無所成。

  不僅如此,曾國藩立志做一個圣人,為人民,國家做貢獻,而不是自己做官,這也是我欣賞他的另一個原因。他的官位雖然很大,但是曾國藩的家中卻是沒有多少錢財。曾國藩為國家奉獻出自己的全部力量。而且他還具有廣闊的胸懷,在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面前,曾國藩從來都是以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我特別欣賞曾國藩的這一點。

  然后曾國藩還特別嚴于律己,每天堅持寫字讀書的好習慣,一直學習,活到老,學到老。除此之外,曾國藩具有廣闊的胸懷,以誠待人。曾國藩這一生結交的朋友,教育的學生有很多,有點學生成長起來反而對他懷有敵意,有意刁難曾國藩,但是曾國藩都是盡力忍讓。以德報怨,真可謂曾國藩是真有圣人的品質呀。

  曾國藩身上還有一點令我佩服的就是曾國藩能夠腳踏實地的做事,從來都不投機取巧。曾國藩都是打好基礎,心態沉穩,然后再行動。如此一個能夠腳踏實地做事的人真的是令我佩服的五體投地。

  曾國藩總是在不斷地自己反省,不斷地更新自己認知的知識,提高自己辦事的能力,我想這就是他最終能夠成功的原因之一。沒有人能夠一直能適應時代,只有我們不斷的更新我們自己,才能不被時代所淘汰,才能跟得上時代的步伐,在這里曾國藩為我指出了一條明路。

  曾國藩是以“誠”字為先,在那個普遍鄙視洋人的落后時代,他首先發現了洋人處理事情還是很守誠信的,所以反復教導學生李鴻章在與洋人打交道時還是以“誠”字為先,說清楚自己的底線,不能退讓的絕不退讓。而不是像別人一樣“打太極”。這個字在他一生的為人處世上也是一直遵循的。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座豐碑,后人評價他“功比周公孔孟,名垂萬世千秋”也不為過。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中國人在中華文化的滋養下產生的巨大力量,一生忍辱負重,為國家付出了全部這也正是國家的脊梁。

  曾公是我一生的榜樣與明燈,我希望在自己人生路上多多反思,時時自省。每每遇到物質和道德底線沖突時能夠想起他來,給我與力量,光明前行!

  《曾國藩傳》讀后感 篇9

  細嚼慢啃的《曾國藩傳》基本閱讀完畢了,一直在琢磨一個問題:為何他會被后人稱之為圣人?圣人究竟應該是什么樣的一個標準?

  百度上有各式各樣的答案,大體意思是指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但,偏偏這些指標都不屬于容易被量化的指標,如何考核?著實一籌莫展。也許本就不該在死胡同里一根筋、也許提出問題的點就不妥,反正,問題依然無解。

  解決與否可以暫且閑置一旁,從這本書中,收獲了什么這才是閱讀的目的。

  乖巧的兒子談管理之時有一個思路,轉換成對此書的閱讀,大體可以如此思考梳理為:你看這本書的目的是什么?你期盼此書對你自己有多大的幫助?需要多長時間把它閱讀完成且需要多長時間去消化它的內容?按照此模式,其實,為何曾國藩被稱之為圣人與筆者閱讀本書的目的就沒有太多關聯了。

  既然如此,何必在細枝末節里折騰呢?沒有必要。

  此書對筆者觸動的內容不少,大的層面諸如幾十年如一日的日省觀照自身、戰略層面的強勢擰巴和戰術層面的和稀泥般的同塵、新生事物的敏銳視角和排除萬難的勇氣等等優良品質。此外,有2個細節小事對筆者的觸動也不小,值得日后參悟和修為的。諸如:

  對李鴻章“沉穩規勸”的栽培。曾國藩尤其善于對幕僚人員的因材施教,不同的人施于不同的方法,這點的確特牛。

  簡簡單單的“沉穩規勸”,踐行到位可不簡單。一般人偶爾稍有沉穩的閃光點,也大多屬于曇花一現,美景不長。也許有友友覺得“沉穩”無所謂,其實,對于個人而言、對于個人成長而言,至關重要。君不見,許多事情往往就是一點點稍微嘚瑟的飄,輕者,讓你后悔不已;重者,可就不是簡簡單單的腸子悔青能夠表達清晰的。

  為此,李鴻章用了大半輩子時光來踐行“規勸的沉穩”,年輕時候的嘻哈和懶散因為曾國藩得以漸漸蛻變,最終成就了他的沉穩而不露鋒芒。

  此外,在處理與同鄉及下屬左宗棠的關系時,曾國藩處理方式也堪稱一絕。每逢與人談及曾國藩,左宗棠總是牢騷滿腹、一臉懵圈的不滿;相反,曾國藩卻從不談及兩者之間隙,若不得不談,也大都往好的方向去給予對方評價,這的確是人精啊。曾國藩不但情緒管控得好,而且刻在骨子里的明白“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的影響力,以及對“說出的話潑出去的水”的敬畏。

  也許,每一個人都知曉這些諺語,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能夠一以貫之者、能夠一直保持理性覺知者、能夠讓這些思想在快思考的過程中落地生根者一定是寥寥無幾,不然,哪有如此之多的所謂“中傷”或“后悔不已”。

  知道和做到確實很遙遠,畢其一生修行也未必能夠達成,真的很佩服曾國藩大人。

  《曾國藩傳》讀后感 篇10

  讀完曾國藩傳,感慨頗多,一直說寫讀后感,拖到今日,總算提筆。

  大概從以下幾個方面描述一下,我感受最深的點。

  第一,原生家庭。

  近來陸續看了些心理方面的書和課,原生家庭這個詞出現頻率很高。我忍不住想,其實很久之前就曾想過,我這一切是由基因、原生家庭和社會環境共同影響形成的,真正由我這個人決定的能有多少呢?所謂的自己想法,很可能也是受外界影響形成的。

  從這個角度有時甚至有一種無力感,也是逃脫責任的好借口,反正都是命中注定。當然這樣估計是不對的,但一時也沒有想到特別好的解釋,期待后續能想明白。

  說回曾國藩,出生一個小地主家庭。曾國藩的祖父是一個嚴格的,相信自己孩子能夠學有所成的人,而且很有恒心。

  "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無剛四字為大恥,故男兒自立,必須有倔強之氣。"

  忍不住插一句題外話,發現有所成就的人,往往出生都過得去,貧苦出身想取得大成就很難。想想也合理,得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和文化基礎,才能給孩子相對好的養育環境。

  第二,屢試不中、堅持與反思

  曾家祖上沒啥讀書人,爺爺把他爸和他一起送去讀書,兩父子一起去考試,屢試不中至少考了六七次吧。甚至有一次曾國藩的文章還被當做負面典型。后來曾國藩把自己的文章同他人的文章做對比,總結問題在過于拘謹,缺乏大局觀,終于連中秀才和舉人。

  古代科舉是很辛苦的,考場狹窄逼仄,而且曾家離考試地點相去甚遠,每次考試父子兩人是很累的,能堅持且能反思,實屬不易。

  第三,恒心與挺一挺

  曾國藩一生最推崇的品質就是“有恒”。曾國藩一生不斷強調恒之重要性,他說:“有恒為作圣之基。”他在寫給幾位弟弟的信中說:要做到有恒,當然很不容易。曾國藩說:“極耐得苦,故能艱難馳驅,為一代之偉人。”曾國藩也經常遇到熬不下去的情況。在這個時候,他只有一個辦法:以強悍的蠻勁打通此關。他以練習書法為喻,說明人在困難、倦怠、麻木面前應該如何做:“(寫字寫到)手愈拙,字愈丑,意興愈低,所謂困也。困時切莫間斷,熬過此關,便可少進。再進再困,再熬再奮,自有亨通精進之日。不特習字,凡事皆有極困難之時,打得通的,便是好漢。”

  曾國藩作為一個漢人創建湘軍,購買武器,進行操練,太平天國攻勢甚猛,逼的恩師、好友先后自殺,咸豐皇帝命他救援多次抗旨,堅持按兵不動,全力準備。每個字都是血與淚,壓力山大。

  省城里說什么的都有。有的寫信來祝賀我出發,有的寫信來責備我遲緩。我都付之一笑。我對個人得失沒什么想法,怕的是如果不好好準備,輕率出動,失敗之后,整個天下就沒有人敢于繼續嘗試鎮壓太平天國了。

  他的恩師死之前寫信:

  我如今為崇綸所逼,不得不以一死報國,已經沒有生還的希望。你所練水師各軍,必要等到稍有把握,然后才可以出而迎敵。千萬不要因為我的緣故,輕易率兵出師。東南大局,全仗你一個人了,務以持重為意,我恐怕你要是失敗了,就沒有人可以指望了。我是萬無生理之人,你是大有希望之人,所以我們選擇報國的方式,自必不同。

  非常感慨。可想而知壓力得有多大。印象中清政府一直是腐朽不堪,看完本書才明白,晚清大體上還是是非有分明的。古人也不像我之前想的那么傻。

  第一場戰爭總算來了。在經歷了重重困苦之后,這一仗,曾國藩可謂是期待已久。他迫切的希望用一場勝利來慰藉自己,慰藉社會,慰藉逝去的那些人。很可惜,生活不像小說,慘敗。他急著要跳河自殺,好在被部下攔住了。

  曾國藩羞愧至極,那身濕衣服說什么也不脫下來,他不吃不喝,不洗頭不洗臉,只是坐在那奮筆疾書,起草遺折,也就是寫給皇帝的遺書,打算再找機會尋死。

  曾國藩后來說,如果他有時間,就會寫一本“挺”經,所謂“挺”,就是指在危急時刻,能堅持住。對于這樣的“挺”字精神,曾國藩稱之為“豎起骨頭,竭力撐持”。后來他專作了一副聯語,作為“挺”字的注腳:“養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根窮骨頭。”

  從這次經驗中,曾國藩更是領悟到,對于有志者來說,挫辱是最大的動力,打擊是最好的幫助。咬緊牙關,把挫辱活生生吞下,就成了滋養自己意志和決心的營養。這構成了曾國藩生命經驗中最核心的部分。幾十年后,他還在家書中教育兒子說:“天下事無所為而成者極少,有所貪有所利而成者居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

  在遇到困難時刻要挺住三次,挺一挺,再挺一挺,再挺一把,堅持三次就好。

  第四,做人做事反思

  曾國藩反思到,自己在官場上一再碰壁,碰得鼻青臉腫,不光是皇帝小心眼,大臣多私心,自己的個性、脾氣、氣質、風格上的諸多缺陷,也是重要原因。回想自己以前為人處世,總是懷著強烈的道德優越感,自以為居心正大,人濁我清,因此高己卑人,鋒芒畢露,說話太沖,辦事太直,當然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

  此前,他對人總是持有一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心態。現在,他努力包容那些丑陋的官場生存者,設身處地地體諒他們的難處,交往時極盡拉攏撫慰之能事,必要時“啖之以厚利”。

  這一點對我也有很大的啟示作用,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不要總覺得別人都是錯的,別人都是不認真,不負責,不靠譜,混日子,只有自己才是對的。首先別人很可能不是這樣,另外即使別人不對,在沒有更好的方式前,你也必須按照現有的規則和他處理好關系,以求自己想做的事情可以順利開展。

  不可能改變別人,只能改變自己。

  也不要想著逃避問題,換個環境就好了怎么樣,以后總會遇到類似的問題,直到你真的解決掉。

  第五,其他:好色,好名與偷懶

  曾國藩是個有血有肉的人,他自己也在日記中提到,自己喜歡看別人的漂亮小妾。初為翰林時,也在天天游玩,日記都沒啥好寫的。

  原來圣人、偉人不一定得是完人。這些缺點,我也有,看到他也這樣,就沒那么難受了。這些缺點并沒有阻礙他成功,在與這些缺點的斗爭中,他也成為一個更為完整的人。

  細節還有很多,讀完感覺就是,牛逼!佩服!可惜!

  恰逢國慶,天佑中華。

  《曾國藩傳》讀后感 篇11

  湘軍大勝,咸豐大悅,命名曾為湖北巡撫,然確遭到軍機大臣及對頭的諂媚,被懷疑危險國家朝政。皇帝猜忌與不信任,湘軍整體計劃被打亂。

  咸豐的軍事原則是直指根本,再伐枝葉,頭疼醫頭,腳疼醫腳。曾國藩的想法是先撿枝葉,再伐根本。大處落墨,進行整體戰略謀劃的考慮。

  曾總結歷史經驗,根據地理形勢,先拿下幾個重要節點,最后解決南京,建立根據地,是軍事的基礎。古者英雄立事,必有基業。但是咸豐不理會曾的計劃。曾的考慮立即東下三大困難,卻不受重視,陷入困境。

  現實生活中,我也犯過很多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錯誤。這個時候不妨學習曾國藩,善于借助失敗深入思考,分析產生這個問題的根本,當下如何做是更好的決策。另外還需要去借助相關的過去經驗。

【《曾國藩傳》讀后感】相關文章:

《曾國藩傳》讀后感06-20

《曾國藩傳》讀后感范文07-02

關于曾國藩傳讀后感07-03

曾國藩傳讀后感范文06-10

《曾國藩傳》讀后感7篇03-31

曾國藩傳讀后感(通用5篇)04-10

《曾國藩傳》讀書筆記09-16

關于曾國藩傳讀后感范文(精選14篇)08-19

寫曾國藩傳讀后感1000字(精選11篇)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