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走在人生邊上》讀后感

時間:2024-06-08 04:50:03 佩瑩 讀后感 我要投稿

《走在人生邊上》讀后感(通用14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從中我們收獲新的思想,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走在人生邊上》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走在人生邊上》讀后感(通用14篇)

  《走在人生邊上》讀后感 1

  楊絳先生認為,人生有命,神明主宰,“神明的大自然,對每個人都平等,不論貧富尊卑、上智下愚,都有靈魂,都有個性。都有人性。但是每個人的出身和遭遇、天賦的資質才能,卻遠不平等。有富貴的,有貧賤的,有天才,有低能,有美人,有丑八怪。西方有諺“命中該受絞刑的人,決不會淹死。”說的就是命吧。

  命運是不講理的,無法精確計算,無法預知厄運相阻,也無法預知好運降臨。“如果你碰上好運,趕緊抓著她額前的頭發,因為她背后沒有可抓的東西了。”可怪的`是我認為全不講理的命,可用各種方式計算,算出來的結果可以相同。這不就證明命有命理嗎?沒有理,怎能算呢?精通命理的能推算得很準。有些算命的只會背口訣,不知變通,就算不準。中國人算命依據“八字”,這種被冠之迷信的東西逐漸消失在我們的視野,但命有好壞,運亦有好壞,月有陰晴圓缺,不會有人一直倒霉,也不會有人一直順風順水。

  為人一世,能否左右自己的命呢?楊絳先生回答“回顧自己一生,許多事情是不由自主的,但有些事是否由命定,或由性格決定,或由自由意志,值得追究。”

  命不講理,愛造化弄人,可我們應該保持理性。“我們思考問題,不能輕心大意地肯定,也不能逢到疑惑就輕心大意地否定。這樣,我們就失去思考的能力。走入迷宮,在迷茫中懷疑、失望而絕望了。我們可以迷惑不解。但是可以設想其中或有緣故。因為上天的神明,豈是人人都能理解的呢。”

  《走在人生邊上》讀后感 2

  早就聽過無數人推薦這本書,一直想找個安靜的午后細細品讀。之前讀《我們仨》時,就體會到了楊絳先生文字的力量,文中以隱喻的手法寫"我"與家人的離別過程,雖不著一字,卻字字流露著老先生心中的思念和痛苦,全篇樸實的敘述中都飽含著濃濃的親情。那么在她96歲的高齡時,又道出了怎樣的人生道理呢?

  "我正站在人生的邊緣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經活了一輩子,人生一世,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價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沒有了嗎?當然,我的軀體火化了,沒有了,我的靈魂呢?靈魂也沒有了嗎?有人說,靈魂來處來,去處去。哪兒來的?又回哪兒去呢?說這話的,是意味著靈魂是上帝給的,死了又回到上帝那兒去。可是上帝存在嗎?靈魂不死嗎?"

  楊絳先生擺脫世俗成見,依靠自己的生活經驗,一步一步探索人生的.真諦——一是人生的價值,二是靈魂的去向,前者指向生,后者指向死。我們讀下去便知道,其實這兩個問題是密不可分的。

  隨后楊先生提出了"靈性良心"的概念。其中,"靈性"是識別是非、善惡、美丑等道德標準的本能,"良心"是遵守上述道德標準為人行事的道德心。她認為,"靈性良心"是人的本性中固有的良知良能。"食色性也"則是人的肉體本能,智力和感情也屬于肉體本能。佛家所謂的貪,嗔,癡,慢,疑,不正見六大罪惡,都植根于人的血肉之軀。靈性良心與肉體則是相互對立的兩方,肉體總有無盡的欲念,而靈性良心總在克制著"我"的縱欲放肆。修身就是清欲,超越小我,順從靈性良心的指導。在人這個復雜的矛盾體上,靈與肉的斗爭實時都在,貫穿著人的一生。

  那么我們的靈魂又偏向哪面呢?靈魂雖帶個靈字,卻始終附于肉體之上,與肉體一同感受,一同欲念,一同放縱。所以靈魂實則在肉體一面。"感情是很難控制的,人是很可憐的。"我們的靈魂一生都在這兩方中間飄擺不定。

  "我們如果反思一生的經歷,都是當時處境使然,不由自主。但是關鍵時刻,做主的還是自己。算命的把"命造"比作船,把"運途"比作河,船只能在河里走。但"命造"里,還有"命主"呢?如果船要擱淺或傾覆的時候,船里還有個"我"在做主,也可說是這人的個性做主。這就是所謂個性決定命運了。"

  毫無疑問,人的靈魂需要通過肉體這個媒介來歷練,鍛煉的成績只屬于靈魂上;靈魂接受或不接受鍛煉,就有不同程度的成績或罪孽;人死之后,肉體沒有了,但靈魂仍在,鍛煉或不鍛煉的結果也就仍在。所以她說:"只有相信靈魂不滅,才能對人生有合理的價值觀,相信靈魂不滅,得是有信仰的人。有了信仰,人生才有價值。"

  楊先生問得好:"‘真、善、美’看得見嗎?摸得著嗎?看不見、摸不著的,不是只能心里明白嗎?信念是看不見的,只能領悟。"我們的問題正在于太"唯物"了,只承認物質現實,不相信精神價值,于是把信仰視為迷信。而楊絳先生所求教的那些來自社會各界的"聰明的年輕人"對精神信仰都抱著不思、不信乃至不屑的態度。楊先生說:"什么都不信,就保證不迷嗎?"

  楊絳先生沒有被普遍浮躁的風氣蒙蔽雙眼,而是努力撥開迷云,堅持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身體切實的去體會。楊絳老先生在96歲的高齡下,將她畢生的感悟總結于此,這已經過時了嗎?非但沒有,而且比當下的年輕人看的更加清楚透徹啊!我們這個時代確實存在種種問題,最大的問題正是信仰的缺失。孔子尚且感慨:"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如果人沒有信仰,又何談修身呢?

  書后的注釋也極具特色,它不像其他書那樣精短,幾乎每篇都是一段塵封的往事,也正是對正文部分人生思考的鮮活例證。輯零碎而顯真知,文叢取名"碎金"正是此意。

  楊絳先生不如錢先生下筆即用典故,寫文章也罷,讀書也罷,總是貼身貼肉地去感覺。我總慚愧自己理論知識不夠,不能上綱上線地分析作品只能說感覺,試體溫。讀了楊絳先生后才覺得,這樣做也未嘗不可。比如楊絳先生書后的《論語》趣,讓曾經對古文敬而遠之的我都忍不住想去好好拜讀一遍《論語》——孔子最偏寵的子路如何"野哉"?孔子又為何訓斥宰與"朽木不可雕也"?

  周國平說:她的心態和文字依然平和,平和中卻有一種令人欽佩的勇敢和敏銳。她如此誠實,以至于經常得不出確定的結論,卻得到了可靠的真理。這位可敬可愛的老人,我分明看見她在細心地為她的靈魂清點行囊,為了讓這顆靈魂帶著全部最寶貴的收獲平靜地上路。

  倘若能夠像楊先生這樣讀書做人,做一枚恬淡的知識分子,我輩這么妄望一下,可否?

  《走在人生邊上》讀后感 3

  九十六歲高齡的楊絳女士寫的《走到人生邊上》,除了一陣陣的敬佩,還有就是深深地思考!!

  九十六歲,許多人已經臥病在床而無心學問了,也有許多人,到了另一個世界享福。而這個經歷了幾乎一個世紀的老人,仍然致力于學問,孜孜不倦,筆耕不輟。是什么,讓她如此高壽,又是什么,讓她如此高齡仍可以活得如此充實而豐富,看完此書,似乎,我懂得了什么……

  人,在這個世界上有兩種存在方式,一是肉體的存在,這是可視的一種存在形式,而另外一種是以靈魂的方式存在著。這兩種方式在同一個個體中存在著,相互斗爭又相互統一。斗爭是因為人的本性中有懶、貪、色、賭等七惡,這七惡與人的靈性良心背道而馳,當在現實生活中這兩者相遇,人便會出現各種煩惱,各種矛盾,如果這些得不到解決,甚至會出現心理問題。另一方面,如果人自覺經過生活對肉體進行磨練,從而達到對靈魂的鍛煉,并形成一定的意志去控制自身肉體上的行為,便可從而形成靈肉統一的和諧狀態。無可否認,這個過程是漫長,要經歷許多身體和心靈上的煎熬。但是,年輕的我們啊,為了我們的人生更有意義,我們不是應該積極接受苦難的磨練,從而使自己的靈魂更高尚,更強大嗎?那么,當我們到了老年也可以想楊絳女士那樣仍然不被肉體打敗,執著于靈魂之向往!

  日薄西山之年,總免不了會回憶那曾經的旅途,也總免不了會抽象出一些如命運、人的存在之類的哲學命題進行思考。千百年來,這樣的`命題長盛不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結論,但總無定論。人總說“人生有命”。是不是人的命運就是天生注定的呢?楊絳女士并沒有明確給出答案,但她說:“人的可貴在于人的本身”。不管算命的怎么說,八字怎么規定,一切都由自己選擇。即使選擇錯了又有什么關系呢?人生本來就是一個沒有預演的現場直播。有時候,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盡了自己的努力,然后一切坦然就好!正如伏爾泰所說的:“沒有所謂的命運這個東西,一切無非考驗,懲罰或者補償。”

  站在二十歲的風華歲月里,許多事我未曾經歷過,許多道理我也未曾悟出,許多人事我仍不懂處理。許多許多都是未知……但活在當下,勇敢接受鍛煉吧!在鍛煉中成長!這樣,或許當我走到人生邊上也能說,我已經盡力了。然后,把那一生的回憶化作縷縷炊煙……

  《走在人生邊上》讀后感 4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垂垂老矣之年,楊絳先生走在人生邊上思考靈與肉。

  看透生老病死,無疾而終,是較為體面地離開人世的方式,在這“上帝下崗,財神爺坐莊”的時代“雁死留聲,人死留名”,留下名聲之外,楊絳先生認為,人軀體湮滅之后,靈魂依舊存世。

  我們如今的時代為唯物論占據統治地位,迷信“怪、力、亂、神”是會為人恥笑的,楊絳先生自稱“擺脫一切成見,按照合理的規律,合乎邏輔的推理,依靠實際生活經驗,自己思考”來自問自答關于鬼神之疑惑。

  楊絳先生是信鬼神的,她認為大自然是由神明主宰的,即便是現在各個科學領域被證實的科學規律也是神明規定好的。“科學愈昌明。自然界的定律也發現得愈多,愈精密。一切定律,不論是有關天文學、物理學、生物學等等,每一學科的定律,都融會貫通,互相補充,放之四海而皆準 。我相信這個秩序井然的大自然,不可能是偶然。”同時,她也是懼怕鬼的,住在清華大學的時候,有一次為了去尋晚歸的錢鐘書,走在橋邊,三次鼓起勇氣硬是沒闖過去,后來搬離清華大學后被告知清華大學有幾處多出沒鬼怪,其中一處便是上文提及之處。

  每一個人都有一個身體,每一個身體里都有生命,生命便是為靈魂。人之所以為人,區別于禽之處便在于靈魂。她說靈魂是否不滅,可以是問題;而活著的人都有生命或靈魂。是不成問題的'。可以肯定說:人有兩部分,一是看得見的身體,一是看不見的靈魂。這不是迷信,是不可否認的事。

  人與禽之別在于靈魂,而人與人之別在于個性。個性是天生的,到老不變,只能約束,不能改之。而為全人類所共有的是人性,人性是相比較于“有貓性,狗有狗性,牛有牛性,狼有狼性”而言的,食色性也,人之本性。然禽之色為滿足繁衍,人之色不分季節,沒個饜足;禽之食只求饜足,保全生命,而人的食欲生存之外尚有享受之求,飽腹之外求味美。

  人與禽之別還在于靈性,禽有良知良能,人亦有良知良能,且超越禽獸蟲蟻,即是說人除了知道忠誠,分工合作,覓歸宿等良知良能外,還知道惻隱之心、羞惡之心等等仁義之心,這邊是楊絳先生所稱的良心。楊絳先生是主張人性本善的,“山里人最渾樸善良。鄉里人和山里人,并未受到特殊的教育,只是本性未受污損”。

  《走在人生邊上》讀后感 5

  鐘老爺子的《圍城》晦澀難懂,以為其夫人楊絳先生的書大抵相似,于是卯足了勁兒打開這本《走到人生邊上》,發覺遠非如此。

  用先生自己的話說,“我正站在人生的邊緣邊緣上,往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經活了一輩子,人生一世,為的是什么?我要探索人生的價值。……瞌睡上帝存在嗎?靈魂不死嗎?”這本書全是它對于生命人生巨大問題的自問自答罷了。但,后半部分放了幾篇先生的雜記,有故事,有回憶錄,還有些自言自語。

  這本書的封面很特別,純白的底,上面印著書名、作者、出版商,還有部分的目錄,像極了先生的性格,簡單,為他人考慮。除了該有的信息,其他一概不加,而添加目錄,大概是讓讀者不用翻閱便能了解里面的內容,好作判斷,不花冤枉錢。

  讀著這本書的時候,就像一位祥和慈祥的老人,和你娓娓道來她對生命的思考,言語謙和,雖有些上升哲學層面,但她總是在其中添加生活中的例證,這就更像了和家中某位德高望重的'長者聊天。很喜歡她的語氣,更多時候,她承認自己的無知和渺小,“我認為,身后的事,無由得知,我的自問自答,只限于今生今世”;而對不同的觀點總是謹慎并樂于研究,“他們的見解是否正確,很值得深思”。老實講,從她后半部分的雜記讀起,毫無感覺,毫無難度,她就是在用一個平和的語氣在給你講個故事,里面很少參雜著她個人的評價或激昂的情緒。這點讓我很不適應,或許現代“快餐類的暢銷書”看多了,這么平靜、這么不教導不好為人師的書實在鮮見。現代書,總是直接地告訴你如何能成功,總是用各種煽動性、激動人心的提升你的腎上腺激素,“如何做一個成功的女人”、“快速致富法寶”、“30天說出一口流利的英語”等等。而現代的讀者,我就是,總是想著“書中的黃金屋”、“書里的顏如玉”,最好有本書能為我指明一條光明的道,越是粗暴簡單越好,就像《我的哈佛日記》、《卡耐基成功法則》等。楊先生的這本書一點點都不,甚至處處體現出“這僅是我個人的一點點想法罷了,你覺得對的,聽聽;你覺得不對的歡迎批評指正”這樣的謙遜。她讓我覺得,其實什么都沒有界限,你的所知所想所歷就是三千流水中的一瓢,不足為喜不足為悲,這是多么豁達的胸懷。

  說完了印象,就具體來說說,這本書帶給我的啟發。書中的中心內容僅百余頁,第一遍讀得蒼白無力,一點沒讓我振奮。第二遍我拋棄心中急功近利的想法,試著從一個白發蒼蒼的老人視角看待她所認識的世界。走到了人生的盡頭,只剩下面對死亡,她此時此刻就是在弄明白,人活著是為什么?生命的本來意義?這個問題,曾經在大學期間困擾了我四年,也未曾想清,后來逼著自己不去想,算是饒恕了自己。楊絳先生說,人生的意義大概是靈魂的鍛煉。人,是有肉體和 靈魂組成的。而,人天生有識別并督促自己遵守是非、善惡的道德價值標準,這就是“靈性、良心”。我們一生追求的也無非是讓肉體和靈魂達到統一。她認為,道德品質和貧富尊卑并沒有關系,有時山里人、農村人的品德比經商的、知識分子高,所以,并不應根據一個人的社會地位或職業,來評判他道德、靈魂。可是人要是真正的想要將靈魂達到至高處,那就得進行一心一意的修行了,因為普通百姓要教育兒女、養家糊口,便也不能如此了(這也為什么修士、道士、和尚等需要信眾供養或化齋),但倘若我們能認識到自己的缺點,不自欺欺人,就很了不起了,也確實如此。

  我們雖然天生有“靈性”、“良心”,但,也有“罪惡”、“欲望”的那一面,需要“鍛煉”出純正的品色來,才有價值。先生認為論語中的最高目標是“平天下”,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要“修身”則要“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這便是靈魂受鍛煉的方法,“真”是最重要的。人活一輩子,受鍛煉了一輩子,或多或少有了些成績,而這也就不枉此生了。作者很聰明的沒有說,有哪些成績就不算枉此生了,但,我想肯定是不違背良心道德的。

  這部分內容有些許的哲學化,但,說的內容卻不空洞,反而是很真實。讀完,讓人內心很沉淀與平靜。我正在行走在人生的路上,有時往前看看,有時往后看看,實在不知道怎么走了,就讀讀這些先生的書籍,也是修行的一種。

  《走在人生邊上》讀后感 6

  人活著是為了什么?人生意義何在?

  這個問題是世上的人至少都會問一次的,我也不例外,實際上,我已經問過無數次,問自己,也問別人,但是始終找不到線索。

  楊絳的《走在人生邊上》探索過這個命題。由她書里所說,人生的意義在于人生的價值,價值體現在靈魂上,而不是單純的外相物質上。而實現人生價值即必須相信靈魂的永存,相信靈魂的永存就必須有信仰,只有有信仰才能追求并且實現一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信仰,并不是單純的有信心,也并不是一兩天就能擁有的,它需要經過不斷的鍛煉而來的,只有在不斷的鍛煉中而愈加堅信。

  鍛煉,也即是修身,不僅僅是身體肉體的鍛煉,更是靈魂的鍛煉。靈魂的鍛煉必是由肉體的鍛煉升華而來。而最好的修身鍛煉便是在人世的.生存與生活了。正如書中所說,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

  若從這個角度來想,人生在世遇見的困難與病痛也就能坦然面對了。因為,經過這些困難,人的肉體經過這千錘百煉,會得到靈魂上價值的累加,即使到最后,肉體滅亡,靈魂依然存在,價值依舊不滅。人活著也就沒有白活。

  這一順序理清了,人便會過得明白點了。楊絳的這本書,恍如在迷霧給了我一絲光亮,如燈塔般,我雖還未靠岸,但我知道該向哪個方向航行。剩下的這個過程,便是我必須找到我的指針,即信仰。

  《走在人生邊上》讀后感 7

  “懷念一個人最好的方式,不是了解他的生平,而是讀他的作品。因為每一部認真鑄就的作品,都飽含著作者最真實、最深刻的思想精粹。”偶然間獲得一本新書,楊絳先生的《走在人生邊上》,朋友笑話我,現在讀這本書有點早了,而立之年應該是奮斗、創業,關乎生老病死的問題,那是以后的問題。我笑了笑,沒說話,其實內心只是想知道遲暮之年的哲人們他們對人生持怎樣的態度。

  讀完這本書,才對楊絳先生有了一點點了解。楊先生沒有老年人那種老成持重的垂暮之感,反而文字間充滿了俏皮活潑,若是不知道底細,還真以為是個年輕人。

  “我正站在人生的邊緣,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經活了一輩子,人生一世,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價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沒有了嗎?”我最佩服的是楊先生臨到人生最后,也不放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百歲老人該是經歷了人世許多滄桑,尤其還自嘲為“晚清遺老”的她更是經歷了最動蕩的歲月,受到世人的尊敬被稱為“先生”,也受過苦難而到處躲避。按照慣例,德高望重、韜光養晦也沒誰敢有微詞,可楊先生是“先生”名士,自不如此,而是好奇地向后看看,自問自答地探索人生的價值。

  “天地生人的目的,該是堪稱萬物之靈的人。人雖然渺小,人生雖然短促,但是人能學,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貴在人自身。”楊絳先生回頭去看,思索、洞悉“天地生人”的`目的——當為萬物之靈。人生實苦,靈性良心往往迷蒙在煙雨云霧里,為世事操心。老天何苦為難我們?楊絳先生給了我們一個最重要的理由:“人之善惡雜糅,就若頑鐵一般。所以修身謂之人的根本要求。”寶劍鋒從磨礪出,唯有不停錘煉,才能達到各自有著不同程度的修養和收獲。人世的苦難正是起著如此這般的作用,人生大苦,大概便是這緣由吧。

  “只有人類能懂得修煉自己,要求自身完美。這也該是人生的目的吧!”人生像是一場修行或者說修煉,在紅塵中煉本事,修心,磨礪出自己的信仰。人經過順人情又合理的鍛煉,最終超脫“小我”。或許不如“堯舜”之德,卻必定或多或少留下成績。尤其在歲月的婆娑下,卻是老而彌堅。到老了,鍛煉了一輩子,能留下些成果,也算是不虛此生。這也是楊絳先生文章最后的自語。

  讀罷《走到人生邊上》,完全看不到一點“夕陽西下”的哀嘆,也看不到一份“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躁動。有的只是平平靜靜的思索,喃喃自語,回頭看看過往,說說一生的價值。我們年輕人站在人生的這頭,楊絳先生站在人生的那頭,看著她,看到是她一路上的淡定和從容,到了邊上,最觸動人心的還是那句“世界是自己的,和他人毫無關系”。讀其書,知其人,用閱讀這種最平等的方式緬懷楊絳先生,是我最大的尊敬和懷念。感謝一次偶遇,讓我對人生多了一點思考。

  《走在人生邊上》讀后感 8

  《走在人生邊上》是楊絳先生接近百歲高齡的絕筆之作,重讀這本書,我再次深受啟發和感動。這本書以楊絳先生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思考,探討了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年輕時經歷過牛鬼蛇神的時代之苦,行至晚年又飽嘗天人永隔的錐心之痛。但不論世事如何艱難,她總能從中尋找到內心的從容與淡定。

  在《走在人生邊上》中,楊絳先生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感悟,向讀者展示了一個智慧、堅強和獨立的女性形象。她以平實的語言,描述了自己在不同階段的人生中所面臨的困惑和挑戰。她以一種深情的筆觸,描繪了自己與丈夫錢鐘書之間的愛情和默契。她以一種深沉的思考,探討了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無數次被楊絳先生的堅韌和智慧所打動。在生活中遇到了許多困難和挫折,但她從不放棄,始終保持著積極向上的態度。她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人生并不總是一帆風順的,但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就一定能夠戰勝困難,迎接更好的未來。

  楊絳在書中也提到了對于人生意義的思考。她認為,人生的意義并不在于追求功名利祿,而在于追求內心的平靜和滿足。她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自己和他人的關愛,以及對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她的這種思考方式讓我深受啟發,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對于人生的看法。

  有理不爭辯——楊絳在書里寫道:“我這不爭,那不爭,這也忍,那也忍,無非為了保持內心的自由,內心的平靜。”爭論是世上最無意義的事,除了耗費時間與精力,于己毫無益處。與其在唇槍舌劍中勞神費力,不如退一步,隨它去。與其從別人的嘴里換來認可,不如從自己的內心里尋得一份從容。學會退讓守住口,專注于自身,你就是最大的贏家。

  有苦不抱怨——楊絳在書中感慨:“在這個物欲橫流的人世間,人生一世實在是夠苦的。這一路走來,每個人都會遇到大大小小的坎坷。如果吃一點苦,你就句句消極,則會困于苦海,無法自拔。反之你不去埋怨,盡量擔待,一關一關地渡,總能撥云見日。”面對苦難,與其怨天尤人,不如調整心態。把抱怨化成向上生長的力量。

  通過閱讀《走在人生邊上》,我不僅對楊絳這位偉大的女作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對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我明白了人生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但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就一定能夠戰勝困難,迎接更好的未來。我也明白了人生的真正意義在于追求內心的平靜和滿足,淡定從容,活在當下。當你感覺生活艱辛、人生迷茫,不妨讀一讀《走在人生邊上》這本書,它不僅是對生活的反思和感悟,更是關于智慧和人生價值的指南,當你讀懂了書中的內容,也許就讀懂了楊絳,就能體味到人生從容淡定的秘訣。

  《走在人生邊上》讀后感 9

  看完了楊絳先生的《走在人生的邊上》,自覺體悟不深,本不該用自己粗陋的文筆表達什么,但又想記錄下個人的淺薄看法,也算再次拜讀做下鋪墊吧。

  《走在人生的邊上》是楊絳先生在近百歲,也就是楊先生九十六歲高齡時,花費三年精力寫出的的一本書,也是一位九十六歲老人對人生的思考,尤其是這位老人清晰地表達出她的所想所思,這是一件彌足珍貴的事情。

  本書一書共分為兩部分,在前半部分,楊絳關注了神和鬼的問題,人的靈魂、個性、本性,靈與肉的斗爭和統一,命與天命以及人類的文明等問題。融會了文學、哲學、倫理學、精神分析等學科的知識,并形成了自己的思考。后一部分“注釋”由多篇散文構成。該散文集是楊絳對于生死以及人的本性、靈魂等哲學命題的一次終極思考。

  人有靈魂,楊先生是相信鬼神的,有關鬼神之說,楊先生曾說“我認為,身后的事,無由得知,我的自問自答,只限于今生今世”,但書中卻又提及了她遇鬼打墻的經歷。

  人有本性,古人曰:人之初、性本善。楊絳舉出的是孔孟之道所宣揚的“人之初,性本善”,得出的結論是“[靈性良心]是人所共有而又是人所特有的本性”。后面她舉出了自己親見的弱智低能一男一女兩例,證明哪怕“下愚中的下愚”,就算靈性良心較一般人不足,也還是會與親人相善,多多少少智力猶存。楊絳認為人一出生都是要求好、要求善的,只有個人意識慢慢形成之后,才“懂得犟,長大了才有逆反心理”。她對荀子的“性惡論”進行了否定,認為“人的劣根性是嬰兒失去赤子之心以后,身體里的劣根性漸漸發展出來的。”她說荀子認為人性本惡,是忽略了赤子之心的嬰兒階段,因此才忽略了人善的本性,從而否定了人人都有靈性良心。她用人養的老虎舔到血腥本性發作咬人的例子來進一步論證“本性難移”——既然荀子說人能夠學好,能夠自我改造,那么對于一個“本性難移”的人來說,必然是因為“性本善”,才有可能后天向善。因此“荀子的性惡之說是不全面的,有缺點的。”

  楊先生也是信命的,命定有天。楊絳先生說,命是命,運是運,另外還有命主。一個愚笨、糊涂的人卻能夠欺世盜名,能夠獲得財富、聲望,這就是命不好運好。而反之,一個人有才能、有品德的人卻受人排擠,遭人嫉妒,一生困頓不遇,這就是命好而運不好。而命主,則是自由選擇權。運當然能夠影響人的一生,所謂的“時運不濟”大概也是這個道理。而楊絳先生在書中所說,列舉了幾個小例子,大概能夠從中理解為運的不可改變,其中尤以先生二十八歲開始當兩年的中學校長為例。而我倒是認為,命主,也就是自由選擇權將從一定程度上影響命及運。如果沒有前面的若干選擇,即使到了那個時候,又怎么會有那樣的運。站在人生邊上的'楊絳先生必然不會忽略這一點,那么,大概是“盡人事,聽天命”?也許這世上真的都許多人,盡了很大的努力,卻依然無法阻擋“厄運”的降臨,而楊絳先生在經歷了這百年之后,對于這點倒是有了一絲認命的感覺。

  “人生據說是一部大書。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規律,誰也逃不過。”楊絳先生在這本書的自序中寫了這樣的句子,讓人清醒了不少。世俗中的人大多看不透人生的意義,總是執著于太多世俗之物,或是太看重生死。其實生老病死是很稀松平常的事情,是每一個人都會經歷的事情,只不過有早有晚罷了。將這一切看得太重,只會給自己的人生戴上一個個的枷鎖,其實沒什么實質性意義。我認為,唯有把握當下,找到自己的人生意義,而不是把什么都看得那么重,這樣人的一生才是真正的精彩,我也在想,也許十年、二十年后還會再次拜讀這本書,那時候又會有什么樣的感受呢,我也很期待,未來的事就交給未來來解答吧。

  《走在人生邊上》讀后感 10

  我要走在清明的荒原里,日光扎在貧瘠的土地,生出兩行經文。我要懷圣心聽盡三千大道,且看時間多紅塵叨擾,我自一步一叩首,做個靈性的和尚。

  人生是一本大書,生老病死誰也逃不過。我正活在一個青春浪漫,又放蕩不羈的年齡,一旦清閑下來,平日小退下的光怪陸離的思緒又潮水般淹沒我滾燙的胸膛,其中想得最多的就是肉體與靈魂何異。小時候一直對人的生死迷惑不解,想探究人生的方向和努力奮斗的目的。然未有結果,又無良師,有惑不得解,悲哉。巧合拜讀了楊絳先生的《走在人生邊上》,恍然頓悟,然后是失落落的遺憾,這天下的命里生死哪能參透,大時代下不過都是小人物,如楊絳先生這般坦誠剖析自己的人大概少有。

  我堅信人是有靈魂的,后天成型,依附肉體。盡管它看不見,摸不著,死后不知歸向何方。若有一天,當我也站在人生的邊上,向后看,一片空蕩蕩,向前看,沒有路,只有靈魂讓我真切地覺得自己曾在一世紅塵中見過善惡。楊絳先生提到文人都說死,無需畏懼,這恰恰說明死是可怕的'。書中對此筆墨不多,卻是我思考最深刻的一句話。海德格爾言“我死我生”,死讓生成為一種可能。以出生為起點,每一天我們都在向終結靠近,每一天我們都處于死亡的狀態,憂慮,恐懼,不安,互相交織,大多不明緣由。渴望未得到的,還沒看星星被退潮的水放出,還沒看云朵被漲潮的水淹沒。害怕失去金錢,權力,尤其是事業正蒸蒸日上的父母那輩,更加畏懼死亡。

  俗話說蓋棺定論,實際上死后種種與你都沒有關系。那么人一世是為了什么?楊絳先生有一段回答:“只有人類能懂得修煉自己,要求自身完善。這也該是人生的目的吧!”相信靈魂不滅才有信仰,有信仰才有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爭名奪利一輩子不一定就比吃茶的老僧看得更遠,關門敲木魚念經,出門托缽募化些米面,這就是修身。我佛無嗔無相,念四大皆空,獨對信心十分肯定,散人功德就是助人得福。“至人無已,神人無功,圣人無名”,若只因沒有名氣就否定一個人的價值,實在荒謬。

  “這個世界好比一座大熔爐,燒煉出一批又一批品質不同而且和原先品質也不相同的靈魂”。人性本善,嬰兒哪知佛前投鼠忌器,人間燒殺搶掠,他們只管看山水煙霞,仰著臉和世界撒嬌。“命由天定”,靈魂將被歲月雕刻成何般模樣,誰也不知道,但不是說人不能做主,選擇權始終在自己手上。

  做個凡人,磨煉靈魂,感謝生活給予我很厚的情意,但要時常告誡自己現在吃學習上的苦,是為了以后少吃生活中的苦。我的人生才剛剛開始,雖然每天忙于學習,不知天明,但總要有個信仰提點我,當走到人生的邊緣時,向后看能看到些“成績”,也算是有進步的了;向前看,要有奮斗的目標,堅定信念,不會迷茫,讓人生多一點精彩,少一絲遺憾,修煉出予自己而言一個有價值的人生。

  《走在人生邊上》讀后感 11

  《走到人生的邊上》是楊絳先生晚年的人生諸多問題的集中思考,書中的很多問題,都是人們必須思考和面對的問題,不可回避。像這樣的智慧之書,也不是我一兩天就可以全能讀懂,以后要常常翻閱,不斷尋找人生的秘密。

  不理性,不感性,更像是一個百歲老人的夢中囈語。總的來說,令人失望。思想方面無甚建樹,只是讓人了解一下百歲老人腦子里都在胡思亂想些什么罷了。楊絳本不以作家、思想家為名,而只是翻譯家。《我們仨》不錯,不過那不錯不是指寫作技巧方面的不錯,而是指內容樸實真摯。《走到人生邊上》則已經有點……老糊涂了。

  另,對人世炎涼的看透與無奈似乎是老人的通律,季羨林曾說自己活得太久了,對人世看得透透徹徹,反而多了無數嘆息。楊絳也是,摘抄兩段,聊以為證

  “上帝下崗了,現在是財神爺坐莊了誰叫上帝和財神爺勢不兩立呢!上帝能和財神爺較量嗎人活一輩子。沒錢行嗎掙錢得有權有位爭權奪位得靠錢。稱王稱霸只為錢。你是經濟大國。國際問才站得住。沒有錢。只有死路一條咱們現在居然”窮則變,變則通了”,知道最要緊的是理財。人生一世,無非掙錢、花錢、享受,死了能帶走嗎“

  “人死了就是沒有了,什么都沒有了。還有不死的靈魂嗎我壓根兒沒有靈魂,我生出來就是活的,就得活到死,盡管活著沒意思,也無可奈何反正好人總吃虧,壞人總占便宜這個世界是沒有公道的,不講理的,可是有什么辦法呢,什么都不由自主呀我生來是好人,沒本領做惡人。吃虧就吃虧吧盡量做些能傲的.事,就算沒有白活了。”

  “我們這一輩人,受盡委屈、吃盡苦楚了。從古以來,多少人”搔首問青天”,可是”青天”,它理你嗎圣人以神道設教,“愚民”又”馭民”。我們不愿再受騙了迷信是很方便的。也頂稱心。可是”人民的鴉片”畢竟是麻醉劑呀,誰愿意做癮君子”呢。說什么”上帝慈悲”。慈悲的上帝在干什么他是不管事還是沒本領呀這種昏賴元能的上帝,還不給看破了上帝哪有上帝。”

  “我學的是科學我只知道我學的這門學科人死了到哪里去是形而上學,是哲學問題,和我無關。我只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沒有了。”

  我們這個人世原是個名利場,是爭名奪利、爭權奪位的戰場不是說嗎,一部二十四史只是一部戰爭史。爭城、爭地、爭石油、爭財富。哪一時、哪一處不是爭奪呢官場當然是戰場,商場也是戰場,國際間更是赤裸裸的戰場。戰場上就是你死我活的打仗了打仗講究的是兵法。兵不厭詐愈奸愈詐,愈能出奇制勝。哪個迂夫子在戰場上講仁義道德,只好安于“君子固窮”了戰場上,進攻自衛都忙得措手不及,哪有閑暇講究是非。曲直、善惡、公正呢。靈性良心都一筆抹殺了。

  《走在人生邊上》讀后感 12

  《走在人生邊上》, 是楊絳先生在96歲高齡時創作的一部充滿哲思與意趣的自問自答式散文集。楊絳先生通過對命運、人生、生與死、靈與肉等根本問題發出疑問,并通過自己的人生感悟自問自答, 給予讀者較高的參考價值,尤其是在現如今的形勢下,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發人深思的書籍。

  書中文字細膩、樸實,更讓我驚嘆的是,老先生96歲高齡擬稿,此書多處推理邏輯自洽、多處引用《論語》,她智慧的一生讓人實在欽佩。

  書中一開始,楊絳寫到:“我已經走到人生的邊緣邊緣上,再往前去,就是‘走了’,‘去了’,‘不在了’,‘沒有了’。”

  初讀上去,心不由得收緊了,但是,繼續往下讀,有的只是感動,被她文字的細膩,被她的真情流露,被她的才情智慧折服,沒有遺憾的`人生,走了也便走了,只是靈魂去了另一個該去的地方,如此,也安好。按照楊絳老先生的推理,那只是肉體軀殼的離開,她的靈魂還在。

  楊絳先生在人需要鍛煉一章節寫道:人有優良的品質,又有許多孽根性雜糅在一起,好比一塊頑鐵得火里燒,水里淬,一而再,再而三,又燒有淬,再加上千錘百煉,才能把頑鐵練成可鑄寶劍的鋼材,故而孟子有“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是的,一個人只有經過不斷的歷練,才能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獲得不同程度的效益。在這一點上,楊絳先生一家人將此觀點詮釋得淋漓盡致。真正的修身,不是為了修一己之身,是為了齊家、治國、平天下。平天下不是稱王稱霸,而是求得全世界的和諧和平。

  這讓我想起這次新型肺炎,奮斗在一線的醫護工作者及周邊人員,難道說這些逆行者們不是在做修身的事情嗎,正是因為他們在踐行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豐功偉績,才有了我們得以安然無恙呆在家里學習、度過每一寸光陰。

  楊絳先生寫到勞神父的故事時,非常感人,勞神父為了讓即將過十歲生日的楊絳能學會等待,將最美好的東西分享給最值得分享的人,給她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個叫花子,討了一天飯還空著肚子,正當他抱怨時,一個王子路過,將他請進王宮,給他安排了食宿,當客人招待。只是王子有一道禁令,桌子中央有一盤菜,不允許吃,吃了會立即被趕出王宮。

  叫花子在王宮衣食住行樣樣都好,日子過得很舒服,于是心癢癢的想知道扣著銀罩的那盤菜究竟是什么,過了兩天,他實在忍不住了,心想自己又不吃,就開一條縫聞聞就好,可是他剛一開縫,一只老鼠從銀罩子下直竄出來,逃得無影無蹤了。桌子正中的那只盤子空了,叫花子立即被趕出王宮。

  勞神父講完故事問楊絳聽懂了嗎?楊絳回答聽懂了,于是勞神父將一個白紙包兒交給楊絳說:“這個包包,是我給你帶回家去的,可是你得記住,你得上了火車,才可以打開。”

  楊絳上了火車就把白紙包兒打開了,當時的她以為,勞神父只是單純勉勵她做人要堅定,勿受誘惑,當時勞神父將白紙包貼上了七八層廢紙,如果楊絳拆了三四層,還有反悔的機會。她在火車上,便拆開了,同行的人分享了白紙包里的糖果。

  可是楊絳時至九十歲時,突然明白勞神父那道禁令的真正用意。他是一心想讓楊絳將那包糖帶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享用,當時火車上那么多同行的人,拆開總歸要請同行的人吃,說不定還會被他們一搶而空呢。那樣的話,她就變成了那個“被逐出宮的叫花子”了。

  書中還有很多,類似這種細膩的筆觸,給人智慧的文字,就不一一述說了。

  最后,楊絳先生一再強調,人生得有信仰,只有有了一定的信仰,我們才會變得有價值。基督教頌揚信、望、愛三德,相信靈魂不死,就有了永生的希望;蘇格拉底堅信靈魂不滅,堅信真、善、美、公正等道德規范,寧愿飲鴆就義,不肯茍且偷生,因信念而選擇死亡,歷史上這是第一宗,被稱為僅次于基督之死。

  楊絳先生有信仰,她的信仰就是相信靈魂不滅,她說只有相信靈魂不滅,才能對人生有合理的價值觀。那么你呢,你有信仰嗎?未來,怎樣帶著我們的信仰,努力過好每一天呢?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哦……

  《走在人生邊上》讀后感 13

  上周看完了楊絳女士晚年所著的《走到人生邊上》,頗有收獲。

  首先,先生提出神和鬼是否存在的問題,以古籍《論語》中孔子的觀點和自己的親身經歷為依據,推導出“沒有見到過不代表不存在”的觀點。那么在這么一個未知的世界中,人是怎樣的一種存在呢?每個人都有雙重本性,一個是靈性良心,一個是血肉之軀(即善惡雙重本性),而對于人性本善還是本惡的問題,先生的觀點是分兩個階段:最初的嬰兒階段是本善的,但過了這個階段人的欲望開始生長,劣根性慢慢浮現。這是就會出現靈與肉的矛盾與斗爭,在這個爭斗中,難以出現一方完全壓制另一方的情況,修道之人亦有欲望隱隱浮現之時,而萬惡的罪人在晚年也往往會有一絲內疚,所以更多的情況是靈與肉的妥協。既然自然的存在情況與人的本真已定,那么人會由天命決定嗎?先生舉例自己的家庭經歷,相信天命的存在,人一生的經歷中許多都是當時的處境使然,不由自主。但是,關鍵時刻做出選擇的還是自己。“算命的把命造比作船,把運途比作河,船只能在河里走。但船要擱淺或傾覆時,船里還有個我在做主,也可說是這人的個性做主”。天地造人,讓人在大環境中自我完善自我成長,外界環境可能非常艱苦,人便在其中鍛煉。“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運用適當的方法,鍛煉我們的靈魂,肉體只是媒介,那么即便我們百年歸天,肉體腐爛消失,我們還留下一個好的靈魂,靈魂固然不滅,只是不知道會飄往哪里罷了。

  正文之后先生用許多小故事作本書的.注釋,展現不同的靈魂。人一輩子,最難得的是活得明白,我們乘一葉扁舟,在生命的大河中動蕩起伏,顛沛流離,或許迷失在風雨中,或許安然于陽光里,待到走到生命盡頭再來回望,才會發現也許人生的道理很簡單。仍記得研一時給我們上哲學課的韓國教授說,魚是無法知曉自己身在水中的事實的,我們通過事物的邊界來認識事物,人生也該是如此吧,需等到最后畫句點的時候才看得清整體。須時刻謹記,不要被眼前的事物蒙蔽了眼睛,任何情況下都要秉持自己的信念,記得天地之間為人的本質。在熱鬧的世界,守住一方自己的天地。

  《走在人生邊上》讀后感 14

  讀完了《走到人生邊上》,我嘗試解答幾個問題:人這一生為了什么?意義是什么?價值是什么?

  肉身必然會消亡,這是早晚的事情。我的態度是保持健康的肉身,盡可能長的時間延續下去,楊絳先生達105歲高齡,我也希望向較為健康的百歲人生進軍。

  活著的`時候,肉身和靈魂是一體的,肉身一旦沒有了,我相信靈魂將以我不可知的形態繼續存在下去,那么修身就是意義的,為了鍛造出更高品質的靈魂,因為我通過書本記錄的信息,已經見識到很多頂尖的靈魂。

  一生的工作生活內容、心靈體驗和成果,也是有價值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已經有很多精英在踐行、示范和證明。

  修身的落地

  行文至此,我的感悟只有一個深刻的詞匯:修身。既修肉身,也修靈魂。具體該怎么呢?我認為:

  第一,要重視健康,巴菲特說過此生你只有一艘船,船就是指這具身體,盡可能保持船況良好,這是明智的。船如果沉了,那人生游戲就結束了。

  第二,要錘煉自己的認知,終身學習是明智的。

  第三,要聚焦,一個人的精力十分有限,專心做好一件事,已足矣;一生能夠深交幾十個人,亦足矣,連接可以廣泛,深交一定也要聚焦。

【《走在人生邊上》讀后感】相關文章:

走在人生邊上讀后感范文(精選11篇)07-07

《 走到人生邊上》閱讀練習及答案11-07

寫在人生邊上的優美語句大全12-01

錢鐘書寫在人生邊上范文05-08

《寫在人生邊上》的讀書筆記領悟05-10

寫在人生邊上讀后感09-22

寫在人生邊上的讀后感03-07

《走到人生邊上》讀后感02-04

寫在人生邊上讀后感04-09

《寫在人生邊上》讀后感02-05